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级考试《中国法律史》模拟卷第29套.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958866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1.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等级考试《中国法律史》模拟卷第29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等级考试《中国法律史》模拟卷第29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等级考试《中国法律史》模拟卷第29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等级考试《中国法律史》模拟卷第29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等级考试《中国法律史》模拟卷第29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等级考试《中国法律史》模拟卷第29套.docx

《等级考试《中国法律史》模拟卷第29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等级考试《中国法律史》模拟卷第29套.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等级考试《中国法律史》模拟卷第29套.docx

等级考试《中国法律史》模拟卷第29套

2020年等级考试《中国法律史》模拟卷

考试须知:

1、考试时间:

180分钟。

2、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准考证号和所在单位的名称。

3、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规定的位置填写您的答案。

4、不要在试卷上乱写乱画,不要在标封区填写无关的内容。

5、答案与解析在最后。

姓名:

_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共70题)

1.《大清新刑律》的特点不包括:

()

A.是一部专门的刑法典

B.采用西方刑法典的结构

C.确立新的刑罚体系并大量采用了西方资产阶级的刑法原则

D.维系了以往的传统旧律结构

2.国民政府仿效资产阶级国家“自由心证”的法律原则。

1935年《刑事诉讼法》第269条规定:

()

A.“证据之证明力,由法院自由判断之。

B.“证据之证明力,由法院依法判断之。

C.“证据之证明力,由法院依事实判断之。

D.“证据之证明力,由法院依经验判断之。

3.下列有关咨议局与资政院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咨议局、资政院是清末预备立宪的产物

B.咨议局可以议决本省兴革事宜、预算决算、税收、公债等事项

C.资政院一切决议须报请皇帝定夺

D.资政院可以议决国家的预决算、税法、公债、宪法及其他法典的制定与修订等事项

4.关于清末修律,下列哪一说法是不正确的?

A.《钦定宪法大纲》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宪法性文件,皇帝专权,人民无权,为封建专治制度披上合法外衣

B.清末修律固守封建专制伦理的本体,仿效外国资本主义法律的最新形式,并未超出“中体西用”之格局

C.清末修律标志着延续几千年的中华法系开始解体,为中国法律的近代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D.清末在中央设咨政院,其性质属于中央咨询性机构,是承旨办事的御用机构,相当于资产阶级的国会

5.对国民政府1935年刑法典表述错误的是:

()

A.是国民政府颁布的第一部刑法典

B.实行从新兼从轻原则

C.采取罪刑法定主义原则

D.依据社会防卫主义,实行保安处分制度

6.《汉书-陈宠传》就西周礼刑关系描述说:

“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

”关于西周礼刑的理解,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2017年卷一15题,单选)

A.周礼分为五礼,核心在于“亲亲”“尊尊”,规定了政治关系的等级

B.西周时期五刑,即墨、劓、剕(刖)、宫、大辟,适用于庶民而不适用于贵族

C.“礼”不具备法的性质,缺乏国家强制性,需要“刑”作为补充

D.违礼即违法,在维护统治的手段上“礼”“刑”二者缺一不可

7.在中国法律发展史上,“死刑复奏制度”确立于:

()

A.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B.唐代初期

C.隋代后期

D.汉代前期

8.秦统治者总结前代法律实施方面的经验,结合本朝特点,形成了一些刑罚适用原则。

对于秦律原则的相关表述,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2017年卷一16题,单选)

A.关于刑事责任能力的确定,以身高作为标准,男、女身高六尺二寸以上为成年人,其犯罪应负刑事责任

B.重视人的主观意识状态,对故意行为要追究刑事责任,对过失行为则认为无犯罪意识,不予追究

C.对共犯、累犯等加重处罚,对自首、犯后主动消除犯罪后果等减轻处罚

D.无论教唆成年人、未成年人犯罪,对教唆人均实行同罪,加重处罚

9.宋代把犯人推翻原来的口供称为:

()

A.反言

B.翻复

C.翻异

D.反供

10.秦代经常使用“髡”“耐”“完”等耻辱刑。

其中,剃光犯人头发的耻辱刑指:

()

A.耐

B.髡

C.完

D.鬓

11.西周初期统治者提出新的政治法律主张,古文献中的表述是:

()

A.以刑配德

B.以德配刑

C.以德配礼

D.以德配天

12.按照周代的礼制,解除婚姻的制度称为“七出”。

该七种离婚的条件包括:

()

A.前贫贱后富贵

B.不顺父母

C.服三年丧

D.有所娶无所归

13.明代九卿会审的九卿没有:

()

A.通政使

B.锦衣卫

C.大理寺卿

D.都察院左都御使

14.1948年国民政府颁布《特种刑事法庭组织条例》,下列表述错误的有:

()

A.分中央、高等特种刑事法庭二级

B.中央特种刑事法庭隶属最高法院

C.高等特种刑事法庭受理《戡乱时期危害国家紧急治罪条例》所规定的案件

D.中央特种刑事法庭复判高等特种刑事法庭判决的案件

15.南宋时,霍某病故,留下遗产值银9000两。

霍某妻子早亡,夫妻二人无子,只有一女霍甲,已嫁他乡。

为了延续霍某姓氏,霍某之叔霍乙立本族霍丙为霍某继子。

下列关于霍某遗产分配的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2016年卷一18题,单选)

A.霍甲9000两

B.霍甲6000两,霍丙3000两

C.霍甲、霍乙、霍丙各3000两

D.霍甲、霍丙各3000两,余3000两收归官府

16.秦律规定凡属未成年人犯罪,其刑事责任的执行标准是:

()

A.不负刑事责任或减轻刑事处罚

B.等年龄达到,减轻刑事处罚

C.由其家长负完全刑事责任

D.负刑事责任,但免予刑事处罚

17.1911年公布的《十九信条》的特点是:

()

A.扩大了皇族内阁的权力

B.扩大了百姓的权利

C.缩小了国会的权力

D.扩大了国会和内阁总理的权力

18.下列有关清末商事立法的表述,错误的是:

()

A.清末商事立法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B.《钦定大清商律》是清朝第一部商律,包括《商人通例》《公司律》《破产律》

C.《大清商律草案》是由修订法律馆起草的,但未能正式颁行

D.除商法外,清政府还公布了《银行则例》《运送章程》等单行商事法规

19.清末中国司法权受侵害,对领事裁判权与会审公廨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观审制度是领事本人的专有权

B.治外法权不同于领事裁判权

C.领事裁判权即会审公廨

D.会审公廨受理的案件的主体均是本国人

20.《左传》云:

“礼,所以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系对周礼的一种评价。

关于周礼,下列哪一表述是正确的?

(2015年卷一16题,单选)

A.周礼是早期先民祭祀风俗自然流传到西周的产物

B.周礼仅属于宗教、伦理道德性质的规范

C.“礼不下庶人”强调“礼”有等级差别

D.西周时期“礼”与“刑”是相互对立的两个范畴

21.清末,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外交困。

李鸿章谓之“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整个近代史涌现出无数仁人志士为中国之崛起殚精竭虑,艰苦探索。

关于他们的法律思想,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

A.沈家本作为清末修律的代表人物,强调宪政共和,实行法治,司法独立,保障人权,严禁刑讯

B.孙中山先生受到西方国家三权分立思想的影响,在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的基础上,将我国传统的考试制度和监察制度纳入其中,形成了五权宪法

C.宋教仁主张主权属于全体国民,成立共和立宪国家,建立责任内阁,推行议会政治以监督政府

D.宋教仁同时强调划分中央与地方权限,对外行政权归于中央,对内行政权归于地方

2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依照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规定参议院拥有的权力不包括:

()

A.立法权

B.弹劾总统权

C.弹劾副总统权

D.弹劾并罢免总统权

23.国民政府标榜结束“训政”,实行“宪政”所制定的法律文件是:

()

A.《国民政府组织法》

B.1936年5月5日公布的《中华民国宪法草案》

C.1947年1月1日公布的《中华民国宪法》

D.“双十协定”

24.《大明律·名例律》中解释“谋”:

“称‘谋’者,二人以上。

”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明律仍然以为谋杀首先是二人以上共同犯罪

B.明律不承认一个人也可以成为谋杀罪的主体

C.明律中对一个人进行的谋杀即单独谋杀的解释与唐律基本不同

D.明律没有继承唐律的做法

25.清乾隆律学家、名幕王又槐对谋杀和故杀的有关论述:

(2011年卷一18题,单选)

①“谋杀者,蓄念于未杀之先;故杀者,起意于殴杀之时。

②“谋杀则定计而行,死者猝不及防、势不能敌,或以金刃,或以毒药,或以他物,或驱赴水火,或伺于隐蔽处所,即时致死,并无争斗情形,方为谋杀。

③“故杀乃因斗殴、谋殴而起,或因忆及夙嫌,或因畏其报复,或虑其控官难制,或恶其无耻滋事,或恐其遗祸受害。

在兄弟,或利其赀财肥己;在夫妻,或恨其妒悍不逊。

临时起意,故打重伤、多伤,伤多及致死处所而死者是也。

”据此,下列最可能被认定

A.张某将浦某拖倒在地,骑于身将其打伤。

浦某胞弟见状,情急之下用木耙击中张某顶心,张某立时毙命

B.洪某因父为赵某所杀,立志复仇。

后,洪某趁赵某独自上山之机,将其杀死

C.卢某欲拉林某入伙盗窃,林某不允并声称将其送官。

卢某恐其败露欲杀之,当即将林某推倒在地,榕伤其咽喉并用腰带套其脖颈,林某窒息而死

D.雇主李朱氏责骂刘某干活不勤,刘某愧忿不甘,拿起菜刀将李朱氏砍倒。

刘某逃跑之际,被李朱氏4岁的外孙韩某拉住衣服并大声呼救,刘某将其推倒在地并连砍数刀,致其立时毙命

26.1903年5月1日,在上海英租界发行的《苏报》刊载邹容的《革命军》自序和章炳麟的《客帝篇》,公开倡导革命,排斥满人。

5月14日,《苏报》又指出:

《革命军》宗旨专在驱除满族,光复中国。

清廷谕令两江总督照会租界当局严加查办,于6月底逮捕章炳麟,不久,邹容自动投案。

由谳员孙建臣、上海知县汪瑶庭、英国副领事三人组成的审判庭对邹容等人进行审理,最后判处章炳麟徒刑三年,邹容徒刑两年。

对这一案件的说法,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这表明清廷实行公开审判原则

B.这表明外国人在租界内对中国司法裁判权的直接干涉

C.这表明外国人在租界内的领事裁判权受到了限制

D.这表明清廷变法修律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承认

27.中国法制近代化经历了曲折的渐进过程,贯穿着西方法律精神与中国法律传统的交汇与碰撞。

关于中国法制近代化在修律中的特点,下列哪一选项是不正确的?

(2010年卷一14题,单选)

A.1910年《大清民律草案》完成后,修律大臣俞廉三上陈“奏进民律前三编草案折”,认为民律修订仍然没有超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格局

B.1911年《大清新刑律》作为中国第一部近代意义的专门刑法典,在吸纳近代资产阶级罪刑法定等原则的同时,仍然保留了部分不必科刑的民事条款

C.1910年颁行的《法院编制法》规定,国家司法审判实行四级三审制

D.1947年颁行的《中华民国宪法》,所列各项民主自由权利比以往任何宪法性文件都充分

28.南京国民政府1941年公布《律师法》,计51条:

其后,于1945年4月和1948年3月对该法又加以修正。

依照《律师法》撤销律师资格的条件不包括:

()

A.曾受一年有期徒刑之宣告者

B.曾受律师除名之处分者

C.凡背叛“三民主义”证据确实者

D.曾受破产宣告尚未复权者

29.1928年国民政府颁行《中华民国刑法》,对此说法错误的是:

()

A.该部刑法由时任司法部长的王宠惠主持修订

B.以北京政府的《暂行新刑律》及《第二次刑法修正案》为蓝本修订

C.是我国历史上首部以“刑法”相称的刑法典

D.受德、意等国刑法内容影响,特别增加了《保安处分》专章

30.关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2011年卷一21题,单选)

A.《临时约法》是辛亥革命后正式颁行的宪法

B.《临时约法》设立临时大总统,采行总统制

C.《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性文件

D.《临时约法》确立了五权分离的原则

31.关于民事制度,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

A.周朝的买卖契约叫作质剂,由官府制作,有“质人”专门管理

B.周朝时,买卖大型货物使用质这类比较长的契卷,买卖兵器、珍异之物等使用剂这类比较短小的契卷

C.周朝婚姻关系的成立,需符合一夫一妻、同姓不婚、父母之命三原则

D.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度主要是财产的继承,身份继承是其次

32.《法经》具有重要历史地位。

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A.从体例上看,《法经》六篇为明清律直接继承

B.《法经》六篇成为隋唐律的篇目蓝本

C.《法经》是对西周出礼入刑制度的一种肯定

D.《法经》中各篇的主要内容被后世传统法典继承发展

33.清末司法机关改革之后,全国最高审判机关为:

()

A.法部

B.大理寺

C.最高法院

D.大理院

34.清末修律中首次引入罪刑法定原则的刑法典是:

()

A.《大清律例》

B.《大清现行刑律》

C.《大清新刑律》

D.《暂行新刑律》

35.下面关于礼与刑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刑的作用是“惩恶于未萌”

B.礼的作用是“禁恶于已然”

C.礼的作用是“禁恶于当时”

D.刑的作用是“惩恶于已然”

36.民国期间,被人们戏称为“贿选宪法”的是:

()

A.1913年“天坛宪草”

B.1914年《中华民国约法》

C.1923年《中华民国宪法》

D.1947年《中华民国宪法》

37.《中华民国民法》是“六法全书”体系的组成部分,有关该民法典说法错误的是:

()

A.采用民商合一的体例

B.肯定在无法可依的情况下,习惯和法理可作为审判民事案件的依据

C.保留了旧法中长期沿用的宗祧继承制度

D.这部民法典的产生,改变了我国没有单独民法典、民事法律规范依附于刑法典的历史

38.清末“预备立宪”活动中最先颁布的文件是:

()

A.《钦定宪法大纲》

B.《钦定逐年筹备事宜清单》

C.《预备立宪上谕》

D.《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

39.武昌起义爆发后,清王朝于1911年11月3日公布了《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

关于该宪法性文件,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

(2014年卷一19题,单选)

A.缩小了皇帝的权力

B.扩大了人民的权利

C.扩大了议会的权力

D.扩大了总理的权力

40.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两宋时期的买卖、借贷、租赁、抵押、典卖、雇佣等各种契约形式均有发展。

据此,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

(2017年卷一18题,单选)

A.契约的订立必须出于双方合意,对强行签约违背当事人意愿的,要“重蝇典宪”

B.买卖契约中的“活卖”,是指先以信用取得出卖物,之后再支付价金,且须订立书面契约

C.付息的消费借贷称为出举,并有“(出举者)不得迥利为本”的规定,防止高利贷盘剥

D.宋代租佃土地契约中,可实行定额租,佃农逾期不交租,地主可诉请官府代为索取

41.关于宋代法律和法制,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宋刑统》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刊印颁行的法典

B.宋代法律因袭唐制,对借与贷作了区分

C.宋仁宗朝敕、例地位提高,“凡律所不载者,一断于敕、例”

D.宋建隆四年颁行“折杖法”

42.下列有关《大清现行刑律》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大清现行刑律》是在对《大清律例》进行整体修改的基础上完成的

B.《大清现行刑律》废除了旧律中名例、吏、户、礼、兵、刑、工的传统体例

C.《大清现行刑律》对纯属民事性质的条款不再科刑

D.《大清现行刑律》仍旧保留了凌迟、枭首、戮尸、刺字等刑罚

43.有关国民政府“六法全书”体系之一的《中华民国民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法典采用民商分立的原则

B.法典主要效仿德、日等国民事立法原则和法律条文

C.法典由《总则》《债》《物权》《亲属》《继承》等部分组成

D.法典各部分为分期编订而成

44.清末变法修律之际,上奏“变法奏议三折”,要求实行变法的是:

()

A.康有为

B.沈家本

C.张之洞、刘坤一

D.伍廷芳

45.有关“保安处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由1928年颁布的《中华民国刑法》规定

B.适用对象为有犯罪行为者

C.处分种类仅限感化教育、监护处分、禁戒处分、强制工作四种

D.根据“保安处分”,政府认为谁是有“犯罪虞”的“思想犯”“阴谋犯”等,便可以关押教育,限制人身自由

46.国民政府于1928年开始起草民法典。

1930年12月26日公布第4编《亲属》和第5编《继承》。

有关此两编,说法错误的是:

()

A.规定继承权受侵犯,继承人或法定代理人可以请求法院恢复原状

B.仍未确认妻子对丈夫财产的继承权利

C.废除了旧法中长期沿用的宗祧继承制度

D.其相关判例、解释例还规定了直系血亲卑亲属为第一顺序继承人

47.下列有关《大清新刑律》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大清新刑律》抛弃了旧律诸法合体的编纂形式,以罪名和刑罚等专属刑法范畴的条文作为法典的唯一内容

B.《大清新刑律》确立了新刑罚制度,规定刑罚分主刑、从刑

C.《大清新刑律》于1911年1月25日由清政府公布并正式施行

D.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近代意义的专门刑法典,但仍保持旧律中维护专制制度和伦理的传统

48.《唐律·名例律》规定:

“诸断罪而无正条,其应出罪者,则举重以明轻;其应入罪者,则举轻以明重”。

关于唐代类推原则,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2014年卷一17题,单选)

A.类推是适用法律的一般形式,有明文规定也可“比附援引”

B.被类推定罪的行为,处罚应重于同类案件

C.被类推定罪的行为,处罚应轻于同类案件

D.唐代类推原则反映了当时立法技术的发达

49.国民政府于1928年开始起草民法典:

该民法典大量吸收了西方的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在婚姻家庭制度方面进行大幅修改,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仍未确立婚约应由男女当事人自行订定的原则

B.规定未成年人的婚姻应征得法定代表人的同意

C.明确规定实行“一夫一妻制”

D.在父母与子女关系上,明确了以父权为中心的家长制度

50.周代统治者尊重和善于利用传统习俗的规范作用,强调“礼从宜,使从俗”(《礼记》);《左传》中告诫后人:

()

A.“人弃常则乱兴”

B.“人弃君则妖兴”

C.“人弃常则妖兴”

D.“人弃常则贼兴”

51.关于秦代刑罚制度,下列哪一判断是错误的?

A.允许被判刑的人缴纳一定金钱或服一定劳役来赎免刑罚

B.年满15岁即需承担刑事责任,不能减轻刑事处罚

C.教唆未成年人犯罪加重处罚

D.重视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的区别

52.宋承唐律,仍实行唐制“七出”、“三不去”的离婚制度,但在离婚或改嫁方面也有变通。

下列哪一选项不属于变通规定?

(2012年卷一16题,单选)

A.“夫外出三年不归,六年不通问”的,准妻改嫁或离婚

B.“妻擅走者徒三年,因而改嫁者流三千里,妾各减一等”

C.夫亡,妻“若改适(嫁),其见在部曲、奴婢、田宅不得费用”

D.凡“夫亡而妻在”,立继从妻

53.西周时期在审判中判断当事人陈述真伪的方式“五听”中的“气听”指:

()

A.分析当事人的陈述内容

B.观察当事人陈述时的气色

C.观察当事人陈述时的呼吸

D.观察当事人陈述时的眼睛

54.清末“预备立宪”时期清政府设立的中央咨询机构是:

()

A.谘议院

B.资政院

C.立宪议会

D.立宪院

55.《唐律》中规定了自首的原则,其中一条规定“遣人代首”是指:

()

A.被遣送之人自首

B.遣送官府自首

C.派遣官府人员接受自首

D.有容隐关系的亲属代为自首

56.汉宣帝地节四年下诏日:

“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

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亲亲得相首匿”正式成为中国封建法律原则和制度。

对此,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2010年卷一13题,单选)

A.近亲属之间相互首谋隐匿一般犯罪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B.近亲属之间相互首谋隐匿所有犯罪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C.“亲亲得相首匿”的本意在于尊崇伦理亲情

D.“亲亲得相首匿”的法旨在于宽宥缘自亲情发生的隐匿犯罪亲属的行为

57.清末修律时,修订法律大臣俞廉三在“奏进民律前三编草案折”中表示:

“此次编辑之旨,约分四端:

(一)注重世界最普通之法则。

(二)原本后出最精确之法理。

(三)求最适于中国民情之法则。

(四)期于改进上最有利益之法则。

”关于清末修订民律的基本思路,下列哪一表述是最合适的?

(2013年卷一17题,单选)

A.西学为体、中学为用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坚持德治、排斥法治

D.抛弃传统、尽采西说

58.宋代路一级设置的案件审理机关称谓是:

()

A.提点刑狱司

B.提刑按察使司

C.肃政廉访司

D.巡按御史

59.《折狱龟鉴》载一案例:

张泳尚书镇蜀日,因出过委巷,闻人哭,惧而不哀,遂使讯之。

云:

“夫暴卒。

”乃付吏穷治。

吏往熟视,略不见其要害。

而妻教吏搜顶发,当有验。

乃往视之,果有大钉陷其脑中。

吏喜,辄矜妻能,悉以告泳。

泳使呼出,厚加赏方,问所知之由,并令鞫其事,盖尝害夫,亦用此谋。

发棺视尸,其钉尚在,遂与哭妇俱刑于市。

关于本案,张泳运用了下列哪一断案方法?

(2012年卷一17题,单选)

A.《春秋》决狱

B.“听讼”、“断狱”

C.“据状断之”

D.九卿会审

60.《中华民国民法》是国民政府“六法全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民法典对旧法做了较多修改,有较大的进步,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认定留置权有物权的效力

B.在结婚的法律效力上采用登记制,而不采用仪式制

C.家庭关系上取消嫡子与庶子的区别

D.不再认为妻是限制行为能力人

6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制度较秦汉时期有了较大发展,其中确立于这一时期并对后世影响较大的制度是:

()

A.春秋决狱

B.朝审

C.死刑复奏

D.秋冬行刑

62.对明代都察院司法执掌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复核或审理直隶及各省职官犯罪案件

B.复核或审理京师职官犯罪案件

C.不复核或审理京师斩、绞监候案件

D.复核或审理直隶及各省斩、绞监候案件

63.《晋律》首次将“准五服以制罪”列入律典,以下对该原则表述正确的是:

()

A.尊长犯卑幼减免处罚尊长

B.卑幼犯尊长减轻处罚卑幼

C.尊长犯卑幼加重处罚尊长

D.尊长犯卑幼处罚同于常人

64.清末商事立法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分别是由下列何部门负责制定的:

()

A.资政院和修订法律馆

B.修订法律馆和资政院

C.商部和修订法律馆

D.修订法律馆和商部

65.有关1931年的《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说法错误的是:

()

A.用根本法的形式肯定国民党的一党专政政权

B.采取二三院制的政权组织形式,国民政府设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

C.规定中华民国国民无男女、种族、宗教、阶级之区别,在法律上一律平等

D.规定国体“永为统一共和国”。

但人民的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权力的行使,由国民党政府训导之

66.关于明代法律制度,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2011年卷一17题,单选)

A.明朱元璋认为,“夫法度者,朝廷所以治天下也”

B.明律确立“重其所重,轻其所轻”刑罚原则

C.《大明会典》仿《元六典》,以六部官制为纲

D.明会审制度为九卿会审、朝审、大审

67.清末刑法修订的成果之一是《大清现行刑律》,对此说法错误的是:

()

A.《大清现行刑律》是一部过渡性法典

B.《大清现行刑律》是清政府在《大清律例》的基础上稍加修改而成

C.《大清现行刑律》仍采用传统的六律总目

D.《大清现行刑律》废除了一些残酷的刑罚手段,如凌迟

68.以下属于宋代刑制中正式人律的是:

()

A.凌迟

B.髡刑

C.发遣

D.充军

69.唐代的“六赃罪”中不属于官员身份犯的是:

()

A.坐赃罪

B.受所监临赃

C.不枉法赃

D.枉法赃

70.唐永徽年问,甲由祖父乙抚养成人。

甲好赌欠债,多次索要乙一祖传玉坠未果,起意杀乙。

某日,甲趁乙熟睡,以木棒狠击乙头部,以为致死(后被救活),遂夺玉坠逃走。

唐律规定,谋杀尊亲处斩,但无致伤如何处理的规定。

对甲应当实行下列哪一处罚?

(2015年卷一17题,单选)

A.按“诸断罪而无正条,其应入罪者,则举轻以明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