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生涯辅导的基本概念.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4023622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7.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 生涯辅导的基本概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第一章 生涯辅导的基本概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一章 生涯辅导的基本概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一章 生涯辅导的基本概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一章 生涯辅导的基本概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章 生涯辅导的基本概念.docx

《第一章 生涯辅导的基本概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 生涯辅导的基本概念.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章 生涯辅导的基本概念.docx

第一章生涯辅导的基本概念

第一章生涯辅导的基本概念

生涯之学,即应变之学。

——Maanen&Schein.1977在“生涯辅导”这个名词出现之前,一般人对这个专业的称呼是“职业辅导”。

20世纪60年代末期至70年代初期,生涯辅导一词在西方学术文献中出现的次数大量增加,与职业辅导出现的频率逐渐相称,而后取而代之。

这种名词术语的嬗变,不只是语意上的更替,更是显现出理论上的“范式变革”(paradigmshift)。

“范式”,系科学哲学家库恩(ThomasKuhn)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所提出的概念(Kuhn,1962/1985),意指代表一特定社群的成员所共享的信仰、价值与技术等构成的整体。

从本质t-_看,“范式”是一种“概念架构”或“意识形态”。

提供了研究重要问题的理论与方法。

生涯辅导由旧制的职业辅导范式蜕变而来,蕴涵着理论的深度与应用的广度,从基本概念、理论依据、咨询人员的角色到工作内容等,都有了重大的变革。

第一罕生涯的意义“生涯”(career)一词,就其特性来看,是一个与我们“如影随形”,但又“视而不见”的名词。

“生涯”之所以“如影随形”,是因为它与我们的发展经验密不可分;“生涯”之所以让人“视而不见”,是因为一旦我们想去清楚地勾画出它的轮廓,又觉得影像模糊。

在学术上为“生涯”下一个定义,也是言人人殊,困难重重。

career从字源看,来自罗马字viacarraria及拉丁字carrus,二者均指古代的战车。

在希腊,career这个词有疯狂竞赛的精神,最早常用作动词,如驾驭赛马(tocareerahorse)。

在西方人的概念中,使用“生涯”一词就如同在马场上驰骋竞技,隐含有未知、冒险、克服困难的精神。

一般说来,“生涯”通常有两种用法:

一种是当名词用,有“向上的职业流动”之意,表示某种行业可由基层循级而上。

如“军人生涯”,是指由军校学生、尉官、校官而晋升至将官的一种职业生涯。

另一种是当形容词用,有“职业稳定”之意,表示某种特定的就业状态。

如“职业军人”(acareersoldier)。

这两种用法意指“持续性”或“持久性”,对个人的前程发展而言,均有跨越“时间”与“空间”的意涵。

目前大多数西方学者所接受的生涯定义是舒波(Super,1976)的论点:

2第一章生涯辅导的基本概念它是生活里各种事态的连续演进方向;它统合了人一生中依序发展的各种职业和生活的角色,由个人对工作的投入而流露出独特的自我发展形式;它也是人生自青春期以迄退休之后,一连串有酬或无酬职位的综合,除了职业之外,尚包括任何和工作有关的角色,如学生、受雇者、领退休金者,甚至也包含了副业、家庭、公民的角色。

生涯是以人为中心的,只有在个人寻求它的时候,它才存在。

(P.4)由此看来,“生涯”的界限并未大到与“生命”或“生活”画上等号,也未小到与“工作”、“职业”等义,其本身即有丰富的内涵与范围。

以下再申述其义。

一、方向性:

它是生活里各种事态的连续演进方向一个人一生当中的生涯发展,宛如茫茫大海中破浪前进的航道,虽然“视而不见”,但是仿佛有其方向可循。

如同黑塞(HermannHesse)在《流浪者之歌》一书中所言:

大多数的人就像是落叶一样,在空中随风飘游、翻飞、荡漾,最后落到地上。

一小部分的人像是天上的星星,在一定的途径上走,任何风都吹不到他们,在他们的内心中有自己的引导者和方向。

(苏念秋译,1974,P.75)至于这个方向是沿着哪个路径前进,“内心中自己的引导者”为何,不同的理论有不同的解释,不同文化脉络影响下的个体也会有不同的引导者:

可能是自我概念,可能是生命意义或价值;可能是在追求某种需求的满足,也有可能是某些特质如兴趣或能力,甚至是某些紧紧贴近社会的趋势。

研究蚂蚁世界的知名生物学巨匠魏尔森(EdwardWilson)在其自述中提及(杨玉龄译,1997),决定他生涯方向的是性格内在的那个男孩:

“我只想成为第一个发现某些事物的人”。

这种性格内在的声音即魏尔森内在的引导者。

二、时间性:

生涯的发展是一生当中连续不断的过程“生涯”比较具体的定义是“一生当中依序发展的各种位置的综合体”。

这个定义虽然粗糙,但是却掌握了“生涯”的基本元素——时间性,它是纵贯一生的发展。

从过去、现在到未来,个体的生涯发展历程是踏在接二连三的“位置”(positions)上前进:

每一个现在的“位置”,都受到过去“位置”的影响,也是为未来的“位置”预先准备,这些“位置”是“依序”发展的。

如同前述“军人生涯”,是由军校学生、尉官、校官而晋升至将官的一种“位置”的依次发展。

三、空间性:

生涯是以事业的角色为主轴,也包括了其他与工作有关的角色从“生涯”在不同年龄发展阶段的横切面看,它会同时呈现不同的角色。

这些角色不全然是职业,但又都与职业活动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以“大学生涯”为例,主要的生涯角色经验

第一节生涯的意义3是学生;以中年女性“教师生涯”为例,相关的生涯角色经验可能包括人妻、人母、人师等。

有人认为生涯是生活(1ife)的同义词,其实不然。

生涯的范围并非大到无所不包。

舒波为了将两者做一区分,将生涯中的“生活”限定为“一个人在其就业前、就业时、离业后之生活”(pre—occupational、occupational、post—occupationallife)(Super,1983)。

按舒波的原意,生涯是一种生活,但不等于生活的全部。

因此,就其空间性观之,虽然生涯锚(careeranchor)会在不同的角色间浮动,所谓“生涯”专指以事业角色为主轴的生活经验,而事业生涯的发展必定伴随着许多与其有关的角色发展,这些角色发展经验自然不能割离于生涯经验之外。

四、独特性:

每个人的生涯发展是独一无二的如果以类似的顺序经历着类似的职位或角色,不同的人可能有相似的生涯发展;但每个人的生涯发展又是独一无二的,因为人们在每一个职位或角色上的表现方式都不尽相同。

例如美国前总统约翰逊(LyndonJohnson)和福特(GeraldFord),都是工人阶级出身,都担任过海军指挥官、国会议员、国会秘书长,以至总统,但是两人在国会与总统任内的表现褒贬不同,各人的生涯经验也自然有别。

五、现象性:

只有在个人寻求它的时候。

它才存在生涯不等于生命,生命可以是客观的存在,生涯的存在却是个人主观意识所认定的存在。

当一个人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时,生涯才开始“如影随形”。

换个角度看,生涯是一种对客观“位置”的主观知觉。

生涯中的每一个位置都是客观的现实,但是每个人对每个位置的知觉是完全主观的。

前者是“人如何做他的工作”,后者是“人如何看他的工作”,以至于“人如何从工作中看自己”。

“生涯”定义了人如何在工作环境框架内“看”自己——可以从过去的成功或失败看,可以从现在的能力或才干看,也可以从未来进一步的计划看。

因此人生的意义可以在生涯发展过程中得以彰显,得以完成;不仅是由于这个人做了什么大官(客观的职位),而且是由于这个人做了什么大事(主观的自我实现)。

六、主动性:

人是生涯的主动塑造者“只有在个人寻求它的时候,它才存在”,这隐含着人是生涯的主动塑造者这层意义。

前曾提及,“生涯”的原意是冒险、奋进。

在个人生涯发展过程中,遗传条件、社会阶级、政策拟定,甚至机会因素,都会影响到个人的生涯发展。

然而,过去二十年心理学的发展,已经将人的行为机制由被动的地位提升至主动的地位(Borgen,1992)。

换句话说,心理学发现人不是被动地受环境的制约,而是能主动地去思考、去计划,进而改变环境、创造环境。

生涯可以主动塑造,主要透过生涯转换过程中的生涯决定来完成,详见第八章。

4第一章生涯辅导的基本概念第二昂中国人的生涯棍含Career目前中译为“生涯”,在中国人的概念中,除其本意外,它与“生计”、“志业”或“命运”等词所指陈之概念有些相通,但又不能全然画上等号。

如果探讨这些常用名词的基本内涵,又都与“未来”有关。

中国人对未来的重视,可以从新生儿满周岁“抓周”的习俗中看出来。

“抓周”的习俗源自江南,后来渐渐通行各地。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里有这样的记载:

“江南风俗,儿生一岁,为制新衣,盥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笔墨,女则用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愚智,名之为试儿,亲表聚集,致燕享焉。

”(《颜氏家训·风操篇》)试儿之时,亲表聚集,可见其典之隆。

试儿用的盘子叫“啐盘”,“啐”系子生一岁之谓。

家庭中的长者将试儿的用品放在竹条编的啐盘中,放在小孩的面前,任由抓取,由此来预卜其未来。

《红楼梦》中贾宝玉抓周时什么都不要,只抓脂粉钗环,似乎命中注定一生在脂粉圈里打滚;野史有谓曹彬(宋人)“周啐日,左手提干戈,右手取俎豆,即其事也”。

(释文莹,《玉壶野史》)文字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智慧经验。

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字,可以呈现出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例如:

“道”,英文只能译其音tao;禅学的“悟”,英文只能译日文中译的音:

satori;“孝”乃中国人之重要伦常,英译filialpiety,系冷僻词;“风水”,英文取其音译fengshui;“炒”系中国人美食的工夫,英译stirfry,要用两个动词费力地来形容中国人最平常的烹饪方式。

这表明这些汉字所反映出来的华人文化内涵,是英美语系民族所不曾经验的。

同理,ea·reef的中译之不易,似乎也蕴涵着类似的文化现象。

欲了解中国人的生涯概念,有必要从意义相近的“生计”、“志业”或“命运”等词汇中,去探讨中国人的“生涯”内涵。

一、生涯与生计古代中国人把“生涯”看成是“人生的极限”。

庄子有谓: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原指人之形、性、愚、智、修、短,各有所极,道出了生命的极限,有生即有涯。

南朝时期,陈国的沈炯在《乐府诗集》中的独酌谣也有类似的看法:

“生涯本漫漫,神理暂超超。

”这种对生命有其极限的解释,较强调其“时间性”的内涵。

中国文人从生活的体验中,又将“生涯”视为“生活”,或者更具体地定义在“生活的方式”这一个层次上。

譬如:

“杜门成白首,湖上寄生涯”(唐,刘长卿诗);“非常之锡,乃益生涯”(北周,庾信,《庾山子集·谢赵王赉丝布等启》);“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唐,杜甫,《杜工部

第二节中国人的生涯概念5草堂诗笺·杜位宅守岁》);“正式番家无产业,弓矢是生涯”(元,马致远,《汉宫秋剧》,楔子);又如“杀戮如同戏耍,抢夺便是生涯”(《醒世恒言》,三)。

从这些线索看来,中国人的生涯观不只有其时间性,亦有其空间性,大致可以粗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指“生活”,用以说明某一类市井小民的生活方式;就第二个层次看,生涯又指“生业”,谋生之业,也就是一个人用来谋生的事业之意,较通“生计”之义。

“生计”者,谋生之计也。

陈书《姚察传》有云:

“清洁白处,贷产每虚,或有劝营生计,笑而不答”。

唐朝白居易《长庆集六二首夏诗》亦有:

“料钱随月用,生计逐日营”之句。

因此,中国传统社会将“生计”视为生存糊口的代名词,用以满足或维系最基本的需求。

二、生涯与志业从前文看来,英文中career这一个概念,无论用中文词汇中的“生涯”或“生计”来表达,都不是很恰当;生涯的意思有过之,生计的意思又不及。

如果我们跳出沿用已久的“生涯”或“生计”本意,从career的原来意思去追溯类似的中文含义,较贴近的大概是“志向”或“志业”的意思。

我们不妨从“志”这个字的内涵,去探求中国人的生涯概念。

祖先用文字当作表达意思的工具,是将生活经验凝聚在文字的符号里。

英文中可以由拉丁字根去追溯其原来的语意,同样的,从中文的字形里去探源,或许可以找到其深邃的底蕴。

从“志”这个字看,上为“士”,下为“心”。

士人之心,是为志。

传统的中国社会,将人民分为四类:

“古者有四民:

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毂梁传》)。

四民之中,各有所司:

“凡习武者为士,肆力耕桑者为农,工作贸易者为工,屠沽兴贩者为商”(《唐六典三户部尚书》)。

士是受到高度尊敬的,其主要生活内容是学道艺或习武。

在四民之中,儒家是采取二分法,依其职业的性质分类,“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上》)。

显然儒家是将“士”归于“劳心”、“治人”之阶层,“农、工、商”则划归“劳力”、“治于人”之阶层。

“士”这一个阶级要想治人,必须通过举荐或考试。

在周朝,“凡士之有善,乡先论士之秀者升诸司徒,曰选士。

司徒论选士之秀者而升诸学,曰俊士。

俊士升而不征。

亦曰造士。

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升诸司马,曰进士,司马论定其材,使之任官”(教育大辞书,1974,科举条,P.736)。

任了官职的士,称为儒吏,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最受尊敬的角色”,几乎是中国每一个小孩子的“梦想”。

(金耀基,1979,P.71)梦想是一种对未来的憧憬。

这种成为儒吏的憧憬,对“农、工、商”阶层的百姓而言,几乎是海市蜃楼。

因为由劳力阶级晋升到劳心阶级,必得“有志于学”,要彻底改变生活方式,从六德(知、仁、圣、义、忠、和)、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这对于

6第一章生涯辅导的基本概念一般劳力阶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即使是“士”这个阶级,想要到达“学而优则仕”的境地,必须在品德上有所历练,在学问上穷通经典,也非十年寒窗不可。

儒吏或仕是中国士人的生涯目标,这个目标自周朝以来是以通才为取向的,宋、明之后才见分化的趋势。

在儒家的价值观里,君子是最高的价值标准,“君子不器”,君子不能拘束于一技一艺。

因此中国士人的生涯观念是“反职业主义”的:

是以,中国人缺少一种“理性的专业化”心理,或缺少一种帕森斯(T.Parsons)所说的“工具取向”(instrumentalorientation),绝对地走上了反专业化的道路上去,其结果是形成一种高度的“混合”(fused)的现象……严几道尝言:

“中国帝王下至守宰,皆以其身兼天地君亲师之重责”。

用社会学的词语来说每个“角色”都是高度“功能普化的”。

(金耀基,1979,P.52)因此,“士人之心”的含意,在儒家文化中“不仅无从事专精自然科学上一事一物之理想,并亦无对人文界专门探求其一种智识与专门从事某一种事业之理想”(钱穆,1953,P.68)。

这种通才取向的生涯观,是一种“具体又模糊”的生涯观:

所谓“具体”是指士人可以在政府衙门中谋得一官半职,从此光宗耀祖,飞黄腾达;所谓“模糊”是指这个职位要求一个人必须是术德兼修、内圣外王的通才。

士人之心到宋朝才见分化。

以宋朝的知识分子与士大夫为例,如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等人,这群儒吏上朝系位高权重的政治家,下朝则为文采飞扬的诗人或文学家。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典型的儒家胸怀;而“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苏幕遮》)的范仲淹则是可以明目张胆地完成“-从事某一种事业之理想”的。

由“士”这个阶级到达“仕”这个目标,必须透过科举。

科举是中国文人鲤跃龙门的晋升之阶,天下之士皆视考试为入仕之正途。

科举之制,肇自隋唐,汉惠帝取孝弟力田,汉武帝举贤良方正,尚有浓厚的人文气息。

炀帝大业建进士科,取士一概以诗赋策论为主;明代科举所试之文曰四书义,通称制义,亦日“八股”,则科举取士流于文字考据,渐行渐远,愈失其原始之微意,降至清朝,科举之毒较诸明尤甚。

光绪三十一年,停科举,凡一千二百余年。

一千二百余年的科举之弊,禁锢人心,斯伤人才,“虽聪明奇特之士,亦不得不穷年……世子除帖括声韵外,茫然不知天地为何物”。

(《教育大辞书》,1974,P.737)这种完成个人志业的唯一途径,虽然禁锢才智,但所得者不只可实践一个人的理想与志向,而且与整个家族的荣耀,甚至与儒家所建构的核心“孝”紧密联结在一起。

大势所趋,人人以得第为荣。

是故,生涯荣显之道,以前是科举,现在则是高考、留学考试或研究生考试等。

因此,从“志业”这个中国人的生涯观来看,中国人的“士人之心”要能顺遂,其途径是狭窄

第二节中国人的生涯概念7的,其路程是漫长的。

面l临众多不确定的因素,命乎?

运乎?

“命运之学”遂与“生涯之学”相伴而生。

三、生涯与命运从抓周开始,中国人往后的生涯发展便在文化的大环境中与时推移。

其命运如何,委实充满了变量。

有一类变量是客观的,存在于个体之外的,称为“物理环境”,如身世、性别、家业、时局等;另一类变量是主观的,存在于个体之内的,称为“心理环境”,与“物理环境”有着紧密的互动关系。

这两类变量决定了生涯的富贵或贫穷,其间的互动之学,中国人称之为“命学”。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命盘是算命术士所使用的工具,其历史可远溯至宋朝徐子平所著《渊海子平》、陈希宜所著《紫微斗数全书》(黄光国,1990)。

排盘时除了必备性别、生辰八字(农历)外,另备一个空白命盘,在命盘十二空格右下角分别有十二地支,每人相同,不可变动。

不论紫微斗数算命术,重点在于强调命盘中代表中国人生活空间的十二个命宫,是与国人的生活经验相通的。

中国人将生涯概念放在命盘的框架内检验,有两层含意:

它是命定的,它也是可以自定的。

所谓命定,一半由“命宫”中所描述的个人天赋条件所决定,属“先天的运势”;另一半由其他诸宫所决定,属“后天的运势”。

所谓自定,是个人在命定的物理环境中,凭着主观的意志力,开创出适合于自我发挥的心理空间,也就是俗称的趋吉避凶之意。

命盘是中国人用来解释命与运的具体工具。

命与运一直是中国人无论在治世或乱世,不分达官贵人或贩夫走卒,都感兴趣的话题。

由于命运不可捉摸,命理之学也就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当代人类学或心理治疗的观点对中国人的命运论另有较为务实的见解。

李亦园对于“命”的看法是:

“一部分的中国人相信,个人的命是由自己的生辰八字所决定,每个人都有其特殊的命;不但人有命,世界也有它的命,世界的命如果和某个人的命形成和谐的关系,该人就会有好运气。

如果两者的关系不和谐,个人就会有歹运”(柯永河,1993,P.396)。

李氏为著名的人类学家,据他的观察,“运”乃是由两种“命”相互作用的结果:

个人的“命”与大环境的“命”如果相适配,作用在个人就是好运,如果不和谐,作用在个人就是歹运。

例如:

一个大学毕业生申请美国某研究所,不幸被拒绝,他可能会委诸“运气太差”。

而实际的状况可能是,他个人所拥有的条件(自己的命)与申请的系所要求的条件(环境的命)不合。

柯永河(1993)为著名临床心理学家,他对个人的“命”与时代的“命”“相配”而形成的“运”,有着以下独到的见解:

个人的命要和环境的命相配,必须依靠两个条件:

其一是个人必须有环境所需要的条件或“命”,其二是个人必须要有和环境的命相配合的意愿。

个人一生中是否有好运,就要看个人是否有计划性地经常经由进修、学习储存许多当时环境所需要的条件或命,以及

8第一章生涯辅导的基本概念个人有没有意愿用自己的条件去配合环境。

若缺乏有用条件又一不愿意与环境相配合者,永远不会遇到好运……(柯永河,1993,P.405)上述之命运观可以解释中国人一生当中的各种活动,从求学、升学、就业、结婚、生子、疾病,到死亡,无所不包。

质言之,中国人的命运论至少蕴涵着两种和现代生涯心理学的观点相通的精神:

其一,个人的“命”与大环境的“命”关系和谐会产生好“运”;生涯心理学亦强调个人特质与环境特质适配,会产生良好的生涯适应。

其二,后天之命属“自定之命”,可以克服先天之命的“注定之命”;生涯心理学也认为生涯是可以主动塑造的,透过认知作用,个人是生涯的主导者与凝铸者。

四、中国人生涯观的特色由于找不到英文career的信、达、雅的中文译名,我们试着从相近的词汇中寻找中国人的生涯观。

从“生涯”、“生计”、“志业”或“命运”等近似career的概念中观察,中国人的生涯观有以下几项特性,反映出千百年以来中国人的集体生涯意识:

(一)以考试为晋身之阶古时候中国人将科举视为人生最重要之生涯抉择,甚至引为人生最终之目标。

一般学子在其生涯计划中只有“升学目标”,而无“求学目标”(张春兴,1983),青年人也把高考或考研视为最终的生涯目标。

它的弊端使得社会及个人都忽视了考试以外多元化的生涯选择。

(二)性别刻板印象中国传统社会以家庭为单位,而由“齐家”到“平天下”是沿着父子关系这个主轴开展出去的。

因此,抓周时“男则用弓矢笔墨,女则用刀尺针缕”,明显对男女生涯发展有不同的性别期.待。

此外,“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角色职能,也根深蒂固地影响到今日两性的生涯发展。

(三)服从权威、循例重俗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个人事业的成功,是为了显示出家族或祖上的余德。

反之,为了维系家族的声望,必须子承父业,强调家族事业的世代相传。

时至今日,仍有许多年轻人无法按自己的意志选择生涯方向;世代行医者,子女必须习医;世代从商者,子女必习商事。

许多大企业的第二代、第三代继承者少有外人,可见一斑。

(四)命定与自定中国人的生涯之命是放在大环境的框架内发展,考虑生涯发展不能脱离和自己息息相通的成长环境。

命盘中虽然注定了人的先天之命,但仍留有大片的回旋空间,让一个人配合环境的命,发展后天的自定之命。

此种观点倒是和现代的生涯观相互应和,将在本章第四节详加阐述。

第三节西方生涯辅导的发展简史9第三节虿方生淫猫号的笈展简吏生涯辅导是一种人对人的服务,这种服务方式的出现,其基本条件是整个社会或文化成熟到具备了“对人的尊重”这个前提。

生涯辅导涉及对人一生当中志业发展的关照,充满了人文情怀。

概览西方生涯辅导的发展史,或许能加强我们对生涯辅导本质的了解。

一、工业革命的兴起19世纪初的工业革命,戏剧化地改变了人类的工作环境与生活条件。

机器的发明、工厂的兴起,吸引大批农民离开熟悉的土地,往陌生的都市区集中。

然而,长时问过度与单调的劳动,以及都市中恶劣拥挤的生活条件,使得这些新兴劳工阶级苦不堪言。

机器的步调支配了人的自主,工厂中缺乏人性的工业管理体系扼杀了人的生存尊严。

一波波改革的浪潮迅速地席卷整个欧洲与美国。

许多杰出的科学家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个别差异的研究上。

二、人类能力的研究在英国,高尔顿(FrancisGalton)分别于1874年与1883年出版了两本有关人类能力的专著。

在德国,冯特(WilheimWundt)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研究人类行为的实验室。

在法国,比奈(AlfredBinet)与亨利(V.Henri)于1986年发表了有关心理测量概念的文章(引自Borow,1964)。

在美国,霍尔(G.StanleyHall)于1883年也建立了一个心理实验室,专门研究儿童的身心特征。

1890年,卡特尔(JamesCatell)首度发表论文,宣称可以用心理测验作为评量个别差异的工具。

教育家杜威(JohnDewey)的教育改革,也开始强调重视个体的动机、兴趣与发展。

三、职业辅导的萌芽这些学者的先驱性研究,重新开启了世人对“人”这个独立个体的重视。

而将理论付诸实施者,是有“职业辅导之父”之称的富兰克·帕森斯(FrankParsons)。

帕森斯是一个毕业于康奈尔大学的工程师,热衷于社会改革。

他曾在公立学校教过数学、历史、法文;也当过铁路工程师;还通过律师考试,在波士顿大学法律系教过书。

他在1908年1月13日成立了波士顿职业局(BostonVocationBureau),这不仅是其事业生涯的转折点,也开启了生涯辅导的先河。

当年的5月1日,帕森斯发表了一篇日后对生涯辅导运动有深远影响的演讲。

他详细说明了他如何以系统的步骤,辅导将近80名前来职业局要求协助的男,女求职者。

帕森斯在1908年9月26日与世长辞。

来年5月,出版了第一本职业辅导的专著:

《选择职业》(ChoosingAVocation),总结了他在职业局如流星般短暂而璀璨的事业(Picchioni&Bonk,1983)。

他对生涯辅导运动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建立了帮助个体选择生涯的概念架构。

这个概念架构也

10第一章生涯辅导的基本概念就是职业辅导的基本骨干:

1.要清清楚楚地了解自己,包括了解自己的能力倾向(aptitudes)、能力(ability)、兴趣、雄心(ambitions)、资源及限制,以及这些特质的成因。

2.要明明白白地知道各种工作成功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和要求、优点与缺点、待遇、就业机会与发展前途。

3.要实实在在地推论以上这两组事实之间的相关情形。

(Parsons,1909,P.5)今天,我们还可以在许多生涯辅导方案中看到这三个步骤的影子。

更重要的是,他的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工作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