乡农村贫困现状及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汇报.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4066258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农村贫困现状及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汇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乡农村贫困现状及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汇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乡农村贫困现状及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汇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乡农村贫困现状及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汇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乡农村贫困现状及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汇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乡农村贫困现状及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汇报.docx

《乡农村贫困现状及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汇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农村贫困现状及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汇报.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乡农村贫困现状及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汇报.docx

乡农村贫困现状及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汇报

乡农村贫困现状及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汇报

  一、基本情况

  **乡位于**县东南部,距县城80公里,是一个贫困、边远的民族杂居乡。

境内有壮、苗、瑶、彝、汉五种民族,辖11个村委会、116个村民小组、6452户、27909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0163人,占总人口的%。

全乡国土面积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境内最高海拔米,最低海拔737米。

总耕地面积43500亩,其中,有水田6900亩。

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完成979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20元。

境内山峦迭起,形成明显的山峡地貌特征,地无三尺平。

砂、石资源匮乏,水资源丰富,但利用率极低,是一个边远贫穷、交通闭塞的贫困乡,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几乎为零,农业生产基本上是靠天吃饭,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薄弱。

五年以来,全乡共投入各类建设资金万元,共新建安居房1764户万平方米,维修加固房屋1573户万平方米,修缮乡村公路5条、千米,修筑驿道34条、千米,硬化村庄道路105条、万平方米,有效解决了部分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全乡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显著、成果丰硕。

  二、扶贫工作取得的成效

  五年年以来,乡党委、政府以“稳中求进、绿色发展、全力推进山区扶贫开发”的工作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以整村推进为主体,以产业化扶贫和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为两翼”的“一体两翼”扶贫开发工作思路,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了整村推进、信贷扶贫、安居工程等一系列扶贫开发工作,有力地推进了全乡各项建设事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健全领导工作体制,切实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

近年来,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扶贫办的具体指导和上级各部门的大力帮助下,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扶贫开发工作全局,成立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

一是健全扶贫开发工作领导机构。

**乡高度重视扶贫工作,成立了以书记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乡直各站所长及村委会书记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切实抓好统筹协调,认真组织,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切实做到了组织领导、宣传发动、项目落实、措施责任四个到位,为加强扶贫开发工作、整合各类扶贫资源提供了组织保证。

二是完善扶贫联系点制度。

近年以来,乡党委、政府进一步建立健全了领导联系贫困村的制度,所有班子领导挂钩联系到建设村,实行领导联点、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形成了班子领导牵头抓、部门单位参与抓的扶贫开发工作格局。

三是建立对子帮扶制度。

每年每个班子成员都安排了一户特困难户和两名贫困生形成结对帮扶对像,每个党员干部联挂一户贫困户,进行集中或不集中行慰问帮扶,给贫困对像送去党的温暖,为他们解决了点点困难。

  

(二)扎实推进重点工作,着力提高扶贫开发水平

  一是大力开展整村推进重点村建设。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主体的原则,围绕统一规划、重点突破、综合开发、分批建设的思路,按照项目到村、扶持到户、整体推进的模式,大力实施了以发展经济和增加贫困人口的收入为中心,以实现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教育、文化、卫生、乡村精神文明共同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整村推进重点村建设。

几年来,全乡共组织实施以自然村(组)为单元的省级重点村16个(其中2016年立项实施1个),有效地改善了部分贫困村的基础设施条件和产业发展条件,增强了发展后劲,为新农村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大规模开展“866”工程建设。

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抓两头促中间、解决贫困与建设典型并举、‘千村扶贫、百村整体推进866’工程与小康示范村并举”的要求,2016年以来,乡党委、政府按照县委、政府提出的“小补助、大撬动,小投入、大建设,小资金、大效益”的原则,强化组织领导、创新工作思路、狠抓工作落实,分两批实施了10个村委会、108个自然村(组)的“866”工程建设。

目前,全乡两批“866”工程累计投入建设资金万元,其中财政拔款2000万元,完成新建安居房1714户万平方米,维修加固1373户万平方米,墙面刷白2043户万平方米。

修筑乡村公路5条、千米,驿道34条、千米,村庄道路硬化97条、万平方米;解决了47个村组的道路交通问题。

基本农田建设971亩,管道引水千米,修建排灌沟渠千米,建水窖、池699个、20970立方米。

发展经济林果14442亩,经济作物39860亩,发展生猪养殖137户,12320头,牛520头,禽类41100只,改卫生厕3773个、卫生厩4130个。

农村能源沼气池建设2119口,节能改灶2793个,改厨房1590户。

架设高压输电线路千米,低压线路千米,安装变压器11台,改善了5个村小组,557户群众的生产生活用电条件;新建校舍5所2030平方米;建村“五室”(卫生室、文化活动室等)132个、5395平方米;举办科技培训223期,4277人次受训。

  三是狠抓信贷扶贫工作。

多年来,乡党委、政府坚持按照“放得出、收得回、有效益”的扶持原则,开展了灵活多样的信贷扶贫开发工作,“十一五”期间,全乡累计发放小额信贷扶贫资金883万元,到期贷款回收率达98%。

2016年发放扶贫贴息贷款300万元,为群众提供了方便、快捷、高效的服务,帮助部分贫苦人口摆脱了贫困,实现了温饱。

  四是大力抓好易地扶贫开发和移民搬迁建设。

2016年以来,我对团超级村委会的六差、车间、未央、江边等4个村小组、戈勒村委会的便别村小组、设里村委会的坝业村小组组织实施了易地转移安置扶贫工程建设,组织实施了安居房、沼气、基本农田和通路、通水、通电等项建设,转移安置丧失基本生存条件的贫困农户153户、727人,基本达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的易地扶贫开发目标。

  五是注重抓好产业扶贫开发工作。

近年来,乡委、政府坚持因地制宜,念好山字经,做活林文章,着力抓好贫困村的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和养殖业,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

近年以来,全县共发展经速生商品林15万亩,泡核桃5000亩,油茶10000万亩,培养扶持肉牛存栏10头以上规模的有18户,肉羊存栏100只以上的有24户,鸡年出栏达1万只以上的有10户,生猪存栏100头以上的有12户。

现建有生猪养殖小区11个,黑山羊养殖小区2个。

特色养殖3户(火鸡、山鸡及眼镜蛇各1户)。

同时,结合贫困村劳动力技能现状和劳动用工市场需求实际,积极开拓市场,拓宽劳务渠道,切实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积极做好贫困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输出工作。

五年来,全乡共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25000余人,较大程度地增加了农民收入。

  (三)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确保扶贫开发工作顺利推进。

一是注重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在扶贫开发项目建设中,乡党委、政府注重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始终保持和挖掘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着力把群众的建设热情充分撬动起来,调动广大村组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投身扶贫项目建设,有效地降低了建设成本。

二是坚持多渠道整合项目建设资金。

采取“项目争、政策扶、财政投、部门帮、社会助、干部捐、群众凑”的办法,多渠道整合各类建设资金,确保建设资金及时到位。

仅两批“866”工程即投入各级各类资金万元,其中,市、县财政各投入2000万元,整合部门资金万元,群众投工、投料折资、集资累计万元,为“866”工程各项建设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是加强项目及资金监管力度。

认真落实扶贫资金管理办法,严格资金管理,坚持财政专户存储、专人专管、专款专用,确保了项目建设资金安全。

同时,各职能部门全程跟踪监测项目建设和资金运行过程,督促建设进度,及时分析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做到了目标任务明确,责任考核具体,工程质量过硬,资金使用清楚,农民群众满意,干部自身清白。

  三、制约农村贫困及扶贫开发难度因素

  **的扶贫工作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扶贫部门的具体指导下,在各级各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农村面貌有了一定改变,但从根本上还没有切实解决群众贫困问题,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困难和制约因素。

主要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交通闭塞。

**乡道路交通线共长公里,其中省道53公里(以马线,**以且至文山州马关县),县道公里(高布线,**至广西壮族自治州西林县古障镇布勒村,俗称“设外线”),乡道174公里,村道公里。

目前只以马线**路段是白油路面。

窝德、纳非、科白、团坡四个村委会4条、57公里的通村公路为简意沙石路面,其他都是泥巴路,各村民小组只通简易便道,晴通雨阻现象突出,冬春两季阴雨天居多,全乡路网基本处于瘫痪状态。

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二)水电滞后:

全乡没有一个经过消毒处理的安全饮用水水源,都是直接饮用山涧、沟渠等地表水。

还有53个自然村、7814人饮水困难,其余自然村的饮水管道绝大部分都是劣质胶管,不具备安全饮水标准。

全乡电网改造只达35%,还未达到国家有关农村电网改造标准。

目前当地电价平均达元/度,与城镇元/度相比,用电成本过高。

  (三)信息不畅。

由于山高谷深,交通不便,移动通信信号覆盖率不高,难以与外界沟通联系,农村与城市各种信息无法实现对接,农产品信息不能向外发布,外界市场信息难以获取,农产品无法实现有效增值。

  (四)生产粗放。

近年来,基本无农田水利设施和“五小”工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仍旧是空白,农业综合利用率低下,生产力还很落后,广种薄收、粗放经营、刀耕火种的耕作方法仍很普遍。

生产方式多以零散种、养为主,距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等现代农业目标要求还有非常大的差距。

  (五)资源匮乏。

全乡地表多以沙壤土为主,既不保水也不保肥。

绝大部分属国有土地(原国有林区),农民实际人均耕地不足2亩,水田不足亩,并且旱地都是坡地、台地,无法施展机械化耕作。

  (六)群众素质低。

由于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教育事业相对落后,受教育程度不高,劳动力素质偏低,生产方式落后,增收困难。

学生在本村就读1-2年级,三年级需到各完小就读,村子分散,路程较远,增加了学生及家长的负担。

许多贫困家庭陷入了“贫困→受教育程度低→知识技能少→创业能力弱→致贫”的恶性循环。

大多数学生在读完九年义务教育、部分学生甚至只读到高小、初小后,就转而从事传统农业、打工等简单劳动,虽然减轻了家庭一时的负担,但从长远看,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技能,很容易成为新的贫困人群,这也是贫困家庭难以彻底摆脱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

  (七)生存条件差。

群众都居住在山坡地上,房屋简易,半墙半敞不抗震,人畜同居不卫生,无房、简易房、危房住房因难户还有1464户,无厨房、无厕所、无畜厩户居多。

村中道路狭窄、陡峭,脏、乱、差现象十分突出。

自然村几乎没有公共设施,看病难、看病远的现象依然突出,社会保障投入严重不足,群众身心健康难以保障。

  四、建议与对策

  在新一轮整村推进扶贫中,要瞄准最贫困群众最盼望、最急需的民生工程,对贫困村家园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进行全面规划,并加大财政投入,吸引社会支持,对水、路、电、房、教、卫等全面治理,采取基础设施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人居环境改善与自然生态修复相结合、产业发展与社会事业配套相结合等措施办法,提升贫困农户自我发展能力,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集中力量解决影响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最突出的制约因素,实施整村推进扶贫。

  

(一)加快推进路网、水网、电网、信息网标准化建设步伐。

  农村路网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是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途径。

按照“政府引导、群众参与、社会帮建、部门协作”的工作思路,广泛发动人民群众,以实干求发展,以实干抓机遇,最大限度争取各级领导、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扎实有效推进以通村入组、通院入户为标志的农村路网建设。

注重因村制宜,科学规划,建管并重,进行不同等级标准化建设,形成乡村公路内畅外连、四通八达的公路运输网络,改善农村交通条件,不断提高村级道路通达率,促进全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大力实施饮水安全工程,加强协调,形成合力,从资金上、人员上、协调上得到最大的支持,并结合民众居住的特点和水资源条件,最大限度地利用水资源,将水网建设规划到每家每户,达到管网到家、水质到位、保障有力达到安全饮水标准,力求做到最大限度的覆盖农村人口。

同时,加大农田水利工程投入力度,综合考虑自然条件、水资源条件,种植结构、生活规模等因素,结合实际规划建设坝、塘、沟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做到“旱能灌、涝能排”,逐步改善靠天吃饭的现状。

  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对全村未改造的农村电网,按照新的建设标准和要求进行全面改造,彻底解决遗留的农村电网未改造问题;提高电网供电能力和电能质量,实现城乡各类用电同网同价,进一步减轻农村用电负担等。

  信息流是基础,通过信息网络全覆盖,实现城市、乡村信息对称,加快人流、物流、商流。

提高农村生产到销售的速度,提高资金流动速度,缩短生产资金的周转率。

加快移动通信基站建设,建立全覆盖的信号网络。

加强互联网建设,成为信息发布、项目推介的重要途径,通过实施信息化改造,促进农村商流、信息流、资金流融合,加快农村流通现代化步伐。

  

(二)推进农村耕作条件上水平。

  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

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加快土地整理步伐,规划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坡改梯项目、生物多样性等项目,增加耕地面积,有效解决“耕作难、运输难、灌溉难”等难题,为发展现代农业打实基础。

提高农民的耕作条件,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农业生产田间路网,通过对田、水、路、林、村的大规模综合整理,为农业生产提供完整的灌溉、排涝、机械耕作以及农产品运输等保障体系,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形成“田成方、路成行、渠成网”的全新格局,使其成为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规模化农业区。

  (三)搭建农村金融平台,加快资金流转速度。

  有步骤、有计划、有层次的开放农村金融市场是解决农村金融问题的关键。

当前金融机构把有限的信贷资源更多的贷给大企业、大项目和部分大户,稀缺的金融资源难以流入广大农村。

开展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下乡活动,推动农村金融创新,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每年安排一定额度的农业信贷资金,解决土地规模经营主体季节性、临时性生产经营资金不足的问题,加快资金流转。

  (四)开展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提升贫困地区文化素养。

  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事关人民群众的直接利益,事关农村的稳定与发展,意义重大,责任深远。

新农村建设明确提出:

“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通过抓组织、抓投入、抓管理、抓宣传、抓服务,将务工培训与务农培训相结合,项目培训与常规培训相结合,突出特色实行规范化管理“建立企业培训联络点”、“校企联姻”、“技能竞赛”等办法,把课堂教学与现场操作、集中授课和送教上门、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结合起来,增强培训特色,提高培训实效性。

采取农函大培训班形式,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新型农民培训,大力开展农民创业培训,提高农民的创业技能。

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

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务农技能。

  大力开展成人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水平。

  (五)推进特色产业发展,以“一村一品”壮大产业规模。

  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迫切的任务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

在不打破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前提下,大力推进农业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建设,使一个村(或几个村)拥有一个(或几个)发展水平较高、特色优势明显的农业主导产业或特色品牌,形成“一村一品”,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具体形式,是以科学发展观推进强村富民的具体行动。

一是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围绕生姜、薏仁、杉木、油茶等主导产品的开发生产,形成特色突出的主导产业,引导“一村一品”向优势产业聚集发展,打造特色品牌,使一村一品“亮”起来。

二是改变以往“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格局,促进专业化分工和优势互补,推进农业的规模化和区域化,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

精心引进培育龙头企业,抓好市场建设,搞活流通服务体系建设,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大力推广“企业+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完善“一村一品”发展机制。

通过大力引进和扶持龙头企业以及产业化经营,产加销一体化,构建“一村一品”市场联结机构,形成产前、产中、产后有机结合的产业链,提升龙头企业对“一村一品”的拉动力,推进“一村一品”向市场延伸,扩大“一村一品”的经营规模,为“一村一品”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是利用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完善合作社利益联结机制、经营运行机制、财务管理机制和积累发展机制,努力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促进了“一村一品”的强势推进和实施。

  (六)建强基层组织,加快发展集体经济。

  将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和村级干部队伍建设作为重点,不断探索农村基层组织工作的新路子,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促进了经济发展。

一是建强村级班子,打造一支团结有力的农村干部队伍。

坚持多措并举,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纳入主要工作日程,加强农村后备干部培养,积极实施机关干部下村任职工作。

二是加强教育管理,增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的生机与活力。

积极吸收新鲜血液,壮大农村党员队伍,开展经常性培训,全面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素质。

通过市场经济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使村干部转变思想观念,抛弃“等、靠、要”的思想,增强村干部主动发展的意识,增强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和经营管理的水平,用好的典型、经验激发他们解放思想、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增强他们发展集体经济的恒心和本领,从而增强村集体经济自主发展的能力。

三是坚持发展经济,推动农村小康社会发展进程。

发展农村新型集体经济,就是通过整合农村集体资产,挖掘资源潜力,优化资源配置,改善组织方式,创新管理机制,使有限资产、资源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中发挥最大效益,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

首先,依托资源优势,拓宽发展集体经济主渠道,对集体所有的、土土、林地、荒地等资源采取有偿转让、承包或合伙经营,让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其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盘活闲置资产,开辟发展集体经济新财源。

第三,着力发展特色产业,培育发展集体经济新增长点。

第四,集体牵头,成立农民合作社,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高农村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