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0初中语文科校本教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4029399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74.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910初中语文科校本教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0910初中语文科校本教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0910初中语文科校本教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0910初中语文科校本教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0910初中语文科校本教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910初中语文科校本教材.docx

《0910初中语文科校本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910初中语文科校本教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910初中语文科校本教材.docx

0910初中语文科校本教材

 

导语:

传统美德小故事之礼篇朱熹间居:

南宋时,有个著名的大学者朱熹,字仲晦,别号晦翁。

他的为人,很端庄稳重,在朝廷里讲话很正直,有一次,在巡视中看见许多饥民外逃,经调查是州官盘剥……

朱熹(南宋)画像

诗曰:

晦翁庄重, 敬慎威仪, 自少至老, 须臾②未离。

 

  南宋时,有个著名的大学者朱熹,字仲晦,别号晦翁。

他的为人,很端庄稳重,在朝廷里讲话很正直,有一次,在巡视中看见许多饥民外逃,经调查是州官盘剥百姓太厉害了。

他六次写奏章向皇帝报告。

可是,前几次奏章都被小人给扣下了。

皇帝看后,便免去了州官的职务,叫朱熹去代替州官。

朱熹上奏说:

“这个人不光上面有人,下面的人更多,只好辞职回乡。

” 

  他在平日家居的时候,每天天色还没有亮,就起来了,穿好衣裳相连的制服,戴了幞头,着了方头鞋子,到家庙里和先圣神位前去跪拜,行了礼以后,退回到书房里,几案必定摆得很正,一切书籍器用,必定很整整齐齐的,有时候疲倦了休息,就闭着眼睛端端正正地坐着,休息完了起来,就整齐了脚步慢慢地走,他的威仪和容貌举止的法则,从少年时一直到老始终没有放弃。

 

  【注释】①朱熹(xī):

朱夫子。

②臾:

yú,须臾,一会儿。

 

朱熹(1130-1200年)中国南宋思想家。

字元晦,号晦庵。

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

绍兴十八年(1148年)中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庆元六年卒。

嘉定二年(1209年)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

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

  

生平,朱熹早年出入佛、道。

31岁正式拜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为师,专心儒学,成为程颢、程颐之后儒学的重要人物。

淳熙二年(1175年),朱熹与吕祖谦、陆九渊等会于江西上饶铅山鹅湖寺,是为著名的鹅湖之会,朱陆分歧由此更加明确。

朱熹在“白鹿国学”的基础上,建立白鹿洞书院,订立《学规》,讲学授徒,宣扬道学。

在潭州(今湖南长沙)修复岳麓书院,讲学以穷理致知、反躬践实以及居敬为主旨。

他继承二程,又独立发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后人称为程朱理学。

朱熹在任地方官期间,力主抗金,恤民省赋,节用轻役,限制土地兼并和高利盘剥,并实行某些改革措施,也参加了镇压农民起义的活动。

朱熹在从事教育期间,对于经学、史学、文学、佛学、道教以及自然科学,都有所涉及或有著述,著作广博宏富。

  

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朱熹出生于尤溪,降世不久,其父升任朝廷秘书省正字职,但因反对秦桧主和,被逐出朝廷。

朱松回到福建建阳家中。

朱熹随父在建阳度过了他的童年。

  相传朱松曾求人算命。

卜者说:

“富也只如此,贵也只如此,生个小孩儿,便是孔夫子。

”恐是后人附会,朱熹学成大儒则是事实。

建阳近邻有个南剑州,是道学最初在南方的传播中心,朱松十分热衷道学,与当地道学家交往甚密。

这种环境对朱熹的一生有着深刻的影响。

  朱熹受教于父,聪明过人。

四岁时其父指天说:

“这是天。

”朱熹则问:

“天上有何物?

”其父大惊。

他勤于思考,学习长进,八岁便能读懂《孝经》,在书题字自勉曰:

“苦不如此,便不成人。

”朱熹十上岁时父亲去世,其父好参刘子、刘勉子、胡宪等人,这三人皆是道学家。

当时的道学家一部分排佛,一部分醉心学佛,他们皆属后者。

因此朱熹既热衷于道学,同时于佛学也有浓厚兴趣。

绍兴十七年(1147年),十八的朱熹参加乡贡,据说就是以佛学禅宗的学说被录取的。

主考官蔡兹还对人说:

“吾取一后生,三策皆欲为朝廷措置大事,他日必非常人。

”  

绍兴十八年(1148年),朱熹考中进士,三年被派任泉州同安县主簿,从此开始仕途生涯。

赴任途中拜见了著名道学家、程颐的丙传弟子李侗。

绍兴三十年(1160年),三十岁的朱熹决心向要侗求学,为表诚意,他步行几百时从崇安走到延平。

李侗非常欣赏这个学生,替他取一字曰元晦。

从此,朱熹开始建立自己的一套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理学。

  朱熹认为在超现实、超社会之上存在一种标准,它是人们一切行为的标准,即“天理”。

只有去发现(格物穷理)和遵循天理,才是真、善、美。

而破坏这种真、善、美的是“人欲”。

因此,他提出“存在理,灭人欲”。

这就是朱熹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的核心。

淳熙三年(1176年),朱熹与当时著名学者陆九渊相会于江西上饶鹅湖寺,交流思想。

但陆属主观唯心论,他认为人们心中先天存在着真、善、美,主张“发明本心”,即要求人们自己在心中去发现真、善、美,达到自我完善。

这与朱的客观唯心说的主张不同。

因此,二人辩论争持,以至互相嘲讽,不欢而散。

这就是中国思想史上有名的“鹅湖会”。

从此有了“理学”与“心学”两大派别。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秋,宋金关系紧张,金统治者完颜亮分兵四路南进,马踏长江北岸。

宋高宗准备出海南逃,由于右相陈康伯竭力劝阻而作罢。

不久宋军击溃金兵,消息传至当时朱熹求学的延平,朱熹为民族的胜利欣喜若狂,写下了庆贺的诗篇,表达他不可抑制喜悦心情。

同时,他又给负责军事的大臣写信,指出必须乘胜出击,坐视中原而不进取是不明智的。

不久高宗退位,孝宗继立,在广大军民要求的压力下,起用了掂抗战派张浚,平反了岳飞的冤案,贬退了秦桧党人朱熹这时上奏孝宗,提了三项建议:

(一)讲求格物致知之学;

(二)罢黜和议;(三)任用贤能。

在奏章中鲜明表达了他的反和主张。

 

 这一奏章使朱熹得幸被召。

他赶至杭州,正值宋军失利,朝廷派人议和,朱熹仍强烈反对,在孝宗接见时连上几道奏章,慷慨陈词。

孝宗有感朱熹的忠心,命其为开学博士侍次,此职非其所长,未免有点讽刺。

朱熹乘机面见张浚,提出北伐中原的具体想法。

但不久张浚罢相,出任外地,病死途中。

朱熹专程赶至豫章(今南昌)哭灵,痛惜抗金受挫。

此时朝廷内主和派势力猖獗,金兵渡过淮水。

朱熹对此忧心如焚,但难有所为。

隆兴元年(1163年),朱熹回福建崇安,临行前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

“夫沮(阻)国家恢复之大计者,讲和之说也;坏边陲备御之常规者,讲和之说也;内(拂)吾民忠义之心,而外绝故国来苏之望者,讲和之说也……尖锐地抨击了那些议和投降派。

 

1164年隆兴和议之后,宋金结为侄叔,关系暂时缓和下来,朱熹便一头钻进理学中去了。

他在故里修起“寒泉精舍”,住此十余年,编写了大量的道学书籍,并从事讲学活动,生徒盈门。

这一期间他对朝廷屡诏不应。

  

1178年朱熹东山再起,出任“知南康军”,尽管他重新入仕,却未忘自己的学者身份。

在庐山唐代李渤隐居旧址,建立“白鹿洞书院”进行讲学,并制定一整套学规。

即: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教之目”。

  

“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为学之序”。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的“修身之要”。

  

“政权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处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接物之要”。

  

这个“白鹿洞书院”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而其“学规”则成为各书院的楷模,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1181年朱熹解职回乡,在武夷山修建“武夷精舍”,广召门徒,传播理学。

为了帮助人们学习儒家经典,他又于儒家经典中精心节选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并刻印发行。

这是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

“四书影响深远,后来成为封建教育的教科书,使得儒家思想更进一步成为全面地控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

  

1193年朱熹任职于湖南,不顾政务缠身,又主持修复了四大书院之一的另一著名书院——岳麓书院。

使之与白鹿油书院一样,成为朱熹讲学授徒、传播理学的场所。

书院在南宋发展盛行,几乎取代官学,这种盛况是与朱熹的提倡直接有关的。

  

朱熹一生虽然为官时间不多,但总是努力设法缓和社会矛盾,或多或少地为下层人民办好事。

他退居崇安时期,崇安因水灾发生饥荒,爆发农民起义。

有鉴于此,朱熹主张设“社仓”,以官粟为本,“俾愿贷者出息什二,……岁或不幸小饥,则驰半息,大俊则尽”。

设立社仓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地主豪绅在灾荒时期用高利贷剥削农民,无疑是有惠于民的。

此后,朱熹并在多处推行。

1178年朱熹任“知南康军”(今江西星子一带),上任不久发生灾荒,朱熹上疏要求减免租税。

同时,请求政府兴修长江石堤,一方面解决石堤失修问题,另一方面可以雇用饥民,解决他们缺食问题,饥民称善。

1190年朱熹知福建漳州,时值土地兼并盛行,官僚地主倚势吞并农民耕地,而税额没有随地划归地主,至使“田税不均”,失地农民受到更为沉重的剥削,阶级矛盾激化。

为此,朱熹提出“经界”,即核实田亩,随地纳税。

这一建议势必减轻农民负担,损害大地主的利益,所以遭到后者的强烈反对。

“经界”终于未能推行,朱熹愤怒不已,辞职离去,以示抗议。

  

朱熹的一生志在树立理学,使之成为统治思想。

但因理学初出,影响不深。

同时,朱熹在官场上因品性耿直而得罪权臣,致使朱熹晚年落得一个悲剧的结局。

  

1181年8月浙东饥荒,朱熹由宰相王淮推荐任提举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

途经杭州,入对七札,陈述时弊。

到职后,微服下访,调查时弊和贪官污吏的劣迹,弹劾了一批贪官以及大户豪右。

他不徇私情,牵连攻击了王淮等人。

于是,王淮指使人上书抨击理学,斥其为“伪学”,朱熹被解职加乡。

  

1187的朱熹出任江南西路提点刑狱公事,管理赣州(今赣县)、江州(今九江)一带地方的司法、刑狱、监察、农事等方面的事务。

不久王淮罢去,理学一时得势,朱熹更是仕途顺利。

几年后受宰相赵汝愚推荐,当上焕章阁侍制兼侍讲,即皇帝的顾问和教师。

刚即位不久的宁宗全面肯定了理学,称朱为“儒宗”,这反映了苟安江南的南宋企图以理学加强内部团结的希望。

朱熹为宁宗进讲《大学》,每逢双日早晚进讲,但他借此机会对朝政多有批评,终于使宁宗不满,加以干预朝政的罪名,被逐出朝廷。

 

 庆元元年(1195年)朱熹在朝廷的支持者赵汝愚受韩侂胄排挤被罢相位,韩势盛极一时。

韩因朱熹曾参与赵汝愚攻击自己的活动,于是发动了一场抨击“理学”的运动。

庆元二年叶翥上书,要求把道学家的书“除毁”,科举取士,凡涉程朱义理不取。

监察御史沈继祖指控朱熹十罪,请斩。

朱熹的得意门生蔡元定被逮捕,解送道州。

一时理学威风扫地,被斥为“伪学”,朱熹被斥为“伪师”,学生被斥为“伪徒”。

宁宗一改旧态,下诏命凡荐举为官,一律不取“伪学”之士。

  

庆元六年(1200年)三月初九,朱熹终于在家里忧愤而死,享年七十一岁。

临死还在修改《大学诚意章》,可见他是如何矢志于树立自己的理学,然而生前终未如愿。

 

神笔镇流

    朱熹来到永春,走访一些书友,“昼则联车出游,夜则对榻论诗”,颇可相得。

一日来到蓬壶高丽的林氏祖宇,得山川锺毓之秀,堪称幽胜,只见千峰凝翠,万木吐绿,山深菁密,树木葱茏,一时雅兴,即索纸笔,题字以赠。

山问竹纸算是现成,就是没有大笔。

俗话说“刀钝出利手”,朱熹即以茅草临时扎成,当场书写“居敬”二字赠之。

乡老争相传诵圣人留下金字,即以楠木作匾,镌之以作永远纪念。

当金匾悬挂祖宇厅堂之后,即将这根茅笔置于匾后,以示子孙,久之辄发毫光,初耐颇感奇特,久之不以为意。

到了清代康熙年问,骆起明任永春知县之时,下乡劝农来到蓬壶,即有传闻朱熹茅笔题字之事,就乘舆前往高丽谒见林氏祖字,只见“居敬”微尘不染,索笔觇之,如获拱璧,时过四百余载,仍保护完好。

经乡人同意即收在身边尝玩,用香囊盛之,锦缎裹之,并作为传世之宝珍藏之。

康熙十年任满晋省过乌龙江,一时风浪大作,翻江倒海,轻舟上颠下簸,真有覆舟之险。

同舟之人认为是妖邪作崇,争求宝物以压邪,骆起明行装内仅有书籍数筐,别无珍宝。

最后乃以朱熹茅笔掷之江中,说来也怪,一时风平浪静,众人誉之为神笔。

 

齐齐松

      到过岱山岩的人,都为这里的胜景吸引住了,留连忘返。

岱山岩,俗名大山岩,在一都仙友岱山山阿处,岱山于崇山峻岭中拔地而起,矗立天半,奇石峥蝾,巍峨壮观,苍松滴翠,杂树丛生,山青水碧,景色迷人。

胜景殊多,犹以岩前的齐齐松最为著名。

相传朱熹走访陈光之时,来到岱山岩,颇受一都士子陈文义的热情款待。

陈文义出身在书香门第,经史子集也略知一二,就是无意功名。

朱熹和陈光都非常器重这个山乡秀才,每日品茗论诗,文义乐于解囊,特别是朱熹假岱山岩修纂“四书章句”等著作时,文义给了很大的帮忙,因此成为莫交。

一日朱熹正在批注《论语》,文义告辞下山,朱熹送他到山门前,一直目送他上了大路,却被一片高大挺拔的松树林遮住了视线,朱熹怒不可遏,就手中大笔一挥,“你这些松树长到这样高就很不错了。

”说来奇怪,松树林第二天出现了奇迹,高大挺拔的松树不见了,而是长得一样高,一样整齐。

后人称这个奇景为“齐齐松”。

朱熹在岱山岩日子长了,当然也发挥了书法的专长,他把岱山岩更名“铁峰岩”,并亲自题了匾额;他又为护界亭写了“月蓬第一峰”的题匾。

    

裂石箭竹

岱山岩的地理位置本来就得天独厚了,坐北朝南,伫立岩前,尽览云山。

只见天湖九十九峰逶迤舒展,薄云轻纱,更增添无限春色。

夜半松涛,有如万马奔腾,其韵律时如丝竹,时为狂飙。

朱熹在这里久了,倒也习惯了。

眼见胜景层层,无不引人入胜。

岩下磐石上竟长起了百仞的巨松,谁也不敢相涪它竟是经历了无数个世纪而延续至今的。

珠树阁的建立,是因为岩前珠树果实累累,好就好在扬花季节,它把芳香播送遐迩,这是岱山岩又一胜景。

当然还有九十九个和尚的僧舍、维护岩宇安全的护界亭,别有一格的文昌阁。

但是这些再好再奇也比不上“裂石箭竹”了。

原来岩宇的大雄宝殿门前,左右有巨石两摊。

右为石鼓,左为石钟,分别就位,各司其职。

一日,朱熹从大殿中出来,猛听到石钟声响超过石鼓,认为是反常现象。

鼓者,催人向前上进;钟者,鸣金也,招人退缩。

因此大发雷霆,用大笔一挥,石钟裂成两半,声响也沙哑了。

一棵嫩笋在裂石处破土而出,挺拔向上,逐渐长高,高出石钟外,享受着那无尽的阳光雨露。

如今它们已长成坚硬挺直的箭竹,代代不衰。

 

程门立雪

 

  远在北宋时期,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

程颢死后,又将杨时

推荐到其弟程颐门下,在洛阳伊川所建的伊川书院中求学。

  杨时那时已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深得程颐的喜爱,被程颐视为得意门生,得其真传。

  一天,杨时同一起学习的游酢向程颐请求学问,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

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

醒来。

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的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阻拦住了。

  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

从此,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

之后,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且形成独家学派,世称“龟山先生”。

朱熹赋诗赞节俭

南宋的朱熹是一位道德修养很好的学者。

他不仅自己身体力行道德规范,而且善于相机教导子女行为向善。

有一次,朱熹去看望女儿。

女儿事前不知道父亲要来,就没有什么准备,只是做了一些葱汤、麦饭招待父亲。

因为食物粗淡,女儿心中深深地感到不安。

朱熹从女儿的脸色上看了出来,却不动声色,吃得津津有味。

吃毕了饭,他即景抒怀,写了一首诗感情真挚、风趣盎然的诗:

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疗饥。

莫谓此中滋味薄,前村还有未炊时。

诗的意思是说,这葱汤和麦饭两样食物实在是很不错、很适宜的啊!

葱能补丹田之气,麦饭有疗饥之效,对身体都是很有补益的。

你不要说这两样食物粗淡一般,没有滋味,但是你知道不知道,前面的村子里还有因为缺乏食物而没有能做饭的人家啊!

朱熹的诗使女儿不仅减轻了心中的愧疚不安,而且受到了节俭朴素和同情贫贱的教育,还学到了一些养生知识。

朱熹与鲤鱼精

尤溪河畔的源大村,有个鲤鱼潭,潭中有只鲤鱼精,这精怪可不得了,动不动兴风作浪,船只常在这里翻了,人也常被鲤鱼精吃掉。

附近人家听说要过鲤鱼潭,都先害怕三分。

朱子常年在外做官,有次回家乡尤溪探亲访友,乘船经过鲤鱼潭。

此时他正在船舱睡觉,忽然觉得船儿上下颠簸得利害,他问船家这是怎么回事,船家吓得不敢做声。

朱子可不信邪,他踉踉跄跄地爬出船舱一看,分明是下午时分,却变黑天暗地。

原来平静的溪水,此时浊浪滔天,一个个黑浪头像一双双巨臂,把船只高高得举起,又再重重地摔下,这船哪经得起这么凶险的大浪,用不了多久,船即使不翻,也会摔碎的。

朱子可谓胆大气壮,他趴在舱口定睛细看,原来是一条足有丈把长的大黑鲤在作怪,它那身子一翻,就是一排大浪。

这还了得,朱子也不管三七二十一,把笔筒里圈点诗书的红朱笔朝鲤鱼身一甩,“刷”地一串红朱砂就象一把利刀割下去似地,鲤鱼翻了两翻沉到溪底去了。

溪面平静了,天也重现光明了。

船家说朱子这红朱笔,真神哪!

从此以后,鲤鱼潭再也没有鲤鱼精作怪了。

但是,沙滩上却留下一条沟。

不管溪水多大,泥沙再淤积,这条沟却永运留下来。

人们说:

“这是当年朱子斩鲤鱼精,用红朱笔一甩留下的痕迹。

朱熹六劾贪官

       朱熹作为一位思想家、教育家妇孺皆知,但了解他还是正气凛然、奋发有为的官员的人.恐怕就为数不多了。

他6次弹劾贪宫台州知府唐仲友的故事.至今读来仍令人荡气回肠。

        唐仲友是宰相王淮的亲家,唐的弟妻是王的胞妹,朱熹的浙东常平茶盐公事之职又是王淮推荐的。

面对大义和私情,朱熹选择了前者。

       1182年7月初,朱熹到台州巡视灾情。

当天下午就接到反映知府唐仲友为官不正的举报。

经过思想斗争,朱熹决定对唐的丑闻进行调查。

没几天。

就查明唐在台州任知府两年多来的8条违法乱纪行为。

如违法收税,骚扰百姓;贪污官钱,偷盗公物等。

朱熹把与案情有关的蒋辉、严蕊等人捉拿归案,并于7月19日向朝廷递交了弹劾唐仲友的报告。

23曰寄出第二份弹劾报告。

27日案情有了进一步发展。

又递交了第三份报告,分残民、贪污、结党、淫恶等四个方面共24条,对唐仲友的违法乱纪行为进行全面揭露。

       8月一日.唐仲友指使一批地痞闯进司理院,殴打朱的下属。

朱熹怒不可遏,当即向朝廷写了弹劾唐仲友的第四份报告,强烈要求朝廷对唐进行严厉查处。

但在王淮的运作下,唐不但没有被追究责任,反而被提拔到江西任提刑。

这时,朱熹已到缙云县巡视灾情。

他在该县又写了第五份报告,指出唐仲友之所以无视法纪。

贪赃枉法、荼毒百姓,完全是仗着弟媳王氏。

他发誓.如果朝廷不处置唐仲友,他就辞职。

       王淮怕事情闹大会牵连到自己.于是向孝宗奏请免去唐仲友的江西提刑职务,移交浙西提刑查办。

最后,唐仲友按提前退休论处,告“老”还乡。

       朝廷对唐的纵容让朱熹十分气愤,于是又递交了第六状,要求朝廷依法追究唐仲友的刑事责任,以平百姓之愤。

为缓解朱、唐之间的矛盾,王淮请吏部尚书郑丙出面提名朱熹到江西任提刑。

朱熹接到任职通知后,毅然向朝廷递交了《辞免江西提刑奏状》,带着家眷回武夷山去了。

后人为了纪念朱熹,武夷山脉数干平方公里的许多山水被命名为朱山、朱溪。

 

沈郎樟的故事

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朱熹之父朱松任尤溪县尉,去官后寓居于此。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朱熹在此诞生。

朱熹逝世后,县令李修于嘉熙元年(1237年)捐资在此修建文公祠、韦斋祠、半亩方塘和尊道堂等建筑,祀朱家父子。

宝元年(1253年),宋理宗赐额“南溪书院”。

元至正元年(1341年),分建二祠,明清后屡有修缮扩建。

书院古朴庄严,现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有韦斋祠、观书第、毓秀坊、毓秀亭等建筑。

正堂当中立朱熹石膏塑像,两旁是朱子手书板联四幅:

“读书起家之本 和顺齐家之本 勤俭治家之本 循理保家之本”。

四壁高悬其上溯八代列祖列宗画像。

书院内的方塘,为朱熹幼年读书处。

朱熹《观书有感》诗曰: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中的“半亩方塘”即指此处。

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知县方溥主持,把半亩方塘扩大浚深,并建亭于塘上,通以石桥,取名“活水亭”,今皆修复。

书院左侧有古樟2株,枝干参天,高30多米,树围分别为10.8米和7.8米,相传为朱熹幼时所植,人称“沈郎樟”(沈郎为朱熹乳名)。

1987年,当地政府将此地辟为公园,面积1600多平方米。

附近还存有朱熹于宋乾道七年(1171年)回尤溪时手书、民国初年翻刻的“韦斋旧治”石碑,碑长约2米,宽0.7米,笔力雄劲,笔势飞逸。

明、清两代都修有《南溪书院志》。

朱子与皇帝

朱子在朝廷做官,一天,皇帝闲得无聊,向朱子问起家乡的事,朱子说“臣家乡在尤溪,那地方水秀山清,风景美极了!

”皇帝请道其详,朱子把尤溪十景说了一通,什么“双峰挂日”“二水明霞”啦,什么“东岩虎啸”、“西泽龙潜”啦,绘声绘色地说了一通,说得皇帝老官屁股坐不住啦,想来尤溪玩一玩。

朱子一听皇帝想来尤溪玩一玩,吓了一跳,糟了,皇帝出巡可不是好玩的,沿途要搜刮多少民脂,百姓要受多少灾难啊!

而且,首当其冲,受害最重的肯定是尤溪百姓。

不行不行,得让皇帝改变主意。

于是,就对皇帝说:

“万岁枉驾尤溪,臣万千之喜,不过,尤溪山高水深路难走呀!

”皇帝问道:

“从东路走何如?

”“不行不行,东路要过梅仙马蹄岭,你想,马见了都啼哭,那山够高够险吧!

”朱子故意把‘蹄’字说成啼哭的‘啼’字。

皇帝听了信以为真,又问:

“从西路走怎么样?

”朱子把头摇的跟拨郎鼓一样,连连说:

“不行不行!

”“那是为什么?

”朱子说:

“从西路走,有个‘落骨扭肠’,要过此地凶多吉少啊!

”他又故意把管前乡“绿角柳堂村”两地说成“落骨扭肠。

”皇帝乃万乘之尊,哪肯为走趟尤溪,去冒那么大的风险!

于是,就放弃了尤溪之行。

尤溪免税的故事

尤溪,是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诞生地,他在这里度过了美妙的童年,他爱生他养他的尤溪父老,他爱尤溪的一草一木,即使后来在京城做了皇帝的老师,也和尤溪结下了不解之缘。

有一次,皇帝老官问朱熹道:

“你家乡有什么物产可供孤家受用的?

”朱熹道:

“有吃的,有用的,容臣回乡时带些给万岁品尝。

”于是,朱熹借机回到尤溪故乡。

在回乡的路上,他想,皇帝见什么都想要,地皮都被刮薄了三寸,我可不能让老乡的老百姓再吃苦了。

他打定了主意,到尤溪老家,不要金桔,不要绿笋,不要香菇,不要山麂。

只要了大桐子、梨子、毛竹叶、连根的小竹子这四样东西,就回到京城。

见了皇帝他献上一颗桐子说:

“万岁,这是家乡百姓喜欢吃的尤溪雪梨,请皇上品尝!

”皇帝一听,马上接过啃了一口,呸!

又苦又涩,这东西怎么能吃?

马上翻脸要定朱熹欺君之罪。

朱熹匍匐在地说道:

“万岁,家乡父老实在是爱吃这梨啊!

不信臣就当着你的面吃吧!

”说着,朱熹当众吃起真正的尤溪雪梨来。

大家知道,桐子和梨子,外表看相差不远,皇帝在金銮殿上哪里辨得真假,只见朱熹吃得有滋有味,心想,大概那地方的人吃苦惯了,心上的怒火才慢慢地平息了。

皇上又问朱熹:

“你从老家还带什么贡品来?

”朱熹又献上了连根长的小竹子,说:

“万岁。

臣的家乡漫山遍野种的尽是这种竹!

”皇上看那竹子又细又小,叶子却又长又大,不由地摇摇头:

“这么细的竹子,顶什么用啊?

”朱熹又拿出毛竹的叶子说:

“这里还有更小的呢?

”皇上一看,毛竹叶那么细小,想象中竹竿更小得不可小了。

就说:

“算了,算了,尤溪地方太穷了,百姓太苦了,尤溪山果免税。

”从此,尤溪山果真就免税了。

六零朱熹胜棋王

相传南宋年间,南京有个象棋王,名叫吴有仁,他走遍天下和人下棋,都是百盘百胜,千局千赢的,从来没有输给人家一次,所以自认为是天下第一棋王,无人能敌。

有一天,吴有仁来到福建尤溪县城。

街上众人见他身上挂着一块牌板,上面写的“象棋无敌吴有仁”,下边还注明:

“山东湖南让马炮、江西福建让车马”的字样。

敢称象棋无敌,肯定有几分本事,谁也不敢与他对局。

当时,朱熹家住城关水南,年方六岁,也夹在人群中看热闹。

他想哪有天下无敌的棋王,就上前说道:

“吴伯伯,你的棋艺高绝,妙手不凡,何不到家中坐坐,我不揣冒昧和伯伯试下一盘,也好请伯伯指教一二。

”吴有仁见朱熹年纪小小,奶臭未尽,心想他哪会下棋?

就说:

“小孩愿意与我对局,我就让你两车一炮吧。

”朱熹说:

“我不要伯伯让子,但我们尤溪有句话叫做‘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