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创企业的网络特质与演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4031665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277.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创企业的网络特质与演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新创企业的网络特质与演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新创企业的网络特质与演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新创企业的网络特质与演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新创企业的网络特质与演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创企业的网络特质与演变.docx

《新创企业的网络特质与演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创企业的网络特质与演变.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创企业的网络特质与演变.docx

新创企业的网络特质与演变

新創企業的網絡特質與演變

 

曾聖雅

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班

 

摘要:

本研究採用探索性的個案研究,描述新創企業在草創階段與成長階段的事業網絡特質(包括:

事業網絡成員的來源、新創企業提供網絡成員的誘因及新創企業獲得之利益),並探討新創企業如何推動網絡特質的改變。

透過分析3家高科技產業的公司資料,本研究發現:

(1)在草創階段,新創企業的事業網絡由創業團隊的人際網絡主導;但是,產業特質會影響人際網絡的重要性;

(2)草創階段,新創企業透過提供社會資本、未來成長潛力及情感基礎的網絡式組織效益等誘因,換取事業網絡成員提供新創企業所需的資源。

然而,交易對象本身的成長壓力及新創企業所處產業的市場長成性會增強未來成長潛力的交換誘因;(3)在成長階段,來自組織關係的網絡成員比重愈益增加,新創企業提供的誘因為價值創造能力及商業基礎的網絡式組織效益。

(4)新創企業必須採取策略行動,促進事業網絡交易對象的擴展,而推動事業網絡特質改變的途徑有二,其一為運用策略夥伴,發揮網絡的槓桿作用,其二為組織所累積的聲譽發展新的事業網絡成員。

 

關鍵詞:

新創企業、網絡、網絡變遷

壹.前言

創業者實現市場機會,承擔創立新企業或運用新策略的風險,因此,新創企業是創業精神的具體呈現。

新創企業的出現可以刺激廠商間的競爭,並激發廠商在研發與創新上的努力,將會帶動經濟成長、提升技術層次、創造就業機會,促進經濟創新及創造社會財富(Hitt,Ireland,Camp&Sexton,2001)。

以台灣為例,在2003年時,新設立工廠數有5103家,申請設立的新公司家數達40,837家,佔所有成立公司的6.9%,呈現新創企業蓬勃發展的景象。

然而,新創企業卻也有較高的失敗、陣亡率,新創設的公司有40%會在成立的兩年之內消失(SmallBusinessAdministration1999)。

因此,新創企業相關的研究,已獲得策略及創業領域的學者相當的重視(Hittetal.,2001;Shane&Venkataraman,2000;Stearns&Hills,1996),而且新創企業仰賴社會網絡的現象,也成為主要的研究潮流。

相關的研究累積至今,學者大都認同可以運用網絡理論解釋新創企業的創業過程、生存及成功(c.f.Aldrich,1999;Baum,Calabrese&Silverman,2000;Larson&Starr,1993)。

對新創企業而言,網絡的運用是獲取生存所需資源及創造競爭力的工具。

既然網絡對新創企業的生存與績效表現有顯著的影響,在累積了許多關於網絡效益的研究之後,應該開始了解新創企業如何形成有利的網絡。

背負著新設立的劣勢,新創企業可能面臨客戶、供應商及通路商的質疑,甚至內部員工也會懷疑新創企業的發展性(Stinchcombe,1965;Starr&MacMillan,1990)。

所以,面對種種的信心危機,可能使新創企業在外部事業網絡的形成過程中,有相當大的阻礙。

因此,哪些對象會加入新創企業的事業網絡,新創企業為何能吸引外部資源提供者的合作,是值得關心的議題。

然而,有關新創企業的研究主流,卻明顯地偏向探討「新創企業從網絡獲得之利益」,也就是新創企業如何透過網絡提高生存機會、提昇績效(Lee,Lee&Pennings,2001;Steams,1996;Zhao&Aram,1995)及成功公開上市(Stuart,Hoang&Hybels,1999)等。

此類的研究觀點忽略網絡連結形成的交換應是雙向的,新創企業以哪些利益換取交易對象的資源,尚未受到學者的關注,是有待釐清的問題。

另外,學者主張網絡研究應該是動態的。

雖然,至目前為止,採取縱斷面觀點,關注網絡變化的研究仍然不多。

但是,已有學者提出不同的發展階段應有不同類型的網絡,以協助新創企業的轉型與成長(Birley&Cromie,1988)。

此領域的研究仍處於萌芽的早期發展階段,大多仍停留在概念性的探討,缺乏實證的研究。

此類型的研究雖然指出網絡應有不同,但是,卻仍未解釋新創企業的網絡是如何產生變化的。

因此,網絡的變動是自然形成,或是由新創企業主動的策略行為而造成改變,也是尚待回答的研究缺口。

因此,透過文獻回顧與探索性的個案研究,結合網絡理論與動態觀點,作者期望能達到下列的研究目的:

(1)系統性地呈現隨著新創企業由草創階段發展至成長階段,事業網絡交易對象來源的變化;

(2)具體描述在草創階段與成長階段,新創企業與事業網絡成員的交換內涵,包括:

新創企業吸引交易對象所提供的誘因及新創企業從網絡交易對象所獲得之利益;本研究尤其著重在交換誘因的探索;(3)探索新創企業推動網絡變化的過程。

本研究期望在理論面及實務面達成下列的貢獻:

(1)本研究將網絡視為依變數,並且提出「取-予」的雙向網絡交易內涵,彌補主流研究傾向探討新創企業的利得之不平衡狀態;

(2)呼應學者對動態及縱斷面研究必要性的呼籲,藉由不同組織生命週期的網絡特質之描述,了解網絡變化的軌跡,並探索新創企業推動網絡變化的過程。

(Hite&Hesterly,2001;Hoang&Antoncic,2003;O’Donnell,Gilmore,Cummins&Carson,2001;VendeVen&Engleman,2004)。

(3)透過個案的分析,了解網絡特質(尤其是交易內涵中新創企業提供的誘因),及新創企業推動網絡變化的過程,可提供創業家關於形成有利事業網絡的借鏡與策略決策的參考。

接下來本文第貳節將進行文獻的回顧。

首先探討新創企業生存與發展的歷程;接著回顧以網絡觀點進行的新創企業研究。

第參節說明研究方法,包括研究取向、個案的選擇、資料收集與分析的策略等。

第肆節說明研究的發現與討論,首先劃分個案的發展階段,分為草創階段與成長階段;其次,分別討論個案在草創階段與成長階段的網絡特質;接著進行兩階段的比較;最後,描述個案如何推動網絡的變化。

第伍節則是結論,在總結研究發現後,對實務界和學術界提出建議。

貮.文獻回顧

一.新創企業的生存與發展

新創企業是創業家精神的具體實現,包涵了創新、積極與冒險的特質,創造社會的財富。

然而,大多數的學者都認為,相較於已創立的公司,新創企業有較高的失敗陣亡比率(Hannan&Freeman,1984;Singh,Tucker&House,1986)。

Stinchcombe(1965)首先提出「新創設的劣勢(liabilityofnewness)」,解釋新創公司的高失敗率。

新創設的劣勢包括有,學習新任務的成本、新產品的特質(Singhetal.,1986;Stinchcombe,1965)、缺乏與關鍵利益攸關團體的穩定關係,以及缺乏品質、可靠度與正當性(Hannan&Freeman,1984;Stinchcombe,1965)等。

因為新創企業的生存與發展不易,新公司如何創設、如何追求生存與發展,也成為創業與策略管理領域的重要議題(Hittetal.,2001;Schutjens&Stam,2003)。

例如,Block&MacMillan(1985)曾提出創設新公司可能遭遇的十個里程碑,包括:

產生構想並完成產品測試、完成產品原型、初期融資、完成初期廠房測試、市場測試、首批生產、前導銷售、首次競爭行動、首次重新設計或修正方向,以及首次大幅度調整價格等。

他們建議廠商注意這些里程碑,可增加創業成功機會。

另外,Clifford(1973)也提出企業發展門檻的概念,主張企業會面臨許多的危機點,成為急需轉型的「遭遇門檻公司(thresholdcompany)」,一定要經過實質的調整與改變,突破門檻,才能成功。

關於企業設立與發展過程的研究,是不可忽略組織生命週期理論的貢獻與主張。

相關的研究持續地關注廠商的不同發展階段如何影響或塑造廠商行為,並且已經提出不少的組織生命週期的模型。

雖然,學者研究的角度與關心重點的不同,但是,在策略及創業研究領域,學者也大多認同組織生命週期可以描述廠商經歷設立、成長、成熟及衰退等階段(Churchill&Levis,1983;Kazanjian&Drazin,1989)。

然而,因為本研究的對象是新創或年輕公司,因此,僅將重點放在企業的草創階段與成長階段。

草創階段是企業成形,將商業概念付諸實現的過程,策略重點為選擇特定的產品以及市場。

成長階段則是商業化的產品推出,促成企業的成長;此階段主要的問題是維持生產的穩定、產品的可信度、市場需求的增加、維持現金流量,以及形成適當的組織結構。

二.網絡觀點的新創企業研究

網絡可以廣泛地定義為一組成員(個人或組織)以及成員之間的連結(Brass,1992),網絡的組成包括三個要素:

行動者(actor)、資源(resource)及行動(activity)。

因此,網絡被視為是新創企業接觸與獲得外部資源的管道,透過人際間及組織間的關係,新創企業可接觸與獲取其他行動者擁有的多種資源(Birley,1985;Gulati,Nohria&Zaheer,2000)。

相較於成熟、大型的企業,新創企業資源較稀少,更依賴與其他行動者的連結及互動(Baumetal.,2000)。

新創企業的網絡研究雖然有很多不同的議題,但是,大致而言,理論與實證研究探索的核心問題可區分為兩類。

第一種類型為網絡如何影響創業過程,以及網絡對新創企業的績效影響。

此類型的研究為結果導向,尋求了解網絡變數如何解釋新創企業的結果,網絡為解釋變數。

另一類研究問題為創業活動與結果如何回饋、影響網絡發展,屬於程序導向,研究焦點為網絡的動態發展與變化,將網絡視為依變數。

因此,作者以結果導向及程序導向做為文獻回顧的整理架構,首先回顧結果導向的相關研究,其次,回顧程序導向的相關研究。

(一)靜態、結果導向的研究:

網絡為解釋變數

關於網絡特質與新創企業的研究,可區分為交易對象、交易內涵與交易結構對新創企業的影響,文獻整理如下。

1.交易對象(actors)

所謂交易對象是指新創企業往來互動的對象類型,也就是新創企業的網絡成員類型。

關於交易對象類型,學者有相當多的分類與主張,一般採用對象的來源做為分類依據。

例如:

Dubini&Aldrich(1991)以交易對象是否與創業家有直接關係,將交易對象劃分為人際網絡與延伸網絡。

人際網絡包含創業家所有的直接關係,而以個別法人組織基礎的連結關係則為延伸網絡。

又例如:

Birley(1985)則將對象來源區分為正式網絡及非正式網絡。

另外,有些研究是以交易對象提供新創企業的策略功能做為區分,包括銷售關係(例如:

客戶)、生產關係(例如:

供應商及外包商),以及合作關係(例如:

研發合作、共同行銷等合作夥伴)(Schutjens&Stam,2003)。

2.交易內涵(resource)--新創企業的獲得

網絡中的每個連結都代表了關係雙方某些資源的互換,互換的內容即為交易內涵(司徒達賢,2001)。

因此,就新創企業的網絡而言,交易內涵應包括新創企業給予交易對象的利益,以及交易對象提供給新創企業的利益。

文獻曾經討論過的新創企業獲得之網絡利益,主要包括:

資訊與建議、聲譽及引介效果。

資訊與建議網絡對新創企業主要的利益之一為:

提供資訊與建議,包括:

市場機會、新產品概念、產品線發展等。

例如,新創企業與創投業者及專業服務公司的連結,是獲取重要能耐與市場資訊的管道(Freeman,1999;Leeetal.,2001)。

有許多的研究指出,新創企業為了確認市場機會,持續地運用人際關係以獲得新觀念及搜集資訊(Birley,1985;Smeltzer,VanHook&Hutt,1991)。

另外,與通路商、供應商、競爭者或是客戶之間的連結,亦是新創企業獲得資訊與know-how的重要管道(Brown&Butler,1995)。

聲譽與正當性除了資訊及建議之外,關係也具有聲譽或象徵的內涵(Deeds,Mang&Frandsen,1997;Human&Provan,1997;Stuartetal.,1999)。

新創企業失敗風險較高,所以,資源擁有者會透過搜集外在的資訊與線索,進行新創企業是否持續經營與成功的評斷。

因此,與知名的個人或組織產生連結,或者獲得他們的明確認可,都能為新創企業帶來生存的正當性,提昇外部資源提供者對新創企業的評價,降低新創企業可能失敗的風險認知(Ostgaard&Birley,1996;Starr&MacMillan,1990;Stinchcombe,1965;Westhead,1995;Zhao&Aram,1995)。

透過網絡連結產生的正向認知,又能導致新創企業後續資源的交換。

Stinchcombe(1965)即主張新創企業可透過網絡連結的方式降低新創設的劣勢。

Stuartetal.(1999)的研究也支持上述論點,他們發現當新成立的生技公司擁有知名的策略聯盟夥伴時,這些生技公司有能力較早公開上市,並且獲得較高的市場評價。

引介效果市場可被視為廠商之間關係連結的網絡(Johanson&Mattsson,1988),新創企業可能透過某些關係的連結,而被帶引或引介進入新市場、新產品線,或是獲得新客戶、新的資金來源(Human&Provan,1997)。

因此,網絡的連結效果可以提供企業接觸新的資源。

例如,Human&Provan(1997)針對美國木製產業小型企業策略網絡的研究,指出策略網絡為小型企業介紹新客戶。

另外,新創企業國際化的研究亦指出,新創企業雖然缺乏豐厚的資源,但是,可能因為跟隨顧客而進入國際市場(Johanson&Mattsson,1988;Madsen&Servais,1997)。

3.交易內涵(resource)—新創企業的給予

相較於新創企業從網絡成員獲得利益的研究,學者較少探討新創企業給予外部資源提供者哪些利益,也就是新創企業為何能夠吸引網絡成員的加入。

Larson(1991)針對新創企業的研究提出兩個利益內涵,包括:

未來成長承諾及刺激流程與技術創新。

另外,Ahuja(2000)指出一般企業可以吸引他廠加入策略聯盟合作的誘因,包括:

(1)技術資本,定義為廠商創造新技術、新產品、新製程的能力;

(2)商業化資本為將新技術或新產品概念商品化,所需的生產、行銷、通路等資源;(3)社會資本是廠商與其他廠商關係的累積,以及(4)突破性的重要技術創新。

經由上述交易內涵與新創企業相關研究的文獻回顧,我們可以發現:

學者大多將網絡特質視為解釋變數,並未直接、深入了解新創企業實際的網絡特質。

另外,學者的主要關注議題為「新創企業獲得哪些網絡利益」及「網絡利益對新創企業的影響」,但是,卻忽略交換內涵應是「取及予」的雙向觀念,應該探討新創企業給予交易對象哪些利益,也就是交易對象為何與新創企業合作。

4.網絡結構

網絡結構是網絡成員之間各種直接或間接連結的模態,此類研究的主要論點為:

新創企業在網絡內的地位明顯地影響資源流動,以及新創企業的結果。

因此,研究重點不在於成員的身份,而是企業在網絡結構中的地位。

關於網絡結構的研究,有相當多的構念,包括:

網絡規模、核心度、強連結、弱連結及結構洞等。

網絡規模與核心度衡量企業能接觸到資源的總量,而強-弱連結則解釋企業接觸資源的多元性(Granovetter,1973)。

由Burt(1992)提出的結構洞則與弱連結構念互補,其意義為網絡成員間缺乏連結,因此,扮演連結結構洞的居中成員可獲得資訊及控制利益。

透過結構洞的連結,新創企業可以獲得多元、非重覆的接觸機會,可增加新資訊的獲取,因而促進學習及內部資源的發展,最後導致新創企業的績效提昇(McEvily&Zaheer,1999;Baumetal.,2000)。

(二)動態、程序導向的研究:

網絡為依變數

隨著新創企業的形成與發展,網絡也應該有變化。

所以,程序導向以網絡的發展與演變為研究焦點。

主要可分為兩種類型的研究,首先,有些學者研究新創企業與網絡成員之間關係的形成與發展,以新創企業與交易對象之間的對偶關係為分析單位。

例如,Starr(1990),Starr&MacMillan(1990)及Larson&Starr(1993)等學者的研究,將網絡視為新創企業的特殊統治模式,探討市場交易關係如何變成夥伴型關係,而提出新創企業的網絡組織形成經歷三個階段。

他們主張,新創企業與交易對象從單一交易內涵的關係,發展成為具有信任基礎,而且有多元交易內涵的關係,而且透過例規、程序化過程,將人際間連結轉為組織間連結(Larson&Starr,1993)。

其次,有些研究則是結合組織生命週期或創業歷程的動態時間觀點,以新創企業的整體網絡為分析單位,企圖了解在不同創業活動與企業發展階段,新創企業網絡的特色與演化的軌跡(Birley,1985;Hite&Hesterly,2001;Schutjens&Stam,2003)。

例如,Hite&Hesterly(2001)以新創企業在草創階段及成長階段面對不同的資源挑戰,推論:

草創階段的網絡是凝聚力強、以社會連結為基礎(創業團隊的人際關係);而當企業逐漸成長,企業會刻意地擴大及管理交易對象,不再局限於社會連結的對象,網絡結構由強烈凝聚性逐漸轉為結構洞與凝聚性兩者平衡的模式。

Schutjens&Stam(2003)收集荷蘭新創企業連續3年的縱斷面資料,利用問卷統計的數量方式,針對交易對象的類型(銷售關係、供應與生產關係、合作關係)、數量、來源(社會基礎或商業基礎)等構面,描述新創企業設立三年內的網絡特色,結果發現:

新創企業的網絡變異及數量隨著時間增加;而且銷售關係來源從商業性主導轉為商業性結合社會性的綜合關係。

第一類型的文章討論新創企業如何將原本屬於市場交易關係轉為密切合作的夥伴關係,第二類研究探討網絡特質的動態變化,仍處於初期發展階段,大多為概念性的文章。

雖然,學者已開始採取網絡的動態觀點,但是,仍然還沒有開始探索新創企業的網絡如何演變。

(三)網絡的變遷

雖然網絡的動態性與變化已引起學者的研究興趣,但是,關於網絡如何改變及導引改變的力量仍所知甚少(Halinen,Salmi&Havila,1999;Nohria,1992)。

網絡如何變動、形成網絡改變的力量及網絡變動的機制等問題是需要學者投入研究努力的新議題,這類研究在策略及網絡理論相當稀少,以新創企業為研究情境的網絡變遷之研究更是缺乏。

Halinenetal.(1999)認為企業網絡改變的機制來自對偶的關係,並從斷續均衡理論(punctuated-equilibriummodel)來探討網絡改變的本質,主張造成網絡改變的力量包括穩定的「惰性」與不穩定的「重要事件」,可能造成網絡漸進或激進改變,從對偶層次擴及網絡改變,循環移轉。

Madhavan,Koka&Prescott(1998)則主張公司間的關係網絡是策略資源,而且可經由管理行為塑造。

他們認為,企業可以推動產業事件以促進產業結構的強化或鬆散。

參.研究方法

一.研究取向

本研究期望深入了解新創企業的網絡特質、網絡的階段性差異,以及造成網絡改變的程序,是屬於「什麼」以及「如何」的問題,並非為了解釋特定變數的變異量。

所以,從研究問題的本質與研究目的兩個角度思考,質化研究是較適合的研究方法。

另外,關於網絡改變的程序缺乏相關的理論,因此,透過探索性的個案研究,可從深度訪談資料中發展建構理論的概念。

二.研究對象與個案選擇

本研究所挑選的受訪個案均屬於知識密集的科技產業,包括半導體產業及自動辨識系統產業。

選擇高科技產業的原因有二。

第一,科技產業具技術專業性、複雜性與環境變動大的特質,事業網絡對企業經營具相當的重要性,應更能呈現事業網絡的特質與變動。

第二,台灣的創業活動在此產業非常的興盛。

根據經濟部統計資料顯示,高科技產業佔新設工廠相當大的比例,從1996年至2002年,在所有新設工廠中,高科技產業佔了22%,是創業活動蓬勃的產業。

受訪企業的基本資料可參考表1。

三個案公司都是由創業團隊組成,包含核心的技術團隊,而且都是獨立新創的企業,均非由已設立公司中再分割的事業單位。

以成立年資而言,貿登興業成立3年,台灣類比成立5年。

雖然欣技資訊已成立15年,但是我們只分析欣技資訊草創至成長階段的歷程。

三家受訪公司都是屬於科技產業。

貿登興業創業時為無線通訊電子零組件的代理商,目前則為無線通訊電子模組的開發、設計公司,利用他廠的無線通訊電子零組件,設計、組合為符合客戶需求的模組。

台灣類比則是IC設計公司,核心技術為電源管理系統,目前的主力產品是面板的電源管理系統晶片。

欣技資訊創業時是提供條碼與資訊等相關的專案服務,目前則是自動辨識系統的自有品牌廠商。

表1受訪企業基本資料

公司名稱

成立日期

業務範圍

資本額&

籌資來源

公司規模

(員工人數:

成立時/目前)

貿登興業

2001

4月

無線通訊電子零件代理商+無線通訊模組開發

8百萬台幣

(創業團隊)

6人/10餘人

台灣類比

1999

3月

類比晶片設計(電源管理系統晶片)

9百萬台幣

(創業團隊)

10人/40餘人

欣技資訊

1988

自動辨識系統

5百萬台幣

(創業團隊)

7人/110餘人

三.資料蒐集與分析

本研究採取兩階段的研究設計,包含多元的資料來源(Eisenhardt,1989),例如:

深度訪談、歷史文件以及公司網站。

資料蒐集歷經5個月,從2004年3月至7月。

第一階段的研究,透過深度、開放式的訪談,了解受訪公司的發展歷程、重要的決策與事件,以及網絡成員的基本資料,包括成員的類型,以及成員與創業團隊的關係。

訪問結束後,作者立即整理訪談的逐字稿,依據受訪者關鍵的事件,將每家受訪公司的草創階段與成長階段劃分出來。

並且將各個受訪公司的網絡交易對象,依時間順序歸屬於不同的發展階段。

進行第二階段的資料蒐集時,作者將整理過的受訪個案內容提供給受訪者,請受訪者再次確認公司發展階段及交易對象的關係是否有誤。

並且,透過第二次訪談,請受訪者挑選出不同階段的重要交易對象,詳細地瞭解交易對象為何與受訪公司合作,以及受訪公司從合作對象獲得的利益。

每家公司的兩次受訪時間總計大約為1.5至2.5小時,受訪者資料與訪問時間參考表2。

表2受訪者背景及訪談時間

公司名稱

受訪者

訪談時間(兩階段合計)

貿登興業

產品經理(創業團隊成員)

2.5小時

台灣類比

研發經理(創業團隊成員)

1.5小時

欣技資訊

董事長(創業團隊成員)

董事長特助

1小時

1.5小時

資料分析的過程是先將所有訪談轉成逐字稿,透過系統性編碼以及逐字稿分析,確認出概念與主題,並與網絡文獻比較,利用持續比較方式,不斷地尋找新概念,直至資料中已無新概念出現。

因為網絡的概念、操作性定義以及相關研究頗為多元,而且,新創企業網絡的演變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討論。

因此,需要澄清本研究所採取的定義。

首先,本研究所探討的是新創企業的事業網絡,也就是與新創企業營運相關的供應商、客戶、技術合作或其他策略聯盟等交易對象。

其次,本研究以新創企業為焦點廠商,探索「自我中心的網絡(ego-centerednetwork)」,包含新創企業以及新創企業直接連結的其它公司(Powell&Smith-Doerr,1994;Wasserman&Faust,1994)。

從新創企業的角度,將與新創企業合作的對偶關係,總合為新創企業的事業網絡。

另外,為了研究能夠聚焦,作者請受訪者提出對新創企業重要的事業網絡成員,針對重要的事業網絡成員加以討論,並不包括所有的交易對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