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分析毕业论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979451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分析毕业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分析毕业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分析毕业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分析毕业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分析毕业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分析毕业论文.docx

《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分析毕业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分析毕业论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分析毕业论文.docx

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分析毕业论文

大学毕业论文

 

题目:

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分析

 

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重承诺:

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与取得的成果。

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与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

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意。

作者签名:

 日 期:

指导教师签名:

日  期:

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XX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

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容。

作者签名:

 日 期:

提纲

题目:

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分析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本文写作的背景和意义

(二)国外研究现状(或者写为:

文献综述)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框架

(四)本文的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

二、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的现状

(一)低碳经济相关概念(简要介绍低碳经济、碳交易市场等几个重要的概念)

(二)我国碳交易市场的主要形式(简要介绍我国的谈交易市场的几种主要形式)

(三)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的现状(重点描述我国现阶段碳交易市场的发展现状)

三、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机遇和挑战分析(着重分析)

(一)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机遇分析

(二)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的挑战分析

四、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相关对策建议

(一)制定和实施碳交易市场的法律法规

(二)逐步建立一个统一的碳交易市场,形成市场化的碳交易价格体系

(三)加强与规则制定者发达国家等的沟通

(四)构建全国碳金融交易市场,解决资金问题

(五)加快培养碳交易人才与服务机构的建设

五、结语

参考文献

 

摘要:

在碳交易市场方兴未艾的背景下,中国被世界各国看成是碳交易市场的最大潜力国。

中国一方面积极响应联合国结能减排的低碳经济的倡导,另一方面也试图利用这个机会来实现本国的技能减排来调整能源利用结构,解决能源利用效率瓶颈问题,从而实现低碳经济。

但是中国碳交易市场面临着诸多问题,如碳交易市场的还没完全统一、碳交易价格过低、难以参与国际碳交易市场的规则制定、CDM①项目开展领域狭窄和结构畸形、碳交易人才的缺失、碳交易服务中介机构少、碳金融市场②还未形成问题。

但中国碳交易市场前景广阔,因此有必要加强碳交易方法论的研究,通过研究学习世界碳交易市场的发展与现状以与对中国的影响,结合国际经验和自身国情来解决上述问题,让中国分享到碳交易市场带来的利益,避免陷入被动局面。

关键词:

碳交易市场;低碳经济;碳金融市场;清洁发展机制(CDM)

TheglobalcarbontradingmarkettomakeChinaalowcarboneconomyandpromotetheinfluence

Abstract:

Inthebackgroundoffastandundyingdevolopingcarbonmarket,Chinaisregardasthemostpotentialcarbonmarketoftheworld.Ontheonehand,ChinaisperformingapositiveresponsetotheUnitedNationsinenergyconservationandemissionreductionoflowcarboneconomy,ontheotherhand,Chinaistringtomakeuseofthisopportunitytocutdownthewastofenergyandtoadjusttheenergystructure,solvingtheenergyutilizationefficiencybottleneckproblem,soastorealizethegoalofalowcarboneconomy.ButChinacarbontradingmarketisfacingalotofproblems,suchascarbontradingmarkethasnotcompletelyuniform,carbontradingpriceistoolow,thedifficultytogetinvolvedinmakinginternationalcarbontradingmarketrules,thefieldofCDMprojectisnarrowandthestructureisunformal,carbontradinglackoftalentsandcarbontradingintermediaryserviceinstitutions,carbonfinancemarkethasnotformedinthismoment.ButChinacarbontradingmarkethasabrightprospecting,soChinahasthenecessitytostrengthencarbontradingmethodologyresearch,throughtheresearchofdevelopmentofcarbonmarketintheworldandthepresentsituationaswellastheinfluenceonChina,combinedwiththeinternationalexperienceandourownnationalconditionstosolvetheaboveproblems,letChinatosharethebenefitsofcarbontradingmarketandavoidtobeimmersedinpassivesituation.

Keywords:

Carbontradingmarket;alowcarboneconomy;Carbonfinancialmarket;cleandevelopmentmechanism(CDM)

一、引言

碳交易就是碳交易基本原理是,合同的一方通过支付另一方获得温室气体减排额,买方可以将购得的减排额用于减缓温室效应从而实现其减排的目标。

随着环保与节能经济时代的来临,文章旨在为中国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上存在的种种问题提供一些解决方法,例如如何积极参与碳交易价格的定价、碳交易规则的制定、避免陷入后京都时代的尴尬局面等来改善中国在碳交易市场的被动局面,使得中国在今后的碳交易上能把握主动权。

这样中国不仅积极响应了联合国关于环境保护的节能减排号召,还能同时利用这个机会来改善能源结构,实现中国未来的低碳经济,造福人类。

目前国学术界对碳交易市场的研究主要在对国际碳交易机制的介绍和市场的简单描述,对世界各地区、各种碳市场的交易机制、市场运作流程和市场现状做了不同程度的分析,但是并没有从中国国情的角度来分析中国建立碳交易市场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建立碳交易市场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文章结合国外碳交易市场的现状,以与碳市场具体交易数据和规模重点案例分析、以与未来发展方向的估计来分析我国碳交易市场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解决方案,让我国在碳交易市场中能处于主动地位,分到这次全球低碳经济发展的一杯羹。

二、现状分析

(一)、我国碳交易市场的主要形式

根据碳交易的三种机制,碳交易被区分为两种型态:

配额型交易和项目型交易。

配额型交易指总量管制下所产生的排减单位的交易,如欧盟的欧盟排放权交易制的“欧盟排放配额”(EuropeanUnionAllowances,EUAs)交易,主要是被《京都议定书》排减的国家之间超额排减量的交易,通常是现货交易。

项目型交易指因进行减排项目所产生的减排单位的交易,如清洁发展机制下的“排放减量权证”、联合履行机制下的“排放减量单位”,主要是透过国与国合作的排减计划产生的减排量交易,通常以期货方式预先买卖。

我国碳交易更多的是项目型交易,依托清洁发展机制产生的交易。

这个机制概括的说就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合作项目,发达国家通过提供技术和资金来换取项目下减排的温室气体减排权,从而使发达国家兑现《京都议定书》的减排承诺。

(二)、国际碳交易市场状况

《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以来,协议规定可以采用绿色开发机制来促使温室气体的减排。

买家在“限量与贸易”体制下购买由管理者制定、分配的减排配额。

清洁发展机制的双赢机制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已经开启了一个巨大的碳交易市场。

据了解,2009年全球碳市场市值达到1440亿美元,业界人士预计到2020年全球碳市场将增长至3.5万亿美元,将与石油交易市场并列成为全球最大的交易市场。

而其他数据显示,从2005年以来,全球碳交易市场以每年100%的增长量高速增长。

2008年全球有近50亿二氧化碳交易量的达成,交易额达到1260亿美元,其中碳排放配额市场是930亿美元,CDM等项目碳交易是54亿美元。

而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公布的数据,截止2007年6月,全球共有696个CDM项目成功获得在UNFCCC执行理事会EB注册,预期可产生的年均减排量可达1.5亿吨二氧化碳。

印度、巴西、中国和墨西哥是全球CDM项目注册数目最多的4个国家,占据了全球CDM项目总数的75%。

从项目的年均减排量来看,中国每年可以产生6477万吨二氧化碳含量,占全球总额的44%。

到2008年,活跃在CDM交易市场的买家主要来自欧洲、日本、加拿大。

2006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在CDM交易市场的买家类型分布中,基金占34%、私营企业占58%、政府占8%。

 欧盟排放贸易体系依然是全球碳交易市场的引领者。

自运行以来,碳产品交易量和交易额一直占全球总量的3/4以上。

2007年欧盟排放配额的成交量是20亿,价值超过500亿美元,无论是交易量还是交易额都比2006年翻了一番,更是2005年的6倍。

2008年上半年由于欧盟排放配额价格依然在高位运行,欧盟排放贸易体系的碳交易量和交易额与上年同期比较,又有很大程度提高;综合来看,2008年该体系的碳交易又有很大的发展,该体系依然主导全球碳交易市场。

而市场上最活跃的买家来自英国,他们大部分属于私营的金融机构,其次是意大利,主要是意大利的电力公司。

其中,日本和欧美等发达国家与地区已经通过碳交易取得了显著的环境和经济效益。

如英国通过“以激励机制促进低碳发展”的气候政策来提高能源利用率,减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德国通过碳排放交易管理收到了经济与环境双赢;美国他萨斯州农民通过农田碳交易,获得了农业新的来源;日本则把碳排放权交易看做是“21世纪第一个巨大的商机”,通过在世界各地大量购买和销售碳排放权,获得巨大的经济收入。

此外,印度、泰国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看到了全球变暖带来的商机,陆续进入全球碳交易市场“淘金”。

(三)、中国碳交易市场的状况

2009年我国的GDP占世界7%,排放却占到20%以上。

业界人士预测,中国今后的排放总量很可能从现在的近70亿吨上升到100—120亿吨。

目前中国清洁生产机制(CDM)项目达到了3637万吨,成为全球最大的CCM碳交易量国家。

截止2011年月份,中国的国家发改委已经批准了两千多个项目,在联合国执行理事会也已经注册了600个项目,签发了CER合成减排量1.3到1.4亿吨减排量。

仅从现有的CDM市场来看,2008年全球累计签发二氧化碳约3.58亿吨,而中国占据了47.78%,几乎占了全球CERs的一半,相当于25亿美元每年的规模。

所以中国可以作为碳商品的卖家,与发达国家进行CDM项目的合作,并将产生的CERs通过合同规定的方式出售给发达国家。

中国是碳交易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市场份额潜力巨大。

二、中国发展碳交易的机遇分析

(一)、中国发展碳交易的优势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金乐琴在《经济学家》(2009.3)发表文章指出,在国际社会高度重视低碳经济的条件下,中国也面临着一定的潜在优势:

1、减排空间大。

中国目前的能耗强调和能源效率明显偏低,通过结构调整、技术革新和改善管理等途径,实现节能减排的余地较大。

2、减排成本低。

从国际上看,框架公约规定每吨减排成本超过30美元,中国的成本大体在15美元。

中国能源需求增长、符合减排条件的项目多、规模经济效应明显的特点,也有利于开展国际碳排放交易,吸引国际资金进入减排项目。

3、技术合作潜力大。

中国与发达国家在电力、交通、冶金、化工、建筑等领域的节能技术与新能源技术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欧之间签署的《中欧关于气候变化的共同宣言》,美国发起的《亚太地区清洁发展与气候新伙伴计划》等多边与双边公约和合作计划都高度重视低碳技术的合作,发达国家承诺要向发展中国家大规模转让温室气体减排技术。

(二)、中国碳交易市场取得的成就案例

2005年10月,我国最大的氟利昂制造公司省东岳化工集团与日本最大的钢铁公司新日铁和三菱商事合作,展开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业务。

估计到2012年年底,这两家公司将获得5500万吨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此项目涉与温室气体排放权的规模每年将达到1000万吨,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项目。

2005年12月,梅兰化工股份和当熟三爱富中吴化工新材料与世界银行伞型碳基金签定了总额达7.75亿欧元,折合9.3亿美元的碳减排购买协议。

这笔创纪录的温室气体排放交易,能帮助这两家中国企业在未来七年中每年减少1900万吨二氧化碳含量的排放。

自2006年10月19日起,一场“碳风暴”在、、等地刮起。

掀起这场“碳风暴”的是来自15家英国碳基金公司和服务机构组成有史以来最大的求购二氧化碳排放权的英国气候经济代表团。

这些手握数十亿美元采购二氧化碳减排权的国际买家,所到之处均引起了众多中国企业的关注。

而紧接着,2009年8月5日,中国第一个碳中和企业诞生。

它就是天平汽车保险股份成功购买了奥运期间绿色出行活动产生的8026吨谈减排指标。

用于抵消该公司2004年成立以来到2008年底全公司运营过程中产生的碳减排,成为了第一家通过购买自愿减排实现碳中和的中国企业。

据了解,天平汽车保险股份是秉着对环境作出贡献,留给子一片的良好愿望下购买的碳减排,有利于促进中国企业践行绿色节能的步伐,这将引起中国众多企业的效仿,必将形成一股潮流。

而除了中国的企业参与碳减排的交易外,个人也出现了像周迅这样的明星,自愿购买碳减排权,用来抵消自己由于乘坐飞机而产生的温室气体。

而这些钱将由环境交易所建立的基金用于环境的改造活动与碳减排的宣传等工作。

2011年《气候变化绿皮书》中指出,“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了要完善玩是气体排放统计核算制度,逐步建立碳减排交易市场,“增加森林碳汇”的举措,这是中国首次在国家级正式文件中提出建立中国国碳市场,表明谈市场交易建设已经进入政府工作程序。

主要开展工作包括1、构建国资源减排体系,2、开展五省八市的低碳试点工作,3、建立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4、企业和机构自发的碳中和行动。

2008年环境交易所、环境交易所、排放权交易所成立,中国迈出了构建国谈交易市场体系的第一步。

随之,全国掀起了成立环境交易所的热潮。

2009年以来,、、、、、等省相继成立环境交易所。

同时,、、的环境交易所都开展了自愿减排的谈交易体制探索;环境交易所打造出了绿色世博资源减排平台;环境交易所推出了中国低碳指数。

2010年4月27日,国首个自愿减排交易平台——环境能源交易所网上交易平台正式开通,第一个月共成交了526例。

随着交易系统和制度的完善,这一平台将具备与国际机构同等的谈交易技术能力。

全国也开展了省市的低碳试点工作,预计低碳城市有望从局部自愿转为试点硬性考核,最终将城市低碳化考核推向全国。

三、中国碳交易市场的挑战分析

(一)、中国处于碳交易价值链的低端,碳交易价格过低

中国的实体经济企业为碳市场创造了众多减排额,但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是中国处在整个碳交易产业链的最底端。

于是,中国创造的核证减排量被发达国家以低廉的价格购买后,通过它们的金融机构的包装、开发成为价格更高的金融产品、衍生产品与担保产品进行交易。

发达国家还正在全力吸引中国的金融机构参与到他们所建立的碳金融市场中,进而赚取中国资本的利润。

如今年6月,中国卖给欧洲买家的核证减排量的现货价格为11欧元/吨左右,而同样代表一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欧洲市场交易的欧盟配额的2014年12月到期的期货价格高达19欧元/吨。

竞争的核心是碳排放权交易的定价权,掌握了定价权就等于掌握了未来碳市场发展的主导权。

由于碳交易的计价结算与强势货币的绑定机制,欧元已成为配额和项目市场的主要定价计价货币;美元也极力把定价围向配额市场扩展,并不甘于仅仅局限在份额较小的自愿减排市场。

在碳交易市场发展方面,我国面临着不少难题,目前发达国家掌握了碳排放权交易价格的话语权,而我国在这方面处于弱势。

目前,我国提供的碳减排量已占全球市场的30%以上,大部分买方是境外企业,中国处于碳交易产业链的最低端。

(二)、碳排放权配额中,发达国家绝对不允许中国分到多的配额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因温室气体中的主要成分二氧化碳而得名。

《京都议定书》为发达国家分别规定了量化减排指标,并确立了全球碳减排的三个交易机制——国际排放交易机制、联合履约机制和清洁发展机制。

以上述三个交易机制为原则基础,目前全球碳交易市场的性质分为两类,一类是配额和项目交易市场,其前提是交易者必须完成量化减排指标;另一类是自愿交易市场。

配额市场的基础是国际排放交易机制,即采用区域性的“总量控制与排放交易”,允许企业把分配来的减排配额的完成余额进入市场交易;项目市场的基础是联合履约机制和清洁发展机制,即项目合作产生的核证减排量可以冲抵企业的减排额度并进入市场交易。

在全球碳交易市场,供给方主要是减排成本较低的企业实体、项目开发商、国际金融组织、碳基金机构、各大银行和咨询中介机构等;需求方的履约买家是减排成本较高的企业实体,自愿买家大多是企业、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和个人等。

现在,全球大型碳排放权交易平台均为发达国家所主导,区域性是其重要的特点,已经形成了以欧洲和北美两个市场为核心的区域性交易体系,它们每年的交易量占据全球市场3/4的比例。

2012年以前中国没有减排的义务,但是如今情况不一样了。

由于中国的减排空间大,成本低,因此发达国家不可能不向中国施压,让中国承担较多的减排义务。

因此在碳排放权中,中国将不可能分到多的配额。

因为发达国家不允许中国从中获利过多而影响他们的利益。

(三)、碳交易的中介服务机构发展滞后

中国碳交易市场的中介市场发育不完全。

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显示,目前中国提供的二氧化碳减排量已占到全球市场的1/3左右,预计到2012年,中国将占联合国发放全部排放指标的41%。

成光说:

“这就意味着,未来的几年,中国需要相当数量的像中碳技术这样的中介机构,但目前来看,这样的机构总体来说数量太少,而且大都处于起步阶段,难以开发或者消化大量的CDM项目。

而在国外,CDM项目的评估与排放权的购买大多数是由中介机构完成。

”也缺乏专业的技术咨询体系来帮助金融机构分析、评估、规避项目风险和交易风险。

曾经参与中国多家企业第三方认证工作的建丽介绍,CDM机制项目下的碳减排额是一种虚拟商品,其交易规则十分严格,开发程序也比较复杂,销售合同涉与境外客户,合同期限很长,因此非专业机构难以具备此类项目的开发和执行能力。

(四)、CDM项目开放风险大

CDM项目开发时间长、风险因素多。

与一般的投资项目相比,CDM项目需要经历较为复杂的审批程序,这导致CDM项目开发周期比较长,并带来额外的交易成本。

此外,开发CDM项目涉与风险因素较多。

政策风险来自于国际减排政策的变化,如2012年后中国是否承担温室气体减排义务,决定了2012年后合同的有效性;项目风险主要是工程建设风险,如项目是否按期建成投产,资源能否按预期产生等。

在项目运行阶段,还存在监测或核实风险,项目收入因此存在不确定性,也会影响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支持。

(五)、不能取得制定碳交易规则的主动权

西方发达国家对碳排放市场以与碳金融方面的政策研究与制定已经先行,甚至在逐步制定国际通行的规则,而中国在国际规则的制定参与中并不占优势,这在很大程度上可能影响我国碳交易市场的成长。

而这种“被动”已经开始出现。

例如,欧盟日前表示将全面征收碳排放费,这可能使中国航空企业成本每年增加20亿元左右。

前不久美国等国家也迫不与待地推出所谓碳关税,争夺减排标准制定权也是他们此种行为的目的之一。

一旦征收碳关税普遍强制执行,就意味着,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实际已经面临强制排放的不公正待遇,发展空间也必然受限。

(六)、碳金融市场尚未形成

对CDM认识尚不到位,缺少必要的资金支持。

CDM是随着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兴起而走入我国的,在我国传播的时间有限,国许多企业还没有认识到其中蕴藏的巨大商机;同时,由于对CDM的价值、操作模式、项目开发、交易规则等尚不熟悉,目前关注CDM的除兴业银行(32.16,-0.17,-0.53%)等少数商业银行外,其他金融机构也鲜有涉与。

发达国家还竞相进行金融领域低碳衍生产品的开发和创新。

为了适应碳市场的发展需求,其金融系统不仅开展减排项目的直接投融资、银行贷款和信用担保业务,还开发出低碳期权期货、低碳证券、低碳基金、低碳保理和低碳掉期交易等金融衍生品。

今后,低碳金融必将成为发达国家银行业、保险业与证券业等金融领域的发展重点。

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碳排放交易市场还处于交易业务链的最低端,其原因主要是国缺乏完善的交易制度、配套的交易平台和适当的定价能力与创新能力。

特别是一些发展国,尽管拥有极为丰富的碳减排资源,但在清洁发展机制合作项目的价格谈判中往往不占优势并被压价出售。

因此,为了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与在全球碳市场中获得相应利益,发展中国家应当从战略的高度培育本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构建低碳金融体系,迎接未来世界低碳经济新格局的挑战。

(七)、碳交易人才缺失

我国缺乏CDM专业人才,不能很好的为中国碳交易市场研究和开发出有利与我国碳交易的方法论与方案。

而且国际上CDM项目开发的方法学与我国的存在差异。

人才是关键,假如对碳交易的规则等都不能认识充分,怎么谈制定出一套好的方法让我国在碳交易方面少碰钉子和少闹纠纷呢。

因此必须培养相关人才,比如研究人才、交易人才等。

(八)、中国过度出售碳排放权,有可能出现透支现象

现在中国虽然是碳交易市场的潜力国,但是碳排放是一种稀缺资源,如果现在过度出售,虽然在短时间可能会获得一定的受益,但是必定会出现后京都时代现象。

在总排放量的硬性约束下,中国的减排压力会越来越大。

如果未来中国被迫承担较大的减排额度,而到时候中国碳减排量供不应求时,中国就会被迫在国家上购买碳排放量,这可能是当初卖出价格的数十倍不等。

而从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中国的企业必定会成为购买CDM的净购买方,所以我们要适度出售,不可盲目,因为这是透支未来。

五、对策建议

从我国碳排放的现实状况和潜在的国际政策压力来看,中国积极发展低碳经济是一个必由之路。

早在2007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次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建筑土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