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讲义9.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4065843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4.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讲义9.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诗歌讲义9.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诗歌讲义9.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诗歌讲义9.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诗歌讲义9.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歌讲义9.docx

《诗歌讲义9.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讲义9.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歌讲义9.docx

诗歌讲义9

精锐教育学科教师辅导讲义

学员姓名:

周颖悦年级:

高三在读学校:

上海舞蹈学校

辅导科目:

语文学科教师:

王瑞班主任:

黄祯祯

总课时:

授课次数:

第30次

课题

诗歌欣赏的角度和步骤

授课日期及时段

2012-05-10:

10—12:

10

教学目的

1.欣赏的目的就是说出美在哪里

2.写作功夫在诗外、在深度

教学内容

 

一、诗歌欣赏的一般牧师和步骤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诗歌的两个原则:

对作者而言:

1:

所有的艺术都是作者的有意识而为之(都是作者苦心经营的结晶)。

2: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

(委婉地、含蓄地而非直白地)

(1)就鉴赏者而言:

1:

文难题易。

2:

要善于“以诗解诗”(诗歌的散文化)。

总的来说:

诗歌是纯粹的艺术作品,艺术作品的生命活在作者所塑造的艺术形象里。

而语言和表达技巧是塑造艺术形象必需的工具和手段,舍此二者,就不会有艺术形象。

诗人创造诗歌,塑造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绝非为了艺术而艺术,而是要通过艺术形象表达自己的价值观和认识态度。

诗歌讲求含蓄,追求简洁凝练,讲究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诗句越是简洁凝练,“余意”就越丰富,供人想象的空间就越大。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王维)就极尽凝练之妙,使读者在欣赏到字面上的“江流”“山峦”“雾霭”外,更能在自己的想象中补充各自的经验联想。

“鸡鸣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聊聊十字却蕴含了丰富的信息。

譬如描写一个人的美丽:

一般的描写:

她长得像天仙一样。

诗意的描写:

①山丹丹开花红皎皎,香香人才长得好。

一对大眼水汪汪,就像是哪露珠儿在草叶上淌。

诗意的描写:

①山丹丹开花红皎皎,香香人才长得好。

一对大眼水汪汪,就像是哪露珠儿在草叶上淌。

②肩若削成,腰如约素。

延颈秀项,皓质呈露。

芳泽无加,铅华弗御。

云髻峨峨,修眉联娟。

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环姿艳逸,仪静体闲。

柔情绰态,媚于语言。

奇服旷世,骨像应图。

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

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

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

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

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

左倚采旄,右荫桂旗。

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

-----曹植《洛神赋》

描写一个人对她人的思念:

一般的描写:

我想你都快疯了。

……

诗意的描写:

①我愿抛弃了财产,跟她去放羊,每天看着那粉红的笑脸和那美丽金边的衣裳,我愿做一只小羊,跟在她身旁,我愿她拿着细细的皮鞭,不断轻轻打在我身上。

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再譬如表达对一个人感情的忠贞:

一般的描写:

我要和你白头偕老,海枯石烂…

诗意的表达: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㈠形象、意象、意境、情思

(1)形象

诗歌的形象,既可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包括英雄、名流、亲属、友人等)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

也可指自然形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物或景(包括山川草木、花鸟虫鱼等)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

还可以是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骆宾王)

(2)意象

就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

一些艺术形象经过多人的反复使用后,已逐渐形成一种普遍认同的文学意象、文化符号。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李清照)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

(3)意境

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情景交融)。

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感情以及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和客观事物的外在形貌特征以及内在的意蕴的融合统一。

(缺月挂疏桐,断漏人出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

诗中的意象“缺月”“疏桐”“漏断”“孤鸿”“枝寒”(外在的)与“独”“缥缈”“恨”“寂寞”“冷”(内在的)等感情色彩结合起来构成了孤独、凄凉的气氛(意境),但诗人的信念却非常坚定,表达的是诗人孤高自赏,不愿与世俗同流的生活态度。

㈡、结合例子谈谈怎样利用意境、意象分析形象

凡出现在诗歌中的形象、意象,都是作者情感的寄托物,而绝非作者的顺手拈来;

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塑造形象,或借助意象,并共同构成了一种画面,营造出感人的意境。

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①“残”“暗”“寒”三字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请加以赏析。

参考答案:

风,本来无所谓明暗的,而今却成了“暗风”。

窗,本来无所谓寒热的,而今也成了“寒窗”。

只因有了情的移入,情的照射,情的渗透,连“风”“灯”“窗”都变得又残又暗又寒了。

这些即是景语,又是情语,是以哀景抒哀情,就是情景交融。

(这首诗是怎样表达对朋友的关切的?

小结:

诗歌往往靠创造意境、景象、画面、氛围来传达感情。

常见意境有:

孤寂冷清: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

恬静优美:

次石湖书扇韵-----姜夔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雄浑壮阔: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苏轼

萧瑟凄凉: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

㈡常见的表现手法

1、虚实结合

“虚”和“实”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之一。

“实”指客观地反映绘画对象,“虚”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虚”是指知觉中看不见、摸不着的虚幻世界和梦境等。

“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实象、事实、实境。

一般情况下,“虚”包括三种类型:

  1.虚幻世界和梦境。

例如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中梦中胜利的虚幻之景与醒来时的白发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让读者体味出诗人空有大志,报国无门的悲哀。

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也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虚幻之景。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 

2.想象和回忆。

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中前两句属虚写,表明西湖六月的风光自有特色。

后两句属实写,具体描写了西湖荷叶荷花在朝阳的映照下,无边无际的碧绿和艳红的荷花相互映衬的景象。

《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

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陆龟蒙的《吴宫怀古》“香径长洲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

吴王事事堪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

”一诗中,诗人将昔日吴王荒淫腐朽的事实和眼前吴宫的残破凄惨景象浓缩在一句诗里,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批判的态度。

3.设想之境。

柳永的《雨霖玲》一词,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下面来谈实

“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实象、事实、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阕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阕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等。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有时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

例如谢枋得的《庆全庵桃花》一诗“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全诗借桃花引出世外桃源,将隐居山间的眼前现实和陶渊明笔下的理想世界巧妙地结合起来,表达了作者避进山中的孤寂之情。

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有时能形成渲染烘托的作用,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

例如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写一年前的清明节,诗人去都城郊外南庄踏青,因为口渴,就向一位农家姑娘讨水喝,姑娘给了他一杯水,并倚在桃树旁凝视着他,这情景难以忘怀,第二年,他又来到这里,虽然景物依旧,但姑娘却不知哪里去了,于是在紧闭的门上写了这首诗,表达了对并不在眼前的姑娘的思念之情。

2、动静结合

是一种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形成形象在意境中的和谐统一。

动静结合中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

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多与衬托密切关联。

动静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某种情趣.

如: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一静一动,动静结合,描写出一幅雄浑开阔的景象,令人称道.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蝉噪”“鸟鸣”写动景,“林静”“山幽”写静景,以声衬静,更见其静。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问题:

请从动静的角度鉴赏颔联和颈联。

(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月光透过松枝斑驳满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写山间清泉淙淙流淌。

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幅清幽可爱的风景画。

  第三联是写人,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反衬),把山间生活的情趣与活力艺术的表现出来。

我们来总结一下:

· 先分析动与静在诗句中的具体体现,一般结合词语分析。

· 然后分析动静各自所写的内容· 分析动静结合在写景中的关系及其作用

一、分析意境型

一般提问模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式:

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形象)?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怎样:

询问性质、方式、状况等。

解答分析: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故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完美。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要具体。

如光答“表达了作者伤感的情怀”是不行的,一定要答出“因什么而伤感”。

例如2009年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江行

[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①声。

[注]①棹歌:

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2)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4分)①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②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③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

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变体提问: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有何效果?

怎样:

如何。

运用什么方法,采用何种手法等。

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情感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表达技巧方面的专业术语:

渲染、铺垫、铺陈、烘托、衬托、对比、照应、白描、细节描写(刻画)、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事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虚实相生、动静结合、比喻、比拟、对偶、象征、夸张、寄寓、寄托

答题步骤:

(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阐述说明作者是怎样运用这种手法的;(第三步)说出这种说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诗,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

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

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

借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无题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练习(2008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8分

画堂春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

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捻(niǎn):

持取,捻弄

(1)上阕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

请作简要分析。

(4分)

上阕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2)“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

(4分)

例如:

2009年宁/海卷

鹧鸪天·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②青旗:

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1.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

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

请简要说明。

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

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

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练习一: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5全国卷)

雨后池上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

  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

  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

(1)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

以此来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2)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优美迷人的静态。

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柳”以及杨柳上的雨滴被风吹落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塘的动态之美。

诗歌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动显静,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练习二: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2——23题(2009年浙江卷)

踏莎行·雪中看梅花

(元) 王旭

两种风流,一家制作。

雪花全似梅花萼。

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

虽是一般,惟高一着。

雪花不似梅花薄。

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

【注】①萼:

花萼。

这里指花瓣

指出这首诗的写作手法并简析作者的情感。

手法:

对比(反衬)。

情感:

对梅与雪的品格有所褒贬,突出了对梅花的喜爱和赞赏之情。

练习三: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旋干。

  绿树碧帘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2)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那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加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两首诗都用了对比(对照、映衬)的手法。

第一首诗宫内宫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

第二首是今昔(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日杂树丛生,宫殿荒芜。

语言特色形

设题方式:

谈谈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提问变体:

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语言艺术。

答题要点:

①.用一两点或一两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点特色

②.结合诗中相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是如何体现的。

析内容

③.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述感情

(注意:

掌握并会运用一些古诗词语言特色的常用术语:

如质朴、平实;清新、明快;绚丽、鲜活;含蓄、精当、生动等。

语言方面常用术语:

清新、朴素、雅致、平实、华丽、通俗、幽默、诙谐、活泼、庄重、简约、简洁、精练、凝练、洗练、含蓄、明快等。

(要善于归纳总结不同特点诗词的语言风格,从而能准确概括)

长干曲四首(其一)崔颢

君家何处住?

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请略加分析。

参考答案: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有如民歌。

“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素朴率真的船家女形象。

蕴含了作者欣赏、赞许的感情。

杳杳寒山道寒山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注:

寒山:

唐代贞观年间的诗僧。

问:

这首诗有什么样的语言特色?

这样写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参考:

此诗最大的语言特色是运用叠字(词),这些叠字大都带有一种幽冷寂寥的情感色彩,使全诗笼罩着一层幽深寂静的气氛。

另外,叠字(词)的使用还增添了语言的节奏感、音乐美。

把本来分散的山、水、鸟、风、雪组成一个整体,回环往复,连绵不断。

卜算子—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

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问:

试说明这首词的语言特色。

参考答案:

此词语言口语化,通俗质朴,明白易懂,朴素中见真情。

写了一位女子对意中人深切的思念及坚贞不渝的情感。

主旨型题(评价诗词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

设问方式:

①.关于这首诗的内容,有人认为是这样,有人认为是那样,也有认为是二者兼有的,你的看法如何?

请简要说明理由。

②.这首诗(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

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题要点:

①.找到原诗词句中的关键点,分条作答。

②.用翻译的形式展现诗词含义即可。

答题提示:

诗言志,总要抒发一定的思想感情,一定的志向追求。

认定诗的内容,应分析诗句的具体内容,并与作者的观点、态度和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相联系

思想感情方面的专业术语:

喜悦、愉快、欢快、激动、兴奋;忧愁、悲苦、孤苦、悲愤;深刻、建功立业、壮志未酬、积极、消极;旷达、洒脱;悲观等。

例:

2009全国卷Ⅱ: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摧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

严武(726----765):

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出征,击败土蕃军队七万多人。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

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7江西卷)

金陵晚望高蟾金陵图韦庄

曾伴浮云归晚翠,谁谓伤心画不成?

犹陪落日泛秋声。

画人心逐世人情。

世间无限丹青手,君看六幅南朝事,

一片伤心画不成。

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

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问:

①.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②.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

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①.为唐王朝的衰败而伤心。

②.这两首诗从不同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

高诗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画不出来的。

韦诗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画“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对国势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可以画出来的。

练习二: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注】。

【注】蔡家亲:

表亲

(1)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

(2009重庆卷)

【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

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

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

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4分)

通过“白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凄惨、空寂的初秋景色。

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的冷寂落寞之情。

炼字型题

提问方式:

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字是什么?

为什么?

变式提问:

诗中某一字历来为人所称道,,你认为它好在那里?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谈。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释字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描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点作用)

例: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南浦歌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请做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

“看”在诗中指回头望(步骤一)。

诗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让自己肝肠寸断。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想看的形象(步骤二)。

一个“看”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练习一: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3全国卷)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预防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