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和群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4034013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82.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种群和群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种群和群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种群和群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种群和群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种群和群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种群和群落.docx

《种群和群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种群和群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种群和群落.docx

种群和群落

1.(2013年浙江理综,T4,6分,★☆☆)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

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

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

D.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

2.(2013年新课标全国理综Ⅰ,T5,6分,★★☆)某农场面积约140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了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

B.该农场黑线姬鼠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

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中,第三营养级含能量最少

3.(2012年新课标全国理综,T6,6分,★★☆)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

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

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

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

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

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4.(2012年重庆理综,T4,6分,★★☆)如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B.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

D.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5.(2012年浙江理综,T5,6分,★★☆)如图是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数量变化关系的示意图(图中不同阴影的面积表示不同比例尺下的个体数量)。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所含的食物链为捕食食物链

B.这些生物的种群数量在各自的K值上下波动

C.旅鼠的种群数量主要是由外源性因素调节的

D.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的数量变化是一种正反馈调节

6.(2011年海南单科,T2,2分,★☆☆)关于酵母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酵母菌既含有核基因,又含有线粒体基因

B.酵母菌无氧呼吸的终产物经主动运输运到细胞外

C.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在培养早期呈“J”型增长

D.碳源充足和不充足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K值不同

7.(2011年重庆理综,T4,6分,★☆☆)2008年,在重庆武隆某地下洞穴的水体中发现了一种数量少、眼睛退化的“盲鱼”。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盲鱼眼睛的退化是黑暗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

B.种群密度是限制盲鱼种群增长的关键生态因素

C.洞内水体中溶解氧的增加将提高盲鱼种群的K值

D.盲鱼作为进化研究的材料体现生物多样性间接使用价值

8.(2010年海南单科,T17,2分,★☆☆)甲、乙、丙是同一物种的三个种群,其年龄组成见表。

三个种群年龄结构的类型为(  )

年龄期

个体数

幼年期

600

400

200

成年期

400

400

400

老年期

200

400

600

A.甲是增长型,乙是稳定型,丙是衰退型

B.甲是稳定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

C.甲是增长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

D.甲、乙、丙三个种群都是稳定型

9.(2010年山东理综,T8,4分,★★☆)如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  )

A.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

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

D.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10.(2013年新课标全国理综Ⅱ,T31,10分,★☆☆)回答与草原生态系统相关的问题:

(1)草原上鼠的天敌从鼠获得的能量最终来自    固定的能量。

 

(2)草原上,某种鼠的种群密度除了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外,还受该鼠种群的    、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因素的影响。

 

(3)用样方法调查某种双子叶植物种群密度时,为避免调查者主观因素的影响,要做到       。

 

(4)草原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     和 。

 

11.(2013年重庆理综,T7(Ⅱ),10分,★☆☆)某山区坡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们根据不同坡度,分别采取保护性耕作、经济林种植和封山育林对其进行了治理。

(1)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

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    。

图中O→a,物种①密度上升,原因是在适宜条件下,物种①的    ;b→c,物种①逐渐消失,物种②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原因是物种②能耐受    ;c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物类型将是    。

 

(2)该坡地经治理后,既扩大了植被覆盖面积、增加了对大气中    的固定,又提高了经济产出,初步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

 

12.(2013年山东理综,T26,8分,★★☆)稻田中除水稻外,还有杂草、田螺等生物。

(1)调查稻田中田螺种群密度时可采用样方法,选取样方的关键是    。

根据下面的取样调查表可估算出稻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为    只/m2。

 

样方编号

1

2

3

4

5

6

样方面积(m2)

1

1

1

1

1

1

田螺数量(只)

15

18

15

19

15

14

(2)稻田中经控制后的有害生物密度与所需的防治成本有关,并影响作物的价值。

图中曲线    (填“Ⅰ”或“Ⅱ”)表示将有害生物控制在不同密度时的防治成本。

若将有害生物密度分别控制在图中A、B、C三点,则控制在    点时收益最大。

 

(3)如在适当时间将鸭引入稻田,鸭能以稻田中的杂草、田螺等有害生物为食,从而可以减少    使用,减轻环境污染。

稻田生态系统中的    能将鸭的粪便分解成    以促进水稻的生长。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特征、生态系统的成分的知识,涉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害虫的防治规律、生物防治的优势和意义,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进行数据分析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2012年四川理综,T31Ⅰ,8分,★★☆)为防治农田鼠害,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

设桩一段时间后,测得大豆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农田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    ,猛禽与田鼠的种间关系是    。

 

(2)该生态系统中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        决定的;b点以后田鼠种群密度大幅上升,从田鼠生存环境变化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   。

(3)与曲线Ⅱ相比,曲线Ⅰ所示环境中猛禽的密度    。

若在农田周围合理植树可控制鼠害,从而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该生态系统中的    关系,使人们从中更多获益。

 

点睛:

本题以坐标图的形式考查种群特征及相关知识,较为综合,考查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4.(2013淄博摸底)下列调查方法中不宜采用的是(  )

A.灰喜鹊种群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

B.蚜虫的种群密度可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C.蒲公英种群密度用样方法进行统计

D.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15.(2013金华模拟)下列结合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所做的分析,错误的是(  )

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③

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D.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①②

16.(2011广州三模)如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

若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

B.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b到c变化过程中,其天敌捕食成功率将会增加

D.比较曲线Y与曲线X表明自然状态下种群无法超出理想状态下的最大增长速率

17.(2013瑞金模拟)关于下图中种群数量变化说法错误的是(  )

A.种群“J”型曲线只有在理想条件下才能出现

B.种群在“S”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就是“J”型增长

C.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600时,种群的增长速率约为0

D.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K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18.(2013南宁质检)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  )

A.改变培养液的pH不影响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

B.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

C.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准确计数

D.营养条件并非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

解析:

养料、空间、温度和有毒代谢物等是影响种群数量持续增长的限制因素;pH

19.(2013年福建理综,T3,6分,★☆☆)在两块条件相同的退化林地上进行森林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的研究,20年后两块林地的生物多样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人工种植的马尾松人工恢复林植物种数为137种,无人工种植的自然恢复林植物种数为226种。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林地上植物的种群密度

B.森林恢复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C.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低

D.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

20.(2013年江苏单科,T10,2分,★★☆)在一段新建公路的边坡(甲)上移栽灌木和草本植物以保护边坡,另一段边坡(乙)不进行移栽,其他实验条件相同,1年后两段边坡的检测结果如下表。

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边坡

处理方式

植被

覆盖

率(%)

小型土壤动物

土壤有

机质

(g/kg)

物种数

个体数

种植植物

97

37

260

19.8

不干预

8

9

28

11.9

A.可以推测移栽植物会降低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

B.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预期结果

C.边坡甲上因没有移栽乔木而不可能自然长出乔木

D.边坡甲上的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

21.(2012年福建理综,T3,6分,★★☆)科技人员选取某地同一自然条件下三种不同类型的茶园,进行物种丰富度的调查,结果如下图。

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

A.纯茶园物种数变化幅度最小,不易产生暴发性虫害

B.杉茶间作园各物种的种群密度在10月份时最大

C.梨茶间作园的营养结构在6月份时最为复杂

D.人类生产活动不会改变茶园的群落结构

22.(2012年大纲全国理综,T4,6分,★☆☆)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垂直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中的植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群落中的动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C.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层与植物的分层有关

D.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

23.(2012年广东理综,T4,4分,★☆☆)有关土壤动物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

B.土壤动物种间关系主要是互利共生

C.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

D.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24.(2012年北京理综,T3,6分,★★☆)金合欢蚁生活在金合欢树上,以金合欢树的花蜜等为食,同时也保护金合欢树免受其他植食动物的伤害。

如果去除金合欢蚁,则金合欢树的生长减缓且存活率降低。

由此不能得出的推论是(  )

A.金合欢蚁从金合欢树获得能量

B.金合欢蚁为自己驱逐竞争者

C.金合欢蚁为金合欢树驱逐竞争者

D.金合欢蚁和金合欢树共同(协同)进化

25.(2011年安徽理综,T6,6分,★☆☆)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

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

D.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

26.(2011年海南单科,T24,2分,★☆☆)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围湖造田活动对群落演替有影响

B.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

C.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

D.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

27.(2010年安徽理综,T6,6分,★★☆)生物兴趣小组为了调查两个河口水域的水母类动物类群(甲、乙)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使用浮游生物捕捞网(网口内径50cm,网身长145cm,网目孔径0.169mm)各随机取样3次,调查结果如表(单位:

个):

物种

1

物种

2

物种

3

物种

4

物种

5

物种

6

物种

7

物种

8

物种

9

物种

10

甲类群

样本1

55

10

0

15

12

0

42

0

21

10

样本2

52

30

0

23

13

0

41

0

22

12

样本3

48

20

0

20

15

0

39

0

20

11

乙类群

样本1

33

40

12

40

0

10

25

11

15

22

样本2

35

60

10

41

0

12

30

14

17

21

样本3

34

50

18

35

0

11

26

12

16

19

下列关于甲、乙两个类群之间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的比较,正确的是(  )

A.甲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2的种群密度小

B.甲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4的种群密度大

C.乙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7的种群密度小

D.乙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10的种群密度大

28.(2013年新课标全国理综Ⅰ,T32,6分,★☆☆)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曾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

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

下表为恢复过程中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

演替阶段

群落类型

植物种数/种

草本植物

灌木

乔木

1

草丛

34

0

0

2

针叶林

52

12

1

3

针阔叶混交林

67

24

17

4

常绿阔叶林

106

31

16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    演替。

常绿阔叶林遭到破坏后又得以恢复的原因,除了植物的种子或者繁殖体可能得到保留外,还可能是原有的    条件也得到了基本保留。

 

(2)在由上述群落构成的相应生态系统中,恢复力稳定性最强的是   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的

是    生态系统。

 

(3)与草丛相比,针叶林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    (填“简单”或“复杂”),原因是 

 。

 

29.(2013年安徽理综,T30(Ⅱ),12分,★☆☆)合理密养、立体养殖是提高池塘养殖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

(1)某池塘中有水草、绿藻、草鱼、鳙鱼(主要摄食浮游动物)和鳜鱼(肉食性),以及水溞、轮虫等浮游动物。

请按主要捕食关系,绘出该池塘生态系统的食物网。

(2)轮虫和水溞的种间关系是 。

 

(3)研究池塘生态系统不同水层光合速率,对确定鱼的放养种类和密度有参考价值。

从池塘不同深度采集水样,分别装入黑白瓶中(白瓶为透明玻璃瓶,黑瓶为黑布包裹的玻璃瓶)并密封。

然后,将黑白瓶对应悬挂于原水样采集位置,同时测定各水层剩余水样溶氧量,作为初始溶氧量。

24h后,测定各黑白瓶中溶氧量。

若测得某水层初始溶氧量为Amg·L-1,白瓶溶氧量为Bmg·L-1,黑瓶溶氧量为Cmg·L-1,则该水层总光合速率为   mg·L-1·d-1。

若上午黑白瓶被悬挂于水深25cm处时,白瓶意外坠落至池塘底部,短时间内,该瓶内绿藻叶绿体中C3含量    。

 

(4)从群落结构的角度分析,立体养殖可以          。

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合理密养可以                 。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光合作用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及相关计算能力。

30.(2012年新课标全国理综,T32,8分,★★☆)某草原上生活着鹿、兔、狼和狐等生物。

雄鹿有角、雌鹿无角,通常情况下这种鹿的雌雄个体分群活动(生殖季节除外)。

有人提出“鹿角效应”假说解释这种同性聚群现象,即一群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

回答下列问题:

(1)该草原上的雌鹿群和雄鹿群属于    (填“不同”或“同一”)种群。

 

(2)草、鹿、兔、狼、狐和土壤中微生物共同形成了一个      (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

 

(3)为探究“鹿角效应”假说是否成立,某同学用狗(能将抛入流水池中的漂浮物叼回来)、项圈和棍棒做了如下3组实验:

甲组同时向流水池中抛出2个相同项圈,乙组同时抛出2个相同棍棒,丙组则同时抛出1个项圈和1个棍棒。

记录每次抛出后狗叼回第一个漂浮物的时间。

若丙组平均时间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其他两组,则实验结果支持该假说。

测试时要求甲、乙、丙3组抛出项圈或棍棒的距离

    (填“相同”或“不同”)。

本实验中项圈或棍棒相当于该草原上的    。

 

31.(2013厦门质检)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种间关系属于群落水平的研究内容

B.随着时间的推移,弃耕的农田可能演替成森林

C.群落中动物的垂直分层现象与植物有关

D.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32.(2012怀远二模)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B.群落的初生演替在海洋和陆地均可以发生

C.群落的初生演替速度通常非常慢

D.动物群落的演替与光照无关

33.(2013三亚模拟)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如果要研究不同时间同一块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应设计一个数据收集统计表

B.调查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可采用样方法

C.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

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D.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

34.(2013南通模拟)科学家在一池塘里将两种鱼分别单独和混合饲养,一段时间后,检测出四类食物在它们胃内所占的比例如下表。

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饲养方式

植丛中的动物

底栖动物

浮游动物

其他

鱼种a

单养

0.42

0.12

0.01

0.45

混养

0.05

0.35

0.05

0.55

鱼种b

单养

0.43

0.23

0.01

0.33

混养

0.40

0.12

0.04

0.44

①单养时两种鱼多出没在植丛中 ②单养时鱼种b多出没在池底 ③混养时两种鱼多出没在池底 ④混养时鱼种a多出没在池底,鱼种b多出没在植丛中 ⑤混合放养有利于对资源和空间的利用

A.①④⑤B.①③⑤C.②④⑤D.①③④

 

1.答案:

B2.答案:

C3.答案:

D4.答案:

B5.答案:

D6.答案:

B7.答案:

C8.答案:

A9.答案:

C10.答案:

(1)生产者 

(2)出生率 死亡率(3)随机取样(4)垂直结构 水结构

11.答案:

(1)样方法 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弱光 乔木

(2)碳元素(CO2)

12.答案:

(1)随机取样 16 

(2)Ⅰ B

(3)农药 分解者(或细菌、真菌等) 无机物

13.答案:

(1)大豆 捕食 

(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株冠形成有利于躲避天敌;食物增加 (3)更大 能量流动

14.答案:

D15.答案:

D16.答案:

B17.答案:

B18.答案:

D19.:

D20.答案:

B21.答案:

C22.答案:

D23.答案:

C24.答案:

C25.答案:

B26.答案:

D27.答案:

C

28.答案:

(1)次生 土壤 

(2)草丛 常绿阔叶林

(3)复杂 针叶林中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更复杂

29.答案:

(1)如图

(2)竞争 (3)B-C 增加 (4)充分利用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等资源 提高能量利用率,使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更多地流向人类

30.答案:

(1)同一

(2)群落

(3)小于 相同 雌鹿或雄鹿

31.答案:

D32.答案:

D33.答案:

B34.答案: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