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绿色蝈蝈教学设计1 人教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4059827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绿色蝈蝈教学设计1 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初中语文绿色蝈蝈教学设计1 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初中语文绿色蝈蝈教学设计1 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初中语文绿色蝈蝈教学设计1 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初中语文绿色蝈蝈教学设计1 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绿色蝈蝈教学设计1 人教版.docx

《初中语文绿色蝈蝈教学设计1 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绿色蝈蝈教学设计1 人教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语文绿色蝈蝈教学设计1 人教版.docx

初中语文绿色蝈蝈教学设计1人教版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南宁市第十四中学 王刚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快速阅读及概括信息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习惯,初步掌握观察的方法,能抓住事物的特点。

  3、情感、态度目标: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的科学精神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快速阅读,概括课文要点和特色;

  2、学习观察的方法。

  难点:

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双体互促教学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猜谜:

(课件展示)谜一:

“小小诸葛亮,稳坐中军帐。

布下八卦阵,捉拿飞来将。

”谜二:

“小姑娘,日夜忙,会抽丝。

会织网;织出网来不捉鱼,提些小虫当口粮。

”(学生猜谜后课件展示蜘蛛的画面)

  大家说说,你是根据什么把谜底给猜出来的呢?

(引导得出结论:

根据谜语中讲的特点以及自己平时的观察)对,介绍事物,必须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

今天,我们来学习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绿色蝈蝈》,看看他是如何发现蝈蝈的特点的,他又是如何来介绍蝈蝈的这些特点的。

(板书:

抓住事物特征;如何抓住特征;怎样介绍特征)

  二、检查练习,积累字词。

(课件出示练习)

gōu

篝 火

xuān xiāo

喧  嚣

yīn

暗 哑

cuàn

篡 夺

shǚn

吮 取

  mì

静 谧

  háo

哀 号

shòu

狩 猎

  lüè

劫 掠

xī sū

窸 窣

 

  三、快速阅读。

概括要点治作讨论,探究方法。

  1、快速阅读,概括要点。

  A、快速阅读全文,找找看:

文章介绍了蝈蝈哪些方面的特点?

  B、学生阅读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后,教师借助课件展示蝈蝈形、色、声、食等方面的视觉、听觉形象,(配以文字),加深学生的印象。

  C、最后,教师请学生谈谈他们进行快速阅读时的经验体会,从而引导总结出快速阅读的方法和技巧;找中心句,抓关键词。

(板书)

  2、交流讨论,编写谜语。

  A、教师再次用课件展示蝈蝈形、色、声、食等方面的视觉、听觉形象,学生6人一组进行交流、讨论:

请根据蝈蝈外形、色彩、声音、食性等方面的特点合作编写一个以“蝈蝈”为谜底的谜语。

  B、教师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谜语,由学生进行评价,看谜语是否抓住了事物的特征,或进行补充修改。

 

  四、再次速读,交流小结:

  介绍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从本文的叙述和介绍中,大家想想,介绍特征时可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我们如何才能抓住事物的特征呢?

  引导学生把握介绍事物特征的几个方面的内容:

即形、色、声、食、味等,从而明确观察的着眼点或方法,为下一步的观察做准备。

同时也引导他们认识到观察、思考、探索的重要意义。

  (此为教学难点,应让学生充分讨论,注意针导学生联系生活。

 

  五、三次递读,探究方法。

  在学生把握了蝈蝈特点并明白了观察的着眼点的基础上,教师先提问:

作者在介绍蝈蝈的特点时,用了些什么手法?

你觉得哪些地方值得你借鉴学习?

  然后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进行第三次速读,并进行讨论,从而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介绍事物特点时的两种手法L人拟人和对比,感悟文章的写作特色,从而解决如何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问题。

  课件展示:

  六、迁移训练,运用方法。

  教师用课件展示兔子和松鼠两种动物的系列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结合自己平时对它们的了解,看看它们有哪些特点,并试着用拟人和对比手法口头介绍它们的某个特点。

 

  七、交流归纳,小结学法。

  教师提问: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说说看,你从法布尔和同学们身上学到了的什么?

  1、引导学生总结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细致的观察,抓住事物的特征,运用拟人和对比手法等),巩固知识、能力目标;

  2、感受和学习作者仔细观察、勤于探索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巩固本课教学的情感、态度目标;

  3、总结在学习中得到的学习经验(快速阅读的方法,观察的方法,讨论探究等),巩固过程、方法目标。

 

  八、布置作业,培养兴趣。

  1、课外选读法布尔的《昆虫记》中的文章,做好摘录笔记,并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我与法布尔的对话》。

  2、课外仔细观察一种小动物,做好它的形、声、色、味、食等方面特征的观察笔记,并整理成一篇文章。

 

[板书设计]

绿色蝈蝈

法布尔

  快速阅读方法:

找中心句,抓关键词(筛选信息)

  

  

  事物怎样介绍特征:

拟人(生动形象)、对比(突出特点)

[评点]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恰当地利用教学资源来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

头关于“蜘蛛”的两个谜语的运用,由于谜语内容和语言形式比较贴近学生的年龄,极易激发学生思考、探究事物特征的兴趣,为学生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学习课文后,让学生合作编写谜语的活动,是开头谜语竞猜活动的发展和深人,它与开头互相呼应。

,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着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实践的心理氛围,鲜明地体现了在课堂中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内涵。

不足的是,教学目标显得不够具体。

  (南宁十四中张存威)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南宁市三美学校韦先鲜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锻炼学生概括文章的能力。

  2、通过朗读文章与语言的揣摩,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生动传神的语言。

  3、丰富学生的自然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有趣的自然科学小品文,同时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本文介绍了蝈蝈的一些习性,虽然生字词较多,但文章语句浅显,且十分生动有趣,很容易吸引学生阅读。

为此,我们可以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人手,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使学生能真正地自主。

合作式地进行学习。

基于这一思考,将“整体感知”。

“片段欣赏”、“独特感悟”这几部分共同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方式]

  探究、合作、讨论的方式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弄清字词的读音及含义,解决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

  2、捕捉第一印象,找出本文最吸引你的地方。

一、导语:

昆虫的世界是一个很奇妙的世界。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观察或研究过昆虫呢?

有哪一位同学阿以介绍一种你最熟悉的或者是你印象最深刻的昆虫给老师、同学们知道?

你可以从昆虫的形态、生活习性、食物习性、更或者是它们与人类的关系进行介绍。

  (生自由发言。

  师:

同学们都说得很好,但是我发现大家在讲到昆虫的声音时都是用一两句话带过了。

可能声音不好用文字表达。

而且在讲到昆虫的习性时,也只能是泛泛而谈,为什么?

因为大家没有深入地进行过研究,所以印象就很模糊。

今天,我求将接触到厂一位伟大的昆虫学家,他热爱昆虫,对昆虫进行了几十年的孜孜不倦的研究,把一生都献给了昆虫事儿他就是法布尔。

同学们知道法布尔吗?

  (若有学生知道,可由学生发言,师进行补充。

  法布尔是法国的著名昆虫学家,他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写了一部很有影响力的书——《昆虫的故事》。

《昆虫的故事》原名《昆虫记》,这部书行文生动活泼,语言传神,内容多集中在昆虫学问题上,很受青少年的喜爱。

鲁迅曾把《昆虫记》称为“许昆虫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因而黄亚治在翻涌对,把它改名为《昆虫的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法布尔老人,一同走进蝈蝈这个神秘的昆虫世界。

  二、学生朗读全文。

 

  三、整体感知。

  问:

哪位同学能说一说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四、教学具体过程。

  1、学生找出文章中最让自己感兴趣的地方。

  师:

同学们都读了课文,课前老师也让大家预习了文章,请同学们根据你们的最初印象,说说这篇文章最让你们感兴趣的地方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一般,大部分的学生都会选择第五自然段,认为蝈蝈捕蝉最有意思,最能吸引人。

有一部分的学生会选择蝈蝈的食性,还有少部分的学生会选择蝈蝈的叫声。

 

方案一

  2、师:

为什么同学们对蝈蝈捕蝉这么感兴趣?

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蝈蝈是捕蝉的。

  

(1)单个学生朗诵该自然段。

  

(2)请学生找出描写蝈蝈和蝉的句子。

蝈蝈

问  题

进攻者

被进攻者

由这两个称呼可以看出在打斗中蝈蝈居于主导地位(修辞:

拟人)

被活活咬、一跳

蝈蝈很凶狠

一同从树上掉下来

打斗过程很激烈

勇敢纵身追捕

惊慌失措逃窜

纵身,反映了蝈蝈的勇猛,面临比自己强大的对手,毫不畏惧。

去掉了“纵身”,就不能很好地反映蝈蝈顽强、勇猛的特点。

(修辞:

拟人、比喻,使文章更生动、更富有表现力。

对比:

蝈蝈捕蝉与鹰捕云雀

作者对蝈蝈的喜爱

原因:

蝈蝈有“有力的大颚”、“锐利的钳子”

补介绍蝈蝈的身体构造。

大自然就是如此“弱肉强食”。

  (3)小结。

  师:

这段文字为什么写得这么精彩?

从中你可以学到什么东西?

  这段文字之所以写得这么精彩,是因为:

①用词准确。

②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的使用,使文章更生动、具体。

③以情驭文,出自于作者对蝈蝈的一片喜爱之情。

  3、学生默读课文;一找出蝈蝈还有哪些食物习性。

  师:

蝈蝈除了喜欢吃蝉,还吃什么东西?

吃东西时有什么习惯?

  生:

吃水果、金龟子一类的昆虫、青草,也吃同类。

当拥有共同食物时,蝈蝈一个一个进食。

  4、学生找出蝈蝈的外貌描写。

  师:

我们谈论了蝈蝈这么久,谁能告诉我,蝈蝈到底长得什么样?

  生:

文章第88页最后一个自然段。

  (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5、接方案二中关于蝈蝈声音部分的教学。

  师:

我们对于蝈蝈怎么能“只见其虫,不闻其声”?

我们一起去听一听蝈蝈是怎么叫的。

 

方案二

  1、师:

为什么同学们对蝈蝈的叫声这么感兴趣?

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蝈蝈的叫声的——

  ①单个学生朗诵该自然段。

  ②请学生找出描写蝈蝈叫声的句子。

  窃窃私语(运用拟人)

  像是滑轮的响声;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作响。

(运用比喻)

  暗哑类锐急促清脆(四个形容词,进一步加深我们对蝈蝈叫声的认识)

  ③师:

你认为蝈蝈的叫声还像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④对比:

蝈蝈的叫声与蝉的叫声对比(作者对蝈蝈的喜爱)

  2、学生找出蝈蝈的外貌描写。

  师:

蝈蝈的叫声这么优美,蝈蝈的外貌如此漂亮优雅,到底蝈蝈吃东西时,是不是也如它的外表呢?

  3、按方案一中关于蝈蝈捕蝉及蝈蝈的食物习性分进行学习。

 

  五、整体把握作者的优秀品质及其对蝈蝈的思想感情。

  1、让学生体会法布尔的品质:

热爱事业(野外观察与家庭观察相结合)

  2、体会法布尔对蝈蝈的感情。

  

(1)热爱居多,但也不乏客观的评价。

如指出蝈蝈也有怎么的一面。

  

(2)“以人性关照虫性,以人情关照虫措”,充满了对这种水生命的热爱。

表现在对蝈蝈的称呼上:

“狂热的狩猎者”“我笼里的囚犯”“这蝉的屠夫”等。

  称呼的作用:

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的印象更深刻。

 

  六、总结

  总之,在这篇文章中,法布尔通过自己详尽的观察,用生动活泼的文字给我们介绍了蝈蝈这种可爱的昆虫。

介绍了它的一些习性,如叫声、食物习性。

详写了食物习性,对蝈蝈的叫声进行了略写。

教会了我们这种昆虫的一些自然科学知识。

假如同学们对蝈蝈感兴趣,还可以到图书馆或上网查找关于蝈蝈的资料。

 

  七、布置作业

  这篇文章这么有趣,其实大自然中精彩的东西很多,请同学们去户外静听虫鸣鸟啼,并用一段话形象地描写出来,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在倾听中有所发现。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讨

南宁市三美学校 王婉

[教学设想]

  传统的语文教学喜欢把课文划分为若干段落层次。

这种做法固然有其合理之处,但往往陷人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

有些课文也根本没有划分段落层次的必要。

比如本文,由于时间线索很明晰,学生完全看得出事件发展的各阶段,因此不必花费精力去分段,即使分出来了,也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教学本文,应在“激趣”上下功夫,而不应给学生设“套”,让他们落人传统教学的固定模式中。

  基于以上思考,拟把本文的教学分为如下四个板块进行:

1、整体感知;2、关键句段精赏;3、多元理解和独特感悟;4、展开想像,训练写作。

[教学目标]

  事件发展的线索,并概述事件全过程。

  习过程中有所感悟、各抒己见。

  想像力,集体创作科幻类的文章。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导语:

月球,是人类最熟悉的一个天体。

关于她,自古以来就有许许多多的神话传说和不朽诗篇,你能举几例吗?

(生举例)

  2.同学们所举之例,都来自人类对月球的美丽幻想,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月球越来越被我们消楚地认识。

(投影显示有关月球的图片)

  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一课,讲的是人类的一项伟大壮举——人类第一次在这颗我们仰望了千万年的星球上留下了足迹。

 

  二、整体感知

  1.首先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试把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

  (教师巡回检查,随机指点)

  2.愿意展示的同学上台,投影展示所画的登月过程示意图。

  3.在所展示的示意图中评选出两份较好的,请作者上讲台来以小记者的身份根据图示作“登月全程跟踪报道”。

  (教师适时评点,使学生对事件全过程有一个完整清晰的了解)

  火箭升空一第一级火箭脱落一第二级火箭脱落→第三级火箭启动→进入预定轨道,绕月飞行→进入登月轨道,奔向月球→飞过月·地中间点→飞过月·地引力中和点→登月舱脱离飞船→登月舱降落月球→人类初踏月球→人类月面工作时返回登月舱→登月舱升空与飞船成功对接→向地球返航→进人地球大气层→溅落预定海域→被海军救起。

  提示:

(1)示意图上的文字说明要求简洁册括;

  

(2)“跟踪报道”的口头表达要求绘声绘色,如临其境。

 

  三、片断精赏

  1.请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语句或段落,并说说好在哪里。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本文语言的生动性。

如对火箭的描写,对飞船飞翔太空的描述,都很能激发读者的想像。

作者用数字说话,既可帮助读者增加知识,又富于吸引力,如一、二、三级火箭速度的数字。

就令人遗想不已。

另外,作者往往在叙述中适当穿插一些议论,起到了画龙点睛、深化理解的作用。

  2.重点研讨课文末段阿姆思特朗的这句话:

  “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旨在考查学生对登月活动重大意义的理解)

  提示:

在此之前,人类曾幻想过登月,并由此产生了许多神话传说,科幻作品,但人类从来没有真正到过地球以外的星球。

此次登月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外层空间,而不会仅局限于地球,人类的未来是美好的。

  (此题无“标准”答案,学生可各抒己见)

 

  [第二课时]

  四、多元理解,独特感悟

  1.屏显:

千百年来,人类一直翘首仰望天上的明月。

留下了多少美丽的传说和不朽的诗篇。

  而登月计划的实现,使我们清清楚楚地看到了月球的真面目。

一个荒凉、死寂,毫无生机和美感的不毛之地,这给了我们的幻想一个沉重的打击,从此以后,我们对“美丽”的月亮不再存有幻想了。

所以说,人类登月,并不完全是件好事。

  2.讨论:

上述这段话的观点,你赞同吗?

请发表你的看法。

(让学生充分地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就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展开想像,训练写作

  1.根据下面的情景,展开想像,各小组以从前排到后排焰顺序,每对同来写一段话,“接龙”成一个完整的科幻故事。

  屏显开头:

“你驾驶着一艘宇宙飞船,在茫茫的太空中寻找外星生命。

你离开地球已经好几天了。

这时,透过舷窗,你看到了一个美丽的蓝色星球……”

  2.各组请一位同学“发表”——朗读本组的“接龙”作品。

 

  六、评点,总结。

  

 

 

 

改变学习方式的几点尝试

南宁市新民中学 李娜妮

 

  新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

语文课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根据这一要求,我在新教材的实验教学中作了初步的尝试。

把课堂还给学生

  开学初拿到新课本,同学们充满了好奇。

那新颖的版式,那优美的诗文,再配上精美的图画,简直令人爱不释手。

如何用好这套教材,体现课改理念的精神?

我在课堂教学中作了一些尝试。

首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我把全班分成十几个学习小组,每4人一组,小组成员轮流担任组长。

上课时,先由老师导入,提出问题,然后小组合作学习,自由讨论,组长整理归纳,形成小组意见后在全班交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例如在《木兰词》的教学中,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读完《木兰词》后,你最佩服花木兰的那些品质?

各小组展开讨论,纷纷发表见解。

有的说,花木兰代父从军,她孝顺的美德令人敬佩;有的说,花木兰机智勇敢的品质最突出;还有的说花木兰不慕虚荣,功成身退,这种品质最令人赞叹……最后,我综合大家的意见,把花木兰的形象定位为“孝顺父母、不慕虚荣、忠勇爱国的巾帼英雄”,使同学们对花木兰的形象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从而理解了诗歌深刻的主题。

  又如在《论语十则》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围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展开讨论,同学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侃侃而谈,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既加深理解了课文,又形成了良好的道德观念。

一些同学深有体会地说:

“过去上课是老师讲,我们听,不愿意听也得听;现在是大家轮流讲,老师同学听,越讲越有味道,越听越想听。

”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新教材中有好些课文,人物形象丰满,故事情节感人、如何让学生深刻领会,自主学习?

我一改过去由分析故事情节入手,进而分析人物形象的旧模式,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角色,分角色朗读课文。

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课文改编成短小精悍的课本剧,排练后在课堂上表演。

同学们对此十分乐意,倾注了满腔热情,常常是课堂上领会课文,下课后讨论剧本,利用课余时间排练节目,忙得不亦乐乎。

有两个学习小组把《落难王子》、《皇帝的新装》改编成剧本后,小组成员根据各自的特点选择角色,把王子落难时的痛苦、绝望,皇帝的愚蠢、傲慢表演得惟妙惟肖,赢得了全班同学热烈的掌声。

同学们通过形象的表演来诠释课文,对文学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创作和表演中获得了乐趣,在快乐中养成了自主学习的精神。

让学生体验生活,走进社会的大课堂

  生活有多广阔,语文课堂就有多广阔。

为了让学生尝试“综合性学习”,掌握《广告词》的内容,我放手让学生走出校门,走上社会进行调查研究。

同学们自由组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利用双休日到街头看广告牌,收集广播电视里的广告词,上网查找有关网页,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一些同学回来后,把收集到的广告词分门别类,整理成一个小册子,配上精美的图案,在班上交流。

通过开展活动,不仅使学生了解了语又在生活中的应用,还增加了他们的生活体验。

同学们深有体会地说:

“生活处处有语文。

  转眼间,期末考试就要来临了。

为了让考试的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我把考试分为开卷和闭卷两部分。

开卷部分是写一篇作文,我先让学生利用星期天担任一天家长,安排当天全家人的生活,然后写一篇记叙文或者体会文章。

同学们都表现得非常出色,他们在父母的帮助和指导下,学会了买菜、做饭、洗衣服,也体会到了父母劳动的艰辛,文章大多写得很流畅,比较动人。

通过开卷考试,使学生自主体验生活,积累了写作的素材,密切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经过了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我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

在课程改革中,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评价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化宗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