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江苏专用文档第3单元第5讲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与太平国运动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994372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27.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江苏专用文档第3单元第5讲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与太平国运动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江苏专用文档第3单元第5讲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与太平国运动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江苏专用文档第3单元第5讲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与太平国运动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江苏专用文档第3单元第5讲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与太平国运动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江苏专用文档第3单元第5讲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与太平国运动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江苏专用文档第3单元第5讲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与太平国运动Word版含答案.docx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江苏专用文档第3单元第5讲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与太平国运动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江苏专用文档第3单元第5讲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与太平国运动Word版含答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江苏专用文档第3单元第5讲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与太平国运动Word版含答案.docx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江苏专用文档第3单元第5讲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与太平国运动Word版含答案

宏观把握·历史主线

[通史坐标]

[线索特征]

近代前期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等战争,中华民族进行了英勇不屈的反抗;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侵略战争第一次取得的完全胜利。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大事件。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促使中国人的觉醒。

先进的中国人为争取民族独立,进行英勇地斗争与不断地探索。

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成为近代前期抗争探索的两大主体阶级。

1919年,五四运动后,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革命有了新的方向。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工农武装割据”道路,进行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斗争,最终取得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胜利。

第5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与太平天国运动

[考纲要求] 

(1)两次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

(2)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

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3)太平天国运动:

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考点1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1.鸦片战争

(1)原因

①根本原因:

率先开始工业革命的英国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资料,把侵略矛头指向幅员辽阔的中国。

②直接原因:

英国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借口虎门销烟发动侵略战争。

(2)过程

①爆发:

1840年6月,英国舰队侵入广东海面挑衅,战争爆发。

②扩大:

1841年初强占香港岛,威逼广州;清军将领海龄等抗英殉国。

③结束:

1842年8月,英军舰队驶抵南京下关江面,扬言架炮攻城,清政府屈辱求和,战争结束。

(3)结果:

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

①时间:

1842年8月。

②性质: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③内容:

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等。

(4)影响

①中国的国门被迫打开,外患接踵而至,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②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易错警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内涵

“半殖民地”在政治上是指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在经济上是指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在文化上则表现为“西学东渐”。

“半封建”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2.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

①根本原因: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侵略权益。

②直接原因:

“修约”要求遭到拒绝。

(2)过程

①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随后,法国也加入侵华战争。

②1858年,英法两国与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

③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北京,洗劫并火烧圆明园。

1860年与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

(3)结果:

清政府战败,签订不平等条约。

(4)影响

①使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主权遭到更加严重的侵害。

②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精巧点拨]两次鸦片战争可归纳为“一、二、三、四、四”

(1)一个目的:

打开中国市场。

(2)两次战争:

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

(3)三大条约:

《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4)四项侵权:

割地、赔款、开埠、特权。

(5)四大变化:

主权遭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冲击了自然经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封建传统观念受到冲击,开始向西方学习;社会习俗日趋近代化。

3.甲午中日战争

(1)原因

①日本明治维新后,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

②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

日本趁机入侵朝鲜,蓄意挑起战争。

(2)过程

①战争爆发:

1894年7月底,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挑起战端。

②平壤战役:

清军在朝鲜平壤陆战失利,退回国内。

③黄海大战:

日军控制黄海制海权。

④辽东、威海卫之战:

日军进攻辽东、山东半岛,占领大连、旅顺、威海卫等地,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结果:

1895年4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④日本可以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4)影响

①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

②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③新通商口岸的开辟,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④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⑤刺激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⑥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易错警示]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

商品输出主要是以输出实物货物来赚取利润,如鸦片输出。

资本输出指资本主义国家为获得高额利润,用过剩资本向其他国家投资或贷款。

资本主义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在19世纪70年代以前以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

19世纪晚期后,西方侵华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5)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①背景:

《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全国人民坚决反对割地议和,台湾人民“鸣锣罢市”,发布檄文,“愿人人战死而失台,绝不愿拱手而让台”。

②经过:

1895年5月,日军在台湾北部登陆,台湾巡抚唐景崧逃往厦门。

邱逢甲、徐骧领导组成义军,与刘永福的黑旗军并肩作战,先后在新竹、台中、彰化、台南等地痛击日军。

日军在大甲溪遭到黑旗军和义军的伏击。

10月,台湾全部沦陷。

③结果:

清政府严密封锁沿海地区,不准接济台湾抗日军民,导致台湾全部沦陷。

④意义:

在反割台斗争中,爱国军民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显示出他们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日本统治台湾的50年里,台湾人民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从未停息过。

4.八国联军侵华

(1)原因

①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日益高涨。

②1900年间,义和团运动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

③借口:

镇压义和团运动。

(2)过程

①1900年6月,英、法、美、日等八国联合发动侵华战争,并由天津向北京进犯。

②八国联军在廊坊和天津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的顽强阻击。

③1900年7月,八国联军占领天津;8月,攻陷北京。

(3)结果:

1901年9月,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辛丑条约》。

①赔偿各国白银共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

②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

③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

④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

⑤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4)影响

①《辛丑条约》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②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精巧点拨]列强侵华的五大趋向

NO.2理解——学会读史·学会用史

核心问题1 近代前期的列强侵华

[史料探究]

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原因、影响及评价

史料一 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马克思

(1)马克思是如何认识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

提示:

①英国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而发动战争,深刻揭露了鸦片战争的掠夺性。

②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国门,向中国倾销鸦片,蓄意发动侵略战争。

③同时期的中国全面落后于西方,鸦片战争的爆发具有必然性。

史料二 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

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至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里的木乃伊——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

——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2)如何理解史料二中“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里的木乃伊——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的含义?

提示:

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落后闭关的大门,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社会被迫接受西方的近代文明。

史料三 第十五款 英国属民相涉案件,不论人、产,皆归英官查办。

——《天津条约》

大清国国家允定两年之久,在各府厅州县将以后所述之上谕颁行布告:

一、西历本年二月初一日即中历上年十二月十三日上谕以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

——《辛丑条约》

(3)史料三主要反映了中国丧失了哪些主权?

有何危害?

提示:

《天津条约》:

列强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辛丑条约》:

列强要求清政府严禁中国人民成立反帝组织,说明了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完全确立。

史料四 凡从直接的影响来看,八国联军屠杀中国的人民,掠夺中国的财物,逼迫中国要战争赔款,还要中国开通商口岸以便他们长时期地在经济上压榨中国……

但从间接的影响来讲,八国联军的侵占行径也同时惊醒了中国这个东方睡狮……八国联军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也让中国从此开始现代化进程,开始参与全球化。

(4)史料四是如何评价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影响的?

提示:

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产生的直接影响是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间接影响是进一步惊醒了中国人,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开始参与全球化。

[史论拓展]

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和列强侵华

对中国社会的双重影响

(1)阶段特征

①19世纪40—60年代:

以发动战争为打开中国大门的手段,以商品输出为主要侵略方式。

英法为首,俄美随后。

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

政治上由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到实行“以华治华”;经济上由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

除英、法、美、俄外,德、日、意加入,尤其是日本曾独霸中国。

(2)双重影响:

一方面,造成了中国的贫穷落后,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冲击瓦解了中国旧的经济和政治秩序,扩大了中外交流的范畴和规模,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

核心问题2 中国近代开放的通商口岸

[要点归纳]

运用多种史观理解中国近代开放的通商口岸

(1)革命史观:

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使中国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是列强殖民侵略的重要标志。

(2)现代化史观:

它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推动了近代城市的崛起。

(3)整体史观:

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尽管是被动的,但是是客观事实),使中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4)文明史观:

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最早接受西方民主思想,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向近代工业文明过渡的地方。

(5)社会史观:

它是传统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最早交汇的地方,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出相应的社会问题。

[史料印证]

中国近代开放通商口岸的影响

史料一 ①条约口岸是一个具有双重作用的历史存在,作为强权政治的产物,它对中国的国家主权构成了侵害;②作为一个社会窗口,它又展示了西方近代化事物。

——杨天宏《口岸开放与社会变革:

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研究》

史料二 ③今日开海上某埠头,明日开内地某口岸。

一国争,诸国蚁附;一国至,诸国蜂从。

滨海七省,浸成洋商世界;沿江五省,又任洋舶纵横。

——郑观应《盛世危言》

史料三 ④与其说条约口岸代表了移植于中国沿海海岸的西方生活方式,还不如说中国接纳了西方人及其生活方式。

——费正清《中国沿海的贸易和外交》

[解读]  三则史料主要论述了近代中国开放通商口岸的影响,具体解读如下:

(1)史料信息①反映通商口岸是列强侵华的基地,损害中国主权。

(2)史料信息②反映了通商口岸传入西方近代化的事物,成为近代中国引进西方文明的窗口。

(3)史料信息③表明,列强争相在中国开辟通商口岸,通商口岸从沿海深入内地,从一国到多国,成为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4)史料信息④反映了通商口岸是接纳近代西方文明和生活方式的基地,客观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NO.3探究——感悟真题·捕捉动向

(1)主干知识:

围绕列强侵华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主线,把握侵华的阶段特征,认识战争的目的、条约内容及对中国的影响。

(2)史观角度:

从革命史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整体史观、社会史观等不同视角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3)社会热点:

认识近代日本侵华和中日钓鱼岛问题;2017年是《马关条约》签订122周年。

 (2016·江苏高考)下表是1894—1914年英、日等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

年份

英国

日本

其他国家

1894

69.49

6.26

24.25

1900

62.99

11.20

25.81

1905

55.71

14.04

30.25

1910

50.89

16.14

32.97

1914

48.31

20.39

31.30

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

A.《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英国国际地位的明显下降

C.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

D.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意在考查学生从表格中获取数据的能力。

[解题流程]

一定时空——1894—1914年

二抓关键——英、日等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

三析选项

选项

理由

结论

A

1894—1914年日本对中国贸易的数据明显呈上升趋势,说明日本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加剧

正确

B

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日本和其他国家加强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不能说明英国国际地位下降,此时的英国仍然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头号强国

错误

C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错误

D

晚清中国国际地位比较低下,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变化

错误

NO.4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

1.(2017·南京摸底)清道光末年梁廷枏撰写的《夷氛闻记》描述了英国议会决议出兵中国的场景:

“顾通国商民皆不欲启衅东粤,且用兵势将加税也,议数日不决。

终以众喙汹汹,人持一见,随以求和争战两事,诣其所事罗占土神祠阄卜,将决焉,得战阄三,于是专意称兵。

”该记述反映出作者对(  )

A.英国政治体制已经有相当了解

B.场景的描述与事实相一致

C.鸦片战争的原因缺乏深刻认识

D.英国社情民意有清醒认识

C [该记述认为英国国家大事需要“诣其所事罗占土神祠阄卜”,不符合英国责任制内阁下的决策方式,故A项错误;“得战阄三,于是专意称兵”,与英国议会投票决定出兵不符合,故B项错误;“通国商民皆不欲启衅东粤”,与英国商人蓄意用武力打开中国市场不符,这是对鸦片战争的原因缺乏深刻认识,故C项正确;材料对英国议会的决策方式以及商人蓄意发动战争都缺乏清醒的认识,故D项错误。

]

2.(2017·苏州调研)“它(某场战争)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

”这场战争(  )

A.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使中国失去了北方大片领土

C.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B [近代中国发端于广东一隅的侵华战争只有两次鸦片战争。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对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描述,而第一次向北仅至南京,未深入华北地区,故A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沙皇俄国通过1858年的中俄《瑷珲条约》和1860年的中俄《北京条约》,先后攫取中国东北多达100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致使中国失去了北方的大片领土,故B项正确;“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这是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之后的史实,故C项错误;“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是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之后的史实,故D项错误。

]

3.(2017·姜堰中学测试)1894年7月11日《申报》发表《战必胜说》一文,从中国传统的战胜之道——天时、地利、人和来进行分析:

认为日本东京地震是天心示警,此失天时;海口众多,处处可攻,此失地利;党派林立,人各一心,又失人和。

而中国自仿行西法以来,“凡事皆一洗因循之习”,军队历练,民众同仇,所以对日本“尚何有惧哉?

”。

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  )

A.备战充分B.盲目自信

C.同仇敌忾D.知己知彼

B [《战必胜说》一文仅仅从表面上进行分析,如“党派林立,人各一心,又失人和”是对日本政治的一种错误认识。

该文的分析显示出,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对中日两国的情况都缺乏正确认识,是一种盲目乐观,故选B项。

]

4.(2017·南通中学模拟)清政府与外国签订的某条约第十款规定:

“上谕以诸国人民遇害被虐各城镇……以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

……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

”该规定反映出(  )

A.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B.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C.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D.列强侵华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

C [根据题干中“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可判断是《辛丑条约》中的“严禁反帝”条款。

A项是在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签订之后,排除;B项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排除;D项出现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

5.(2014·江苏高考)下侧是清道光帝给参与谈判大臣所下达谕旨的部分内容,该谕旨(  )

A.颁发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B.隐含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

C.导致了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

D.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

B [依据“清道光帝给参与谈判大臣所下达谕旨的部分内容”可知,该条约还未签订,因此C项错误。

由谕旨中道光帝准许厦门、宁波、上海等地贸易,说明颁发于鸦片战争期间,故A项错误。

依据“香港仍坚持‘赏借’”,可知道光帝的天朝上国思想浓重,但并不坚决捍卫国家主权,故B项正确,D项错误。

]

6.(2010·江苏高考)下图展示了近代某一次重要战役,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

A.战役结束后清舰队全军覆没

B.清朝军民反割台斗争的关键战役

C.清军将领邓世昌于此役壮烈殉国

D.战役发生于清军运兵朝鲜途中

A [根据图示提供的信息:

威海卫和刘公岛,判断此战役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威海卫战役。

]

考点2

太平天国运动

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1.原因

(1)主要原因: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2)直接原因:

连年自然灾害。

(3)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号召群众进行反抗斗争。

2.经过

(1)金田起义:

1851年1月,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2)永安建制:

太平天国在永安整顿建制,分封诸王,初步建立政权。

(3)定都天京:

1853年,太平军攻克南京,改为天京,定为国都,与清廷对峙。

(4)全盛:

1853—1856年,太平军北伐与西征并举,太平天国进入全盛时期。

(5)转折:

天京变乱。

(6)失败:

1864年,洪秀全病逝,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3.纲领

《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

《资政新篇》(1859年)

背景

太平天国强盛时期

太平天国衰落时期

主要内容

①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

②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

①政治:

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

②经济:

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

③文化:

开设新式学堂

评价

①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

②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③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脱离实际,无法实现

①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②迫于形势,未能实行

[易错警示]《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关系

《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在追求社会发展道路问题上,并不是一种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对立、矛盾的关系,二者设想的两种社会制度有本质的区别。

前者要建立以小农经济为基础,以绝对平均主义为分配原则的人间天国;后者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

NO.2理解——学会读史·学会用史

核心问题 近代前期农民阶级抗争的

革命性与落后性

[要点归纳]

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体现的革命性与局限性

(1)革命性

①太平天国运动建立起以天京为中心的政权与清政府对峙;颁布了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首次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任务。

②《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当时广大贫苦农民强烈地反对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以及获得土地、追求平等平均的理想社会的渴望。

③义和团运动中打出了“灭洋”的挽救民族危机的旗帜,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触及了时代的救亡主题,抗击了八国联军的侵略,粉碎了列强妄图瓜分中国的迷梦,具有爱国主义精神。

(2)落后性

①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革命意志逐渐衰退,生活上日益腐化;洪秀全大兴土木,深居简出,严重脱离群众,封建等级森严。

同时领导集团内部争夺权力的矛盾加剧,最终酿成天京变乱,导致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②《天朝田亩制度》所规定的分配土地和社会经济生活方案,是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一切社会财富,是农民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违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未真正实施;《资政新篇》由于脱离中国当时的社会实际而无法实施。

③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在坚决反对外来侵略的同时,反映出义和团对清政府抱有幻想;这也使义和团在斗争中放松了对清王朝的警觉,最终为此付出了巨大而惨痛的代价。

[史料印证]

农民阶级的革命性与落后性

史料一 ①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的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其任务是推翻封建统治,争取民族独立。

因此,它的出现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太平天国与中国近代化》

史料二 定都天京后,②太平天国大兴土木,城周围十余里,墙高数丈,内外两重,外曰太阳城,内曰金龙城,殿曰金龙殿,苑曰后林苑,雕琢精巧,金碧辉煌……初至江宁,杨逆日朝洪逆,近则洪杨诸贼深居不出,妄拟垂拱而治,必有大喜事,方设朝会。

——《贼情汇纂》

史料三 ③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劝奉教,真欺天,不敬神佛忘祖先。

……天下雨,麦苗干,教堂恨民阻老天。

……④烧铁道,拔电杆,海中去翻火轮船。

大法国,心胆寒,英美俄德哭连连。

一概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太平年。

——义和团揭帖一则

[解读]  三则史料主要描述了农民阶级的革命性与落后性,具体解读如下:

(1)史料信息①表明,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揭开了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2)史料信息②反映出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革命意志逐渐衰退,生活上日益腐化,领导集团内部争夺权力的矛盾加剧等。

表明了农民阶级的封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预防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