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3单元教师用书.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4059444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1.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3单元教师用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3单元教师用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3单元教师用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3单元教师用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3单元教师用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3单元教师用书.docx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3单元教师用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3单元教师用书.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3单元教师用书.docx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3单元教师用书

识字

第三单元

单元说明

本单元是识字单元,围绕“传统文化”主题编排了《神州谣》《传统节日》《“贝”的故事》《中国美食》4篇课文。

课文形式活泼、内容丰富,便于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语境

中识字学词,激发儿童的识字兴趣,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识字、写字教学是本单元的重点教学内容。

本单元出现的生字,大部分是形声字。

围绕形声字形旁表义的特点,教材在课文和语文园地设计了多个维度的训练。

在《“贝”的故事》课后练习中,看图猜加点字的偏旁与什么有关;在语文园地“字词句运用”板块,运用形声字的构字特点猜字的意思,再查字典验证。

在《中华美食》课后练习中,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发现带“火”和“灬”的字多与“火”有关;在“我的发现”板块,发现带“心”和“忄”的字多与“心理、情感”有关,带“刀”和“刂”的字多与“刀或切割”有关。

通过前面三册的学习,学生对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有了一定的了解,认识了一些常见的偏旁,知道了声旁表音、形旁表义的基本规律。

在此基础上,本单元引导学生发现“灬”与“火”、“心”和“忄”、“刀’’和“刂”这些偏旁之间的关联,体现了不同册次之间识字教学的衔接和发展。

本单元的课文以浅显的韵文为主,易读易记。

课堂上,要给学生充分朗读的时间,在读中识字,突破“音”和“形”的难点。

要继续引导学生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识字,帮助学生建立生字音、形、义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不断发现汉字的奥秘,感受识字的乐趣。

课文以简洁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壮美的祖国山川、熟悉的传统佳节、神奇的汉字和丰富的中国美食。

在识字的同时,还要重视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

分类

内容

课时

教学要点

神州谣

2

1.认识6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漂”“炸”,会写36个字,会写37个词语。

2.能利用韵语、形旁与字义的联系、借助图片识字。

3.能在语言环境中初步感受“奔、涌”“长、耸”的表达效果;能说出用“炒、烤、烧”等方法制作的美食。

4.积累“华夏儿女、炎黄子孙”等词语。

5.朗读《神州谣》,能背诵《传统节目》,初步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和文化的悠久。

6.能讲汉字“贝”的故事,初步感受汉字的魅力。

传统节日

2

“贝”的故事

2

中华美食

2

口语交际

长大以后做什么

1

1.能把自己长大后想干什么说清楚,简单说明理由。

2.能听明白同学说的内容,对感兴趣的内容提出疑问

语文园地三

识字加油站

 

4

1.认识“津、溜”等9个生字。

2.认读“甜津津、酸溜溜”等词语,能联系生活说说自己想到的食物,理解词语的大致意思。

3.能借助形旁猜测字义、正确选用形声字并查字典验证。

4.知道“鹿、金”等字可以作为部首,记住这些部首字,

能用这些部首查字典。

5.能发现“火”与“灬”、“心”与竖心旁、“刀”与立刀旁等偏旁之间的联系及表示的意思。

6.能按顺序背诵十二生肖,初步了解生肖文化。

7.阅读《小柳树和小枣树》,了解小柳树想法的变化,能明白事物各有长处的道理。

字词句运用

我的发现

日积月累

我爱阅读

合计

13

1神州谣

教材解析

这是一首篇幅短小却内涵丰富的歌谣,气势恢弘,赞美了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山川壮美,风景如画,表达了中华儿女盼望祖国统一,为祖国繁荣昌盛共同奋的愿望。

全文有4个小节。

第一小节,概要地写了神州大地山川壮美,风景如画;第二小节列举了黄河、长江、长城、珠穆朗玛峰4个代表性的事物,具体描绘了神州大地之美;第三小节讲了台湾与大陆隔海相望,是不能分割的一家人;第四小节写各族人民情谊深厚,精诚团结,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共同奋斗。

儿歌句式整齐,每节4句,每句3字,韵脚“ɑ”和“onɡ”有规律交替出现,第一、

三节押“ɑ”韵,第二、四节押“onɡ”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文中插图有蜿蜒的长城和巍峨的群山,与课文内容互相呼应,既表现了神州大地山河壮美,也留给读者无限遐想。

…………………教学目标…………………

1.认识“州、涌”等15个生字,会写“州、湾”等9个字,会写“神州、中华”

等10个词语,积累“华夏儿女、炎黄子孙”等8个词语。

2.朗读课文,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

3.能在语言环境中初步感受“奔、涌”等词语的表达效果。

…………………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字音方面,要关注不同方言区易错读音,分组强化训练。

本课要认的l5个字中,“涌、耸、浓、荣”都含有后鼻韵母onɡ,可以放在一起拼读;“涌”和“荣”声母易混淆,“奋”和“峰”分别是前鼻韵母和后鼻韵母,“州”和“耸”分别是翘舌音和平舌音、“浓”和“陆”分别是鼻音和边音,可以引导学生分组对比拼读。

要注意“谊”不要读成第二声。

识记字形,理解字义,可以采取多种方法:

(1)偏旁归类识记。

如,“涌、湾、浓’’都有三点水,“隔、陆,,都有左耳刀,“峰、夹”都有山字旁,可以进行归类识记。

(2)利用熟字识记。

“耸、湾、峡、浓、奋”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

“涌、峰”可以用“换一换”的方法识记,如通一涌;锋一峰。

“与”可联系“写”用“减一减”的方法识记。

“浓、陆”二字可利用意思相对的词语“浓一淡”“水-陆”来识记。

(3)字理识记。

“州”是象形字,可以先与“川”进行字形比较,再展示“州”的字形演变过程,渗透汉字文化。

(4)生活识字。

“湾、峡、州、峰、齐、奋、隔”7个字可充分调动学生经验识记。

如,结合地名识记,湾——台湾、大亚湾;峡——三峡、刘家峡;州——广州、苏州、兰州;结合山名识记,峰——珠穆朗玛峰、香炉峰、飞来峰。

(5)语境识字。

一些生字与熟字组成常用词,引导学生读一读,巩固生字。

如。

齐一齐心、齐读、齐唱;奋一奋斗、奋发图强、奋战;隔一隔开、隔音、隔壁。

有的生字比较难理解,如“耸、涌”,可结合上下文,补充描绘“危峰耸立”“波涛汹涌情景

的图片,在情境中识记。

“繁、荣”二字可组成词语“繁荣”,在具体的语境中加深理解。

2.写字。

本课要写9个字,书写的时候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瑰字形结构规律,把握同一类字的与写规律与不同点:

左右结构的字“湾、峡、族、谊”,书写时要注意左窄右宽的结构特点,“峡、族”最后一笔为捺;上下结构的字“齐、奋”都要写得上大下小,两个字上部分的主笔横要写得平直,撇、捺要写得长而舒展;“岛”是半包围结构,注意该字和“湾”都有竖折折钩,书写时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民”是独体字,主体居左半格。

本课9个字书写要占:

州第二笔是撇,中竖稍短,右竖要长,三个点的朝向有变化。

湾右上两竖较短,两点呈八字分开;右下“弓”三笔写成。

岛笔顺是撇、横折钩、点、竖折折钩、竖、竖折、竖。

第四笔竖折折钩要写得宽而扁,包围住下方的“山”字。

峡“山”靠左上,“夹”得到两点呈八字形,最后撇、捺舒展

民上窄下宽,竖提要直,斜钩呈弓形,写舒展。

族“方”的笔顺是点、横、横折钩、撇。

右上部的撇、横不要漏掉,最后一笔为捺。

谊右边“宀”稍扁,覆盖“且”,最后一笔横较长。

齐下部撇、竖两笔从横中线下方起笔,分列竖中线两侧,竖收笔较低。

奋“大”要写得宽,“田”要写得小,稍扁,“大”罩住“田”。

本课要求会写的字,可以通过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加以巩固,如神州、台湾岛、海峡、民族、奋发;也可以和熟字组成常用的词语,如海岛、人民、情谊、友谊、齐唱、奋力,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写一写。

二、课文学习

1.朗读指导。

课文句式整齐、节奏明快,内涵却极为丰富,宜于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会。

注意读出恰当的停顿。

要注意每一小节内句子间的连接要流畅,小节之间要有适当的停顿。

小节间停顿的时闾长短要依据小节内容之间的联系紧密程度来处理。

第一小节和第二小节,是概括与具体的关系,联系紧密,朗读时停顿的时间应较短;第三小节和第四小节在内容上有承接,朗读时候的停顿时间也应较短;第二小节和第三小节问,意思由“山川美”跳转到㈠隋意浓”,停顿时间应稍长。

可以通过范读、师生对读、打节拍读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感受儿歌明快的节奏。

整首歌谣洋溢着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感和浓郁的时代气息,气势磅礴、掷地有声,可以引导学生以洪亮的声音,自豪的语气,反复朗读。

第三句“台湾岛,隔海峡,与大陆,是一家”,可用低缓、深情的声音,表现盼望祖国统一的心愿。

第四句“各民族,情意浓,齐奋发,共繁荣”,可读出奋发向上的气势,表现出盼望祖国繁荣昌盛的强烈愿望。

2.理解运用。

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先自由说一说从每一小节中读出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如,从第一小节中读出祖国山河壮美、风景如画;从第二小节中读出黄河、长江、长城、珠峰的美;从第三小节中读出宝岛台湾与大陆是一家,两岸人民盼望着早日实现祖国统一;从第四小节中读出各族人民正齐心协力、奋发图强,振兴中华。

注意课文内容只需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大致说说,不要一句一句地讲解。

中华民族的情况,黄河、长江、长城、珠峰、台湾等地理名词,不要做过细的讲解,教师可适当补充黄河、长江、长城、珠峰和反映祖国繁荣昌盛的图片、视频资源,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奔、涌”形象地写出了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一泻千里;长江之水惊涛拍岸、汹涌澎湃;“长、耸”写出了长城蜿蜒盘旋,珠峰巍峨峻拔;“繁荣”写出了祖国面貌日新月异、人们生活幸福美满。

教学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让他们自己说说,教师再适当予以点拨。

3.课后练习。

第一题可贯穿于本课教学过程逐层落实,详见“朗读指导”。

第二题可结合第二小节的学习完成,详见“理解运用”。

第三题为学生提供了4组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四字词语,每组的两个词语,或意思相近,或承接紧密,旨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可引导学生采用轮读、对读等多种形式朗读,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达到熟读成诵。

…………………教学设计举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州、涌”等15个生字,会写“州、湾、岛”2个字。

2.朗读课文。

在语言环境中初步感受“奔、涌、长、耸”等词语的表达效果。

课前准备:

1.课件

2.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直奔课题

1.导人: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神州谣》。

2.学生齐读课题,识记“州”字。

(1)指名认读“州”字,注意读准翘舌音。

(2)比较“州,,和“川”:

“州”与我们学过的哪个字长得很像?

“州’’和“川”有什么关系呢?

(3)教师出示古文字“州’’字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发现。

甲骨立金文小篆楷体

教师补充“州”字的字源解说:

“州”是象形字。

“川”是河流的意思,“州”是河流或水中间的小块陆地,那些点就是小岛。

(4)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识记“州”字。

教师:

在生活中,你听过、见过这两个字吗?

说一说。

(如州——广州、苏州、杭州、扬州。

教师相机补充:

“州”是旧时的一种行政区划,多用于地名。

(5)指导书写“州”。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教师: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同座互相检查认读课后生字。

3.教师检查生字读音情况,突出重点。

分组认读生字:

(1)涌、荣、耸、浓;

(2)奋一峰;州一耸;浓一陆。

4.识记生字字形。

(1)教师:

哪些生字可以利用熟字来识记?

(教师出示15个生字,学生交流。

(2)出示3组字:

“涌、湾、浓”“隔、陆”“峰、峡”,让学生联系生活,组词识记。

(3)认读“繁荣”。

借助近义词理解,如“兴旺、富强”。

(4)开火车认读词语。

神州奔涌高耸分隔参与陆地友谊

浓雾看齐民族海峡山峰繁荣奋发

二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具有一定独立识字的能力,放手让学生个性化识记生字,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再读课文,感受特点

1.教师:

自由读一读课文,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每句话都有3个字;读起来很有气势;朗朗上口。

3.教师小结:

同学们真会发现!

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读出自己的感受。

四、朗读课文,随文理解字义

1.朗读第一小节。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一小节,边读边想:

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神州”和“中华”都指的是中国。

(板书:

我神州山川美)

(3)齐读第一小节。

2.朗读第--+节。

(1)指名读第二小节,思考:

写了哪些壮美的山川?

(2)学生交流,教师范读。

说一说:

从“奔、涌、长、耸”几个字中,感受到了什么?

(3)出示资料,教师简要解说:

黄河、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奔流不息,气势磅礴;长城像一条巨龙在群山之间蜿蜒盘旋;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的最高峰。

神州大地,多么壮美!

(4)男女生对读第二小节。

3.朗读第三小节。

(1)指名读课文。

(2)出示地图,让学生指认台湾、海峡、大陆的地理位置。

(3)看图理解“隔”的意思,用“隔”组词。

(4)指导书写“湾”和“岛”。

4.朗读第四小节。

(1)全班齐读。

(板书:

各民族情谊浓)

(2)联系生活,结合图片理解“繁荣”:

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铁路四通八达……

 

2传统节日

…………………教材解析…………………

本文是一首以我国传统佳节为题材的韵文。

传统佳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连接着中华儿女的精神血脉,也承载着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古老文化。

全文共有8句话,前7句话按时间顺序分别介绍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这7个一年中重要的传统佳节和相关习俗。

第八句话与第一句话相呼应,表示新春佳节转眼又至。

全文语言平实,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易读易记。

配合韵文内容,安排了贴窗花、赛龙舟两幅插图,体现了传统佳节的热闹、喜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象、直观地了解节日习俗。

…………………教学目标…………………

1.认识“传、统”等15个生字,会写“贴、街”等9个字,会写“节日、春节”等12个词语。

2.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能按时间顺序排列。

联系生活,选一两个节日,说说自己是怎么过节的。

…………………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本课按时间顺序写了7个传统节日,与节日风俗、活动相关的生字分散于全文,可采用随文识字与集中识字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

字音方面,“传、舟、赏”是翘舌音,借助词语“传统、龙舟、赏菊”帮助学生读准;“乞巧”一词两个字都是第三声,注意在语流中“乞”的变调。

“巷、祭”二字易误读,可借助拼音和词语“大街小巷’’和“祭扫”加以巩固。

“重”是多音字,在“重阳节”一词中读“chonɡ”,这个字的字音学生已经学过,可以出示词语“重复、重新、重合”“重要、重量、轻重”让学生辨读。

字形、字义方面,要根据本课生字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识记。

(1)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识记,如,“传、宵、饼、菊”,可以借助形旁表义的规律来识记字形、了解字义。

(2)利用熟字识记。

“贴、赏、宵、郎”可以用“换一换”的方法识记,如站、粘一贴、常一赏、消一宵、朗一郎。

“祭、乞”可以用“减一减”的方法识记,如察--祭、吃---乞。

(3)生活识字。

可以借助地名识记,如巷--北京的“南锣鼓巷”。

可以借助物品识字,如艾—艾灸、艾草。

(4)语境识字。

一些生字与熟字组成常用词,引导学生读一读,巩固识记。

统:

总统、统帅、统一、统治堂:

课堂、礼堂、澡堂、大堂

乞:

乞丐、乞求、乞讨巧:

巧妙、巧手、花言巧语

2.写字

本课要求会写的9个字中,“贴、敬、转”是左右结构,3个字左右两部分的高低一致,“贴”左右宽窄一致,“敬”左宽右窄,“转”左窄右宽。

“街”是左中右结构,要注意各部分的宽窄、长短、高低和笔画的穿插。

“团”是全包围结构,“闹”是半包围结构,注意国字框和门字框要写的大而方正。

“舟”是独体字,要注意关键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艾、热”是上下结构,“艾”上部扁,下部长,“热”上部长,下部扁。

本课9个汉字书写要点:

贴贝字旁的撇要写长,最后一笔是“点”,要收在竖中线左侧,避让“占”。

街左中右三个部分要写紧凑,注意穿插避让,左、中高,右边低。

右部第一横和中部第一横起笔一样高。

舟笔顺是撇、撇、横折钩、点、横、点。

首笔撇是从竖中线起笔,第二笔撇和第三笔横折钩均写长,横压横中线,两点上下对称。

艾草字头横平且长,撇、捺要写得舒展。

敬右边首笔撇的收笔,末笔捺的起笔在田字格的中心,末笔捺写舒展。

转左部“车”的笔顺是横、撇折、竖、提,右部“专”的第二横在横中线上。

团先外后内最后封口。

“口”左右两边的竖画平行,“才”的竖钩压竖中线。

热上下宽度一致。

上部“丸”笔顺为撇、横斜钩、点。

四点底宽而扁,第一点与另外三点的方向不同。

四个点间距均匀,高度一致。

闹先外后内。

“门”的点在左上格,“市”的点、竖均在竖中线上。

本课要求会写的字,可以抄写“词语表”中的字加以巩固,如龙舟、转眼、团圆、热闹;也可以和熟字组成常用的词语,如街头、敬爱、转身、团结、热心、打打闹闹,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写一写。

二、课文学习

1.朗读指导。

本课内容贴近生活,节奏轻快,富有韵律美。

在学生自主朗读过程中,教师可对朗读的停顿、重音做适当点拨。

要注意停顿适当,句子之问的停顿稍长,句子内的停顿稍短。

全文共8句话,前7句话每句分别介绍了一个节日的习俗,对佳节的名称可适当重读,以加深学生对节日的印象。

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节日传递的情感,正确把握朗读的感情基调,这7个节日并不都是欢快的,如,读“清明节,雨纷纷,先人墓前去祭扫”,可声音低沉,读出缅怀之情。

本课要求背诵,教师应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朗读,如个人表演读、同桌拍手读、师生对读、生生接力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2.理解运用。

传统佳节源于生活,学生一读句子,就会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情感的共鸣。

教学中要注意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加深他们的理解。

文中一些词语,如“传统、乞巧、祭扫”,内涵丰富,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

可采用联系生活、联系语境、借助图片等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联系生活理解“传统”。

在朗读课题环节,引导学生说一说:

你和家人年年都过哪些节日?

是怎么过节的?

引导学生感知“传统”的意思:

春节、清明节、中秋节,这些

世世代代都过的节日就是传统节日;“过春节、贴窗花、放鞭炮”,这些祖祖辈辈传下来

的习俗就是“传统习俗”。

在适当环节,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除传统节日外,你还知

道哪些事物是代代相传的?

相机引导学生朗读与节Et有关的古诗,让学生知道古诗、谚语等是中华传统文化。

补充资料理解“乞巧”。

乞巧节对孩子来说比较陌生,教师可以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介绍乞巧节的习俗,让学生理解“乞巧”的意思是乞求上天让自己也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

借助图片理解“祭扫”。

出示“祭”的甲骨文字形,让学生观察发现,借助字形理解字义:

左边是牲肉,右边是“又”(手),中间像祭桌。

再出示祭祀、祭扫场景的图片或视频,帮助理解“祭扫”的意思。

3.课后练习。

第一题旨在引导学生积累语言、积累传统文化常识,可贯穿本课教学过程逐层落实。

(详见“朗读指导”)

第二题可分两部分落实,“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下面的节日”可在课文学习结束后作为巩固环节运用;“选一两个说说你是怎么过节的”,可于随文识字环节落实,让学生联系生活,讲讲自己怎么过节的。

第三题旨在引导学有余力或对此主题感兴趣的同学拓展学习,不做统一要求。

对愿意选做的同学,可指导其搜集图片、文字,采取办个人小报的方式进行,并为其提供展示机会和平台。

 

3“贝”的故事

…………………教材解析…………………

课文介绍了“贝”字的由来、演变及发展,共有2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引出“贝”字。

第二自然段主要讲贝壳因为漂亮、珍贵又便于携带、不易损坏,人们把贝壳当作钱币使用,因此贝字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

由一个简单的“贝”字,引出用“贝”作偏旁的一系列的汉字,并由“贝”的字义,指出用“贝”作偏旁的一系列汉字的大致意思。

课文用4幅图简洁明了地展示了“贝”字演变的过程。

4幅图从左到右依次是:

壳实物图、甲骨文“贝”字、小篆“贝”字、楷书“贝”字。

图画与课文内容映照,可帮助学生直观感受“贝”字的形态变化过程。

…………………教学目标…………………

1.认识“甲、骨”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漂”,会写“贝、壳”等9个字,会写“动物、贝壳”等9个词语,积累“珍、币”等生字拓展的l2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能讲述“贝”字的故事,了解“贝”作偏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

3.能借助图片,了解“镜、珠”等字的偏旁表示的意思。

…………………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字音方面,可将平舌音、翘舌音和前鼻韵母的生字归类认读。

“珍”和“贫”是前鼻音的字,可借助熟字帮助学生读准字音。

“珍”可与同音字“真、针”联系起来;“贫”可与“平、苹、萍、评”4个后鼻音的字进行对比。

“珍、饰、赚”是翘舌音,“随、损、财”是平舌音,可分组出示,对比认读。

“甲骨”一词两个字都是第三声,注意在语流中“甲”的变调。

另外,“漂”是多音字,在本课读“piào”,在“漂浮、漂流”中都是读“Piāo”。

针对生字特点,可采用多种方法识记字形、了解字义。

(1)利用图片或实物识记。

出示甲骨文的图片或视频,认识“甲、骨”;出示由贝壳做的饰品,认识“饰、品”;出示人民币,认识“币”。

(2)随文归类识记。

“财、赚、赔、购、贫”5个字都是贝字旁的字,联系课文,知道“贝”字作为偏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

然后读一读课后练习第二题中由“财、赔、购、贫”组词的词语,并继续扩词,如“发财、网购”。

还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说一说,如,房子、汽车都是家里的“财”产;做生意可以“赚”钱,也可能“赔”钱;“购”买东西要花钱。

(3)利用熟字识记。

“甲、币”两字可以用“加一笔”的方法识记:

日--甲、巾--币。

“品”字则可以对比熟字“晶、森、众”3字,采用相同结构归类的方法识记。

“易、

损”可以运用找近义词的方法识记:

容易——简单;损坏——破坏、破损。

(4)语境识字。

有些生字可采取组词的方法识记,如:

类:

人类、分类、种类随:

随身、随手、随从

珍:

珍惜、珍爱、珍宝贫:

贫苦、贫穷

2.写字。

本课要求会写9个字。

“贝、甲、币、与”4个是独体字,注意书写在田字格的正中间。

“骨、关”是上下结构,“骨”上宽下窄,“关”上窄下宽。

“壳”可以认为是上中下结构,“士”要窄,中间要扁,“几”要宽。

“钱、财”是左右结构,“钱”左窄右宽,“财”左右宽度相等。

对于笔画有变化的字可做重点指导:

“骨”字的偏旁“月”处于底部时,撇变成竖;

“贝、财”可进行对比,注意“贝”字最后一笔是长点而不是捺,用作偏旁时,长点变

短点。

本课9个字书写要点:

贝竖与横折的折段一样长,撇从竖中线起笔向左下格撇出,最后一笔是长点。

壳上边是“士”不是“土”;“士”的竖写在竖中线上,秃宝盖的横钩在横中线上,最下边的“几”的撇和横折弯钩要写得伸展。

甲“曰”要写得扁而宽,第四笔横写在横中线上,末笔竖写在竖中线上。

骨上半部分的笔顺是竖、横折、横折、点、横钩。

钱第五笔是竖提。

注意右边是两短横、一短撇,而不是三横。

币起笔是撇,“巾”的末笔竖写在竖中线上。

与第一笔是横,第二笔竖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