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知识竞赛培训资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4056636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2.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鸟类知识竞赛培训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鸟类知识竞赛培训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鸟类知识竞赛培训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鸟类知识竞赛培训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鸟类知识竞赛培训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鸟类知识竞赛培训资料.docx

《鸟类知识竞赛培训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鸟类知识竞赛培训资料.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鸟类知识竞赛培训资料.docx

鸟类知识竞赛培训资料

鸟类知识竞赛培训资料

一、鸟的分类

目前全世界有9000多种鸟,鸟属于脊椎动物中的鸟纲,鸟纲在中国有24个目,根据生活习性可分成不同的生态类群,常见的有:

1、属于陆禽类的目:

鸡形目、鸽形目

2、属于攀禽类的目:

鹃形目、佛法僧目、雨燕目、形目、鹦形目

3、属于猛禽类的目:

隼形目、鸮形目

4、属于鸣禽类的目:

雀形目

5、属于涉禽类的目:

鹤形目、鹳形目、鴴形目

6、属于游禽类的目:

雁形目、鸥形目、鹈形目

7、属于水禽类的目:

鷉目

8、属于走禽类的目:

雀形目是鸟纲中的大家族,共有44科,常见的科有:

伯劳科、叶鹎科、鹎科、山椒鸟科、鹡鸰科、燕科、鹀科、燕雀科、梅花雀科、雀科、花蜜鸟科、啄花鸟科、山雀科、长尾山雀科、绣眼鸟科、莺科、扇尾莺科、鸦雀科、画眉科、鹟科、鸫科、鸦科、椋鸟科、卷尾科、黄鹂科

二、广州常见野生鸟种简介。

1、大白鹭

鹳形目鹭科白鹭属。

全长约95cm。

体羽白色,颈长而弯曲。

夏季肩和下颈有细长的蓑羽,嘴黑色,嘴裂延伸至眼后,眼先裸出部分为蓝绿色,脚黑色细长,飞行时伸出的尾羽很长。

冬季蓑羽脱落,嘴黄色而嘴端常为深色,眼先裸出部分为黄色。

比其他白鹭体型大许多。

栖息于沼泽地、河口、湖泊、滨海等湿地,以鱼、蛙、田螺、水生昆虫等为食。

繁殖期3~7月,巢用枯枝、干草搭成,垫以杂草和叶片,每窝产卵3~4枚,卵天蓝色,无斑点。

孵化期25~26天,雌雄鸟共同育雏。

 繁殖于黑龙江、新疆、福建及云南,迁徙及越冬时见于中国大部分地区

2、小白鹭

鹳形目鹭科白鹭属。

全长约61cm。

体羽白色。

繁殖期枕部具有两根狭长的长矛状飘羽,前颈和背着生蓑羽,背部蓑羽常长过尾。

嘴黑,但冬季下嘴变黄。

脚黑,趾黄绿色。

栖息于低海拔的沼泽、湖泊、稻田等湿地,成散群进食,常与其他种类混群,夜晚飞回栖处时呈“V”字队形。

与其他水鸟混群营巢。

以鱼、蚯蚓、蛙、虾、昆虫及昆虫幼虫为食,兼食植物性食物。

繁殖3~8月,每窝产卵2~5枚。

卵浅蓝绿色,无斑点。

孵化期约23天,雌雄共同孵卵。

 

分布在中国南方各地。

3、夜鹭

鹳形目鹭科鹭属。

全长约54cm。

头顶、后颈及背部墨绿色,枕部具2~3根狭长的白色冠羽。

颈侧、翼、腰及尾羽灰色,余部白色。

雌鸟体型较雄鸟小。

亚成鸟具褐色纵纹及斑点 .栖息于低山农田、平川河坝、池塘、沼泽、红树林,杂食性,以鱼、蛙、虾、昆虫等为食,白天群栖树上,黄昏时鸟群分散进食。

繁殖期2~8月,常与白鹭、牛背鹭混群在树林中集体营巢繁殖,每窝产卵3~7枚,卵淡蓝绿色,无斑点。

黑龙江南部、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陕西、甘肃、四川、云南、贵州为夏候鸟,长江以南为夏候鸟或留鸟

4、白胸翡翠

•佛法僧目 翠鸟科翡翠属

全长约27cm。

颏、喉及胸部白色,头余部、颈和下体褐色。

上背、飞羽和尾羽蓝色,翼上小覆羽、中覆羽和翼端黑褐色,大覆羽蓝色。

嘴深红色,脚红色。

幼鸟头、后颈、两肋、肩、翼上覆羽和尾下覆羽均为褐色。

颏、喉、胸、腹白色,具褐色细横纹。

背、飞羽、尾上覆羽、尾羽蓝色。

嘴黑色,尖端黄色,脚橙红色。

栖息于平原近水域的树林及海边,主要以蛙、蟹、蜥蜴及昆虫为食。

繁殖期在4~5月,在河溪堤岸或山坡土壁上挖洞筑巢,巢内无铺垫,有食物残骸。

窝卵数4~8枚,卵白色,具有不规则白垩色细纹。

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为常见留鸟。

5、小鸊鷉

•䴙䴘目䴙䴘科小䴙䴘属

小䴙䴘全长约27cm。

体形矮胖。

夏季背部黑褐色,胸、腹部淡褐色。

头黑色,眼黄色,喉及前颈偏红,嘴角乳黄色斑显著。

脚蓝灰,趾尖浅色。

冬季上体灰褐色,下体白色,颊、耳羽和颈侧淡棕色,喉白色。

栖息于河、湖泊、水库和沼泽地,通常单独或成分散小群活动。

善于游泳和潜水取食,以水生昆虫及其幼虫、鱼、虾等。

繁殖时在沼泽、池塘、湖泊中丛生的芦苇、灯心草、香蒲等地营巢,每窝产卵4~7枚,卵形钝圆,污白色,雌雄轮流孵卵。

几乎遍及全国各地,大部为留鸟。

6、赤颈鸭 

雁形目 鸭科 鸭属

全长约50cm。

雄鸟头和颈栗褐色,额至头顶黄色。

上胸灰棕色,尾下覆羽绒黑色,下部余部纯白色。

背面和两肋灰白色,布满暗褐色波状细纹。

翅上覆羽大都纯白色,形成一明显白斑,翼镜翠绿色。

嘴灰白色,端黑,脚灰色。

雌鸟背部黑褐色,翼镜暗灰色,上胸棕色,下胸及腹部、翼下覆羽白色。

常在不深的沼泽、池沼、湖泊和河流沿岸觅食,主要吃植物茎、根等。

繁殖期5~7月,在岸边筑巢,每窝产卵7~11枚。

 

繁殖于中国东北、西北部。

冬季在长江流域以南越冬。

数量较多。

 

7、绿头鸭 

雁形目 鸭科 鸭属 

全长约57cm。

雄鸟上体大致黑褐色,头和颈辉绿色,颈基有一条白色领环与栗色的胸相隔。

下颈、背、胸黑褐色,腰和尾上覆羽黑色,中央两对尾羽绒黑色,末端向上卷曲,其他尾羽白色。

翼镜蓝紫色,上下缘有宽阔白边。

下体灰白,具波浪形横纹。

嘴灰黄色,脚橘黄色。

雌鸟褐色斑驳,有深色贯眼纹,背面黑褐色,具浅棕色羽缘,下体浅棕色,杂以褐色斑点。

栖息于水浅而水生植物丰盛的湖泊、池沼、江等水域,以野生植物的种子、茎叶、谷物、藻类、昆虫和软体动物为食。

繁殖期4~6月,营巢条件多样化,每窝产卵10枚左右,卵白色或绿灰色。

在我国西北和东北大部地区繁殖,南方越冬。

数量很多。

 

8、针尾鸭 

雁形目 鸭科 鸭属

全长约65cm。

雄鸟头顶暗褐色,颈侧与下体连成鲜明的白色。

后颈、背部、两肋灰色,杂以黑色波状细纹,肩羽黑色。

两翼灰色有铜绿色翼镜。

尾黑,中央一对尾羽特别长。

雌鸟体型较小,上体大都是黑褐色有黄白色短斑,无翼镜,尾羽没有雄鸟那么长,但形亦尖。

嘴蓝灰色,脚灰色。

白天多在开阔水面游荡、休息,夜晚到浅水区或附近田野觅食,以水生植物种子、软体动物和昆虫为食。

繁殖期5~6月,每窝产卵7~11枚,卵乳黄色,雌鸟孵卵。

在新疆西北部及西藏南部繁殖,迁徙经新疆、东北、华北等地,在我国南部越冬。

数量较多。

 

9、绿翅鸭 

雁形目 鸭科 鸭属

全长约42cm。

雄鸟头、颈栗色,眼周至头后有一暗绿色带斑,延伸至后颈,边缘淡色。

背、两肋灰色,有暗色细纹。

尾下覆羽两侧有黄色三角形斑块。

体侧有一明显白线。

有金属翠绿色翼镜。

其余体羽多为灰色,胸部杂以褐色斑点。

雌鸟褐色斑驳,头、颈棕灰色,有黑色贯眼纹,背部黑褐色有“V”字形斑和棕白色羽缘。

翼镜较小。

嘴和脚灰色。

常成群活动于江河、湖泊和海湾等水域,以草籽、稻谷、软体动物为食。

5~7月在岸边灌草丛中营巢繁殖,每窝产卵8~11枚,卵淡黄白色。

在新疆天山、东北繁殖,越冬于我国中部和南部各地。

数量很多。

10、白胸苦恶鸟

•鹤形目秧鸡科苦恶鸟属 

全长约30cm。

体羽深青灰色和白色为主。

头顶、后颈、肩、背橄榄灰色,微着绿色亮辉,两翼、腰、尾上覆羽橄榄色带褐色光泽。

脸、额、前颈、胸及上腹部白色,下腹及尾下覆羽栗红色。

嘴黄绿色,上嘴基部红色,脚黄绿色。

栖息于河沿岸、水边灌丛、草丛、竹林下、村落附近、农田及苇塘。

通常单个活动。

以谷物、杂草种子、昆虫等为食。

繁殖期4~7月,在草丛或矮树丛中营巢,窝卵数4~7枚,卵淡黄褐色,有深黄褐或紫斑。

雌雄共同孵卵,孵化期16~18天。

繁殖于北纬34°以南的低地,在云南、广西、海南、广东、福建及台湾越冬。

数量较多。

11、骨顶鸡

•鹤形目秧鸡科骨顶属

体大(40厘米)的黑色水鸡。

具显眼的白色嘴及额甲。

整个体羽深黑灰色,仅飞行时可见翼上狭窄近白色后缘。

虹膜-红色;嘴-白色;脚-灰绿。

叫声:

多种响亮叫声及尖厉的kik kik。

分布范围:

古北界、中东、印度次大陆。

北方鸟南迁至非洲、东南亚及菲律宾越冬;鲜至印度尼西亚。

也见于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及新西兰。

分布状况:

亚种atra为中国北方湖泊及溪流的常见繁殖鸟。

大量的鸟至北纬32°以南越冬。

习性:

强栖水性和群栖性;常潜入水中在湖底找食水草。

繁殖期相互争斗追打。

起飞前在水面上长距离助跑。

 

12、小鸊鷉

䴙䴘目䴙䴘科小䴙䴘属

小䴙䴘全长约27cm。

体形矮胖。

夏季背部黑褐色,胸、腹部淡褐色。

头黑色,眼黄色,喉及前颈偏红,嘴角乳黄色斑显著。

脚蓝灰,趾尖浅色。

冬季上体灰褐色,下体白色,颊、耳羽和颈侧淡棕色,喉白色。

栖息于河、湖泊、水库和沼泽地,通常单独或成分散小群活动。

善于游泳和潜水取食,以水生昆虫及其幼虫、鱼、虾等。

繁殖时在沼泽、池塘、湖泊中丛生的芦苇、灯心草、香蒲等地营巢,每窝产卵4~7枚,卵形钝圆,污白色,雌雄轮流孵卵。

几乎遍及全国各地,大部为留鸟。

13、珠颈斑鸠 

•鸽形目鸠鸽科斑鸠属。

全长约32cm。

后颈及颈侧有宽阔的黑色领圈,缀以白色的珠状细斑,头顶、眼先灰色。

头颈余部红褐色。

上体以褐色为主,具淡红棕色羽缘,下体红褐色。

中央尾羽褐色,外侧尾羽黑褐色,末端白色。

嘴黑色,脚红色。

栖息于多树的草地、农田、或住家附近。

常集结成小群,有时和山斑鸠和其他鸠鸽类混群,在树上停息,或在地面觅食。

飞行时两翅拍动要比山斑鸠快些,飞行十分迅速,但不能持久。

以作物种子、杂草种子为主食,也食昆虫及其幼虫。

繁殖期5~7月,以稀疏细枝在树上或矮树丛或灌丛间编织平盘状巢,窝卵数2枚,约18天出雏。

遍布于我国中部和南部,西抵四川和云南等省的西部。

数量较多。

 

14、山斑鸠 

•鸽形目鸠鸽科斑鸠属。

全长约33cm。

头和颈灰褐而略带棕红,在后颈基部两侧各有一带蓝灰色羽缘的黑色斑块,与珠颈斑鸠S. chienesis的区别在此。

上体以褐色为主,体羽深色贝斑纹状,上背体羽、肩羽具显著红褐色羽缘。

下体以粉褐色为主,腹部淡灰色。

尾羽褐色,羽端具宽的灰色带。

嘴灰色,脚粉红。

 

    栖息于多数地区、平原至中山地带的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内。

繁殖季节多在山地,冬季迁至平原。

常结群活动。

取食于地面,主要以杂草种子、植物的嫩叶和果实、农作物种子为食,也吃昆虫及其幼虫。

繁殖期4~7月,一般产两窝。

以稀疏树枝构成平盆状。

在树上或灌木丛见营巢。

窝卵数2枚,卵白色。

雏鸟孵化18天左右出壳。

双亲均参与育雏。

分布几乎遍及全国各地。

种群数量较多。

15、灰背鸫 

雀形目鸫科鸫属。

全长约20cm。

雄鸟头部及上体暗蓝灰色,额部、眼先及颊部、颏部缀有棕褐色。

飞羽及尾羽黑褐色,飞羽外翈沾暗蓝灰色,中央一对尾羽为暗蓝灰色。

颏喉部及胸部灰白色,下胸两侧、肋部及翼下橙黄色,喉部及上胸具暗蓝灰色纵纹,腹部以下白色。

嘴黑色,脚黑褐色。

雌鸟上体灰褐色,下体白色,喉、胸及两肋有暗色纵纹,胸侧及两肋橙黄色。

与雌乌灰鸫T. cardis的区别在于上体灰色较重,嘴黑色, 胸侧及两肋橙黄色。

与雌黑胸鸫T. dissimilis的区别在于胸较白。

栖息于低山丘陵地带的茂密森林中,非繁殖期常结群活动,取食昆虫、蜗牛及果实。

繁殖期5~7月,营碗状巢于小树杈上,窝卵数3~5枚,雌鸟负责孵卵。

为我国东北地区东部较为常见的夏候鸟,在长江以南地区越冬,迁徙时经过东部各地。

 

16、乌鸫 

雀形目鸫科鸫属。

全长约28cm[1]。

雄鸟全身大致黑褐色,下体色稍淡,嘴及眼周黄色,脚黑色。

雌鸟较雄鸟色淡,喉、胸有暗色纵纹。

幼鸟除飞羽及尾羽黑褐色外,其余各羽为褐色,颏喉部及颈侧具黄色斑,髭纹黄色,嘴褐色,黄色较少。

 栖息于林地、村镇边缘,以及园圃旁的乔木上,结群或单独活动,取食昆虫、其他小动物和果实。

繁殖期4~7月,在树木主干分枝处、棕榈叶柄间等处筑碗状巢,窝卵数4~6枚,卵淡蓝灰色或近白色,缀以赭褐色斑点,雌鸟负责孵卵。

为我国长江口至天山一线以南广大地区的留鸟,在海南为冬候鸟。

种群数量较多。

 

17、紫啸鸫 

雀形目鸫科紫啸鸫属。

全长约29cm。

通体深蓝紫色,眼先近黑色,头顶至背部及肩部各羽羽端具银紫色点斑,飞羽深蓝紫色,端缘黑色,尾羽纯蓝紫色。

嘴黑色,亚种M. c. temminckii及M. c. eugenei嘴黄色,脚黑色。

栖息于临河流、溪流或密林的多岩处,停栖时长展开尾羽而上下扭转。

鸣声洪亮尖锐。

在地面取食昆虫和浆果。

繁殖期4~7月,营巢于岩缝、岩棚上、庙宇的梁上、檐下或数值分杈处,窝卵数3~4枚。

 为河北北部及黄河以南地区夏候鸟或留鸟,包括西藏南部。

数量较多。

18、红胁蓝尾鸲 Tarsiger cyanurus

•雀形目鹟科鸲属。

体型略小(15厘米)而喉白的鸲。

特征为橘黄色两胁与白色腹部及臀成对比。

雄鸟上体蓝色,眉纹白;亚成鸟及雌鸟褐色,尾蓝。

雌鸟与雌性蓝歌鸲的区别在喉褐色而具白色中线,而非喉全白,两胁橘黄而非皮黄。

亚种rufilatus的腰、小覆羽及眉纹亮丽海蓝色,喉灰色较重。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灰色。

叫声:

叫声为单音或双轻音的chuck。

声轻且弱的churrr-chee或dirrh-tu-du-dirrrh。

分布范围:

繁殖于亚洲东北部及喜马拉雅山脉。

冬季迁至中国南方及东南亚。

分布状况:

指名亚种繁殖于黑龙江;迁徙时经华东至长江以南、台湾及海南岛越冬。

亚种rufilatus繁殖于青海东部至甘肃南部、陕西南部、四川及西藏东部,于云南南部及西藏东南部越冬。

习性:

长期栖于湿润山地森林及次生林的林下低处。

19、北红尾鸲 

雀形目鹟科鸲属

全长约15cm。

雄鸟头顶至后颈蓝灰色,额基部、眼先、颊部、颏喉部、上背及两翼黑褐色,翼上有白斑,飞羽深褐色。

中央尾羽黑褐色。

身体余部均为棕栗色,腹部及尾下覆羽棕栗色较浅。

嘴和脚黑色。

雌鸟除棕栗色尾羽及白色翼斑外,其余部分灰褐色,翼上白斑较雄鸟短狭,腹部灰白,肋部棕色。

栖息于山地森林、灌丛地带,常立在突出的枝条上,尾上下颤动。

以昆虫及植物种子为食。

繁殖期5~7月,在树洞、墙缝、石缝中筑巢,窝卵数以6枚居多,卵淡绿色、浅红色或白色并密布点斑。

 为我国东北、华北、华中至西南一带的夏候鸟。

比较常见。

20、鹊鸲

•雀形目鹟科鹊鸲属

全长约20cm。

雄鸟头、胸、背蓝黑色具光泽,翼黑色,中部贯以一长而细的白斑。

中央三对尾羽黑色,其余尾羽白色。

腹部及尾下覆羽白色,肋部沾灰。

嘴及脚黑褐色。

雌鸟与雄鸟相似,头、胸、背蓝灰色,而翼及尾上以灰黑色代替雄鸟的黑色部分,下体灰褐色,肋部转棕。

栖息于开阔的森林、次生林及村落甚至城市庭院中,常在显著位置鸣唱或炫耀,主要捕食昆虫,也吃少量草籽和野果,在地面取食时不停地把尾下垂展开又骤然合拢伸直。

繁殖期4~7月,在屋檐、墙缝、树洞中营巢,窝卵数4~5枚,雌雄共同孵卵。

为我国南方较常见的留鸟。

21、白喉矶鸫

•雀形目鹟科矶鸫属

描述:

体型小(19厘米)的矶鸫。

两性异色。

雄鸟:

蓝色限于头顶、颈背及肩部的闪斑;头侧黑,下体多橙栗色。

与其他矶鸫的区别在喉块白色,除蓝头矶鸫外与所有其他矶鸫的区别在于白色翼纹。

雌鸟:

与其他雌性矶鸫的区别在上体具黑色粗鳞状斑纹;与虎斑地鸫的区别在体型较小,喉白,眼先色浅,耳羽近黑。

虹膜-褐色;嘴-近黑;脚-黯橘黄。

叫声:

告警时发出粗哑叫声,夜晚发出优美而伤感的鸣声。

分布范围:

繁殖于古北界的东北部,越冬于中国南方及东南亚。

偶见于日本。

分布状况:

甚常见。

繁殖于中国东北、河北及山西南部。

冬季南迁至中国南部及极东南部;作者亦曾见本种于云南南部西双版纳。

习性:

甚安静而温驯,常长时间静立不动。

栖于混合林、针叶林或多草的多岩地区。

冬季结群。

注:

有著者将此种作为蓝头矶鸫M. cinclorhynchus的一亚种(参见郑作新,1987, 1994)。

  

22、虎斑地鸫

•雀形目鹟科地鸫属

描述:

体大(28厘米)并具粗大的褐色鳞状斑纹的地鸫。

上体褐色,下体白,黑色及金皮黄色的羽缘使其通体满布鳞状斑纹。

虹膜-褐色;嘴-深褐;脚-带粉色。

叫声:

轻柔而单调的哨音及短促单薄的tzeet声。

指名亚种鸣声多变,为缓慢断续的chirrup…chwee…chueu…weep…chirrol…chup…分布范围:

广布于欧洲及印度至中国、东南亚、菲律宾、苏门答腊、爪哇、巴厘岛及龙目岛。

分布状况:

甚常见留鸟及季候鸟,高可至海拔3000米。

北方的亚种aurea繁殖于中国东北且迁徙时经中国全境,越冬于华南及东南包括台湾;南方的亚种socia繁殖于西藏南部及东部至四川、云南西北部、贵州、广西西部,越冬至云南南部(西双版纳)及西藏东南部;亚种horsfieldi为留鸟于台湾;日本亚种toratugumi越冬于台湾;指名亚种于喜马拉雅山脉,可能在西藏东南部也有见。

习性:

栖居茂密森林,于森林地面取食。

23、白喉红臀鹎

雀形目鹎科鹎属

中等体型(20厘米)、头顶黑色的鹎。

腰苍白,臀红,颏及头顶黑色,领环、腰、胸及腹部白,两翼黑,尾褐。

幼鸟臀偏黄。

与红耳鹎的区别在冠羽较短,脸颊无红色。

虹膜-红色;嘴及脚-黑色。

叫声:

悦耳的笛声及响亮的粗喘声chook,chook。

分布范围:

中国南方、东南亚及爪哇。

引种至苏门答腊及苏拉威西岛。

分布状况:

甚常见的低地种类,见于高可至海拔500米的中国东南部和香港(chrysorrhoides),广东西南部和广西西部(resurrectus),西南地区(latouchei)。

习性:

群栖,吵嚷,性活泼,常与其他鹎类混群。

喜开阔林地或有矮丛的栖息环境、林缘、次生植被、公园及林园。

 

24、白头鹎

雀形目鹎科鹎属。

全长约18cm。

头部黑色,耳羽后部有一明显的白斑,由眼至枕部有一白色环带(两广亚种P. s. hainanus枕部黑色无此环带),髭纹黑色,颏喉部白色,后颈及颈侧浅褐色。

上体橄榄色,两翼飞羽具黄绿色羽缘。

尾羽黑褐色,羽缘黄绿。

下体污白色,胸部缀以不明显的褐色条纹。

嘴及脚黑色。

幼鸟头橄榄色,胸具灰色横纹。

栖息于平原或丘陵的灌丛、竹林、针叶林、村落附近。

性活泼,不太怕人,喜结群活动。

杂食性但以植物食性为主,食物有植物果实、种子和昆虫等。

繁殖于3~8月,筑巢于树枝上,每窝产卵4~5枚,卵白色,密布紫褐色斑点。

分布于西自四川、云南东北部,北达陕西南部及河南,东至沿海一带,包括海南和台湾,南及广西西南等地,为留鸟。

国外还分布于越南北部及琉球群岛。

25、红耳鹎 

雀形目鹎科鹎属。

全长约19cm。

头顶及枕部黑色,具长的直立羽冠,眼下后方具红色块斑,颊部白色,颊纹黑色,喉部白色,两侧自下颈达胸部各有一条黑色带纹,带纹后边缘转为褐色。

上体、尾羽褐色,外侧尾羽具白色端斑,下体白色,尾下覆羽红色。

嘴及脚黑色。

雌鸟羽色似雄鸟,但黑羽均被替代为黑褐色。

亚成鸟眼下后方黑色而无红色块斑,尾下覆羽棕色。

栖息于海拔1500m以下的雨林,也见于村寨附近的林缘和庭院,或江边灌丛。

常结群活动,性活泼善鸣。

取食植物果实或昆虫。

繁殖于3~8月,筑巢于树上,窝卵数3~4枚,卵粉色,密布褐色斑纹。

 国内分布于西藏东南部、西南地区和华南地区南部,为留鸟。

数量较多。

 

26、橙腹叶鹎

•雀形目和平鸟科叶鹎属

雄鸟:

体型略大(20厘米)而色彩鲜艳的叶鹎。

上体绿色,下体浓橘黄色,两翼及尾蓝色,脸罩及胸兜黑色,髭纹蓝色。

雌鸟不似雄鸟显眼,体多绿色,髭纹蓝色,腹中央具一道狭窄的赭石色条带。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灰色。

叫声:

清亮的鸣声及哨声,常模仿其他鸟的叫声。

分布范围:

喜马拉雅山脉、东南亚及中国南方。

分布状况:

为中国最常见、分布最广泛的叶鹎,见于中国南方包括海南岛的丘陵及山区森林。

指名亚种为留鸟于中国西南及西藏东南部;melliana于中国南方及东南;lazulina于海南岛。

习性:

性活跃,以昆虫为食,栖于森林各层。

 

27、普通鵟

•隼形目 鹰科 鵟属  

长约55cm。

体色变异较大,有黑色型、棕色型及中间型。

全身体色大致暗褐或灰褐,喉暗褐色,胸及腹部淡褐色,腹部有黑褐色纵斑,尾羽褐色呈扇形,有数条黑褐色横纹。

初级飞羽基部有特征性白色快斑,末端黑色,翼角黑色。

在高空翱翔时两翼略呈“V”形。

嘴灰色,端黑,蜡膜黄色,脚黄色。

栖息于开阔地附近稀疏的森林中,秋冬季出现在农田、草地、丘陵地上空,以啮齿类、野兔、蜥蜴、蛙类和昆虫为食。

在林缘间树顶或悬崖峭壁上营巢,每窝产卵1~3枚,雌雄轮流孵卵。

繁殖于东北各地,冬季南迁至北纬32°以南包括西藏东南部、海南及台湾,越冬于新疆、四川。

属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

28、鹗 

隼形目鹗科鹗 属。

全长约55cm。

头白色,顶部和枕部的羽毛延长呈矛状,贯眼纹黑色,并通过耳羽延伸至颈侧,形成一显著的宽阔斑纹。

上体、两翼和尾羽暗褐色,尾上具淡色横斑。

下体近白色,胸部缀以黄褐色斑纹。

嘴黑色,蜡膜灰色,裸露跗蹠及脚灰色,外趾能反转,趾底具突刺。

栖息于水域附近,能潜入水中捕鱼,捕鱼时,从水上悬枝深扎入水捕食猎物,或在水上缓慢盘旋或振羽停在空中然后扎入水中。

取食鱼类、蛙类、蜥蜴等。

繁殖期3~4月,筑皿状巢于树上,窝卵数为2~4枚。

为我国大部分地区留鸟。

属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

 

29、黄腰柳莺 

•雀形目莺科柳莺属。

全长约10cm。

指名亚种头部橄榄绿色,具黄色的顶纹及眉纹,贯眼纹深橄榄褐色,眼下方黄色,颊部橄榄绿色。

上体橄榄绿色,翼上具两道黄色翼斑,飞羽外翈黄绿色,内翈黑褐色,腰及尾下覆羽黄色。

颏部沾黄,喉部及下体灰色,肋部沾黄色。

青藏亚种体背橄榄褐色,中央冠纹及眉纹淡黄,体腹面污灰黄色。

嘴细小,黑色。

脚粉色。

与橙斑翅柳莺P. pulcher及灰喉柳莺P. maculipennis的区别在于顶纹黄色。

栖息于森林和林缘灌丛地带,常与其他柳莺混群活动,在林冠层穿梭跳跃,觅食昆虫及幼虫,偶尔吃杂草种子。

繁殖期5~7月,营球形巢于树枝上,窝卵数3~6枚。

 为东北北部夏候鸟,迁徙时除西北地区外几乎遍及全国,在长江以南越冬。

数量很多。

 

30、黄眉柳莺 Phylliscopus inornatus

雀形目莺科柳莺属。

全长约10cm。

指名亚种体背淡橄榄绿色,眉纹黄绿色,头顶具一条不明显的黄绿色冠纹,贯眼纹暗褐色。

翼及尾黑褐色,翼上具两道淡黄色的翼斑,体腹面近白,胸部、两肋及尾下覆羽沾黄绿色。

西北亚种体背暗褐色,眉纹绿白色,第一条翼斑不明显。

新疆亚种眉纹近白,体腹面沾黄。

上嘴黑褐色,下嘴基黄色,脚粉褐色。

栖息于混交林或针叶林中,常结小群或单独活动,在树枝间跳跃穿梭,觅食昆虫和虫卵,偶食植物性食物。

为我国东北北部夏候鸟,东部地区旅鸟,在华南越冬。

数量较多。

 

31、长尾缝叶莺 

•雀形目莺科缝叶莺属。

全长约12cm。

额部棕色,至枕部转为棕褐色,后颈、颊部灰褐色,眼周沾黄色,颏部黄色,喉部灰棕色。

上体橄榄绿色,飞羽黑褐色,外翈黄绿色,尾羽外翈黄绿色,内翈棕褐色,端部黑褐色,外侧尾羽先端微白。

腹部中央近白,两肋及胸侧灰色。

上嘴黑色,下嘴偏粉色,脚粉色。

多见于稀疏林、次生林及林园。

性活泼,不停地余韵动或发出刺耳尖叫声,常隐匿于林下层且多在浓密覆盖下。

单个活动,以昆虫为食。

 分布于西藏墨脱、云南、贵州、广西、湖南、广东、福建、海南岛(留鸟)。

32、画眉 

•雀形目画眉科噪鹛属。

全长约23cm。

全身大部分棕褐色。

头顶至上背有黑褐色纵纹,眼圈白色并向后延伸成狭窄的眉纹,脸部、飞羽及尾羽褐色较深,腹部中央乌灰色。

台湾亚种G. c.taewanus全身橄榄黄褐色,没有白色的眉纹。

嘴黄色,脚棕褐色。

栖息于山丘的灌丛和村落附近的灌丛或竹林中,机敏而胆怯,常单独藏匿在杂草及树枝间鸣唱,歌声悠扬婉转,非常动听,是有名的笼鸟。

主要捕食昆虫,兼食浆果、草籽。

繁殖期一般在4~7月,在草丛、灌丛间或矮树上营巢,窝卵数3~5枚,卵宝石蓝绿色,有时有粗大的斑点。

 

为华中、华南、海南及台湾地区的留鸟。

 

33、家燕

雀形目燕科燕属 

全长约20cm。

额、颏喉部、上胸深栗色,后胸具不完整的黑色胸带,胸带中央多杂以深栗色,上体。

翅及尾羽均黑色,具辉蓝色光泽,下体白色或近白,尾甚长,为深凹形,除中央一对尾羽外,其他各羽内翈近端处有白斑,尾羽展开时,白斑连成“V”形。

嘴及脚灰色。

与洋斑燕H.tahitica的区别在于体型较大,腹部为较纯净的白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