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专题复习追寻高考弘扬的历史价值观含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05293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58.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追寻高考弘扬的历史价值观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追寻高考弘扬的历史价值观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追寻高考弘扬的历史价值观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追寻高考弘扬的历史价值观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追寻高考弘扬的历史价值观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追寻高考弘扬的历史价值观含答案.docx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追寻高考弘扬的历史价值观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专题复习追寻高考弘扬的历史价值观含答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追寻高考弘扬的历史价值观含答案.docx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追寻高考弘扬的历史价值观含答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历史新课程的三大教学目标之一,它的突出特点是把历史学科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结合起来。

喜悦、愤怒、悲哀、崇敬、感动、震撼、宽容、痛恨等等是学习历史过程中常有的心情体验。

通过这些丰富的情感体验,不仅使学生树立崇高的思想境界,也让学生拥有一颗平常心、正常心,历史教育因此培养出一批心理健康的人:

有着宽容博爱的心灵、济世救民的情怀和冷静处世的习惯。

在近年高考命题中,也充分体现了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渗透。

一、爱国主义 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对于自己祖国挚爱的深厚情感。

爱国主义包含了这样的态度:

对祖国的成就和文化感到自豪;强烈希望保留祖国的特色和文化基础;对祖国其他同胞的认同感。

“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有着紧密的联系,并通常被作为同义词使用。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

视角1 热爱祖国,矢志不渝

(1)战国时期屈原热爱祖国,其作品《离骚》抒发了他的忧国忧民的情感。

(2)两宋时期,山河的破碎和民众的苦难激发了诗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如岳飞把杀敌报国的壮志写入诗词;辛弃疾投笔从戎。

(3)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成立兴中会等革命团体,决心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4)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为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选择了共产主义理想。

视角2 维护统一,反对分裂

(1)1861年,美国内战爆发,林肯提出“为联邦统一而战”的口号,并进一步肯定了联邦法律的至上性,从而维护了国家统一。

(2)1945年8月,为了“和平民主”,毛泽东与周恩来等人赴重庆与国民政府进行谈判。

(3)20世纪80年代以后,邓小平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设想。

(4)2005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以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视角3 同仇敌忾,抗御外侮

(1)义和团运动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

(2)1895年,《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岛的消息传出后,台湾军民反对割台的斗争此起彼伏。

(3)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呼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4)1937年,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日战争是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

视角4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1839年,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当众销烟,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2)魏源《海国图志》中“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闪耀着爱国主义的光辉。

(3)甲午战争失败后,面对民族生存危机,中国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以不同形式开展救亡图存的斗争。

(义和团运动、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等)

(4)甲午战争后,社会上兴起了一股实业救国的热潮。

(5)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的消息传出后,中国人民掀起了一场抵制日货的大规模运动。

(6)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中青年学生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等口号,爱国情绪高涨;出现“三罢斗争”。

视角5 民族精神,薪火相传

(1)革命与建设中:

井冈山精神;红军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

(2)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治意识、求知意识、科学精神、服务精神、开拓创新精神等大大加强。

针对训练

1.世纪之交,中国许多著名大学、中学纷纷举行“百年校庆”活动。

一百年前,“教育救国”、“实业救国”、“政治救国”等合流形成“救国热潮”。

当时,“救国”成为中国社会关键词的外来诱因是(  )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抗日战争D.中日甲午战争

答案 D

解析 从2000年倒回100年即是1900年以前,“救国热潮”在中国兴起的外因是甲午战争。

2.“上海的炮声应该是一个信号,这一次全国的人民真的团结成一个整体了……我们为着争我们民族的生存虽至粉身碎骨,我们也不会灭亡,因为我们还活在我们民族的生命里。

”这段文字出自巴金即时而作的《一点感想》。

让作者有感而发的背景是(  )

A.抵抗八国联军侵略B.辛亥革命推翻清廷

C.北伐军队进入上海D.抵抗日本全面侵华

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

全民族团结抗战,应该反映的是民族矛盾,此题是指1937年上海“八一三”事变,所以正确选项是D。

3.《马关条约》签署后,廷臣交章论奏。

顺天府尹胡棻说:

“但求皇上一心振作,破除成例,改弦更张,成与维新,事苟无益。

”这说明(  )

A.甲午战争是导致维新变法爆发的根本原因

B.资产阶级维新派成为官僚体系的重要成分

C.光绪帝成为变法图强的实际领袖

D.维新变法得到部分清政府官员的支持

答案 D

解析 导致维新变法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故A项错误;资产阶级维新派成为官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题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变法图强的实际领袖应该是康有为、梁启超,故C项错误;“但求皇上一心振作,破除成例,改弦更张,成与维新,事苟无益”体现了维新变法得到部分清政府官员的支持,故D项正确。

4.历史地图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比较上述两图,提取两项两个时期中国共产党革命活动特点变化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予以说明。

答案 

(1)变化:

①党和军队的活动中心发生转移:

从南方地区转移到北方地区。

②党领导下的政权性质发生了变化:

从工农民主政权到抗日民主政权。

(2)说明:

①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党和红军的主要活动中心在江南地区,“左”倾错误和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党和红军不得不实行战略转移。

②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党领导下的革命政权是工农民主政权,随着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华民族主要矛盾,国共两党由对抗走向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党领导下的政权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民主政权。

(如有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二、公平正义 民主自由 公民意识

公平正义是衡量一个国家或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准。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民主自由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也就是公民自觉地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以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思想来源,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

视角1 建立公正的社会制度机制

(1)科举制的创立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

——古代选官制度所体现的“公正”。

(2)雅典民主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残忍地窒息、限制了社会另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

——制度造成的社会不公。

(3)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但罗马法也保护奴隶制度。

——法律上保障了公民的“公正”,但又体现了奴隶遭受奴隶主阶级的剥削。

(4)在代议制下,资产阶级通过议会对国家实行集体统治,以防止独裁。

——资本主义政体中的“公正”。

(5)《共产党宣言》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科学社会主义追求的“公正”。

(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新中国国家权力面前的“公正”。

(7)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少数民族实现了当家作主。

——民族间的“公正”。

(8)《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用法律规范政府行为。

——反映了法律面前政府与人民平等的原则。

(9)世界多极化的发展,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和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国际秩序的“公正”格局。

视角2 多种多样的民主体制

(1)雅典民主是小国寡民的产物,是一种“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

(2)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代议制:

打破了封建等级制度,构建了资产阶级统治下的民主。

(3)苏维埃制度:

苏联的政治基础,是俄国劳动人民在革命斗争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政权组织形式。

(4)南京临时政府按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三权分立”和“代议政治”的原则来构建中华民国的国家制度。

(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也是我国最重要的民主制度。

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另一个基本政治制度,是实现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视角3 公民的政治参与和权利与义务

(1)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顾炎武推崇自由议论朝政的风气,以“众治”取代“独治”。

(2)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点是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

(3)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阐述了“人民主权”思想。

(4)1787年宪法坚持人民主权原则,规定总统和议员都由选举产生。

(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等自由。

(6)1954年宪法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1.雅典民主政治的领袖阿里斯泰德以“公正者”而著名,但在公元前483年经公民大会投票,遭到放逐。

据说在投票之时,一位不识字的农民递过充作选票的陶片,请身边的阿里斯泰德代为刻上他的名字。

阿里斯泰德大惊,问道,你既不认识这位人物,何以有怨于他?

农民答曰:

一听到他被称为“公正者”,即感厌恶,因此投票放逐他。

这则故事反映出(  )

A.此时雅典公民参政积极性不高

B.雅典公民普遍不满政治领袖

C.“陶片放逐法”不能真正保障雅典的民主

D.雅典公民中多数人文化素质不高

答案 C

解析 “不识字农民递过充作选票的陶片”表明投票结果不能保障真正民主的意愿。

2.“一般来说,当帝国的权力来自一个人时,它便软弱;而当它来自千百万人民时则强大。

……如果学者、商人和老百姓都能关心民族的危难,那么这样的人民将是聪明的,否则是愚昧的。

”这种观点的最早倡导者应是(  )

A.鸦片战争中新思想的代表人物

B.辛亥革命时资产阶级革命派

C.甲午中日战争后的资产阶级维新派

D.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的知识分子

答案 C

解析 从题干材料看是在强调民权,在中国这种观点最早的倡导者是早期维新派,故答案为C。

3.在古希腊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运动员不穿任何衣服;此外,希腊亦有很多裸体雕像。

这反映了(  )

A.希腊人肯定人的生命价值

B.希腊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

C.希腊人享受生活的人生观

D.希腊社会对神灵的无比虔诚

答案 A

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希腊人文精神的体现,重视人的价值和作用,树立人的尊严,故A项正确;运动会属于体育比赛,而且没有女子参加,雕塑是艺术作品,其中张扬的是人文精神,与社会风气和道德观念沦丧没有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希腊社会体育与艺术方面,没有涉及生活,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对人的价值的重视,并非对神灵虔诚,故D项错误。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为明清之际思想家与启蒙运动时期法国思想家的主要观点。

思想家

主要思想

黄宗羲

(1610~1695年)

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和“工商皆本”的思想。

伏尔泰

(1694~1778年)

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神权,认为自然赋予人类以思想自由、出版自由、信仰自由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其思想的共同点。

与中国明清时期的思想家相比,法国启蒙思想家思想的侧重点是什么?

并概述中西两种思想在历史进程中各自产生的作用。

材料二 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

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铸造,方能真实发生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