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4065638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69 大小:236.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9页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9页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9页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9页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docx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docx(16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docx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课程纲要

课题名称:

小学数学课程类型:

必修

教材来源:

人民教育出版社适用学生:

小学一年级

单元课时:

3课时研制者:

一年级数学组

教材分析

认识图形

(二),这部分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区分常见的立体图形了,这里主要是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这些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

本单元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通过摆、拼、剪等活动体会图形特征,感知图形间的关系。

单元目标

1、能辨认和区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2、通过找、画、拼、摆等活动,直观感受几种平面图形的特征,感受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他人交往、合作的意识。

课程内容

教学主题

教学内容

课时

认识图常见的平面图形形

1

拼一拼

1

练习课

1

课程实施

(一)课程资源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2—7页)。

2、教师用书附带的教学课件。

3、立体图形、平面图形卡纸、小棒等

(二)教学活动及措施

1.充分给学生机会,让他们通过拼、剪等操作活动,在活动中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

2.让学生感知平面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关系。

(三)课程评价

本单元成绩以百分制呈现,其中过程性评价占30%,终结性评价占70%。

过程评价(30分):

课堂表现(10分)+作业完成(10分)+数学实践活动(10分)。

具体评价标准见表1所示

表1:

学生表现性评价标准

评价内容

评价标准

分值

课堂表现

(10分)

上课学会倾听,尊重他人

3分

上课积极思考,大胆回答问题

3分

小组合作积极参与,明确任务,大胆质疑,达成共识

3分

随堂练习能独立完成,效果好

1分

作业表现

(10分)

书写正确、规范、美观

5分

独立完成全部作业

5分

数学实践活动(10分)

本单元有1次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参加实践活动,并提交作品计10分。

10分

终结性评价:

主要以单元笔试检测评分为准

评价结果:

平时检测百分制、课堂评价和实践活动以实得分值折算。

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

教材:

小学一年级《数学》(人教2014版)

内容: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第2—3页

主题:

《认识图形》

设计者:

一年级数学组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能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等简单图形;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拼图。

2、教材分析

认识图形

(二),这部分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区分常见的立体图形了,这里主要是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些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

本单元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通过摆、拼、剪等活动体会图形特征,感知图形间的关系。

3、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正式学习平面图形的开始。

由于学生难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与平面图形相似的物体的某一部分,因而,学生学习平面图形要比学习立体图形困难。

也正因为如此,教材在修订中将这部分内容放到了一年级下册。

在教学中,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多操作,多观察,通过操作活动,在熟悉的立体图形上面找出平面图形,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目标:

1、能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

2、通过拼、摆、折、画等活动,直观感受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

3、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受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体会“面在体上”,同时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评价标准

1、在第二个环节中,直观感受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初步感知“面在体上”。

2、在第三个环节中,通过拼、摆等活动,进一步认识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

3、在第四个环节中,感受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

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几个老朋友,他们是谁呢?

请看:

(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

师:

小朋友们的桌面上都有一个这样的物体,请你拿出桌面上的物体,跟着老师这样摸摸你手中物体其中的一个面,说说你有什么感觉?

(感知面在体上)

生:

平平的、滑滑的。

通过摸熟悉的立体图形,引出平面图形。

环节2:

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说一说

师:

那我们怎么把这样平平的面请到纸上呢?

同桌讨论,说一说:

你是准备怎么把这样平平的面搬到纸上?

学生汇报,交流。

2、搬一搬

师:

小朋友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的好办法,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张纸,请你用你喜欢的方法把手中物体其中的一个面搬到纸上,

生动手操作。

(师巡视,巡视时注意观察学生的作品。

汇报:

师:

我想请几个同学把你的作品给大家展示一下,请你说说你是从哪个物体的哪个地方搬下这个图形的?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出长方形、示正方形、三角形、圆。

师:

小朋友真了不起,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出物体的一个面,像这样把物体的一平平的面表示成一平平的图形,这样的图形就叫做平面图形。

(揭示课题:

认识图形)

3、认一认(课件演示)

师:

我们一起来观察这些平面图形,你知道他们是叫什么名字吗?

(师在学生回答的同时板书这几种名称)

师:

小朋友真了不起,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了,那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记住他们呢?

(根据学生回答简要叙述这几种图形的特征)

通过拼、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直观感受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初步感知“面在体上”。

环节3:

巩固加深,迁移拓展

1、摆一摆

同桌合作用小棒摆出这些平面图形(学生摆的同时指名两个学生上黑板演示)

汇报:

你摆出的是什么图形?

你是用几根小棒摆出来的?

2、认一认

课件出示:

这些交通标志牌是什么形状?

(学生在认的同时介绍交通标志牌的作用,渗透交通安全教育)

3、找一找

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过这样的图形?

学生汇报交流(课件展示)

4、猜一猜(游戏)

5、练一练(p391-2题)

通过拼、摆等活动,进一步认识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

环节4:

全课总结、欣赏拼图。

师:

今天我们一起学了什么知识?

(认识图形)认识了哪些图形?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用这些图形可以拼出好多美丽的图案呢!

你们想不想学习拼图啊?

出示拼图,欣赏学习。

整理知识,感受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拼一拼

教材:

小学一年级《数学》(人教2014版)

内容: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第3—4页

主题:

拼一拼

设计者:

一年级数学组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能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等简单图形;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拼图。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认识平面图形的第二课时,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通过摆、拼、剪等活动体会图形特征,感知图形间的关系。

3、学情分析

学生对操作活动很感兴趣,但往往只喜欢活动本身,缺乏对操作活动的知识含量和意义的关注,这就需要老师事先布置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观察,去操作。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拼拼一拼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并能用适当的方式描述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2、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探索交流的能力。

3、在操作中发展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并从中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

评价标准

在第二个环节中,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能用适当的方式描述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在操作中发展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并从中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

在第三个环节中,通过观察、操作,加深对平面图形的认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说说这些图形的边有什么特点。

环节2:

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用长方形进行拼组

出示事先准备的2张长方形纸(长是宽的2倍):

用这样的2张长方形纸拼在一起,你能拼出什么图形?

(1)生猜想、汇报。

(2)动手操作、拼组,汇报结果:

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也可以拼成一个正方形。

2、用三角形进行拼组。

(1)提出要求:

你能用三角形拼出什么图案呢?

动手试试看。

(2)生小组合作、交流。

(3)组织学生展示、汇报:

你用了几个三角形?

拼出的是什么图案?

3、用正方形进行拼组

(1)提出要求:

你用正方形能拼出什么图案?

动手试试看。

(2)生小组内动手操作、交流。

(3)组织学生展示、汇报:

你用了几个正方形?

拼出的是什么图案?

4、用一套七巧板拼三角形。

(1)师出示并介绍七巧板。

(2)观察:

你手中的七巧板分别由哪些图形组成的?

(3)小组比赛:

每个人用一套七巧板拼三角形,看哪个小组想出的方法多。

(4)学生小组操作,教师组织学生展示汇报。

通过拼一拼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能用

适当的方式描述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在操作中发展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

并从中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

环节3:

巩固梳理,拓展

应用。

1、完成课本第三页“做一做”。

(1)你能拼出课本上的图形吗?

(生操作展示)

(2)你还能用它们拼出什么图形?

(自由操作,展示汇报)

2、完成课本第4页“做一做”。

通过观察、操作,加深对平面图形的认识

环节4:

全课总结。

师: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整理知识

练习课

教材:

小学一年级《数学》(人教2014版)

内容: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第5—7页

主题:

练习课

设计者:

一年级数学组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能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等简单图形;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拼图。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认识平面图形的练习课,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巩固对平面图形的认识。

3、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两课时的学习,对平面图形的特征已经有较多的直观感受,本节课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的这些感知更加系统。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的理解和认识。

2、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探索交流的能力。

3、在操作中发展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并从中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

评价标准

1、在第二个环节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探索交流的能力,并在操作中发展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

2、在第三个环节中,通过画图和练习,加深对图形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1:

复习铺垫

1、师:

上学期和这学期我们分别学了哪些图形?

2、师:

从哪些物体的表面上能找到我们前两天学过的五种平面图形?

复习学过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

环节2:

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出示练习一第6题:

仔细观察,用哪个物体能画出左边的图形?

圈一圈。

2、出示练习一第7题:

长方体有几个面?

各个面分别是什么形?

是不是长方体每个面的大小、长短都一样呢?

你能判断出这个长方体的下面、左面、后面的形状吗?

(课件出示)连一连。

3、出示练习一第4题。

师:

今天我们继续来玩拼一拼的游戏。

(1)将一张正方形纸对折剪开,你发现了什么?

试一试。

教师组织汇报:

可以剪成两个相同的长方形,也可以剪成两个相同的三角形。

(2)小组内用你们刚刚剪成的图形拼一拼,贴一贴,看能拼成什么图案?

给图案涂上颜色。

(组织各小组交流汇报)

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探索交流的能力,并在操作中发展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

环节3:

巩固新知。

1、练习一第五题示范画法。

2、练习一第8题:

课件演示折成一个正方体的方法,再由学生回答4的对面是()。

3、出示练习一的思考题:

把一张长方形纸剪成大小相同的两块,你能想出几种剪法?

(1)引导学生小组内思考、交流自己的剪法,并动手操作。

(2)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沿着对角折;长边对折;宽边对折。

通过画图和练习,加深对图形的认识和理解

环节4:

课堂小结。

师: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整理知识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课程纲要

课题名称:

小学数学课程类型:

必修

教材来源:

人民教育出版社适用学生:

小学一年级

单元课时:

10课时研制者:

一年级数学组

教材分析

《20以内的退位减法》,在上学期,学生已学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因此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利用之前学过的知识来帮助计算,通过在游乐园游玩的画面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中,感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借助“十几减9”的思维方法,运用知识迁移的办法,引导学生学习“十几减几”其他多道题目的口算方法。

本单元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通过操作、探讨、比较等多形式的方法学习,培养熟练的计算能力。

单元目标

1、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并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2、利用操作、探讨、比较等多形式训练的方法学习,培养熟练的计算能力。

3、学生能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问题,体验学有所用的快乐。

课程内容

教学主题

教学内容

课时

十几减9

1

十几减9的练习课

1

十几减8、7、6

1

十几减9、8、7、6的练习课

1

十几减5、4、3、2

1

十几减几的练习课

1

解决问题

2

整理和复习

2

课程实施

(一)课程资源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8—26页)。

2、教师用书附带的教学课件。

3、学具盒、小棒、数字卡片等。

(二)教学活动及措施

1、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2.充分给学生机会,让他们通过利用操作、探讨、比较等方法,培养熟练的计算能力。

(三)课程评价

本单元成绩以百分制呈现,其中过程性评价占30%,终结性评价占70%。

过程评价(30分):

课堂表现(10分)+作业完成(10分)+数学实践活动(10分)。

具体评价标准见表1所示

表1:

学生表现性评价标准

评价内容

评价标准

分值

课堂表现

(10分)

上课学会倾听,尊重他人

3分

上课积极思考,大胆回答问题

3分

小组合作积极参与,明确任务,大胆质疑,达成共识

3分

随堂练习能独立完成,效果好

1分

作业表现

(10分)

书写正确、规范、美观

5分

独立完成全部作业

5分

数学实践活动(10分)

本单元有1次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参加实践活动,并提交作品计10分。

10分

终结性评价:

主要以单元笔试检测评分为准

评价结果:

平时检测百分制、课堂评价和实践活动以实得分值折算。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设计

教材:

小学一年级《数学》(人教2014版)

内容: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第8—10页

主题:

十几减9

设计者:

一年级数学组

目标确定的依据

2、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理解算理,掌握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3、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两个:

一是十几减几需要退位的减法,简称“20以内的退位减法”;二是用“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以前学过的进位加法解决螽铁实际问题,即“用数学”。

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对进一步学习多位计算和其他数学知识,与20以内的进位加法同等重要,都是基础知识。

因此,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并通过合理的练习达到一一的熟练程度,切实为以后后学习打好基础。

学会计算并动用于生活中解决问题,对理解运算的意义,体会数学的作用,和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同时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要注意1、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学习知识;3、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4、采取灵活、有趣的方法提高计算练习的效果;5、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3、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的内容时,必须要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并通过合理的练习达到一一的熟练程度,切实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学会计算并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理解计算的意义,体会数学的作用,和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

2、理解算理,掌握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评价标准

1、在第二个环节中,了解十几减九的算理,能正确计算。

2、在第三个环节中,学会总结算理,能比较熟练算出十几减9。

3、在第四个环节中,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在第五个环节,能在教师引导下对本节课知识进行简单回顾整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1:

复习铺垫

1、9+5=9+2=9+4=9+8=

9+6=9+9=9+3=9+7=

2、9+()=179+()=16

9+()=149+()=11

9+()=129+()=13

环节2:

探索方法,

解决问题

1、教师出示课本第10页主题图。

师:

大家会经常去游乐园玩吗?

游乐园里除了有许多好玩的东西,还有卖很多有意思的小玩意儿。

你看,这几个小朋友正在向小丑买气球呢!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观察图,与同桌之间互相说图片上的内容,并提出数学问题:

有15个气球,卖了9个。

还有多少个?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气球图列算式:

根据这张图,怎样列算式能求出还有多少个气球?

与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汇报列式:

15-9=。

2、探究“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

(1)师:

“15-9”,你想怎样算?

用学具圆片摆一摆,和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说一说你的想法。

(2)学生动手操作学具圆片,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

(3)教师组织学生汇报,并板书学生的计算方法。

3、比较、优化计算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所汇报的几种计算方法:

说一说这几种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计算方法?

哪种计算方法更简便?

学生个别汇报,全班进行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

了解十几减九的算理,能正确计算。

环节3:

熟练算法,

进行应用

1、完成课本第10页做一做的第1题。

让学生先用小棒摆一摆,再计算。

2、完成课本第10页做一做的第2题。

出示菠萝图和苹果图,让学生在图上圈一圈,并把算式补充完整。

4、小结。

师引导学生观察例题和做一做中的算式:

你发现了什么共同的地方?

学会总结算理,能比较熟练算出十几减9。

环节4:

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游戏小鸟找房子

游戏要求:

先让学生计算出小鸟身上的算式,然后和房子上的号码一一配对;

游戏形式:

小组合作,全班订正;

游戏结果:

有一只小鸟没有房子,同学们帮它建造一座。

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环节5:

全课总结

1、这节课小朋友学到了哪些知识?

对本节课知识进行简单回顾整理。

十几减9的练习课

教材:

小学一年级《数学》(人教2014版)

内容: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第11—12页

主题:

十几减9的练习课

设计者:

一年级数学组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巩固并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计算十几减9的题目。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十几减9的第二课时,教学的关键是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能熟练地运用不同方法计算十几减9的题目。

5、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利用学具的操作直观地解决了问题,尊重学生的想法和算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目标:

1、能熟练地运用“想加算减”或“破十法”来计算十几减9的题目。

2、学生能运用多种方法口算十几减9。

评价标准

在第一个环节中,以游戏形式进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在第二个环节中,通过连线、比赛、游戏等各种形式复习巩固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在第三环节中,引导学生借助自身的经验和学具的操作,理解其中的数量关系,积累解决复杂问题的经验。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1:

教学互动练习

1、课本第11页练习二的第2题。

以游戏形式进行,每组派代表当“小鸽子”,黑板上贴着鸽子窝,让“小鸽子”飞回自己的窝。

2、课本第11页练习二的第3题。

说明题意,让学生独立完成写出得数。

3、课本第11页练习二的第4题。

组织学生说出得数,再在数学本子上写出算式。

4、口算比赛。

(练习二的第5题和第7题)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口算比赛。

以游戏形式进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环节2:

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课件(第12页的第6题和第8题)

要求:

1)先让学生看图说图意

2)再指名说图意

3)再列式计算,并与你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通过连线、比赛、游戏等各种形式复习巩固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环节3:

练习

学生完成书中第7题

回家写一个十几减九的算式,给妈妈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能说出几种方法就说几种,比一比,看谁说的方法又多又好。

引导学生借助自身的经验和学具的操作,理解其中的数量关系,积累解决复杂问题的经验。

环节4:

全课总结

1、这节课小朋友学到了哪些知识?

十几减8、7、6

教材:

小学一年级《数学》(人教2014版)

内容: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第13—14页

主题:

十几减8、7、6

设计者:

一年级数学组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能初步掌握十几减8、7、6的算理和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计算十几减8、7、6.

2、教材分析

由于有前面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为基础,因此学生会很自然地采用“破十法”或“想加算减”法计算十几减8、7、6,并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减法是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3、学情分析

独立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方式相结合,使算法更丰富,更自由,更灵活,大大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同时使学生充分体会合作学习意义之所在。

教学目标:

1、通过情景图的学习,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十几减8、7、6的计算方法。

2、注重让学生通过与小组交流合作,体验十几减8、7、6的计算方法多样性,培养学生交流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对减法意义的新体验,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

评价标准

在第二个环节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积极交流的团结协作精神。

在第三个环节中,练习巩固层次分明,学生逐步从多样化的算法中充分体验并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最后引导学生在练习中探究加减法算式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1:

基本技能训练

1、复习

15-911-918-9

16-912-917-9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