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寄生虫病学许金俊-第二章线虫病-线虫病.ppt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39896 上传时间:2022-10-07 格式:PPT 页数:249 大小:18.3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物寄生虫病学许金俊-第二章线虫病-线虫病.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49页
动物寄生虫病学许金俊-第二章线虫病-线虫病.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49页
动物寄生虫病学许金俊-第二章线虫病-线虫病.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49页
动物寄生虫病学许金俊-第二章线虫病-线虫病.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49页
动物寄生虫病学许金俊-第二章线虫病-线虫病.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动物寄生虫病学许金俊-第二章线虫病-线虫病.ppt

《动物寄生虫病学许金俊-第二章线虫病-线虫病.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寄生虫病学许金俊-第二章线虫病-线虫病.ppt(2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动物寄生虫病学许金俊-第二章线虫病-线虫病.ppt

第四节动物线虫病,一、线虫病的形态、发育与分类,

(一)、线虫的形态结构与功能1、一般形态形状:

线状、呈圆柱状、毛发状,纺锤形。

分头端、尾端;背面、腹面;两侧。

颜色:

新鲜的线虫多为乳白色或黄白色,粉红色。

体表:

不分节,虫体表面有纵纹、横纹。

大小:

1mm1m。

性别:

雌、雄异体,线虫的大小:

蛔虫毛首线虫钩虫蛲虫旋毛虫类圆线虫,2、体壁与体腔,体壁由角皮层、皮下层、肌层组成。

角皮透明无细胞结构,质坚具弹性,表面光滑或有横纹、纵纹等。

皮下层紧贴在角皮基底膜之下,由一层合胞体细胞构成。

在背面、腹面和两侧面纵索。

肌层由单一纵行排列的肌细胞构成,被纵索分为四个区。

肌细胞由可收缩的纤维部分和不可收缩的细胞体构成。

根据肌细胞的大小、数目,可将线虫体壁分为多肌型、少肌型和细肌型(或全肌型)。

体腔假体腔,内充满体液,内悬浮呈丝或管状的内部器官。

线虫横切面,雌虫:

口孔食道肠直肠肛门雄虫:

口孔食道肠直肠泄殖腔,3、消化系统,口腔位于虫体的前端:

简单的开口(有的有唇片、叶冠等)口腔发达-口囊(有齿、切板等)食道肌质结构,管腔呈三角形辐射状。

具有食道腺。

分型:

杆状型:

寄生前期幼虫与自由生活线虫丝状型:

蛔虫类线虫球状型:

圆线虫双球型:

尖尾线虫肌质-腺体型:

旋尾线虫与丝虫毛尾线虫型:

毛尾目线虫有些线虫在食道的后端有小胃或盲管。

肠道:

呈管状。

有的线虫在肠的前端有肠盲囊。

肠的后端有很短的直肠,以肛门开口于虫体尾部的腹面。

雌虫的肛门单独开口。

雄虫的肛门则与射精管共同形成泄殖腔。

4、排泄系统,分腺型和管型两类。

腺型由一个大的腺细胞构成,位于体腔内,开口于食道后端或肠前端腹面。

管型是由腺型的延伸构成排泄管,常分左右两支位于侧索内,并向前延伸汇合成小管,开口于腹面的排泄孔。

5、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神经系统神经环为神经中枢神经干神经干之间有横支连合单个的神经节感觉器官乳突头感器或侧感器尾感器,6、生殖系统,雌虫:

卵巢、输卵管、受精囊、子宫、(排卵器)、阴道、阴门(开口于腹面)(阴门盖)雄虫:

睾丸、输精管、贮精囊、射精管、泄殖腔、交合器(交合伞、性乳突、交合刺、引器、付引器),7、角皮的分化构造,横纹,唇、口领、叶冠,头囊与颈沟,翼颈翼侧翼尾翼,乳突头乳突唇乳突颈乳突尾乳突,角突起、饰带、体棘,交合伞,

(二)、线虫的发育,生殖方式卵生卵胎生胎生,发育史类型,直接发育型土源性线虫间接发育型生物源性线虫感染性虫卵:

具有感染宿主能力的虫卵。

感染性幼虫:

具有感染宿主能力的幼虫,发育过程,一般经过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

蜕皮:

指幼虫脱去旧角皮,长出一层新角皮的过程。

披鞘幼虫:

指幼虫第二次蜕皮时,旧角皮不蜕掉仍留在幼虫上。

线虫纲:

尾感器亚纲:

杆形目蛔目旋尾目无尾感器亚纲:

毛首亚目膨结亚目,(三)、线虫的分类,二、蛔虫病,病原蛔科(Ascarida)蛔属(Ascaris)、猪蛔虫(A.suum)副蛔属(Parascaris)、马副蛔虫(P.equorum)弓蛔属(Toxascaris)、狮弓蛔虫(T.leonia)新蛔属(Neoascaris)、犊新蛔虫(N.vitulorum)弓首科(Anisakidae)弓首属(Toxocara)犬弓首蛔虫(T.canis)猫弓首蛔虫(T.mystax)禽蛔科(Ascaridiiae)禽蛔属(Ascaridia)、鸡蛔虫(A.galli)寄生于畜、禽的小肠。

是专性寄生虫,各种畜禽之间的蛔虫互不感染。

(一)、猪蛔虫病,病原蛔科(Ascarida)蛔属(Ascaris)猪蛔虫(A.suum)寄生于猪的小肠。

主要侵害26月龄的仔猪。

病原形态,大小:

大型虫体。

雌虫3035cm,雄虫1215cm颜色:

淡红色或淡黄色。

形状:

圆柱形。

头部三片唇,排列为品字型,每唇上有乳突。

尾部雄虫弯曲,无交合伞,有两个等长的交合刺及尾乳突雌虫尾部尖而直,雌虫为双管型,阴门开口于虫体前1/3与中1/3交界处。

受精卵:

受精卵:

椭圆形,卵壳厚,有四层膜。

新鲜虫卵含有未分裂的卵细胞,卵细胞与卵壳之间形成新月形空隙。

未受精卵:

长椭圆形,外面蛋白质膜不明显,虫卵内含油滴状卵黄颗粒及空泡,卵壳薄。

生活史,直接型发育感染性虫卵典型蛔虫型:

“肝气管移行”在肝蜕皮为L3,在肺蜕皮为L4,在小肠蜕皮为L5,流行病学,分布:

呈全球性分布。

感染来源与途径感染季节与流行有关因素:

1、生活史简单;2、蛔虫具有强大的繁殖能力:

每天可产虫卵1020万个;3、虫卵对各种环境因素的抵抗力很强;4、虫卵具有黏性;5、猪场管理不良。

致病作用与症状,不论是幼虫或成虫对猪均有致病作用。

致病作用包括机械的、毒素的。

猪是否出现症状,要根据虫体数量、猪的年龄、健康状况、抵抗力的强弱。

幼虫阶段:

仔猪常因幼虫在肝、肺移行而引起蛔虫性肺炎。

感染严重者出现呼吸困难,呕吐,拉稀。

但多数可在数天内自愈。

成虫阶段:

成虫大量感染可阻塞肠管,甚至肠道破裂。

表现为腹部剧痛,甚至死亡。

成虫大量吸收营养,引起食欲不振,异嗜,营养不良,消瘦,贫血,被毛粗乱无光,全身性黄疸,成为僵猪。

成虫分泌毒素,引起过敏反应。

蛔虫异路游走,阻塞胆管、胆囊与胰腺,引起胆道蛔虫症和胰腺炎。

成年猪危害不显著,多为带虫者。

病理变化,幼虫引起肝脏蠕虫斑肺炎病变,成虫引起肠穿孔阻塞胆道,诊断,直接涂片法和饱和盐水漂浮法检查虫卵;剖检猪尸体检查虫体及相应的病变;二月令以内的仔猪体内无性成熟的蛔虫,剖检时检查病变,可将肺组织撕碎,用幼虫分离法检查幼虫。

治疗,苯并咪唑类甲苯咪唑、丙硫苯咪唑、芬苯咪唑咪唑并噻唑类左旋咪唑四氢噻啶类噻嘧啶有机磷精制敌百虫抗生素类伊维菌素、阿维菌素,预防,预防性驱虫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猪舍和运动场的卫生猪粪的无害化处理严格控制引入病猪,

(二)、犊新蛔虫病,病原新蛔属(Neoascaris)犊新蛔虫(N.vitulorum)寄生于初生犊牛的小肠内,引起肠炎、腹泻、腹痛等症状。

病原形态,虫体粗大,淡黄色,头部有三片唇,雌虫1430cm,雄虫1115cm。

虫卵圆形,卵壳薄,外层呈蜂窝状结构,卵内含未分裂的卵细胞。

灰褐色。

生活史,成虫只寄生于6月龄以下的犊牛。

成虫在犊牛小肠中可生活25个月,以后逐渐从宿主体内排出。

感染性虫卵。

经胎内感染和经乳汁感染。

母牛吞食到感染性虫卵后,虫卵孵出幼虫,穿过肠粘膜进入母牛体内,经1次蜕皮为L3,潜伏于组织中。

当母牛怀孕8.5个月时,幼虫进入胎盘羊水液中蜕皮为L4,L4被胎牛出吞入体内。

犊牛出生后,L4在小肠发育为L5并经2531天发育为成虫。

幼虫在母牛体内移行,除一部分到子宫外,还有一部分幼虫循环至乳腺,经乳汁被犊牛吞食后在犊牛小肠内发育为成虫。

流行病学,犊弓首蛔虫仅见了5月龄以内的犊牛,水牛、黄牛、牦牛、乳牛均可感染,尤其是水牛。

我国主要发生于南方各省。

主要发生于6月龄以下的犊牛,以12月龄的犊牛最严重,7月龄以上的牛很少发生。

成年牛的体内只发现有移行阶段的幼虫,没有成虫寄生的报道。

犊弓首蛔虫卵对药物的抵抗力较强。

感染率与饲养管理水平及季节都有一定关系。

致病作用,成虫的机械性刺激可以损伤小肠粘膜,引起粘膜出血和溃疡,并继发细菌感染,从而导致肠炎等;大量虫体的寄生可以引起机械阻塞,夺取宿主大量营养,从而使犊牛出现消化障碍;虫体代谢产生的毒素被犊牛吸收,也会引起严重危害,如出现过敏症状、阵发性痉挛等。

症状,轻度感染时症状不明显,中度和严重感染时出现症状:

精神委顿,嗜睡,不愿行动;吮乳无力或停止吮乳,消瘦,腹部常较膨大,多数牛拉稀粪或糊样灰白色腥臭粪便,手指捻粪有滑性油腻状感觉;严重者拉血痢,粪便粘性。

有时出现腹痛。

呼出气体带有刺鼻的酸味。

大量虫体寄生时可引起肠阻塞或肠穿孔。

犊牛患蛔虫病的死亡率很高。

诊断,根据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资料综合分析;确诊需在粪便中检出虫卵或虫体;检查虫卵可用直接涂片法或饱和盐水漂浮法。

防治,治疗左旋咪唑丙硫咪唑伊维菌素预防犊牛出生后20天内驱虫,防止发病;犊牛和母牛分群饲养,防止母牛感染;注意圈舍卫生;在流行区对怀孕后期母牛用左旋咪唑驱移行中幼虫,但应注意剂量,防止母牛流产。

(三)、犬弓首蛔虫病,病原弓首科(Toxocaridae)弓首属(Toxocara)犬弓首蛔虫(T.canis),俗称犬蛔虫。

寄生于犬和其他犬科动物的小肠,是犬常见的一种寄生虫,特别是幼犬的重要病原,也是人的内脏幼虫移行症的常见病原。

有时作为实验动物用的某些野生动物如地松鼠常作为转运宿主而被感染。

可通过子宫感染,即使剖腹取胎的犬也常有感染。

病原形态,成虫呈浅黄色,头端向腹面弯曲,两侧有向后延展的颈翼膜。

头端有三片唇。

雄虫长511cm,后端弯曲,有一锥突,有尾翼和一对交合刺。

雌虫长918cm,尾端直,阴门开口于虫体前半部。

虫卵呈亚球形,卵壳厚,表面有许多点状凹陷,大小6885m6472m。

生活史,直接型发育感染性虫卵或L2幼虫复杂,5种方式:

1、典型蛔虫型:

“肝气管移行”-发生于3月龄以内幼犬;2、经胎盘感染:

先天性感染;3、通过转运宿主感染;4、母犬在怀孕后期和泌乳期感染;5、吸吮母乳感染。

典型蛔虫型生活史,3月龄以内的犬。

6月龄以上的犬不见发生。

45周发育为成虫。

Somaticlarvaewaitingfor:

1、Pregnangy;2、theirhosttobeeatenbyanotheranimal,在3月龄以上的犬体内经胎盘感染,L2幼虫分娩前3周就活动,移行到肺发育成L3。

出生后移行到小肠发育为成虫(23周)。

母犬一旦感染,即使以后未发生感染,也有足够的幼虫使所有的仔犬发生感染。

通过转运宿主感染(45周),Paratenichosts,Patentinfectionsinadultdogsespeciallynursingbitches,Prenatalandtransmammarytransmission,在怀孕后期和泌乳期,部分活动的幼虫在母犬体内可直接完成生活史。

在怀孕后期和泌乳期,母犬吃到外界的虫卵后再次感染。

在母犬泌乳前3周,幼犬吸吮含L3幼虫母乳后感染。

幼虫不移行。

流行病学,全球性分布,感染率5%80%不等。

小于6月龄的犬感染率高,成年犬较少发生感染。

感染率高的原因:

雌虫的排卵量大;虫卵对外界的抵抗力强;幼虫在母犬体内可长期存在。

致病作用,成虫寄生时刺激肠道,可引起卡他性肠炎和粘膜出血。

严重感染时,常在肠内集结成团,造成肠阻塞和肠扭转、套叠,甚至肠破裂。

宿主不适时,虫体可窜入胃、胆管和胰管。

幼虫移行时损伤肠壁、肺毛细血管和肺泡壁,引起肠炎和肺炎。

蛔虫代谢产物对宿主有毒害作用,能引起造血器官和神经系统的中毒和过敏反应。

症状,轻度、中度感染时,幼虫在肺移行期不表现症状。

成虫可引起大肚皮。

患犬表现为渐进性消瘦,食欲不振、呕吐、异嗜、消化障碍、下痢或便秘。

生长发育受阻。

严重感染时,幼虫在肺移行期表现呼吸道症状。

大部分死亡病例发生于肺部感染期。

经胎盘严重感染的在分娩后几天内即可发生死亡。

病理变化,肺炎、肺水肿;卡他性肠炎和粘膜出血;肠阻塞和肠扭转、套叠,甚至肠破裂;虫体可窜入胃、胆管和胰管;肝黄染、变硬。

诊断与治疗,诊断粪检虫卵。

剖检虫体。

治疗1、丙硫咪唑:

幼犬按每只50mg,一次口服。

7d后重服一次。

2、左咪唑:

10mg/kg,一次口服。

3、芬苯咪唑:

50mg/kg/d,连用3d。

少数病例出现呕吐。

4、双羟萘酸噻嘧啶:

5mg/kg,一次口服。

5、伊维菌素:

0.20.3mg/kg,皮下注射或口服。

柯利犬禁用。

预防,控制很困难,因会经胎盘感染。

只有注意卫生,经常检查,治疗,以防止严重感染并降低感染率。

1、幼犬在2周龄是驱虫1次,23周后再驱虫1次。

2、幼犬2月龄时再驱虫1次,以驱除出生后感染的虫体。

3、新购进的幼犬必须间隔14d驱虫2次。

4、成年犬每隔36个月驱虫1次。

5、要注意环境、食具与食物的卫生。

(四)、猫弓首蛔虫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