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都中学学校学年度同步练习.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4030700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558.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望都中学学校学年度同步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望都中学学校学年度同步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望都中学学校学年度同步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望都中学学校学年度同步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望都中学学校学年度同步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望都中学学校学年度同步练习.docx

《望都中学学校学年度同步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望都中学学校学年度同步练习.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望都中学学校学年度同步练习.docx

望都中学学校学年度同步练习

绝密★启用前

望都中学学校2015-2016学年度10月周练

历史试卷

考试范围:

必修1;考试时间:

90分钟;命题人:

薛进红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45道小题,每小题1.5分,共67.5分)

1.汉宣帝曾称:

“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

”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理天下者,若身之使臂,臂之使指,则小大适称而不悖焉。

”与材料相符的观点是

A.重农抑商B.削弱相权C.君主专制D.中央集权

3.据《中国史纲》,春秋时人主的最高尊号是王,天神的最高尊号是帝。

战国中期后,诸侯称王,人主的尊号只好为帝,原为光大之义的“皇”字称天神。

到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他自称为“始皇帝”。

人主尊号的这些变化反映了(  )

A.借助于天加强统治B.人主权力不断加强

C.地方势力左右人主尊号D.人主尊号的变化与社会转型相适应

4.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

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   B.转嫁战争负担

C.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   D.强化物资管制

5.1953年1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宪法起草委员会。

宪法起草委员会由32人组成,除中共外,民革、民盟、民建各2位,其余民主党派及人民团体各1位。

这一举措

A.初步确立多党合作制度  B.建立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C.体现了民主协商的精神  D.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方略

6.2014年12月13日,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习总书记作了重要讲话:

“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

南京大屠杀惨案铁证如山、不容篡改。

”下列可作为第一手资料的“铁证”有

①美国牧师约翰·马吉1937年拍摄记录的迄今唯一的南京大屠杀影像

②1937年11月29日,《东京日日新闻》刊登的日军“百人斩”杀人竞赛的照片

③南京大屠杀江东门集体屠杀遗址和万余名遇难者遗体丛葬地

④美籍华人张纯如(1968-2004年)的英文著作《南京暴行:

被遗忘的大屠杀》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7.在乌鲁木齐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30周年大会上,王震针对新疆形势提出了许多细则,“对于两种民族形成租佃关系的地区,减租时,一般应采取双方协商的办法进行,不应采取斗争方式,以免引起民族间的仇视”;“对于宗教寺院出租的土地,一般均应按照减租条例依法减租,但在执行中……群众要求减则减之,愿少减者则可少减,不愿减者可暂不减”。

这些“细则”提出的主要依据是(  )

A.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文件B.“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政策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8.毛泽东和周恩来致函在上海的宋庆龄:

“将在华北召开,中国人民革命历经艰辛,中山先生遗志迄今始告实现。

至祈先生命驾北来,参加此一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并对于如何建设新中国予以指导。

”材料中的“”处应为

A.中共七大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C.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D.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9.阅读下表,与史实完全相符的一项是(  )

选项

时间

事件或条约

影响

A

1842年

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

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清政府逐渐沦为西方列强的附庸

B

1895年

《马关条约》

列强开始对华资本输出,中华民族危机大大加深

C

1900年

《辛丑条约》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矛盾空前激烈

D

1942年

中国派远征军入缅

1945年击败侵缅日军,提高中国国际地位

10.1978年7月,中国政府停止了对两个社会主义国家越南和阿尔巴尼亚的无偿援助;10月,邓小平访问日本,《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正式生效;12月16日,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

我国外交政策的一系列微妙变化表明()

A.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B.当时我国外交逐渐摆脱僵化的意识形态的束缚

C.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直接影响中国的外交方针

D.中国不再对其它的社会主义国家给予无偿援助

11.1970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对其助手基辛格说:

“我想请你的助理人员起草一份研究材料,对我们在联合国接纳中国问题上将采取什么方针提出建议……我认为,我们没有足够的票数去阻挡。

接纳的时间比我们预料的要来得快。

”这说明(  )

A.两极格局已经被打破B.美国已丧失了世界霸主的地位

C.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D.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发生动摇

12.“这次缔结的中苏条约和协定,使中苏两大国家的友谊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使得我们有了一个可靠的同盟国,这样就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的建设工作和共同对付可能的帝国主义侵略,争取世界和平。

”该协定当时的影响不包括

A.有利于中苏共同对付外来侵略B.有利于中苏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与稳定

C.有利于中国进行国内经济建设D.有利于苏联对东欧国家的控制

13.尼克松在1969年1月20日就任总统,当时《人民日报》发表了尼克松就职演说的全文,而且全国所有报纸通通转载……尼克松在就职演说中表示:

“让一切国家都知道,在本政府当政时,我们的对话线路是敞开的……一个国家不管其人口多少,都不能生活在愤怒的孤独状态之中。

”这说明

A.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的紧张状态B.中美关系出现了缓和的迹象

C.中美意识形态的分歧基本消失D.中美谋求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14.下图是20世纪50--70年代大国关系图。

阅读下图(“一”表示合作关系,“←→”表示对抗关系),甲乙丙分别指

A.英法美B.英美苏C.中苏美D.美中苏

15.下表是不同时期《人民日报》关于美国报道的不同态度文章数量统计表。

该表可以说明

1960年第一季度

1975年第一季度

1985年第一季度

积极报道

0

2

51

消极报道

323

81

88

中性报道

16

10

224

A.外交关系的变化影响新闻报道B.国家实力成为新闻报道的基础

C.新闻报道追求客观性和时效性D.新闻报道中意识形态观念消除

16.史学家韦尔斯指出:

“这种先把市民权扩展到一些易于控制的城市,继而又扩展到全国的做法,是罗马发展过程中一个很特别的方式。

这种方式改变了过去总是征服者被自己所征服的民族同化的情况,作为征服者的罗马人同化了被自己征服的民族。

”这表明(  )

A.罗马法的发展进程与市民权发展同步B.罗马法的拓展有利于罗马文明的延续

C.从结果上看万民法就是市民权的扩展D.罗马的武力征服与法律征服同样重要

17.根据罗马的习惯和法律,代表共和国权力与尊严的元老贵族不得从事包括航运与金融在内的商业活动。

共和末年,元老们常常通过亲属参与商业活动,同时,大量经商致富的“新人”也进入了元老院。

政治权力便从各种不同的渠道,被引进到流通领域中去。

这里论述的是

A.商品经济发展对罗马产生双重影响B.罗马法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

C.元老院职能发生了重大改变D.公民法比万民法更灵活实用

18.公元前5世纪,雅典的所有成年男性公民都能出席“公民大会”,讨论解决国家的重大问题,如战争与媾和、城邦粮食供应、选举高级官吏等。

这反映的实质是

A.人民民主B.天赋人权

C.主权在民D.君民共主

19.从克里斯提尼时期开始,希腊发展出一种公共礼拜制度。

根据这种制度,富有的人要为城邦的许多节日提供财政上的支持,并且要在战争期间提供赞助和负责统帅军队,这

A、限制了贵族的政治影响B、有利于公民为城邦效力

C、是陶片放逐法推行的结果D、体现了社会的民主平等

20.恩格斯指出:

“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的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

”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

”罗马法在近代世界“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的原因包括

①罗马法注重调节经济关系,法律程序严谨 

②罗马法中包含人人平等、公正之上的法律观念 

③近代资产阶级需要法律维护其利益 

④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的推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1.希腊、罗马的政治机构中,有公民大会、元老院、执政官,而我国西周出现了宗法制和分封制,就其实质而言是

A.地域决定政治模式B.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

C.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方式不同而已D.经济模式决定政治手段

22.在制定1787年宪法时麦迪逊说:

“这就需要筑起一道篱笆,即挑选一部分经过启蒙的公民,人数有限而立场坚定,时时能够起来提出异议,对付激进狂躁的众议员,保护有可能受到多数人压迫的少数。

”为此,美国推行(  )

A.公民自由取代政治自由B.中央与地方分权与制衡

C.精英政治取代大众政治D.立法部门内部分权与制衡

23.德意志帝国建立后,虽然实行了君主立宪制,但是只有立宪之形,而无立宪之实,正如马克思所说:

“用议会粉饰门面”。

造成德国政治现代化道路呈现“只有立宪之形,而无立宪之实”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A.德意志政治上的四分五裂局面B.俾斯麦推行“铁血政策”

C.德国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弱小D.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

24.钱乘旦教授将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现代化道路总结为三条:

一是以国为代表的渐进改革之路,即通过不断的改革、妥协完成政治现代化的道路;一是以国为代表的人民革命之路,暴力色彩浓厚,反复而跳跃;一是国式道路,其特点是新生社会力量在现代化过程中丢失主动权,旧的社会统治集团主导国家现代化,最终将国家引向错误的发展方向。

划线处依次应为

A.日、中、俄B.英、美、俄

C.法、美、德D.英、法、德

25.下列关于英国责任内阁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首相和内阁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在政治上共进退

B.首相必须从下院多数党中选举产生,并接受国王的任命

C.内阁随着权力的膨胀掌握行政权、财政权和部分立法权

D.责任内阁制在“光荣革命”前已经出现,由枢密院发展而来

26.19世纪七十年代,德、法两国相继颁布了新宪法。

对两部宪法内容的共同之处是

A.国家元首独掌行政大权 B.国家元首都有权解散议会

C.国家元首任命内阁成员 D.议会完全行使立法权

27.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通过后,总统马歇尔·麦克马洪企图将他不喜欢的但得到议会支持的一位总理解除职务,他的这个打算落了空。

麦克马洪进而解散议会,并举行了一次新的选举。

可拿破仑三世变第二共和国为个人独裁的事实人们尚记忆犹新,其结果是在1877年,总统、内阁和议会的责任得到进一步澄清。

史论者一般认为该历史事件

A.维护了“议会至上”的原则B.使总统成为名义上的国家元首

C.形成了内阁向总统负责的传统D.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28.“兼容统一、秩序与自由的价值,非平衡地利用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营造出一个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共同发展”的政体。

确立这种“政体形式”的法律文件最有可能是

A.英国《权利法案》B.《德意志帝国宪法》

C.法国《1875年宪法》D.美国《1787年宪法》

29.1908年底,德意志部分议员提出议案,要求详细规定帝国宰相的职责,规定皇帝的宣战权必须得到议会的赞同。

这些议案没有获得通过,但帝国议会获得了在质询宰相时通过多数决议确定国会意见的权力,还可以宣布对宰相不信任。

这表明当时德意志帝国议会

A.剥夺皇帝的行政大权             B.政治作用得到增强

C.最终获取了立法大权             D.决定宰相政治命运

30.如右图漫画《丢弃领航员》所示,1890年新继位不久的德皇威廉二世,决定革除权倾一世的俾斯麦在帝国政府中的首相职务。

对此事件最为合理的评述是

A.帝国议会行使了对俾斯麦的弹劾权B.威廉二世的决定符合帝国宪法精神

C.德意志帝国军国主义色彩依然浓厚D.德意志帝国仍然实行封建君主专制

31.“公社的属于公社;国家的属于国家”,“巴黎所希望的政治统一,是所有地方主动的自愿联合”,“完全有权自己管理自己,但它不能管理整个法国”。

“公社”成员的这些主张

A.说明当时法国是联邦制国家B.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

C.折射了“公社”失败的必然D.认可了“一票共和”的宪政

32.俄罗斯著名的社会学家米罗诺夫写道:

“战争注定会使俄国国内反对沙皇制度的斗争转变为反对新的民主制度的斗争,因为受教育阶层已经失去了对民众的控制。

”“失去了对民众的控制”的主要原因是

A.罗曼诺夫王朝被推翻B.继续战争的政策激化了社会矛盾

C.布尔什维克党的武装起义D.通过了《和平法令>

33.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初稿》中说:

“普选权在此之前……或者被当作议会批准神圣国家政权的工具,或者被当作统治阶级手中的玩物……而现在,普选权已被应用于真正目的:

由各公社选举它们的行政的和创制法律的公职人员。

”在这里马克思

A.对巴黎公社推行的选举政治评估过高

B、认为资产阶级创立的普选制已经过时

C、视议会政治为实现普选权的最大障碍

D、认为巴黎公社的普选权更具有人民性

34.1917年,苏俄早期领导人李可夫扬言:

“社会主义变革的太阳将从何处升起?

我想,在目前的情况下,就我们这种生活水平要开始社会主义变革,这不是我们的事业,我们没有力量,客观条件也不具备。

……我们不能超出资产阶级制度的范围。

”该观点主要针对列宁

A.要求退出帝国主义大战B.提出《四月提纲》

C.落实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实行《土地法令》

35.右图为1965年关于法国总统戴高乐的一幅国际政治漫画《欧洲,即我》。

这幅漫画反映了

A.法国推动欧洲各国密切联系B.法国希望取得欧洲领导地位

C.欧共体各国联合以抗衡美苏D.欧洲的北约盟国依附于法国

36.图8漫画“美国最新式战车”(1947年发表于苏联某杂志,图中“3AEM”意为财政贷款)反映的是(  )

A.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美元霸主地位B.雅尔塔体系确立了美国的势力范围

C.马歇尔计划有利于欧洲经济恢复D.马歇尔计划有利于美国控制欧洲

37.1946年9月,苏联驻美大使在给国内的报告中写道:

“(目前)美国鼓吹的对苏联采取‘强硬路线’的政策,是目前通往大国合作道路上的主要障碍。

”美国“强硬路线”的实质是

A.谋求战后的世界霸权 B.维护欧洲政局稳定

C.遏制苏联势力的扩张 D.加强对西欧的控制

38.有学者认为,世界政治力量非常分散,根本无法用单极、多极或霸权加以描述。

世界不仅存在着“一超”和“多强”及它们之间的博弈,而且还存在越来越强大的“非极力量”(众多不能成为“极”的中小国家和没有“极”参加的非国家行为体)。

大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取决于它与“非极力量”寻找共同语言的能力而非其军事实力。

“非极化”发展势头强劲。

这表明

A.“一超多强”被“非极化”取代B.大国霸权的影响正在逐步遭到削弱

C.“非极化”趋势妨碍全球化进程D.“非极力量”有利于国际关系民主化

39.著名学者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在《生活在后美国世界》中指出:

“苏联解体了。

对美国而言,这是个灾难!

我知道没人这么说,他们只是说这对美国而言是个巨大的胜利,但它确实是个灾难。

”文中“灾难”的含义主要是指

A.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B.俄罗斯与美国分庭抗礼C.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D.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40.如右图,英国学者约翰夫·杰弗在《历史焦点》一书中认为,20世纪90年代世界的基本强国可以被看作构成了两个三角形的结构,美国同时占据了两个三角形的顶点。

根据下列强国的特质,a、b、c、d对应顺序准确的应该是

A.欧盟、日本|俄国、中国B.俄国、欧盟|日本、中国

C.日本、俄国|中国、欧盟D.中国、欧盟|俄国、日本

41.“我们将忠诚于宪法,忠实于人民,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

”2013年3月,李克强在总理答记者会上以此作为开场白。

宪政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特征,下表中关于世界三部宪法的表述完全正确的是

名 称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临时约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颁布时间

1787年颁布

1911年

1954年颁布

制定机构

国会制定

南京临时政府众议院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特点

体现三权分立原则

体现分权制衡原则

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评价

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

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

标志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A.颁布时间  B.制定机构    C.特点     D.评价

42.某同学为《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准备了下列材料。

其研究视角是

玉米烟草可可马铃薯

A.生态史观B.整体史观C.现代化史观D.社会史观

43.下表罗列了秦、西汉、宋、清各代的部分官职,依据朝代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巡抚总督都统水师提督管带

郡守中尉宗正将作少府监御史

刺史三服官盐铁官常侍司隶校尉

同平章事参知政事枢密使知州提点刑狱司

A.②③④①B.②④③①C.③②①④D.④②①③

44.1969年,中共高层对国际问题达成普遍认识:

“反华大战不致轻易发生,中苏矛盾大于中美矛盾,美苏矛盾大于中苏矛盾”。

基于该认识,中国

A.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争取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D.加入不结盟组织共同反霸

45.麦考莱在《英国史》一书中说:

“威廉和玛丽被宣布为联合王国的国王和王后,标志着英国革命结束。

在英国所有的革命中,这是使用暴力最少但收效最好的一次。

”材料中所说的“收效”从历史发展来看最主要体现在(  )

A.结束了君权神授的历史光环B.英国恢复了国王与议会的传统

C.限制了国王的权力D.确立了英国代议制民主的法律基础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主观题(本题共2道小题,第46题15分,第2题18分,共33分)

46.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世界格局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依据相关史实,回答问题。

 

(1)在历史研究课上,某同学搜集了以下两幅图片,请你判断他研究的主题是什么?

(2分)请分别简要说明其反映的历史事实。

(4分)

图11947年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咨文图2北约与华约对峙图

(2)下列材料反映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格局出现了怎样的趋势?

(2分)举例说明导致这一趋势出现的因素有哪些?

(4分)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不结盟运动标志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乔冠华开怀大笑

(3)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的外交方针是什么?

(3分)

47.“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在制度创新方面多有建树,而且其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民族不可比拟的。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图8图9元朝疆域图

(1)分别指出图8和图9的制度及其意义?

(6分)

材料二、自世卿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

——《孙文选集》

(2)概括材料二对科举制的看法。

(4分)

材料三、“鸦片战争一阵疾风,吹荡了沉寂的知识界,一批关心国家命运的仁人志士,看到了英美等国的政治体制与中国的不同之处:

议会制度、总统禅让等。

他们的思想深处,滋生着对民主制度的欣慕和对专制制度的不满之情。

”—— 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

(3)根据材料三,归纳影响中国政治制度转型的因素。

(6分)

材料四、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

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

换言之,制度必须与人事相配合。

辛亥前后,人人言变法,人人言革命,太重视了制度,好像只要建立制度,一切人事自会随制度而转变。

因此只想把外国现成制度,模仿抄袭。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政府通过哪部法律文献“从国外移来”了其制度?

(1分)材料认为这一制度没能“真实发生相当作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分)

试卷答案

1.A试题分析:

材料中的关键句子就是汉宣帝的那句话。

汉宣帝说能够与他一同统治天下的人只有优秀的郡太守,这说明了汉宣帝对待地方问题的重视。

再根据后代帝王都十分重视这个问题,说明地方的稳定对于国家的统治是很重要的,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

2.D3.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由材料内容可知,处于春秋战国乃至秦朝时期的统治者用对神的称呼的词语来作为自己的称呼,这是借助于天来加强统治的一种体现,故A项正确;材料仅仅体现了统治者自身称谓的一种变化,没有体现权力不断加强,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地方势力,故C项错误;人主尊号的变化和社会转型相适应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A

4.B试题分析:

材料中叙述了日本在侵略中国同时,使用经济手段对中国进行经济控制和掠夺。

我们要认清这件事情的本质,日本侵略者的目的在于在经济上转嫁危机,以达到用中国的经济支撑自己侵略中国。

A选项错在“国统区”,扩大了范围;C选项题干中没有体现;D选项不对,题中是银行和货币,没有物资。

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5.C从材料中的“民主党派及人民团体”可知,宪法起草委员会具有广泛的民主性,因而体现了民主协商的精神,故选C项。

初步确立多党合作制度是1949年一届政协会议,A项错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建立于解放战争时期,B项错误;“依法治国”的方略确立于改革开放后,D项错误。

6.D7.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民族的区域自治制度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30周年大会”表明是1951年,“乌鲁木齐”、“对新疆形势”表明地点,故A项错误;抗日战争时期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政策,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1949年,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与材料意思相符,故C项正确;1957年,毛泽东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报告,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C8.C考查新中国建立。

根据材料信息“中国人民革命历经艰辛,中山先生遗志迄今始告实现”“参加此一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并对于如何建设新中国予以指导”可知是与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胜利发展的情况下,联系民主党派、民主人士,召开1949年9月的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建新中国有关,故应选C。

A是在1945年,B是在1949年春天,D是在1954年,都与题意不符。

9.知识考点:

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列强开始对华资本输出是在鸦片战争后,《马关条约》后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故B项错误;《辛丑条约》签订是在1901年,故C项错误;1942年,中国派远征军入缅,1945年击败侵缅日军,提高中国国际地位,故D项正确。

10.B1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故A项错误;美国在二战后至今都是世界霸主,故B项错误;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故C项错误;1970年,“我们没有足够的票数去阻挡”,新独立的发展中国家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