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医科大学十一五改革发展的规划.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4062985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7.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哈尔滨医科大学十一五改革发展的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哈尔滨医科大学十一五改革发展的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哈尔滨医科大学十一五改革发展的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哈尔滨医科大学十一五改革发展的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哈尔滨医科大学十一五改革发展的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哈尔滨医科大学十一五改革发展的规划.docx

《哈尔滨医科大学十一五改革发展的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哈尔滨医科大学十一五改革发展的规划.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哈尔滨医科大学十一五改革发展的规划.docx

哈尔滨医科大学十一五改革发展的规划

 

“十一五”改革发展规划

(讨论稿)

 

二OO六年六月

目录

一、“十五”期间工作总结

(一)目标完成情况…………………………………………………………1

(二)取得的成绩……………………………………………………………1

(三)存在的问题和难点……………………………………………………9

二、“十一五”规划内容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定位…………………………………………………11

(二)规划目标………………………………………………………………12

1、优化学科结构,创建高层次学科地位和学术水平…………………12

2、适应社会需求,培养高素质创造性医学人才………………………13

3、培养和吸引优秀人才,建设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14

4、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14

5、坚持科技创新,实现课题和成果的同步增长………………………15

6、推进技术革新,实现医疗工作规模化发展…………………………16

7、畅通国际渠道,开拓实质性合作新局面……………………………16

8、加速校园建设步伐,实现基本建设的有序增长……………………17

9、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全面提高…………17

(三)主要任务和重要工作…………………………………………………18

三、实现目标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执政能力,发挥党员先进性……………………………………18

(二)实施学科战略…………………………………………………………18

(三)实施人才战略…………………………………………………………19

(四)实施品牌战略…………………………………………………………19

(五)实施服务战略…………………………………………………………20

(六)实施国际化战略………………………………………………………20

(七)加强民主建设,创建和谐氛围………………………………………21

一、“十五”期间工作总结

(一)目标完成情况

学校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在科教兴国战略指引下,五年来,认真执行“十五规划”,继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素质教育,确保教学质量,提升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全面推进学校的建设与发展。

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在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医疗、管理及基本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确定的建设目标基本上完成。

(二)取得的成绩

1、院系建设趋于完善,办学规模适度扩大

根据学校办学实际和发展需要,先后成立药学院、护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生物信息学系和研究生学院;鸡西分校迁至大庆,大庆校区一期工程如期完成,为学校的快速发展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五”末期,校本部研究生在校生人数达到2086人,其中博士生509名、硕士生1577名;普通教育在校学生5496人,其中七年制各专业学生463人;年招生计划稳定在1200人左右,招生来源地区由原来的15个省、市、自治区扩展到22个省、市、自治区,并全部实施远程网上录取;成人教育在校学生2365人,其中脱产成人教育1323人。

大庆校区在校生6937人,其中全日制普通教育本科生979人、专科生3760人;普通专科专业由8个增至23个,相继增设护理学、医学检验、精神医学、中药学、康复医学5个本科专业;口腔医学、护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3个学科开展了硕士研究生教育,办学层次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2、学科建设日益壮大,办校实力不断增强

“211工程”学科建设项目资金、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金和学校自筹资金的投入,较大地改善了学科条件,少数实验室装备已具有国际水平,部分实验室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211工程”“十五”建设项目基本完成。

学科布局比较合理,基本适应教学、科研、医疗等工作的需要。

学校重点学科建设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其中部分已具有相当实力和明显特色。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医学遗传学、流行病学、麻醉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药理学等学科的总体水平达到国内同类学科前列。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科再次获得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20个二级学科被确定为省级重点学科。

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个。

新建临床医学和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使学校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4个,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4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47个。

建立了生物信息系和神经生物学等学科,注重这些学科学术梯队和实验室的建设,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学科研究方向稳定、研究工作有很大进展。

“十五”以来,全校承担国家级课题的数量有较大增加,学科覆盖面扩大,研究成果质量和层次提高,某些研究领域已接近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有的已达国内领先水平或与世界水平接轨。

各学科学术交流比较活跃,学术影响亦日益扩大。

3、优化结构提高素质,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继续提高

学校以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学科建设的根本,加大培养与吸引人才的力度,使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等更趋合理,涌现一批优秀人才。

教师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全国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02人,其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95人。

9名教授荣获“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朱大岭、王铜、赵世光等10余名长期在国外留学人员回校担当重任。

朱大岭、张凤民、李文志、孙学英等四人先后被聘为省属高校特聘教授。

聘任十余名海外专家、学者为博士生指导教师,为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做出了积极贡献。

研究生导师队伍不断壮大,新遴选博士生导师105人(其中海外学人14人、外单位知名专家3人),使我校博士生导师数增加到目前的193人。

现有硕士生导师508人。

部分教师成长为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有19位教师先后获得全国模范教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霍英东青年教师奖、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中青年专家、黑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黑龙江省教学名师等资助或奖励。

4、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学校分别于2002年和2004年接受教育部、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对我校试办的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进行评估,获得了优秀的成绩,并被批准为正式理科基地。

2005年本科教育教学水平评估工作成绩显著,被教育部评为“优秀”学校。

继续与南开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联合培养七年制基础医学专业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

在2003年的国家教育部组织的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教学工作评估中,获得优秀成绩,特别是七年制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考核均获得了优异成绩。

经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我校获得了开展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公共卫生硕士(MPH)专业学位和从香港、澳门、台湾人士中招收研究生的权力,开辟了研究生培养的新途径。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实施了“中期考核”制度和“硕博连读”制度,拓宽了研究生培养渠道。

创建了哈医大-哈药集团有限公司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

在2003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生理学倪江教授培养的博士生李庆雷,其撰写的学位论文获得提名奖,标志着我校博士生培养质量上了一个新台阶。

根据学校发展定位和社会人才需求,调整专业结构,改善专业布局,增设了法学和生物技术等2个本科专业,取消了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技术专业。

目前设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口腔医学、生物技术、法学、护理学、药学和公共事业管理等11个本科专业。

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麻醉学、预防医学和医学影像学专业继续被省教育厅列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

统筹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继续医学教育的关系,建立起多元化的培养模式。

稳定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规模,建立起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

2001年成为卫生部远程医学教育应用试点单位。

学校建设精品课程20门,其中11门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医学遗传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卫生法学和神经病学等4门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深化教学改革,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改善课程结构,初步建立了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综合实验教学体系。

普通教育增设了临床病理学、临床药理学、临床病理生理学和临床免疫学等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课程。

主编国家规划教材28部、副主编国家规划教材27部;《医学遗传学》荣获国家级一等奖;在2005年全国高等学校医药优秀教材评比中,2部教材获得一等奖,6部教材获得三等奖。

主编并发行卫生部规划医学视听教材55部。

被批准立项的省级以上教育研究课题147项;获得省级以上教育成果奖43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6项。

积极探讨以问题为中心、学讨式、学导式和案例教学法。

承担教育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在理科基地七年制基础医学专业学生中进行PBL教学法的实践与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积累了宝贵的PBL教学实践经验,荣获黑龙江省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加强就业指导工作,成立了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建立大学生就业网,2004年成功举办首届毕业生供需洽谈会。

2001年至2005年平均一次性就业率达90.8%,在全省高校中名列前茅。

建立了校、院两级教学督导组织,建立健全了教学督导工作制度,充分发挥了“督教、督学、督管”作用,出版《教学督导信息》44期,反馈教学信息单2020份,写出教学督研究报告37份,对促进学风建设、提升教学质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5、科技创新工作全面展开,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成果显著

随着学校各学科不断发展,部分研究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某些研究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最佳靶点的研究、中国不同民族永生细胞库的建立与中华民族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同种原位心脏移植的实验和临床应用研究、实体瘤的细胞遗传学研究、系列性脾保留性手术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全反式维甲酸与三氧化二砷治疗恶性血液疾病的分子机制研究等研究领域都取得突破性进展,成为我校重点研究项目。

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77项,其中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1项为合作项目),实现黑龙江省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零”的突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中国高校科学技术奖二等奖3项,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一等奖5项、二等奖10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4项。

在教育部统计的2000年至2004年1000多所高校中,获得教育部奖励的130所院校的排名我校名列第27位(以获得5个一等奖项目数统计;以获得项目总数统计排名我校则名列第20位)。

科研课题连续实现突破。

“十五”期间,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889项,其中“973”前期研究专项1项、“973”子课题2项、“863”子课题3项、“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引导项目1项、“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子课题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2项(面上项目126项)。

中标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量由2001年的22项上升至2005年的36项,资助金额由2001年的366.5万元增长到740万元,尤其是附属三院、四院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取得历史性的突破。

并连续实现国家“863”课题、“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国家十五攻关科技项目、老工业基地项目等重要项目“零”的突破,使学校的整体实力不断攀升。

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于2003年建立,2004年顺利通过科技部组织的专家论证和验收;建立了卫生部细胞移植重点实验室;与哈药集团合作成立了“哈尔滨医科大学—哈药集团生物医药研发中心”;成立11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2001年和2003年先后建立生物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现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科研工作站2个,现进站与出站博士后367人,其中获得国家博士后基金资助54人,获黑龙江省政府博士后基金资助274人。

获黑龙江省优秀博士后2人,获中国优秀博士后1人。

组织成立了哈尔滨市科普教育基地,获得2002、2004年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学术活动组织奖。

组织多次国内外大型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至我校讲学、访问;同时发挥我校学术资源和人才优势,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学术活动,并与兄弟院校进行学术交流,活跃了学校的科研学术氛围,扩大了学校科技影响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病中心以科学研究为依托,在全国性地方病病情监测防治工作中,特别是在克山病、地氟病、大骨节病、地方性砷中毒等疾病的调研指导、技术咨询等防治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提供报告,为国家制订地方病防治措施和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6、新技术形成特色,医疗服务质量效益同步增长

各附属医院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医德医风建设不断加强,产生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床位周转率、使用率和门诊量连创历史新高。

姜洪池、周晋荣获首届“中国医师奖”,徐秀玉、张岂凡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院长”,李秋洁荣获南丁格尔奖。

2004年接收哈尔滨铁路中心医院组建附属第四医院并挂牌成立;接收哈尔滨铁路肿瘤医院并入附属第三医院。

2005年接收大庆市人民医院作为附属第五医院,进行自主管理和经营。

附属医院的规模空前发展,平均开放床位由“九五”末期的2932张,发展到4788张,业务总收入翻了一番。

医疗技术水平进一步发展,同种异体移植成为医疗工作特色之一,心脏移植、肝脾移植、细胞移植等达到较高水平。

先后成功实施了世界首例同种异体全前臂移植和双前臂移植,开展的手移植数量导居世界首位。

心脏移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防治“非典”工作中成绩突出,学校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抗击非典先进集体,徐秀玉同志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抗击非典先进个人。

7、实施合作办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快速发展

先后同美国、日本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50余所院校建立了友好校际关系并广泛开展交流与合作。

2001年与俄罗斯一流医学院建立合作关系。

与澳大利亚拉筹波大学联合培养卫生事业管理研究生班得到教育部认可。

先后开展了与澳大利亚、俄罗斯、英国等国五所高校在护理学、公共事业管理、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药学等本科专业的合作办学。

成功主办“国际大学网络高级管理者研讨会”、“国际药理学进展研讨会”、“胆管损伤专题研讨暨中外专家论文报告会”等多个国际性会议,进一步提高了学校的学术声望和地位。

8、搭建发展平台,公共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迅速增长

“十五”期间,学校基本建设总体规模为近66万平方米,投资总额25亿元。

重点建设了校园网三期工程、药学院与药物开发研究中心、公共卫生学院楼、学生宿舍楼、学生食堂楼、教职工宿舍楼等项目,完成了学校电增容和锅炉房的扩容工作以及附属一院口腔医学院、附属二院外科大楼及研究生公寓和家属宿舍、附属三院放疗影像中心楼和外科楼等建设项目。

一院门诊保健大楼主体封顶;学校体育馆、图书馆工程如期开工。

改造实验室,建立了机能学、病原学、生物技术和药学实验中心,建立了国内一流的恒温尸体保存库;新建54座计算机实验室和多功能教室10个、56座的多媒体语音室5个、实验教学中心7个,临床技能训练室27个,一、二院各投入专项经费500余万元,购置了系列智能化模拟病人,并建立了标准化病人队伍。

积极稳妥、实事求是地完成了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合理利用后勤资源,提高经济效益。

9、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卓有成效

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及党员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发挥着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作用。

先后有四位副校长及一名工会主席任职,并成功完成机关正处级干部竞争上岗工作和干部交流工作。

先后开展了“三讲”教育和“回头看”活动,学习、宣传、贯彻好“十六大”精神和新党章以及《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实效;积极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工作,通过警示教育活动,增强了领导干部反腐倡廉意识,建立了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廉政档案,建立了哈医大领导干部廉政谈话、诫勉谈话制度。

学校于2003年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2005年被评为国家级文明单位。

学校党委成为我省唯一的2001年和2003年连续两次被评为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的高校党委。

至此,学校已连续四次被评为全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十次参加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并提供经验材料。

注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学生中积极分子2525人,占学生总数的45.9%;学生中党员446人,占学生总数8.1%;。

(三)存在的问题和难点

1、师资队伍和学科建设需进一步加强

近年来随着学校投入的增加,学科建设发展很快;同时,通过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师资队伍的壮大也见成效,并取得了较好成果。

目前,我校真正的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群还不多,国家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数量不多;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学科、学术带头人数量不多,部分学科环境条件及实验室硬件设施建设水平不能完全适应学科建设快速发展的需要。

为更好适应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师资和学科的建设步子仍需加大,投入力度亦需加强。

2、教学改革要不断深化

改革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取得成效,先后在部分专业课程中开展了“学导(讨)式”、“病例讨论式”、“PBL”、“读书报告”等方法,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取得了较好效果。

但经验的交流不够,还应广泛开展,双语教学的层面亦应不断扩大。

根据社会需求,先后调整了部分课程设置,但还需具有前瞻性,要主动探索一些前沿热点专业,争创条件,争办专业。

3、教学条件仍待继续改善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招生规模的扩大,学校投入了大量财力改善办学条件,使学校面貌和办学条件有了较大的改观,教学条件及基础设施有所改善。

但仍存在实验设备陈旧的问题、教学设施的老化的问题、学生室外活动场所紧缺的问题等等,在实验室建设和基本办学条件保障方面还需要加大投入。

学校综合图书馆、综合体育馆及体育运动场等建设项目需尽快建设完成。

4、对外交流合作需向深度发展

学校对外交流合作发展迅速,国际往来频繁,但国际友好校在学校建设中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为实现“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大学”的办学目标,尚需进一步扩大学校在国际上,尤其是在北美和欧洲的知名度,需开展更广泛的国际科研合作及人才培养和交流;同时,留学生教育体系亟待建立和完善,留学生教育工作步伐需加快。

5、管理改革要继续完善

经过近80年的发展建设,学校形成了独特的管理模式,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

但随着社会的转型,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教育教学观念的变化,学校在管理上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有些规章制度内容陈旧、落后,未能做到与时俱进;有些工作尚待建立规章或明确职责,消除管理“盲区”;有些管理制度“刚性”有余,“弹性”不足,缺乏人文关怀;有些工作虽有制度,但贯彻落实不够,缺少有效的监督和保障等。

为适应新形势,实现学校快速发展,亟待完善的有效的管理体系。

二、“十一五”规划内容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定位

1、指导思想

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学科建设为根本,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和长学制医学教育,适应国家及区域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成为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和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的重要基地,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

●认真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国家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

●坚持可持续发展,以社会需求为依据,以教育资源定规模,实现办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协调发展。

●落实“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工作方针,巩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树立“质量第一”的办学观念,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培养具有良好职业态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素质全面的医学人才。

●构建教育创新和科技创新体系,发挥学科建设的基础作用和师资队伍的主导作用,形成办学特色和优势,增强教学、科研、医疗服务的综合实力。

2、发展定位

类型定位:

医药院校。

以医学教育为主,文理医结合,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

功能定位:

教学研究型。

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教学、科研、医疗工作统一协调发展。

办学层次定位:

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和长学制医学教育,办好继续医学教育,积极推进留学生教育。

学科结构定位:

医学学科为重点,生物学科为支撑,医、药、管、文、理协调发展。

服务面向定位:

立足本省,服务全国,面向世界,主要为区域及全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与改革服务。

培养模式定位:

科学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高质量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突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等人才培养特点。

以医学通识教育为基础,学科培养为优势,构建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以专业教育为本位,构建学生应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核心,构建学生终身学习和继续发展的潜能。

(二)规划目标

1、优化学科结构,创建高层次学科地位和学术水平

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

保持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科的国家重点学科地位,努力使遗传学、麻醉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药理学、外科学(普外)达到国家级重点学科水平。

省级重点学科建设:

保持现有省级重点学科的优势,拟再建设3—5个达到省级重点学科水平的学科;从接近省级重点学科水平的学科中,选定和建设5—8个校级重点学科。

重点实验室建设:

以重点学科为依托,拟建设1—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4—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5—20个校级重点实验室。

加强博士授权点建设:

在加强现有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的基础上,力争再建设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8个。

调整专业结构,拓展新兴学科领域:

加强药学、公共管理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学科建设;积极扶植生物科学等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加强法学等薄弱学科建设;形成多学科门类、结构布局合理的学科群体,增强学校的发展活力和竞争能力。

构建素质优良的学术梯队:

继续实施“十百千人才工程”计划,在学科带头人中培养10名左右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学术大师、教学名师、医学名家,带动相关学科达到国内一流、国际先进水平;培养100名优秀学术带头人,带动一批学科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培养1000名学术骨干,使之成为各学科的中坚力量。

2、适应社会需求,培养高素质创造性医学人才

适度扩大研究生的招生规模,2010年力争在校硕士生稳定在4000人、在校博士生达660人,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稳定普通教育办学规模。

到2010年,普通教育本科在校生7000人,其中,长学制和理科基地学生1000人。

省外生源超过50%,生源地区覆盖全国80%;逐步扩大对外办学和与国外联合办学。

根据社会需求调整成人教育的布局,构建规范有序的继续教育体系,发挥省内的示范作用和中心基地作用,积极和创造性地将成人学历教育向继续医学教育转型。

力争申报并确立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基地3-5个。

研究和探索法学、生物技术等新专业的教学模式,积极申办卫生心理学专业,努力办出专业特色。

加强重点专业建设,增列1~2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

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力争再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4至6门,省级精品课程8至10门,校级精品课程20门。

建立网络化课程建设与评估平台,争取将所有医学主干课程纳入,建起网络课程。

总结和评估长学制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坚持精英教育的人才培养思路,保持和发展专业优势和水平,申办与国际接轨的长学制高等医学教育,继续发挥长学制教育的示范作用,推动教学改革和各专业的发展。

研究与医学教育国际标准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培养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