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北师大版 七年级语文初一上册第四单元品性善恶教案合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04867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4.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北师大版 七年级语文初一上册第四单元品性善恶教案合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最新北师大版 七年级语文初一上册第四单元品性善恶教案合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最新北师大版 七年级语文初一上册第四单元品性善恶教案合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最新北师大版 七年级语文初一上册第四单元品性善恶教案合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最新北师大版 七年级语文初一上册第四单元品性善恶教案合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北师大版 七年级语文初一上册第四单元品性善恶教案合集.docx

《最新北师大版 七年级语文初一上册第四单元品性善恶教案合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北师大版 七年级语文初一上册第四单元品性善恶教案合集.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北师大版 七年级语文初一上册第四单元品性善恶教案合集.docx

最新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初一上册第四单元品性善恶教案合集

7 农夫和蛇(两则)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寓言及《伊索寓言》;理解两则寓言的内容及寓意。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辨析词语的能力,能学写简单的寓言故事。

3、情感目标:

让学生做农夫一样有善心的人,警惕蛇一样的恶人。

教学重点:

理解两则寓言的内容及寓意。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文学体裁:

寓言。

其实同学们对寓言并不陌生,大家从小学到中学,家长、老师经常用寓言故事对我们进行教育。

同学们能举几个你听过或读过的寓言吗?

(中国的寓言大多凝成四言成语:

同学们熟悉的如《拔苗助长》《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外国寓言如《狼和小羊》《乌龟和兔子》等。

世界上最著名的寓言家是被后人誉为“寓言之父”的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伊索。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则他写的寓言。

(二)了解寓言、伊索及《伊索寓言》的知识。

1、寓言

文学体裁的一种。

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

它的结构大多简短,具有故事情节。

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无生物。

多用借喻手法,通过故事借此喻彼,借小喻大,通过虚构的故事,表现作家或人民关于某种生活现象、心理和行为的批评或教训。

寓言原是民间口头创作,后为文人作家所采用,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中的一种体裁。

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寓言相当盛行。

有讽刺急于求成、按主观办事的《宋人揠苗》,讥讽只管吹嘘,不能自圆其说的《矛盾》,以及只相信尺码,不相信自己的脚的《郑人买履》,还有《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等都是中国古代优秀的寓言作品。

2、《伊索寓言》简介:

伊索寓言大多是动物故事,以动物为喻,教人处世和做人的道理。

伊索寓言形式短小精悍,比喻恰当,形象生动,对后代影响很大。

3、伊索

公元前6世纪希腊寓言家。

据历史学家记载,他原是萨摩斯岛雅德蒙家的奴隶,曾被转卖多次,但因为富有智慧,聪颖过人,最后获得自由。

成为自由人后,伊索四处漫游,为人们讲述寓言故事,深受希腊人民的喜爱。

公元前5世纪末,“伊索”这个名字已为希腊人所熟知,希腊寓言开始都归在他的名下。

现在常见的《伊索寓言》是后人根据拜占廷僧侣普拉努得斯搜集的寓言以及后来陆续发现的古希腊寓言传抄本编订的。

(三)学习生字新词,辨析词义

【自如】活动或操作不受阻碍。

【致命】可使生命丧失。

【怜悯(mǐn)】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窜】乱跑;乱逃。

【纠缠】有意寻事,制造麻烦。

【本性】原来的性质或个性。

【自如】〖自然、自在〗

这三个词都有不受拘束、不受限制的意思,但使用上各有不同。

“自如”主要用来形容人或其他事物的活动能随自己的意愿进行。

“自然”的词义比较丰富,与“自如”相近的意思是指人或其他事物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预。

“自在”主要侧重于形容人或动物的表现或感受,有自由、不受拘束,安闲舒适的意思。

【恳求】〖请求〗

恳求:

恳切地请求。

“恳求”和“请求”都是向他人说明自己的要求,态度也都较郑重,但“恳求”更为诚恳、急切。

(四)学习《农夫和蛇》

(一)

1、指名朗读课文。

2、复述故事。

请一个同学复述讲故事的部分,另一个复述农夫的语言。

复述语言的同学要做到表情语气准确。

3、复述评价。

全班同学对他们的复述进行评价。

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点拨。

复述时要抓住“血的教训”话的语气沉重一些。

4、讨论以下问题:

(1)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明确:

是揭露恩将仇报和告诫不要怜悯恶人。

(2)这则寓言的寓意是否就限于结尾说的那些话?

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参考答案:

其寓意还可作如下理解:

①不要怜悯象蛇一样的恶人。

②恩将仇报(忘恩负义)是蛇一样的恶人的本性;或,不要指望向恶人施善他会还你仁义;或,“善有善报”不一定适用于恶人。

③与中国成语“养虎为患”有类似相通意。

(3)这则寓言里,农夫临终所说的话,作者是否将“恶蛇”误写为“恶人”,为什么?

明确:

没有误写。

以动物喻人是寓言故事的重要特点。

本题意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寓言的这一特点。

可以举出过去和课外读过的寓言中的警句、格言加深认识。

(4)说话练习。

你想对这位农夫说些什么?

对蛇这样的恶人,你怎样看待他们?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方法概括:

1、朗读课文。

2、复述故事。

3、问题研讨。

(六)布置作业:

用本节课的方法来自学《农夫和蛇》

(二)。

提示:

初步解决课后“阅读练习·探究”的第一题和第三题。

第二课时

(一)自学反馈

1、指名朗读课文。

2、复述故事。

请一个同学复述讲故事的部分,另一个复述蛇的语言。

复述语言的同学要做到表情语气准确。

复述评价:

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点拨。

复述蛇的语言要振振有词的,甚至可以有一点儿傲慢的神态。

(二)讨论探究

1、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明确:

是说不要对凶残狠毒的家伙抱有幻想。

2、这则寓言的寓意是否就限于结尾说的那些话?

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寓意还可作如下理解:

①对没有改变邪恶本性的仇敌,不要抱有幻想。

②在邪恶之人的面前,你的“和解”举动反可能助长他的恶毒气焰。

③要看穿似乎头头是道的歪理背后的本质。

④自以为比你强大得多的敌人是不会重视你的和解建议的;或向比你强大得多的敌人求和,是不明智的举动;或与中国俗语“老鼠和猫不能交朋友,猫和猫才能交朋友”有某种相通之处。

3、第二则似乎正义的一方不占理,邪恶的一方却说得头头是道,你认为说得有道理吗?

蛇说的自然是歪理。

这个歪理的前提条件就错了。

首先是蛇伤害了人,施恶于人,然后才有人的复仇。

现在受害的一方主动放弃复仇,施害的一方应当“感激”才是。

施恶者反而说,我们和解不了,继续斗下去吧,其原因就是施恶者的本性残忍恶毒以及自以为比对方强大,足以在斗争中压倒对方。

如果把那段话改为农夫所说,也就是受害一方说的,那才有点合情合理,也就是受害一方才配有资格、有权利说出这种不和解的话。

(三)辨析词语

1、比较下面各组句子,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

(1)①(妻子)劝丈夫丢掉报仇的念头,以防毒蛇纠缠,后患无穷。

②(妻子)劝丈夫放弃报仇的念头,以免毒蛇纠缠,后患无穷。

(2)①于是,农夫按照妻子的意图主动去恳求蛇与他和解。

但是,蛇不赞成和平相处。

②农夫听了妻子的话,就去恳求蛇与他和平相处。

但是,蛇不赞成。

参考答案:

第一组句:

“放弃”比“丢掉”更具书面语色彩,用在这句中,与后面“以免”“纠缠”“后患无穷”等词语搭配得更为恰当。

以免、以防都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以免是表示前半句话的目的是使下半句话所说的结果不至于发生,以防是表示前半句的目的是对后半句所说情况的防备(“防”字没有“防止”之意,而只有“防备”即预先准备以应付攻击或避免受害之意)。

显然,此处用“以免”句意清楚得多。

第二组句:

第①句中的“于是”是多余的,既是“恳求”,“主动”也多余,“和解”与“和平相处”,此处词意所指相近,显得累赘。

因此,用第②句的表述,显得句子比较洗炼和干净。

2、词句品味、积累

联系上下文,体味加点词语的恰切使用。

①觉得这蛇挺可怜。

②我因怜悯恶人,才受到如此的恶报啊!

③以免毒蛇纠缠,后患无穷。

参考答案:

①②“可怜”可以表示一种状态,即“值得怜悯”。

而“怜悯”是动词,所以,农夫在路上碰见冻僵的蛇,可以说:

“觉得这蛇挺可怜”而不能说“觉得这蛇挺怜悯”。

而后一句,用“怜悯”“可怜”均可。

不过在这么短的文字中,换一个同样意思的词来表述,自然效果更好。

③“纠缠”就是捣麻烦、麻烦不断,没完没了。

此文中,农夫妻子觉得和这种凶狠的家伙结下仇,那这家伙就会给你制造没完没了的麻烦,使你今后恶梦不断,祸害无法穷尽。

所以这里用“纠缠”和“后患无穷”是非常贴切的。

(四)概括寓言的写法:

结构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故事情节,另一部分是寓意

借动物喻人、教人处世和做人的道理

形式短小精悍,语言生动形象

(五)作业:

大胆想象,以农夫和蛇为主角编一则《新农夫和蛇》的故事。

 

 

 

比较·探究  农夫和蛇

 

教学目标:

1、诵读这首诗,了解作者克雷洛夫,理解掌握成语“乔装打扮”。

2、体会这首诗的寓意,从中感悟人生的道理。

3、能从不同的角度对三则《农夫和蛇》进行比较。

教学重点:

从不同的角度对三则寓言进行比较。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克雷洛夫及其寓言诗

1、作者简介

克雷洛夫(1768~1844),俄国寓言作家。

生于莫斯科一个清寒的军医家庭。

贫穷和劳碌的生活过早地夺走了父亲的生命,克雷洛夫10岁时就帮助母亲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

1782年克雷洛夫开始练习写作剧本,1806年转而写作寓言,一生共创作了200多篇诗体寓言。

他不仅继承了伊索、拉封丹等前辈的优秀传统,更在这种古老的文体里大胆创新,把一种博大的俄罗斯民族精神和文化品格注入了自己的作品之中。

克雷洛夫的寓言既反映了20世纪前半叶俄罗斯人民的欢乐与疾苦,道德观念与人生智慧,同时在寓言艺术上也创造了一种独特的俄罗斯风格。

2、克雷洛夫寓言诗

克雷洛夫寓言诗的“伟大”之处是多方面的。

(二)理解寓言内容

1、教师范读,使学生体会诗歌的朗读节奏。

2、自由朗读诗歌,并参照注释学习成语“乔装打扮”。

3、指名读,集体讨论评价:

(1)蛇的话应该怎样读?

(惺惺作态、献媚、故作真诚)

(2)农夫的话要读出怎样的语气?

(坚决、果断)

4、集体朗读,了解诗歌大意。

一句话概括:

蛇花言巧语想要骗取农夫的信任,结果被农夫识破,果断杀了。

 

(三)讨论:

除了诗结尾所说的寓意外,你还有别的理解吗?

参考答案:

除了寓言诗结尾所说的外,还应有:

不要轻信坏蛋的甜言蜜语或要警惕乔装打扮的敌人;或要善于识破敌人的乔装打扮;或就用诗中农夫说的:

“你的皮肤虽是新的,你的心肠却丝毫未变。

(四)比较探究

三则《农夫和蛇》,你对哪一则更感兴趣?

请说说理由。

提示:

学生对哪一则寓言更感兴趣,自然悉听尊便。

就故事性方面,第一则寓言的故事的情节性是比较强的,有头有尾特别是有奇巧的变化,但故事比较简单。

第二则故事情节较复杂些了,有一些曲折,有一些对结局的期待,尤其是蛇讲的那番歪理,使故事显得比较特别。

第三则的亮点在于故事结局之时主人公说的几句富有哲理和智慧的话。

就语言表达方面,第三则是诗的形式,比较特别,但克雷洛夫寓言结构的基本模式又是从伊索寓言来的。

(五)布置作业

背诵这首诗。

 

 

 

8 渔夫的故事

 

教学目标:

1、复述故事,了解渔夫是怎样战胜魔鬼的。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故事揭示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体会故事揭示的道理。

难点:

把握渔夫和魔鬼矛盾发展转化过程。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通过娓娓动听的对《一千零一夜》故事内容的讲述,营造神秘气氛,使学生的想象与作品的想象贴近,激发阅读兴趣。

这节课就让我们跨越时空到阿拉伯领略一场惊心动魄的人魔之争——《渔夫的故事》。

(二)了解民间故事和《一千零一夜》

民间故事是从远古时代起就在人们口头流传的一种题材广泛而又充满幻想的叙事体故事。

它们以奇异的语言和象征的形式讲述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关系。

民间故事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范围之内。

它们往往包含着超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

民间故事可分5类,即:

幻想故事、动物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

许多优美的民间故事,像广为流传的《孟姜女的传说》,已成为我国著名的四大民间故事之一(其他三大著名故事是《牛郎织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

再如《燕昭王筑黄金台》等故事,早已载入史册。

《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古代民间口头创作的丰碑,也是一部流行世界各国的脍炙人口的作品。

我国旧译为《天方夜谭》。

《一千零一夜》的初稿是由十世纪伊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