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考前30天每天冲刺训练套题3.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969000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8.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考前30天每天冲刺训练套题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考前30天每天冲刺训练套题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考前30天每天冲刺训练套题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考前30天每天冲刺训练套题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考前30天每天冲刺训练套题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考前30天每天冲刺训练套题3.docx

《高考考前30天每天冲刺训练套题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考前30天每天冲刺训练套题3.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考前30天每天冲刺训练套题3.docx

高考考前30天每天冲刺训练套题3

2018年高考考前30天每天冲刺训练套题(3)

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4.(2018·江西九江二模·25)《后汉书·百官志》县、邑、道、侯国条,本注曰:

“秋冬集课,上计于所属郡国。

”刘昭注引胡广曰:

“秋冬岁尽,各计县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上其集簿。

”郡国完成对属县考核后,汇总各县集簿内容,编造计簿,由上计吏送达中央接受考核。

据此可知(  )

A.官僚政治日益显现                                B.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C.郡国并行利于考核                                D.官府考核豪夺民财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解析】由材料中的信息“上计于所属郡国、郡国完成对属县考核后,汇总各县集簿内容,编造计簿,由上计吏送达中央接受考核”可知,地方官员定期要接受考核,所以官僚政治明显,故A项正确;君主专制日益强化是在明清时期,故B项错误;郡国并行下王国权力比较大,实际上不利于官员的考核,故C项错误;官府考核的是地方官员,并没有突出豪夺民财,故D项错误。

【答案】A

25.(2018·河北保定一模·28)城市化率(也叫城镇化率)是城市化的度量指标,一般采用人口统计学指标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包括农业与非农业)的比重。

根据下表可以得出(  )

朝代

年代

城市化率

战国

公元前300年

15.9

西汉

公元2年

17.5

745

20.8

南宋

1200

20

1820

6.9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

10.6

1990

26.4

A.城市化率直接关乎商品经济发展水平B.政府政策对城市化率影响较大

C.大多封建政权限制农村人口流入城市D.农业发展程度与城市化成反比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解析】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对城市化率有重要影响,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战国到清城市化率始终不高,与政府重农抑商有一定关系,而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成立到1990年,城市化率不高,与严格的户口限制,计划经济有关,故B项正确;材料除了封建政权还涉及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故C项错误;农业的发展与城市化不存在必然的关联,故D项错误。

【答案】B

26.(2018·安徽宣城二模·27)有学者在研究十六世纪中叶“嘉靖大倭寇”问题时认为:

一是倭寇的主体是中国东南沿海的中小商人阶层;二是倭寇的最高领导是王直,是徽商出身;两者追求的是海上贸易的合法化。

材料表明(  )

A.民间贸易损害政府利益                        B.商帮力图扩展海外贸易

C.官方贸易失去垄断地位                        D.海禁政策加剧倭寇之患

【考点】“海禁”政策

【解析】材料主要说的是中小商人阶层和大商帮都追求海上贸易的合法化,反对海禁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说的是中小商人阶层和大商帮都追求海上贸易的合法化,反对海禁政策,故B项错误;官方贸易失去垄断地位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据材料“一是倭寇的主体是中国东南沿海的中小商人阶层;二是倭寇的最高领导是王直,是徽商出身;两者追求的是海上贸易的合法化”当他们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成了倭寇,故D项正确。

【答案】D

27.(2018·江西九江二模·24)先秦儒家学派主张将“学”、“思”和“行”相结合,“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形成了“养心、养气”之说,即所谓“求放心”、“有心养心”、“养浩然之气”等等。

这说明了先秦儒家学派(  )

A.强调仁礼重要性                                    B.注重主体自觉性

C.突出教化功能性                                    D.主张格物致知论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解析】题干强调的是“养心”“养气”,而没有强调仁礼的重要性,故A项错误;形成“养心、养气”意在强调人的自觉性,故B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人的自主性,并不是突出教化外在的影响,故C项错误;格物致知是理学的认识论,不是先秦儒家学派,故D项错误。

【答案】B

28.(2018·河南安阳二模·30)1939年、冯友兰在《论抗战》中指出:

“现在中国与日本打仗,是中国在近代处境最危的时候,但不是中国在近代地位最劣的时候”,“我们的时代是中国中兴的时代”。

此言论反映了(  )

A.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B.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C.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考点】抗日战争

【解析】必胜信念,与材料中“处境最危的时候”又是“中兴的时代”相符,故A项正确;不仅仅是血战到底,忽视了材料中“是中国中兴的时代”,故B项错误;不仅仅是视死如归,忽视了材料中“是中国中兴的时代”,故C项错误;D项忽视了材料中“是中国中兴的时代”,故D项错误。

【答案】A

29.(2018·湖南、江西十四校二模·28)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由用船方拟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

这种变化反映了(  )

A.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商办                    B.洋务企业遇到了经费问题

C.军工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                    D.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洋务运动

【解析】洋务运动军事工业一直是官办的,故A项错误;题干中“不索取原价分文”到“由用船方拟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反映了洋务企业意图减轻成本压力,结合洋务派兴办民用企业是为了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这一知识点,故B项正确;题干中“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由用船方拟付”,并不是福州船政局要盈利,故C项错误;题干只是提及洋务运动民用企业降低成本,与近代轮船制造业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B

30.(2018·湖南六校4月联考·29)戊戌政变后不久,唐才常东渡日本,与康有为洽谈起兵勤王。

1899年7月,康有为在加拿大成立保皇会,领海外140余分会。

1900年,保皇会在澳门设立总局,康有为拟定“以全力取桂、袭湘、攻鄂而直捣京师焉”。

以上史实说明(  )

A.当时国内革命形势渐次高涨                B.清王朝统治危机加剧

C.康有为重视革命力量的联合                D.海外与大陆联系紧密

【考点】维新思想

【解析】题干主要论述保皇派在海外的活动,故A项错误;戊戌政变标志着维新变法的失败,清政府还在延续,故B项错误;康有为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改良,不主张革命,故C项错误;题干强调的是戊戌政变后,康有为等人联合国内外实力准备起兵抗争,说明海外与大陆维新实力联系紧密,故D项正确。

【答案】D

31.(2018·内蒙古包头一模·31)金冲及在《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中写道,20世纪70年代,中国接待外国国家首脑和政府代表团三十多起,也派出很多代表团分赴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访问,对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友好交往日益密切,60年代后期中国周边那种严峻局势已根本改观。

这一变化(  )

A.打击了以美苏大国主导的两极格局    B.树立了中国在国际舞台的中心地位

C.有利于深化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    D.为日后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提供条件

【考点】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

【解析】A项与材料中“中国周边”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60年代后期中国周边那种严峻局势已根本改观”不等于中心地位,故B项错误;“三十多起”“分赴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不等于世界各国,“20世纪70年代,中国”工作重心总体上不在经济合作,故C项错误;70年代末对外开放,与材料中“20世纪70年代,中国”“对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友好交往日益密切”相符,故D项正确。

【答案】D

32.(2018·安徽宣城二模·31)苏格拉底主张,凡是为了一个人自己的理智所宣判为错误的东西,就不应该去做,哪怕受到当权者或任何法庭的强迫,也要不惜任何代价予以抵制——“未经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苏格拉底强调的是(  )

A.物质生活            B.科学精神             C.自由权利            D.理性价值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解析】据材料“凡是为了一个人自己的理智所宣判为错误的东西,就不应该去做,哪怕受到当权者或任何法庭的强迫,也要不惜任何代价予以抵制——‘未经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可知苏格拉底强调的是理性价值,物质生活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科学精神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自由权利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理性价值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

【答案】D

33.(2018·湖南、江西十四校二模·32)运用结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

如图可以用来说明(  )

A.教皇和教会失去了作用                        B.新教信仰不再需要宗教仪式

C.新教信仰方式发生变化                        D.无论天主教、新教,信徒地位没有变化

【考点】宗教改革

【解析】宗教改革后,西方天主教又分裂出新教,但罗马教皇和天主教仍有庞大的信徒,故A项错误;新教只是减少了繁琐的宗教仪式,故B项错误;第一个图示反映的是因行称义,第二个图示反映的是因信称义,由信仰教皇、教会到信仰圣经即可,故C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信徒与上帝的中介发生变化,非其他,故D项错误。

【答案】C

34.(2018·河南郑州二模·34)有学者认为,“在美国,有权作出决定的只是总统而不是内阁,美国的内阁仅是一个非正式的总统的咨询机构,即使参加内阁会议的大多数人的意见与总统相左,总统亦可不必采纳。

”这一论点(  )

A.反映美国的内阁没有实际作用            B.说明总统权力缺乏有效制衡

C.表明总统与内阁之间权限不明            D.符合宪法对总统职权的规定

【考点】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解析】根据所学美国内阁即各部部长,帮助总统处理全国政务发挥了重要作用,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美国总统掌握行政权,受到国会和最高法院的制约,美国三权分立体现了权力的制衡,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美国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最高总司令,内阁各部部长负责本部工作并协助总统,不存在权限不明的情况,故C项错误;根据《1787年宪法》美国的权力中心是总统,总统掌握行政权是政府首脑,内阁由总统任命接受总统管理,材料中“即使参加内阁会议的大多数人的意见与总统相左,总统亦可不必采纳”这一论点符合宪法对总统职权的规定,故D项正确。

【答案】D

35.(2018·河南安阳二模·34)1929年,斯大林指出:

“农民是一个以私有制和小商品生产为经济基础的阶级。

因为农民当他还是从事小商品生产的个体农民的时候,经常不断地从自己中间分泌出而且不能不分泌出资本家来。

”为此,斯大林(  )

A.致力于恢复国民经济                            B.强制加速推行农业集体化

C.暂时认可了市场经济                            D.缓解农民与资本家的矛盾

【考点】“斯大林模式”

【解析】通过新经济政策,已经恢复了国民经济,致力于恢复与材料中“1929年”不符,故A项错误;针对材料中“农民”“不断地从自己中间分泌出而且不能不分泌出资本家来”的现象,“1929年,斯大林”推行农业集体化,故B项正确;材料中“1929年,斯大林”认可计划经济而非市场经济,故C项错误;不是农民与资本家之间,与材料中“农民”“不断地从自己中间分泌出而且不能不分泌出资本家来”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B

二、材料阅读

41.(2018·河北石家庄一模·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在经济学界与伦理学界一直存在这一论题:

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孙中山给我们以重要启示。

他认为只有进行政治革命,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才能够保证人民参与经济的平等权利,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孙中山强调实行“平均地权”能够有效地防止贫富悬殊的扩大,使民生得到较好的改善。

孙中山认为当时中国所面临的问题是患贫穷,不是患不均,主张振兴实业、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以此来获得经济快速发展。

1924年,孙中山指出在私人资本制度的存在下是无法实现分配公平的,“节制资本”可以预防资本的垄断,实现分配正义。

孙中山强调公平不能以牺牲效率为代价,认为维护社会公平也是提高经济效率的方法之一。

孙中山借鉴这一方面西方的成功经验,认识到制度创新是两者兼得的关键。

——摘编自汪荣有《孙中山经济伦理思想探析》等

材料二平等与效率之间的权衡是当代“福利国家”面临的最重要课题。

1945年,英国工党政府上台后,在凯恩斯主义的指导下,遵循“最低原则”“普遍原则”和“责任原则”着手建立比较完善的福利制度,1948年宣布建成世界上首个“福利国家”。

政府给公民的津贴与补助,名目越来越多,几乎包括了“从摇篮至坟墓”所需的所有福利项目。

1960年,英国社保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6%,到1983年,达到13.1%。

但以“福利国家”模式为核心的社会治理体系难以为继。

撒切尔夫人上台后,保守党政府开始调整自己的角色,社会保障制度开始向“基本安全网”方向转化,不再承诺公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只负责解决少数人的特殊困难。

撒切尔政府把减轻税收作为重振英国经济战略中的一项重要政策。

政府还将一些国营企业私有化,积极鼓励私人开办新企业。

在这些措施下,社会成员在收入与财产上的差距拉大了,但经济显著增长。

——摘编自易梦红、佟家栋《平等与效率间的再权衡》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孙中山关于公平与效率的主要主张,并予以评析。

(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在公平与效率的权衡方面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10分)综上所述,谈谈你对公平与效率的认识。

(3分)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解析】

(1)第一小问主张,据材料一“孙中山强调实行‘平均地权’能够有效地防止贫富悬殊的扩大,使民生得到较好的改善。

孙中山认为当时中国所面临的问题是患贫穷,不是患不均,主张振兴实业、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以此来获得经济快速发展”得出主张通过“平均地权”来改善民生,通过兴办实业,实现工业化,实现公平与效率,据材料“孙中山强调公平不能以牺牲效率为代价,认为维护社会公平也是提高经济效率的方法之一。

孙中山借鉴这一方面西方的成功经验,认识到制度创新是两者兼得的关键”得出公平不能牺牲效率,制度创新是实现公平效率的关键;第二小问评析,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积极影响主要是有利于推动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促进中国近代化,其思想反映了时代的要求,把西方的成功经验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为后世提供借鉴。

(2)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二“切尔夫人上台后,保守党政府开始调整自己的角色,社会保障制度开始向‘基本安全网’方向转化,不再承诺公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只负责解决少数人的特殊困难”得出从重公平、轻效率到保基本、重效率转变;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经济出现滞涨现象,凯恩斯主义失灵,福利政策降低了人们工作的积极性,国家财政负担较重;第三小问认识,推动经济发展要兼顾社会财富的平均分配,效率与公平要兼顾,要把提高生产效率与改善民生联系起来。

【答案】

(1)主张:

自由平等的经济权利是追求效率与公平的前提;通过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与发展实业,效率与公平两者可以兼得;效率与公平的兼得需要制度创新。

(每点2分,共6分)

评析:

这一思想把西方的成功经验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反映了时代要求,有利于推动中国经济近代化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为后世提供了借鉴和有益的启示。

(每点2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共4分)这一主张目标过于理想化,在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国难以实现。

(2分)

(2)变化:

从重公平、轻效率到保基本、重效率。

(4分)

原因:

国家财政负担沉重;人们工作积极性降低;经济出现滞胀局面,凯恩斯主义失灵。

(每点2分,共6分)

认识:

提高生产效率、推动经济发展与实现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改善民生存在一定内在联系;效率与公平的实现需要制度保障;要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效率与公平进行历史评价(任答其中1点,言之成理即可,3分)

42.(2018·湖南、江西十四校二模·42)(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世纪部分时期中外历史大事年表

中国

外国

1912年初,中华民国成立

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

1916--1017年,以黎元洪为首的总统府集团与以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集团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激烈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

1920年,中国百条空中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1913年,世界首条汽车装配流水线在美国福特汽车公司问世

191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历史上第二部《反托拉斯法》,更加严厉地禁止了几种垄断行为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将15亿人口卷入战争,数千万人死伤

1918年,美国议会批准了妇女的选举权

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

20世纪20年代后期,国民革命运动席卷全国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

1928年,首个国家级科研机构中央研究院成立,作为最高学术机构并规划全国科学发展

1921年,爱因斯坦以光电效应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20世纪20年代,欧洲经济迅速恢复,美国进入空前繁荣时期,纽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1921年到1927年,意大利和日本相继建立起法西斯统治

1933年,国民政府施行新税则,基本实现了关税自主

1935年底,国民政府推行“法币”政策

1936年,“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开展

1936年,中国工业总产值比1927 年增长80%

1931年,英国通过《威斯敏斯特法》承认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自治领在内政外交上的独立地位

1933年,罗斯福开始推行新政

——根据中国近代史就世界近代现代史》等整理

表格为20世纪部分时期的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子以阐述。

(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12分)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近代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近代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全国卷41题

【解析】开放性试题万变不离其宗:

就是明确观点,再围绕观点来史论结合。

本历史大事年表内容庞杂,我们可以将其进行粗略地分类:

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

之后,可以根据自己熟悉的史实进行线索归纳,例如我们看到罗斯福新政较为熟悉,且知晓其核心特点是国家干预经济,带着这一线索我们发现,191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历史上第二部《反托拉斯法》,更加严厉地禁止了几种垄断行为;1921年到1927年,意大利和日本相继建立起法西斯统治;1935年底,国民政府推行“法币”政策;1936年,“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开展;这些史实也存在国家干预经济,之后我们根据所学进行史论结合地阐释。

【答案】论题:

20世纪早期.中西方都出现了国家加强经济干预的趋势。

阐释: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由于垄断组织的发展,社会矛盾加剧,为了缓解危机,191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历史上第二部《反托拉斯法》,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面对经济危机,1933?

年上台的罗斯福政府推行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出现。

为了巩固统治,中国南京国民政府也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如推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统一发行“法币”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经济发展,但也加快了官僚资本的膨胀。

总之,进入20世纪后,伴随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政府加强对经济干预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共同趋势,深刻影响了整个20世纪的经济走向。

其他参考论题:

(1)20世纪早期,民族解放运动成为席卷中外的世界潮流。

(2)20世纪早期,中西方社会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平等人权观念深入人心。

(3)20世纪早期,科技发展迅速,深刻改造了中西方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

(4)进入20世纪以来,美国国力增长迅速,对中国政局和世界格局都造成了巨大影响。

45.(2018·湖南、江西十四校二模·45)(15分)【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唐代户籍分“良民”与“贱民”,前者为自由民,后者包括依附于官府的役户和门阀的家丁、奴婢。

中唐之后,均田制解体,宋代“不抑兼并”,允许产权自由流动,“贫富无定势”,世家大族进一步削弱;另一方面、两税法使古代赋税制度由“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方向发展。

基于此,宋代废良贱户籍制,根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居民户口。

又根据居民有无不动产,划分“主户”与“客户”,再以家庭财产之多寡,将主户划为不同户等。

上等户纳税多,下等户纳税少,客户由于没有田产,则不用缴税,更不会被束缚在土地上,“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

……此外,宋代立法规定:

一个人移居到一个地方生活一年以上,便可获得当地户口。

这样,大量商人、佣工、流民涌入城市。

——据吴钧《户口册上的中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积极作用。

(9分)

【考点】北宋初期改革

【解析】

(1)据材料“允许产权自由流动,‘贫富无定势’,世家大族进一步削弱”得出世家大族进一步削弱;据材料“两税法使古代赋税制度由‘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方向发展”得出赋税制度的变革;据材料“宋代废良贱户籍制,根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得出商品经济发展。

(2)据材料“上等户纳税多,下等户纳税少,客户由于没有田产,则不用缴税”得出推动了中国古代税制改革,促进了社会公正;据材料“更不会被束缚在土地上”得出客观上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束缚;据材料中“大量商人、佣工、流民涌入城市”并结合宋朝市民阶层兴起的所学知识,得出促进了市民阶层的形成,城市经济的繁荣有利于社会流动。

【答案】

(1)世家大族进一步削弱;商品经济发展;赋税制度的变革。

(每点2分,共6分)

(2)促进了市民阶层的形成,城市经济的繁荣有利于社会流动;客观上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束缚;推动了中国古代税制改革,促进了社会公正。

(每点3分共9分)

46.(2018·河北保定一模·46)【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1940年7月第二次近卫内阁成立后,日本迅速确立了建设“大东亚新秩序”即“大东亚共荣圈”的国策,并迈出了南进的实质性步伐。

由于日本的南进,加剧了与美、英等国的矛盾,随后开始了近一年的日美谈判。

但由于两国在对华问题、南进政策等亚太政策上的根本矛盾不可调和,日本为实现“大东亚共荣圈”,终于发动了“大东亚战争”,并最终与美、英、荷等国发生冲突乃至开战。

日本“大东亚共荣圈”范围是1940年划定的。

其步骤首先是“西进”侵华,其次是“南进”东南亚各国,再次是占领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

日本不仅企图独霸东亚,而且梦想进入“太平洋时代”。

1941年12月8日,日本对美、英、荷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

此后,日本在“自存自卫”的名义下,并声称为了解放亚洲而驱逐欧美势力,通过圣战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发动了三年半之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