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甘肃省武威六中高一下学期化学期末练习解析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955759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59.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甘肃省武威六中高一下学期化学期末练习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学年甘肃省武威六中高一下学期化学期末练习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学年甘肃省武威六中高一下学期化学期末练习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学年甘肃省武威六中高一下学期化学期末练习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学年甘肃省武威六中高一下学期化学期末练习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甘肃省武威六中高一下学期化学期末练习解析版.docx

《学年甘肃省武威六中高一下学期化学期末练习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甘肃省武威六中高一下学期化学期末练习解析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甘肃省武威六中高一下学期化学期末练习解析版.docx

学年甘肃省武威六中高一下学期化学期末练习解析版

甘肃省武威六中2016-2017学年人教版高一化学下期末练习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8小题)

1.下列各组元素的原子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有关递变不正确的是

A.最高正价:

P

B.金属性:

Na

C.原子半径:

C>N>O>F

D.最外层电子数:

Na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A、氩是惰性气体不具有氧化性,A项错误;B、同主族自上而下金属性增强,B项增强;C、同周期自左向右半径减小,C项正确;D、同周期自左向右最外层电子数增多,D项正确;答案选A。

考点:

考查元素周期律

2.下列物质中,只含有非极性共价键的是:

A.Na2O2B.NaClC.NaOHD.Br2

【答案】D

【解析】A中的Na2O2,钠离子与过氧根之间是离子键,而过氧根离子内部两个氧原子间是非极性共价键.

B选项,NaCl中只有离子键.

C选项,NaOH中钠离子与氢氧根离子之间是离子键,而氢氧元素间是极性共价键.

D选项,Br2是同种元素构成的双原子单质分子,含非极性共价键.

3.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除零族元素外,短周期元素的最高化合价在数值上都等于该元素所属的族序数

B.除短周期外,其他周期均有18个元素

C.副族元素中没有非金属元素

D.PCl5和BF3分子中所有原子的最外层都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

【答案】C

【解析】O、F元素最高价为零,最高化合价在数值上不等于该元素所属的族序数,A项错误;第六周期元素种类有32种,只有四、五周期含有18种元素,B项错误;副族元素也称为过度金属元素,都是金属元素,C项正确;PCl5中P元素化合价为+5,P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5,所以5+5=10,分子中P原子不满足8电子结构;Cl元素化合价为-1,Cl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7,所以|-1|+7=8,分子中Cl原子满足8电子结构,BF3分子中B元素化合价为+3,B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3,所以3+3=6,分子中B原子不满足8电子结构;F元素化合价为-1,F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7,所以|-1|+7=8,分子中F原子满足8电子结构,D项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8电子结构的判断,共用电子对的偏移,难度不大,清楚元素化合价绝对值+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层=8,则该元素原子满足8电子结构是关键,注意单质和离子化合物不适合.对于ABn的共价化合物,各元素满足|化合价|+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8,原子都满足最外层8电子结构,据此结合选项判断.

4.几种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及主要化合价如下表:

元素代号

X

Y

Z

W

原子半径/pm

160

143

70

66

主要化合价

+2

+3

+5、+3、-3

-2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X、Y元素的金属性X

B.一定条件下,Z单质与W的常见单质直接生成ZW2

C.Y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能溶于稀氨水

D.一定条件下,W单质可以将Z单质从其氢化物中置换出来

【答案】D

5.伦敦奥运火炬采用的是环保型燃料——丙烷,其燃烧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3H8(g)+5O2(g)

3CO2(g)+4H2O(l)。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火炬燃烧时化学能只转化为热能

B.所有的燃烧反应都会释放热量

C.1molC3H8(g)和5molO2(g)所具有的总能量大于3molCO2(g)和4molH2O(l)所具有的总能量

D.丙烷完全燃烧的产物对环境无污染,故丙烷为环保型燃料

【答案】A

6.一定条件下,在一密闭容器中将1.0mol/LN2与3.0mol/LH2合成氨,反应到2s时测得NH3的浓度为0.8mol/L,当用氮气浓度的增加来表示该反应速率时,该反应的反应速率为()

A.0.2mol/(L·s)B.0.4mol/(L·s)C.0.6mol/(L·s)D.0.8mol/(L·s)

【答案】A

【解析】2s时测得NH3的浓度为0.8mol/L,则氨气物质的量浓度变化量为0.8mol/L,则消耗的氢气的物质的量浓度是0.4mol/L,所以

=0.2mol/(L·s),A项正确。

7.下列反应既是氧化还原反应,又是吸热反应的是()。

A.锌粒与稀硫酸的反应

B.灼热的木炭与CO2的反应

C.Ba(OH)2·8H2O晶体与NH4Cl晶体的反应

D.甲烷在空气中燃烧的反应

【答案】B

【解析】A.金属和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所以锌和稀硫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故A错误;B.该反应中C元素化合价由0价、+4价变为+2价,所以是氧化还原反应,该该反应吸收热量,属于吸热反应,故B正确;C.该反应是吸热反应,但该反应中没有元素化合价变化,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是复分解反应,故C错误;D.甲烷在空气中燃烧有热量生成,属于放热反应,故D错误;故选B。

点睛:

有电子转移的化学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其特征是有元素化合价升降;反应物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总能量的化学反应是吸热反应,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的化学反应是放热反应;常见的吸热反应有:

大部分分解反应,NH4Cl固体与Ba(OH)2•8H2O固体的反应,炭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炭与水蒸气的反应,一些物质的溶解(如硝酸铵的溶解),弱电解质的电离,水解反应等;常见的放热反应:

燃烧反应、中和反应、物质的缓慢氧化、金属与水或酸反应、部分化合反应。

8.下列措施对增大反应速率明显有效的是()。

A.Na与水反应时增大水的用量

B.将铝片改为铝粉,做铝与氧气反应的实验

C.在K2SO4与BaCl2两溶液反应时,增大压强

D.Fe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时,改用浓硫酸

【答案】B

【解析】水为纯液体,增大水的用量,浓度不变,反应速率不变,A项错误;将Al片改成Al粉,增大了反应物的接触面积,所以能使反应速率加快,B项正确;反应在溶液中进行,没有气体生成,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基本不变,C项错误;将稀H2SO4改为浓H2SO4与Fe常温下钝化,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硫气体,不生成氢气,D项错误

点睛:

常见增大化学反应速率的措施有:

增大浓度、压强,升高温度,使用催化剂等,增大单位体积的活化分子数目或增大活化分子百分数,从而增大反应速率,注意增大压强只对有气体参加的反应有影响。

9.可逆反应N2+3H2

2NH3的正、逆反应速率可用各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的变化来表示,下列各关系中能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A.3v正(N2)=v正(H2)B.v正(N2)=v逆(NH3)

C.2v正(H2)=3v逆(NH3)D.v正(N2)=3v逆(H2)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反应进行时,用不同的物质表示速率,数值不同,可它们的比值是固定的。

如用N2、H2、NH3分别表示同一正反应速率时,应有如下关系v正(N2)∶v正(H2)∶v正(NH3)=1∶3∶2。

如果化学反应达到平衡,则v(正)=v(逆)。

若用具体物质表示,则速率值应与化学计量数成比例,且必须指明的是正、逆两个方向,即v正(H2)∶v逆(NH3)=3∶2,v正(N2)∶v逆(NH3)=1∶2,v正(N2)∶v逆(H2)=1∶3。

选项A只表示一个方向,选项B、D不符合化学计量数关系。

选项C符合要求。

考点:

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10.某有机物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的水蒸气和C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

1,由此可得结论是(  )

A.该有机物分子中C、H、O个数比为1:

2:

3

B.分子中碳氢原子个数比为2:

1

C.有机物中必定含氧元素

D.无法判断有机物中是否含有氧元素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A、有机物的质量未给出,无法判断有机物中是否含有氧元素,故A错误;B、水蒸气和CO2的物质的量比为1:

1,根据原子守恒可知,有机物中分子中碳、氢原子个数比为1:

2,故B错误;C、有机物的质量未给出,无法判断有机物中是否含有氧元素,故C错误;D、有机物的质量未给出,无法判断有机物中是否含有氧元素,故D正确;故选D。

考点:

考查了烃及其衍生物的燃烧规律的相关知识。

11.某有机物的结构简式为

,它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的反应为(  )

①酯化反应 ②氧化反应 ③加聚反应 ④取代反应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根据有机物的结构简式可知,分子中苯环、羟基、酯基和羧基,则可以发生加成反应、酯化反应、氧化反应、中和反应、水解反应(取代反应)和还原反应,但不能发生加聚反应,A项正确。

12.对于

(商品名称为氟利昂-12)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两种同分异构体B.是平面型分子

C.只有1种结构D.有4种同分异构体

【答案】C

【解析】由CH4为正四面体,可推出CF2Cl2也是四面体结构,不属于平面型分子,但由于C—F和C—Cl键长不同,所以分子的几何形状不是正四面体,故

不存在同分异构体,只有1种结构,C项正确。

13.下列反应属于取代反应的是()

A.CH4+2O2

CO2+2H2O

B.CH2==CH2+Br2

BrCH2CH2Br

C.CH3CH2CH2Cl+NaOH

CH3CH==CH2↑+NaCl+H2O

D.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A、该反应是甲烷的燃烧,属于氧化反应,A错误;B、乙烯含有碳碳双键,和溴水发生加成反应。

B错误;C、卤代烃在氢氧化钠的醇溶液中发生消去反应,C错误;D、氯苯发生水解反应生成苯酚,属于取代反应,D正确,答案选D。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是考查取代反应判断

【名师点晴】掌握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消去反应的含义以及有机物官能团的性质是解答的关键。

有机物中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它原子或原子团所取代的反应是取代反应。

有机物分子的不饱和键(双键或三键)两端的碳原子与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叫作加成反应。

有机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从1个分子中脱去一个或几个小分子,而生成不饱和键化合物的反应是消去反应。

解答时注意灵活应用

14.下列各组物质属于同分异构体的是()

A.

B.O2与O3

C.

D.

【答案】D

【解析】

属于同位素,A项错误;O2与O3属于同素异形体,B项错误;

为同一种物质,C项错误;

互为同分异构体,D项正确。

15.CO和H2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合成乙醇(CH3CH2OH):

2CO(g)+4H2(g)

CH3CH2OH(g)+H2O(g),下列叙述中能说明上述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已达到最大限度的是()

A.CO全部转化为乙醇

B.正反应和逆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均为零

C.反应体系中乙醇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再变化

D.CO和H2以1:

2的物质的量之比反应生成乙醇

【答案】C

【解析】该反应为可逆反应,CO不能全部转化为乙醇,A项错误;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平衡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为0,B项错误;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不再变化,C项正确;化学反应中,反应物转化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不能作为判断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的依据,D项错误。

16.下列各组烃的混合物,只有总质量一定,无论按何比例混合,完全燃烧后生成CO2和H2O都是恒量的是()

A.C2H2、C2H4B.C2H4、C3H6C.C3H8、C3H6D.C6H6、C7H8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各选项中烃的混合物,只要总质量一定,无论按什么比例混合,完全燃烧后生成的CO2和H2O都是恒量,则混合物中各烃的最简式相同;A.C2H2最简式为CH,C2H4的最简式为CH2,二者最简式不同,A错误;B.C2H4的最简式为CH2,C4H6最简式为C2H3,二者最简式不同,B错误;C.C3H8的最简式为C3H8,C3H6最简式为CH2,二者最简式相同,C错误;D.C6H6最简式为CH,C2H2的最简式为CH,二者最简式相同,D正确;故选D.

考点:

有机物最简式、有机物的计算。

17.以下实验能获得成功的是()

A.用酸性KMnO4溶液鉴别乙烯和CH2===CH—CH3

B.将铁屑、溴水、苯混合制溴苯

C.苯和硝基苯采用分液的方法分离

D.将铜丝在酒精灯上加热后,立即伸入无水乙醇中,铜丝恢复成原来的红色

【答案】D

【解析】A.乙烯和CH2=CH-CH3都含有碳碳双键,均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不能鉴别,A错误;B.将铁屑、液溴、苯混合制溴苯,不是溴水,B错误;C.苯和硝基苯互溶,不能采用分液的方法分离,应该是蒸馏,C错误;D.将铜丝在酒精灯上加热后铜转化为氧化铜,立即伸入无水乙醇中乙醇把氧化铜还原为铜,铜丝恢复成原来的红色,D正确,答案选D。

18.实验室采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备乙酸乙酯,实验结束后,取下盛有饱和碳酸钠溶液的试管,再沿该试管内壁缓缓加入紫色石蕊试液1毫升,发现紫色石蕊试液存在于饱和碳酸钠溶液层与乙酸乙酯液层之间(整个过程不振荡试管),下列有关该实验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制备的乙酸乙酯中混有乙酸和乙醇杂质

B.该实验中浓硫酸的作用是催化和吸水

C.饱和碳酸钠溶液主要作用是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及吸收乙醇、中和乙酸

D.石蕊层为三层环,由上而下是蓝、紫、红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A、因为乙醇、乙酸都易挥发,所以制取的乙酸乙酯中含有乙醇和乙酸杂质,正确;B、制取乙酸乙酯的实验中,浓硫酸的作用就是催化剂和吸水剂,正确;C、乙酸乙酯在饱和碳酸钠溶液中的溶解度小于在水中的溶解度,同时碳酸钠溶液可以吸收乙醇与乙酸,正确;D、紫色石蕊处于中间位置,乙酸乙酯中混有的乙酸使石蕊变红色,所以上层为红色,中间为紫色,碳酸钠溶液呈碱性,所以下层为蓝色,错误,答案选D。

考点:

考查乙酸乙酯制取实验,对现象的分析及试剂作用的判断

二、非选择题(按要求填空)

19.

(1)已知在高温、高压、催化剂作用下,1mol石墨转化为金刚石,吸收1.9kJ的热量。

①石墨和金刚石________能量高,________更稳定。

②推测石墨与金刚石各1mol在相同条件下燃烧,________放出的热量多。

(2)①司机是否酒后驾车,可通过对其呼出的气体进行检验而查出,所利用的化学反应为2CrO3(红色)+3C2H5OH+3H2SO4====Cr2(SO4)3(绿色)+3CH3CHO+6H2O。

被检测的气体的成分是_______,上述反应中的氧化剂是_______。

还原剂是_______。

②1866年凯库勒提出了苯的单、双键交替的正六边形平面结构,解释了苯的部分性质,但还有一些问题尚未解决,它不能解释下列_________事实(填入编号)。

a.苯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b.苯能与H2发生加成反应 c.苯没有同分异构体 d.邻二溴苯只有一种

现代化学认为苯分子碳碳之间的键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金刚石

(2).石墨(3).金刚石(4).C2H5OH(5).CrO3(6).C2H5OH(7).ad(8).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特殊的键(或其他合理答案)

【解析】本题考查化学能与热能和有机物的性质,

(1)石①墨生成金刚石吸热,说明石墨能量低,能量越低越稳定,故答案为:

金刚石;石墨;②△H=生成物能量-反应物能量,因为金刚石能量高,所以相同物质的量的金刚石和石墨在相同条件下燃烧,金刚石放出的热量多;

(2)①酒精具有挥发性,人在饮酒后呼出的气体中就含有酒精蒸气,所以被检测气体成分为乙醇。

反应物之一CrO3中的Cr元素的化合价为+6,生成物中Cr2(SO4)3中Cr元素的化合价为+3,说明CrO3在反应中得电子,是氧化剂;另一反应物C2H5OH反应后生成CH3CHO,发生的是去氢反应,说明C2H5OH被氧化,是还原剂;②1866年凯库勒提出了苯的单、双键交替的正六边形平面结构,如果含有C=C键的话,则能发生加成反应而使溴水褪色,但真实的情况是苯不能使溴水应发生反应而褪色,这一点不能解释,a项正确;苯是单、双键交替的正六边形平面结构,故苯能与H2发生加成反应,b项错误;因为苯上的氢原子都是等效氢原子,所以溴取代它们中的哪一个氢原子都是一样的,所以没有同分异构体,c项错误;如果是单双键交替的正六边形平面结构,则邻二溴苯应有Br-C-C-Br和Br-C=C-Br两种不同的结构,但事实是邻二溴苯只有一种,d项正确。

现代化学认为苯分子碳碳之间的键是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特殊的键。

20.取长约6cm、宽约2cm的铜片和铝片各一片,分别用接线柱平行地固定在一块塑料板上(间隔2cm)。

将铜片和铝片分别和电流表的“+”“-”端相连接,电流表指针调到中间位置。

取两个50mL的小烧杯,在一个烧杯中注入约40mL的0.5mol·L-1的硝酸溶液,在另一个烧杯中注入40mL的浓硝酸(注:

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方向与电流方向一致)。

试回答下列问题:

(1)两电极同时插入稀硝酸中,电流表指针偏向________(填“铝”或“铜”)极,铝片上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电极同时插入浓硝酸中,电流表指针偏向________(填“铝”或“铜”)极,此时铝片是________(填“正”或“负”)极,铝片上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铝

(2).Al-3e-===Al3+(3).铜(4).正(5).NO

+2H++e-===NO2↑+H2O

【解析】本题考查原电池原理。

当Al、Cu同时插入稀硫酸时,电流表指针偏向Al。

铝为负极(电流方向从正极到负极)。

电极反应式为:

Al-3e-=Al3+。

而当Al、Cu同时插入浓硝酸时,电流表指针偏向Cu,Al作正极,且电极反应式为:

NO3-+4H++3e-=NO+2H2O。

点睛:

电极的确定依赖于具体的电极反应,在这个问题上,学生易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以为金属越活泼,便一定是负极,殊不知,在浓硝酸中,Al表面产生了钝化,发生反应的是Cu。

21.如图所示进行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试管A中盛有无水乙醇,玻璃管B中装有CuO(用石棉绒作载体)。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向试管A中鼓入空气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玻璃管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关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管C中放的是蒸馏水,在实验过程中试管C导管口有气泡冒出,从液面逸出的气体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鼓入空气是为了提供O2,使空气通过乙醇,形成乙醇和空气的混合气体

(2).黑色固体变红(3).CuO+C2H5OH

CH3CHO+H2O+Cu、2C2H5OH+O2

2CH3CHO+2H2O(4).N2

【解析】

(1)A中通入空气的目的是提供氧化乙醇的氧化剂氧气并形成乙醇和空气的混合气体,所以答案为:

鼓入空气是为了提供O2,使空气通过乙醇,形成乙醇和空气的混合气体;(2乙醇和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乙醛,反应的方程式为CuO+C2H5OH

CH3CHO+H2O+Cu或2C2H5OH+O2

2CH3CHO+2H2O,可观察到黑色固体变红;(3)氧气和乙醇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最终气体含有乙醇、乙醛和氮气,由于乙醇、乙醛易溶于水,则最终气体为氮气。

22.已知反应A(g)+B(g)

C(g)+D(g)。

回答下列问题:

(1)830℃时,向一个5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0.20mol的A和0.80mol的B,如反应初始6s内A的平均反应速率v(A)=0.003mol·L-1·s-1,则6s时c(A)=________mol·L-1,C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mol;此时A的转化率为__________;反应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状态,如果这时向该密闭容器中再充入1mol氩气,平衡时A的转化率__________。

(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2)判断该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的依据为__________(填正确选项前的字母):

a.压强不随时间改变

b.气体的密度不随时间改变

c.c(A)不随时间改变

d.单位时间里生成C和D的物质的量相等

【答案】

(1).0.022

(2).0.09(3).45%(4).不变(5).c

【解析】v(A)=0.003mol·L-1·s-1,△c(A)=v(A)×△t=0.003mol·L-1·s-1×6s=0.018mol/L,则6s时c(A)=(0.20mol÷5L)-0.018mol/L=0.022mol/L;C的物质的量0.018mol/L×5L= 0.09mol;

;如果这时向该密闭容器中再充入1mol氩气,因为容器的容积不变。

A的浓度不变,所以平衡不发生移动。

故平衡时A的转化率也不变。

(3因为该反应是个反应前后气体体积相等的可逆反应,所以无论反应是否达到平衡,容器内气体的压强都不会发生改变,a项错误。

由于在反应前后气体的体积不变,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质量也不变,因此任何时刻,无论反应是否达到平衡,气体的密度都不改变,b项错误;若反应未达到平衡,则c(A)就会发生改变,现在c(A)不随时间改变,说明反应达到了平衡状态,c项正确;在方程式中,C和D都是生成物,系数相同,所以在任何时间段内单位时间里生成C和D的物质的量总是相等,因此不能以此为标准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d项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