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学名解大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4009094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0.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神经病学名解大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神经病学名解大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神经病学名解大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神经病学名解大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神经病学名解大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神经病学名解大题.docx

《神经病学名解大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经病学名解大题.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神经病学名解大题.docx

神经病学名解大题

名解

1.缺损症状:

指神经结构受损时,正常功能的减弱或消失。

2.刺激症状:

指神经结构受刺激后引起的过度兴奋的表现。

3.释放症状:

指高级中枢受损后,原来受其抑制的低级中枢因抑制解除而出现功能亢进。

4.断联休克症状:

指中枢神经系统局部发生急性严重损害时,密切联系的远隔部位神经功能短暂丧失。

5.丘脑综合征:

表现为偏身感觉(尤深感觉)障碍,丘脑痛,感觉过敏或痛觉过度,不自主运动,感觉性共济失调,半身水肿及面部表情障碍,常提示对侧大脑后动脉的丘脑膝状体动脉梗塞。

6.❤延髓背外侧综合症(Wallenbergsyndrome):

病变位于延髓上段的背外侧区,主要表现为①前庭神经核损害:

眩晕、恶心、呕吐及眼震;②疑核及舌咽、迷走神经损害:

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同侧软腭低垂及咽反射消失;③小脑绳状体损害:

病灶侧共济失调;④交感神经下行纤维损害:

Horner综合征;⑤三叉神经脊髓及脊束核损害:

同侧面部痛、温觉缺失;⑥脊髓丘脑侧束损害:

对侧偏身痛、温觉减退或丧失.常见于小脑后下动脉、椎基底动脉或外侧延髓动脉缺血性损害。

7.❤霍纳(Horner)综合征:

由于颈8-胸1节段侧角细胞受损,表现为一侧的瞳孔缩小(病损同侧),眼球内陷(眼眶肌麻痹),眼裂变小(眼睑肌麻痹),同侧面部出汗减少,见于颈上交感径路损害及脑干网状结构的交感纤维损害。

8.❤布朗-塞卡尔综合征(Brown-Sequardsyndrome):

又称脊髓半切综合征,表现为脊髓病变节段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深感觉障碍、精细触觉障碍及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对侧痛温度觉障碍,常见于慢性脊髓压迫症。

9.❤脊髓休克:

脊髓横贯性损伤急性期,表现为损伤平面以下弛缓性瘫痪、肌张力减低、腱反射消失、病理征不能引出和尿潴留等,称脊髓休克。

一般持续1-6周后逐渐转变为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出现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和反射性排尿等。

10.❤颈膨大:

颈部上肢神经出入处形成膨大,相当于C5~T2,在C7处最宽,是支配上肢神经的起源。

受损可出现双上肢下运动神经元性瘫,双下肢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病变平面以下各种感觉缺失,肩部及上肢可有放射性根痛,括约肌障碍等。

11.❤大脑动脉环(Willis环):

由两侧大脑前动脉起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末端、两侧大脑后动脉借前、后交通动脉连通形成,使颈内动脉系与椎-基底动脉系相交通。

正常情况下动脉环两侧的血液不相混合,当某一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时,可一定程度通过大脑动脉环使血液重新分配和代偿,以维持脑的血液供应。

后交通动脉和颈内动脉交界处、前交通动脉和大脑前动脉的连接处是动脉瘤的好发部位。

12.❤三偏综合征:

内囊损害时,出现对侧肢体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双眼同向偏盲,简称三偏综合征,常见于脑血管病时。

13.脊髓前动脉综合征:

脊髓前动脉供应脊髓前2/3区域,易发生缺血性病变,以中胸段或下胸段多见,其特点是突然出现的根痛、截瘫或四肢瘫和分离性感觉障碍。

首发症状常为突发的、病损水平相应部位的根痛或弥漫性疼痛,迅速发生弛缓性瘫,脊髓休克期过后转变为痉挛性瘫;传导束型分离性感觉障碍,痛温觉缺失而深感觉保留(后索未受累);尿便障碍较明显。

14.脊髓后动脉综合征:

脊髓后动脉因有良好侧支循环而极少闭塞,即使发生症状也较轻且恢复较快。

表现为急性根痛,病变水平以下深感觉缺失和感觉性共济失调,痛温觉和肌力保存,括约肌功能常不受影响。

15.❤一个半综合征:

脑桥侧视中枢和内侧纵束上行纤维同时受损,表现为双眼向同侧凝视麻痹,同侧眼球也不能内收,仅对侧眼球可以外展,多见于脑干腔隙性梗死或多发性硬化等。

16.辐辏及调节反射(集合反射):

指双眼同时注视近物时双眼汇聚、瞳孔缩小的反应。

顶盖前区病变,不影响辐辏及调节反射,但影响瞳孔光反射。

17.阿-罗瞳孔:

表现为两侧瞳孔较小,大小不等,边缘不整,光反射消失而调节反射存在,是由于顶盖前区的光反射径路受损所致,常见于神经梅毒、偶见于多发性硬化剂带状疱疹等。

18.艾迪瞳孔:

又称强直性瞳孔,多见于中年女性,表现为一侧瞳孔散大,直接、间接光反射及调节反射异常。

19.华勒变性:

指外伤使轴突断裂后,由于不再有轴浆运输提供轴突所必需的营养成分,断裂远侧的轴突很快自近端向远端发生变性、解体,解体的轴突和髓鞘由施万细胞和巨噬细胞吞噬,断端近侧的轴突和髓鞘可有同样的变化,但一般只到最近的1-2个郎飞结而不再继续,接近细胞体的轴突断伤可使细胞体坏死。

20.轴突变性:

由于中毒或代谢营养障碍等原因,使细胞体合成蛋白质等物质发生障碍或轴浆运输阻滞,致使最远端的轴突不能得到必要的营养,因此其变性通常从轴突的最远端开始向近端发展,故有“逆死性神经病”之称。

21.神经元变性:

指神经元胞体损害坏死后,继发轴突丧失和髓鞘破坏,其周围神经的变化类似轴突变性;不同的是神经元胞体一旦坏死,其轴突的全长在短期内即变性、解体,这类疾病临床上又称神经元病。

22.❤节段性脱髓鞘:

髓鞘破坏轴突相对保存的病变称为脱髓鞘。

病理上表现为神经纤维有长短不等的节段性髓鞘破坏,施万细胞增殖吞噬。

可见于炎症、中毒、遗传性或后天代谢障碍等。

23.❤交叉性瘫痪:

由于一侧脑干受损而出现的病变侧脑神周围性麻痹及对侧身体的中枢性瘫痪,常见于脑干肿瘤或脑干血管闭塞。

24.浅感觉:

指来自皮肤和黏膜的痛觉、温度觉及触觉。

25.深感觉:

指来自肌腱、肌肉、骨膜和关节的运动觉、位置觉和振动觉。

26.复合感觉:

又称皮质感觉,指大脑顶叶皮质对深浅感觉分析、比较、整合而形成的实体觉、图形觉、两点辨别觉、定位觉和重量觉等。

27.❤去皮质综合征:

因大脑皮层广泛损害而脑干上行网状激活系统正常所导致的皮质功能减退或丧失,皮质下功能仍保留,表现为无意识睁眼闭眼,咀嚼、吞咽,瞳孔光反射、角膜反射存在,对刺激无反应,呈上肢屈曲、下肢伸直姿势(去皮层强直),尿失禁,可有病理征,保持觉醒-睡眠周期,见于缺氧性脑病、脑外伤和严重脑卒中等大脑皮质广泛损害。

28.无动性缄默症:

因脑干上部或丘脑网状激活系统及前额叶-边缘系统损害所致,表现为对刺激无意识反应,四肢不能活动,可无目的睁眼或眼球运动,有睡眠-醒觉周期,呈过度睡眠;体温高、心律或呼吸节律不规则、尿便潴留或失禁,无锥体束征,常见于脑干梗死。

29.失语:

是在神志清楚,意识正常,发音和构音没有障碍的情况下,大脑皮质语言功能区病变导致的言语交流能力障碍,表现为自发谈话、听理解、复述、命名、阅读和书写六个基本方面能力残缺或丧失,如患者构音正常但表达障碍,肢体运动功能正常但书写障碍,视力正常但阅读障碍,听力正常但言语理解障碍等。

30.❤Broca失语(运动性失语):

由优势侧额下回后部(Broca区)病变引起。

临床表现有口语表达障碍最突出,谈语为非流利型、电报式语言,讲话费力,找词困难,只能讲一两个简单的词,且用词不当,或仅能发出个别的语音,常见于脑梗塞、脑出血等引起Broca区损害的神经系统的疾病。

31.❤Wernicke失语(感觉性失语):

由优势侧颞上回后部(Wernicke区)病变引起。

临床特点为严重听理解障碍,表现为患者听觉正常,但不能听懂别人和自己的讲话,常见于脑梗塞、脑出血等引起区损害的神经系统的疾病。

32.古茨曼综合症(Gertmannsymfrome):

为优势侧角回损害所致,主要表现有:

计算不能(失算症),手指失认,左右辨别不能(左右失认症),书写不能(失写症),有时伴失读。

33.体象障碍:

损害部位--非优势半球顶叶病变表现--①偏侧忽视②病觉缺失③手指失认④自体认识不能⑤幻肢现象

34.痉挛性瘫痪:

又称上运动神经元瘫或中枢性瘫痪,是指大脑皮层的运动中枢及其发出的神经纤维(锥体束)疾病和损伤所造成的瘫痪,表现为瘫痪肌肉的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出现病理反射,瘫痪肌肉无萎缩,但可有废用性萎缩,肌电图显示神经传导正常,无失神经支配电位。

35.弛缓性瘫痪:

又称下运动神经元瘫痪,是指大脑皮层以下的低位运动中枢及其发出的神经纤维疾病和损伤所造成的瘫痪,表现为瘫痪肌肉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较早发生肌萎缩,肌电图显示神经传导速度异常并有失神经定位。

36.分离性感觉障碍:

是指同一部位的痛觉、温觉、粗略触觉或深感觉、精细触觉部分丧失。

深、浅感觉传导通路的不同是分离性感觉障碍的解剖学基础。

当深、浅感觉传导通路上一部分受损而另一部分相对保留时即出现分离性感觉障碍。

37.❤放射性疼痛:

中枢神经、神经根或神经干刺激病变时,疼痛不仅发生在局部,而且扩散到受累神经支配的区域,常见于神经根受到肿瘤或椎间盘的压迫,脊髓空洞症的痛性麻痹。

38.闭锁综合症:

又称去传出系统,是脑桥病变所致。

主要见于脑干的血管病变,多为基底动脉脑桥分支双侧闭塞,导致脑桥基底部双侧梗塞所致。

患者表现为不能讲话,有眼球水平运动障碍,双侧面瘫,舌咽及构音,吞咽运动均有障碍,不能转颈耸肩,四肢全瘫,可有双侧病理反射。

39.Weber综合征:

又称大脑脚综合征,损伤动眼神经和锥体束。

表现为病灶侧除外直肌综合征和上斜肌外所有眼肌麻痹,瞳孔散大,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和四肢瘫痪。

40.Millard-Gubler综合征:

即脑桥腹外侧综合征,主要累及展神经、面神经、锥体束、脊髓丘脑束和内侧丘系,表现为病灶侧眼球不能外展、周围性面瘫,对侧中枢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

41.皮质盲:

皮质盲是大脑枕叶皮质受到毒素影响或血管痉挛缺血而引起的一种中枢性视功能障碍,以血管痉挛性损害最为常见。

临床表现为双眼视觉完全丧失,瞳孔光反射正常,眼底正常,可有偏瘫等。

本病常见于2~6岁小儿。

42.偏头痛:

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颅内外血管神经功能障碍导致的,以发作性单或双侧头痛为特征的疾病。

发作性头痛,自发性缓解,反复发作,间歇期正常是偏头痛的主要临床特征。

43.❤静止性震颤:

是指在安静和肌肉松弛的情况下出现的震颤,表现为安静时出现,活动时减轻,睡眠时消失,手指有节律的抖动,每秒约4-6次,呈“搓药丸样”,严重时刻发生于头、下颌、唇舌、前臂、下肢及足等部位,常见于帕金森病。

44.帕金森病:

以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减少和路易氏小体形成为突出病理特征的慢性疾病,机制主要与多巴胺和乙酰胆碱递质的平衡失调有关。

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姿势障碍是主要临床表现。

45.脑卒中:

是指由于急性脑循环障碍所致的局限或全面性脑功能缺损综合征或称急性脑血管病事件。

46.脑梗死:

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各种原因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

脑梗死是cvD的最常见类型

47.❤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是指因脑血管病变引起的短暂性,局限性功能缺失或视网膜功能障碍,临床症状一般持续10~20分钟,多在1小时内缓解,最长不超过24小时,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结构性影像学(CTMRI)检查无责任病灶。

48.❤跌倒发作:

表现患者转头或仰头时.下肢突然失去张力而跌倒,无意识丧失,常可很快自行站起;系下部脑干网状结构缺血所致;

49.缺血半暗带:

位于急性脑梗死灶周围,其仍存在侧支循环,可获得部分血液供应,尚有大量可存活的脑神经元,如果血流迅速恢复,使脑功能改善,损伤仍然可逆,脑神经仍可存活并恢复功能

50.脑血栓形成:

是脑梗死中最常见的类型。

通常指脑动脉的主干或其皮层支因动脉粥样硬化及各类动脉炎等血管病变,导致血管的管腔狭窄或闭塞,并进而发生血栓形成,造成脑局部供血区血流中断,发生脑组织缺血、缺氧,软化坏死,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51.腔隙性脑梗死:

是指发生在大脑半球或脑干深部小穿痛动脉闭塞引起的缺血性小梗死灶。

因脑组织缺血,坏死,液化并由吞噬细胞移走而形成腔隙,约占脑梗死的20%。

52.蛛网膜下腔出血:

是多种病因所致脑底部或脑及脊髓表面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

53.癫痫:

是多种原因导致的脑部神经元高度同步化异常放电的临床综合征,临床表现具有发作性,短暂性,重叠性,刻板性的特点。

54.癫痫发作:

癫痫发作是脑部神经元高度同步化异常活动所引起,由不同症状和体征组成的短暂性临床现象。

癫痫发作三要素:

脑部神经元高度同步化的异常活动,特殊的临床现象,发作的短暂性.

55.❤Jackson发作:

部分运动性发作如放电沿大脑皮质运动区分布逐渐扩展,临床表现抽搐自手指—腕部—前臂—肘—口角—面部逐渐发展,称为Jackson发作。

56.典型失神发作:

儿童期起病,青春期前停止发作,特征性表现是突然短暂的意识丧失和正在进行的动作中断,双眼茫然凝视,呼之不应,可伴擦鼻、咀嚼、吞咽等,或伴失张力如手中持物坠落或轻微阵挛,一般不会跌倒,事后对发作全无记忆,每日可发作数次至数百次,发作后立即清醒,无明显不适,可继续先前活动,醒后不能回忆,发作时EEG呈双侧对称3Hz棘-慢综合波。

57.不典型失神发作:

起始和终止均较典型失神缓慢,除意识丧失外,常伴肌张力降低,偶有肌阵挛,EEG显示较慢的不规则棘-慢或尖-慢波,背景活动异常,多见于弥漫性脑损害患儿。

58.假性发作:

是一种非癫痫性的发作性疾病,是心理因素引起运动、感觉、情感和体验异常,可出现发作性行为异常、四肢抽动,呼之不应等,①假性发作持续的时间较长,常超过半15min②发做表现多种多样③发作时意识存在,没有真正的意识丧失④发作时脑电图上无痫性放电⑤抗癫痫药治疗无效。

59.❤癫痫持续状态:

癫痫全面性或部分性发作在短时间内频繁发生,全面性发作在两次发作之间神经功能没有恢复到正常基线,或单次发作超过这种发作类型大多数患者平均持续时间.

60.❤Todd氏麻痹:

局灶性运动性发作表现为身体的某一局部发生不自主的抽动。

大多见于一侧眼睑、口角、手或足趾,也可涉及到一侧面部或肢体。

严重者发作后可留下短暂性肢体瘫痪,称为Todd麻痹。

61.全面强直-阵挛发作:

又叫大发作,是癫痫发作的全面发作阶段,早期出现意识丧失、跌倒,随后的发作分强直期、阵挛期和发作后期。

62.❤急性脊髓炎(Acutemyelitis):

是非特异性炎症引起脊髓白质脱髓鞘病变或坏死,导致急性横贯性脊髓损害,也称为急性横贯性脊髓炎,以病损水平以下肢体瘫痪,传导束性感觉障碍和尿便障碍为临床特征。

63.脊髓压迫症:

是一组椎管内或椎骨占位性病变所引起的脊髓受压综合症,随病变进展出现脊髓半切综合症和横贯性损害及椎管梗阻,脊神经根和血管不同程度受累。

64.❤马鞍回避:

髓内病变早期出现病变节段支配区分离性感觉障碍,累及脊髓丘脑束是感觉障碍自病变节段向下发展,鞍区感觉保留至最后受累,称为马鞍回避。

65.❤Froin征:

是指脊髓压迫症椎管严重梗阻时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细胞数正常,蛋白含量超过10g/L时,黄色的脑脊液流出后自动凝结的现象。

66.❤扳机点:

患三叉神经痛时,患者口角,鼻翼,颊部或舌部为敏感区,轻触可诱发。

67.痛性抽搐:

癫痫可引起反射性的面肌抽搐,面部潮红,流泪和流涎,称痛性抽搐。

68.贝尔征:

由于面神经瘫,表现为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不能皱额、蹙眉,眼裂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闭目时,瘫痪侧眼球转向上外方,露出角膜下的白色巩膜,见于面神经炎。

69.❤Ramsay-Hunt综合征:

由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出现同侧面部表情肌瘫痪,舌前2/3味觉丧失与听觉过过敏,尚有瘫痪侧乳突部疼痛、耳廓与外耳道感觉减退,外耳道或鼓膜出现疱疹,常见于膝状神经节带状疱疹病毒感染。

70.❤吉兰-巴雷综合征:

是一种自身免疫介导的周围神经病,常累及脑神经,主要病理改变是周围神经组织中小血管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浸润,神经纤维的脱髓鞘,严重病例可继发轴突变性。

71.❤蛋白-细胞分离现象:

指脑脊液表现为蛋白增高而细胞数正常或接近正常,称蛋白-细胞分离现象,是吉兰-巴雷综合征特征性改变之一。

病程3~6周蛋白增高最明显。

72.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基底动脉尖端分出小脑上动脉和大脑后动脉,闭塞后导致眼球运动障碍及瞳孔异常、觉醒和行为障碍,可伴有记忆力丧失、对侧偏盲或皮质盲。

73.周期性麻痹:

是一组反复发作的骨骼肌迟缓性麻痹为特征的肌病,与钾代谢异常有关,临床以低钾型者多见。

74.❤重症肌无力:

MG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功能障碍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由于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后膜上乙酰胆碱受体受损引起,临床主要表现为部分或全身骨骼肌无力和极易疲劳,活动后症状加重,经休息和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后症状减轻。

75.❤肌无力危象:

呼吸肌受累时出现咳嗽无力甚至呼吸困难,需用呼吸机辅助通气,是致死的主要原因。

口咽肌无力和呼吸肌乏力者易发生。

76.胆碱能危象:

抗胆碱酯酶药使用过量,除肌无力加重外,还有肌束颤动及毒覃碱样反应(瞳孔缩小、心动过缓、流涎、多汗、腹痛、腹泻等)。

77.反拗性危象:

MG治疗时,因机体突然对抗胆碱酯酶药不敏感引起,滕喜龙试验无反应,此时应停止抗胆碱酯酶药而用输液维持,过一段时间后如抗胆碱酯酶药有效时再重新调整剂量。

78.Lambert-Faton综合征(肌无力综合征):

是一组自身免疫性疾病。

多数患者伴发恶性肿瘤。

主要影响四肢肌肉,下肢更明显,眼肌受累少见。

病肌无力时短暂收缩时症状减轻,但继续收缩后又加重。

新斯的明试验可阳性。

79.❤多发性硬化(MS):

是以中枢神经系统白质炎性脱髓鞘病变为主要特征的自身免疫病,本病最常累及的部位为脑室周嗣白质、视神经、脊髓、脑干和小脑。

主要临床特点为中枢神经系统白质散在分布的多病灶与病程中呈现的缓解复发.症状和体征的空间多发性和病程的时间多发性。

简答

1.❤简述一般意识状态的分级划分。

(1)嗜睡:

是意识障碍的早期表现。

患者表现为睡眠时间过度延长,但能被叫醒,醒后可勉

强配合检查及回答简单问题,停止刺激后患者又继续入睡。

(2)昏睡:

是一种比嗜睡较重的意识障碍。

患者处于沉睡状态,正常的外界刺激不能使其觉醒,须经高声呼唤或其他较强烈刺激方可唤醒,对言语的反应能力尚未完全丧失,可作含糊,简单而不完全的答话,停止刺激后又很快入睡。

(3)昏迷:

是一种最为严重的意识障碍,患者意识完全丧失,各种强刺激不能使其觉醒,无有目的的自主活动,不能自发睁眼,昏迷。

分为:

昏迷程度

疼痛刺激反应

无意识动作

腱反射

瞳孔对光反射

生命征,血压,呼吸

浅昏迷

可有

存在

存在

无变化

中昏迷

重刺激可有

很少

迟钝

迟钝

轻度变化

深昏迷

消失

消失

明显变化

2.简述周围性眼肌麻痹的临床表现。

(1)❤动眼神经麻痹→上睑提肌、上直肌、内直肌、下斜肌、下直肌、瞳孔括约肌、睫状肌,表现为上睑下垂、眼球向外下斜视、不能向上、向内、向下转动、瞳孔散大、光反射调节反射消失、复视。

(2)滑车神经麻痹→上斜肌,表现为眼球向外下方活动受限,复视。

(3)展神经麻痹→外直肌,表现为眼球内斜视,外展运动受限,复视。

(4)若三条神经均受损则表现为眼肌全部瘫痪,眼球只能直视前方,不能向任何方向转动,瞳孔散大,光反射及调节反射消失,见于海绵窦血栓、眶上裂综合征。

3.❤简述周围性与中枢性面瘫的区别。

特征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中枢性面神经麻痹

面瘫程度

症状表现

面部表情肌瘫痪使表情动作丧失

病灶对侧下部面部表情肌瘫痪(唇鼻沟变浅和口角下垂),额支无损(两侧中枢支配),皱额、皱眉和闭眼动作无障碍;病灶对侧面部随意动作丧失而苦、笑等动作仍保存;常伴有同侧偏瘫和中枢性舍下神经瘫

恢复速度

缓慢

较快

常见病因

神经炎

脑血管疾病及脑部肿瘤

4.❤❤❤简述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鉴别

体征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下运动神经元瘫痪

瘫痪分布

整个肢体为主

肌群为主

肌张力

增高,呈痉孪性瘫痪

降低,呈弛缓性瘫痪

浅反射

消失

消失

腱反射

增强

减低或消失

病理反射

肌萎缩

无或轻度废用性萎缩

明显

皮肤营养障碍

多数无障碍

常有

肌束颤动或肌纤维颤动

可有

肌电图

神经传导速度正常,无失神经电位

神经传导速度异常,有失神经电位

5.简述真、假球麻痹的鉴别。

特征

真性球麻痹

假性球麻痹

病变部位

舌咽、迷走神经(一侧或两侧)

双侧皮质脑干束

下颌反射

正常

亢进

咽反射

消失

存在

强苦强笑

舌肌萎缩

可有

双锥体束征

常有

6.❤简述周围性与中枢性眩晕的鉴别。

临床特点

周围性眩晕

中枢性眩晕

病变部位

前庭感受器及前庭神经颅外段(未出内听道)

前庭神经颅内段、前庭神经核、核上纤维、内侧纵束、小脑、大脑皮质

常见疾病

迷路炎、中耳炎、前庭神经元炎、梅尼埃病、乳突炎、咽鼓管阻塞、外耳道耵聍等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椎病、小脑肿瘤、脑干(脑桥和延髓)病变、听神经瘤、第四脑室肿瘤、颞叶肿瘤、颞叶癫痫等

眩晕程度及持续时间

发作性、症状重、持续时间短

症状轻、持续时间长

眼球震颤

幅度小、多水平及水平加旋转、眼震快相向健侧或慢相向病灶侧

幅度大、形式多变、眼震方向不一致

平衡障碍

倾倒方向与眼震慢相一致、与头位有关

倾向方向不定、与头位无一定关系

前庭功能试验

无反映或反映减弱

反映正常

听觉损伤

伴耳鸣、听力减退

不明显

自主神经症状

恶心、呕吐、出汗、面色苍白等

少有或不明显

脑功能损害

脑神经损害、瘫痪和抽搐等

7.❤❤❤简述腰椎穿刺的适应症、禁忌症和并发症。

(1)适应证:

①留取CSF做各种检查以助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感染、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膜癌病等的诊断;②测量颅内压或行动力学试验以明确颅内压高低及脊髓腔、横窦通畅情况;③动态观察CSF变化以助判断病情、预后及指导治疗;④注入放射性核素行脑、脊髓扫描;⑤注入液体或放出CSF以维持、调整颅内压平衡,或注入药物治疗相应疾病。

(2)禁忌证:

①颅内压明显升高,或已有脑疝迹象,特别是怀疑后颅窝存在占位性病变;②穿刺的部位有感染灶、脊柱结核或开放性损伤;③明显出血倾向或病情危重不宜搬动;④脊髓压迫症的脊髓功能处于即将丧失的临界状态。

(3)并发症:

①低颅压综合征;②脑疝形成(枕骨大孔疝);③神经根痛;④其他如感染、出血等。

8.❤❤❤常见脑血管疾病鉴别诊断表

缺血性脑血管病

出血性脑血管病

脑血栓形成

脑栓塞

脑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发病年龄

多在60岁以上

青状年多见

55~65多见

各年龄组均有

常见病因

动脉粥样硬化

风湿性心脏病

高血压及动脉硬化

动脉瘤、血管畸形、动脉硬化

起病状况

多在安静时

不定

多在活动时

多在活动时

起病急缓

较缓(时、日)

最急(分、秒)

急(分、小时)

急(分)

昏迷

较轻

少、短暂

深而持续

少、短暂较浅

头痛

少有

神志清楚者有

剧烈

呕吐

少见

少见

多见

多见

血压

正常或增高

多正常

明显增高

正常或增高

瞳孔

多正常

多正常

脑疝时患侧大

患侧大或正常

眼底

动脉硬化

偶见动脉栓塞

偶见网膜出血

偶见玻璃体下出血

偏瘫

多见

多见

多见

肌强直

多有

多明显

脑脊液

多正常

多正常

血性、压力高

血性、压力高

CT检查

脑内低密度区

脑内低密度区

脑内高密度区

脑池高密度影

9.❤❤简述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诊断。

临床表现:

⑴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和季节,原发感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