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豆豇豆病害.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987874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63.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菜豆豇豆病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菜豆豇豆病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菜豆豇豆病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菜豆豇豆病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菜豆豇豆病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菜豆豇豆病害.docx

《菜豆豇豆病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菜豆豇豆病害.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菜豆豇豆病害.docx

菜豆豇豆病害

菜豆、豇豆枯萎病

2009-07-1614:

43:

29作者:

huinuo来源:

中华农药人才网浏览次数:

83[收藏本文]

症状

  

一般花期开始发病,病害由茎基迅速向上发展,引起茎一侧或全茎变为暗褐色,凹陷,茎维管束变色。

病叶叶脉变褐,叶肉发黄,继而全叶干枯或脱落。

病株根变色,侧根少。

植株结荚显著减少,豆荚背部及腹缝合线变黄褐色,全株渐枯死。

急性发病时,病害由茎基向上急剧发展,引起整株青枯。

  

发生规律

  

真菌引起的病害。

病菌随病残体在田间越冬,在土中可以长期存活,种子也带菌,通过流水、雨水、农具、土壤、肥料等传播,从菜豆的根尖或伤口侵入。

气温20℃以上时田间开始现病株,气温上升到24-28℃,病害盛发,相对湿度70%以上,病害发展迅速。

  

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

  

(2)种子消毒:

用种子重量0.5%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

  

(3)与白菜类、葱蒜类实行3-4年轮作,不与豇豆等连作。

  

(4)高垄栽培,注意排水。

  

(5)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开始药剂灌根,选用的药剂有:

96%“天达恶霉灵”粉剂3000倍液+“天达-2116”1000倍液、75%百菌清(达科宁)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施保功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3%好力克悬浮剂3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0%甲基立枯磷乳油200倍液、60%百泰可分散粒剂15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可分散粒剂1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0%双效灵水剂250倍液等,每株灌250毫升,每10天1次,连续灌根2-3次。

  

(6)及时清理病残株,带出田外,集中烧毁或深埋。

 

菜豆、豇豆锈病

2009-07-1614:

44:

46作者:

huinuo来源:

中华农药人才网浏览次数:

105[收藏本文]

症状特点

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可危害茎和荚果。

叶片染病,叶面初现边缘不清楚的褪绿小黄斑,后中央稍突起,成黄白色小疱斑,此即为病菌未发育成熟的夏孢子堆。

其后,随着病菌的发育,疱斑明显隆起,颜色逐渐变深,终致表皮破裂,散出近锈色粉状物(夏孢子团),严重时锈粉覆满叶面。

在植株生长后期,在夏孢子堆及其四周出现黑色冬孢子堆,散出黑色粉状物(冬孢子团)。

病原及发病特点

菜豆锈病由担子菌亚门锈菌目的菜豆单胞锈菌[Uromycesphaseoli(Pers.)Wint.]侵染引起。

该病菌生活史上属于全孢型单主寄生锈菌,即其性子器、锈子器、冬孢子堆、夏孢子堆4个不同发育阶段及其所产生的5种不同孢子皆出现于同一寄主上。

在北方寒冷地区,病菌表现为典型的全孢型单主寄生菌;但在南方温暖地区,特别是华南热带、亚热带地区,病菌只见夏孢子和冬孢子,主要以夏孢子越季,并作为初侵与再侵接种体,随气流传播,从表皮气孔侵入致病,完成病害周年循环。

前造发病株上的夏孢子,就成为下一造植株锈病的初次侵染接种体。

在植株生长后期,病菌可形成冬孢子堆,但冬孢子在病害侵染中所起的作用并不重要。

在广州地区,菜豆锈病春植的远比秋植的严重。

本病菌又是一类专性寄生菌,寄生专化性强,可分化成许多形态相同而致病力不同的生理小种。

种和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

一般菜豆比豇豆、小豆较感病;在菜豆中,矮生种比蔓生种较抗病;在蔓生种中,“细花”比“中花”和“大花”较抗病。

防治方法

(1)选育和选用抗病高产良种,常年重病地区尤为重要。

(2)必要时调整春秋植面积比例,以减轻危害。

在南方一些地区,例如广州地区,菜豆锈病春植病情远重于秋植,在无理想抗病品种或理想防治药剂而病害严重危害的地方,可因地制宜地调整春秋植面积比例,或适当调整播植期以避病。

(3)清洁田园,加强肥水管理,适当密植,棚室栽培尤应注意通风降温。

(4)按无病早防、有病早治的要求,及早喷药预防控病。

可选用25%粉锈宁(三唑酮)可湿粉2000倍液,或20%三唑酮硫磺悬浮剂1000倍液,或75%百菌清+70%代森锰锌(1∶1)800~10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400倍液,或40%三唑酮多菌灵可湿粉1000倍液,3~4次,隔7~10天1次,交替喷施,喷匀喷足。

   

 

 

菜豆、豇豆炭疽病

2009-07-1614:

45:

49作者:

huinuo来源:

中华农药人才网浏览次数:

104[收藏本文]

幼苗发病,子叶上出现红褐色近圆形病斑,凹陷成溃疡状。

幼茎上生锈色小斑点,后扩大成短条锈斑,常使幼苗折倒枯死。

成株发病,叶片上病斑多沿叶脉发生,成黑褐色多角形小斑点,扩大至全叶后,叶片萎蔫。

茎上病斑红褐色,稍凹陷,呈圆形或椭圆形,外缘有黑色轮纹,龟裂。

潮湿时病斑上产生浅红色粘状物。

果荚染病,上生褐色小点,可扩大至直径1厘米的大圆形病斑,中心黑褐色,边缘淡褐色至粉红色,稍凹陷,易腐烂。

  

菜豆炭疽病是由半知菌亚门、刺盘孢属真菌侵染所致。

病菌以菌丝体在种皮下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

条件适宜时借风雨、昆虫传播。

该病菌发育最适宜温度为17℃,空气相对湿度为100%。

温度低于13℃,高于27℃,相对湿度在90%以下时,病菌生育受抑制,病势停止发展。

因此,温室内有露、雾大,易发此病,此外栽植密度过大,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地块易发病。

  

如果已经开始发病,化学用药如下:

80%炭疽福美600倍液,50%多菌灵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96%天达恶霉灵3000倍液,绿乳铜800倍液,铜高尚600倍液,特立克600-800倍液。

以上药液交替喷洒,每5—7天1次,每间隔10—15天掺加1次600—1000倍“天达—2116”(瓜茄果专用型),连续喷洒2—3次扑灭之。

 

菜豆、豇豆细菌性疫病

2009-07-1614:

46:

55作者:

huinuo来源:

中华农药人才网浏览次数:

96[收藏本文]

细菌性疫病主要侵染叶、茎蔓、豆荚和种子。

幼出土后,子叶呈红褐色溃疡状,叶片染病,初生暗绿色油浸状小斑点,后逐渐扩大成不规则形,病斑变褐色,干枯变薄,半透明状,病斑周围有黄色晕圈,干燥时易破裂。

严重时病斑相连,全叶枯干,似火烧一样,病叶一般不脱落。

高湿、高温时,病叶可凋萎变黑。

  

茎上染病,病斑红褐色,稍凹陷,长条形龟裂。

豆荚染病,呈暗绿色油浸状斑点,扩大后变红褐色,稍凹陷,呈不规则形。

潮湿时,病斑上可产生黄色菌脓。

  细菌性疫病是由黄单孢杆菌(属细菌)侵染所致。

病菌主要在种子内越冬,也可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

植株发病后产生菌脓,借风雨、昆虫传播。

该病发病最适宜温度为30℃,高湿高温条件下,发病严重。

  

防治方法:

加强综合防治的同时注意化学防治,主要用药如下:

天达诺沙600倍液,绿乳铜800倍倍液,23%络氨铜400倍液,铜高尚600倍液,新植霉素200毫克/千克,多抗霉素400倍液,氯霉素200毫克/千克,黄腐酸盐600倍液。

以上药剂交替使用,每5--7天一次。

每间隔10—15天,药液中掺加1次600倍天达-2116或5000倍康凯。

 

 

 

 

菜豆、豇豆病毒病

2009-07-1614:

48:

11作者:

huinuo来源:

中华农药人才网浏览次数:

60[收藏本文]

病原 CMV(黄瓜花叶病毒),TMV(烟草花叶病毒)

症状

  

菜豆病毒病有多种表现型,如花叶斑驳型、卷叶萎缩型、明脉皱缩型等,其中以花叶斑驳型最为常见。

发病规律

   

主要靠蚜虫传毒,高温干旱、排水不良、氮肥过量、土壤黏重等条件均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

   

①防治蚜虫:

蚜虫是病毒病的主要传播媒介,积极防治蚜虫是预防病毒病的有效方法。

有条件时可覆盖防虫网。

   

②药剂防治:

可用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0.5%抗毒剂1号水剂300倍液,或20%病毒净500倍液,或20%病毒A500倍液,或20%病毒克星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菌毒清水剂500液,或20%病毒宁500倍液,或抗病毒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或1.5%的植病灵乳剂1000倍液等药剂喷雾。

每隔5~7天喷1次,连续2~3次。

 

 

菜豆、豇豆根腐病

2009-07-1614:

49:

38作者:

huinuo来源:

中华农药人才网浏览次数:

63[收藏本文]

症状与侵染循环

  

菜豆根腐病主要为害茎基部和根部,一般从复叶出现后开始发病,植株表现明显矮小,开花结荚后,症状逐渐明显,植株下部叶片枯黄,叶片边缘枯萎,但不脱落,植株易拔除。

主根上部、茎地下部变褐色或黑色,病部稍凹陷,有时开裂。

纵剖病根,维管束呈红褐色。

主根全部染病后,地上茎叶萎蔫枯死。

潮湿时,病部产生粉红色霉状物,即病菌分生孢子。

  

根腐病是因半知菌亚门镰孢属、菜豆腐皮镰孢真菌侵染所致。

病菌在病残体上或土壤中越冬,可存活10年左右。

病菌主要借土壤传播,通过灌水、施肥及风雨进行侵染。

病菌最适宜生育温度为29-30℃,最高35℃,最低13℃。

土壤湿度大,灌水多,利于该病发展;连作、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

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认真抓好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

  

(A)选用高抗病品种。

  

(B)注意不施用含有西瓜秧蔓、叶片、瓜皮的圈肥,防止肥料传菌;增施钾肥、微肥、有机肥料和生物菌肥,减少速效氮肥使用量,防止瓜秧旺长,促秧健壮。

  

(C)播种前用1000倍天达恶霉灵+200倍“壮苗灵”药液浸泡种子20分钟,严格消毒杀菌,防止种子传染。

  

(D)如果已经开始发病,其主要用药如下:

800倍“天达2116”+30%恶霉灵水剂1500倍液(或天达浴丰1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40%超微多菌灵500倍液、50%扑海因1000倍液、23%络氨铜500倍液),以上药液交替使用,每7-10天一次,连喷2-3次,喷药时注意细致喷洒茎基部和根部地面。

或用以上药液灌根,每墩100-150毫升,每10-15天一次,连灌2-3次,可有效地防治此病的发生与蔓延。

 

 

菜豆、豇豆褐斑病

2009-07-1614:

51:

06作者:

huinuo来源:

中华农药人才网浏览次数:

82[收藏本文]

病原 Mycosphaerellacruenta,Pseudocercosporacruenta

症状

  

叶片正、背面产生近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斑,边缘赤褐色,直径1到10毫米不等,后期病斑中部变为灰白色至灰褐色,叶背病斑颜色稍深,边缘仍为赤褐色。

高湿时叶背面病斑产生灰黑色霉状物。

发病规律

   

病菌在土壤中越冬,翌年产生子囊孢子,借助风、雨传播。

该病为高温、高湿病害,高温多雨天气,温度20~25℃,相对湿度高于85%时易发病。

种植过密,通风不良,土壤含水量高,偏施氮肥的地块发病重。

防治方法

   

①农业措施:

与非豆类蔬菜实行2年轮作。

合理密植,增施钾肥,清洁田园。

种子消毒。

   

②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及时喷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40%百菌清悬浮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加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加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l000倍液,或50%复方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每隔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棚室栽培时可选用烟剂1号,每667平方米用药350克,熏烟1夜,次日早晨放风,隔10天左右1次,连熏2次。

 

菜豆、豇豆红斑病

2009-07-1614:

52:

04作者:

huinuo来源:

中华农药人才网浏览次数:

77[收藏本文]

症状特点

主要危害叶片。

叶斑近圆形至不定形,红色至红褐色,斑面隐现云纹。

病斑连合成红褐色大斑块,致叶片局部干枯。

病原及发病特点

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真菌,包括变灰尾孢菌[CercosporacanescensE11.etMart.]和山扁豆生棒孢菌[Corynesporacassiicola(B.etC.)Wei]。

据调查,后者在广州地区多见。

病菌均以分生孢子粘附在种子上或以菌丝体遗落在土壤中存活越冬。

成为翌年病害初侵染来源。

分生孢子作为初侵与再侵接种体借助气流及雨水溅射而传播,从表皮侵入致病。

高温多湿的天气或植地环境有利于发病。

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情况不明。

在近年国内推介的30多个菜豆品种中,一些一般表现较强抗病性和抗逆性的品种,如外引的碧丰(荷引)、丰收1号(泰引)、优胜者与供给者(美引)、意大利矮生玉豆以及国内培育的秋紫豆(陕西)、418(山西)、青岛架豆(山东)等,是否也抗本病,则有待于各地进一步调查鉴定。

至于对炭疽病表现抗病性的品种(见菜豆炭疽病)是否也抗本病,也有待于各地观察研究。

防治方法

(1)重病地区注意寻找抗耐病品种。

(2)药剂防治可参照炭疽病。

防治好菜豆炭疽病亦可兼治本病,一般无需单独防治。

在以本病发生为主的田块,应按照无病早防、见病早治的要求,把喷药预防提早到植株上架时进行。

(3)注意田间卫生,结合管理收集病落叶随即烧毁,有助于减少菌源,减轻发病。

收获时更应全面彻底清除病残株烧毁,对减少下一生长季节和翌年病害的发生有明显作用,不容忽视。

菜豆、豇豆白粉病

2009-07-1615:

06:

31作者:

huinuo来源:

中华农药人才网浏览次数:

54[收藏本文]

症状 菜豆白粉病主要为害叶片,菌丝体生于叶两面、叶柄和茎上,一般子囊果成熟时,菌丝体才逐渐消失,初发病时先在叶片上产生近圆形粉状白霉,后融合成粉状斑,严重时布满全叶,致叶片枯死或脱落。

病原 Sphaerothecaastragalivar.phaseoliZ.Y.Zhao称菜豆单囊壳,属子囊菌门真菌。

子囊果褐色,散生或聚生,球形,直径65—100微米,附属丝5~7根,丝状,弯曲;1个卵形至椭圆形子囊,少数球状,成熟较晚,大小15~19×9~15微米。

新变种具6~8个子囊孢子,较宽,长宽比例为1.2~1.3。

原变种含8个子囊孢子,长宽比是1.5~1.6。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闭囊壳在土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散出子囊孢子进行初侵染。

发病后,病部产生分生孢子,靠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经多次重复侵染,扩大为害。

在潮湿、多雨或田间积水,植株生长茂密的情况下易发病;干旱少雨植株往往生长不良,抗病力弱,但病菌分生孢子仍可萌发侵入,尤其是干、湿交替利于该病扩展,发病重。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白粉病品种。

如优胜者。

(2)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集中深埋或烧毁。

(3)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加强管理,提高抗病力。

(4)发病初期喷洒2%武夷菌素200倍液或10%施宝灵胶悬剂1000倍液、10%豆角宝每支对水10~15公斤,30%碱式硫酸铜悬浮剂300~400倍液、20%三唑酮乳油2000倍液、6%乐必耕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2000~2500倍液、25%敌力脱乳油4000倍液、40%福星乳油9000倍液。

采收前7天停止用药。

 

菜豆、豇豆黑斑病

2009-07-1615:

07:

49作者:

huinuo来源:

中华农药人才网浏览次数:

72[收藏本文]

病原 Alternariabrassicaevar.phaseoli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初生针头大的淡黄色斑点,逐渐扩大为圆形、不规则形病斑。

病斑边缘齐整,周边带淡黄色,斑面呈褐色至赤褐色,其上遍布暗褐色至黑褐色霉层。

病叶前端斑块多,有时连片,造成叶片枯焦。

发病规律

   

病菌借风雨传播,从寄主表皮气孔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在温暖高湿条件下发病较重。

秋季多雨、多雾、重露利于病害发生。

此外,栽培管理粗放,地块排水不良,肥水缺乏导致植株长势衰弱,密度过大等,均易加重病害。

防治方法

   

①农业措施:

合理密植,高垄栽培,合理施肥,适度灌水,雨后及时排水。

保护地注意放风排湿。

及时清除病残体,集中销毁,减少菌源。

重病地与非豆科植物进行2年以上轮作。

   

②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及时用药防治,可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等药剂喷雾防治,连喷2~3次,每次隔7—10天。

 

菜豆细菌性叶斑病

2009-07-1615:

13:

21作者:

huinuo来源:

中华农药人才网浏览次数:

102[收藏本文]

症状 又称细菌性褐斑病。

主要为害叶片和豆荚。

叶片染病 初在叶面上生红棕色不规则或环形小病斑,叶斑边缘明显,叶背面的叶脉颜色变暗,叶斑扩展后病斑中心变成灰色且容易脱落呈穿孔状,豆荚染病 症状与叶片相似,但荚上的斑较叶斑小些。

病原 Pseudomonassyringaepv.SyrmgaevanHall.称丁香假单胞菌丁香致病变种,属细菌。

菌体短杆状,大小0.9~1.1×1.8~2微米,具1~4根极生鞭毛,革兰氏染色阴性。

接种在KB平板培养基上27℃培养3天,菌落呈圆形、凸起、光滑、乳白色,直径2~3.5毫米,培养7天,菌落多呈圆形或稍扁平,中央凸起,边缘呈细毛状,直径4~5.5微米,可产生水溶性黄绿色荧光。

能氧化葡萄糖但不能发酵,接触酶呈阴性。

4℃能生长。

超过41℃不能生长,生长最适温度25~28℃。

除菜豆外,还可侵染菜花、甘蓝、油菜、番茄、甜椒、芹菜、萝卜、黄瓜、莴笋、白菜、甜菜、芥菜等。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可在种子及病残体上越冬,借风雨、灌溉水传播蔓延。

病菌发育适温25~27℃,48~49℃经10分钟致死。

苗期至结荚期阴雨或降雨天气多,雨后易见此病发生和蔓延。

防治方法 

(1)轮作。

(2)选用齐菜豆1号等抗病品种,建立无病留种田,选用无病种子。

加强田间管理。

(3)发病初期喷洒27%铜高尚悬浮剂600倍液或30%碱式硫酸铜胶悬剂400倍液、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000倍液或新植霉素4000~5000倍液,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采收前4天停止用药。

豇豆轮纹病

2009-07-1615:

14:

54作者:

huinuo来源:

中华农药人才网浏览次数:

81[收藏本文]

病原 CercosporaVignicola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侵害茎蔓及荚果。

侵染叶片,初生浓紫色小斑,后扩大为直径4~8毫米近圆形褐斑,斑面具明显的赤褐色同心轮纹,潮湿时生暗色霉状物,但量少而稀疏,远不及豇豆煤霉病浓密、明显。

茎部染病,初生深褐色不规则形条斑,后绕茎蔓扩展,致病部以上的茎蔓枯死。

豆荚上病斑呈紫褐色,具同心轮纹,病斑数量多时豆荚呈赤褐色。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梗在病部或随病残体遗落土中越冬或越夏,也可以菌丝体在种子内或以分生孢子黏附在种子表面越冬或越夏。

分生孢子由风雨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次侵染,病害不断蔓延扩展。

南方周年都有豇豆的种植区,病菌的分生孢子辗转传播为害,无明显越冬或越夏期。

高温、多湿的天气及栽植过密,通风差及连作低洼地发病重。

防治方法

   

①农业措施:

发病严重的园地,应于生长季节结束时彻底收集病残物,深埋或烧毁。

深耕晒土,有条件的可与非豆类蔬菜轮作。

提侣施用日本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的农家肥、农乐活性有机肥,能改良土壤,增强植株活性,提高抗病力。

   

②药剂防治:

在发病初期及时喷药防治,可喷洒1:

1:

200的波尔多液,12%绿乳铜(松脂酸铜)乳油6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500倍液,每7天1次,共防治2~3次。

 

 

豇豆立枯病

2009-07-1615:

18:

45作者:

huinuo来源:

中华农药人才网浏览次数:

52[收藏本文]

本病由真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侵染引起,属半知菌亚门,无孢目。

为害幼苗根和茎基部称立枯病;为害豆荚引起腐烂的称荚腐病,是同一种病原物在植株上不同部位发病引起的不同症状。

田间识别 立枯病主要为害幼苗茎基部和根部,发生圆形或椭圆形褐色或红褐色病斑,边缘明显,略向下陷,后期病茎干缩变细,皮层变色,根部坏死,整株枯死。

荚腐病病斑圆形或椭圆形,褐色,边缘明显,内部凹陷,严重时引起荚腐。

发病原因 病菌主要以菌核随同病残体在土中越冬,能在土中腐生生活2-3年,发育适温20-40℃,病菌通过流水、雨水反溅,直接侵入为害。

菜豆矮生种发病多,蔓生种较少发病。

地下水位高,地面积水,种植过密等均易引起本病发生。

防治要点 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排除渍水。

立枯病多发生于幼苗中后期,及时间苗,培育壮苗。

荚腐病多发生在矮生种上,及时喷洒杀菌剂: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80%大生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豇豆角斑病

2009-07-1615:

20:

46作者:

huinuo来源:

中华农药人才网浏览次数:

79[收藏本文]

症状 豇豆角斑病主要为害叶片,一般发生在开花期后,叶片上产生多角形灰色病斑,大小5~8毫米,后变灰褐色至紫褐色,湿度大时叶背簇生灰紫色霉层,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荚染病,病斑较大。

灰褐色至紫褐色,不凹陷,湿度大时也生霉状物。

病原 IsariopsisgriseolaSacc.称灰拟棒束孢,和phaeoisariopsisgriseola(Sacc.)Fr.褐柱丝霉,均属半知菌类真菌。

分生孢子梗无色或淡黄褐色,直立或密集成束,不分枝,屈曲少或无,顶端钝圆有小孢子痕,大小68.6~134.75×2.7~4.4微米。

分生孢子圆筒形或长梭形,基部钝圆平截,顶部略细,顶生或侧生,无色至浅褐色,微弯,具0~5个隔膜,大小26.95~66.15×4.9~7.35微米。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块或分生孢子在种子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为害叶片,病部产生的分子孢子进行再侵染,扩大为害,秋季为害豆荚,侵染种子,则潜伏在种子上越冬。

秋季发病重。

   

防治方法 

(1)选无病株留种,种子带菌可用45℃温水浸种10分钟进行消毒。

(2)有条件的应实行轮作,发病重的地块,收获后及时深翻。

(3)发病初期喷洒27%铜高尚悬浮剂600倍液或30%碱式硫酸铜悬浮剂400倍液或53.8%可杀得2000干悬浮剂900~1000倍液、60%琥•乙膦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隔7~10天1次,防治1次或2次。

(4)开花期喷洒植物动力2003营养液,每毫升原液,对水1公斤。

采收前3天停止用药。

豇豆灰霉病

2009-07-1615:

22:

11作者:

huinuo来源:

中华农药人才网浏览次数:

58[收藏本文]

症状 豇豆叶、茎、花、荚果均可染病,一般根茎部向上先显症,初现深褐色,中部淡棕色或浅黄色,干燥时病斑表皮破裂形成纤维状,湿度大时上生灰色霉层。

有时病菌从茎蔓分枝处侵入,致病部形成凹陷水浸斑,后萎蔫。

苗期子叶染病 呈水浸状变软下垂,后叶缘长出白灰色霉层,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艺术创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