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6课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994571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4.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6课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6课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6课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6课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6课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6课教案.docx

《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6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6课教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6课教案.docx

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6课教案

                   第一课、植物的身体

莱芜市钢城区黄庄镇通香峪联小吕新延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植物体(限于种子植物中的被子植物)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的。

  2.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交流活动,让学生知道植物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的。

教学难点:

    学生正确的分析、总结植物的组成部分。

教学准备:

    课件、凤仙花(俗称指甲花)的挂图、凤仙花的分解图片(自制)、可供学生阅读有关植物的图书(如:

《十万个为什么》)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谈话:

今天我想请各位同学当个画家,请给你在课前观察的植物画个像。

(学生画画)

    2.展示学生作品:

    问:

你画的是什么植物?

你都画出了这棵植物的哪些部分?

    你认为一棵完整的植物要由几部分组成呢?

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进行下面的研究活动。

师板书:

8、植物的身体

    二、学习新课

    1.研究植物的组成

    ⑴讲述:

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棵植物图片。

(出示挂图)这是一棵完整的植物,它由几部分组成呢?

你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

        

    (学生讨论研究的方法:

看图、查阅资料、上网、问别人等等)

    指出:

你们可以自由结成研究小组,在讲台上我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有关植物的书籍,你们可以查看,找出答案。

    ⑵学生分组,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寻找答案。

    (注:

引导学生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找到答案。

一定要给与学生充分讨论、观察、交流、思考的时间,让同组的每一个学生达到共识。

同时让各组同学思考:

用什么方式向其他同学介绍植物的组成部分。

比如用表演的形式、用画画的形式等等。

    ⑶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汇报研究结果:

    (在汇报之前,要提醒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

如果有什么不懂的或没有听明白的问题,可以向发言同学进行提问,让他帮你解答。

    师问:

我这有一些凤仙花各部分的图片,你能拼成完整的植物吗?

    (学生拼图,进一步认识植物的组成)

    ⑷谈话:

刚才我们观察了凤仙花,现在我请大家再来看几幅图。

(用实物投影机出示课本插图)

    问:

你知道这是什么植物?

请你们小组继续研究这些植物的身体是由几部分组成的,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师引导学生继续研究,通过分析其他植物的组成,进而得出植物都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

    (5)小结:

通过我们的研究发现:

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构成了植物的“身体”。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师板书:

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构成了植物的“身体”

    (6)问:

是不是所有的植物都是由这六部分组成的?

你有办法来解决这道题吗?

请你快速找出这道题的答案。

(学生继续分组查阅图书资料,寻找答案。

    学生汇报答案。

    讲述:

由此可见,在植物世界中,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组成的。

有的植物没有根、茎,或者不开花、不结果(如藻类植物海带、紫菜、海白菜、裙带菜等),所以在实际生活中要学会注意观察周围的一切事物。

    三、再次感受谈体会

    1、师再次展示各种各样植物,让学生感受植物世界的丰富多彩。

    2、学生谈观看后的体会,认识到植物世界的种类繁多,形态各异。

    3、教师出示资料:

地球上的植物,目前人们已知的大约有30多万种。

    4、讨论:

植物与人类有什么关系?

    5、小结:

认识到植物为人类提供了食物来源,保护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感悟到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

    四、总结评论拓展延伸

    1、通过我们今天的探讨,你有哪些收获?

你感觉自己表现如何?

    2、课后制定一份观察计划,继续对植物进行研究。

 板书设计             

                         8、植物的身体

      根

果实

种子构成了植物的“身体”

 

第二课、植物的根

莱芜市钢城区黄庄镇通香峪联小吕新延

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的工具对植物的根进行细致的观察,并能利用简单器具做根吸水的对比实验。

    2.体验到合作与交流的快乐;意识到搞科学研究必须要有严谨、认真的态度。

    3.知道根有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根有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按”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程序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带根的植物(根要多些)及相关的工具(小量筒、盛有水的水槽、棉花、橡皮泥、植物油、胶头滴管等。

教学过程:

    一、汇报交流

    师:

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去观察各种植物的根,你们观察了吗?

有什么发现?

    并且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生答自己的发现。

(让学生把他们的发现尽可能的都表达出来,教师适时引导)

   二、设置疑问,大胆猜测

    师:

同学们课前观察的真不错,发现了这么多根的秘密,可是,听了同学们的汇报,老师有一个问题搞不懂了,同学们观察了很多植物,它们都有根,植物为什么要长根呢?

根对于植物有什么作用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课:

植物的根。

教师板书。

    师出示在课文《高梁情》里也看过对高梁根的描述:

高梁的根像鹰爪一样,它们强有力地抓住土地,仿佛擒拿一个庞大的活物,等到暴风雨来临时,高梁就能稳稳的站在土地上。

   (生可能会答:

1、我认为植物的根能使植物很牢固的生长在土地上。

2、如果植物没有根,我们就能很轻松的把地上的草、庄稼、小树拔出来,大风也会把它们吹倒,甚至吹跑。

师:

看来,植物的根确实能使植物更牢固的生长在土地上。

板书:

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师:

植物的根除了固定这个作用,还有其它作用吗?

它有没有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

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三、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活动一:

引导学生设计“根有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的实验

    师:

课前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各种实验用品,现在同学们各小组先讨论一下,这个实验该怎么做,讨论出一个最佳方案后,再进行实验。

(各小组均有一棵生命旺盛的植物幼苗、小量筒、盛有水的水槽、棉花、橡皮泥、植物油、胶头滴管等。

    小组讨论并实验(教师巡回指导,适时点拔。

    师:

各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方法。

    小组找代表汇报。

    师:

为什么要用橡皮泥封起来?

   (不封起来,筒内的水会蒸发,水也会减少。

    教师适当点播:

1、可用橡皮泥封起来。

2、也可用两个量筒,一个量筒里放植物,另一个量筒里不放植物,让它们的水面相平,然后看看一段时间后水面是不是相平。

3、也可把这棵植物放在量筒里,倒进一些水并在水面处作一记号,然后又滴上一层植物油,最后用棉花把植物固定住,再来观察水面的情况。

    短时间内还看不出水位的变化,那就先把你们的装置放在向阳处,过一段时间再来看结果。

    生把实验装置放在室内向阳处。

(也可以放在室外,视情况而定。

    活动二:

引导学生观察根

    师:

课前同学们观察了很多植物的根,发现了不少根的秘密,现在,我们借助一些工具,再来更细致的观察一些植物的根,看谁还能发现根的其他秘密。

    师介绍桌上的材料,提示学生作好观察记录。

    生借助工具对各种植物的根进行细致的观察。

(教师巡回指导)

   (准备的植物有:

葱、狗尾草、香菜、大豆、水草、野蒿等多种。

培养皿里有:

绿豆或豌豆的幼根。

工具有:

放大镜、直尺、镊子等。

    汇报观察结果

   (发现不同植物的根形状不一样,但数量都很多。

有的根还特别嫩,小根尖端有白色的绒毛。

    师:

刚才同学们非常细致地观察了几种植物的根,发现它们的根都很多,事实上,植物的根还远不止这些,我们在挖取植物时,把很多小根都留在了土壤里,那么,一棵植物的根到底有多少呢?

    投影资料卡,师进行简介。

    师:

这么多的根对植物体有什么意义呢?

     1、可以使植物更牢固的生长在地上。

     2、植物就会有很强的生命力。

     3、就能吸收更多的水分、养分……

师:

根到底能不能吸收水分和养分呢?

(生想起刚才的实验)去看看你们的实验吧!

    生汇报实验结果:

    实验发现水位下降了一点儿,说明根确实能吸收水分。

师进一步讲解:

根主要是靠根毛伸进土壤吸收水分。

根在吸收水分的同时,把溶解在水中的养分也吸收了。

师并板书:

根有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

    师:

通过刚才的研究发现,植物的根对植物体来说作用可真不小!

   四、自由活动

    师:

植物的根还有其他用途吗?

(投影:

几种植物的根:

甜菜、萝卜、胡萝卜、地瓜、人参等)

    谁能根据图中植物的根,说一说它们的用途?

    (1、甜菜、萝卜、胡萝卜、地瓜都能吃。

      2、人参可以做药材。

      3、地瓜能做淀粉。

      4、甜菜能加工糖。

……)

    师:

这节课你的收获多不多呢?

(在课本“我的收获”栏里标出)

   五、拓展活动

    师:

各小组把刚才根吸收水的实验装置放在一起,比一比,你能发现水位的变化有什么不同吗?

    生将装置放在一起观察,发现水位下降的幅度不同。

    师:

水位下降幅度不同,说明什么?

   (1、说明根吸收水的多少不同。

2、说明不密封的量筒里的水也在蒸发。

    师:

根吸收水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

课下同学们继续研究。

看谁最先找到答案。

  

 

 第三课、植物的血管

莱芜市钢城区黄庄镇通香峪联小吕新延

教学目标:

1.能用实验的方法探究茎运输水分的作用;会用简单的工具对植物的茎进行比较细致的观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述研究成果。

2.在探究过程中能大胆猜想,养成认真细致、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到合作交流的乐趣。

3.知道植物的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2、会用简单的工具对植物的茎进行比较细致的观察。

活动准备:

1、提前剪取带叶的枝条,迅速放入滴过红墨水的水中,并在阳光下照射3~4小时,观察现象,做好观察记录。

2、准备生长旺盛的盆栽植物、放大镜、刀片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入探

根吸收来的水分是怎样输送到植物各部分的?

今天我们来学习3课《植物的血管》。

教师板书

带领学生观察校园中的植物。

讨论:

根吸收的水分怎样到达植物的叶、花、果实?

叶制造的养料怎样到达植物体的其它部分供它们生长?

你认为茎会有什么作用?

茎的内部可能有什么样的构造?

如果茎确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那么水分和养料走的一条道路还是两条路?

学生讨论,汇报结果。

教师小结:

根据以上讨论我们知道茎可能具有运输作用;茎的内部可能有两种管子,一种管子将根吸收的水分运送到植物体内的各个部分。

另一种管子将叶制造养料运送到植物的其他部分。

二、验证我们的猜想

谈话:

如果自来水管断了,水就会流出来,那么切断植物的茎,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在这颗植物上选择一嫩枝,剪下。

观察嫩枝的截面上有什么?

讨论:

嫩枝截面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

用植物上面的一段茎推放在红水中,你观察到有什么现象发生?

为会么叶子变红?

讨论:

以上现象说明了什么?

(茎有运输水分的作用)

把浸泡过的茎、横切、纵切、观察。

提问:

在茎的横切面上看到了什么?

在茎的纵切面上又看到什么?

说明茎内有什么?

茎有什么作用?

小结:

以上实验说明茎确实有运输水分的作用。

在茎的内部确实有运输水分的管子。

三、根据自己的研究,绘制出植物运输水分的示意图

根据自己研究的成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绘制出植物运输水分的示意图。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可以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组织全班交流。

自由活动:

叶制造的养料是通过什么运输到植物体各个部分的?

运输养料的细管子在什么部位?

教师出示资料卡,引导学生认识筛管,使学生知道茎里还有一条运输养料的管子,它在导管的外面。

教师小结并板书:

在植物体内,茎担负运输作用。

在茎内有两种管子。

一种管子运输根吸收的水分,另一种管子运输的叶制造的养料。

四、实践应用

在两棵小树间拴铁丝晾衣服,日子久了,在捡钢丝的树皮上方会形成瘤状突起,这是怎么回事?

(因为植物的营养是通过树皮自上而下运输的,如果破坏了树皮,叶子制造的养料向下运输的通道就被切断了,养料通不过去便积存在破坏的树皮处,形成瘤状物。

有的小朋友爱剥小树皮,这样做对吗?

为什么?

五、拓展活动

用塑料袋罩住一株盆栽植物的茎叶,扎紧袋口,放在向阳处,过一段时间,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第四课、  蚂蚁

黄庄中心小学:

阚士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蚂蚁有自己的生活习性,适应陆地上的生活。

2、蚂蚁的身体分成头、胸、腹三个部分,头上有触礁,胸上长有六只脚。

过程与方法

1、用图画尽可能准确的画出蚂蚁的身体。

2、想办法解决观察过程中的问题,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观察研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以细心、小心的态度观察蚂蚁,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

经历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的过程,初步体会动物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

观察蚂蚁过程中不干扰蚂蚁,室外观察蚂蚁的安全性。

教学准备:

每组:

少许面包,少许白糖、和死掉的昆虫,放大镜。

教师准备:

装在玻璃瓶里的蚂蚁、白志、放大镜、小盆子、小石块。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找蚂蚁

1、课前找蚂蚁的要求:

在校园找到蚂蚁;不惊扰蚂蚁;不捉蚂蚁。

2、学生找蚂蚁,最好能找到蚂蚁的窝。

3、关注:

学生是否按要求找蚂蚁。

4、设计意图:

为观察蚂蚁找到合适地点。

二、观察蚂蚁

(一)室外观察蚂蚁

1、交流有关蚂蚁的经验。

2、观察蚂蚁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观察蚂蚁的方法。

3、教师整理学生的意见并根据学生意见适当补充观察的注意事项。

4、学生到校园找好的地方观察蚂蚁。

(二)室内观察蚂蚁(用于补充室外观察的不足或校园内找不到蚂蚁的情况)

1、教师问:

“蚂蚁要乱跑,怎样才能很好的观察蚂蚁呢?

2、学生讨论方法,教师整理。

3、选用合理的方法进行限制蚂蚁活动而又不伤害蚂蚁的观察并记录。

4、关注:

学生是否能在真正不伤害蚂蚁的情况下观察蚂蚁,是否能观察到蚂蚁的身体结构、和运动方面的信息并记录。

5、设计意图:

设计意图:

尝试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通过观察了解蚂蚁在身体结构、运动等方面的信息。

三、交流发现

1、学生交流观察中的发现。

2、组织学生并适当提问使学生交流更顺畅和清晰,适当提供信息以帮助学生解答观察中的问题。

3、关注:

学生对同学意见是否愿意倾听。

4、设计意图:

培养倾听的习惯;获得更多有关蚂蚁的信息。

                   

 

第五课、他们都是鸟

黄庄中心小学:

阚士泉

一、教学目的要求:

1、能从外在形态结构和行为等方面设计不同的观察项目。

2.能根据各种资料(实物、标本、模型、图片等)客观地描述各种鸟类的特点。

3.能归纳出鸟类的共同特征。

4.能科学地辨别某种动物是否属于鸟类。

5.能根据鸟喙的外形判定其与生活中的哪种工具的形状和功

 能相近。

二、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各种资料(实物、标本、模型、图片等)客观地描述各种鸟类的特点

能归纳出鸟类的共同特征。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平时见过哪些鸟?

2、学习新课:

寻找鸟类的共同特征

活动目标:

1.能说出常见的鸟的名称。

2.能从不同的角度(主要是外在的形态结构和行为等)设计不同的观察项目。

3.能根据各种资料(实物、标本、模型、图片等)客观地描述各种鸟类的特点。

4.能归纳出鸟类的共同特征。

5.能根据鸟类的共同特征辨别能飞翔和不能飞翔动物中哪些是鸟类。

6.能举例说出生活中哪些常见工具是模仿了鸟类哪种特征制作的。

活动过程:

1.上课前,出示一些图片、标本,一些鸟类的视频资料。

2.学生说出自己所了解的鸟的名称及大致形态,汇报观察到的鸟的名字,鸟还有哪些了解。

在学生头脑中有了丰富的有关鸟的感性认识后,寻找机会自然引发学生提出什么样的动物——这是什么?

   鸟,关于鸟类,你想研究哪些问题?

3.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常见的鸟,学生比较熟悉的鸟作为观察对象,进行小组讨论

4、指导学生利用教材的提示,填写观察到的每种鸟的形态特征。

以及学生发现的感兴趣的其他内容。

5、引导学生用排除法逐渐删掉那些非本质特征,最终形成共识,明确鸟的共同特征。

6、引导学生据此判断哪些动物是鸟?

哪些动物不是鸟?

鸟喙与取食

活动目标

1.能根据鸟喙的外形判定其与我们生活中的哪种工具的形状和功能相近。

2.能根据实验结果推测各种形状的鸟喙适合吃哪些食物。

3.能把自己的推测与其他同学交流。

4.能说出各种不同形状的喙对鸟类的生活有什么好处。

5.能了解科学家对鸟类起源的不同看法。

活动过程:

1.本活动因为是趣味性活动,可不必严格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

(典型的鸟喙不一定非选教材上的四种,当地典型的鸟应优先考虑。

只要

   能让学生体验到不同的鸟喙与其取食方式是相适应的即可。

2.准备模拟食物时尽可能选取易找到的物品,还可以有别于教材提供的材料。

如木棍洞可以用泡沫块打洞代替,钻孔留下的泡沫甥料粒刚好也要用到;橡皮虫可用细小的纸团代替;硬纸剪成的兔子要固定在木板上。

3.活动时可让学生分别观察鸟喙及几种工具的特点,然后再将不同的鸟喙与其形状和功能相似的工具对应起来,在教材上可用直线将它们连接。

4.根据教材上的提示步骤做模拟实验,模拟实验时争取让每个人都有一次体验的机会,为确保实验数据的可比性,要提醒学生注意计时的准确性,注意不能随意改变“食物”的摆放位置。

记录时兔子以块为单位,其他以粒为单位。

5.把自己组的结论填写在表格下面,内容不强求统一。

引导学生将取食的物品与实际环境中的食物对应起来。

6、说一说——要想又快又多地“吃”到某种食物要选取哪种工具最方便,为什么?

7.阅读科学在线,了解科学家对鸟类起源问题的不同看法,意识到对鸟进化的问题还在继续研究。

8.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收集更多种类动物的图片、标本及相关资料。

小结:

1、鸟类的共同特征:

体表有羽毛,取食靠喙,靠产卵繁殖后代。

蝙蝠、猫头鹰属于哺乳类,蜻蜓、蝴蝶属于昆虫。

  2、不同鸟喙与工具的对应关系:

北美红雀(尖头钳子);鹈鹕(汤

匙);沙锥鸟(镊子);秃鹫(起钉器)。

作业

课后继续收集更多种类动物的图片、标本及相关资料

 

 

第六课、猫和兔

黄庄中心小学:

阚士泉

教学目标

1、能用各种感官对动物进行观察,并能用图或文字表达;运用归纳总结的方法认识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

2、培养学生珍爱生命、与动物和谐相处、善待动物、愿意合作与交流的情感态度。

3、认识常见的动物类型----哺乳动物;知道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观察动物特征,认识猫和兔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归纳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

难点:

培养学生从整体到部分的有顺序的观察方法;认识鲸、蝙蝠也是哺乳动物。

教学准备

布置课外在家或饲养场观察探究猫、兔及其他动物的各种特征,如:

吃什么、身体外形构成特点、怎样行走、如何繁殖后代……

搜集有关动物资料。

把家中饲养的猫和兔带来一起研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由引入学习、自主观察、交流研讨、获取结论、深入探究、拓展延伸六个环节组成。

下面我将对各个环节进行详细阐述。

1、引入学习

谈话激趣:

同学们喜欢的动物很多,你们能用几句话或谜语、成语来赞美某一种动物吗?

(让学生发言,大家评论)

每个同学都很喜欢自己家养的小动物,你能告诉大家,你喜欢什么动物?

喜欢它什么吗?

(充分让学生发言,总结后出示课题—猫和兔)

请部分学生汇报对猫、兔及其他动物的观察情况。

2、自主观察

分小组观察猫和兔,把观察到的情况填在表格内。

3、交流研讨

你观察了哪些动物?

他们各有什么特征?

将观察记录表填写好。

学生进行比较归纳。

4、结论

猫和兔的共同特征

a、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尾五部分,(以简笔画的形式板书小猫图,可让学生自己画出小兔简图,培养学生从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

b、身体表面有毛、胎生、哺乳。

结论

像猫、兔、虎这样身体表面有毛、胎生、哺乳的动物一般都是哺乳动物。

(板书)

5、深入探究

a、用各种方式来交流你知道的哺乳动物(用图片、资料、回想看过的电影电视……)

b、辨析讨论:

蝙蝠和鲸是哺乳动物吗?

人是哺乳动物吗?

小组讨论后汇报并总结。

教师解释蝙蝠、鲸、人具备哺乳动物的特征——胎生、哺乳,所以也是哺乳动物。

c、利用学生们带来的图片,展示在屏幕上,进一步分辨哪些是哺乳动物,哪些不是哺乳动物,应属哪一类动物。

6、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发言回想一下我们常见的动物哪些符合哺乳动物的条件(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板书),如:

鲸、蝙蝠、牛、马、羊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