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财政政策的基本内容一.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959069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节 财政政策的基本内容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二节 财政政策的基本内容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二节 财政政策的基本内容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二节 财政政策的基本内容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二节 财政政策的基本内容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节 财政政策的基本内容一.docx

《第二节 财政政策的基本内容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节 财政政策的基本内容一.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节 财政政策的基本内容一.docx

第二节财政政策的基本内容一

一、财政政策的概念

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相应的措施。

凯恩斯理论认为:

在纯市场经济模式中,总供给等于消费加储蓄,即Y=C+S;总需求等于消费加投资,即Y=C+I。

而在政府参与的市场经济模式中,政府的商品和劳务购买支出(G)也是总需求的决定因素之一,政府的税收(T)通过对民间部门的可支配收入的影响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消费量。

因此,在经济均衡状态下,总供求相等,即C+T+S=C+I+G。

政府通过改变财政收支的财政政策来管理总需求,从而实现政府对经济运行的全面调节。

二、财政政策的目标

财政政策目标就是财政政策所要实现的期望值。

(一)经济适度增长

第一,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

第二,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第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第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第五,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收入、消费和储蓄紧密相连。

更准确地说,个人储蓄(personalsaving)是收入中没有用于消费的部分;储蓄等于收入减去消费。

储蓄=收入-消费

个人收入=工资+利息+租金+股息+转移支付等

个人储蓄率=个人储蓄额/个人可支配收入

(二)物价水平基本稳定

这是世界各国均在追求的重要目标,也是财政政策稳定功能的基本要求。

(三)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再就业机会

失业率是衡量宏观经济重要指标,和经济增长、物价水平紧密相连。

(四)收入合理分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收入分配既要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成员的劳动积极性,同时又要防止过分贫富悬殊,因此,在政策的导向上存在着公平与效率的协调问题。

(五)社会生活质量逐步提高

经济系统的最终目标是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需要的满足程度,不仅取决于个人消费需求的实现,而且取决于社会公共需要的实现。

三、财政政策的类型

(一)扩张性财政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又称“松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在总需求不足时,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使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差额缩小或平衡。

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主要手段有减税和增加财政支出规模。

(二)紧缩性财政政策

紧缩性财政政策,又称“紧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

(三)中性财政政策

中性财政政策是指财政的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财政的收支活动既不会产生扩张效应,也不会产生紧缩效应。

第二节财政政策的基本内容

(二)

四、财政政策的调控机制

(一)财政政策的调控原理

1.政府购买支出政策的影响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财政购买支出增加,就会直接增加社会总需求,进而使国民收入总量增加;财政购买支出减少,就会直接减少社会总需求,进而使国民收入总量减少。

两者的关系表现在:

第一,国民收入与财政购买支出呈同向变化。

财政购买支出增加,国民收入水平就会相应提高;

第二,财政购买支出政策作用效果与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有关,居民边际消费倾向越大(或越小),财政购买支出对国民收入的作用效果就越大(或越小),财政购买支出政策的影响就越大(或越小)。

2.税收政策的影响

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如果税收政策发生变化,税收的增加会导致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减少,相应会减少社会总需求,进而影响国民收入总量的变化;反之,税收的减少会导致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加,相应会增加社会总需求,也会影响国民收入总量的变化。

二)财政政策的调控模式

财政政策的调控模式就是财政政策发挥作用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另一种是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1.自动稳定器

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性主要表现在收支两个方面:

第一,税收的自动稳定性。

第二,政府支出的自动稳定性。

2.相机抉择

当某些财政政策本身没有自动稳定的作用,需要借助外力才能对经济产生调节作用,政府需要根据当时的经济形势,主动采用不同的财政手段有意识地干预经济运行,此时的财政政策运行模式就是“相机抉择”模式。

按照财政政策的早期理论,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包括汲水政策和补偿政策。

汲水政策是对付经济波动的财政政策,是在经济萧条时靠付出一定数额的公共投资使经济自动恢复其活力的政策。

汲水政策具有四个特点:

第一,汲水政策是一种诱导景气复苏的政策。

第二,汲水政策的载体是公共投资。

第三,财政支出规模是有限的,不进行超额的支出,只要使民间投资恢复活力即可。

第四,汲水政策是一种短期财政政策,随着经济萧条的消失而不复存在。

补偿政策是政府有意识地从当时经济状态的反方向调节景气变动幅度的财政政策,以达到稳定经济波动的目的。

由以上可以看出,补偿政策和汲水政策虽然都是政府有意识的干预政策,但其区别也是很明显的:

第一,汲水政策只是借助公共投资以补偿民间投资的减退,是医治经济萧条的处方;而补偿政策是一种全面的干预政策,它不仅在使经济从萧条走向繁荣中得到应用,而且还可用于控制经济过度繁荣。

第二,汲水政策的实现工具只有公共投资,而补偿政策的载体不仅包括公共投资,还有所得税、消费税、转移支付、财政补偿等。

第三,汲水政策的公共投资不能是超额的,而补偿政策的财政支出可以超额增长。

第四,汲水政策的调节对象是民间投资,而补偿政策的调节对象是社会经济的有效需求。

3.财政转移支付政策的影响

当转移支付发生变化而其他条件不变时,政府增加转移支付,将会增加社会总需求,进而会增加国民收入总量;反之,政府减少转移支付,将会减少社会总需求,进而会减少国民收入总量。

4.增量平衡预算政策的影响

在政府收支基本平衡而其他条件不变时,政府财政收入与财政购买支出以相等的数量增加(或减少),仍然能增加(或减少)国民收入总量。

(三)财政政策的调控手段

为了实现财政政策的目标,必须要有相应的调控工具或手段。

财政政策的运作就表现为通过财政收支的具体操作工具,来实现一定的政策目的。

1.国家预算

国家预算是一国政府编制的财政年度内财政收支的安排和使用计划,是国家的基本财政计划。

通过对年度国家预算的预先制定和在执行过程中的收支平衡变动,可以达到调节国民经济的功能。

  通过预算调节经济的作用主要反应在财政收支的规模和收支差额上。

赤字预算体现的是一种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在有效需求不足时,可以对总需求的增长起到刺激作用;结余预算则体现的是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在总需求过旺时,可以对总需求膨胀起到有效的抑制作用;平衡预算体现的是一种均衡的财政政策,在总需求和总供给相适应时,可以保持总需求的稳定增长。

2.税收

宏观税率(即税收收入占GDP)的确定,是财政政策实现调节目标的基本政策度量选择之一。

税负分配,一方面是由政府部门来进行,主要是通过税种选择和制定不同的税率来实现;另一方面是通过市场活动来进行,主要是通过税负转嫁的形式体现出来。

税收优惠和税收惩罚措施是在征收正税的基础上,为了某些特殊需要而实行的鼓励性或惩罚性措施,在运用上有较大的灵活性。

3.国债

国债作为一种财政信用形式,最初是用来弥补财政赤字,随着信用制度的发展,目前已成为调节货币供求的重要政策手段。

第一,由于国债的发行,使民间部门的投资或消费资金减少,从而对民间部门的投资或消费起调节作用,即所谓的“排挤效应”;

第二,由于国债的发行引起货币供求变动,一方面可能使部分“潜在货币”变为现实流通货币,另一方面则可能把存于民间部门的货币转到政府部门或由于中央银行购买国债增加货币的投放,即所谓的“货币效应”;

第三,假定国债是由未来年度增加税收来偿还,国债持有人在国债到期时,不仅收回本金而且得到利息。

而政府发行公债主要用于社会公共需要;这样,在一般纳税人与国债持有人之间就产生了收入的转移问题。

此外,国债所带来的收入与负担问题,不仅影响当代人,而且还存在着所谓“代际”的收入与负担的转移问题。

即所谓的“收入效应”。

4.政府购买

政府购买是政府使用财政资金购买商品和劳务,体现“等价交换”的原则。

从最终用途来看,可以分为消费性支出和投资性支出。

政府购买支出的增减,将直接影响个人收入的增减和社会总消费的增减,进而影响到国民收入的增减。

其影响程度取决于政府购买乘数的大小。

5.转移支付

转移支付是政府将一部分财政资金用于社会保障和财政补贴方面的支付。

按照用途的不同,可以分为社会保障支出和财政补贴支出。

社会保障支出是实现收入公平分配的主要工具,而财政补贴分为生产性补贴和消费性补贴,两者调节的效果有所不同。

在有效需求不足时主要增加消费性补贴,在总供给不足时,主要增加生产性补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供求矛盾。

(四)财政政策的传导和效应

1.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

2.财政政策效应

3.财政政策效应偏差问题

五、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

(一)货币政策概况

货币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所制定的关于调整货币供应基本方针及其相应的措施。

它是由信贷政策、利率政策、汇率政策等政策构成的一个有机的政策体系。

我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为:

“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即在“稳定”与“增长”之间,具有先后之分。

稳定货币是指把货币供应量控制在客观需要量的范围之内。

稳定货币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一个良好的、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要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是不可能的。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不同作用

1.作用机制不同

  财政政策直接作用于社会经济结构,间接作用于供需总量平衡;而货币政策直接作用于供需总量平衡,间接对社会经济结构产生影响。

从财政政策调节看,财政对总供给的调节,首先反映为对社会经济结构的调节,如财政运用必要的税收优惠政策、财政贴息政策;财政对总需求的调节主要通过扩大或缩小财政支出规模,以结构调节为前提,借以达到刺激和抑制社会总需求的目的。

而货币政策对社会总需求的调节,是通过中央银行货币投放和再贷款等政策手段控制基础货币量,通过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等手段控制货币乘数,从而有效地控制社会总需求,达到货币和物价稳定的目的;与此同时,中央银行在调控社会总需求的基础上也会对社会经济结构产生一定的调节作用,如银行依照产业政策和市场盈利水平,选择贷款投放方向,包括产业间、地区间信贷规模的区别对待,客观上起到调节社会经济的作用。

可见,货币政策对社会供需总量的调节是直接的,而对社会经济结构的调节则是间接引导的。

2.作用方向不同

从消费需求的形成看,社会消费需求基本上是通过财政支出形成的,因而财政政策在社会消费需求形成中起决定作用,而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工资基金的管理和监督以及现金投放的控制,间接地影响个人的消费需求。

从投资需求的形成看,虽然财政和银行都向再生产过程供应资金,但二者的侧重点不同。

财政政策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结构的合理化,而货币政策的作用则主要在于调整总量和产品结构。

3.对社会总需求调节的功效不同

财政赤字可以扩张需求,财政盈余可以紧缩需求,但财政本身并不具有直接创造需求即“创造”货币的能力,唯一能创造需求、创造货币的货币信贷。

因此,财政的扩张和紧缩效应一定要通过信贷机制的传导才能发生。

不仅如此,银行自身还可以直接通过信贷规模的扩张和收缩来起扩张和紧缩需求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银行信贷是扩张或紧缩需求的总闸门。

4.政策时效方面存在差异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也是两种时效长短不同的政策时效搭配。

财政政策以政策操作力度为特征,有迅速启动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但容易引起过度赤字、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因而,财政政策发挥的是经济增长引擎作用,用以对付大的或拖长的经济衰退,只能作短期调整,不能长期使用。

货币政策则以微调为主,在启动经济增长方面明显滞后,但在抑制经济过热控制通货膨胀方面具有长期成效。

因此,要发挥财政政策见效快的特点,同时又要发挥货币政策作用力度大、持续时间长的特点,两者配合,以产生更大的乘数作用。

5.政策功能方面存在差异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处理公平和效率的矛盾方面各有侧重。

财政政策的公平分配功能要求政府运用税收和社会保障手段,限制收入分配过分集中,适当缩小个人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防止两极分化,这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

而货币政策的效率优先功能则使商业银行偏重于从盈利目标考虑信贷投向,要求货币政策对信贷结构和利率的调节能大体反映市场供求变化,引导资源流向效益好的投资领域,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

正是由于这些不同的特点,在许多情况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不能相互完全替代的,只有将它们相互配合,才能产生较好的政策效果。

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方式

1.政策工具的协调配合

我国货币政策工具和财政政策工具的协调配合主要表现为财政投资项目中的银行配套贷款。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还要求国债发行与中央银行公开市场的反向操作结合。

2.政策时效的协调配合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是两种长短不同的政策时效的搭配。

货币政策则以微调为主,在启动经济增长方面明显滞后,但在抑制经济过热、控制通货膨胀方面具有长期成效。

财政政策以政策操作力度为特征,有迅速启动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但容易引起过度赤字、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因而,在财政政策发挥的是经济增长引擎作用,只能作短期调整,不能长期大量使用。

3.政策功能的协调配合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功能的协调配合还体现在:

“适当的或积极的货币政策”,应以不违背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为前提,这样可以减少扩张性财政政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政策性贷款风险。

财政政策的投资范围不应与货币政策的投资范围完全重合。

基础性和公益性投资项目还是应该以财政政策投资为主,而竞争性投资项目只能是货币政策的投资范围,否则就会形成盲目投资,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4.调控主体、层次、方式的协调配合

由于货币政策权力的高度集中,货币政策往往只包括两个层次,即宏观层面和中观层面。

宏观层面是指货币政策通过对货币供应量、利率等因素的影响,直接调控社会总供求、就业、国民收入等宏观经济变量,中观层指信贷政策,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发展需要,调整信贷资金存量和增量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而财政政策由于政府的多层次性及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形成了多层次的调节体系,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

宏观层是国家通过预算、税率等影响宏观经济总量,影响社会总供求关系。

中观层则主要是通过财政的投资性支出、转移性支出等,调整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结构,解决公平、协调发展等重大问题。

微观层则是指通过财政补贴、转移性支付中形成个人收入部分对居民和企业的影响。

四)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组合

货币政策主要是调节货币供求总量,解决通货膨胀问题,而财政政策的侧重点则是解决财政赤字和结构性平衡问题。

因此,财政、货币政策各有其长、各有其短,应针对不同经济情况、不同经济条件和不同调控目标要求,两者适当搭配、相互结合,可以发挥较好效果。

1.“双松”政策――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

松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减少税收和扩大政府支出规模来增加社会的总需求;松的货币政策是指通过降低法定准备金率、降低利息率而扩大信贷支出规模,增加货币供给。

2.“双紧”政策――紧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

紧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增加税收、削减政府支出规模等,来限制消费与投资,抑制社会的总需求;紧的货币政策是指通过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提高利率来压缩支出的规模,减少货币的供给。

3.“一松一紧”政策――财政、货币政策的松紧搭配

主要有:

松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的组合、紧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的组合。

为保持经济和金融的平稳运行,除特殊时期外,根据客观经济发展的不同情况,财政、信贷政策本身松紧力度要适宜,中有紧、紧中有松,两者相互间松紧搭配也应有所差异。

这种宏观调控的灵活性,适应经济发展的复杂变化,可收到良好效果。

(五)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时滞

时滞由两部分构成:

内在时滞和外在时滞。

内在时滞只涉及行政单位而与立法机构无关,包括认识时滞和行政时滞。

认识时滞是指从经济现象发生变化到决策者对这种需要调整的变化有所认识所经过的时间;行政时滞也称为行动时滞,是指财政当局在制定采取何种政策之前对经济问题调查研究所耗费的时间。

外在时滞是指从财政当局采取措施到这些措施对经济体系产生影响的这一段时间。

由决策时滞、执行时滞、效果时滞构成。

决策时滞是指财政当局将分析的结果提交给立法机构审议通过所占用的时间;执行时滞是指政策议案在立法机构通过后交付有关单位付诸实施所经历的时间;效果时滞是指政策正式实施到已经对经济产生影响所需要的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