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差生.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4018081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什么是差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什么是差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什么是差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什么是差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什么是差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什么是差生.docx

《什么是差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什么是差生.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什么是差生.docx

什么是差生

什么是差生?

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卢梭在他的教育名著《爱弥尔》一书中为我们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教育原则:

“顺乎自然”,即顺应儿童的本性,发展儿童的个性,尊重自然给予儿童的善良的禀赋,给儿童创造良好的环境,让他们的身心自由成长,把他们培养为能够独立判断、具有各种劳动技能的自食其力的人。

我们先不论他整个教育观的历史局限性,狭隘性,单就这位“自然之子”提出的这个教育原则,我觉得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者学习。

的确,教育是一门大学问,有许多东西也许我们终其一生也未必研究得清楚。

教育是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的,任何教育都有其一定的目的,就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而言,我们的党和国家也为我们制定一系列明确的教育方针,原则,目标。

然而,如果实地考察一下我们的基础教育现状,或者听听直接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教师真实的心声,我虽然不能断言基础教育一点也没有遵循或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与原则,我也决没有那个“胆”对我们的基础教育妄加不切实际的评论,但我敢直言不讳地说,我们的基础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离我们党和国家要求的素质教育的原则相去甚远,在某种程度上简直可以说,与我们的教育方针背道而驰,“应试教育”的影响还在很大程度上盘桓固守在我们的校园,家庭,社会;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靠强迫,靠高压,靠体罚与恐吓逼迫学生学习的现象依然屡见不鲜,那里谈得到“顺乎孩子的自然”。

也许从某些教育领导者那急功近利的浮躁的面孔上,从某些(也许是很大部分)教师那狠铁不成钢,为了让学生多考一分而不惜牺牲自己和学生休息的时间来加班加点的伟大的奉献精神里,从广大学生那满面倦容、埋头苦肯书山苦游题海的身影上,从广大父母那焦急不安的神色、每次考试后对子女那急切的追问与谆谆的教诲中,我们可以窥见基础教育的那“真实”的“一斑”;从当前党和国家的一些领导对教育问题的谈话,从整个社会对基础教育的热切讨论与关注,从基础教育界所反映出来的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从党和国家三令五申的“减负”与对基础教育进行的重大改革,我们也许已经找到了某些蛛丝马迹的证明,感觉到了基础教育问题的严重性。

就整个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笔者不可能有也没有这个能力作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与评价,这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努力,现在笔者单就基础教育中最令人头疼、最让千百万教师和家长牵挂的所谓的“差生”问题,斗胆发一通议论,其间也许有些言论过于偏激,也许会引起某些同行的批评,但我也顾及不了那么多了。

伟大的思想家卢梭在他的《忏悔录》里曾说“不论善和恶,我都同样坦率地写了出来。

我既没有隐瞒丝毫坏事,也没有增添任何好事;……其中可能把自己以为是真的东西当真的说了,但我决没有把明知是假的东西硬说成真的……”虽然我决没有敢和大师相提并论的意思,但我借大师的这几句话想说,我只是把我以为真的东西说了出来,我所议论的也是我发自内心深处的真实的感觉,我决没有“把明知是假的东西硬说成真的”。

先说什么是“差生”。

首先我要说这是一个观念及概念问题,要看这个“差”指得是什么,就我们现在的基础教育而言,就一些“权威人士”对这个问题的说法而言,就现在我们基础教育的现实来看,这个“差”指的是在学习及品德上(当然肯定主要是指在学习上)表现较“差”,不令人满意,譬如说六七门课考不足200分,或者看起来很聪明,但一到学习的时候就不行,谈“学”色变的学生,那就是“差生”;那如果学习一治没治,品德也低劣的学生,就叫“双差生”。

接着谈“差生”问题的由来。

我觉得“差生”的由来可以一直追溯到小学教育,甚至是幼儿教育,甚至是孩子最初启蒙教育时期的家庭教育,当然肯定也有初中教育的问题,我只是说我们要尽量找出产生“差生”这种仔细研究起来觉得奇怪但却在实际的教育中屡见不鲜、令人头疼的真实现象的真实原因。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个孩子的成长是多方面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孩子的教育出了问题,这个责任决不能由某一个人或某一阶段的教育承担全部责任,板子不能打在一个人身上。

我主要从学校教育对学生身心的影响方面来探讨一下“差生”产生的原因。

(这里我所说的“差生”是立论在“学习差”这一点上的。

)众所周知,学生一天时间的分配,除了吃饭,睡觉,上厕所拉撒,其他必要的呼吸,与人必要的交往,闭目养神,偶尔走神等等大约用去40%(我这里主要指的是一般学生,毕业班的学生一天的这些时间支出大约只能占不足30%)之外,大约其他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如果是一所寄宿制学校,那学生的时间就得按周计算,那一个人的在校时间将是一周在学校呆六整天),那就是说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也就是说,学生一天与老师见面的时间要多于与家长见面的时间,那学校对学生的教育责任就毋庸质疑了;再说,学校就是一个教育人的场所,学生的教育责任主要在学校,因此如果说,学校应对“差生”承担很大部分责任的话,也并不算过分。

笔者认为造成出现“差生”的首要原因是现在的教育评价机制和我国的中考、高考制度。

我可以直言不讳地说,在以学生考试分数为唯一的评判学生和教师的标准的教育评价机制下,“差生”的存在是非常合理的,甚至也是必然的,现实的。

分数面前人人平等,那实际上就造成学生在分数面前事实上的不平等。

你想,每个学生的个性不同,身体心理发育状况不同,记忆力不同,对知识的理解与兴趣不同,这就造成在学习上的千差万别,而只要用那串阿拉伯数字一排队,必然出现一个先后顺序,必然排出个“一、二、三”来,这样,有些不适应现在那种死板、枯燥的教学方式的学生,就长期排在同班同学的后面,他们长期经受挫折,长期体验不到成功的滋味,长期没有成就感,或者他们对某几门课不适应,跟不上,就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

在他们那幼小的心灵里,学习不再的一种渴望,而成了一种望而生畏的艰苦劳动,学习不再是一种让他们探求未知世界的令人神往的游戏,而成了一种枯燥乏味的被迫应付的差事,学习不再是一种完善自我,充实自我的美丽的行为,而成了一种让人强迫着为别人(为家长、为老师)去做的没有丝毫兴趣的马拉松比赛,……然而在种种强大的压力之下,他们还得硬撑着,还得每天硬着头皮来到那所不再令他们喜欢的学校,还得每天顶着同学、老师的嘲笑、呵斥、鄙视,坐在那个本是他们生命历程中最值得留恋的、最重要的场所——教室里。

在这场艰苦的“马拉松比赛”当中,只有那么几位智力超常,天赋较好,记忆力较好,自制力比较强,也就是说比较适应学校教学的孩子,才能最终“胜利”到达终点,成为所谓的成功者,然而这样的成功者在他们终于到达终点时,也是已经筋疲力尽,几乎没有多少潜力和创造力了,而那大部分没有坚持到最后的,也就成了所谓的“差生”。

有时,面对着这些“差生”,我就想,也真够难为他们的,他们的毅力也真够强的。

我忘记了什么时候曾看过一篇有关“差生”的文章,就曾说过,这些“差生”每天能在那样的环境下呆着,每天能在什么也听不懂的课堂上安静地坚持45分钟又45分钟,而且还得在老师和家长的巨大压力下去完成他们本几乎不会的作业,还得经常承受嘲笑、歧视、打击,还得与同学正常地交往,你说他们有多么强的意志,有多么宽广的心胸,有多么让常人难以想象的心理承受能力。

那么,这些学生自然而然就不愿学习,就厌学,就……分数是显性的,客观的,极易操作的,而“素质”是隐性的,主观的,不易操作,那我们就为了这种极易操作,为了客观,同时也是实在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能代替分数评价,就拿学生的生命价值来做赌博,拿学生的未来(实际上也是我们祖国和民族的未来)来图方便。

可不是吗,你考了多少分,白纸红字,一目了然,优秀差劣一清二楚,而素质呢?

怎么知道你的素质高低呢?

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三番五次地下令禁止以单一的考试分数给学生排名,给教师排名,但这又有什么作用呢?

好,不排名,不排队。

然而,要考试,要考出个结果来,要划出个分数来,谁是几分,白纸红字,一清二楚,你说上一万遍不排队又有何意义呢?

哪个分数的高低不是明摆着吗?

谁不心知肚明,谁不是心照不宣,别忘了,最重要的,也是最致命的,升学要看分数,是骡子是马,遛了五年加四年了,就看你升学时那一亮相了。

到那个时刻,谁优谁劣,有那一串阿拉伯数字呢,自有公论。

你说你的素质再高,什么素质啊?

谁知道你的素质呢?

到一边瞪眼去吧!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差生’旁边几优笑,‘劣等’头上”你干着急吧!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我国的经济等条件还不能让大多数学生享受更高的教育,也就是说我们每年升入重点高中、重点大学的人数是一定的,那就在这个一定的数量下,我们的招生标准又是唯一的考试分数,这就是问题的症结:

也就是说必然要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分数面前打败仗,也就必然会有大批的“差生”产生,这并不是我们的意志所能转移的。

但是如果我们转换一个角度,除了学生的考试分数,从另外几个方面去考核、评价学生或教师的话,我想这个“差”也许就会有“另说”,人是千差万别的,他的才能也是不一而同的,如果我们能全面地看待一个学生,把那“聪明的差生”的那些“聪明”都找出来,都让他们得以发挥,而且升学考试不仅仅考核学习,还要考核学生的其他“聪明”才智,那我想也许就没有“差生”这一说了。

其次,教师教育观念的陈旧,教育思想的落后,教学手段简单,课堂教学枯燥乏味,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填鸭式、满堂灌,学生的学习方法是死记硬背,于是,考试成绩与学生花在某门功课上的时间存在着相关关系。

数学老师打得狠学生就多学数学,英语老师打得狠学生就全背英语……较为文明、心慈手软的老师就只好眼睁睁看着学生的这一科成绩上不去,等着领导批评,等着考试成绩张榜的那一刻尴尬,等着下岗。

打学生成了教师之间争夺学生投入时间,相互间竞争的手段,在分数和什么“率”的威压下,他们把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以及人格尊严,都忘到九霄云外去了。

为了让学生多用时间学他那门课,老师们绞尽脑汁,想尽一切办法,在争夺学生的时间这一点上,我们的教师的创造力,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与淋漓尽致地运用,可谓“千方百计”、“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十八般武艺,样样都被使上”,而我们的学生在师道尊严与“棍棒之下出成绩”的家长的威压下,在几千年来的那种“科举文化流弊”的影响下,渐渐没有了耐性,没有了自尊,没有了灵性与创造力,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与求知的渴望,失去了最起码的人格尊严,失去了……失去了许多许多。

当然我不是在对我们的基础教育进行全盘否定与执意抨击,我也并不是说——像有些人反驳我时说的,——让学生无法无天,天天骑在老师头上,什么也不学,整天就让他们玩,老师也不能管理他们。

我是说,我们的教育首先面对的一个个个性有差异、有自尊、有独特人格的鲜活的生命体,我们在进行教育教学时首先应该想到的是学生的个性、人格、身体和心理健康,是帮助他们发现自身的生命力,正像“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课题组负责人叶澜教授所说“改变那种实际上把学生当作可按标准件去制作的‘物’的形而上学的僵死看法,还学生以生动活泼、需要并具有发展可能和主动性的多姿多彩生命体的真相。

”而我们的广大教师,管教师的领导,教育思想依然在“应试教育”的怪圈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现在的基础教育学校,教育硬件是21世纪的,而教育软件却还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徘徊,在某些人的骨子里,“应试教育”的思想坚如磐石,牢不可摧,在他们的眼中,除了学生名字后面那一长串鲜红的“阿拉伯数字”之外,就什么也没有了。

特别是幼儿园的教师,小学的教师,他们面对的正是孩子一生中最珍贵的教育机遇期,然而,就是在这个弥足珍贵的教育时期,我们的某些教师却进行着让孩子们一个拼音字母写十遍,甚至几十遍,一个汉字让孩子们抄几十遍,靠单调机械重复,靠让孩子们死记硬背,以使最终能在考试中取得一个优秀成绩的“教育”(如果这也算教育的话),就在笔者的近旁,就经常听得一些幼儿、小学生的父母反映,他们的孩子每天写作业写到半夜,每天写作业写三五个作业本。

听起来都让人灵魂禁不住颤栗,也不知我们那些“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人”是怎么实施他们的“教育”的。

我并不是说,——如某些人反驳的,——孩子就应该不学习,就不应该做作业,孩子理应终日玩耍。

我是说,我们的教师应该多关注孩子的个性,品质,心理,把孩子当作一个完整的生命体,而不只是认知体;把学校生活看作是学生生命历程的重要构成,而不只是学习过程的重要构成。

应懂得珍爱生命,懂得生命的整体性,懂得童年、少年期对于生命的独特重要价值,并善于开发孩子们生命的潜力。

再次,来自我们的课程,教材的原因。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的某些知识学生学了以后也许一辈子也用不到,我们的课程太多,说是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开足课程,开全课程,当然在义务教育阶段让学生多接触点知识,让他们全面发展,本无可厚非,但事实上,有时却适得其反,再加上有些学校为了方便检查教师,评价教师,连音乐、劳技、美术,甚至连体育也要布置作业,也要考试,那不是分明在加重学生负担嘛。

再者,我们的课程难度太大,太偏,知识点太多,这就造成教学任务的繁重,学生负担的增加,叶澜教授就曾说过“近十多年基础教育改革之主要不足,无论是对时代的认识,还是对学生的认识、学校教育的认识,都侧重于认知,在一定意义上依然是乐观的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

它在认识上放大了理性、智能、科学、技术在人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实践上则缺乏对人的精神力量培养的重视。

”也就是说我们的基础教育改革还没有摆脱“智育至上”观。

那么,在这种教育现状下,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为了能使更多的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那只好靠延长学生的学习时间,靠书山题海战术了,那学生每天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老师、家长也就是每天每时紧盯着学生学习、学习、再学习了,在学生的心灵世界,在我们的教师眼中,在我们的“可怜”的天下父母心中,除了学习就再也没有别的了,如果你关注其他的,让你的孩子,你的学生去干其他的,那只能说你不合格,不称职,不识时务,是傻冒。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学生学起来吃力,乏味,课业负担太沉重,功课太紧张,造成学生厌学,对学习失去兴趣,造成“差生”。

可以说造成“差生”的原因很多,很复杂,有家庭的原因,也有教师的原因,有社会的原因,也有教育领导的原因,有课程教材的原因,也有学生本身的原因,有内因,也有外因,有前因,也有后因,但无论什么原因,我们首先要正视它,剖析它,研究它,并最终解决它,这才是我们的目的。

我的身边,成堆的教育理论书籍,成堆的理论文章,有的确实令人激动不已,有的确实令人怦然心动。

夜深人静之时,躺下身子,辗转反侧无法入睡之机,坐在书桌前,默默地一个人任思想的野马脱缰而去之际,也曾为这些华丽的辞藻心跳过,也曾为这些美丽的理论欢呼过,也曾为这些精深的思想狂热过,然而,一切如过眼云烟,如美丽的梦幻,第二天,走进办公室,依然面对经年不变的现实,望望窗外,流年似水,“一年年,花开花落,冬去春来,草木又蓬勃”,除了感叹“逝者如斯夫”之外,竟不知如何开始如故的一切,叹息之后,又默默地夹起那书本、教案,抓起一支粉笔,走向那死气沉沉的教室,一切美丽的理论都被抛在了九霄云外。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有时,禁不住问自己,这种状况还要持续到何时?

这种不正常的现象还有没有尽时?

然而就在我们扪心自问之际,“令人神往”的朗朗读书声淹没了一切一切。

这里,笔者不揣冒昧,简单提出几点解决“差生”问题的办法,我深知我们的基础教育决非在短时间内能有彻底改革,也决非靠几个人就能改变的,如我的这些还不成熟的办法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我就不胜荣幸之至了。

首先,笔者觉得应该改革我国的考试评价机制,但笔者考虑到这个改革在短时间内是不好办到的,也就是说,我们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一种更易操作,更科学合理的替代办法,我只是想说,我们在招生考试制度上能否借鉴一下国外一些成功的经验,比如采用一部分面试,或者要求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完成多少社区服务,或参加多少社会公益事业,等等;在评价学生和教师这一点上,多给学生和老师一些信任,“用人不疑”,放手让教师在学生的其他方面多做文章,不是死抱着那张考试卷,仿佛抱着一根“救命稻草”似的,把学生与教师整天当作不放心的“贼”一样盯着、管着,学校可以采取一些灵活多样的措施,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多开设一部分学生感兴趣的“选修课”,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让学校活起来,让教师和学生的生活真正充满活力,使学校生活真正成为教师和学生生命历程中最有意义的一段,而且最终要把学校组织的这些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活动纳入升学考核当中。

我并不主张坚决取消考试,关键是看考什么和怎么考。

其次,大幅度改革我国的课程,教材。

可以说,改革我国的课程教材是我们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是基础教育改革的“牛耳”。

把一些学生学了也许一辈子也用不到的知识坚决去掉,降低难度,减少知识量,缩减、合并课程。

我觉得在幼儿、小学阶段,首先应该教给学生一些知识结构,一些最基础的基础知识,更多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用脑方法,培养他们的个性,注重他们的潜能开发,心理品质教育,学会与人正常的交往,塑造健全的人格,强烈的自尊,良好的道德修养,这一切之后,才是考虑教给他们必要的知识。

在中学阶段,继续加大学习方法的教育,而尽量减少知识点,同时开设“选修课”和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课。

比如语文,可以说是我们最基础的课程之一了,我觉得更要注重学生文学素养,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多开展课外阅读课,多给学生留出时间,让他们读一些中外名著(如教育部颁发的那一套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以此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而不像现在,学生基本上没有时间去自己选择一些感兴趣的书籍读一读,你即使给他们印发上几千几万部好书,给学校下发几千几万个指令,要求学校多组织学生读书,或像有些地区大张旗鼓地开展什么大阅读,大比赛等等貌似轰轰烈烈实则没有多少实效的“文件活动”,也毫无积极意义,学生没有时间去读这些“闲书”;再比如历史与社会课,我觉得更多的是应该教学生一些历史学习方法,研究方法,查找历史资料的途径与方法,然后再让他们学历史知识,而历史知识点,也只是让掌握一下我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大体发展线索,重大的历史事件,读人类历史的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历史人物,让他们学会以史出论,论从史来,灵活地有自己的见解地去看待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而不是让他们死记硬背一些历史时间,地点,事件的前因后果,历史意义,而不是把问题的答案由教师讲出来,抄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花时间去记,去背,去把它重复再现在考试卷上;……总之,如果课程任务减轻了,学生的负担自然就会减轻,教材难度降低了,学生学起来轻松了,那学习压力自然就缩小了,进而,因为学生的学习负担减轻了,那他就有更多的时间有更多的精力去做他们感兴趣,有利于他个性特长发挥的事了,学生的素质也就相应地提高了,“差生”自然也就消失了。

说到这,也许有许多人又要担心(我们的国人总是好担心),说是给学生留的时间越多,学生越容易出别的麻烦事,他们就会整天贪玩而荒废了金子般的年华,耽误了学业,等等。

我要说,这关键就看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家长如何组织,如何看待了,就看我们的课程教材改革,评价机制改革,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革新等一系列配套改革能否跟上。

如果是就像目前我们的基础教育学校,我想是绝对无法这样进行的。

因为我们的学生已经被“困”了几年,他们的心灵是何等的浮躁杂乱,他们从幼儿时期开始就被家长、老师“围追堵截”,“四面重围”惯了,一是他们很难在短时间内靠自己的力量“突出重围”,二是,一旦把他们放开,确实就可能出现人们担心的状况,确实就会出现难以收拾的场面,结果适得其反。

但是我要说,唯其如此,正反映了我们现在基础教育的巨大悲哀与缺陷,做个不恰当的比喻,我们的学生就像被一群大人时刻看管着的“贼”,我们必须时时刻刻紧紧地守着,盯着,拉着,包括他们的肉体和灵魂都重重包围起来,我们的神经时刻绷得紧紧的,惟恐稍不留神,那“贼众”就会作乱,更甭说感把他们放任自流。

我记得曾读到过这样一首诗“打开鸟笼/把鸟儿放飞/使鸟笼获得自由”,当时我的心灵就是深深的一颤,是啊,整天禁闭鸟儿的鸟笼也何尝有自由呢!

同样,这样的教育只能使得学生和教师、家长都失去了应有的活力与灵性,真可谓“两败俱伤”呢。

第三,彻底改变教育领导和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

要真正开展一场声势浩大的“重新教育”运动,特别是市县的教育有关部门领导和义务教育第一线的学校校长,进行一场彻底教育培训,先使他们的思想观念得以彻底转变;加强基层教师的民主权利,让在第一线的真正的“新教育理念”的实施者落实好,把好关,这样才可能使我们的教育改革真正有所突破。

第四,进行真正的家长教育。

笔者发现,现在几乎每一所基层乡镇学校都有“家长学校”这样一个牌子,但却几乎没见到真正的进行过家长教育,顶多也就是一年或几年之内从高校或其他地方,请那么一位教育专家或知名人士来给家长做一场走过场一样的报告。

然而,笔者发现,我们的基础教育难以改革,“应试教育”的流弊长期得不到根治,与广大家长的观念、素质也是有着密切的甚至也是至关紧要的关系。

特别是广大农村,家长的素质更是低下,甚至有的连一些极其简单的教育观念、教育原则也不懂,更别说让他们很好地按照一定的教育规律教育他们的子女了。

要化大力气进行家长教育,那怕运用行政手段,比如,在青年男女准备结婚,领取结婚证的时候,让他们必须接受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培训,获得结业证的,方可给他们发放结婚证,否则,就不允许他们结婚,我想,这一措施既可提高即将为人父母的人的素质,使他们懂得一些必要的教育规律,懂得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做一个成功的父母;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婴幼儿的素质,使他们从启蒙教育阶段就步入成功的轨道。

而那些已经成为父母的或他们的子女已经上学的家长,要加大教育力度,开办切实可行的家长培训学校,以提高他们的素质,改变他们的观念,使我们的教育改革顺利实施。

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场关系到全社会的综合工程,它决不仅仅是教育界的事,是教育领导的事,是教师的事,是只有孩子在上学的家长的事,他要求我们全社会密切配合,协调行动,才能打赢这场与“应试教育”、与几千年来我国的科举文化流弊的硬仗,才能最终真正实施了素质教育,使我们的民族素质得以真正提高,以致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笔者作为基层基础教育第一线的教师,作为对自己的祖国和民族有着深切忧患意识的青年,只希望我们的大道理已经讲完,实实在在地从现实的角度去研究一下我们的基础教育,从最关键的地方也是最切实可行的地方入手,真正开始改革,我希望这样的日子不要太久,而且要越快越好,因为,每时每刻,我们的不科学的、不合理的、“应试教育”的基础教育还在运转着,时间是一种一维现象,它逝去了,也就再也没有了回归的可能,人的生命也同样如此,孩子的教育也同样如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