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小区雨水收集利用技术wjk.docx
《建筑小区雨水收集利用技术wjk.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小区雨水收集利用技术wjk.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建筑小区雨水收集利用技术wjk
建筑小区雨水收集利用技术
吴俊康220130450
(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江苏南京210096)
摘要:
雨水是天然之水,在如今水资源短缺的背景下,雨水的资源化利用已逐渐成为缓解水资源短缺的一种重要途径。
本文概述了建筑小区雨水利用的相关概念,国内外应用现状,小区雨水水质特点以及小区雨水收集利用的意义;并且着重介绍了建筑小区雨水回收利用系统组成和回收利用技术,雨水回收利用系统包括雨水收集和预处理系统以及雨水传输和贮存系统;雨水回收利用技术包括屋顶花园技术、屋面雨水收集利用技术、地面渗透技术以及雨水花园技术。
关键词:
建筑小区;雨水收集和利用;地面渗透;雨水花园
目录
0引言-1-
1雨水利用概述-1-
1.1雨水利用相关概念-1-
1.1.1雨水利用基本概念-1-
1.1.2雨水利用途径-3-
1.2国内外现状-3-
1.2.1国外雨水利用现状-3-
1.2.2国内雨水利用现状-4-
2建筑小区雨水回收利用-5-
2.1雨水水质特点-5-
2.2回用意义-7-
3建筑小区雨水回用技术-7-
3.1雨水回收利用技术及系统组成-7-
3.2雨水收集系统-7-
3.2.1屋面雨水收集系统-7-
3.2.2路面雨水收集系统-8-
3.3雨水储存系统-9-
3.4雨水利用技术-9-
3.4.1屋顶花园-9-
3.4.2屋面雨水收集利用-10-
3.4.3雨水花园-11-
3.4.4地面渗透系统-13-
4结语-15-
参考文献-16-
0引言
雨水是城市水循环系统中的重要环节,对城市水资源的调节、补充、生态环境的改善起着关键的作用。
中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由此而引起的城市雨水问题就愈发凸现。
主要表现为:
雨水径流污染严重;城市洪涝灾害风险加大;雨水资源大量流失;城市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
城市雨水问题不仅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还威胁到人民健康和生命财产的安全。
雨水利用是水资源综合利用中的一种,既能节约水资源,又能够产生很好的环境生态效益。
雨水利用需要使水循环向着有利于城市生活的方向发展,主要是通过土壤入渗调节和地表径流调节,实现雨水资源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维持自然界原有的水循环环境;雨水资源的利用能够节省城市自来水;改善水环境乃至生态环境,强化雨水的土壤入渗,增加土壤含水量,利用雨水回灌提升地下水位;增加雨水入渗量和雨水径流存储,减少雨水径流量,从而调高城市排洪系统的可靠性,减少城市洪涝。
建筑区是城市雨水排水系统的起端,占据了城市近70%的面积,且居住区绿地是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绿化面积大,环境效益好等特点,为雨水收集与利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并起到节水、减污、美化环境的多重作用。
雨水的利用是解决目前城市水污染、城市洪涝、城市地下水下降和栖息地丧失等环境问题的一种有效措施。
雨水的可持续利用对于城市绿地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此建筑区的雨水利用是城市雨水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雨水系统的优劣起到很大的作用。
1雨水利用概述
1.1雨水利用相关概念
1.1.1雨水利用基本概念
雨水利用是一种综合考虑雨水径流污染控制、城市防洪以及生态环境的改善等要求,建立包括雨水入渗、收集回用、调蓄排放等的总称。
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
是指收集、利用建筑物屋顶及道路、广场等硬化地表汇集的降雨径流,经汇集——输水——净化——储存等渠道,为绿化、景观水系、洗涤等提供水源,采取对雨水就地收集、入渗、储存、处理、利用等措施。
主要包括:
汇集、储存和净化后的直接利用,以达到综合利用雨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目的。
具有消减城区雨水洪涝和地下水位下降、控制雨水径流的污染、改善城市水环境及生态环境等广泛的意义(如图1-1)。
利用人工或自然水体、池塘、湿地或低洼地对雨水径流进行调蓄、净化,利用建筑、道路等,收集雨水,用于绿地灌溉、景观用水,建立可渗水路面,采用透水材料铺装,以增加雨水的渗入量。
从而改善城市水环境和生态环境。
图1-1城市雨水利用
城市居住区雨水利用:
就是以缓解居住区防洪排涝压力和水资源短缺危机为目标,采取一定措施实现雨水全的、面高的效利用,通过地面集蓄的直接利用、通过渗透设施的间接利用、合理规划生态小区、改善生态环境的综合利用等方面(图1-2),加以科学的管理,体现出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图1-2建筑小区雨水利用
1.1.2雨水利用途径
根据用途不同么雨水利用可以分为直接利用(回用)、间接利用(渗透)和综合利用。
直接利用可以缓解城市水资源紧缺的局面,减轻管网压力和污水厂处理负荷,同时也减轻下游的洪涝灾害;间接利用可补充涵养地下水资源,将雨水下渗回灌地下,缓解地面沉降,改善生态环境;综合利用兼有直接利用和间接利用。
1.2国内外现状
1.2.1国外雨水利用现状
为了解决城市地表径流污染、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和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发达国家很早就开始了雨水资源化利用与管理体系的研究。
在过去的20多年里,越来越多的国家涉及雨水集流系统的技术领域,1989年8月在马尼拉第四次国际雨水收集系统会议上成立国际雨水集流系统协会(InternationalRainwaterCatchmentSystemsAssociation,IRCSA),该协会致力于提高和改进雨水集水技术的规划、开发、管理、技术和教育,为全世界科学家、工程师、教育学家、行政管理者等提供交流额平台。
该协会每两年举办一次会议,先后于1993年肯尼亚、1995年北京、1997年伊朗、1999年巴西、2001年德国、2003年墨西哥、2005年印度、2007年澳大利亚和2009年马来西亚举办了会议,下一次会议将于2011年台湾举行。
世界上有很多国家都在利用收集的雨水解决人们的生活用水和城市用水的问题。
住宅小区内雨水的利用已在欧美发达国家逐步进入到标准化和产业化的阶段。
德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发展城市集雨系统并逐步走向产业化、规范化,并于1989年制订了屋面雨水利用设施标准(DIN1989.01),向集成化、综合化方向发展。
柏林等一些城市已经将城市雨水利用和城市环境、城市生态建设等结合起来进行设计,已建或在建一批各具特色的生态小区雨水利用系统。
到1999年,全国已经有100多家从事集雨系统设计安装的公司,不少家庭、学校、工厂、洗车房都安装了集雨系统。
德国的许多城市都制定了相应雨水费的减免政策减免率在50%~80%之间。
美国许多城市建立了屋顶蓄水和由入渗池、井、草地、透水地面组成的地标回灌系统,所有新开发区要求强制实行“就地滞洪蓄水”。
英国伦敦世纪圆顶的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每天回收100m3,雨水作为冲洗厕所用水。
丹麦,城市从屋顶收集雨水,收集后的雨水经过收集管过滤设备,进入蓄水池,用于冲洗厕所和洗衣服。
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已全面应用BMP(最佳管理措施)于城市雨水径流管理,在BMP的基础上,美国的暴雨管理专家又开始研究建立基于源头径流控制与污染负荷控制的多点微观暴雨控制策略LID(低影响开发),LID模式在一些发达国家雨水资源化利用与管理体系中已取得了较大的成效;英国的SuDS(可持续排水系统)和澳大利亚的WSUD(水敏感性城市设计)在本国雨水资源化利用与管理实施中也起到了较好的成效,己逐渐被应用于其他国家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与管理体系。
在上述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与管理体系的指导下,已建成了较多运行良好的雨洪工程,例如:
美国波特兰市进行绿色街道改造,形成一个集雨水收集、滞留、净化、渗透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处理系统;英国贝丁顿生态村收集利用屋面雨水冲厕和灌溉植物,减少了自来水的应用;澳大利亚的圣伊丽莎白教堂通过雨水收集利用解决了地面积水和植物灌溉等问题。
1.2.2国内雨水利用现状
中国城市雨水利用起步较晚,目前主要在缺水地区有一些小型、局部的非标准性应用。
比较典型的有山东的长岛县、大连的獐子岛和浙江省舟山市葫芦岛等雨水集流利用工程。
大中城市的雨水利用基本处于探索与研究阶段,但已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北京、上海、大连、哈尔滨、西安等许多城市相继开展研究。
近10年来,我国城市雨水利用技术迅速发展起来,包括绿色屋顶、植被浅沟、下凹绿地、透水铺装、雨水花园、沉淀井、沉砂池、渗井等均有使用。
针对城市发展过程中水资源短缺问题,北京、深圳、沈阳、宁波、杭州等城市积极开展雨水利用,已建成雨水利用工程项目数千项,并提出了多项创新技术。
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的一些关于雨水利用的政策为城市雨水利用的开展提供了保障。
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在第二十四条中明确指出:
“在水资源短缺的地区,国家鼓励对雨水和微咸水的收集、开发、利用和对海水的利用、淡化。
”为了推动城市雨水利用的发展,规范技术应用和工程实施,建设部于2001年发布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并在随后的三年内三次升级,各版本均对雨水利用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规定。
2002年国家发布了《健康住宅建设设计要点》,其中提出了雨水收集系统应结合住宅的规划布局,因地制宜;对不便收集的雨水应尽量采用渗透措施和地面构造层处理,促进水土保持,改善住区小气候;硬铺装道路及院落中次干道应铺设可渗透的或具有一定渗透性能的地面铺材,以尽量保持水分。
2006年,颁布了《建筑住宅与小区雨水利用技术规范》,使城市雨水利用进一步规范。
综上所述,尽管我国城市雨水资源化已在快速发展,但多局限于简单的末端模式,多是仅从狭义的回用角度出发开发的技术,未从水循环的角度出发来解决。
与发达国家相比已有近20年的差距,国内城市排水系统,目前仍是一种脆弱且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体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径流污染严重,雨水资源大量流失,地下水位和地面下沉,加重了河道的排水压力,导致洪涝灾害的发生;尽管合流制逐渐改建为分流制,但耗资巨大,耗时长,还有污染隐患,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同时,严重的雨污水管道混接抵消了分流的作用,污染依旧,效益降低。
可见,雨水问题和落后的排水体制构成了我国城市水资源和水环境保护战略的制约因素。
我国城市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如果还只停留在如何尽快地将城市雨水直接排放和简单地依赖“雨污分流”等传统观念上,将不能满足现代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
2建筑小区雨水回收利用
2.1雨水水质特点
雨水在形成、降落、处理、蓄存和取用过程中都有可能会受到污染。
大气污染物主要有颗粒物(TSP和PM10)、硫氧化物(SOX)、氮氧化物(NOX)、碳氢类化合物(HC)、一氧化碳(CO)等。
尘类颗粒物包括碳粒、飞灰、碳酸钙、氧化锌、二氧化铅、金属粉末等。
降雨时尘粒可直接进入雨水中,非降雨时尘粒降落到集流面、截流沟、汇流沟、输水渠、沉沙池、滤池以及蓄水池中,尘粒的矿物质易溶入水中,造成蓄水池的感官性状指标较差,矿物质较高。
集流面污染除大气尘粒外,还受鸟类粪便、树叶、烟尘、生活垃圾、泥土等的污染。
降雨后在雨水径流的冲刷下污染物会进入水中,除造成水的感官性状指标较差外,还会造成细菌学指标、一般化学指标和毒理学指标的超标。
由于蓄水池内壁水泥石中的Ca(OH)2在软水的作用下会溶入水中,使水的pH值和总硬度提高;有些地方,使用金属材料以增加水池的牢固性,由于长期浸泡会增加水中的铁、锰含量,造成水质污染。
表2-1为北京某小区部分雨水水质指标。
表1-1北京某小区部分雨水水质指标mg/mL
从表1-1可以看出,道路雨水及合流管道溢流雨水污染指标都较高。
建筑屋面和道路的污染程度、雨水径流水质都不同,通常道路雨水污染指标比屋面雨水要高很多。
道路雨水适合间接利用,即自然或通过人工设施渗透地下,补充地下水。
通过对大量降雨径流全过程水质的分析测定,研究发现屋面初期雨水径流污染最为严重,水质混浊,色度大,主要污染物为COD、SS,总氮、总磷、重金属、无机盐等污染物浓度则较低。
随着降雨时间的延长,污染物浓度逐渐下降,色度也随之降低。
因此,目前各国的做法是在屋顶集雨系统中设初雨分流装置,将污染较严重的初期降雨排除。
初雨分流装置有自动排除和人工操作两种方式。
后者常是在落水管下端接一分流管,分流管上设排污阀。
降雨开始前将排污阀打开,使初雨经落水管、分流管、排污阀和排污沟顺利排除,当分流管排出的水由浊变清后,关闭排污阀让雨水自流入蓄水池中。
雨水收集后的处理过程,与一般的水处理过程并无二样,唯一不同的是雨水的水质比一般回收水要好。
雨水净化是将雨水收集到管网末端或储存池中的雨水集中进行物理化学或者生物处理,去除雨水中的污染物。
由于雨水的水量和水质变化大,且雨水的可生化性较差,一般采用物理处理法。
一般的污染物(如树叶)可经由滤网滤除,泥沙则可经由沉淀及过滤的处理过程加以去除。
当然,这些设备的组合与处理容量需在经济与集水区条件考量下调整其大小。
处理方法与装置要点则主要取决于:
集水方式,雨水取用目的与处理水质目标,收集面积与雨水流量,建设计划与相关的设置条件,经济型与管理维护条件。
2.2回用意义
小区雨水利用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小区雨水资源就地利用,可减少暴雨径流,降低径流中携带的大量污染物排入水系统所造成的污染,削减洪峰流量,减轻防洪压力。
(2)小区雨水利用可极大地促进雨水向地下水供给,有利于解决部分区域地面沉降问题。
(3)雨水利用可与生态小区内的景观设计结合起来,提供设计所需消耗的水资源。
3建筑小区雨水回用技术
3.1雨水回收利用技术及系统组成
目前,国内外一些城市已将雨水利用和城市环境、城市生态建设等结合起来进行建设,已建成或正在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生态建筑小区雨水利用系统,生态小区雨水利用系统的具体做法和规模依据小区的具体特点而不同,一般包括屋顶花园水景、渗透、中水回用等系统。
此外有些小区还建造出了集太阳能、风能和雨水利用水景于一体的花园生态建筑。
绿色建筑小区雨水主要可分为:
路面雨水、屋面雨水、绿地及透水性铺地等其他雨水。
雨水回收利用系统一般包括雨水的收集、运输、预处理、储存以及取水系统,雨水回收利用技术一般包括屋顶花园、屋面雨水收集利用、雨水渗透和雨水花园。
3.2雨水收集系统
雨水收集系统主要包括屋面雨水收集系统和路面雨水收集系统。
3.2.1屋面雨水收集系统
屋面相对于地表来说,受到的外界影响较小,因此,从屋面收集的雨水污染度比较轻,pH值为中性,水质较好,一般不需要进行软化就可以直接再次利用。
但由于局面雨水收集也存在初期雨水杂质含萤较多的问题,为了提升雨水收集质量,绿色生态小区常常使用以下两种方法:
1)采用智能化雨水初期弃流设备
智能化雨水初期弃流设备一般安置在窜外弃流阿水池内,由信号采集器、自动控制器和自动控制执行装置组成,可以实现降雨昔的准确计量。
当测定降水量小于初期雨蟹时,该自动弃流设备将收集的雨水全部拦截在雨水池内,阻止其流向F一个环节。
之后,池内积蓄的仞期雨水经过下部透水性土壤的过滤后逐渐渗入大地,实现自然排空。
相反,当智能装置测定降水晕超过初期雨量时,就会使中后期雨水顺利经过过滤装置进入雨水收集系统。
2)建设绿色屋面,增加对雨水杂质的留滞
为了减少降雨初期犀面杂质对水质的影响,另一种方法则是根据建筑物的结构、性能以及当地气候、植物特点,在屋顶铺设输水骨架和适宜厚度的土壤后,再选择种植浅根系的草本植物。
这样,不但可以提升小区绿化水平,而且可以发挥土壤和绿色植物根系的强大过滤、吸附作用,将初期雨水截留蓄积,过滤杂质,从而有效改善水质,提升屋面雨水的收集效率。
3.2.2路面雨水收集系统
固定化雨水落到地面后,由于地面多样的地势地貌和复杂的生产生活环境,形成的地表径流往往含有更多的污染物和泥沙等杂质。
1)采用下凹式绿地实现路面雨水的过滤和收集
下凹式绿地也主要通过利用绿地和土壤的过滤、拦截作用,将雨水口设在绿地内,并保证绿地高程低于路面高程,而雨水口坎的高程则低于路面高程但高于绿地高程。
路面雨水径流流入下凹式绿地后,在下凹式绿地实现有效的蓄积和渗透,之后,多余的雨水再通过上凸式雨水篦进入雨水蓄积管道。
2)通过植草浅沟实现雨水净化
植草浅沟是种植有耐淹性植物的地表沟渠,一般修建在地势较低处,以便收集小区内的非透水性地表径流和绿地径流。
由于有绿色植物的生长,当这些地表径流进入植草浅沟后,经过渗透、过滤、植物吸附、生物降解等作用,再进入雨水收集系统,从而很好的实现净化雨水水质,消减地表径流污染物的作用。
3.3雨水储存系统
通过植草浅沟实现雨水净化植草浅沟是种植有耐淹性植物的地表沟在我国的人部分地区,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雨热同季,降水辛要集中在短暂的夏季,为了能更有效的利用雨水资源,还必须对所收集的雨水进行合理的储存。
对此,除r在地势低洼处建设蓄水池外,有的小区将雨水利用与景观绿化联系起来,利用阿水构造一定的景观水体。
这时,收集的雨水一方面可以汇集到景观湖内,成为景观水体的重要补水来源,另一方面,景观水体可以成为雨水利用的调蓄体。
需要时可以从中排出用于绿化、道路喷洒等作业。
3.4雨水利用技术
3.4.1屋顶花园
屋顶绿化是通过植物的茎叶对雨水的截流作用,种植基质的吸水把大量的降水储存起来。
在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等的顶部、天台、露台上均可进行绿化、种植草木花卉所形成的景观,并使之具有园林艺术的感染力。
屋顶绿化也被称为屋顶花园,它是随着城市密度的增大和建筑的多层化,人类对环境景观的进一步需求而得以发展,屋顶花园的设计和建设形成城市的空中绿化系统,对城市生活的质量及生态环境的改善是无法估量的。
图3-1屋顶花园
屋顶花园雨水利用系统(见图3-1)是削减城市暴雨径流量,控制非点源污染和美化城市的重要途径之一,也可作为雨水积蓄利用的预处理措施;为了确保屋顶花园不漏水和屋顶下水道通畅,可以考虑在屋顶花园的种植区和水体中增加一道防水和排水措施;屋顶材料中,关键是植物和上层土壤的选择,植物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来确定,还应与土壤类型、厚度相匹配。
上层土壤应选择空隙率高、密度小、耐冲刷、可供植物生长的洁净天然或人工材料。
屋顶花园系统可使屋面径流系数减少到0.3,有效地削减了雨水流失量,可同时改善生态小区的生态环境。
3.4.2屋面雨水收集利用
居住区建筑物的雨水收集系统应结合建筑物的规划布局、地形地貌进行组织,宜采用暗渠收集雨水,将屋面、墙面、阳台及散水等处的雨水引入环形滤水槽,槽内铺设卵石或砾石等滤水材料,雨水渗入滤水槽,再入蓄水池,或进入汇水管与地面植物、垂直绿化植物的种植槽相连,用于浇灌植物。
建筑屋顶收集雨水的利用与道路相近。
做到“高花坛+低绿地+浅沟渗渠渗透”,即屋面雨水先流入高位花坛进行渗透净化,与道路雨水一起通过低绿地,流入渗透浅沟;雨量较大时,雨水沿着浅沟进入渗渠继续下渗;超过渗透的雨水再排入集水坑塘或人工湖。
利用屋顶做集雨面的雨水集蓄利用系统主要用于家庭、公共场所和工业等方面的非饮用水,如浇灌、冲厕、洗衣、冷却循环等。
可节约饮用水,减轻城市排水和处理系统的负荷,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和改善生态环境等多种效益(如图3-2)。
该系统又可分为:
单体建筑物分散式系统和建筑群集中式系统。
由雨水汇集区、输水管系、截污设施、储存、净化和配水等几部分组成;或是用落水管截留。
主要是截留干净的屋顶雨水,防止雨水进入超负荷的下水道系统,屋顶雨水能被重新输入庭院、花园、沼泽地或雨洪种植池中,或者输送到雨水桶、蓄水池或储水罐内。
可设渗透设施与贮水池溢流管相连,使超过储存容量的部分溢流雨水渗透。
结合建筑屋顶的排水,在内庭院中设计水池,不仅具有观赏功能,更具有蓄水作用。
并结合落水管截留,形成庭院中的落水景观,以丰富其庭内的景观元素。
图3-2屋面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3.4.3雨水花园
雨水花园是一种特殊预先设计的花园,能接收和过滤来自屋顶的雨水或车道和铺装等硬质表面的雨水。
泥土层起过滤作用,碎石层起排干作用,植物可以在没有雨的季节忍耐干旱。
雨水花园能降低城市水体免受雨水污染。
从景观角度上来说,雨水花园通过不同色彩、不同花期、不同质感的植物的搭配组合,创造出极具吸引力的景观效果,美化居住区环境,为人们提供新的视觉感受。
而且雨水花园的建造成本较低,维护与管理比草坪简单。
居住区的雨水花园,其结构比较简单,根据设计深度进行建造。
一般只要能保证超过其设计能力的雨水及时排入周围草坪、林地或排水系统即可。
如果雨水花园所在的位置不方便将多余雨水直接排入排水系统,则可设计一个简单的溢流装置。
雨水花园的深度一般指蓄水层的深度,雨水花园的深度主要由土壤的渗透性能及地面坡度确定,最合理的深度是10cm到20cm。
深度不宜过深或过浅,深度过浅,要让其发挥其渗透作用需要加大其面积,而深度过深,会导致积水时间过长,危害其中植物的生长,而且影响景观(如图3-3)。
图3-3雨水花园
雨水花园是集收集、净化和造景功能三位一体的LID设施。
当雨水花园以控制径流污染和减少径流量为目的时,它既要保证很好的处理效果,又要保证下渗并及时排除多余雨水,主要由植被缓冲带(预处理作用)、蓄水层、覆盖层、种植层、砂层、砾石层、排水管和溢流管组成,有时还可设置贮水池,其溢流管和排水管排出的水质较好的雨水,可用于喷洒道路、浇灌绿地等,以实现雨水资源的再利用。
雨水花园构造如图3-4所示。
图3-4雨水花园构造
蓄水层具有一定深度,一般为15~22cm,具有为雨水径流提供暂时的储存空间以便入渗的功能,且部分附着有机物和金属离子的沉淀物在此层沉淀。
覆盖层是树皮、树叶等覆盖物,其厚度一般为5~10cm,可防止雨水径流对表面土壤的冲刷,减少水土流失,还可以保持植物根部的潮湿,为微生物生长及有机物分解提供介质,且可以过滤较大的悬浮物。
种植层是雨水花园较重要的部分,提供了植物的生长需要的水分及营养物质,雨水通过过滤、渗透、植物吸收、土壤吸附、微生物等联合作用去除污染物。
一般选用渗透系数较大的土壤,较佳成分配比是砂子含量为60%~85%,有机物含量为5%~10%,粘土含量不超过5%。
种植土层厚度根据所种植物来定,种有树木的种植土层厚度最小为120cm,没有种植树木的种植土层厚度最小为60cm。
砂层和砾石层收集渗透后的雨水径流,一般30~45cm,上部设有土工布防止土层被侵蚀进入砂滤层,底部设有排水管及时排除雨水。
3.4.4地面渗透系统
雨水渗透设施让雨水回灌地下,补充、涵养地下水源,是一种间接的雨水利用技术。
渗透地面可分为天然渗透地面和人工渗透地面两大类,天然渗透在城区以绿地为主,它具有透水性好的特征;居住区内建筑物周围均有绿地分布,便于雨水的引入利用;可减少绿化用水并改善城市水环境;对雨水中夹杂的染物具有较强的截留和净化作用。
缺点是渗透流量受土壤性质的限制,雨水中含有较多的杂质和悬浮物,会影响绿地的质量和渗透性能。
雨水的间接利用还有缓解地面沉降、减少水涝和海水的倒灌等多种效益。
可分为分散渗透技术和集中回灌技术两大类,具体有:
渗透检查井、渗透管、分散式渗透沟、渗透池、雨水渗透回灌设施、透水地面、绿地渗透、干式深井回灌、集中式湿式深井回灌(如图3-5)。
具体的方法:
把不透水的地面砖换成透水砖,利用透水砖的空隙吸收雨水,在透水砖下面铺设碎石、砂砾组成过滤层,让雨水渗入到地下。
还可通过渗水井渗透,渗水井是一条埋入地下的穿孔的管道,其周围回填碎石,作用是收集雨水,将其渗透至地下。
收集屋顶、停车场和其他不透水铺装上的雨水,通过集水管进入到渗透井中把雨水管引入渗水井渗入地下。
也可将绿地地面降低,做成凹式绿地,承接和回渗雨水。
图3-5雨水补充地下水
分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