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题集锦.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954982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351.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题集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题集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题集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题集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题集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题集锦.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题集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题集锦.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题集锦.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题集锦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题集锦

第一单元练习

1.相传炎帝“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这里的“耒耜”是指(  )

A.生产工具            B.作战武器

C.生活用具                    D.祭坛礼器

2.下图呈现的是我国古代各个时期的生产工具,其中涉及动力革新的有(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左图为山西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酒器牛尊,牛鼻穿有环,考古学家据此可推断出(  )

A.春秋时期贵族有酗酒之风,在牛鼻上装环便于拖拽沉重的青铜酒器

B.春秋时期牛已被牵引从事耕作

C.青铜制造业背离礼制的传统,注重生活化

D.青铜工艺水平高超,能艺术化地表现动物形象

4.一句俗谚:

种田种得全,只要买点盐!

反映了小农经济这一经济形式的特点。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小农经济的产生是社会进步的一个表现

B.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C.小农经济形式下的家庭结构比较稳定

D.小农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5.2011年5月25日,汕头市南澳海域的明代沉船“南澳Ⅰ号”再度打捞出大批文物。

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判断,在“南澳Ⅰ号”上最有可能发现的文物是(  )

A.工艺精湛的青铜鼎

B.精美华丽的丝绸

C.清新素雅的青花瓷器

D.图案丰富的粉彩瓷器

6.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其产品(  )

A.全部销往海外                 B.占据市场大部分份额

C.质量普遍不高                        D.主要满足官府需要

7.某同学对明朝中叶以后的民营手工业进行专题研究。

以下可能成为其首选素材的是(  )

A.掠夺黄金是为了满足欧洲人的生活需要

B.掠夺黄金是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

C.加速资本原始积累的迫切要求

D.西欧人对黄金的渴求

2.下面是四位同学在一次“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活动课上辩论的四个主题,你支持谁的观点(  )

A.探索未知世界是西方航海家们远航的原动力

B.宗教狂热是西方航海家们远航的原动力

C.宣扬国威和殖民征服是西方航海家们远航的原动力

D.对财富的迫切追求是西方航海家们远航的原动力

3.一知名旅行社宣称:

“500多年前,欧洲的探险家们凭着过人的毅力和白人的梦想,带着还算足够规模的船队征服了大西洋,触摸另一个‘野蛮’部落。

其实你不用崇拜他们,今天你也可以参加‘重走新航路’实现你的航海家梦想。

”材料中征服大西洋的航海家及其航行结果是(  )

A.迪亚士——发现“好望角”

B.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

C.达·伽马——到达印度

D.麦哲伦——证实地圆学说

4.“1520年11月28日,星期三,我们越过海峡,进入太平洋。

在3个月20天里,我们没有吃过任何新鲜的食物……”材料中“我们”的活动(  )

A.揭开了“地理大发现”的序幕

B.证实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C.确立了欧洲对世界的统治

D.彻底否定了宗教神学说教

5.马克思指出:

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

这里的“活动场所”主要是指(  )

A.资本                          B.劳动力

C.世界市场                               D.资源

6.美国黑人作家亚历克斯·哈里的著作《根》中讲道,1760年,西非少年昆塔在独自外出时,被白人抓走,与其他黑人一起被贩卖到美洲。

下列历史事件能直接说明上述事情确实发生的是(  )

A.迪亚士到达非洲南端

B.黑奴贸易

C.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D.麦哲伦环球航行

7.19世纪中叶,一位经济学家骄傲地宣称,“我们的船只满载着原料归来,又将满载着制成品返回地球各个角落”。

这位经济学家的国籍最有可能是(  )

A.葡萄牙                                          B.荷兰

C.西班牙                                          D.英国

8.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在18世纪80年代初只有两家棉纺织厂,但短短的时间内棉纺织厂发展很快:

1802年52家,1809年64家,1830年99家。

以上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珍妮纺纱机推动工业发展

B.蒸汽动力的普遍推广

C.铁路交通的大规模兴建

D.英国棉纺织品大量涌入中国

9.下图显示了英国1801、1851、1901年产业结构的变化。

引起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农业连年歉收                        B.海外殖民掠夺

C.奢侈享乐风尚                        D.工业革命影响

10.世博会被称为经济领域的奥林匹克盛会,是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的集中展示地。

世博会的历史就是人类生产力发展的编年史。

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是(  )

举办时间

举办城市

主要展品

1851年

英国伦敦

1878年

法国巴黎

1904年

美国圣路易斯

A.①火车机车 ②电话、汽车 ③飞机模型

B.①火车机车 ②电话 ③汽车、飞机模型

C.①汽车 ②电话 ③火车机车、飞机模型

D.①飞机模型 ②火车机车、电话 ③汽车

11.下表所反映的19世纪后期美国钢铁业发展变化的主要特征是(  )

美国钢铁业统计表

年份

1870

1900

企业总数(个)

808

669

工人总数(个)

78000

272000

产量(吨)

3200000

29500000

投资额(美元)

121000000

590000000

A.行业竞争激烈             B.生产和资本走向集中

C.企业规模保持稳定               D.劳动生产率快速提高

12.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互动和整体化趋势,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

为论证该观点,你将选择的证据是(  )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加强了国际交流,孕育着世界市场的形成 ②电力推动下的交通运输,密切了世界各地经济的联系 ③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殖民主义加速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 ④通讯工具的创新加速了各地商业信息的交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第三单元练习

1.五口通商后,福建武夷山的特产茶叶行销海外,山民纷纷伐木铲草种茶,使得“苍崖铲为赤壤,清溪泛为黄流”。

但“外洋印度产茶日多,(武夷茶)行销日滞”,又因外商控制了价格,最终武夷“市疲山败”。

这说明了(  )

①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 ②生态环境被破坏 ③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使武夷茶叶失去海外市场 ④鸦片战争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日益提高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的变动主要是(  )

A.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B.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C.商品经济开始出现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出现

3.李鸿章自称“一生风雨裱糊匠”,他的“裱糊”活动为(  )

A.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

B.创办上海发昌机器厂

C.创办继昌隆缫丝厂

D.创办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4.某历史学习兴趣小组为研究洋务运动确立了一个“守旧与创新”的主题,下列对该主题的理解正确的有(  )

①守旧是指洋务运动不愿引进西方先进科技 ②创新是指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③守旧是对洋务运动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而言的 ④创新是指洋务运动对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变革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读图,下列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

A.外国人在华开设工厂合法化

B.民族资本力量相对弱小

C.民族工业发展得到政府支持

D.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6.1873-1910年,我国农产品出口总值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促成这种趋势的因素不包括(  )

A.列强对华经济掠夺加强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C.自然经济进一步发展

D.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7.据《中国近代经济研究》统计,1912-1919年全国注册工厂在各省分布比例如下:

直隶(含天津)

江苏(含上海)

浙江

广东

山东

福建

湖北

奉天

其余省份

58%

19.82%

5.37%

4.22%

3.96%

2.56%

2.43%

2.43%

1.02%

该组统计数据所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当时的中国(  )

A.民族工业已摆脱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束缚而快速发展

B.民族工业在地区分布上严重不平衡

C.封建自然经济仍占据着绝对优势地位

D.民族工业的发展只是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8.中国民族工业在近代经历了产生、初步发展和进一步发展。

中国民族工业(  )

①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以轻工业为主 ②都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 ③一直受到中国反动政府的严厉限制 ④始终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束缚,但又往往对外国资本主义有依赖性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

9.毛泽东说:

“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讲到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

”毛泽东如此高度评价二人是因为他们(  )

①都为中国工业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②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③都是民族资本家的杰出代表 ④都是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0.费正清教授曾把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主要是因为(  )

A.工业结构不合理                           B.地区分布不合理

C.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                    D.军阀割据混战

11.钱理群在《天地玄黄》中记载了某民国杂志刊登的一则小品:

“法币满地,深可没胫,行人往来践踏,绝无俯身拾之者,谓之‘路不拾遗’。

”小品所反映的“路不拾遗”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

A.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12.假如你是一位解放前的民族资本家,那么,你的经历可能有(  )

①甲午中日战争后,创办了一家纺织企业,发展较快 ②一战期间,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利润丰厚 ③日军全面侵华时期,企业内迁 ④解放战争时期,因多种原因,企业最终倒闭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第四单元练习

1.某同学对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一五”计划进行调查研究,寻访历史见证人,了解当时工业化起步的有关史实。

下列该同学的调查结论中与当时时代相吻合的是(  )

A.主要重工业集中在东北地区

B.建立起完整合理的工业布局

C.农村正在进行土地改革

D.轻工业发展速度最快

2.下面为某一年我国国民经济状况表。

“某一年”最有可能是(  )

农业

工业

总产量

总产量

原计划

比上年增长8.5%

3216亿元

2200万担

比上年增长5.7%

670万吨

2亿吨

实际完成

比上年增长11%

3400亿元

2400万担

比上年增长8.5%

720万吨

2.17亿吨

A.1948年                                          B.1957年

C.1962年                                         D.1977年

3.1958年,某领导到江苏视察水稻丰产实验田。

他问当地的党委书记,亩产可以达多少?

回答说,可以达5000千克。

领导说,还能再多吗?

你们这里条件好,再搞一搞深翻,还能多打些。

产生这一认识的原因是(  )

A.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群众精神振奋,斗志昂扬,生产积极性高

B.当时国家领导人对农业特别重视,提出“以粮为纲”

C.人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有了正确的认识

D.人们迫切要求发展生产力而夸大了主观努力的作用

4.“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是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其中“不折腾”是吸取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哪些历史事件的教训(  )

①农业合作化运动 ②“大跃进”运动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文化大革命”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5.对下图所示有关新中国农业发展历程的准确理解是(  )

图一农业合作化图二土地承包合同书图三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A.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重大变革

B.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C.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D.不断探索符合国情的农业发展道路

6.中共八大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

①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 ②都明确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 

③都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 ④这两个会议有一定的继承性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7.下面为我国农村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情况表,对储蓄存款额增加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

时间

1986年

1990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农村储蓄(万元)

61834

257791

638836

911066

1146639

A.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C.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D.农村土地所有制的改变

8.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

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

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  )

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B.承认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

C.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9.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

以下有关经济体制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改革

B.对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进行改革

C.方式是在城市和农村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目的是解放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国民经济

10.《三星智力快车》的主持人给出了某道题答题的提示语:

“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早被迫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改革开放后,最早开放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

”依据提示,正确的是(  )

A.上海                                       B.厦门

C.广州                                       D.汕头

11.国际舆论曾高度评价当代中国的开放举措:

“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它是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

这是指(  )

A.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

B.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C.创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D.开放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12.由下图“1996年浦东新区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图”可知(  )

固定资产投资

百分比(%)

第一产业投资

0.4

第二产业投资

28.5

第三产业投资

71.1

A.浦东新区优先发展了农业

B.浦东新区优先发展高科技产业

C.浦东新区已经成为上海新的重工业基地

D.浦东新区是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第五单元练习

1.晚清时,大同还保留着一种叫“亮脚会”的习俗,妇女坐在自家的门口,伸出双脚让过路人观赏品评。

民国初年,女子的脚再次被展示在稽查员和大众面前,不过这次不再具有文化上的“荣光”,而是作为铭刻于女性身体上的耻辱。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传统思想的崩溃                                  B.革命运动的开展

C.进步人士的推动                                  D.资本主义的发展

2.1866年某旅客从天津到上海途中餐饮情况:

“所食者,无非烧炙,牛羊鸡鱼,再则糖饼、苹果……饮则凉水、糖水、热牛奶、菜肉汤、甜苦洋酒。

”以上材料说明当时(  )

A.西餐已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主流

B.西餐馆主要分布在沿海通商口岸

C.西餐馆服务周到、营养卫生

D.西餐馆已由通商口岸进入内地

3.辛亥革命后,社会上流传着一首打油诗:

“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

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

”对该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诗中涉及服饰改革和不缠足两种社会现象

B.当时服饰改革迅速推广到全国各地

C.服饰改革紧跟社会变革的步伐

D.辛亥革命推动了国人服饰的变化

4.浸透汗水、打着补丁的咔叽布工装,斜纹布军装,洗得发白的中山装,共同引领着20世纪70年代朴素、单调的服装潮流。

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①当时商品供应匮乏 ②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 ③人们不喜欢穿着打扮 ④受民国时期服饰的影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③④

5.票证是鲜活的历史,左侧的票证告诉我们,当时(  )

A.经济发达,丰衣足食

B.生产力水平低下

C.股票市场非常活跃

D.经济法规健全,市场秩序良好

6.1876年6月,英国商人未经允许建造了一条从上海到吴淞的客运铁路。

不久,火车在江湾一带轧死行人,导致民情汹汹。

清政府遂以28.5万两白银赎回淞沪铁路,拆毁并掷入大海。

这段材料说明中国近代铁路交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

A.列强的压制                                   B.中国财力有限

C.思想观念落后                        D.洋人胡作非为

7.假如你要准备写一篇关于“新中国铁路事业”的小论文,有下列写作提纲,其中正确的是(  )

A.新中国成立之初,大力发展沿海铁路

B.“八五”“九五”期间,国家相应减少了铁路资金投入

C.20世纪末,中国铁路运营总里程居世界第一位

D.机车、铁路技术改造成为铁路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8.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在中国航空史上的意义是(  )

A.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水平已经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B.标志着中国民航事业拉开了序幕

C.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D.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9.1880年4月25日的上海《申报》发表了以下竹枝词:

“无数关山一线通,人工巧制夺天工。

”“两地情怀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

”词中提到的是(  )

A.有线电报                               B.无线电报

C.固定电话                               D.移动电话

10.“饮早茶,叹(粤语,意为享受)报纸”仍为当今广州的一大民俗。

报刊对近代中国所起的影响包括(  )

①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②开阔了民众的视野 ③大大丰富了下层民众的精神和物质生活 ④进步报刊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1.下列关于影视事业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  )

A.《风云儿女》的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B.《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中国电影走向辉煌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

D.1958年,上海电视台开始试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12.用QQ聊天、用Email发邮件、用Blog(博客)写日记,已成为很多中国人的生活习惯。

这表明(  )

A.邮电通信事业获得了新发展

B.广播影视成为民众文化生活的主体

C.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与交往方式

D.新技术、新观念深入人心

第六单元练习

1.“美国资本家用小麦和玉米代替煤炭作燃料,把牛奶倒进密西西比河,使这条河变成了‘银河’。

巴西一年就有2200万袋咖啡倒入大海。

”这则材料从侧面反映了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  )

A.来势汹涌                   B.范围广

C.破坏性强                               D.持续时间特别长

2.1931年,在美国纽约州的一所小学里,有一位教员劝一个小女孩回家吃点东西,可小女孩有气无力地说:

“不行啊,我们家是轮流吃饭,今天该我妹妹。

”这表明(  )

A.罗斯福新政的效果还不明显

B.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与中国人不同

C.美国贫富差距悬殊

D.经济危机使美国人民生活极其艰难

3.20世纪30年代初的美国,人们将流浪者的窝棚叫“胡佛小屋”,把这些小屋聚集的地区叫“胡佛村”,把裹身取暖的报纸叫“胡佛毯”。

对此正确的解释是(  )

A.胡佛总统的经历与此有关

B.人们以此纪念胡佛总统

C.胡佛总统任职时人民生活困难

D.人们对胡佛政府反危机措施失败的发泄

4.面对几年来被大萧条折磨得精疲力竭的美国前总统,一位雕塑家说:

“如果你放一朵玫瑰花在胡佛手里,它就会枯萎。

”导致如此恶局的原因是(  )

A.个人能力不足

B.坚持自由放任政策

C.国际环境影响

D.灰心绝望情绪

5.20世纪3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给富兰克林·罗斯福的信中说:

“我们把您任总统之日作为一个新的经济时代的开端。

”这里“新的经济时代”是指(  )

A.“自由放任”的经济时代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时代

C.“福利国家”的时代

D.发展“新经济”的时代

6.面对经济大萧条,改革往往是渡过危机的重要手段,下列组图展现了20世纪30年代西方某国改革中采取的一些措施。

下列对这一改革的看法最符合史实的是(  )

A.经济“滞胀”诱发了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