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语上第六单元文言试题语文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977215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0.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语上第六单元文言试题语文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七语上第六单元文言试题语文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七语上第六单元文言试题语文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七语上第六单元文言试题语文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七语上第六单元文言试题语文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语上第六单元文言试题语文版.docx

《七语上第六单元文言试题语文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语上第六单元文言试题语文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语上第六单元文言试题语文版.docx

七语上第六单元文言试题语文版

文言文练习《论语》六则

第一部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  ) 不亦说乎(  ) 不愠(  ) 三省(  ) 罔(  ) 殆(  ) 

2.填空:

《论语》是记录的一部书。

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

孔子, 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  。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

)⑵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

⑶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新:

)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

殆:

⑸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

)⑹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识:

⑺择其善者而从之(从:

4.原文填空:

,不亦说乎?

,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

子曰:

“,是以谓之‘文’也。

5.摘出出自《论语》十则中现在常用的成语。

6.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⑵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7.所选六章,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⑴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⑵关于思想品德修养有。

请分别就两个方面各举一两则。

第一方面:

第二方面:

8.“而”的用法,有的表顺接,有的表转接,请区别下列句中“而”的不同用法:

学而时习之() 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

敏而好学()  学而不厌()择其善者而从之()

9.指出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

学而不厌  古义:

  今义:

是以谓之“文”也  古义:

   今义:

10.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十则中孔子的话:

,。

11.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

“半部《论语》治天下。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有什么目的?

--------------------------------------

12.在关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方面,你还积累了哪些名言警句,请举出两例。

第二部分: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不习乎?

”(《学而》)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

“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知,通“智”,智慧)也。

”(《为政》)

子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

胸怀宽广、意志坚定),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子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恕乎(其恕乎,那大概是“恕(道)”吧)!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13.《论语》十则告诉我们,学习必须                。

14.第一则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        、        、。

15.曾子经常反思的一些事是什么?

--------------------------------------------------------

16.“温故”和“知新”是不是两件并列的事?

该如何理解?

------------------------------------------------------

17.课文中强调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起来的一则是。

1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一则是为了告诫弟子。

19.孔子曾说过:

“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

这里有借鉴的意思)。

”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

20.“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社会现象?

21.翻译下列句子:

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⑵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⑷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六则答案

1.略 2.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儒、春秋、思想家、教育家 3.⑴通“悦”,愉快⑵怨恨,心里不满⑶这里指新的理解与体会⑷迷惑;危险或疑惑⑸凭什么⑹记住⑺采纳,听从 4-7.略 8.依次是:

表顺接、表转接、表顺接、表转接、表顺接、表顺接、表顺接 9.略 10.略 11.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精通《论语》就可以治理天下。

这句话道出了《论语》在修身、治国方面的作用。

意思相近即可 12.略 13、要有正确的方法和态度。

 14、学习方法、学习的乐趣、为人的态度即个人修养 15、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

 16、并非平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

 1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8、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

 19、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0、君子的风度和才能只有在大难的时候才能体现出来。

意思相近即可 21、⑴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⑵默默地记住所学的东西,学习并且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不感动厌倦。

⑶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⑷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三、文言文阅读(15分)《论语》六则

(一)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二)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三)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四)

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五)

子曰: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六)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本文选自《》,这本书是家经典之一。

孔子名,春秋末期,,,儒家的创始人。

(3分)

2、本文主要内容是谈和。

(2分)

3、本文段一共出现了2个通假字,请归纳并解释意思:

(2分)

(1)通意思是。

(2)通意思是。

4、请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2分)厌殆愠识

5、下列“而”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2分)A 学而时习之B 温故而知新 C 择其善者而从之D 学而不厌

6、翻译下列句子:

(2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

7、本文有些话已凝固为成语,试着把它们找出来。

(至少三个)(2分)---------------------------------------

答案三、文言文

1、论语儒丘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2、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3、说通悦愉快罔通惘迷惑不解

4、满足危险怨恨记住5、D6、见参考7、温故知新不耻下问择善而从诲人不倦

(一)、《论语》十则(13分)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学而》)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

“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 

      子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子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    

   子曰: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1.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2分)   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⑵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 翻译下列句子(2分)   ⑴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 “而”字的基本用法有两种:

顺接和转接。

分析下列各句后回答 。

(4分)

  A、学而时习之    B、人不知而不愠   C、温故而知新    D、学而不思则罔   E、学而不厌    F、择其善者而从之   G、敏而好学

   ⑴ 属于顺接的有———————————————   ⑵ 属于转接的有————————————————————。

 

   4.本文有谈学习态度的,有谈学习方法的。

选出都是表示学习态度的一组( )(2分)

   A、见贤思齐焉 三人行必有我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B、温故知新 学而时习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择善而之从 吾日三省吾身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孔子教给他的学生关于“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

“知之为知之,不如为不知,是知也。

”对于孔子的言教,你是赞同还是反对?

请说明理由。

 (3分)----------------------------------------------------------------------

答案

(一) 1 (时常 )说:

 ( 同“悦”,愉快 );罔:

 ( 迷惑而无所得)殆:

 ( 疲倦)   2. 

(1)别人不了解(我,自己)却不(因此)恼恨,不也是君子吗?

(2) 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

 3.

(1)ACFG

(2)BDE 4 .A 5.孔子的言教可以说是科学的老实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品质,也可以说是不利于培养我们青少年的怀疑和探索精神,还可以综合两种说法折中出一种看法,只要言之有理就行。

《世说新语》二则第一部分:

1.《世说新语》是集,主要记述了。

刘义庆是宋文学家。

2.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华歆(  ) 辄(  ) 携(  ) 拯(  )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过中不至(过:

)⑵去后乃至(乃:

     去:

⑶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委:

)⑷君与家君期日中(家君:

⑸元方入门不顾(顾:

)⑹歆辄难之(辄:

)⑺幸尚宽,何为不可(幸:

⑻王欲舍所携人(舍:

)⑼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所以:

)⑽既已纳其自托(托:

4.译句。

⑴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⑵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⑶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⑷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5.友人未到,陈太丘就独自走了。

如果你是陈太丘,你会怎么做?

6.华歆与王朗的做法有什么不同?

你如何评价他们的“优劣”?

7.《期行》中,“友人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入门不顾”,怎样理解元方的行为?

第二部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要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8.这个小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谁?

文章是怎样刻画主要人物的?

9.从故事主人的言谈中可知,做人要。

10.释词:

日中:

()  舍去:

()无礼:

()  引之:

()

11.当友人怒曰“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是如何对答反驳的?

12.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

13.“元方入门不顾”以表示。

14.元方入门后,友人会怎样?

-----------------------------------------

《世说新语》二则答案

1.古代笔记小说、东汉末年到晋代之间士大夫清高放诞的言谈逸事、南朝 2.略 3.⑴超过⑵才;离开⑶丢下,抛弃⑷古代对人称自己的父亲⑸回头看⑹当即⑺幸而,恰巧⑻扔掉,抛弃⑼……的原因⑽请托,请求 4-7.略 8.元方,语言和行为 9.守信用、讲礼貌。

 10.中午;不再等候而走了;没有礼貌;拉元方 11.“君与家君期日中,……则是无礼。

” 12.意识到自己错了,想博得元方的好感。

 13.对友人不守信,说话不礼貌的行为表示抗议和蔑视。

 14.略

              《伤仲永》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1、《伤仲永》中文题包含的感情是(  )A、痛心忱惜B、哀怜惋惜C、哀怜痛心D、痛苦惋惜

2、方仲永为什么“泯然众人矣”?

( )A、十二三岁B、或以钱币乞之C、父利其然也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解释下列各句中的词语:

⑴日扳仲永环谒于众人(日:

)⑵忽啼求之(啼:

)⑶父异焉(异:

⑷父利其然也(利:

)⑸稍稍客宾其父(宾客:

)⑹从先人还家(先人:

)⑺或以钱币乞之(或:

4、解释下列多义词:

⑴自:

并自为其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⑵书:

即书诗四句()未尝识书具()

⑶然:

父利其然也()泯然众人矣()

⑷去:

一狼径去()西蜀之去南海()

⑸之: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吾欲之南海()其邻人之父亦云()忽啼求之()

5、指出下列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  )A、王子曰: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B、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C、泯然众人矣D、余闻之也久

6、翻译下列句子:

⑴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⑵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7、对文章有关内容理解错误的是(  )

A、方仲永从五岁起表现了超凡的才华,但到十二三岁却并不突出了,到二十岁左右时才能衰竭,与普通人没有差别了。

B、方仲永刚开始做诗时,不仅才思敏捷,反应极快,而且他的诗在内容和文采上都有令人欣赏的地方。

C、方仲永的“邑人”都是十分重视人才的,从“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两句可以看出。

D、方仲永由一名天才儿童最后而成为一个普通人,其最根本的原因是“不使学”,也就是“受于人者不至也”。

8、《伤仲永》的作者是时的王安石,他是杰出的家、家,是之一。

9、第一段“余闻之也久”在文章中的作用是10、点明方仲永结局的一句是。

11、第二段中点明方仲永成人“众人”原因的一句是。

12、在第二段中表明作者写《伤仲永》目的的句子是什么?

13、在学业上,不管天生聪明与否,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是(用原文回答)。

《伤仲永》答案

1、B 2、D 3、⑴每天⑵哭着⑶以……为异⑷以……为利⑸以……为宾客⑹父亲⑺有的人 4、⑴自己;从⑵写;用来书写⑶作诗;……的样子⑷离开;距离⑸用在主谓之间,无实义;去;的;代书具 5、B 6、略 7、C 8、北宋;政治;文学;唐宋八大家 9、承上启下 10、泯然众人也 11、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2、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3、“受于人”或“受之人”

《木兰诗》

第一部分:

1、给加点字注音:

可汗(  )(  ) 鞍鞯(  )(  ) 辔头(  ) 戎机(  ) 朔气(  ) 金柝(  ) 傍地走(  ) 胡骑(  ) 燕山(  )

2、《木兰诗》选自        ,是       时期北方的民歌。

3、解释下列多义词的意思:

帖:

昨夜见军帖    镜帖花黄

将:

将军百战死   出郭相扶将市:

愿为市鞍马     东市买骏马机:

万里赴戎机   不闻机杼声

选出4-5题对诗句理解正确的项:

4、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

A、描写征途遥远而辛苦,表现出不畏劳苦,无坚不摧的坚强意志。

B、描写征途艰辛,表现出不畏艰险,英勇杀敌的决心。

C、描写不断频繁征战,表现出不畏艰险,英勇杀敌的豪情。

D、描写征途遥远,表现出跃马飞奔,驰骋沙场的英雄气概。

5、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

A、形容北方苦寒,形象地说明战地生活的艰辛,以环境来衬托主人公勇敢坚强的性格。

B、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描写北方的寒冷气候,衬托战地生活的艰辛。

C、每天每夜里站岗放哨,听着打更的声音,受着严寒的袭击,突出北方战场的苦寒。

D、形容北方天气的严寒,战斗生活的艰苦,突出主人公的勇敢性格。

6、没有作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B、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C、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D、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7、指出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

从原文中摘出句子填写8-11题:

8、木兰从军的原因是          。

9、表现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        。

10、描写边塞夜景的句子是          。

11、从侧面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         。

12、对“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

B、将军经历千百次残酷的战斗死去了,壮士从军十年胜利归来。

C、将军身经百战原来也是普通的士兵,他们死的死,回的回。

D、将军身经百战,像壮士一样死里逃生,终于成就了功业。

13、品析“不闻爷娘唤女声,……胡骑鸣啾啾”不妥的一项是(  )

A、用景物的变化,巧妙地暗示征程的变化。

B、用景物烘托木兰思乡的心情。

C、用景物表现女性细腻的感情。

D、用景物揭示生活骤变对木兰性格的消极影响。

14、对诗歌最后一节品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巧妙的比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二年未被发现的谨慎、机敏的赞美。

B、以巧妙的比喻,对木兰代父从军十二年未被发现一事进行善意的嘲讽。

C、以巧妙的比喻,对木兰代父从军十二年未被发现一事进行正确的解释。

D、以巧妙的比喻,说明木兰代父从军十二年未被发现的原因是总在行军、从未停顿。

15、有两个成语出自该文,它们是        和        。

第二部分: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6.选出不是对偶句的一项(  )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B.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C.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D.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7.木兰凯旋回朝,天子怎样对待她?

她的要求是什么?

18.画线的句子是什么描写?

表现木兰什么特点?

19.结尾一段吟唱附文,以兔为喻,赞颂了什么?

20..对木兰这一形象的意义,怎样贴切评价?

《木兰诗》答案

1、略 2、《乐府诗集》;南北朝 3、文告;通“贴”;带兵的人;搀扶;买;集市;军机军事;织布机 4、D 5、A 6、C 7、夸张;对偶;排比;对偶 8、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9、东市……长鞭 10、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11、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12、A 13、D 14、A 15、磨刀霍霍;扑朔迷离 16、A 17.天子“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木兰的要求是“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 18.动作描写。

表现木兰归来后喜不自禁、恢复女装的激情。

 19.赞颂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长期征战的谨慎和机敏。

 20.木兰代父从军,表现了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

(意

《诗五首》

第一部分:

1.唐朝时“初唐四杰”指的是     、     、     、     。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是   ,“乐天”就是   。

3.《夜雨寄北》作者是朝诗人。

4.原文填空。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是。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的名句是。

数声风笛离亭晚,。

何当共剪西窗烛,。

5.解释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之任:

)城阙辅三秦(辅:

小廊回合曲阑斜(回合:

)怀旧空吟闻笛赋(赋:

何当共剪西窗烛(何当:

)病树前头万木春(春:

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沉舟”“病树”比喻谁?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7.“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两句诗创设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从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8.选择你最喜欢的一首,用正楷或行楷抄写一遍。

将诗的内容写在下面的方格内。

9.《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淮上与友人别》这两首诗都写的是与友人的惜别之情。

比较一下,说说它们表达的情怀有什么不同?

10.《寄人》一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第二部分:

(一)

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回答问题: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1、本诗押韵的字是,韵脚是。

12、这是一首送别诗,交代送别地点的句子是;虚写景物的诗句是。

13、“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的意思是什么?

14、“天涯若比邻”中“比邻”的意思是。

15、这首诗表达出来诗人的思想感情是(  )A、悲伤流泪  B、离愁别绪  C、深厚情谊  D、黯然伤别

16、对本诗首联赏析有误的是(  )

A、“城阙”指长安,送别之地,“五津”采用借代手法,泛指四川,杜少府上任之地。

B、在长安而望“五津”,可“望”并不是实写,这是诗人的想像,使人感到气象宏伟。

C、既“望”中可见,则此行并非远别,因而有不必伤别之意,这两句为全诗奠定抒情基调。

D、这两句承题,叙将别之时的景象,借景抒情,有依依不舍之意。

 

(二)

读《夜雨寄北》,回答问题: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7、诗的一、二句写,三、四句写。

18、“问归期”是问,表达了的感情。

19、“巴山夜雨”四字的重复,实际上是意境的深化,第一次是表现诗人,第二次是表现诗人,体现了诗人切盼回归的心情。

20、全诗短短四句,由眼前写到对未来欢聚的向往,又用未来剪烛夜话的温馨和欢乐,反衬今夜的和,造成一种回肠荡气的情致,给人一种回环反复之美。

21、最后两句的大意是什么?

(三)

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答问题: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途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22、这是一首七言诗,“酬”的意思是。

23、解释下列各句中词语的意思:

⑴二十三年弃置身(弃:

)⑵暂凭杯酒长精神(长:

24、诗中“万”、“千”是实数还是虚数,该如何理解?

再举出这样的例子两例。

25、诗中引用典故的一句是。

26、颈联使诗的情调发生的重大变化是。

《诗五首》答案

1.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刘禹锡;白居易 3.李商隐;唐 4.略 5.去上任;保卫;四面环绕;指《思旧赋》;什么时候;动词,争春 6.比喻诗人自己。

这两句诗的运用,使整首诗的格调为之高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