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 《城市规划学》.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963763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701.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南大学 《城市规划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西南大学 《城市规划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西南大学 《城市规划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西南大学 《城市规划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西南大学 《城市规划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南大学 《城市规划学》.docx

《西南大学 《城市规划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南大学 《城市规划学》.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南大学 《城市规划学》.docx

西南大学《城市规划学》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的发展

♦1、城市

♦现代城市的含义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因素:

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和行政管辖的含义。

城市等级的划分:

(指非农业人口)

20万人以下小城市

20~50万人中等城市

50~100万人大城市

100万人以上特大城市

一、城市

◆城乡居民点系列

村—乡镇—建制镇—市

◆行政地域概念

行政村—镇和乡—市(两个特点)

◆城市规划

 以非农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功能地域概念

都市区(西方国家城市地域概念和统计概念)

二、城市基本特征

♦人口、社会活动高度集中

面积0.2%-人口16%-运输50%-用电60%-工业产值70%-利税80%-高等教育100%

♦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

♦生态环境系统脆弱

♦动态变化巨系统

♦自身发展有规律,通过城市规划调控

 

三、现代城市

♦1、城市重建,城市化加快,规模扩大

♦2、形态与结构布局变化

♦3、郊区及老城中心复苏

♦4、城镇密集地区发展

♦5、城市历史文化特色多样化

一、城市职能urban function

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基本职能(专业化部门、职能强度、职能规模)

非基本职能

不同职能类型的城市有不同的人口构成、用地构成和规划布局结构

二、城市规模city size

以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

1、人口规模

什么地域范围的人口是城市人口

特大城市人口>100万

大城市>50万

中等城市20-50万

小城市<20万

2、用地规模

城市规模在空间上的反映。

规划用地规模由规划期城市人口规模和人均用地指标两个变量控制。

三、城市的结构、形态

1、城市结构(城市土地利用结构)

同心圆模式(1925伯吉斯)

扇形模式(1939霍伊特)

多核心模式(1945哈里斯和乌尔曼)

2、城市的形态urban morphology

城市整体和内部各组成部份在空间地域的分布状态。

集中型

块状、带状、指状

组群型

双城、带状组群、散点组群

影响因素:

自然条件、经济社会条件、历史文化背景、对外交通干线、主要经济联系方向。

一、城市化 urbanization

    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农业劳动力——非农产业转移

♦分散农村人口——城镇地域空间集聚

♦城镇物质环境改善、城镇景观拓展

♦城市文明、生活方式转变扩散

三、世界城市化发展概况

1、特征

(1)进程持续增长

(2)主流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3)经历中期加速阶段

(4)大城市大都市人口比重增加

2、城市化的类型

(1)按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分类

A、高收入,高城市化类型(西欧、北美、日本、澳大利亚)

B、中等收入、高城市化类型(俄罗斯、巴西等)

C、中等收入,中等城市化(拉美、东南亚等)

D、低收入、低城市化类型(非洲、亚洲某些国家)

(2)按不同空间演变模式分类

A、以大中城市为主、向都市区发展(美国、日本、韩国、南非)

B、以中小城市为主,向多中心组合发展(北欧诸国)

C、发展小城镇为主,自下而上进行(泰国、印尼)

四、我国城市化进程

1843年城市化率5.1%,1949年城市化率10.6%

1、改革开放前

A、1950-1957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57年城市化率15.4%

B、1958-1965年。

大跃进,60年达到19.7%,物资短缺,65年回降到17.9%。

C、1966-1978年。

文革动荡,知青下乡,城市化率由17.9%下降,后又回升至17.9%

2、改革开放后

2007城市化率45%左右。

城市个数193(1978年)个增长到667个

建制镇2173(1978年)个,到目前超过30000个

3.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特征

a.城市化进程波动性大

b.自下而上型的特点

c.城市化体系动态变化加速

d.城市化水平地区差异显著

·城市规划与园林之关系(自我认识)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基础之一思想理论)

一、“田园城市”规划思想及意义

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他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土地归大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霍华德代表作:

1898年:

《明天-一条引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Tomorrow:

aPeacefulPathtowardsRealReform)

1902年:

以《明日的田园城市》(GardenCityofTomorrow)为名再版。

认为:

城市无限制发展与城市土地投机是资本主义城市灾难的根源——提出田园城市理论。

·田园城市规划图解方案

A.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每一个田园城市的城区用地占总用地的六分之一。

B.城市规模必须加以限制:

每个田园城市的人口限制在3万人,中心城市人口规模为5.8万。

C.城市部分由一系列同心圆组成。

D.若干个田园城市围绕着中心城市呈圈状布置,田园城市与中心城市或田园城市之间借助于快速的交通工具(铁路)往来。

·田园城市的实践:

1903年,组织“田园城市有限公司”,建立第一个田园城市─莱彻沃斯(Letchworth):

由恩维、帕克设计完成;

1920年,第二个田园城市─韦林(Welwyn)

(1)从城乡结合的角度作为一个体系来解决问题

(2)设想了一种先驱模式,对城市规划思想起了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

(3)将物质规划和社会规划进行结合,开创了城市规划中社会研究先河

二、《雅典宪章》重要内容及意义

1、《雅典宪章》

国际建筑协会(C.I.M.)于1933年8月在雅典会议上制定的一份关于城市规划的纲领性文件——“城市规划大纲”。

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息与交通四大功能活动的正常进行。

雅典宪章——功能分区

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制定的《城市规划大纲》提出:

◆城市规划的目的:

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进行。

◆城市发展应保留名胜古迹及历史建筑。

◆功能分区与交通联系。

◆提出区域规划。

《雅典宪章》:

a城市及其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

b思想基石是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

c将城市规划视为终极状态描述。

三、《马丘比丘宪章》

马丘比丘宪章——功能融合

1977对《雅典宪章》40多年的实践作了评价。

◆私人车辆服从公共客运系统的发展,发展交通与“能源危机”之间取得平衡。

◆批判过分的功能分区,努力创造综合的多功能的生活环境。

◆提出城市与周围地区的关系。

◆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

《马丘比克丘宪章》:

a有机结合,强调之间的相互依赖型;

b宣扬社会文化论,强调城市中各人类群体的文化、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

c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动态性

四、柯布西埃规划思想

勒.柯布西埃(LeCorbusier)

现代建筑运动的重要人物,理性功能主义城市规划思想的创始人,其规划思想集中体现在由他主撰写的《雅典宪章》中,深刻影响了二次世界大战后全世界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

20世纪50年代主持印度昌迪加尔规划。

“明天城市”规划要点

1、是300万人口城市规划;

2、中部为中心区,除公共设施外,40万人居住在24栋60层高楼中,周围有大片绿地;

3、外围是环形居住带,60万居民于多层连续的板式住宅中;

4、最外围是居住200万人的花园住宅;

5、特别强调了大城市交通运输的重要性:

矩形和对角线的道路交织在一起;中心区的交通干道由三层组成--地下重型车道、地面市内交通、高架快速交通;市区与郊区由地铁和郊区铁路来联系。

6、规划的中心思想:

提高市中心的密度,改善交通,全面改造城市地区,提供充足的绿地、空间和阳光。

“光辉城市”规划方案:

是其现代城市规划和建设思想的集中体现。

核心观点如下:

1、城市必须集中,只有集中的城市才有生命力;

2、由拥挤带来的城市问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解决,即大量高层建筑(垂直的花园城市)+人车分离高效率交通系统(建筑物的地面全部架空,城市全部地面由行人支配,屋顶设花园、地下通地铁,距地面5米高处设汽车运输干道和停车场网)

霍华德与柯布西埃规划思想比较

共同点:

解决大城市的拥挤和不卫生状况。

区别: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城市分散发展:

在大城市周围建设一系列规模较小的城市来吸引大城市中的人口,从而解决大城市的拥挤和不卫生状况;更多地体现出人文的关怀和对社会经济的关注;从空想社会主义出发,理论奠基于社会改革的理想。

柯布西埃现代城市设想——城市集中发展:

指望通过对大城市结构的重组,在人口进一步集中的基础上,在城市内部解决城市问题;从建筑师的角度出发,对建筑和工程的内容更为关心,希望以物质空间的改造来改造整个社会。

是现代城市规划的两种思想,界定了当代城市发展的两种基本指向:

城市的分散发展和集中发展。

同时,这两种规划的思路也显示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规划思想和规划体系。

五、有机疏散思想

“有机疏散”理论

1934年建筑师伊利尔•沙里宁(E.Saarinen)在《城市—它的发展、衰退与未来》中提出。

是沙里宁为缓解由于城市过分集中所产生的弊病而提出的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的理论。

有机疏散理论主要观点如下:

①城市是一个不断成长和变化的有机体,城市规划应是动态的。

根治某些城市病应从改变城市的结构和形态做起。

②将城市的各种功能适当集中,并将这些集中点进行有机疏散。

③城市的交通系统象人体的血液系统,根据运量的多少来设定流通渠道的大小:

联系城市主要部分的快车道设在带状绿地系统中。

有机疏散理论的影响:

对二战后的城市规划的理论和实践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城市的弹性规划、动态规划和连续规划等。

1960年代以后,也有许多尖锐的质疑。

总结:

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过程

(1)

☐我国学者采用时代和思潮相结合的方法。

将过去100多年的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

⏹1)1890~1915:

田园城市理论,城市艺术设计,市政工程设计;

⏹2)1916~1945:

城市发展空间理论,当代城市,广亩城,基础调查理论,邻里单元,新城理论,历史中的城市,法西斯思想,城市社会生态理论;

⏹3)1946~1960:

战后的重建,历史城市的社会与人,都市形象设计,规划的意识形态,综合规划及其批判;

⏹4)1961~1980:

城市规划批判,公民参与,规划与人民,社会公正,文化遗产保护,环境意识,规划的标准理论,系统理论,数理分析,控制理论,理性主义;

⏹5)1981~1990:

理性批判,新马克思主义,开发区理论,现代主义之后理论,都市社会空间前沿理论,积极城市设计理论,规划职业精神,女权运动与规划,生态规划理论,可持续发展

⏹6)1990~2000:

全球城,全球化理论,信息城市理论,社区规划,社会机制的城市设计理论。

总结:

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过程

(2)

☐DonaldKruekeberg采用年代分段法,将过去100多年城市规划发展历史划分为三阶段:

(1)1880~1910,没有固定规划师的非职业时期;

(2)1910~1945,规划活动的机构化、职业化时期;

⏹(3)1945~2000,标准化(Standardization)、多元化(Diversification)时期。

总结: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里程碑和发展趋向

☐里程碑:

⏹1)《雅典宪章》(1933):

功能分区;

⏹2)《马丘比丘宪章》(1977):

功能融合;

⏹3)《华沙宣言》(1981):

人+建筑+环境;

⏹4)《环境与发展宣言》与《21世纪议程》(1992):

可持续发展

☐发展趋向:

⏹1)城市规划的环境保护趋向-可持续发展;

⏹2)城市规划的文化研究趋向-文脉;

⏹3)城市规划的社会学研究趋向-交往。

第三章城市用地分类与评价(基础之二自然环境与城市用地)

一、城市用地

1、城市用地 urban land 

    城市用地是指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的统称。

包括已经建设利用的土地,也包括列入城市规划区范围而尚待开发利用的土地。

泛义的城市用地还包括城市规划区内的非建设用地。

2、城市用地的属性

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经济属性、法律属性

3、城市用地的归属和管理

(1)归属:

城市市区土地属国家所有;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可以依法给单位或个人使用。

(2)管理:

国务院土地管理部门统一负责全国土地的管理和监督工作。

二、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

1、城市与自然环境

作为基本立地条件,影响城市生成与发展:

职能、空间形态、工程建设等。

2、自然环境条件分析

(1)地质条件

建筑地基、滑坡与崩塌、冲沟、地震、矿藏

1)土质与地基承载力

2)地形条件:

平地常要求不小于0.3%的坡度;

3)滑坡与崩塌;

4)冲沟;

5)地震——以下是城市规划中的防震措施:

⏹在震区建设城市时,应制定各项建设工程的设防标准;

⏹强震区一般不宜建设城市;

⏹建筑不宜连绵成片,尽量避开断裂破碎地段;

⏹地震断裂带上可设置绿化带,不能布置城市主要交通干道;

⏹考虑震后疏散救灾等问题;

⏹城市的上游不宜修建水库。

6)岩溶

(2)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

1)水文条件

某些水文条件给城市带来不利影响,如洪水、年水量不均匀。

城市建设也可能造成对原有水系的破坏,如过量取水、排污等,导致新问题出现。

2)水文地质条件

一般指地下水的存在形式,含水层的厚度、矿化度、硬度、水温及水的流动状态等条件。

按成因和埋藏条件可将地下水分为三类:

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

(3)气候条件

A、太阳辐射

B、风象

风向:

指风吹来的方向,共16个方位。

⏹风向频率=(某一时期内观测、累计某一风向发生的次数/同一时期内观测、累计风向的总次数)×100%。

⏹——我国东半部受季风环流的影响,风向呈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夏季盛行偏南风,冬季则盛行偏北风。

⏹——我国西南地区受印度洋环流的影响,夏季多为西南风。

⏹风速:

单位时间内风所移动的距离,以米/秒,公里/小时计。

⏹特征指标——平均风速,是按每个风向的风速累计平均值来表示的。

风力:

指风的强度,通常用风级表示。

⏹风向图(风玫瑰图):

表明一地区一定时间内风向、风速的一种气候统计图。

C、温度

D、降水与湿度

水有益于城市,改善环境,增加特色,但应注意结合城市具体的地理环境,防止水害发生。

⏹——水库大坝下的城市:

防洪、防地震

⏹——山脚下的城市:

防山洪、滑坡

⏹——海滨城市:

海水倒灌、淡水咸化、风暴潮

⏹——江河边的城市:

防洪、上下游的污染

(4)地形条件

A、布局、平面结构、空间布置

B、高程:

竖向规划、排水及防洪

C、坡度:

地面排水、管道等工程规划

D、小气候形成

3、城市用地适用性评定

(1)用地评定要求

(2)用地评定分类

A、一类用地:

适宜修建用地

B、二类用地:

有限制的适宜修建用地

C、三类用地:

不适于修建的用地

居住用地在城市总体布局中的分布方式

⏹集中布置

⏹分散布置

⏹轴向布置

工业在城市布置的一般原则

⏹用地面积符合要求,用地基本符合工业的具体特点和要求,减少开拓费用,交通运输方便,排水通畅。

⏹职工居住用地与工业区的关系;

⏹工业区与城市各部分的关系应保持紧凑集中且互不防碍,节约用地。

⏹考虑相关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协作。

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的位置关系

a平行布置

优点:

两者相应呈带形发展,互不干扰

工业区域居住区相应成带形发展,互不干扰,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的关系较好,适用于污染较小的工业区;

b垂直布置:

适合于占地较小的工业区

优点:

工人上下班不为工业区内铁路线隔断,且减少防护带宽度。

工人上下班不必为工业区内的铁路线所隔断,可以减少防护带的宽度;适用于规模较小的工业区,如果规模较大,会增加工人上下班的距离。

c混合布置

上述两种形式兼有。

第四章城市规划的任务、体系和相关内容

一、城市规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三个功能

A、依据——建设管理城市

B、基础——城市土地、空间资源合理利用,各项建设合理进行

C、手段——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目标

☐三种属性

A、一门科学——联合国1974确定29门学科之一

B、一项政府职能——管理城市规划的政府机构

C、一项社会活动——需要公众参加、支持、监督

二、城市规划区

☐城市规划区(urbanplanningarea):

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其他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城市建成区(urbanbuilt-uparea):

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区域。

三、

☐城市发展战略层面(城市总体规划)和建设控制引导层面(详细规划)。

☐两个层面的关系:

总体规划是详细规划的依据,详细规划可以通过反馈,对总体规划进行调整和补充。

城市规划编制的阶段及内容

根据我国城市规划法和城市规划工作的实践,城市规划编制的完整体系由两个阶段、五个层次组成,两阶段即总体规划阶段和详细规划阶段;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是城市土地及空间的利用。

城市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详细规划是“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对一定时期内城市局部地区的土地利用、空间环境和各项用地所作的具体安排”。

城市规划的五个层次:

1、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主要任务:

研究确定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原则问题,作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依据。

主要内容

a)

(1)论证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原则确定规划期内城市发展目标;

b)

(2)论证城市在区域中的地位,原则确定市(县)域的城镇体系的结构和布局;

c)(3)原则确定城市性质、规模、总体布局,选择城市发展用地,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的初步意见;

d)(4)研究分析确定城市能源、交通、供水等基础设施开发建设的重大原则问题,以及实施城市规划的重要措施。

成果要求:

文字说明和必要的示意性图纸。

2、城市总体规划及专项规划

任务

(1)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状态;

(2)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

•(3)处理好远期发展和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

•期限

•城市总体规划期限一般为20年,且应对城市远景发展的空间布局提出设想,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一般为5年;

•建制镇总体规划期限为10-20年,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为3-5年。

主要内容(建制镇的规划内容可适当简化)

(1)设市城市和县(自治县、旗)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编制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2)城市性质和发展方向,划定城市规划区范围;

•(3)提出规划期内城市规模,确定城市空间布局、功能分区,以及市中心、区中心位置;

•(4)编制专项规划,如道路系统和综合交通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园林绿地规划、环境保护规划、防灾规划等。

•(5)划定需要保护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传统街区的保护范围和控制范围,提出保护措施,历史文化名城编制专门的保护规划;

•(6)确定旧城改建、用地调整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7)市区与近郊区协调规划;

•(8)综合技术论证,提出规划实施步骤、措施和方法的建议;

•(9)编制近期建设规划。

成果要求

文件:

包括规划文本和附件(说明、研究报告和基础资料等)。

图纸

e)市(县)域城镇布局现状图、城市现状图、用地评定图、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图、城市总体规划图、道路交通规划图、各项专业规划图、近期建设规划图。

f)图纸比例:

大中城市为1/10000——1/25000万

小城市为1/5000-1/10000

建制镇为1/5000

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图比例由编制部门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3、城市分区规划

任务

•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城市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和公共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的配置做出进一步的安排,以便与详细规划更好地衔接。

主要内容

(1)确定分区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土地使用性质和居住人口分布。

(2)确定绿地系统、河湖水面、供电高压线走廊、对外交通设施用地界限和风景名胜区、文物古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提出空间形态的保护要求。

•(3)确定市、区、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分布、用地范围和控制原则;

•(4)确定主要市政公用设施的位置、控制范围和工程干管的线路位置、管径,进行管线综合。

•(5)确定城市干道的红线位置、断面、控制点坐标和标高,确定支路的走向、宽度,确定主要交叉口、广场、公交站场、交通枢纽等交通设施的位置和规模,确定轨道交通线路走向及控制范围,确定主要停车场规模与布局。

成果要求

•文件:

文本和附件(规划说明书和基础资料汇编)。

•图件

•规划分区位置图、分区现状图、分区土地利用以及建筑容量规划图、各项专业规划图。

图纸比例:

1/5000

详细规划

主要任务

以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性指标和其他规划管理要求,或者直接对建设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

4、控制性详细规划

作用和地位

1)承上启下;

2)是管理的依据和建设的指导;

3)是城市政策的载体。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用地是功能相对完整或地域比较独立的区域,规模一般在1km2。

主要内容

(1)确定规划范围内不同性质用地的界线,确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或者有条件地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

(2)规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确定公共设施配套要求、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要求。

(3)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等城市设计指导原则。

(4)根据交通需求分析,确定地块出入口位置、停车泊位、公共交通场站用地范围和站点位置、步行交通以及其他交通设施。

规定各级道路的红线、断面、交叉口形式及渠化措施、控制点坐标和标高。

(5)根据规划建设容量,确定市政工程管线位置、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进行管线综合。

确定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具体要求。

(6)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及建筑管理规定。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各地块的主要用途、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绿地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规定

•建筑密度:

一定地块内,所有建筑物的基底总面积占用地面积的比例。

•容积率:

一定地块内,总建筑面积与建筑用地面积的比值。

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各类建筑的建筑面积(m2/ha)或以总建筑面积/总用地面积,即总建筑面积毛密度。

•绿地率:

城市一定地区内各类绿化用地总面积占该地区总面积的比例。

•道路红线:

规划的城市道路路幅的边界线。

•建筑红线:

城市道路两侧控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