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江都市委文件.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983859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共江都市委文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共江都市委文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共江都市委文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共江都市委文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共江都市委文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共江都市委文件.docx

《中共江都市委文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共江都市委文件.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共江都市委文件.docx

中共江都市委文件

中共江都市委文件

江发〔2009〕8号

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施意见

各镇党委、政府,市各部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根据国务院、省和扬州市有关文件精神,现就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意义、基本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近年来,我市把结构调整放在突出位置,积极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切实加强节能环保工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积极成效。

同时,也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水平不高、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等问题。

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事关江都发展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是实现跨越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

全市上下要按照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扬州市统一部署,以更大决心、更有力的措施,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步伐,确立区域发展新优势,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好字优先、又好又快发展,以调高调优调轻产业结构为根本要求,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环节,以加强节能减排为重要突破口,以创新体制机制为有力保障,着力推动增长动力从投资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要素支撑从物质资源为主向人力资源为主转变,产业结构从一般加工为主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转变,提升区域发展竞争力。

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坚持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着力解决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创新带动整体水平提升;坚持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相结合,在更大范围内集聚有利于发展方式转变的优质资源。

(三)主要目标。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重大进展。

到2012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0%以上,规模工业占全部工业比重超过80%。

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2012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2%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工业比重达到35%以上,专利申请量达到1500件以上。

节能环保水平大幅度提升。

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明显下降,2012年万元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26%,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19.1%,COD排放量削减24.2%。

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显著提高。

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28240元、12490元。

二、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四)着力提高制造业发展水平。

围绕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扎实推进主导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品牌化,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促进制造业由一般加工向高端制造提升、产品竞争向品牌竞争提升、江都制造向江都创造提升。

推进主导产业高端化。

围绕特钢生产加工、车船制造及配套件、机械电子三大千亿产业群,大力引进战略投资,提升行业位次,形成发展优势。

特钢生产加工产业要做强龙头企业,接长钢冶炼—优质钢—金属制品产业链,带动产业延伸提升。

车船制造及配套件产业要放大产业基地和龙头企业的集聚效应,提升配套企业层次和水平,打造技术先进、设备一流、国内知名的造船基地。

扶持一批汽配企业与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合资合作,提升产品档次和配套能力,扩大市场份额。

机械电子产业与扬州市域环路发展规划做好对接,引导数控机械、环保设备、水泥机械、电力器材、发电机组、轻工粮食机械、电子电器等产业板块向市域环路沿线集聚。

推进新兴产业规模化。

高度重视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等“三新”产业发展,以滨江科技城为依托,围绕突破产品和技术瓶颈,着力引进一批龙头型项目和重点研发机构,促进高新产业发展壮大。

2012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达35%以上。

推进传统产业品牌化。

以产品创新、品牌创建为切入点,引进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加快产品升级换代,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

抓住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机遇,积极推广应用信息技术、机电仪一体化技术,加速装备和工艺的更新换代,力争通过2年的努力,亿元以上重点企业的主要装备70%以上实现数字化或用数字化改造。

(五)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劳动生产率,2012年全市高效农业面积达到65%。

积极发展高效农业。

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促进农业科技进步,着力加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花木、蔬菜、特水特经,形成一批规模大、水平高、带动力强的高效农业基地。

发展壮大特色产业,2012年,全市优势农产品生产占农产品总量的比重达85%以上。

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励和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行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扩大农业生产规模。

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

稳步发展农村土地股份合作,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

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现代流通业,培育壮大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龙头企业。

(六)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按照生产服务业集聚化、生活服务业连锁化、基础服务业网络化、公共服务业均等化的要求,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

到2012年,服务业占GDP比重、生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均达40%以上。

重点发展生产服务业。

抢抓国际服务业加快转移的机遇,积极发展为制造业配套的生产服务业。

加大财税、土地、人才等政策支持力度,促进金融、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生产服务业加快发展,形成规模优势。

积极推进集聚区建设。

重点抓好苏中江都机场、江都港、砖桥物流园等集聚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各项配套功能,推动与工业开发区融合发展,加快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主业突出、功能完善、与生产生活配套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七)积极推进集约发展。

以主体功能区划分为契机,以产业政策为导向,引导经济资源向园区、项目基地、大企业集中,提升产业集群、企业集聚发展水平。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加大资源整合力度,集中力量支持重点区域发展,着力形成以沿江开发为龙头、以市域环路为纽带、以重点园区为支撑的发展格局。

沿江开发区充分发挥集聚大产业、承载大项目、培植大企业的作用,大力发展沿江临港产业,着力建设现代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物流基地;进一步修编完善市域环路发展规划,重点发展机械电子产业和现代高效农业;城南、城东、城北、小纪等重点园区依托现有产业基础,重点发展汽车配件、机电、物流等产业。

提高开发区集约发展水平。

按照“集约开发、主业突出、功能完善”的要求,围绕主导产业整合,进一步强化重点园区和特色产业园区建设。

镇级工业园区着力在整合、提升上下功夫,抓住宁通高速扩容改造、江海高速建设、淮江线改道的机遇,做好规划对接,配套基础设施,不断提升项目容量。

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基地。

做精做优做强汽配产业园、船舶产业园等产业基地,积极推动造船、汽车、新能源、工程机械、现代物流等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到2012年力争形成3—5个具有一定规模和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基地。

(八)推动企业集团做大做强。

促进各类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向行业龙头企业集聚,鼓励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重组,着力建设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核心竞争力强、主业突出、行业领先的企业集团。

支持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方向发展,为大企业集团协作配套。

到2012年,培育产销过亿元企业350家,过百亿元企业5家。

三、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九)加快实施知识产权和品牌战略。

深入贯彻实施国家、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加大对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重大产品,争创全国知识产权工作试点县市。

鼓励品牌创建,亿元以上企业要向国家级商标和名牌冲刺,5000万元以上和一批成长型企业要向省级商标和名牌冲刺,引导企业逐步从加工车间、贴牌生产为主向自主创新、自主品牌方向转变。

(十)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

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进一步明确企业在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中间试验以及产业化等各个环节的主体作用,建立和完善产学研资源有效集聚、组合、互动和交易的平台,促进产学研在技术创新中有机结合。

瞄准产业高端,坚持引资与引技相结合,大力推进亿元以上重点企业与世界500强、中国300强企业实施合资合作,选择一批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重大项目与外资企业、国内上市公司、大院大所嫁接,积极争取院士、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项目。

广泛开展校企合作、院地合作、行业与重点院校合作,探索建立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等新模式和新机制,促进产学研交流合作由短期、松散、单项型向长期、紧密、系统型转变。

重点推动30家科技型大企业和100家成长型科技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全面技术合作关系,鼓励建立以企业为核心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十一)加强科技服务平台与载体建设。

依托沿江高科技产业园,加快建设江都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推动孵化器专业化发展、市场化运作,增强对在孵企业(项目)的服务功能。

围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特色产业基地,加快技术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完善江都产学研信息网,推动各镇科技创新型经济服务中心建设,进一步健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到2012年,全市建成研发中心11个、产学研联合体18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2个,引进风险投资基金2家,建设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等3个孵化器,孵化面积12万平方米。

(十二)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建立和完善政府、企业和社会多元化人才培养和投入机制。

准确把握全市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和人才需求,实行创新型人才柔性引进政策,聘请一批行业领军专家作为科技顾问。

开辟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多方吸引在外高科技人才来江都创业。

贯彻实施省“333”工程,重视对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的选拔和培养,造就一批技术带头人和管理专家。

推动企业积极开展职工技术培训,提高职工技术素质和创新能力。

鼓励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培养研究型、复合型、实用型人才。

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各类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

对资金来源于财政、用于各类高层次人才的专项奖励,经相关部门审核后,免征其个人所得税。

四、切实提高节能环保水平

(十三)组织实施四大工程。

推进节能改造工程。

以高耗能行业工艺技术装备更新改造等为重点,加快推进节能改造,对高耗能产业实行差别电价政策,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

推进减排治污工程。

重点突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配套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南水北调东线等国家重点治污项目实施力度,2012年,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7%以上,城镇污水处理率达70%以上。

推进循环经济示范工程。

围绕重点行业和资源综合利用领域,扩大循环经济试点规模,加快培育一批示范园区和企业。

推进全社会节能减排系统工程。

在城区所有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全面执行节能50%的建筑设计标准,并逐步过渡到65%。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大力发展节能型交通运输工具。

全面推广节能减排适用技术。

严格实施政府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制度。

(十四)建立健全三项机制。

建立倒逼机制。

完善环境资源价格体系,加大生产要素差别价格实施力度,倒逼高能耗、高污染产品尽快退出市场。

建立约束机制。

严格实行投资项目能评环评,对“两高”行业实施产能总量控制、能耗等量替代和新建项目污染物总量控制。

建立激励机制。

运用产业、财税、价格、土地等政策,充分调动企业与社会节能减排的积极性。

(十五)切实完善四个体系。

建立监测体系。

健全年耗能3000吨标准煤以上企业能源计量管理体系,完善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

建立统计体系。

制订节能和主要污染物排放统计实施办法,建立全市污染源普查数据库和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数据库。

建立责任体系。

分解落实节能减排年度任务,严格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将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依据,实行一票否决制。

建立监督体系。

制定和完善节能减排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加大执法监督力度,依法严厉查处各种违法行为。

五、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政策措施

(十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及扬州市关于促进科技创新的相关政策,特别是落实好技术开发税前抵扣、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减免等各项优惠政策,调动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在我市现有促进工业企业发展若干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扶持引导,推进资源配置和公共服务向创新型经济倾斜,特别是在土地、电力、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的供给上,优先满足创新型企业的需要。

严格按照政策要求,确保市级财政科技投入增幅不低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并通过财政投入、土地出让金专项安排、企业捐赠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建立市科技创新型经济发展专项基金,用于对创新型经济发展的奖励、扶持与引导。

(十七)完善科技创新创业投融资机制。

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导向作用,大力引进和建立创业投资、风险投资基金。

投资于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创业风险投资企业,获认定享受国家税收优惠的高新技术企业,实行投资收益税收减免或投资额按比例抵扣应纳税所得额等税收优惠政策。

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加强银企合作,帮助条件成熟的高新技术项目与银行对接,加快推进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

(十八)继续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以铁路、港口、机场建设为重点,加快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力支撑。

重点配合实施宁通高速扩容、江海高速、淮江公路改建等重大交通工程,并协助做好苏中江都机场、淮扬铁路、宁启铁路复线、五峰山过江通道的规划建设工作。

以此为契机,统筹做好嘶华线等市域骨干路网配套工程,着力优化路网布局。

同时,加快推进区域集中供水、污水集中处理、垃圾集中处理等配套设施,促进区域共同发展。

(十九)加大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支持。

对列入鼓励类的服务业项目用水、用电实行与工业同价。

合理确定服务业用地比例,对现代服务业项目在供地安排上给予倾斜。

(二十)建立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评价考核体系。

制定和实施科学发展评价考核体系,完善干部考核体系,加大产业升级、自主创新、节能减排等工作成效的考核权重和力度,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布,并作为评先创优和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二十一)营造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浓厚氛围。

积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努力营造崇尚科学、鼓励创新、追求卓越、构建和谐的良好风尚。

深入开展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着力宣传转变发展方式的意义、路径、载体、成效,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鼓励、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中共江都市委

江都市人民政府

2009年4月23日

 

主题词:

转变发展方式意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