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禹一矿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最终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4036434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136.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平禹一矿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最终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平禹一矿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最终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平禹一矿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最终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平禹一矿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最终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平禹一矿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最终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平禹一矿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最终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

《平禹一矿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最终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禹一矿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最终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平禹一矿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最终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

平禹一矿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最终MicrosoftWord文档

平禹煤电公司一矿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平禹煤电公司

2010年7月20日

 

平禹煤电公司一矿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一、矿井及井田概况

(一)矿井及井田基本情况。

平禹煤电公司一矿始建于1969年,1976年10月投产。

原设计生产能力60万吨/年,1991年生产能力为20~30万吨/年,2007年河南省煤炭工业局豫煤行〔2007〕193号文批准核定生产能力为100万吨/年,2009年实际产量70万吨。

矿井采用立井单水平开拓,开采水平为-200m水平。

矿井开采山西组二1煤层兼采上部二3煤层。

二1煤层厚度1.06~14.26m,二3煤层厚0~2.82m,倾角一般20~43°左右。

已采范围内,二1、二3煤层厚度大部均比较稳定,二1煤厚一般4~6m,二3煤一般2.00m,二1煤结构简单,偶含一薄层夹矸,顶板大部为0.40~1.00m的泥岩,局部直接顶板为砂岩,底板为砂质泥岩或细粒砂岩。

二3煤层底板为泥岩,顶板泥岩为主,局部为砂岩、粉砂岩,煤层结构简单。

(二)矿井位置及交通情况。

矿井位于禹州市北10km,行政区隶属朱阁、古城两乡。

郑(州)南(阳)公路经矿区中部通过,郑(州)~尧(山)高速公路在矿区东部经过、许(昌)登(封)高速公路在矿区南部经过,交通便利。

地理坐标:

东经113°29′07″~113°34′04″,北纬34°11′33″~34°13′22″。

该矿区为北西~南东走向,呈带状分布,东西长约8km,南北宽0.35~2.40km,面积为11.0428km2。

禹州市东南距许昌市约37km,南距平顶山市60km,北东经矿区至郑州市80km,北西经登封市至洛阳市160km;新郑~禹州市的公路从矿区内通过,许昌~登封市的公路从矿区西南约12km处经过,矿区公路与其相通;地方铁路专线有禹州市神后镇至许昌铁路、平顶山至禹州市铁路(见图1-1)。

(三)地形地貌。

本井田西依丘陵,东临平原,地势由北西向南东微倾斜,地面高程208.70~120.00m。

西端为北西—南东走向的断续状岗式堆积和剥蚀残丘,于平禹一矿工业广场附近逐渐消失,余皆为平坦的耕地。

井田以南7km处的颖河为常年性河流,发源于河南省西部伏牛山山脉,流经河南省的登封、禹州、许昌、周口、项城、沈丘等地,进入安徽省界首县,于安徽省颍上县鲁口乡注入淮河,其流域内最低浸蚀基准面应为入淮口标高。

矿井主、副井井口标高均为+147m。

图1-1平禹一矿交通位置图

(四)矿区气象及水文条件

矿区范围内没有大的地表水体,地面冲沟发育,冲沟是区内排泄地表水的主要途径,有利于大气降水的迳流和排泄,仅丰水期形成地表迳流,殿池李村西北的冲沟内建筑蓄洪土坝(桐树张水库)及黑马水库等,均为小型塘坝,水量有限,旱季水量无几,井田以南7km处的颖河为常年性河流,但距矿区较远,且自上游的白沙镇和禹州市北关筑坝蓄水以来,下游几乎断流。

井田范围:

西起小王庄断层,东至315勘探线,北以二1煤层露头及魏庄断层为界,南到黑水河断层、肖庄断层及六4煤层-400米水平线。

井田东西长8km,南北宽约0.3--2.5km,面积11.0428km2。

水文

禹州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50mm,年最大降水量1073.8mm(1967年),最小降水量为442.3mm(1968年),相差631.5mm。

根据1957~1978年降水数据统计,年降水量500~800mm之间的有12年,占60%,属正常降水年;年降水量不足500mm的有5年,占统计25%,属枯水年;年降水超过800mm的有3年,占15%,属丰水年。

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四季分配不均,夏季(6~8月)雨水最为集中,多年平均达353mm,占全年平均降水量的54%,其中7、8两个月平均300mm,占全年平均降水量的46%,秋季和春季雨量分别为151mm和122mm,占年平均降水量的23%和19%,冬季雨雪稀少,平均降水量仅25mm,占年平均的4%。

据1957~1979年暴雨统计,禹境共出现46次暴雨,平均每年发生两次,最多的年份有4次,大暴雨出现过4次,平均每5年左右1遇。

最大一次大暴雨发生在1967年7月11日,日降雨量达到226.1mm,另外一次出现在1963年8月2日,日降雨量为213.5mm。

根据禹州气象站1994~2008年降水量观测数据,年均降水量为696mm,年最大降水量为1107.0mm(2000年),年最小降水量为415.0mm(2001年),15年均值略大于历史均值,降水的季节变化特征没有改变。

颍河自西北向东南贯穿全禹州中部,流经花石、顺店、火龙、朱阁、城关、褚河、范坡等乡镇,在范坡乡董庄村注入襄城县境。

在禹州境内流程59.5km,流域面积910km2,常年有水,最大洪水流量2230m3/s。

颍河支流主要有:

磨河、龙潭河、书堂河、扒村河、九龙河、潘家河、涌泉河、小泥河,磨河、涌泉河有时连续数年不断流,其余河流经常断流。

白沙水库位于河南省禹州市与登封市交界处花石乡白北村北,距下游禹州市30km,是淮河流域沙颖河水系颖河上游第一座大Ⅱ型水库,兴建于1951年,1956~1957年进行扩建,2003~2006年进行除险加固。

水库控制流域面积985km2,占颖河流域面积7230km2的13.6%,总库容2.78亿m3,功能以防洪、灌溉为主。

大坝为粘土心墙卵石壳坝,填土以粉质粘土为主,最大坝高48.4m,坝顶宽6.5m,坝顶长1330m,坝顶高236.3m,防浪墙高237.5m。

坝基为砂卵石透水层,基岩为弱风化石英砂岩。

目前水库设计洪水标准为100年一遇,设计水位231.55m;校核洪水标准为2000年一遇,校核水位235.3m。

水库下游白沙灌区由南、北、东、新北干四条干渠。

四条干渠总长99.25km;支渠8条,总长49.49km;斗渠143条,总长229km,灌区设计灌溉面积30.3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0.415万亩。

纸坊水库位于淮河流域颍河支流涌泉河上,禹州市西26km方山镇煤窑沟村。

水库坝址上游干流长18.84km,控制流域面积138.3km2,总库容4425.5万m3,是一座以防洪、灌溉为主要功能的中型水库。

白沙灌区内有小Ⅰ型和小Ⅱ型水库9座,橡胶坝位于颍河河道上,其余分布在灌区北部的新北干区,总库容1423万m3。

各水库库容为橡胶坝为450万m3、牛头水库为410万m3、郑湾水库为434万m3、麽河水库为14万m3、烈江波水库为25万m3、共青泉水库为54万m3、大陈水库为14万m3、犊水沟水库为12万m3、赤水河水库为11万m3。

气象

本区属大陆性半干旱型季风气候区。

夏、秋两季炎热多雨,冬、春两季寒冷干燥。

年平均降雨量719.00mm,年最大降雨量为1076.00mm;降雨多集中在6~9月份,约占全年降雨量的70%。

年最大蒸发量为1527.90mm,年平均气温14.40℃,七月份最热,历年最高气温高达42.9℃;元月份最冷,历年最低气温达-13.9℃。

最大积雪厚度为17.5cm。

最大冻土深度为15cm。

表1禹州境内河流水文特征表

干河

名称

支流

名称

流域面积(km)

河长(km)

79年实测流量(m3/s)

山地

岗地

平原

小计

颍河

颖干

18

121.9

168.1

308

59.5

2.617

磨河

29

6.6

 

35.6

11.5

0.218

龙潭河

41.8

27.5

8.3

77.6

19.5

书堂河

41.8

27.5

8.3

77.6

19.5

0.316

扒村河

28

30.2

11.5

69.7

21.9

0.104

九龙河

 

11.1

3.1

14.2

0.046

潘家河

54.9

5.2

16.5

76.6

16.5

0.08

涌泉河

143

30

15.7

188.7

32

0.045

小泥河

 

27.7

64.3

92

16.5

0.015

清泥河

76.8

48.3

67.6

192.7

10

0.327

 

(五)地震

据禹州市地震办公室提供的资料,公元前5年至1949年发生地震13次,其中大震3次。

解放后,成立了禹州市地震观测台,1966年至1980年先后测到地震10次,其中2级以上6次。

根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值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禹州市附近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g为0.05,对应的基本烈度为Ⅵ度。

(六)矿井排水设施能力现状

1.矿井正常涌水量312m3/h,最大涌水量485m3/h。

实测正常涌水量为430m3/h,最大涌水量以1.7倍正常用水量计算为730m3/h。

2.矿井中央泵房安装8台多级离心泵,型号为MD500-57×7,三台工作,三台备用,2台检修,额定流量500m3/h,额定扬程399m,转速1480r/min,效率77%,配套电机型号为JS1510-4,额定功率850KW,额定电压6000V,额定电流99A,转速1480r/min。

1台200D65×6型多极离心泵,北京水泵厂生产,为平地生活用水专用。

额定流量280m3/h,额定扬程390m,转速1480r/min,效率68%,配套电机型号为JSQ1410-4,功率500KW,定子电压6000V,转速1480r/min,北京重型电机厂生产。

其中三台为工作水泵,三台为备用水泵,两台为检修水泵,水泵采用无底阀,灌泵时平地设有静压小池,每台泵均安装有射流器。

水泵配套电控为QBGZ-400型高压真空电磁启动器。

排水管路共4趟,均为直径300mm的排水管路。

矿井有内外两个水仓,主水仓容积2400m3,副水仓容积1200m3,水仓总容积为3600m3。

2010年4月6日主排水泵进行联合排水试验结果,矿井主排水能力为3005m3/h,满足排水要求。

二、以往地质和水文地质工作评述

(一)预查、普查、详查、勘探阶段和水文地质工作成果评述。

本区地质勘查工作始于五十年代,先后有原中南煤田地质局102队、126队、物探普查队等单位在本区进行过勘查工作。

1.1959年初至1960年底,中南煤田地质局102队进行找煤和普查勘探,提交了普查地质报告。

2.1964年3月~1965年9月,中南煤田地质局126队在该区进行详查勘探,后因勘探中断,未提交地质报告。

同时,中南煤田地质局物探普查队进行了电法和地震勘探,提交了《河南禹县煤田张堂勘探区电法勘探报告》和《张堂勘探区地震勘探报告》。

据此,平禹一矿于1969年4月提交了《河南省禹县煤田新峰一矿最终地质报告书》。

3.1969年9月至1971年5月,河南冶金地勘公司三队(河南省建委地质勘探公司地质11队)对平禹一矿进行了补充勘探,提交了《河南省禹县煤田新峰一矿补钻结果说明书》,1973年5月,经河南省革命委员会地矿局审批通过。

4.1972年至1984年,平禹一矿根据生产需要,在首采区外围进行了生产补钻。

5.1987年至1991年,河南煤田地质公司四队及物测队在此进行钻探和物探工作(地震和电法)。

1991年3月河南煤田地质公司四队提交了《河南省禹县煤田新峰一矿补充勘探地质报告》。

1992年7月经河南省煤炭厅审查,以豫煤基字(1992)第509号文批准该报告,批准储量A+B+C=9933万吨,其中二1煤A+B+C=7666万吨,二3煤B+C=1682万吨,七4煤585万吨。

暂不能利用储量572万吨,其中二3煤层D级217万吨,四6煤层C级308万吨,七4煤层D级47万吨。

经以往历次勘查,平禹一矿范围内共完成钻孔73个,钻探工程量31357.90m。

(二)矿区地震勘探及其他物探工作评述

1.2005年3月2日至11月23日,河南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对平禹一矿部分地段进行三维地震勘探;于2005年12月10日提交了《平煤集团新峰一矿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2.1.2006年6月7日至11月19日,中国煤田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河南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对平禹一矿全井田约7km2范围进行瞬变电磁勘探,共完成瞬变电磁坐标点4456个,剖面总长82.3km,勘探网格加密至20m×60m。

于2006年11月19日提交了《河南平禹煤电有限责任公司新峰一矿地面瞬变电磁勘探报告》。

3.2009年6月22至8月19日,河南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对平禹一矿浅部井田边界1km2范围进行了精细物探,共布设瞬变电磁侧线273条,完成瞬变电磁物理点4000个,测网密度为:

勘探网格加密至20m×20m,提交了《平禹一矿浅部瞬变电磁勘探报告》。

(三)矿井建设、开拓、裁决时期的水文地质补充勘探、试验、研究资料

1.编制中长期防治水规划并组织实施。

2006年4月原平禹与陕西省煤炭学会防治水专业委员会共同编制了《平禹一矿中长期防治水规划》,主要内容是针对主要含水层(段)建立地下水动态观测系统,进行地下水动态观测、水害预报,并制定相应的“探、防、堵、截、排”综合防治措施,在受承压水或威胁的采区开采,探查垂向导水通道(陷落柱)突水,在物探基础上布设一定数量的钻孔进行补充水文地质勘探,建立地下水动态观测网,并对中介层(太原组下段灰岩含水层)进行放水试验与水化学工作,通过自然流场和人工流场的分析研究,来清查太灰含水层的富水性特征及寒灰水对其补给通道的地点或地段;针对工作面具体条件,确定应投入的防治水工程内容及工程量,有重点地进行注浆封堵与底板加固。

然后利用隔水层的阻水性能进行带压开采。

2.进行区域水文地质研究,寻找防治水对策。

2006年6月20日至2007年8月1日,河南平禹煤电有限责任公司和西安市科技咨询服务中心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专家技术咨询服务部在对禹州矿区水文地质条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制定禹州矿区防治水对策,编制了《禹州矿区水文地质研究及对策》报告,报告的主要内容是较全面的研究了二1煤至寒灰的各含、隔水层的厚度的变化、主干断裂构造对寒灰水的控水作用和各含水层之间可能存在的水力联系的基础上较全面地分析、研究了矿区二1煤开采的水文地质条件和重新评定了各矿的矿井水文地质类型;研究确定二1煤开采防底板突水的基本对策和技术思路,提出防底板突水的判别模式,并对有关参数的选取、必须达到的“标准”进行研究说明;针对矿区特点,提出“矿区底板突水级别划分和主要防范措施的初步方案。

3.对平禹一矿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分析,预测涌水量。

2009年5月至2009年9月,河南理工大学在全面收集并分析井田地质、水文地质、水文观测、水质、突水等方面的资料基础上,总结岩溶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

对矿井突水水位和水量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采用Q—S曲线法、解析法、均衡法和数值方法计算和预测井田岩溶水动储量和静储量,提交了《基于平禹一矿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和涌水量预测研究》报告。

4.矿井生产过程中的地质与矿井水文地质工作。

依据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颁发的《煤矿防治水规定》,矿井制定了有关规定和细则,逐步实现了规范化管理。

矿井生产中水文地质工作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坚持“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探放水原则,采取“防、堵、疏、截、排”综合防治水措施,搜集整理井下地质资料,绘制巷道素描图;进行水文地质调查研究,收集了本地区的部分气象资料,对地表塌陷、凹地、地裂缝进行了回填平整等治理工作;多种勘探手段相结合,进一步查明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加强涌水量观测,矿井水文动态监测实现了自动观测;编制矿井水文地质图纸,详细记录各种台帐;采集出水点水样,并按有关标准进行了化验分析;建立防水设施,构建了井巷采掘工程防水隔离体系;根据中长期防治水规划,对受承压水威胁的采掘工作面进行物探,对物探异常区进行钻探验证和治理;建立专门的探放水队伍,开展水害治理工作;制定区域防治水方案,实施“浅部帷幕,中部疏放、局部加固,以疏为主,疏堵结合”的区域防治水措施。

三、地质概况

(一)地层及含煤地层情况。

本区基岩除大武庄有零星地层(P2sh)出露外,其余皆被第三、四系掩盖。

据基岩出露和钻孔揭露,发育地层有寒武系上统崮山组、长山组、凤山组,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石炭系中统本溪组、上统太原组,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统上石盒子组、石千峰组和第三、四系,现由老至新分述如下:

1.寒武系上统(∈3)

(1)固山组(∈3g)

底部为深灰色厚层状白云岩,中部为浅灰~深灰色厚层状鲕状白云质灰岩与灰色厚层状灰质白云岩互层,顶部为厚层状泥质条带灰质白云岩。

厚109m。

(2)长山组(∈3ch)

下部为浅灰色中厚层状细晶质白云岩,上部为浅灰色隐晶白云质灰岩,夹绿灰色泥质条带。

厚45m。

(3)凤山组(∈3f)

为浅灰色隐晶白云质灰岩,顶部含灰白色燧石团块及条带,夹灰质白云岩,下部夹薄层泥岩。

厚38m。

2.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O2m)

上部为隐晶灰色灰岩,中下部为浅灰色隐晶白云质灰岩,底部为薄层状灰绿色泥岩。

3058孔穿见,厚12.56m。

据1984年8月槽探揭露,在西南仅存0.50~1.50m黄绿色泥岩,表明奥陶系地层基本全被剥蚀。

3.石炭系(C)

(1)中统本溪组(C2b)

中上部为绿灰~灰白色,下部紫红色的铝土岩及铝质泥岩,富含黄铁矿晶体,具鲕状、豆状和团块结构,局部呈层状,偶见波状及变形层理。

底部含薄层紫红色赤铁矿。

本组厚度为2~20m,平均10m,以滨海泻湖相沉积为主。

本溪组与下伏寒武系上统凤山组或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2)上统太原组(C3t)

为区内主要含煤地层之一,由灰、深灰色中~厚层状石灰岩、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砂岩和煤层组成,厚51~79m,平均64m。

共含煤16层,仅下部的一6煤层为偶尔可采,其它煤层均不可采。

太原组与下伏本溪组为整合接触。

4.二叠系(P)

(1)下统山西组(P1sh)

自硅质泥岩顶或菱铁质泥岩顶至砂锅窑砂岩底,为一套灰~黑灰色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中细粒砂岩及煤层等组成的含煤地层,即二煤组。

厚71~83m,平均75m,与下伏太原组为整合接触。

(2)下统下石盒子组(P1x)

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铝土质泥岩及煤层等组成,与下伏山西组为整合接触。

据其沉积特征可分为三、四、五、六等四个煤段。

①三煤段

自砂锅窑砂岩(Ssh)底至四煤底板砂岩(Ss)底。

底部为中粗粒砂岩,俗称砂锅窑砂岩(Ssh),厚1.50~16.50m,平均5.50m,含黑色泥质包体和泥质条带,局部见石英细砾,硅钙质胶结,交错层理,为下石盒子组与山西组的分界标志层。

下部为浅灰~紫灰色铝土质泥岩(俗称大紫泥岩),具鲕状结构,鲕粒成分为菱铁质,易于辨认,为本区辅助标志层。

中上部为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与砂岩互层,含少量植物化石碎片及菱铁质鲕粒。

三煤段厚63~85m,平均77m。

②四煤段

下部为四煤底板砂岩(Ss),厚0~13.24m,一般5~8m,岩性为灰绿色厚层状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含石英细砾、泥质团块及菱铁质结核,具交错层理,泥质胶结,为本区主要标志层之一。

中部为灰、深灰色砂质泥岩、泥岩夹薄层细中粒砂岩。

上部为浅灰、灰色泥岩、砂质泥岩,具紫斑,局部含植物化石。

四煤段含薄煤9层(四1~四9),其中四6煤层局部可采,其它煤层均不可采。

四煤段厚度为66~89m,平均75m。

③五煤段

底部为灰白~浅灰色中粒砂岩,俗称五煤底砂岩(S10),含锆石、金红石等重矿物,顶、底含海绿石,具板状交错层理,硅质胶结,具泥质包体及条带,为四煤段与五煤段分界砂岩。

下部为灰绿色砂质泥岩夹薄层细粒砂岩,含紫斑、暗斑及较大的菱铁质鲕粒,砂质泥岩及紫斑泥岩。

中部为灰、深灰色砂质泥岩为主,夹灰白~浅灰色中、粗粒砂岩,含煤9层(五1~五9),其中五2、五7煤偶尔可采,余者常为炭质泥岩。

上部为灰~灰绿色泥岩、砂质泥岩,局部夹灰白~浅灰色中粒砂岩,泥岩含菱铁质鲕粒,砂岩具大型板状交错层理,层面富集菱铁质。

本段厚度为56.95~99.95m,平均66.00m。

④六煤段

以灰、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及灰、灰白色厚层状细、中粒砂岩组成,泥岩局部具紫斑和菱铁质鲕粒,含煤三层(六1~六3),其中六2煤偶尔可采。

底部为灰白~浅灰色细、中粒长石岩屑石英砂岩,俗称六煤底砂岩(SL),为五、六煤段分界砂岩。

本段厚71.00~102.00m,平均82.00m。

(3)上统上石盒子组(P2s)

据区内钻孔揭露,按其沉积特征可分为七、八、九三个煤段。

⑤七煤段

底部为灰白、浅灰色厚层状中粒长石石英砂岩,俗称田家沟砂岩(St),具大型板状交错层理,含石英细砾和泥质包体,平均厚7.00m,为上、下石盒子组的分界标志层。

下部为灰绿色砂质泥岩夹细、中粒砂岩。

中部为深灰色砂质泥岩夹薄层砂岩,含煤6层(七1~七6),其中七4煤大部可采,七2煤偶尔可采,余者不可采或为炭质泥岩。

七2煤顶板为灰黑色致密泥岩或砂质泥岩,夹薄层细粒砂岩,富含个体较大的舌形贝化石,标志明显,层位稳定;顶部为灰~灰绿色泥岩、砂质泥岩,夹细中粒砂岩。

泥岩含紫斑、暗斑及菱铁质鲕粒。

七煤组砂岩中云母含量较高,且黑云母居多,一般可达2~3﹪,最高10﹪,尤以七4煤顶底板明显。

此外,海绿石在七4煤顶底板较常见。

本段厚75.00~100.00m,平均84.00m。

⑥八煤段

底部为灰白~浅灰色中粒砂岩,含石英细砾,俗称八煤底砂岩(Sb),为八煤段与七煤段的分界砂岩。

下部为灰色砂质泥岩夹灰绿色中、粗粒长石岩屑石英砂岩,含紫斑和暗斑;中部为深灰色砂质泥岩,夹灰绿色细、中粒砂岩及数层薄层硅质泥岩。

含煤(层位)6层,均不可采,其中八3煤较发育,八3煤顶板为硅质海绵岩,含丰富的硅质海绵骨针,层位稳定。

上部为灰色泥岩、砂质泥岩夹灰绿色粉砂岩、细、中粒砂岩,含紫斑和暗斑;顶部止于九煤底板砂岩底界面。

本段厚70.00~95.00m,平均77.00m。

⑦九煤段

底部为灰色~灰绿色中粒砂岩,俗称九煤底砂岩(Sj)或大风口砂岩,岩屑含量高,偶尔含砾和泥岩,钙质胶结,分选、磨园较差,层位较稳定,平均厚5m,中下部砂岩长石、黑云母含量较高。

多层砂质泥岩具紫斑、暗斑,含菱铁质鲕粒;上部砂岩多为灰白色、浅灰色长石石英砂岩,硅质胶结;顶部止于平顶山砂岩底界面,由深灰色砂质泥岩和灰绿色细~粗粒砂岩组成;含煤6层,均不可采,且多为炭质泥岩。

本段厚93.00~120.00m,平均105.00m。

(4)上统石千峰组(P2sh)

底部为灰白色,厚~巨厚层状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局部夹含砾砂岩及砂质泥岩,具大型板状交错层理,坚硬,节理发育,硅质胶结,底部含石英细砾,平均厚80m,层位稳定,是煤系上覆的良好标志层,俗称平顶山砂岩段。

下部为暗色泥岩、砂质泥岩,具绿斑,夹绿灰色粉砂岩。

中部为灰白~浅灰色中粒砂岩,成份以石英为主,次为长石、岩屑,硅泥质胶结。

上部以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为主,夹灰绿色粉砂岩。

本段厚143.30m。

5.第三、四系(q+R)

主要由棕黄、灰褐色砂质粘土夹粘土组成,夹砂砾及细、中砂、姜状钙质结核。

厚0~491.50m(3155孔),平均厚139.27m,且由北向南、自西而东逐渐增大。

与下伏各时代地层为角度不整合接触。

含煤地层情况

井田内含煤地层主要为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和二叠系下统山西组。

太原组为一煤组,含煤16层;山西组为二煤组,含煤7层。

现分述如下:

1.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

(1)地层特征

自本溪组(C2b)铝质泥岩顶界面上至太原组顶部灰黑色硅质泥岩顶界面,厚51~79m,平均64m,与下伏本溪组呈整合接触。

据其岩性组合及沉积特征,自下而上分为三段:

①下部灰岩段

自铝质泥岩顶界面至L4石灰岩顶界面,主要由四层隐晶中~厚层状石灰岩(L1、L2、L3、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