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化学平衡等反应原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97053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47.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二化学平衡等反应原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专题二化学平衡等反应原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专题二化学平衡等反应原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专题二化学平衡等反应原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专题二化学平衡等反应原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二化学平衡等反应原理.docx

《专题二化学平衡等反应原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二化学平衡等反应原理.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二化学平衡等反应原理.docx

专题二化学平衡等反应原理

专题二:

化学平衡等反应原理

【例题1】2009年广东卷20.

甲酸甲酯水解反应方程式为:

HCOOCH3(l)+H2O(l)HCOOH(l)+CH3OH(l)△H>0

某小组通过试验研究该反应(反应过程中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反应体系中各组分的起始量如下表①:

组分

HCOOCH3

H2O

HCOOH

CH3OH

物质的量/mol

1.00

1.99

0.01

0.52

甲酸甲酯转化率在温度T1下随反应时间(t)的变化如下图:

(1)根据上述条件,计算不同时间范围内甲酸甲酯的平均反应速率,结果见下表②:

反应时间范围/min

0~5

10~15

20~25

30~35

40~45

50~55

75~80

平均反应速率

/(10-3mol·min-1)

1.9

7.4

7.8

4.4

1.6

0.8

0.0

请计算15-20min范围内甲酸甲酯的减少量为mol,甲酸甲酯的平均反应速率为mol·min-1(不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2)依据以上数据,写出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在不同阶段的变化规律及其原因:

(3)上述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

,则该反应在温度T1下的K值为。

(4)其他条件不变,仅改变温度为T2(T2大于T1),在上图中画出温度T2下甲酸甲酯转化率随反应时间变化的预期结果示意图。

【分析】

本题作为广东高考化学平衡原理的考查方式具有鲜明的代表性:

①重点考查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概念、化学平衡的了解,及其外在影响因素(如浓度、温度等)的规律认识和理解;②考查学生对化学平衡常数简单计算的能力;③考查学生获取图表信息的能力(包括对图表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对图表中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知识迁移运用能力、绘制结果示意图的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

(1)小题考查重点是化学反应速率及其计算;图表分析运用与数据处理能力。

先看懂图像横纵坐标的含义,再根据两个坐标点的数据(15,6.7)和(20,11.2)知道在15-20min这5分钟内甲酸甲酯的转化率从6.7%升高到11.2%,结合甲酸甲酯的起始量(1.00mol)即可计算出甲酸甲酯的减少量:

1.00mol×(11.2%-6.7%)=0.045mol

计算15-20min范围内甲酸甲酯的平均反应速率,一般的常规思维:

根据第1问在图像中求算的15-20min内甲酸甲酯的减少量,再结合速率公式v==求算出甲酸甲酯的平均反应速率,但是题目中没有体积V的数据。

(那应该怎么办?

)再次仔细审题“甲酸甲酯的平均反应速率为mol·min-1”,题目要求的速率单位中没有体积因素,因此速率公式v===0.009mol·min-1。

思考:

另外有同学根据题目中“表②”的数据:

反应时间范围/min

0~5

10~15

15~20

20~25

30~35

40~45

50~55

75~80

平均反应速率

/(10-3mol·min-1)

1.9

7.4

7.8

4.4

1.6

0.8

0.0

认为表格中的速率变化存在等差数列关系:

从10~15min为7.4×10-3mol·min-1,20~25min为7.8×10-3mol·min-1,推测15~20min为7.6×10-3mol·min-1。

请问该同学的推断是否合理?

如果不正确,请指出他的问题出在哪里。

(2)小题考查重点是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因素及其影响下的变化规律。

将问题分解:

①“反应速率在不同阶段的变化规律”,②“产生该变化规律的原因”。

(作为文字表达的题目,分析清晰题目作答的角度,遵循“踩点得分”的意识很重要。

思考问题答案的方向在哪?

——图像还是表格数据?

反应时间范围/min

0~5

10~15

15~20

20~25

30~35

40~45

50~55

75~80

平均反应速率

/(10-3mol·min-1)

1.9

7.4

9.0

7.8

4.4

1.6

0.8

0.0

如果从“表格”入手应该存在“小→大→小”的变化规律,即该反应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反应初期、反应中期、反应后期。

如果从“图像”入手,体现速率的因素是“曲线的斜率”,斜率的变化规律是:

“斜率小→斜率大→斜率小”。

原因怎么解释?

情景是陌生的,甚至有些异常。

越是这样越要冷静下来,回归最基本的工具——反应速率理论,一定是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接触面积等造成的。

然后我们开始思考:

问题1:

外界条件时刻都在影响着反应速率,什么情况下才会出现反应速率中途加快呢?

反应物浓度从一开始就是减小的趋势,若反应器大小不发生变化,又没有中途增加反应物的话,浓度不可能造成反应速率中途增大;温度是有可能的,如果反应本身放热会导致体系温度升高,使反应速率增大;压强的影响本质上是浓度的影响,而且对非气态体系可以不考虑;催化剂的作用也是有可能的,我们接触过反应产物本身有催化作用的情形(如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与草酸的反应)。

对于接触面积,反应开始后一般不会显著变化,个别情况也有(如未打磨的金属片表面的覆盖物)。

结合本题,只可能是催化剂的作用。

问题2:

起催化作用的物质是生成物,而生成物有两种,起催化作用的是谁?

组分

HCOOCH3

H2O

HCOOH

CH3OH

物质的量/mol

1.00

1.99

0.01

0.52

催化剂需要与反应物充分接触才可能起作用,所以催化剂的量当然会影响催化作用。

反应体系中HCOOH和CH3OH的起始量存在显著差异,基本可以推断HCOOH才是催化剂,因为催化作用是在反应进行了一段时间后才体现的。

当然我们学过有机化学反应中酯一般是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水解,这样或许较容易联想到HCOOH起催化作用。

知识卡片:

自催化反应

反应产物对反应速率有加快作用的反应称为自催化反应。

在自催化反应中,反应速率既受反应物浓度的影响,又受反应产物浓度的影响。

自催化作用的特点是:

1.反应开始进行得很慢(称诱导期),随着起催化作用的产物的积累反应速度迅速加快,而后因反应物的消耗反应速度下降;2.自催化反应必须加入微量产物才能启动;3.自催化反应必然会有一个最大反应速率出现。

组织答案时,一般应将前提条件、前因后果表述清楚,其中的化学原理分析做到用词准确、书写规范。

本小题参考答案:

该反应中甲酸具有催化作用。

①反应初期:

虽然甲酸甲酯量较大,但甲酸量很小,催化效果不明显,反应速率较慢;

②反应中期:

甲酸量逐渐增多,催化效果显著,反应速率明显增大;

③反应后期:

甲酸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成为主导因素,特别是逆反应速率的增大,使总反应速率减小,直至为零。

第(3)小题考查重点是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

求算化学平衡常数的一般步骤是:

写出化学平衡常数的表达式,根据“三段式”求出平衡状态下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代入表达式计算。

切记要选取已达平衡状态的数据。

HCOOCH3(l)+H2O(l)HCOOH(l)+CH3OH(l)

起始(mol)1.001.990.010.52

变化(mol)0.240.240.240.24

(0.25/V)•(0.76/V)

平衡(mol)0.761.750.250.76

(0.76/V)•(1.75/V)

==0.14

第(4)小题考查重点是温度对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和最终平衡状态的影响;运用图形的表达能力。

用图像表达时,要慎重考虑:

何处起点?

趋势走向?

何处拐点?

何处终点?

文字标注是否清晰?

(这些要素都包含重要的化学信息)

起点的含义是反应刚开始,不论反应条件有何差异反应物的转化率都是从0开始;反应一旦开始立刻就有了快慢问题,且反应初段不同温度的体系中各物质的浓度仍然是很接近的,催化剂的影响也不会有显著区别,所以温度是影响反应初段曲线走势的最主要因素;反应进程的中后期,影响因素就比较多了,此时应该准确定位曲线的终点(平衡转化率的关系),以便使整个曲线的趋势不会有太大偏差。

【反思】

在上述例题的解答过程中,哪些思路和技能是在其他试题中应继续坚持的?

【拓展】(2007年广东卷改)

黄铁矿(主要成分为FeS2)是工业制取硫酸的重要原料,其煅烧产物为SO2和Fe3O4。

(1)将0.050molSO2(g)和0.030molO2(g)放入容积为1L的密闭容器中,反应:

2SO2(g)+O2(g)2SO3(g)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测得c(SO3)=0.040mol/L。

计算该条件下反应的平衡常数K和SO2的平衡转化率(写出计算过程)。

 

(2)已知上述反应是放热反应,当该反应处于平衡状态时,在体积不变的条件下,下列措施中有利于提高SO2平衡转化率的有(填字母)

A升高温度B降低温度C增大压强

D减小压强E加入催化剂F移出氧气

(3)反应:

2SO2(g)+O2(g)2SO3(g)△H<0SO2的转化率在起始温度T1=673K下随反应时间(t)的变化如下图,其他条件不变,仅改变起始温度为T2=723K,在图中画出温度T2下SO2的转化率随反应时间变化的预期结果示意图。

(4)将黄铁矿的煅烧产物Fe3O4溶于H2SO4后,加入铁粉,可制备FeSO4。

酸溶过程中需保持溶液足够酸性,其原因是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解:

2SO2(g)+O2(g)2SO3(g)

起始浓度/mol·L-10.0500.0300

平衡浓度/mol·L-1(0.050-0.040)(0.030-0.040/2)0.040

=0.010=0.010

所以,K===1.6×103mol·L-1。

(SO2)=×100%=80%。

归纳:

①由“三段式”求出变化的物质的量和各物质在平衡状态下的物质的量浓度,②求出平衡转化率,③写出的表达式,代入数值求出K值的结果。

(2)B、C。

(3)

(4)Fe2+、Fe3+在溶液中存在水解,Fe2++2H2OFe(OH)2+2H+,Fe3++3H2OFe(OH)3+3H+,保持溶液足够酸性可抑制Fe2+、Fe3+的水解,并能防止Fe2+被氧化成Fe3+。

【例题2】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作用。

Ⅰ.硅酸钠水溶液俗称水玻璃,是制备硅胶和木材防火材剂等的原料。

(1)取少量硅酸钠溶液于试管中,逐滴加入饱和氯化铵溶液,振荡。

写出实验现象并给予解释。

Ⅱ.羟基磷灰石[Ca5(PO4)3OH]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无机材料,3种钙盐的溶解度随溶液pH的变化如下图所示(图中纵坐标是钙离子浓度的对数),回答下列问题:

(2)图中所示3种钙盐在人体中最稳定的存在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理由是:

___________。

(3)糖黏附在牙齿上,在酶的作用下产生酸性物质,易造成龋齿。

结合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分析其原因

Ⅲ.

(4)硫酸锶(SrSO4)在水中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个不同温度中,363K时Ksp(SrSO4)较小

B.在283K时,向SrSO4的浊液中逐滴加入1.0mol/LNa2SO4溶液,Ksp(SrSO4)随

c(SO42-)的增大而减小

C.向b点的溶液中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