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案.docx
《大学语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语文教案.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语文教案
大学语文教案
第一章绪论
一、关于课程与教材
1、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大学语文》是湖北省普通高等院校非中文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课,它是为切实改善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语文知识、文化知识、写作能力、鉴赏能力而设置的一门综合性文化基础课。
非中文专业开设的《大学语文》课,将以“扩大外延,充实内涵”为指导思想,根据学科体系特点、学生及社会的需要,进一步拓展文化内涵,加大知识容量,注意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开拓视野,融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审美教育、以及技能训练为一体,以适应培养跨世纪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本课程的设置目的,是为了使已具备高中毕业语文程度的大学生,进一步提高阅读鉴赏与写作表达能力,改善和提高人文素质,为学好高等教育其他各类专业课程及继续接受教育打下扎实的基础,并塑造高尚的人格。
课程开设的具体目的如下:
1、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道德情操;接受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的熏陶和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提高语文水平。
能够比较顺利而准确地阅读一般文章、学术论著和文学作品,能够利用工具书读懂文言文,具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
3、提高鉴赏能力。
掌握一定的文化及文学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分析、评价、鉴赏文学作品的初步能力,具有较高的审美品位。
4、提高写作能力。
能规范地运用汉语言文字,掌握各类文章的文体特点,能写作规范的议论文,具有较强的书面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课程的基本要求
《大学语文》实行统一教材、统一命题、统一考试。
考试内容不局限于课堂讲授及教材内容,要突出检测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要尽可能采取灵活、多样、宽松的考试方式,力求检测出学生的真正水平。
具体教学中,要精益求精,举一反三;要精讲细讲,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的技能,通过其他人文选修课的辅助作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审美鉴赏水平。
教学上树立“人文语文观”。
以文化、文明为参照背景,以人文主题为线索,作品为范例,贯通史哲,综合交叉,开阔学生视野。
在高中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使他们具有较强的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全面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及探究能力,进一步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具体要求如下:
1、阅读:
能体会文章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和疑问。
在阅读过程中培养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综合能力。
2、写作:
能按照不同的写作目的和对象选择正确的文体和恰当的表达方式。
习作力求做到表达有个性、有创意。
养成观察分析周围事物、收集积累语言材料、勤于动笔独立修改的习惯。
3、口语交际:
注意对象和场合,态度自然,讲究文明和修养。
在交流过程中能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说普通话语言清晰、语句连贯、条理清楚。
围绕话题,有针对性,有条理,有根据。
4、语文常识:
了解文本所涉及的重要作家和作品知识,以及各种文体的基本特征和重要表现手法。
进一步了解语法、修辞的基本知识及其常见的用法。
3、大学语文是什么及其重要性
今天我们讲的是大学语文课程,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下什么是大学语文,那就是第一个问题,对大学语文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语文,拆开字面来就是:
(言,吾)我说,(文)成文。
叶圣陶先生说过:
“口头为语,书面为文。
”通过学习语文,得让学生学会说话和写文章。
但这只是语文功用的一个方面,语文新课标说语文既是交际工具,又承载了人类文化,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因此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审美能力方面大学语文的独特功能及作用是别的课程无法替代的。
既然说到这里,有的同学会问,语文课我们小学就在学,中学还学,学了都有十几年了?
为什么大学还要学呢?
因为人的素养的提高是伴随一生的,即使大学毕业后,你也仍然要读文章,这样有利于你一生不间断的来陶冶情操,所以这就涉及到了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要学习大学语文。
说到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确一点,大学语文与小学语文、中学语文有什么区别呢?
区别主要是从文化的角度来理解,大学语文学习的不仅仅是简单的高中语文字,而是寓人文精神于大学语文之中,人文色彩更浓了。
孔子云: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什么叫思无邪?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可以说,我们老祖宗的语文教育也是重在人文情怀的养成。
显而易见,学语文重要的是让我们的心灵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有智慧敏锐的头脑,有豁达正气和悲天悯人的情怀。
语文人文性的教育是才是头等大事。
即在大学里面,我们学习语文,除了要注重它的工具性,更要讲究它的文化性,不仅要继续提高我们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同时更要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思想修养,陶冶我们的情操,鉴于这2点,我们在大学要开语文课,特别是非中文专业一定要开大学语文。
4、 关于《大学语文》(第九版)教材。
下面我们讲一下这本教材的特点。
通过了解,才能更好的运用这本教材,让它为我们服务。
有如下4个特点:
(1)选文更加丰富。
更换了大多数原版所选的与现行中学语文主要教材课文重复的作品,改选这些名家的其他佳作,或另选其他名家名作,力求内容丰富,风格多样。
本教材所选之文不仅有中国的,比如说胡适的《容忍与自由》、沈从文的《翠翠》,也有外国的,比如说爱因斯坦的《我的世界观》、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从历史的角度看,不仅有古代的,也有近现代的、当代的,比如说《诗经》、《楚辞》、“诸子百家”“先秦文学”以及“唐宋诗词”等等都包括在里面,所涉范围之广、所含容量之大。
因此,认真地踏踏实实地读读这些课文,可以从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的获得收获,一方面可以提高口头语和书面语的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陶冶情操,加强我们的人文修养。
(2)作者介绍、注释与提示大多有所润色,精益求精,不断完善。
编写者围绕课文为它配置了作者或专书介绍,注释、提示,思考与练习几个栏目,其目的就是切实帮助考生吃透课文,做到文学知识、语言知识和课文阅读分析三个方面都能落实。
如何来掌握这些栏目,应该以大纲有关的考核规定为指导,把它具体落实到作品中去。
(3)在加强教材人文性的同时,不忘对于教材工具性的重视,增设了“学文例话”一栏,分《记叙文的阅读与写作》、《议论文的阅读与写作》、《诗歌的阅读与欣赏》、《小说的阅读与欣赏》,希望对学生们的阅读欣赏与写作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
此外,附录也增加了《常用文言虚词例释》、《文言特殊句法述略》、《常用修辞格举隅》等内容。
(4)全书大多数课文配有图片,以求图文并茂,提高阅读兴趣,增强阅读效果。
5、教学安排
同学们对教材进行了了解,那么现在我们对全书的教学进行一下安排。
整本教材由12个单元构成,强调人文性,涉及12个主题,分别是“仁者爱人”“和而不同”“胸怀天下”“浩然正气”“冰雪肝胆”“洞察世事”“以史为鉴”“故园情深”“礼赞爱情”“关爱生命”“亲和自然”“诗意人生”。
同学们通过对文本的反复互动研讨,由表及里,逐渐提升到在精神、灵魂、生命境界有所感发,而情操的陶冶本身就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的一定的时间,因此由于授课时间有限,在课堂上我会选择性的精讲一些课文,其余的课文就需要同学们在课下反复精度,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下面,我会讲下自学的方法,希望同学们能够发挥主动性,结合老师所教的精度方法进行学习,有不懂的地方我们也可以互相交流。
现在,我对每篇课文的重点难点进行点拨,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本课程以人文主题为线索,以具体课文为范例,通过对名家名作的具体分析,深入地领会作家作品的思想内蕴与艺术魅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人文素质。
《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由一本教材十二单元构成:
兼顾学生人文精神、艺术修养与阅读习惯、写作能力等几方面的培养。
教学中将以文章为载体,通过课文的讲解和学习,传授相关的文化知识和文学知识,以加深历史性的把握,并突出整体性和联系性的特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阅读鉴赏能力。
“文选”以讲授为主,分诗词曲赋、议论文、记叙文、小说等,并分为精讲课文和泛读课文两种,其间穿插讲授中国文化概要,把知识点联结为知识面,上升到规律性的认识,为学生自学提供示范。
《大学语文》全程48学时,“文选”部分课堂精讲内容如下:
第一单元:
仁者爱人
1.该单元的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
掌握相关文化知识和文学常识;学习先秦诸子散文的艺术性,品味其内在哲理性,了解中国先秦文化的特征。
2.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讲授《墨子·兼爱(上)》。
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文学作品思想性与艺术性的融合。
3.习题课安排:
讲授中与学生共同完成课后练习。
第二单元:
和而不同
1.该单元的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
掌握先秦文化的内涵,认真学习中国伦理道德文化的精髓,结合文章体会现代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
2.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讲授《庄子》的《秋水》,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哲理性和思辨性,体会文学的大家风范。
3.习题课安排:
讲授中与学生共同完成课后练习。
第五单元:
冰雪肝胆
1.该单元的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
学习史学的相关知识,以司马迁《魏公子列传》为例,熟悉了解《史记》的创作及其价值;以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为例,学习古代词的相关知识,仔细分析宋词的创作及其审美价值,帮助学生理解词的格律和节奏的关系,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2.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习《史记·魏公子列传》和《念奴娇·过洞庭》。
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史记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的融合;通过文言文字词的讲解,帮助学生体会作者的人格情操。
3.习题课安排:
讲授中与学生共同完成课后练习。
第六单元:
洞明世事
1.该单元的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
学习中国古代传统小说的相关文化知识,体会古代小说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真正而全面地把握小说的发展状况。
2.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习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婴宁》,帮助学生理解志怪小说的创作流程和审美意义,结合所学体会作品的现实价值。
3.习题课安排:
讲授中与学生共同完成课后练习。
第七单元:
以史为鉴
1.该单元的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
掌握政论文写作的相关知识,了解历史与文学的关系,以人文学科的相互勾连加深对文选的理解。
2.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讲授贾谊的《过秦论》,学习政论文创作的逻辑性和严密性,掌握政论文写作的结构,提升写作能力。
3.习题课安排:
讲授中与学生共同完成课后练习。
第八单元:
故园情深
1.该单元的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
掌握现代文学发展的特征,比较现代散文与古代散文的创作,了解散文的流变及其审美价值,真正品味文学的美。
2.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习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结合本单元的其他文章综合讲授人所共同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自我感受力,在潜移默化的教学中使学生有所感悟。
3.习题课安排:
讲授中与学生共同完成课后练习。
第九单元:
礼赞爱情
1.该单元的基本要求及基本知识点:
学习诗经和唐诗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体会诗歌的审美价值,结合诗律感受诗歌的美感。
2.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讲授诗经《蒹葭》,理解其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审美特征,了解传统文学对爱情的礼赞,体会文学对情感的描绘所起的作用。
3.习题课安排:
讲授中与学生共同完成课后练习。
第十单元:
关爱生命
1.该单元的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
对生命的关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介绍文章的同时以话题的形式与学生进行探讨,融知识于讨论之中。
2.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讲授《我与地坛》一文,结合本单元的其他文章,以学生自己的体会为主,开放地阐述这一问题。
3.习题课安排:
在课堂讨论中完成课后练习。
第十一单元:
亲和自然
1.该单元的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
学习古代散文的相关知识,体会古代散文的成熟之美,比较散文的发展变化。
2.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讲授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帮助学生掌握“唐代古文运动”的实质,了解骈文和古文。
3.习题课安排:
讲授中与学生共同完成课后练习。
二、自学方法指导
1、认真阅读和钻研教材
这本教材包括议论、记叙、诗歌、小说四种文体,分类编排,每篇课文前面的作者或专书介绍,是作家作品知识的主要考核内容;四篇文体知识介绍文章,是文体知识的主要考核内容;课文后面有较详细的注释,它既能帮助应考者疏通文字、理解文意,又是语言知识的考核内容;每篇课文后面有对该文时代背景、思想内容、写作特点的“提示”,并配合以“思考与练习”,这是考核阅读分析作品能力的主要依据。
同学们精度时必须充分认识教材各部分的作用,以认真攻读教材为主,防止偏离教材的倾向。
2、重点精读课文
一篇课文要反复去读、琢磨和思考,直到熟能成颂的程度,才能对其有深刻的理解,所以一篇文章,一首诗都要反复阅读,这就是精读。
精度一篇课文,可以分为总-分-总的3个步骤。
第1步,通篇浏览文章,通过参照课文后面的注释和提示,逐字逐句地弄清词义、句意、段意,读懂这一篇作品在说什么(主题思想和主要内容),它是怎么说下来的(结构层次)。
我们第2步,将一篇课文拆开,分段去读;然后再把段拆开了,分句去读,在句子里面要看其词语的运用,也就是将一篇文章由整化零,看一下作者是怎么样的构思的,怎样谋篇,怎样遣词造句。
在琢磨每一句、每一段的购置以及句和句的相互关系的时候,对文章哪些地方说得精彩(艺术特色),它的重点段落、重点语句就会有更深一步的了解,就能发现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灵感,独蕴的匠心了。
第3步,通过总体把握、具体分析的前2个步骤后,我们对课文的理解有了一个升华,这个时候我们再结合作者创作时所处的空间、时间以及他当时的心境来理解他的文章,通过思考、分析,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最后则要求能用最简明的语言把要点归纳表述出来。
所谓精读的过程,概括言之,也就是一个先把“书”读“厚”,然后再把书读“薄”的过程。
当一本书的知识能用薄薄的卡片包容下,形成几个要点,几个关键字,牢记于胸,这才有成功的基础。
当然最后的成功,还需要多读多品,“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实际上在阅读的过程中,你就成为了文章的主体,在和这篇文章、再和文章的作者进行着对话,通过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受着思想的陶冶、感情的共鸣。
有的同学可能会感觉到,同一篇文章,随着心境的不同,随着阅历的不断丰富,对他的理解也各有不同,所以一篇好的文章犹如一篇香醇的美酒,是很耐品的。
多熟悉些好文、美文,一方面可以在表达上找到自己的不足,学习一些语言、语句、表达的技巧等,增强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另一方面在情感上会产生共鸣,会对情操有所陶冶。
3、努力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学习语言知识,特别是文言词语知识,要和阅读课文结合起来,边释词,边译句,边理解文意。
字、词、句的解释落实,句意、段意、篇意就理解得透;句、段、篇的文意理解得透,反过来又有助于对字、词、句的把握。
词义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方能记住。
真正理解了,就可以转化为能力;有了能力,就能够触类旁通,灵活应用。
抓住那些特殊句式较多的段落反复进行古文今译练习,就会提高将文言语句转换成现代白话的能力。
反复朗读指定精读的古代诗文,不断增强文言语感,有助于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言规律。
学习文学知识,也应和阅读分析课文相结合,努力将基础知识转化为初步应用能力。
4、有效地提高写作能力
提高写作水平,首先要多观察、勤思考,丰富生活阅历;其次要多阅读、勤练笔,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阅读教材中的多篇文章,可以逐渐积累丰富的词汇,有意识地借鉴其中的写作方法和语言修辞技巧。
提高写作能力的最有效途径,是有指导地反复进行写作——修改——再写作的实际操作训练。
三、学生能力培养要求
通过对大学语文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以下3方面能力有所培养。
1、基础知识要求
在高中语文的基础上,巩固和深化学生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尤其是书面及口头表达水平。
同时也为培养学生阅读、鉴赏、分析、评价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的能力,为学习专业课打下一个阅读、理解、分析、写作能力的扎实基础。
2、素质要求
通过传承祖国优秀文化的精华,更好地塑造学生的高尚情趣、宽广情怀;使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审美能力和较为宽阔的文化视野;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以适应变化繁复的现代社会,肩负为祖国为人类服务的重任。
3、实践操作要求
培养面向基层和服务一线的、有较高文艺鉴赏水平、写作水平、人文素质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使其具备走向工作岗位的基本素质。
第二章、课文精讲:
墨子《兼爱(上)》和庄子《秋水(节选)》
同学们,上一课我们对整个课程和整本教材有所了解,现在我们开始进入课文精讲部分,在这里我们将从教材中选出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章进行详细的讲解。
绪论:
先秦诸子散文战国的史学
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王室凌夷,诸侯争霸,“士”阶层兴起,学术由官府向下层转移。
新兴的“士”以学者或政治家的面目出现,讲学授徒,著书立说,百家争鸣,推动了这一时期说理散文蓬勃的发展。
先秦诸子散文早期有《论语》和《墨子》,中期有《孟子》与《庄子》等,晚期有《荀子》和《韩非子》,由短小篇幅发展到结构完整的长篇大论,语言风格由质朴简约发展到或宽厚弘博,或恢诡恣肆,或简洁严谨,或犀利峻刻,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①经济根源:
生产力发展出现多种经济基础并存局面。
②政治状况:
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
③阶级基础:
阶级结构、阶级关系十分复杂,代表不同阶级立场的思想家层出不穷,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见解,并形成了不同的派别,出现了“诸子百家”。
④社会环境:
在诸侯割据称雄的时期,统治者不可能推行封建的文化专制主义,相反,各诸侯国竞相招揽人才,礼贤下士成为社会风尚,使各个学派都有了发展机会。
⑤不同派别的代表人物竞相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就有了所谓的十家九流和三教九流
“十家九流”:
《汉书艺文志》将战国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农、小说。
西汉人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讲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
“三教九流”:
本意是指三种宗教和九种学术流派。
“三教”:
指儒教、道教、佛教。
“九流”是先秦的九个学术流派:
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一、儒家思想概说
(一)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
孔子的言论,由其门人整理成为《论语》,《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本教材收录了《樊迟、仲弓问仁》
《论语》是一部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所记录孔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著作,全书共20篇,每篇分若干节,以简短的谈话或问答来反映孔子以“仁”为中心的政治思想与各种学术观点,语言简炼,寓意深远,风格雍容和顺,含蓄迂徐,能在简单的对话和描述中展示人物性格。
孔子的思想:
“仁者爱人”:
孔子认为,要实现“德治”(礼治),必须提倡“仁”学,即通过各人内心修养,形成“仁”这个无美不备的德性。
“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就是他给“仁”所下的两个最主要的定义。
后人评孔子:
《诗》有之: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史记·孔子世家》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朱子语类》卷九三
孔子死后,儒家分为八支,即子张之儒,子思之儒,颜氏之儒,孟氏之儒,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孙氏之儒,乐正氏之儒。
孟氏之儒的代表人物是孟轲。
孟轲(公元前371年~前289年),战国时邹(山东邹县)人。
他曾受业于子思(孔子嫡孙)的门人。
孟子的学生整理记载他的言论,编成《孟子》一书。
《孟子》是一部由若干篇对话组成的论辩著作。
全书共七章,每章又分上、下。
孟子的思想以“仁义”为核心,强调以民为本,施行“王道”。
其散文的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有纵横家的气概;在辩论的开展中善设机巧,引人入彀,先纵后擒;对话语言接近口语,语气逼真,生动有趣,常常用形象的比喻、寓言来叙事说理。
本教材选了《齐桓晋文之事》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况的著作,全书32篇。
荀子兼法后王,亦尚霸道,不信天命而强调人事,政治主张与孟子有显著的差异。
荀子学问博通,涉猎甚广,他的散文长于辩论,思想深邃,说理透辟,逻辑严密,句法整练,比喻叠出,词采缤纷。
其中韵散结合的《赋篇》,则开后世赋体文学的先河。
二、墨家思想概说
墨子在战国时代乃是流誉四方、最具影响力的大思想家之一。
墨家以“为万民兴利除害”为自己使命,并为之孜孜奋斗,游说诸侯,谋求制止战争,安定社会,安定民生。
儒和墨两派互相驳辩,在先秦首先揭开了百家争鸣的序幕。
人们常把孔墨、儒墨并提。
从历史进程看,儒学早于墨学。
墨子曾学习于儒门,接受过孔子思想的训练,后来深感儒家厚葬浪费财物而贫民,服丧时间太久伤害身体而妨碍工作,于是反叛儒家自立门户。
墨子的许多学生也是如此。
如曾一度受业于孔子的大弟子之一子夏,后来师从墨子,并成为墨家学派的著名人物。
由此可见,墨家学派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从儒家学派分化出来并与之相对抗的学术团体。
(PPt12页)
《墨子》是墨家学派著作的总汇,现存53篇,既反映了学派创始人墨翟的思想,也记述了墨子弟子的言行。
《墨子》的文章语言质朴,较少文学色彩,有的还保存了语录和对话的形式,但善于运用事例进行说理,从具体到抽象,逻辑性很强。
《墨子》涉及的学术领域广泛,其中墨家后期学者的科学著作,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教材选了《墨子》《兼爱》
三、道家思想概说
老子:
姓李,名耳,字聃,号伯阳,春秋后期楚国人,与孔子同时而年长于孔子,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作《老子》(又称《道德经》)。
本文选了《老子》二章
《老子》的哲学思想
1、以“道”为核心。
“道”在《老子》中出现了七十多次。
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是万物存在与变化的普遍原则和根本规律。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章二十五)
2、以辩证法思想为其思想的精髓。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
”(章七十八)
3、“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和“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
4、独特的美学观:
真正的美只能是自然本身,要通过”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办法体现。
《老子》的艺术特色
1、韵散结合的特殊文体。
文句大体整齐,随文成韵,规则不一,与论语的纯散文体不同。
2、善于运用具体形象表现抽象哲理。
比喻蕴涵深刻哲理,不同于一般的简单比喻。
3、语言凝练精妙,多用格言、警句。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章六十四)
道家学派是由老子创始的,战国前期继承老子思想的有关尹等,关尹又叫环渊,“学黄老道德之术”,成为老子思想的直接继承人。
战国中期的庄子,继承和发挥了老子、关尹的思想,是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著作,今存33篇,其中内篇7篇相传为庄周所作,外篇和杂篇出自庄子的后学。
庄子继承并发展了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哲学,强调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区别是相对的,主张顺应自然,清静无为,力图在乱世中保持人格的独立和精神的自由。
《庄子》的散文善于设譬取喻,采用大量的寓言来阐述自己的哲学观点和政治思想,进行论辩,想像恢诡奇幻,形象生动,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
《庄子》的文章构思奇特,变幻莫测,有时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有时似万斛泉源喷薄而出,有时则汪洋恣肆机趣横生,不仅在先秦散文中独树一帜,就是后世的散文也罕有其匹。
本文选有《庄子秋水》
五、法家和韩非
战国后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
韩非是韩国人,约生于公元前280年,死于公元前233年,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他的著作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
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