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中国古代文化 讲稿汇总.docx
《汉字与中国古代文化 讲稿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字与中国古代文化 讲稿汇总.docx(7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汉字与中国古代文化汉字与中国古代文化讲稿汇总讲稿汇总汉字与中国古代文化讲稿汉字与中国古代文化系列讲座,是在汉字与中国古代文化一书的基础上以讲座的形式传播汉字与中国古代文化知识,弘扬中华民族悠久而又辉煌的传统文化。
本讲座以汉字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传世文献资料的记载,探讨中国古代文化。
因此,本讲座具有一定的知识性和学术性。
本讲座暂定二十五个专题,通过对古代汉字的分析研究,探讨中国古代文化的方方面面。
内容涉及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诸多方面,如汉人、汉字名称的由来,汉字与八卦、河图、洛书,与古代天文知识,与古代地理知识,与古代生育文化,与时空观念的形成,与数概念的形成,与古代民族观念,与古代医学、法律、书法等,同时也反思了汉字文化的悲剧汉字与古代测字术、汉字与古代避讳制度以及文字狱等负面的东西,希望人们能汲取历史的教训。
所以说本讲座既具有丰富的知识性,更具有较强的学术性。
希望本讲座能对弘扬悠久而又辉煌的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一讲汉人、汉字名称的由来与汉字文化汉字与中国古代文化,顾名思义,就是透过汉字这个文化载体去探讨中国古代的文化。
因此,我们首先应弄明白什么叫汉字?
什么叫文化?
一、汉人、汉字名称的由来1、“汉人”名称的由来。
“汉人”之“汉”最初指的是水的名称,而不是民族的称谓。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水部:
“汉,漾也。
东为沧浪水,从水难省声。
”漾是漾水。
说文:
“漾,水出陇西相道,东至武都为汉。
”又:
“沧浪水南入江。
”可知汉水的上游叫漾水,中游叫汉水,下游叫沧浪水,至汉口注入长江。
“汉”之用于人事,乃自秦末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开始的。
自此以后,汉王的军队便叫汉兵。
汉二年二月,“令除秦社稷,更立汉社稷,”则开始以“汉”为国号了。
汉五年正月,诸侯及将相共请汉王为皇帝。
汉王刘邦稍微客气了一番,遂于二月甲午日即皇帝位于汜水之阳(今山东曹县境内)。
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汉高祖,西汉王朝正式建立。
汉武帝以后,正式出现“汉人”、“汉民”之类的称呼。
到了东汉以后,汉人、汉民的说法就更加普遍了。
这时候的“汉人”已专指生活在中原地区而承继华夏文明的华夏族的后裔,与蛮夷戎狄相区别。
可见,“汉族”作为一个民族的称谓,正是由刘邦建立汉王朝而得名的。
正式称为“汉族”,大约在魏晋之际。
其形成如下图所示:
汉水名汉王汉军汉朝汉民、汉人汉族“汉人”在刘邦建立汉朝之前,因时代不同而有不同的称谓。
夏王朝建立以后,居住在黄河中下游一带的原始居民就称为夏,或华,或华夏连称。
至商、周之际,居住在黄河中下游一带的部落统称为夏。
“华夏”之名的含义,尚书正义:
“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
”中国历史上的夏王朝历14世,共17王,经470余年而亡。
夏亡后,代之而起的是商王朝。
商本是夏的属国,居东方,灭夏以后,直接继承了华夏文明和文化。
自商代中期盘庚将国都从亳迁至殷虚(今河南安阳西北)以后,始称殷。
到商纣时,由于昏乱暴虐,遂被兴起于西戎的周所灭。
殷商历17世31王,享国640年左右。
西周时期,不仅疆域范围空前扩大,包括了原来夏、商和周自己的本土,而且文化事业也得到空前繁荣,以至于生在几百年以后的孔子都羡慕说: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吾从周。
”周王朝历经西周和东周两个阶段,至春秋时期,诸侯纷争,天下大乱,周天子已不能号令天下。
此时,崛起于西周故地的秦,开始强大起来,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奋斗,终于统一了全国,建立起空前强大的中央集权制的秦王朝,奠定了中国封建统治的基础。
秦王朝时,对外交往开始多起来,九州岛畛域之人则叫秦人。
由是观之,所谓夏或华夏,乃至于殷人,周人,秦人和汉人,原来都是因朝代而得名的。
到西汉中叶,随着民族矛盾的加剧,本以汉朝得名的“汉人”,便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了。
大约在魏晋之际,渐渐始有“汉族”这一民族称谓。
南北朝时,也有把夏之后裔称为“华人”,以与四夷相对。
“华人”一语至今仍在使用,专指寓居海外的中国人。
历史上,欧洲人曾一度把中国叫“支那”。
据考证,“支那”一词源于拉丁文Sina。
最早见于公元8089年间完成的爱利脱利亚海周航记。
最初提出“支那”为“秦”的译音者是卫匡国,他于1655年刊印的华新图中提出。
后来法国人伯希和在马可波罗游记注释中也说,印度、欧洲人称中国为China(支那),其语源即来自“秦”。
2、“汉字”名称的由来。
在“汉字”出现以前的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中国人把自己所使用的书写符号只叫“文字”。
例如许慎说文解字叙曰:
“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
”“汉字”一词,最早见之于元史。
元史兵志马政:
“(马)收除见在数目,造蒙古、回回、汉字文册以闻,其总数盖不可知也。
由此可知,所谓“汉字”,是指中原汉族人所使用的文字。
二、“文化”和汉字文化的特点在中国,“文化”一语最早源于易经。
易贲彖传曰: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后来见之于西汉刘向说苑指武篇:
“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可见,“文化”一语本来指以文德进行教化的意思,是个政治术语。
在现代,“文化”主要指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不同的民族,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时期创造了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形式和特质,这就是所谓的民族文化。
汉字有历史活化石(livingfossil)的性质,因此,汉字在流传过程中就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的特征。
1、再现性。
所谓再现性,就是再现历史上曾经有过的东西的形象或特性。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
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文者,物象之本也;字者,言孳乳而寝多也。
”独体的文,如:
日、月、山、川、水等等。
根据汉字的再现性特征,我们可以根据原始文字符号窥测到古代社会的面貌。
例如“昔”字,上部从水,下部从日,甲骨文写作*,就象昔日洪水铺天盖地、滚滚而来的情状,一个“昔”字,就以文字符号的形式记载下了人类历史上曾发生过的这场空前浩劫。
2、时代性。
汉字的时代性特征,是指汉字能够真实而又逼真地反映出特定时代人们的特定文化和生活方式。
例如“辰”字,甲骨文写作,似贝壳,蜃字的初文。
上古时,先民曾经用辰作为农具除去田间的杂草。
又如“砭”字,许慎说:
“砭,以石刺病也,从石。
”以石刺病,就是后世所用的针刺疗法。
说明早在石器时代华夏先民就已发明了用尖石刺激人体穴位治病的方法。
3、浓缩性。
所谓浓缩性,是指单个汉字符号所包含的社会信息量大。
一系列复杂的社会信息,往往包含在一个汉字单元之中。
如“胤”字,说文:
“子孙相承续也。
从肉,从八,象其长也。
从幺,象重累也。
”这样丰富又复杂的人文信息,就浓缩在一个小小的文字符号中。
4、联想性。
所谓联想性,是指当人们看到一个汉字符号时,能激发起大脑丰富的联想活动。
如寒字,说文:
“冻也,从人在宀下,以草荐覆之,下有(冰)。
”当看到一个寒字,就能使人联想到,屋里有个人,浑身裹着草,身旁还有冰块,此人因挨冻而浑身哆嗦,从而意识到,严冬来临了。
5、化育性。
所谓化育性,是指文字对人的教育功能。
淮南子本经训:
“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华夏先民发明创造了文字,使天帝都为之感动,鬼神也因之而畏惧。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深刻地指出:
“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
”文字的这种传承文明、化育人性的作用,古人早就认识到了,并予以足够的重视。
孟子曰:
“人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读书识字,其作用大矣!
汉字的化育性,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
不仅对本民族的成员产生积极的作用,而且还漂洋过海,对周边各民族产生同样而又深远的影响。
早在隋唐之际,中国的汉字就随着外交往来而传播到高丽、日本,从而对朝鲜、日本的文化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
汉字在东亚形成了所谓的“汉字文化圈”。
如果再继续向前追溯,甚至有人认为,在商末周初之际,当时的中国文字甲骨文和金文,就已经随着殷之遗民漂移到美洲大陆,从而对印第安文化和玛雅文明产生一定影响。
所以,汉字的化育性功能是巨大的。
第二讲关于汉字起源的传说汉字在中国古代只称文字,直到元朝蒙古人统治中原以后,相对于蒙古文和回回文来说,才有“汉字”这个名称。
而“汉字”一词又因“汉人”而得名。
但在习惯上,以往的文人仍称中国文字为“文字”。
所以,汉字,也就是中国人过去所说的文字。
关于汉字的起源,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人进行了探讨,留下了不少的传说。
1、起源于结绳记事说。
汉代郑玄周礼注曰:
“结绳为约,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
”这是说,在文字产生以前,人们为了帮助记忆,就用打绳结的方法,做个记号,以帮助记忆。
说明文字的产生是社会生活的需要。
结绳记事还不能算作是文字。
2、起源于书契说。
书契属于一种刻划符号,本来是作为契约用的。
在一块木片或竹片上刻上一些刻划,然后从中间一剖为二,契约双方各持一半,合则为约,这就是契约。
有些契刻符号、陶文和早期的原始数目字很相似。
汉字中可能有一小部分原始数目字和少数所谓指事字,如、爻之类是由刻划演变而来的。
契可能与某些数概念或所有权的标志有关,也与最原始的交易有关。
3、起源于仓颉造字说。
仓颉造字,是传世文献中较为普遍的说法。
战国时的荀子解蔽:
“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
”壹,指专一。
又曰:
“仓颉初作书,盖依类相形,故谓之文。
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仓颉,也作苍颉,历史上是否确有其人,已不得而知。
传说中黄帝所活动的时代大约在公元前二千五、六百年之间。
所以,根据历史传说汉字的产生距今至少也有四千五、六百年的历史了。
4、起源于八卦说。
易系辞下: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包牺氏是古代传说中的华夏始祖之一,称“太昊”。
他教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牧生产,并开始画八卦,被尊奉为古代圣王之一。
他画八卦,造书契,以代替远古时期的结绳记事,由此中国始有用文字书写的文章典籍。
尚书序说:
“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
”中国的文章典籍,就是从他们那时才开始有的。
八卦,是由两种最基本的符号组合而成的八种图形。
代表阳,代表阴。
用这两种基本符号的不同组合,代表各种自然现象乃至社会现象的发展变化以及相互转换。
5、起源于原始刻划。
文字起源于原始刻划的说法,是根据大量地下出土文物而说的,如仰韶文化时期的陶文等。
由于用这种方法造出来的文字符号很抽象,又不便于记忆,它的局限性很大,所以,没有成为汉字造字的主流。
6、起源于原始刻画。
我们所说的刻画,指用刀等利器所刻画而成的带有花纹性质的图案,一般是非直线形的较为复杂的图案,如大汶口文化时期的陶文等。
汉字的绝大多数是由原始刻画演变而来的。
有人称其为文字画,或原始图形文字。
以大汶口文化的刻画为例,他们很象原始象形文字,有人说它们就是最早的文字。
大汶口文化的文物遗存距今约有四千多年,相当于我国的夏王朝时期。
而在此之后的殷王朝中期的铜器铭文中的一些刻画符号很相似,它们很可能是一个系统的文化传承。
殷代中期铜器铭文中开始出现一些刻画,有人称之为文字画,有人认为是族徽,有人认为是图腾。
有人说,龙是黄帝部落的图腾,凤是炎帝部落的图腾,玄鸟是殷商部落的图腾,蛇是闽越人的图腾,太阳是自然神的图腾等。
由于殷代中期以后的铜器铭文和甲骨文中存在大量的象形文字,他们很象原始刻画。
因此绝大部分的汉字就是从这种原始刻画发展演变而来的,极少一部分的汉字则是从原始刻划发展来的。
就是说,汉字是由两个系统发展演变而来,最后合流为一个系统,即汉字系统。
这就是有关汉字起源的考古资料。
第三讲汉字与八卦、河图、洛书汉字起源于八卦,其说由来已久。
易纬乾凿度:
“八卦,古文天字;古文地字;古文风字;古文山字;古文水字;古文火字;古文雷字;古文泽字。
”近人刘师培在文学教科书中亦曰:
“八卦为字之鼻祖,乾坤坎离之卦形,即天土水火之字形。
”1、关于文字。
什么叫“文字”?
文字就是用来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
“独体为文,合体为字。
”就是说由一个基本单位结构而成的字叫“文”,由两个以上的单位结构而成的字叫“字”。
古人认为汉字起源于八卦,那么,八卦又是什么呢?
2、关于八卦。
八卦,传说是上古伏羲氏创造的。
易系辞下以及尚书序: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这样就有伏羲氏画八卦的说法。
史记周本纪:
“西伯(周文王)盖即位五十年。
其囚羑(yu)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
”这就是后世关于文王系卦辞,周公系爻辞,其义既明且备,而有“周易”之名,及孔子作十翼的说法。
以往的传说表明,八卦乃至阐释八卦的周易,作为一种科学理论,不是一时一人所为,而是集体智能的伟大结晶,它经历了几个阶段,才逐渐充实完善起来的。
八卦是用两种最基本的符号组成的。
代表阳,叫阳爻;代表阴,叫阴爻。
每卦由三个爻的不同组合组成,共组成八种最基本的形式,这就是八卦。
再把八卦两两重迭起来,又推演出六十四卦,以此来表达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存在及其发展变化。
所以,八卦及阐述八卦内容的周易,是古代中国哲学思想的最高体现。
周易之“周”,是周遍的意思;“易”是变易的意思。
周易古代又叫易经,是阐述宇宙间客观事物存在与变化之理的。
周易中阐述了变易、简易和不易这三条自然法则,包含了象、数、理三方面的内容。
是说宇宙中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在内,是处在永远的变易当中的。
当我们掌握了复杂的变化规律以后,也就变得简易了。
不过,宇宙间也有永远不变的东西。
这不变的东西就是所谓的“道”。
象,是说万事万物及其发展变化都是有形可见的,也即都表现为一定的形态,这就叫象;数,是说任何事物的存在及其变化都表现为一定数的关系;理,是说宇宙的存在及其变化都是按照一定的“理”进行的。
这就是八卦深邃的思想内容。
因此,根据变易、简易、不易的自然法则和象、数、理的原则,就可以预测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趋势。
所谓的未卜先知,其实就是根据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推算出来的。
这就是八卦的妙用。
因而孔子说:
“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八卦把乾卦代表天,阳,南方,男性,作为数则是1;与乾卦相对的是坤卦,代表地,阴,北方和女性,作为数则是8;把离卦代表日,象征火,东方,作为数则是3;与离卦相对的是坎卦,代表月,象征水,西方,作为数则是6;把震卦象征雷,东北方,作为数则是4;与震卦相对的是巽(xn)卦,象征风,西南方,作为数则是5;把艮(gn)卦象征山,西北方,作为数则是7;与巽卦相对的是兑卦,象征泽,东南方,作为数则是2。
按易理,东南为阳,因此,乾、兑、离、震四卦位于东南,这四卦的内圈初爻都是阳爻,称阳卦;西北为阴,因此,巽、坎、艮、坤四卦位于西北,内圈的初卦都是阴爻,称为阴卦。
周易说卦:
“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
数往者顺,知来者逆。
是故易,逆数也。
”朱熹解释说:
“从震至乾为顺,从巽至坤为逆。
”这是说,从震卦四至乾卦一,内卦都是阳爻,表示阳气上升,似天道左行,是为顺行,从今日追数往日,都是已生之卦;从巽卦五至坤卦八,内卦都是阴爻,表示阴气上升,似天道右行,是为逆行,从今日逆计来日,都是未生之卦。
相对的两卦卦数之和都是9。
9是自然数中最大的一个数,数满10就要作为另一个计算单元了。
说文解字说:
“十,数之终也。
”所以说,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变化都可以用数的形式来表示。
先天八卦方位图所体现的是宇宙间万物的对立统一,强调的是矛盾(天地阴阳)的客观存在。
二、汉字与河图、洛书河图、洛书及其传说,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另一重要内容河洛文化。
河,指黄河;洛,本作雒,即洛水,河、洛在今河南洛阳附近交汇。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河洛文化可看成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且与文字的关系至为密切。
1、关于河图、洛书的文献记载。
据说河图是最早的地图,所以能画在东墙上。
河南省洛宁县洛河岸边的西长水村旁有“洛出书处”古碑两通。
2、河图、洛书究竟是何物?
尚书顾命孔安国传曰:
“伏羲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以画八卦,谓之河图。
”又曰:
“天与禹,洛出书,神龟负文而出,列于龟背,有数至于九。
禹因而第之,以成九类,常道所以次叙。
”据此看来,河图与洛书不是一时一物。
河图是伏羲氏所画的八卦,洛书则是夏禹治水时用的地图的雏形,可能与数有关。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河图、洛书,据说是五代时的道士陈抟所传,朱熹收在周易本义中,此后便流传开。
3、关于河图、洛书的性质。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河图、洛书,只是些用黑点、白点和线条连成的图案。
这些图案的布列很特别,表现出某种数的关系,没有文字说明。
这就使河图、洛书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神秘色彩,成为中华文化的千古之谜。
朱熹说:
“洛书盖取龟象,故其数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中央。
”横、竖、对角三个数字相加,皆是十五。
可以说,数是最高形式的哲学。
因为它是先民对宇宙空间关系认识的最深刻而又最简洁的表达形式。
第四讲汉字与古代天文知识茫茫宇宙,无边无际,无始无终。
在宇宙大家庭成员之一的地球上,经历若干万年的蕴涵化育,出现了一种年轻而又伟大的生灵人类。
在漫长的岁月里,人类一步一步地由蒙昧到野蛮,再由野蛮过渡到文明,逐渐地成长、成熟起来。
人类虽然生活在茫茫宇宙之中,然而并不了解它、认识它。
生活在2300多年前的大诗人屈原,曾仰天发问道:
“天何由沓?
十二焉分?
日月安属?
列星安陈?
出于汤谷,次于蒙汜,自明及晦,所行几里?
夜光何德,死则又育?
”这一切,究竟是谁在主宰?
早在殷代甲骨文里就有关于天文现象的记录了,著名的鸟星卜辞就很有说服力。
古文字中的一些与天文现象有关的字,它们凝结了先民对古代天文现象的缜密观察与深刻认识,是先民有关天文知识的伟大结晶。
日:
在天地万物之中,惟日和月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所以也最早被人们所认识。
甲骨文、金文日字就象圆圆的太阳之形。
中间的一,指明日是充实的气体而不亏损,永远发光。
月:
月与人类的生活关系也很密切。
白天结束,日落以后则主要靠月给人类带来光明。
先民认识到,月和日一样是永存的。
因而造了个“亘”字,在象征天地的二之间或从日,或从月,而有亘古、永恒的意思。
朔:
说文:
“月一日始苏也。
”人们通过长期的观察逐渐认识到,从太阴月的初一这一天开始,月又将复苏,于是人们就把这一天叫朔。
朢(望):
说文:
“月满与日相望,从月从臣从壬。
”朢字就像人站在地上望月之形。
朔指日月交会的一日,望指月满与日相望的月相,也是月圆的时候。
冥:
说文:
“幽也。
从日六,从冖。
日数十,十六日而月始亏,冥也。
冖亦声。
”这个冥字反映出先民已认识到月从十六日以后就开始由圆变小,光亮也变暗了的现象。
这个字也说明先民在造字时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借日代指数十。
与天文知识有关的气象字,如云、雨、风、雷、电(神)等,这里就不再分析了。
先民根据长期观察和所积累的天文知识,从而制定出一套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历法。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见中国古代天文学是相当发达的。
这是先民创造的一笔丰富而又珍贵的精神财富,是前人留下的宝贵的文化遗产。
我们应很好地继承并发扬光大,使之为人类的进步和幸福作出有益的贡献。
第五讲汉字与古代地理知识我国历史悠久,在汉字和古代文献中有相当多的地理知识。
例如:
地,许慎说文解字:
“元气初分,轻清阳为天,重浊阴为地,万物所陈列也。
”易系辞上: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
”所谓地理,就是地之纹理,也即山陵川泽之分布与地势的走向。
古代中国的地理知识,有九州、四渎、四海等概念。
一、关于九州州,说文川部:
“水中可居者曰州。
水周绕其旁,从重川。
昔尧遭洪水,民居水中高土,故曰九州。
古文州字,正象水中陆地之形,说明当时中国范围内有九处地势比较高的地方。
九州是大禹根治洪水以后,根据高山大川的地形、地势而划定的。
1、冀州:
说文:
“北方州也。
”冀州之地望,以今河北省范围为主。
2、兖州:
释名:
“兖州,取兖水以为名也。
”今山东兖州一带。
3、青州:
青州,指今山东半岛,尧时含辽东半岛。
4、徐州:
释名:
“徐,舒也,土气舒缓也。
”5、扬州:
释名:
“扬州之界多水,水波扬也。
”6、荆州:
说文:
“荆,楚木也。
”释名:
“荆州,取名于荆山也。
荆,警也。
南蛮数为寇逆,其民有道后服无道,先疆常警备之也。
”7、豫州:
释名:
“豫州,地在九州之中,京师东都所在。
常安豫也。
”8、梁州:
蔡沉曰:
“梁州之境,东距华山之南,西据黑水。
”9、雍州:
释文曰:
“雍者,拥也。
”蔡沉曰:
“雍州之域,西据黑水,东距西河。
谓之西河者,主冀都而言也。
”二、关于四渎渎,说文:
“沟也。
一曰邑中沟。
”古代有所谓四渎的地理概念。
”释名云:
“天下大水四,谓之四渎,江、河、淮、济是也。
渎,独也,各独出其所而入海也。
江,公也,诸水流入其中所公共也;淮,围也,围绕扬州北界东至海也;河,下也,随地下处而通流也;济,济也,言源出河北济河而南也;海,晦也,主承秽浊其色黑而晦也。
”三、关于四海海,说文:
“天池也,以纳百川者。
”庄子逍遥游:
“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在古代,四海指中国以外的远边。
尔雅释地:
“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
”四、关于五岳岳,尔雅:
“河南华、河西岳、河东岱、河北恒、江南衡。
”又曰:
“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为南岳,恒山为北岳,嵩高为中岳。
”此外,古代地理还有十薮的说法。
薮,说文:
“大泽也。
”风俗通:
“薮,厚也,有草木鱼鳖所以厚养人也。
”古代的那些薮,绝大多数已经淤积为平地或沼泽了。
古代文献中有不少地理方面的专用字。
在古代,还有根据山川和太阳的关系来命名地理的专用字。
谷梁传曰:
“水北为阳,山南为阳。
所以,在古代以山川之朝阳或背阴而命名的地方很多。
如淮阴,淮阳等等。
对于今天的人来说,掌握了古代一些地名命名的由来以后,即可以根据古地名的称谓,大体知道该地所处的地理位置。
第六讲汉字与古代祭祀文化左传成公十三年: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祀,就是祭祀。
据此可知,祭祀在古代被看成是国家的大事之一。
祭祀,本来指子孙后代以某种特定的形式纪念死去祖先的一种宗教活动。
由于我国从夏王朝开始就实行王权世袭制。
这样,在家天下的夏、商、周乃至后来的封建时代,祭祀活动也就成为国家的重大事情之一。
祭祀行为的思想基础在于,先民对一些重大的或罕见的自然现象无法作出科学的解释,总以为有一个万能的神在主宰着一切。
另一方面,当先民面对巨大的天灾人祸感到无法抗拒时,于是自然地想到祈求万能的神或祖先的神灵保佑。
这样,祭祀神道设教活动就产生了。
礼记祭统:
“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者也。
”这是说,当人的内心有这种需要时才会产生祭祀行为。
万能的神和祖先神灵究竟是什么样子?
谁也不知道。
但在先民的观念中,相信上帝和祖先的神灵肯定是存在的,他们居于高深莫测的天上,且与人一样,有思想,知善恶,神圣而又万能,只要享受人间的祭祀,就能施展神威,保佑子孙平安或消除灾祸。
基于这种观念,所以祭祀的方式也就必然以人的活动方式为原型而加以想象化。
根据对殷商甲骨卜辞的研究,早在殷代后期就已形成了一套规律严整的周祭制度。
所谓周祭制度,就是在不同的天干日祭祀不同的祖先。
殷代以祖先死之日所逢的天干命名祖先的庙号,因此,祭祖之日必与祖先之庙号相同。
比如,在甲日祭祀殷的先祖上甲微等;乙日则祭祀大乙成汤等。
所有的祖先都祭祀完一周,六十日一回转,一年六周祭,称为一祀,然后又从头开始。
晚殷时期形成的五种周祭,内容包括:
1、彡祭,即肜祭,据字形其形式当是伐鼓之祭,至周代尚有此种祭法。
2、翌祭,据字形其形式当是舞羽之祭;3、祭祭,即以酒肉祭;4、祭,据字形其形式当属烝尝之祭,即以黍稷祭祖先神灵;5、祭,据字形当与西周时的禘祭相同,也即大合祭。
五种方式祭祀一周,恰好是一年,称为一祀。
这就是尔雅释天:
“夏曰岁,殷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的由来。
在殷商甲骨文中,有130多个字是与古代祭祀活动有关的。
到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里,还有67个与古代祭祀有关的篆字。
通过分析这些文字,可以了解古代祭祀文化丰富的内涵与独特的方式。
一、祭祀的对象上古时期人们迷信,祭祀的对象既众多而且祭祀又频繁。
首先是祭祀祖先。
礼记祭法:
“祭法,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夏后氏亦礻帝黄帝而郊鲧,祖颛顼而宗禹;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