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4035890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1.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美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美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美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美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美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docx

《美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美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docx

美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美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2002年05月15日 (本文章已被浏览240次)

 

 

第一章 绪  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初步了解美学学科的特点、作用与意义。

了解美学思想的产生与文艺实践和文艺理论的密切关系;重点掌握美学的研究对象这一问题.

第一节  什么是美学

l美学思想是人类的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产物,是对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理论概括.

2.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近代科学发展的产物。

3.古今中外关于美学的研究对象有四种主要意见。

本教程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中的客体、主体以及主客体的辩证关系.

第二节  为什么学习美学

1.学习美学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美化世界和美化自身的需要。

2.学习美学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需要.

3.学习美学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开展审美教育、培养正确的审些观的需要.

   第三节  怎样学习美学

1.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美学理论的论著.

2.注意将美学原理同美学史结合起来。

s.学习美学要紧密结合艺术实钱与生活中的审美实际。

第二章  艺术美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艺术作品与实用产品的区别,了解艺术分类的原则和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掌握艺术

美与现实美的关系.重点掌握艺术美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掌意境好和传神这两个中国

古典美学范畴的内涵.

第一节  艺术美是艺术的一种重要特征

1.艺术不直接为了满足实用的需要、而是在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中,给人以精神的影响。

2。

艺术美是生活的能动反映,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比生活更集中,更有典型性.

3.艺术美能积极反作用于社会生活,为社会生产及实践服务。

第二书  艺术美来源于生活

1.生活是艺术想象的土壤.

2.生活孕育了艺术家的激情.

3.生活推动了艺术家技巧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书艺术美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

1.从生活到艺术是一个典型化的创造过思.在这个过程中概括化与个性化同时进行。

造是艺术的生命.

2.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标志:

首先表现在从生活感性到意象的形成,其次是意象的孕育变成作品中的形象.

第四节  意境和传神

1.意境是在情景交融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它具有象外之象的特点,能在有限中展示无限.意境产生于艺术家的创造。

完成于欣赏者的想象。

需要欣赏者进行积极的再创造.

2.传神在艺术中主要指通过形象的外部特征表现其内在精神,把对象的木质特征与艺术

家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体现艺术家的创造。

第四节  艺术的分类及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

1.艺术分类的原则和依据.

2.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

1.自然美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律自然美的各种复杂现象.掌握自然美的特征。

重点理解并掌握自然美的根源是一定社

会实践的产物这一理论命题.

第一节  自林美的特征

1、自然美是在人类生活中历史形成的一种自然的审判特性.自然美是社会性和自然性的

统一.自然美的主要特点是侧重于形式美,以自然原有的感性形式直接唤起人的美感.

2、自然的待征是自然美的必要采件(特质基础).

第二节  自然美是一定社会实践的产物

从自然美产生和发展的具体历史过程可以证明.自然美根源于实践中人和自然关系的变

化、随着买践的发展.人们在改造自然中人和自然的联系愈来愈广阔.自然事物才愈来愈多地

成为人的对象,并使人感到兴趣。

在此基础上、自然美的领域不断扩大。

第三节  自然美的各种复杂现象

1、自然美主要有两种现象:

一种情况是经过劳动改造的自然美(如荒山绿化);另一种情况是未经改造的自然美(如天空、大海)。

2、未经劳动改造的自然成为审美对象有多种原因,如;作为人类生活环境而出现;通过形式美的中介(自然特征与生活中美的事物在形式上具有某种相似处,即可成为美的对象〕;自然的某些属性与人的美好品质、性格相似。

第四章  社会美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社会美的一般特征,理解人的美和理想有紧密联系,掌握劳动产品的美和环境美的内

涵及特点.

第一书社会美的特征 

1.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经常表现为各种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

2.社会美不仅根源于实践,而且本身就是实践的最直接表现,

3.社会美与善有密切联系,但不同于善

第二节 人的美

1.人的美是一种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直接体现人的自由创造。

2.群体主体的美。

3.个体主体的美。

4人的美和理想有紧密联系.人物形象的美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并侧重于内容.

第三节 劳动产品的美和环境美

1.劳动产品美的特点:

(1)劳动产品的美是人的创造、智慧和力量的物化形态;(2)劳动产品的美,一般都是美和实用的结合.是在实用的基础上追求美.

2人和环境的辨证关系.环境的设计既要考虑生活实用的需要、又要考虑审美的需要,一般说来都是在实用的基础上讲求美观.

第五章  形式美法则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形式美的特征,掌握形式美灵活运用中注意的问题,重点掌握形式美主要法则的内涵。

第一节  形式美的特征

形式美指各种形式因素(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有规律的组合。

形式美的特征是;

1.形式美概括地体现了美的事物在形式上的共同特征,带有一定的抽象性.

2.形式美对于美的事物的具体内容来说,具有相对独立意义.

3.形式共存在于艺术美、社会美、自然美中,往往与事物的自然属性相联系.

第二节  形式美主要法则

1.整齐一律

2.对称均衡

3.调和对比

4.比例

5.节奏韵律

多样统一是形式美的基本法则

3.形式美法则的运用(主要讲授日常生活中的美化问题)

第六章  美的产生和发展

本章内容转移交融到美感部分,见第十章。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美的产生和发展的一般历史过程,掌握美的产生和发展的一般历史现律。

第一节  美的产生

分别从石器造型、美宇的含义以及彩陶造型和纹饰三个方面分析美的产生的历史过程,得出以下结论:

1.类产生于劳动。

劳动是美产生的最终根源.

2.在美的产生过程中使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

3.从使用价值到审美价值的过渡中,人类的观念形志起了中间环节的作用.

4.在生产实践中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

第二节  美的发展

1.原始社会美的发展.

2.私有制条件下美的发展.

3.社会主义条件下美的发展.

7.美的本质与特征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美与丑的相互关系,掌握美和真善的相互关系,重点掌握以下两个问题:

美的本质;美的主要特征.

第一节  美的本质

1.美的事物离不开一定的感性形式,但决定事物美的性质的,并不是感性形式本身,而是由于在这种感性形式中蕴含着一种人类最珍贵的特性——自由创造。

2.自由创造是人类的珍贵特性;

(1)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

人类的创造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2)自由创造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3)人在自由创造的过程中还发展了人本身.正是由于事物的感性形式显现了人的自由创造,才唤起人的喜悦.美是人类自由创造的生活呈现.

3.自由创造在美的各个领域中的表现形式具有不同特点

第二节  美和真善

1.真善美的统一.作为实践成果看,真善美是同一客观对象密不可分的三方面.真善美三者的结合以实践为基础.

2.美以真善为前提,但美不等于善.美与真善的区别的具体分析.

第三节  美和丑

1.丑是在感性形式中包含着一种对生活、对人的本质具有否定意义的形象.

2.丑与恶的联系和区别.

3.美与丑的关系:

美和丑相互依存,美和丑相比较而存在;美和丑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第四节  美的主要特征

1.形象美.形象是美的载体,美的事物都是以其鲜明生动的形象(由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形式因素构成)诉诸人的感受,由于美的个体性,表现为美的多样性、丰富性。

2.感染性.美的形象是一种在情感上具有感染力的肯定形象.

3.创造性.美的形象中蕴含着人类最珍贵的特征——自由创造.

4.潜在的功利性.美的事物中功利性是间接存在的;善升华为形象.深化在形象中.

5.形式的整体性.人们在创造美中自觉地运用形式规律,形成整体的和偕.

第八章优美和崇高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现实生活艺术作品中崇高的表现.重点掌握优美与崇高的不同特点。

第一节  优美与崇高的对比

1.优美的特点:

美处于矛盾的相对统一和平衡状态:

在形式上表现为柔媚、和谐、安静与秀雅的美;在美感上,能给人以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

2.崇高的特点:

美处于主客体的矛盾激化中,具有一压倒一切的强大力量和巨大体积,

是一种不可阻遏的强劲的气势;在形式上往往表现为一种粗旷、激荡、刚健、雄伟的特征。

在美感上给人以惊心动魄的审美感受.

第二节  崇高的表现

1.现实生活中的崇高。

在社会生活里,崇高主要体现为主体在严重实践斗争中所显示的巨大力量。

自然的崇高,虽不全在自然对象的本质属性.但是自然对象的巨大的体积和力最以及粗放不羁的形式等,都对形成崇高的对象起积极的作用。

2.艺术中的崇高是现实生活中崇高的能动反映。

在艺术作品里,崇高作为一种昂扬的激情和悲愤不平,表现的愈是激烈,愈加显得崇高.

第九章  悲剧性和喜剧性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悲剧艺术的类型、悲剧艺术的含义,掌握喜剧艺术的特征和多样形式,重点掌握悲剧

和喜剧这两个美学范畴的本质内涵.

第一节  悲剧的本质

恩格斯在评论拉萨尔的历史剧本《济金根》时曾说;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

鲁迅先生曾说: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第二节  悲剧艺术的类型、悲剧艺术的意义

1.悲剧艺术几种主要的类型:

(1)历史上英雄人物的牺牲;(2)新事物在成长中受摧残或由于自身弱点而遭到失败;(3)在私有制条件下善良的普遍人民的不幸和苦难;(4)旧事物、旧制度还有存在的合理性时它的灭亡也带有悲剧性.

2悲剧艺术的意义:

(l)认识生活道路上充满了矛盾、曲折、艰苦的斗争,为了实现伟大的理想,经常需要付出代价,有时甚至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2)学习英雄人物在严重的实践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崇高品质和巨大的精神力量.(3)激起对丑恶事物的恨。

第三节  喜剧的本质

喜剧根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是在倒错乖能、自相矛盾中显示真理,肯定美、否定

丑.

3.喜剧艺术的持征及其多样形式

1.喜剧艺术的特征是“寓庄于谐”,“庄”指喜剧的主题思想体现了深刻的社会内容.“谐”指主题思想的表现形式是诙谐可笑的。

2.常见的喜剧形式有讽刺和幽默。

讽刺和幽默的不同特点。

第十章  美感的本质和特征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美学史上关于美感本质问题的不同见解;领会并掌握本教程对美感本质的理论分析,

重点掌握美感的特征.

第一节  美感的本质

l.西方美学史上对美感本质问题的看法。

2.美感根源于社会实践

3.人类在对象世界中看到人的自由创造活动,因而在精神上体验到一种特殊的快感和喜

悦.这就是美感的本质。

4.美感所产生的精神愉悦有丰富的内涵。

从层次上看,生理快感、心理愉悦,一直到人生哲理的领悟,都属于美感愉悦的内容;从形态性看,它既有优美带来的轻松、愉快.又有崇高带来的惊赞、庄严.

第二节  美感的特征

1.直觉与理性的统一。

所谓直觉指审美者在瞬间对审美对象的一种不加思索的把握和领

悟.在这种直觉形式中蕴含着理性内容。

2.生理快感与心理愉悦的统一。

美感是在感性直观中所产生的精神愉悦,它不能脱离人的感觉.美感是和生理快感相结合的愉悦感。

3.非功利性与功利性的统一.美感在无功利的形式中发挥着社会功利作用、精神功利作

用。

4.反映与创造的统一.在美感中所获得的意境,是融合了审美者思想情感的新境界,这种

新境界既包含了对审美对象的反映,又包含了审美者的主观能动的创造。

它是反映与创造的统

一,

第十一章  审美心理因素

教学目的和要求:

理解并掌握审美心理因素既有与普通心理相同的活动规律,又有自己独特的规律,重点掌握各审美心理因素的性质、特点、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第一节  感知

1.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2.知觉在美感中起重要作用.审美对象的整体形象主要是通过知觉摄入人的内心世界.审美知觉和一般认识中知觉的主要区别.

3.感知是美感的心理基础.审美的感觉器官主要是听觉与视觉.

第二节  理性和情感

l.美感中暗含着理性.美感中的理性不是抽象概念和逻辑推理,而是存在于感知、表象之中.感知和理解相互融合,在美感过程中不着痕迹地进行.

2.美感中的情感是最活跃的心理因素。

也是美感中最主要的因素。

它渗透在其它心理因素之中,使整个审美过程都带有情感的色彩。

审美情感与一般情感的区别。

3.审美情感是审美心理活动的动力和主体.它支配着审美心理活动的方同。

各种心理因素的融合在整体上也呈现为一种情感状态.

4.美感是情与理的结合,美感就是人在精神上感到喜悦,能陶冶人的心灵。

第三节  想象

1.想象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功能.人在反映事物时,不仅能感知直接作用于主体的事物、而且还能在头脑中将知觉所提供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的形象.想象是连接感性与理性的桥梁或纽带,是形象思维的中心环节.

2.在美感中想象的展开以情愿为动力,情感激发想象;想象反过来又可深化情愿.想象与生活经验、学识教养有密切联系。

3.想象分为创造性想象与再造性想象.

美感中感知、理性、情感、想象等多种心理因素互相渗透,互相推动,处于活跃的统一状态.

第十二章  美感的个性、共性及客观标准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美感个性和共性的各种表现及其相互关系,重点掌握美感客观标准的含义.美感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的关系.

第一节  美感共性的各种表现

1.在欣赏自然美、形式美中的共同美感.

2.各个不同阶级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由于共同利益对生活可能产生某种共同美感.

3.由于民族因素的影响(如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历史文化传统等)也能形成共同美感.

第二节  美感个性的各种表现

1.不同阶级由于不同的阶级地位、世界观形成美感的差异.

2.同一阶级内部由于各人生活道路、经历、性格、文化教养的不同形成美感的差异.

3.同一个人在不同心境下对同一事物的美感也会出现差异.

美感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第三节  美感的客观标准

1.美感的客观标准以美的客观性为前提.审美评价的客观依据是对象本身是否真正具有

审美价值.检验美感是否符合客观的美的标准是杜会实践.

2.美感的客观标准是随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不同时代的美感有不同的特点.美感

的标准不是抽象凝固的,而是有具体的历史的内容.

第十三章  美育

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般了解美学史上关于美育问题的观点,重点掌握美育的本质待征,掌握美育的任务,意

义及其实施的途径和方法.

第一节  美育的本质特征

1.美育思想的历史发展简述

(l)中国古代关于美育的论述.

(2)中国近代、现代关于美育的论述.

(3)西方美学史关于美育的论述.

2.美育和德育、智育在教育事业中是一个有机整体.三者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但又各有自己的待点.

3.美育的特点:

(1)以情感人,理在情中.

(2)以生动议鲜明的形象为手段.(3)美育是在个人爱好、感兴趣的形式中,在娱乐中接受教育.

第二节  美育的意义、任务及其实施

1.美育的意义:

培养审美主体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激发生体的创造美的才智,提高和陶冶审美主体的情操,促进人们全面发展.

2.美育的具体任务:

(1)培养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世界观.

(2)培养审美的敏感.

  (3)培养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第三节  美育的途径和方法

  1.美育的途径:

家庭、学校、社会。

 

  2.美育的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