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员实名制登记及健康排查制度样本.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997231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员实名制登记及健康排查制度样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全员实名制登记及健康排查制度样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全员实名制登记及健康排查制度样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全员实名制登记及健康排查制度样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全员实名制登记及健康排查制度样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员实名制登记及健康排查制度样本.docx

《全员实名制登记及健康排查制度样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员实名制登记及健康排查制度样本.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员实名制登记及健康排查制度样本.docx

全员实名制登记及健康排查制度样本

全员实名制登记及健康排查制度

1、对进出工地人员的姓名、籍贯、来去方向、交通方式及时间等信息实施真实、动态记录,发现可疑病例,及时送往定点医院,严禁在工地留宿。

2、工地大门值班人员要严格登记管理制度,严禁无关人员进入施工现场。

3、疫情排查组每天两次对全部人员进行体温测量和登记,当体温枪显示温度超过37°时,采用腋下体温计测量,腋下体温超过37.3°者禁止进入现场作业,需返回宿舍或家中留待观察。

4、对配送材料、物资等外来人员一并进行实名制登记,车辆进场后,车上人员不得出驾驶室,货物、物资由项目部安排工地内人员接收和装卸

公司疫情防控综合管理制度

为贯彻落实上级部门应对新冠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关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分区分级做好新冠疫情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提高新冠疫情防控工作的科学性、精准性,依据《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现就做好防控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

根据当前疫情防控形势发展趋势变化,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分类指导、分区施策,坚持依法防控、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加强重点人群、重点场所管控,着力抓实抓细各项措施,提高疫情防控的科学性、精准性和针对性。

二、具体措施

(一)加强人员社会管控,严防输入和扩散风险。

1.实行人员分类管理。

根据居民近期旅行史或居住史、目前健康状况、病例密切接触史等判断其传播疾病风险,将居民划分为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人员,采取针对性的管控措施。

高风险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定点医学观察机构或居家实施严格的隔离治疗或医学观察,相关机构和社区对其进行严格管控。

中风险人员严格落实居家隔离医学观察要求,自觉接受社区管理。

低风险人员体温检测正常可出行和复工。

对疫情特别严重的XX省继续采取最严格的防控措施,已实施交通管控的XX市和XX省其他地市,严控人员输出;未实施交通管控的地市,人员抵达目的地后一律集中隔离14天。

2.有效落实“四早”措施。

有关部门、医疗卫生机构要认真落实传染病早发

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四早”措施,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扩散。

要做好新冠病例、聚集性疫情、社区疫情的监测和报告,鼓励单位和个人发现、报告相关病例和疫情。

要强化实验室检测和诊断,切实提升检测质量和诊断时效。

要综合运用流行病学调查和大数据分析方法,及时发现可疑病例、密切接触者并进行追踪管理。

各地要指定发热门诊、定点收治医院开展发热病人筛查,及时诊断并隔离治疗新冠肺炎病例,做到“应检尽检”、“应收尽收”、“应治尽治”,防止漏诊、误诊,防止轻症转重症。

3.鼓励实行动态健康认证。

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推广个人健康码等信息平台,不具备信息化条件的地区可采用个人健康申报等方式,居民通过网络平台申领电子健康码或通过社区申领纸质版健康码(健康通行卡),获得出行、复工等资格。

政府有关部门、用人单位、社区等综合判断个人健康风险等级,实现特殊时期动态健康认证。

(二)做好重点场所防控,严防扩散风险。

1.落实社区防控责任。

充分发挥社区动员能力,实行网格化、地毯式管理,责任到人,联系到户,确保各项防控措施切实落实、不留死角。

针对未发现病例的社区,实行“外防输入”的策略,做好组织动员、健康教育、信息告知、重点地区和高风险地区返回人员管理、环境卫生治理、物资准备等工作。

针对出现病例或暴发疫情的社区,实行“内防扩散、外防输出”的策略,在采取上述措施基础上,还应当做好密切接触者管理和消毒等工作。

针对出现疫情传播的社区,实行“内防蔓延、外防输出”的策略,进一步实行疫区封锁、限制人员聚集等措施。

2.落实用工单位防控责任。

用工单位严格落实复工复产疫情防控要求,做好返岗员工登记报备并建立员工健康台账。

对于需要接受隔离医学观察但无相关症状的员工,经检测筛查排除感染,可适当缩短隔离时间,在做好防护措施的情况

下提前返岗。

做好办公场所、工区及公共区域、职工宿舍的通风消毒、环境清理等工作,为员工配备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

实行“进出检”制度,做好员工日常体温检测和健康监测。

实施分区作业、分散错峰就餐,控制会议频次和规模,尽量减少人员聚集。

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事业单位采取错时上下班、弹性工作制或居家办公方式。

单位应当设立隔离观察区域,员工出现可疑症状时应当及时隔离并安排就近就医,配合当地疾控部门做好病例报告、流行病学调查、相关区域封闭消毒等工作。

3.落实院校防控责任。

各地根据疫情发展情况确定开学时间,严禁学生提前返校。

院校开学前做好预案和监测设备准备、隔离空间预备、环境卫生改善等工作。

开学后学校医务室加强监测,对来自疫情防控重点地区、和确诊病人有过接触以及有相应症状的学生,采取单独隔离措施。

开展“晨午晚检”,实行“日报告”、“零报告”制度,加强因病缺勤管理,对因病缺勤学生和教职员工及时追访和上报。

校园实行封闭管理,禁止校外人员进入,不组织大型集体活动。

学生和教职员工如出现发热、乏力、干咳等可疑症状,应当及时隔离并安排就近就医,发现病例的院校,要及时向辖区疾控机构或医疗机构上报,积极配合做好流行病学调查,以班级为单位,确定防控管理场所,排查甄别密接人员,严格采取消毒隔离等针对性防控措施。

4.加强公共服务类场所防控。

对农贸市场、商场、超市等生活必需类场所及酒店、宾馆等生活服务类场所,在精准有序推动开业的同时,严格落实环境卫生整治、消毒、通风、“进出检”、限流等措施,商超物品尽量提前包装标价,推荐顾客自助购物、自助结算,缩短排队等候时间。

提供住宿服务的经营单位要如实登记旅客信息,对来自疫情防控重点地区的旅客进行排查并及时报告当地疾控机构,按照疾控机构的指导采取相应措施。

对公共交通工具和机场、车站、码头

等人员密集场所,按要求设立留验站,配备必要人员设备,严格落实体温筛检等防控措施,发现可疑人员应当劝阻其登乘,进行暂时隔离,并立即通知检疫部门或当地卫生健康部门及时处置。

5.加强特殊场所疫情防控。

对监管场所、养老机构、福利院、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等特殊场所,重点防控输入性疫情和内部疾病传播。

要开展预防性卫生措施,全面排查入监干警职工、养老机构、福利院、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等,落实体温检测和健康监测制度,禁止有可疑症状的人员上岗。

要密切关注服刑人员、机构老年人、儿童、精神障碍患者的健康状况,出现新冠肺炎可疑症状,应当立即隔离观察并及时送医排查。

要做好防控物资配备,加强日常消毒和环境卫生,加强个人卫生防护。

出现确诊、疑似病例,应对其可能活动场所开展全面消杀,规范处置个人物品,对其密切接触者按要求进行集中隔离医学观察。

6.加强农村疫情防控。

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以及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作用,组织动员农民群众开展群防群控。

减少集市等人群聚集活动,做好出外打工人员防疫常识教育。

对乡镇(涉农街道)和村组实行网格化管理,对发现病例的县,对疫点进行终末消毒和环境卫生清理,除有病例村组外,允许其他村组村民有序出行。

具备条件且防控措施到位的乡村旅游场所,可逐步有序对外开放,经营主体落实防控责任,确保游客和工作人员健康安全。

三、加强组织领导

(一)强化责任落实。

各地各级要增强大局意识,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压紧压实属地责任、部门责任、单位责任、家庭责任、个人责任,依法依规落实科学防控、精准施策总要求,推动由全面防控向精准防控、重点防控转变。

(二)强化信息通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尽快公布当前本省低

风险、中风险、高风险县(市、区、旗)名单,落实分区分级管控要求,并将动态调整的风险地区名单作为疫情防控工作措施日报告内容及时报送国家卫生健康委。

(三)强化宣传引导。

切实加强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宣传,引导全社会在法治轨道上统筹推进各项防控措施。

及时回应媒体关切,引导群众切身感受疫情发展的向好趋势。

全面做好政策解读,进一步凝聚民心、坚定信心、稳定人心。

(四)强化监测评估。

动态评估防控成效,及时调整防控策略,全面提高建章立制规范性、风险识别合理性、措施落实精准性。

防控信息统计上报制度

工地严格执行24小时轮流值班制度和日常定时报告制度,值班人员要确保在岗在位、通信畅通,每天按照属地住建部门和公司要求报告疫情防控情况。

确保一旦出现紧急情况,能够迅速反应、及时报告、科学妥善处理。

公司新冠疫情防控消毒管理制度

面对新冠疫情加快蔓延的严重形势,为做好公司新冠防控工作,切实维护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加强防疫期间的消毒管理,特制定本方案。

一、消毒责任部门及消毒范围

1、公司A楼一楼研发采购中心、展厅、二楼办公区域,B楼二楼办公区域、一楼办公区域、食堂、宿舍、门岗、废品库及公共区域由总经理办公室负责消毒工作。

2、采购部材料仓、物流部、用户服务部等部门按照其卫生责任区域划分,负责各自区域内的消毒工作。

二、常见消毒剂及配置使用方法

1、84消毒液,有效氯含量5%,采用消毒液,水的比例为1:

100稀释。

2、75%乙醇消毒液,直接使用。

3、注意事项

1)、含氯消毒剂有皮肤黏膜刺激性,配置和使用时建议佩戴口罩和手套。

2)、乙醇消毒液使用应远离火源。

三、消毒具体规定

1、员工食堂消毒,每日喷雾消毒2次,餐桌椅使用后使用酒精消毒,餐具用品须高温消毒。

2、会议场所消毒,会议结束后场地、会议桌须进行喷雾消毒或酒精。

茶具用品建议开水浸泡消毒。

3、办公场所、公共区域消毒,每日下午18,30对门厅、楼道、会议室、电梯、楼梯、卫生间等公共部位采用84消毒液进行喷雾消毒。

清洁人员工作时须佩戴一次性橡胶手套,工作结束后洗手消毒。

每个区域使用的保洁用具要分开,避免混用。

每天两次使用75%酒精或含氯消毒剂对垃圾桶进行消毒处理。

4、采购部材料仓、物流部、用户服务部等部门生产区域消毒,每日须对生产岗位、使用的工具、设备、厂房通道、洗手间等进行喷雾消毒或使用75%酒精消毒。

5、公务车辆消毒,公司公务车辆内部及门把手建议每日用75%酒精擦拭3次。

乘坐人员须佩戴口罩,建议使用后用75%酒精对车内及门把手擦拭消毒。

6、后勤人员消毒,安保人员、清洁人员工作时须佩戴口罩,并与人保持安全距离。

食堂采购人员或供货人员须佩戴口罩和一次性橡胶手套,避免直接手触肉禽类生鲜材料,摘手套后及时洗手消毒。

保洁人员工作时须佩戴一次性橡胶手套,工作结束后洗手消毒。

7、宿舍消毒,每日晚20:

00对宿舍楼内楼梯、走廊、过道、卫生间等公共区域采用84消毒液进行喷雾消毒,用75%酒精对栏杆、门把手、热水器水龙头等员工手部密切接触部位进行消毒,宿舍内建议个人采用酒精等每天消毒。

8、安保门岗值班室消毒,每日早8:

00、晚20:

00进行交班时对门岗值班室及大门进出区域采用84消毒液进行喷雾消毒,对值班室门把手、桌面、椅子把手等手部密切接触部位采用75%酒精消毒。

登记信息由每班专人负责,交接班对记录本和笔消毒。

9、电话消毒,尽量不用座机等公用电话。

建议座机电话每日75%酒精擦拭两次,如果使用频繁可增加至四次。

10、废弃口罩收集处理,防疫期间,设置专门的废气口罩、手套的垃圾桶,摘口罩前后做好手卫生,废弃口罩放入指定的垃圾桶内,每天两次使用75%酒精或含氯消毒剂对垃圾桶进行消毒处理。

四、消毒记录管理

以上消毒具体规定,规定了消毒的药品配比、消毒责任分工、消毒方法、消毒时间、次数。

所有消毒工作按要求进行并如实填写消毒记录《公司防疫消毒记录表》,备查。

工地出入口检查登记制度

1、进出场人员登记全覆盖。

进入施工现场必须符合“新冠”疫情防控要求并签订《员工疫情防控承诺书》、必须按照农民工实名制要求进行入场登记,施工现场人员一律采取封闭式军事化管理,进出施工现场实行实名制考勤,对于进场人员每日登记,建立一人一档,应严格进出场请假条管理,对于出场的去向应做好登记备案工作,并应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流动,每天最多安排2人外出集中采购。

新进场人员按照复工前人员管控要求执行。

2、所有现场人员体温检测全覆盖。

施工单位应按照卫生防疫要求,每天早晚2次对所有进场人员逐一检测体温,一人负责检测,一人负责复核,记录在案。

3、做好应急处置全覆盖。

施工现场发现有体温不合格的,应及时通知属地政府落实专车送至就近指定的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就诊,并按照防疫要求做好后续应急处置。

经医疗机构确认疑似病例或确诊的,立即停工并封锁场地,配合疾控部门开展防治。

日常防疫管理措施

1、日常体温监测。

每天对管理人员和劳务人员进行不少于两次的体温监测,并作好记录,一旦发现有发热、乏力、干咳等症状的人员,须由施工总承包单位立即报告属地社区、街道(乡镇)和属地工程监督管理机构,并协助其到就近的定点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就诊。

2、日常消毒。

专职卫生员应每天对生活区和办公区的宿舍、办公室、厕所、盥洗区域、食堂、会议室、文体活动室等重点区域进行不少于两次的消毒。

3、生活垃圾处置。

生活垃圾应存放在封闭式容器中,及时清运,与建筑垃圾应分别运输和消纳。

4、厕所管理要求。

厕所应设专人负责,及时清扫,每天定时消毒两次并做好记录。

5、劳务人员管理要求。

生活区远离施工区的工程项目,可组织租用专车接送劳务人员。

确实有困难的,必须佩带口罩或采取其它防护措施,防止交叉感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