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国家和精神的来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978790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日本国家和精神的来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日本国家和精神的来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日本国家和精神的来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日本国家和精神的来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日本国家和精神的来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日本国家和精神的来源.docx

《日本国家和精神的来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日本国家和精神的来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日本国家和精神的来源.docx

日本国家和精神的来源

日本国家和精神的来源

日本民族是一个很怪异的民族,虽然与中国一衣带水,但中国人并不真正了解它。

了解的只是日本的侵略历史,以及其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

但日本的民族精神,以及民族精神的内核武士道,中国人又了解多少?

一提武士道,大家的头脑里马上就影现出一个身穿和服,面目冷酷,挥舞着日本弯刀的武士形象。

一提武士道,大家就马上联想到血腥和屠杀,不寒而栗。

但这些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武士道,真正的武士道又是什么呢?

武土道,顾名思义,就是武士阶级的道德规范。

武士阶

级是日本古代很早就有的一个特定的阶级,其人员构成并非只是打打杀杀的武士,主要却是知识分子。

其性质类似于我国古代的“士”阶层。

“士”在我国古代也是一个特殊的阶层,鼎盛于战国时期,著名的战国四君子都号称“养士三千”。

最有影响的士人就是荆柯了,但荆柯更象是知识分子,并非身怀绝技的武侠。

日本的“武士”也是一样,大多是知识分子。

但古代的知识分子与今天的知识分子要求是不同的。

儒家对知识分子的要求是“通五经贯六艺”,其中的“六艺”指的是六种技能,包括驾车射箭等等。

因此,我国古代的知识分子,也并非只文不武,文武双全者不在少数。

日本的“武士”,大多也是能文能武的,琴棋书画样样来得。

写到这里,有人不禁会问:

你的意思,莫非日本“武士”的祖宗就是中国古代的“士”?

——聪明!

但请注意,中国古代的“士”的门派多着呢。

战国诸子有多少家,“士”的门派就有多少家。

其中最大的两家,一是儒家,一是墨家。

而日本“武士”的祖宗,再重复一遍,就是墨家。

墨家的创始人墨翟,战国初期鲁国人。

墨翟姓墨,长得却不黑,他出生于当时的“士”阶层,算是体面人家了。

但他本人又曾经当过制造器具的工匠。

墨子初学于儒术,后自立新说,创建了墨家学派,和老师公开唱对台戏。

墨子的思想,可以概括成二十个字——“兼爱”,“非攻”,“天志”,“明鬼”,“尚贤”,“尚同”,“尚力”,“节用”,“节葬”,“非乐”。

墨子的门徒很多,大多来自社会的下层。

他们组成了一个组织严密的政治性团体,纪律非常严格(有点象黑社会,呵呵!

)这些人吃苦耐劳,勤于实验,作战勇敢,即使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

因此《淮南子》中说:

“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

那么,墨家的传人又为何东渡日本,把根扎在这个蛮荒岛国呢?

日本国的创立,始于什么时候?

公认的说法,是徐福东渡之后。

徐福何许人也?

秦始皇的特派员也。

秦始皇怕死,派徐福东渡瀛洲访求长生不老之药方。

徐福本人是一个“方士”,典型的道家学派,与墨家何干?

莫急,容山人慢慢道来。

秦始皇南征北伐统一天下后,又统一了文字,统一了“度量衡”。

最后就是统一思想。

秦始皇靠法家思想打下了江山,宰相李斯也是法家的人,法家自然也就占据统治地位。

但是当时社会上最大的思想流派却不是法家,而是儒家和墨家。

怎么办?

拉拢,拉拢不成就取缔。

“焚书坑儒”的故事,大家都晓得,我就不罗嗦了。

我只谈墨家。

目前流行一种网络游戏,叫《轩辕剑》,其中有一段的背景故事就是讲述墨家的。

墨家被秦始皇迫害,剿杀殆尽,最后被一个年轻的女弟子用“机关术”拯救了。

这故事肯定是虚构的,但却给我一个启示,即惨遭剿杀的墨家是被一种“机关术”拯救的。

(列位不要笑!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机关术”呢?

话又要扯到徐福身上了。

徐福,刚才说了,是道家学派的人。

因为道家不管凡间的事,所以秦始皇也就不拿它说事。

不但不为难它,而且还挺喜欢它。

秦始皇不是追求长生不老么,而道家的方士们一直也在探求长生不老之术。

于是一拍即合,秦始皇出钱,道家出力,到海外寻访神仙长生不老的药方。

徐福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当上特派员的。

徐福曾经三次东渡日本,《史记·秦始皇本纪》载述了两次。

一次是在秦始皇二十八年,“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

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

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

于是遣徐巿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

”徐市即徐福。

其结果“船交海中,皆以风为解,曰未能至望见之。

”意思是遇上了台风,船毁大半,神仙也没有见着。

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是在秦始皇三十七年,“于是臣再拜问曰:

宜何资以献?

海神曰:

以令名男子若振女与百工之事,

即得之矣。

秦皇帝大说,遣振男女三千,资之五谷种种百工而行。

徐福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

”徐福打着海神的幌子从秦始皇那里骗来了大量的人口和物资,随船来到了日本,瞅准了这块世外桃源,再也没有回去了。

从史载的资料来看,徐福出海寻仙求药实在象是一个阴谋(该叫阳谋,呵呵!

)。

主意是他出的,出海的船队是他率领的,每次出海都借故向秦始皇要这要那,最后黄鹤一去不复返,不是阴谋是什么?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冒险这样做呢,幕后的主使又是谁呢?

当今日本,上自天皇下至百姓,都把徐福当成了自己的祖宗。

徐福不过是一个臭道士,何德何能?

徐福的身边,一定有高人辅佐。

这路高人,不是别人,就是墨家的正宗传人。

墨家的传人被秦始皇迫害剿杀,穷途末路,求助于徐福等道士。

这帮道士素来和墨家关系不错,而徐福本人也是齐国人,和墨家的传人是老乡。

朋友加老乡,落难时岂能不救?

于是两帮人合谋,共同策划了东渡日本为秦始皇访仙求药的阴谋。

事成后徐福南面称王,众人皆称臣。

徐福等人向秦始皇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

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

”秦始皇果然中计,大喜,“于是遣徐巿发童男女数千人

,入海求仙人”。

徐福得了秦始皇信任,将墨家的传人及其家属弟子混杂在数千童男女中携带出海,应该不是一件难事。

徐福史载两度出海,从秦始皇那里骗来了大量的人口和物资,统统迁移到了日本。

而当时的日本土著人还处在原始状态,对拥有先进生产力和文化的徐福等人奉若神灵。

徐福和他的数千移民成了岛国当之无愧的统治阶级。

而墨家的传人也履行承诺,把徐福扶上了“天皇至尊”的宝座。

——“天皇”一词本是中国道教的用语。

现在的日本,把徐福供奉为“神武天皇”。

徐福实乃是日本天皇第一人。

但是,徐福终究不过是一个道士,耍嘴皮子行,安邦治国则是外行。

国家肇始的一切要务基本上都由墨家的传人担当,徐福本人也乐得其成。

墨家思想本来就影响深远,号称“显学”;其骨子里是世俗功利的,因此深得人心。

徐福虽贵为“天皇”,但只是充当了一个傀儡而已;就象晁盖,被宋江架空,连精神领袖也算不上了。

但天皇制的统治体制却在这个岛国保留至今,成了日本一成不变的“国体”。

墨家的传人为什么要维护天皇制?

为什么不把墨家之术名正言顺地立为国策,而要打出“武士道”的招牌来取而代之?

至今史学界有一个悬案,就是战国时期盛极一时,和儒家并称“显学”的墨家,一到汉代怎么就销声匿迹了呢?

有人可能会说是被秦始皇斩尽杀绝了,但同样是遭此厄运的儒家,为什么种子连绵不绝呢?

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同时“废黜百家”,是否也采用了“焚书坑儒”式的极端手段,历史典籍并无记载。

百家中的道家不但没有被废黜掉,相反还堂而皇之地发展成了宗教。

说墨家最终毁于汉武帝之手,恐怕也是无稽之谈。

那么,墨家的传人究竟到哪里去了呢?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逃了。

在秦始皇的残酷剿杀下,墨家的传人远远地逃了。

徐福东渡提供了逃跑的千载良机,而当时日本还是蛮荒之地,又远隔重洋,秦始皇的势力还延伸不到那里。

在东逃和西窜中,墨家的传人选择了前者。

在徐福的掩护下,一行人登上了渤海边拥挤的海船,船头指向遥远而未知的国度,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

徐福作为东渡的移民的领袖,其地位与功劳完全相称。

墨家的传人心悦诚服地把他扶上了“天皇至尊”的宝座,成了他手下的将军和门客。

日本岛国的第一代领导层就此确立了。

又经过几代人的完善和发展,以天皇为国家最高权力象征,以幕府将军为首席执行官的统治格局正式形成了。

这种统治格局差不多延续了两千年,直到明治维新时才被打破。

同儒家一样,墨家也是强调忠君爱国的。

墨家“十论”中有“尚贤”“尚同”的主张,“尚贤”即尊尚贤人,“尚同”即主张在“尚贤”的前提下统一天下。

徐福是有名望的道士,又能扶危济困,是墨家的救命恩人,自然称得上贤人。

把徐福这样的贤人扶上“天皇至尊”的宝座,悉心辅佐,一个统一的国家才会形成。

因此,墨家的传人尽管掌控着国家实际的权力,但始终都维护天皇的至尊地位。

日本的天皇两千年来从未被颠覆过,一直世袭至今,不能不说是人世间的一大奇迹。

墨家的传人尽管东渡日本,但墨家思想的残余在中国民间暗流涌动,催生出一批伟大的历史人物。

诸葛亮就是其中的典型。

诸葛亮来自于民间,这条卧龙被刘备请出山后,创造出一系列的丰功伟绩。

诸葛亮博通古今,非命尚力,一生克勤克俭。

其发明制作的木牛流马,儒家知识分子为之瞠目。

诸葛亮是一个伟大的实践者,这一点和墨子有着惊人的相似。

其平民宰相的形象塑造,又与墨家的“兼爱”主张不谋而合。

其后半生把持着蜀国的军政大权,却始终效命于“扶不起的阿斗”,明知不可为而强为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唯有墨家精神,才能造就这样的千古名相。

文革以后,有人说周恩来的骨子里是墨家思想,当时我极不理解,难道四人帮批“孔”批错了对象?

而今天,我明白了。

和儒家不同,墨道两家都迷信鬼神,鼓吹鬼神之说。

徐福作为方仙道士出海寻访神仙求取长生不老之药,这一事件本身就足以证明道家是迷信鬼神的。

而墨家的“十论”中更有“明鬼”一说,宣称天地间有“赏贤罚暴”的鬼神,天下人都要信奉它,不可胡作非为。

墨家的传人既已尊奉徐福为“天皇”,两派的思想也就开始走向合流。

两派思想的共通点被发挥到了极致,日本从此以后鬼神当道,历经两千年的风雨而不改。

直到今天,日本的首相小泉还公然宣扬日本是“神的国家”。

徐福是否就是“神武天皇”,日本的学术界还存在着争论。

但在民间徐福则早就被敬奉为神,成了日本的黄帝或炎帝。

徐福被奉为丰收神、农耕神、纺织神、医药神、冶炼神、渔业神、造船神、水利神、殖产神等世代祭祀,2000多年从未间断。

徐福给日本岛带来了中国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功劳大大的,但徐福事实上不过是一个方仙道士。

徐福会农耕吗?

会纺织吗?

会冶炼吗?

会打渔吗?

会造船吗?

会水利吗?

会养殖吗?

如果什么都会,那就真成了神仙了。

徐福的身边,必有实践能力极强的高人。

有人会说:

徐福几次出海,不是带了千童和百工吗?

我说,千童是真,百工是假。

《史记》记载徐福只是最后一次出海才向秦始皇提出“百工”之事。

而我们知道,墨家的传人受墨子影响,几乎个个都是能工巧匠。

墨子本人就曾经当过制造器具的工匠,具有高超的生产工艺技能。

据说他亲手制作的“木鸢”,可以在天上飞三天三夜不掉下来。

墨家的传人,继承了祖师爷这一优良传统,人人实践,个个动手。

徐福最后一次出海带的不是什么“百工”,而是伪装成百工的墨家的传人也。

当今世界,数日本的制造业最发达。

日本人在制造方面表现出了惊人的才华,对世人来说是一个捉摸不透的谜。

现在,这个谜底找到了。

日本的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武士道,而武士道又与墨家精神一脉相传。

墨家精神特别强调实践能力,武士道自然也就强调实践能力。

自古以来日本民族就是个勤于动手的民族,鼓励发明创造。

日本的制造业所以能雄冠全球,与它深厚的文化背景是离不开的。

反观中国,自从儒家思想一统天下后,能工巧匠就成了“末技者流”。

孔老夫子只提倡读书做学问,“学而优则仕”。

有个学生向农家学种菜,孔老夫子知道后,严厉地斥责了这个学生,说种菜是“小人”做的事,“君子不为也”。

历朝历代的统治阶级也是极度鄙视手工艺者,污蔑他们是“背本而趋末”;天下一有事,则“殴民而归之农”。

直到鸦片战争以后,封建统治阶级还在固步自封,把西方的现代技术说成是“淫巧小技”,拒绝学习和接受。

以致于后来的洋务运动进行得异常艰难,比日本人早起步,却远远地落在日本后头。

直到今天,我们的技术工人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国人都不顾代价地送子女上大学,读出来后好当干部。

“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依然根深蒂固。

干部的待遇也是出奇地好,一个坐办公室的科员的工资收入几倍于一线的技术工人。

我在批评儒家思想的同时,并没有否定儒家思想总体上的高明。

秦始皇从政治上统一了天下,而儒家则是从思想上统一了天下。

没有比儒家更合情合理的了,它在意识形态上延续几千年的统治就是充分的证明。

但我要说,儒家思想只适应封建社会,而不适应工业化革命后的近现代社会。

封建社会最大的特点就是农业经济占主导,人与土地的关联度极高。

当土地不产粮食,或土地的所有者过分地集中,社会就会动荡,严重的甚至会造成王朝的更迭。

历次的农民起义,不都是打出“分田地”的口号吗?

在农业经济占主导的封建社会里,土地是最大的物质财富。

封建统治阶级文攻武伐,开疆拓野,十有八九都是冲着土地来的。

光有土地,没有人种还不行,于是人口又成了最重要的财富之一。

一些穷兵黩武的封建君王在掠夺土地的同时,也掠夺人口,实现土地人口双丰收。

处在奴隶社会中的蒙古贵族不在乎人口,只在乎牛羊,于是在征服异族的过程中见物就抢,见人就杀。

伏尸千万,血流成河。

从这个角度看,封建社会的确比奴隶社会要进步得多,“仁慈”得多。

儒家大肆渲染这种“仁慈”,把人口的财富价值标出了天价,以至于“亚圣”孟子说出了“民为贵,君为轻”这样的昏话。

但财富终究是财富,败家子历朝历代层出不穷。

视民如草芥,是这些败家子们的常态。

结果人口总是不见增长,生得快死得也快。

天子“雷霆之怒”时,多少个人头都会落下。

当天灾降临,土地不产粮食时,人口就空前贬值。

于是饿殍满地,哀鸿遍野。

一些“仁慈”的儒家官员冒死上表以闻,君王从酒色中抬起头来:

“奈何不食肉糜?

”到天国吃肉糜去吧,如果你能有幸幻为君王。

墨家提出“明鬼”之说,让我等唯物论者笑掉大牙。

但儒家也不是好哥哥。

孔老夫子虽说“子不语怪力乱神”,但不等于他老人家就“唯物”。

孔老夫子是不敬鬼神的,但是敬奉祖宗,动不动就拿三皇五帝来说事,以为世风日下,一代不如一代。

因为敬奉祖宗,孔老夫子以身作则,“述而不作”,一部《论语》还是徒子徒孙帮忙给编的。

儒家知识分子在孔老夫子的影响下,一个个“是古非今”,唯祖宗马首是瞻,缺乏自信心与创造力。

封建最高统治者确立了儒家的正统地位后,也给予积极的配合,死后不是称“宗”就是称“祖”。

由敬奉祖宗衍生出了“孝道”,对国君尽忠,对父母尽孝,构成了儒家伦理道德观的核心内容。

敬奉祖宗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每年搞祭祀活动,履行“孝道”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厚葬”。

儒家的孝道观源于周代。

周人受远古祖先崇拜的影响,在宗教观上表现为尊祖,在伦理观上表现为孝祖,在丧葬观上表现为厚葬。

儒家特别主张厚葬。

“亚圣”孟子虽然一向标榜“安贫乐道”,但在葬母这件事上却毫不含糊,用上等木材制作精美的棺椁,连他的门生都认为过于奢侈。

在孟子看来,厚葬“非直为观美也”,而是为了讲礼尽孝。

孟子以后,厚葬被冠以礼、孝的美名,左右了中国几千年的丧葬风俗。

厚葬风俗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财富和人力的巨大浪费。

秦始皇一生完成了三大建筑工程——长城,阿房宫和他的规模空前的陵墓。

陵墓的修建时间长达37年,用工最多时达70余万人。

整个陵墓犹如一座丰富的地下文物宝库,各种稀世珍宝应有尽有。

秦始皇生前享用不尽的财富都带进土里去了,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腐烂成泥。

而早在秦始皇之前,各诸侯国的国君在丧葬方面也是讲尽排场的,盗他们的墓等于老天要你发“土”财(非洋财也。

)。

秦始皇之后,那就更不用说了,历朝历代的“祖宗”们恨不得把整个皇宫都搬到地底下,——“在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

大量的财富和人力就这样白白浪费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古埃及王朝就是因为修建金字塔造成国力衰竭,最后被异族灭亡的。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本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可是他却因此亡了国。

当西方世界的工业化革命搞得如火如荼时,东方的满清政府正忙着修圆明园呢。

修到快要完工时,竟被英法两个强盗一把火给烧了。

大火烧了三个月,烧毁了东方文明,也烧毁了满清政府的狂妄与自尊。

而同样是东方的日本,却悄然崛起。

和儒家针锋相对,墨家提出了“节葬”的主张,认为“厚葬”、“久丧”会弄得“匹夫贱人死者,殆竭家室”,不利于发家致富。

为了使老百姓致富奔小康,也为了国家长治久安,墨家提出一套薄葬、短丧的办法,简化了殡葬礼仪,维护了日常生产。

墨家反对一切不必要的奢侈浪费,又提出了“节用”的主张。

主张用财必须用了有利,有利于民,反对贵族“亏夺民衣食之财”的奢侈享乐。

受墨家思想的影响,日本没有“厚葬”的习俗。

日本没有巍峨的金字塔,也没有气势磅礴的始皇陵。

早在一千多年前,日本人就开始火葬了。

据《续日本书记》记载,公元8世纪初,持统太上天皇和文武天皇亲身垂范,在飞鸟冈举行火化大葬,自此,火葬的风气在日本民间广泛地推开。

而中国,除了吃斋念佛的和尚,火葬作为移风易俗的一项重要内容,只在解放后才在民间逐步推行。

而火葬,我们知道,总比土葬要节约得多的。

今天的日本人,总给人一种不好的印象,就是“小气”。

日本的一些著名的大企业家,连办公室里的一张空白纸都要节省,“小气”起来简直赛过老葛郎台。

但奇怪的是日本人竟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大企业家们总是津津乐道于自己的“小气”,并且拿它来教导后生。

后生们竟也言听计从,一代比一代“小气”。

哪像我们中国,一个卖杂货的个体小老板,一晚上在歌舞厅潇洒一千块不在乎。

知识分子也有豪放的传统,“千金散尽还复来”。

政府官员就更不用说了,他们要是突然变得“小气”了,满城的酒楼歌舞厅都得关门。

日本人的“小气”,分析起来,是源自墨家的“节用”主张的。

崇尚节俭,反对奢侈浪费,早已在日本人的头脑里扎下了深根。

日本人虽然富甲天下,但能保持千百年流传的勤俭作风不变,确实是一个奇迹。

而我们中国,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从来就不是什么好哥哥。

吃喝嫖赌争先恐后,官商勾结饱中私囊。

“劳动致富”几乎成了一句空洞的口号,“为富不仁”成了金科玉律。

奢侈腐化的心理根源是因为钱来得太快,权力的过分集中又造成了财富的过分集中。

于是千百个石崇从神州大地上涌现出来了,改革开放的成果被这帮小子窃夺了。

大学读书时,看了一部日本电影,片名叫《日本沉没》。

是一部科幻类的灾难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持续不断的地震和火山爆发侵袭下,日本列岛徐徐沉没了。

日本民族在生死存亡的关口表现出了异常的沉着镇静,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同情和尊敬......影片虽是科幻片,但制作精良,特技效果并不输给美国好来坞的大片。

影片所表现的内容在中国人看来绝对是杞人忧天,但却集中地反映了日本的民族精神——被民族优越感的外衣包裹着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日本民族的忧患意识来源于墨家的“非命”主张。

所谓“非命”,就是否定天命,主张事在人为;这和儒家“乐天知命”的思想恰好是相反的。

否定了天命,实质上也就否定了老天爷的庇佑,人类在大自然的灾难面前就显得孤立无援。

因此,“非命”的必然结果就是带来忧患意识。

而这种意识,在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头脑里是很少见的。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受儒家思想影响,几乎个个都是“乐天派”。

唐代诗人白居易还专门给自己取字叫“乐天”,借名字向世人表明这一点。

“乐天知命”的好处就是性情豁达,凡事都想得开;坏处就是逆来顺受,缺乏主观能动性。

和“非命”相对应的就是“尚力”。

“尚力”就是崇尚人力,既然老天爷拯救不了人类,人类就只能完全靠自己了。

墨家主张“赖其力而生,不赖其力则不生”,充分肯定人力在社会生活与改造自然过程中的作用。

墨家自食其力的主张与儒家“劳力者食人,劳心者食于人”的思想是格格不入的,孰优孰劣暂且不论,墨家重视人类自身能力,强调亲身实践的精神却是值得高度赞许的。

只有充分重视人类自身能力,才能挖掘人类主观潜能,才能创造“人定胜天”的奇迹。

而强调亲身实践的精神,又能使人的认识与实践结合得更紧,避免理论与实际脱离。

日本民族今日能取得如此的成就,与其一贯“尚力”有莫大的关系。

墨家“尚力”,儒家则“尚德”。

孔圣人说:

“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意思是骥(千里马)的价值不在于日行千里的“力”,而在于性情善良听从驱使的“德”。

亚圣孟子则从王道出发,区别了“以力服人”与“以德服人”,否定了前者,肯定了后者。

在二位圣人的倡导下,儒家知识分子重视道德教育,忽视力量的培养,推崇仁德,轻视勇力、智力,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举一例说,中国封建时代文人和武人长期处于分野与对立,文靠德才,武靠勇力,“文死谏,武死战”,军事统帅常常是文盲,国家经济实力强大而军事实力薄弱等等。

直到今天,学校的教育中,“德智体美劳”,德仍然放在第一位。

公元645年,也就是中国的唐朝初期,日本国发生了一次重大的政治事件。

以中臣镰足为首的一群赴唐留学生,回国后联络皇族势力,发动宫廷政变,刺杀了权臣苏我入鹿。

其父苏我虾夷也众叛亲离,被迫自焚身亡。

大贵族苏我氏的统治就此结束了。

分析这一事件的实质,就是日本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一次正面交锋。

中臣镰足等赴唐留学生把大唐帝国的儒家文化引入日本,与本土的墨家文化发生激烈冲突。

冲突的结果是儒家文化暂时占据了上锋,日本国由此步入了大化改新的时代。

有关大化改新的内容和意义,历史书上有,我就不重复了。

但如果以为儒家思想从此占据了正统地位,像西汉的“独尊儒术”那样,则又是大错特错的。

日本国接受的主要是大唐帝国的法律和制度,而儒家思想中只有和墨家相通的地方,才得到了很好的吸收和继承。

例如儒家的“忠孝节义”思想,和墨家有相通之处,所以被借鉴和吸收了;而儒家的“学而优则仕”,以及由此而来的科举制度,则在日本没有多大市场。

科举制度曾经试行过一段时间,终因水土不服而取消了。

赴大唐帝国学习的日本人,除了留学生,还有许多僧人。

僧人带来的佛教对墨家思想的冲击才是致命的。

从表面看,佛教和墨家思想有许多相通之处,如墨家讲“兼爱”,佛教讲“普渡众生”;墨家讲“非攻”,佛教讲“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因此佛教很快就被日本人所接受,在日本落地生根,成了日本国千年不变的国教。

但是,佛教的骨子里却是极其残忍的。

佛教将世界的主宰者分为佛和魔,佛和魔是死对头,势不两立。

《西游记》中孙悟空杀了几个人,唐僧马上念紧箍咒;孙悟空将魔头活捉,将小妖杀个精光,还一把火烧了洞府,唐僧则满面春风,得意得很。

可见佛对人虽客气,对魔则是向来毫不留情,一定要斩尽杀绝而后快的。

而在现实生活中,可以造出“佛”来,又到哪里去找“魔”呢?

自古以来,封建统治者在发动侵略战争以前,都要将对手妖魔化。

只有将对手妖魔化,士兵们在战场上杀起人来才会不眨眼睛。

而在佛教盛行的日本,尤其如此。

唐高宗时日本与中国争夺朝鲜,吃了败仗,从此就将中国视为对手。

而将中国这个对手妖魔化则是顺理成章的事。

这就能解释为什么日本兵在中国会那么残忍了,在他们的眼中,中国人压根就不是人,而是妖魔,因此要杀光,抢光,烧光。

日本人对中国的“三光”政策从明朝一直延续到近现代,在八年的抗日战争中登峰造极。

日本天皇就是唐僧,瞅着自己的弟子这么能干,于是整日笑眯眯的,心里像喝了蜜一般的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