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感培训学习资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4040284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65.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院感培训学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院感培训学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院感培训学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院感培训学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院感培训学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院感培训学习资料.docx

《院感培训学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院感培训学习资料.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院感培训学习资料.docx

院感培训学习资料

2020年院感培训学习资料

2020年院感培训学习资料2020年院感培训学习资料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可分为三类类,分别为甲类、乙类、丙类。

2、甲类传染病有2种,是鼠疫和霍乱。

3、甲类传染病应于2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乙类和丙类传染病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

4、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

肺炭疽、传染病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5、临床医生在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时,诊断时间必须详细到小时。

6、登革热的传染源是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在广州,登革热的传播媒介是埃及伊蚊和白伊蚊,登革热的潜伏期多数是58天,最长15天,登革热的常见临床表现高热、关节痛、皮疹、出血、浅表淋巴结肿大。

7、广州市政府规定报告的三种传染病是肝吸虫、恙虫病、水痘。

8、临床医生发现学生、幼托儿童患传染病,在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时必须填写学校名称、幼儿园名称以及所在班级。

9、病人和病原携带者是甲型11流感的传染病源;甲型11流感的潜伏期多数是14天,最长7天。

10、报告乙肝和丙肝和血吸虫病例时,病例分类填写急性或慢性,其它法定报告传染病填写未分类。

11、流行性感冒属于丙类传染病;乙型肝炎属于乙类传染病;肺结核属于乙类传染病;艾滋病属于乙类传染病。

12、流行性乙型脑炎和登革热最关键的预防措施是防蚊、灭蚊。

13、日常生活中与艾滋病患者同桌进餐不会传播艾滋病。

14、死亡原因填写应用医学专业疾病名称,不可用英文或英文缩写。

15、对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来说,送到医院即死亡的病例也需要报告。

16、对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来说,急诊科出诊时就死亡的病例也需要报告。

17、对死亡原因不清楚的病例,不需要填写调查记录。

18、造成意外死亡的情况可作为根本死因。

19、死亡登记报告规范要求,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的网络直报期限是14天。

20、世界卫生组织认为髙致病性禽流感传播的主渠道是飞沫。

21、医院感染。

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1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巳开始或入院前已存在的感染。

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22、下列情况属于医院感染

(1)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2)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3)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它部位新的感染(除外脓毒血症迁徙灶),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

(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的感染。

(4)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

(5)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

23、下列情况不属于医院感染

(1)皮肤粘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

(2)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表现。

(3)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小时内发病)的感染,如单纯疱疹、弓形体病、水痘等。

(4)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

24、医院感染的流行方式主要有散发和暴发。

引起医院内感染的致病菌主要是革兰阴性菌。

在细菌所引起的医院内感染中,肺部感染在我国最常见。

25、标准预防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

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以及安全注射。

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

标准预防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黏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

26、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在接触这些物质时,都采取防护措施

(1)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面部时,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2能污染身体时,同时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3)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戴双层手套。

27、保护性隔离措施。

是指为预防高度易感病人受到来自其他病人、医务人员、探视者及病区环境中各种致病微生物的感染,而采取的隔离措施。

28、隔离病室应有隔离标志,并限制人员的出入。

空气传播的隔离标色为黄色,飞沫传播的隔离标色为粉色,接触传播的隔离标色为蓝色。

29、盛装的医疗废物达到包装物或者容器的3/4时,应当使用有效的封口方式,使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封口紧实、严密。

30接触传播。

病原体通过手、媒介物直接或间接接触导致的传播。

31、医院应对感染高风险部门的空气净化效果每季度进行监测。

32、使用后的各种玻璃(一次性塑料)输液瓶(袋),未被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不属于医疗废物,不必按照医疗废物进行管理,但这类废物回收利用时不能用于原用途,用于其他用途时应符合不危害人体健康的原则。

33、一般手卫生搓手时间至少15秒;外科洗手消毒剂涂抹至双手的每个部位、前臂和上臂下1/3,认真搓手的时间为26分钟。

34下列情况下,医务人员应选择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

(1)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

(2)接触患者粘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

(3)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4)进行无菌操作、接触清洁、无菌物品之前。

(5)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

(6)处理药物或配餐前。

35、医用防护口罩的效能持续应用68小时,遇污染或潮湿,应及时更换。

36、医院废物暂时贮存时间不得超过2天。

隔离传染病病人产生的垃圾全部当成感染性废物,并用双层黄色袋包装,及时封闭。

放入包装袋或者容器内的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不可取出重放.37、手术器械、腹腔镜、膀胱镜、导尿管、口腔科牙钻、输液器械、输血器按医用物品的危险度属于高度危险用品。

338、根据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常用的空气消毒方法通风、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空气洁净技术、紫外线消毒、空气消毒器、化学消毒法。

普通病房首选自然通风方式进行空气消毒。

39、空气微生物学检测采样高度与地面垂直高度为80-150o

40、什么是血源性职业暴露。

如何处理。

答。

血源性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黏膜或者皮肤,或被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感染或引发某种疾病潜在危险的情况。

处理流程。

挤血(依靠重力作用尽可能使损伤处的血液流出或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冲洗-消毒-包扎-报告-检验-预防性用药-跟踪、随访。

41、当出现医院感染散发病例时,经治医师应及时向本科室医院感染监控小组负责人报告,并于24小时内填表报告(使用院内感染监测系统)医院感染管理科。

42、当日不再继续使用的胃镜、肠镜、十二指肠镜、支气管镜等需要消毒的内镜采用2碱性戊二醛消毒时,应当延长消毒时间至30分钟。

43、医疗废物。

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

44、根据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将医疗废物分为五类

(1)感染性废物。

携带病原微生物具有引发感染性疾病传播危险的医疗废物,包括被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等。

(2)病理性废物。

诊疗过程中产生的人体废弃物和医学实验动物尸体,包括手术中产生的废弃人体组织、病理切片后废弃的人体组织、病理腊块等。

(3)损伤性废物能够刺伤或者割伤人体的废弃的医用锐器,包括医用针头、缝合针解剖刀、手术刀、备皮刀、玻璃试管、玻璃安甑等。

(4)药物性废物。

过期、淘汰、变质或者被污染的废弃的药品,包括废弃的一般性药品、废弃的细胞毒性药物和遗传毒性药物、废弃的疫苗和血液制品等。

(5)化学性废物。

具有毒性、腐蚀性、易燃易爆性的废弃的化学物品,如废弃的化学试剂、化学消毒剂、废弃的汞血压计、汞温度计等。

45、医疗废物应如何分类收集。

答。

医疗废物在分类收集时,应存放于医疗废物专用的包装袋、锐器盒内。

感染4性废物、病理性废物置于黄色医疗废物包装袋内,损伤性废物置于专用的锐器盒内,由专职收集人员在规定时间内转运到医院指定的医疗废物暂存地统一处理。

药物性废物、化学性废物放入专用容器、封好、标识,集中送到医院的医疗废物暂存间处理。

46、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医疗废物进行登记,内容应当包含哪些方面。

答各科室应当对医疗废物进行登记,内容包括医疗废物的来源、种类、重量、数量、交接时间、最终去向以及经办人签名等。

登记资料至少保存3年。

禁止医疗卫生机构及工作人员转让、买卖医疗废物。

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医疗废物应使用双层黄色医疗废物袋包装并及时密封。

47、空气净化卫生要求。

非洁净手术部(室)、非洁净骨髓移植病房、产房、导管室、新生儿室、器官移植病房、烧伤病房、重症监护病房、血液病病区空气中的细菌菌落总数4/(15直径9平皿);儿科病房、母婴同室、妇产科检查室、人流室、治疗室、注射室、换药室、输血科、消毒供应中心、血液透析中心

(室)、急诊室、化验室、各类普通病室、感染疾病科门诊及其病房空气中的细菌菌落总数4/(5直径9平皿)。

48、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严格掌握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的指证。

预防感染、治疗轻度或者局部感染应当首选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合并感染或者病原菌只对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敏感时,方可选用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

49、严格控制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不得在门诊使用。

50、因抢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紧急情况,医师可以越级使用抗菌药物。

越级使用抗菌药物应当详细记录用药指证,并应当于24小时内补办越级使用抗菌药物的必要手续。

51、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并严格控制门诊患者静脉输注使用抗菌药物比例。

52、医疗机构应当开展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并采取下列相应措施

(1)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应当及时将预警信息通报本机构医务人员;

(2)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应当慎重经验用药;

(3)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应当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5用;(4)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应当暂停针对此目标细菌的临床应用,根据追踪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临床应用。

53、手术前如何预防手术部位感染。

答。

(1)择期手术患者应尽可能待手术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行手术。

(2)充分控制糖尿病手术患者的血糖水平,尤其避免术前高血糖。

(3)尽可能缩短术前住院时间。

(4)若无禁忌证,术前应使用抗菌皂或皂液洗澡。

(5)避免不必要的备皮,确需备皮应术前即刻或在手术室进行,尽量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如剪毛或脱毛。

(6)需要做肠道准备的患者,术前一天分次口服非吸收性抗菌药物即可。

(7)有明显皮肤感染的工作人员,未治愈前不宜参加手术。

54、插管后如何预防导管相关血液感染。

(1)应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但多汗、渗血明显患者宜选无菌纱布。

(2)应定期更换穿刺覆盖的敷料。

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为2天,专用贴膜可至7天,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立即更换。

(3)接触导管接口或更换敷料时,应进行严格的手卫生,并戴检查手套,但不能以手套代替手卫生(4)保持三通锁闭清洁,如有血迹等污染应立即更换。

(5)患者洗澡或擦身时应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入水中。

(6)输液管更换不宜过频,但在输入血及血制品、脂肪乳剂后或停止输液时应及时更换。

(7)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8小时内更换导管,选择另一穿刺点。

(8)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

(9)应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55、医院感染暴发和疑似医院感染暴发的定义。

答。

医院感染暴发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其中同种同源可指易感人群同时或先后暴露于同一感染来源(同种医疗护理操作,使用相同批号的一次性物品、同一批血液/输液制品,使用同一种消毒灭菌方法的物品、经同一医师或护士治疗的患者,同种微生物感染怀疑同一来源等)。

疑似医院感染暴发。

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出现3例以上临床症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或者3例以上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病例现象。

56、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原则是什么。

6答。

(1)应有效地控制感染,争取最佳疗效。

(2)预防和减少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3)注意合适的剂量和疗程,避免产生耐药菌株。

(4)密切注意药物对人体内正常菌群的影响。

(5)根据微生物的药敏试验、调整经验用药,选择有针对性,确定给药途径,防止浪费。

57、清洁手术的抗菌素预防用药原则清洁手术的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

(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

(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

(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博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4)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58、如何减少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答。

(1)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使用适应证,病毒感染不应采用抗菌药物治疗。

(2)对有适应证的病人,药物种类、用量及疗程都要注意,能用窄谱不要用广谱抗菌药物,能用一种有效的就不必用多种,以避免耐药性和二重感染。

(3)加强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学习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有关知识。

59、根据抗菌药物特点、临床疗效、细菌耐药、不良反应以及当地社会经济状况、药品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与特殊使用三类进行分级管理。

(1)非限制使用。

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2)限制使用。

与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相比较,这类药物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某方面存在局限性,不宜作为非限制药物使用。

(3)特殊使用。

不良反应明显,不宜随意使用或临床需要倍加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抗菌药物;新上市的抗菌药物;其疗效或安全性任何一方面的临床资料尚较少,或并不优于现用药物者;药品价格昂贵。

60、简述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指征。

答。

(1)病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的严重感染。

(2)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2种或2种以上病7原菌感染。

(3)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败血症等重症感染。

(4)需长程治疗,但病原菌易对某些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感染,如结核病、深部真菌病。

(5)联合用药时宜选用具有协同或相加抗菌作用的药物联合,由于药物协同抗菌作用,联合用药时应将毒性大的抗菌药物剂量减少。

61、多重耐药菌(-,),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

62、各科室应当对所有患者实滋标准预防措施,对确诊或高度疑似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应当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实施严格的接触隔离措施,预防多重耐药菌传播。

主管医生要及时下"接触隔离”医嘱,主管护士要在病历上贴”接触隔离"标识,在住院病人一览表贴"接触隔离"标识。

尽量选择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不宜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或者定植患者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没有条件实施单间隔离时,应当进行床旁隔离,隔离床单位应当有隔离标识。

诊疗护理病人时,应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安排在最后,进行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血液、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当戴手套,可能污染工作服时穿隔离衣。

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输液架等要专人专用,并及时消毒处理。

轮椅、担架、床旁心电图机等不能专人专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要在每次使用后擦拭消毒。

检验科对多重耐药标本的运送、处理和鉴定等程序要严格按照实验室操作规程进行。

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到超声心电科、影像科等做检查时,应做好交接工作。

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转科之前应当通知接收科室采取相应隔离措滋。

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进行手术时,手术医生应在”手术通知单"上注明。

多重耐药菌病人解除隔离指征临床感染症状好转或治愈;连续2次培养阴性(每次间隔24小时)解除隔离。

63、患者()医务人员-10或抗不详应在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200-400,同时皮下注射乙肝疫苗20、20、20(0、1、6间隔);64、用-1型消毒剂浓度试纸测试使用中的过氧乙酸或含氯消毒剂浓度应每日监测865、紫外线灯消毒室内空气时,房间内应保持清洁干燥,减少尘埃和水雾。

温度40时,或相对湿度60时,应适当延长照射时间。

66、临床上常见的多重耐药菌有。

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产超广谱-内酰胺酶()的细菌(最常见的是大肠埃希菌与肺炎克雷伯菌)、多耐或泛耐的鲍曼不动杆菌(/-)、多耐或泛耐的铜绿假单胞菌

(/-)、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等。

67、发现医院感染暴发事件时,应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感染源、感染途径、感染因素采取控制措施,防止感染源的传播和感染范围的扩大,及时上报相关部门。

医院感染暴发流行报告流程

(1)出现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所在科室立即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医院感染管理科立即上报分管院长和医务、护理管理等部门o

(2)经调查证实出现医院感染流行时,医院于12小时内报告当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经核实为级暴发后应于12小时向市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4)经核实为级暴发后,应于2小时内向市卫生局和市报告。

(5)医院感染属于法定传染病的,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进行报告和处理68、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是利用普查或抽查的方式收集某一特定时期内,即在某一时点或时间段内,调查病例中处于医院感染状态的病例数量,从而描述医院感染及其影响因素的关系。

意义反映确定时段或时点医院感染实际发生情况,为准确掌握医

院感染现状,判断变化趋势,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及干预效果评价提供基础。

69、医疗废物的暂时贮存设施、设备,除应设置明显的警告标识外,还应有防渗漏、防鼠、防蚊蝇、防輝螂、防盗、预防儿童接触相关的安全措施。

70、由于医院感染暴发直接导致患者死亡,应当12小时内向所在地的县级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天;。

71、2020年版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指标包括。

(1)医院感染发病(例次)率、

(2)医院感染现患(例次)率、(3)医院

(11)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12)呼吸机相关肺炎

发病率、(13)导尿管相关泌尿系感染发病率。

72、医院感染发病(例次)率指定义医院感染新发病例是指观察期间发生的医院感染病例,即观察开始时没有发生医院感染,观察开始后直至结束时发生的医院感染病例,包括观察开始时已发生医院感染,在观察期间又发生新的医院感染的病例。

院感染发病(例次)率是指住院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新发病例(例次)的比例。

意义。

反映医院感染总体发病情况。

一般指月发病(例次)率和年发病(例次)率。

73、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定义受调查的医务人员实际实施手卫生次数占同期调查中应实滋手卫生次数的比例。

意义描述医务人员手卫生实际执行依从程度,反映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情况。

74、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定义以治疗为目的使用抗菌药物的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前病原学检验标本送检病例数占同期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病例总数的比例。

病原学检验标本包括各种微生物培养、降钙素原、白介素-6等感染指标的血清学检验。

意义反映抗菌药物使用的规范性75、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是指发生在类(清洁)切口,即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消化及泌尿生殖道,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的手术切口的感染,包括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内、有植入物手术后1年内发生的手术部位感染。

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是指发生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病例数占同期接受类切口手术患者总数的比例。

意义描述类切口手术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频率,反映医院对接受类切口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管理和防控情况。

76、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定义使用血管内导管住院患者中新发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病频率。

单位例/千机械通气日。

意义。

反映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情况和院感防控能力。

77、导尿管相关泌尿系感染发病率10定义使用导尿管住院患者中新发导尿管相关泌尿系感染的发病频率。

单位例/千导尿管日。

意义。

反映导尿管相关泌尿系感染情况和院感防控能力。

78、高度危险性物品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脉管系统,或有无菌体液从中流过的物品或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一旦被微生物污染,具有极髙感染风险,如手术器械、穿刺针、腹腔镜、活检钳、心脏导管、植入物等79、根据医疗器械污染后使用所致感染的危险性大小及在患者使用之前的消毒或灭菌要求,将医疗器械分三类,即高度危险性物品、中度危险性物品和低度危险性物品。

80、手术前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时间皮肤切开前30分钟2小时内。

81、高水平消毒。

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包括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其砲子和绝大多数细菌芽砲。

达到高水平消毒常用的方法包括采用含氯制剂、二氧化氯、邻苯二甲醛、过氧乙酸、过氧化氢、臭氧、碘酊等以及能达到灭菌效果的化学消毒剂在规定的条件下,以合适的浓度和有效的作用时间进行消毒的方法。

82、医院感染按其病原体的来源可分为外源性医院感染和内源性医院感染。

83、医务人员手的卫生学标准是类环境中10/2;外科手消毒后医务人员手表面的菌落总数应5/2o

84、手术中避免手术部位感染的措施包括。

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数量和流动、保证使用器械达到灭菌水平、术中保证患者体温正常,防止低体温。

85、手术中追加应用抗菌药物包括。

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手术时间长于所用抗菌药物半衰期的、失血量大于1500毫升。

86、各种治疗、护理及换药操作次序应为清洁伤口-感染伤口-隔离伤口。

87、根据不同操作的需要,选择合适种类的手套,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及污染物品时,应戴清洁手套。

88、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

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