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导游词211稿.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954078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96 大小:137.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梅州导游词211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梅州导游词211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梅州导游词211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6页
梅州导游词211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6页
梅州导游词211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梅州导游词211稿.docx

《梅州导游词211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梅州导游词211稿.docx(9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梅州导游词211稿.docx

梅州导游词211稿

梅州导游词

综合篇

一、概述

梅州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全市总面积为1.58万平方公里,现辖梅县、蕉岭县、平远县、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兴宁市和梅江区六县一市一区,全市总人口约500万人,其中客家人占97%以上,在六县一市一区中,除丰顺县有潮汕人和极少数畲族等少数民族外,其它都是“纯客住县”。

梅州地处五岭山脉以南,全市山地、丘陵面积占80%以上,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市。

梅州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山川秀丽,景色宜人。

梅州旧称嘉应州,是著名的“世界客都”。

乡土气息浓郁的客家历史文化、客家风土人情、客家村落民居都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梅州又是著名的“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和“山歌之乡、金柚之乡、单丛茶之乡”。

梅州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较快,以青山绿水、客家风情为特色的旅游产品丰富多彩,主要旅游景区(点)有雁南飞、雁鸣湖、汤湖热矿泥山庄、千江温泉等旅游度假区,有阴那山、五指石、七目嶂、合水湖、龙鲸河等自然山水景观,有叶剑英故居和纪念馆、人境庐、丘逢甲故居等名人故居,有南华又庐、仁厚温公祠、花萼楼等客家民居,还有灵光寺、神光寺、千佛塔、万福寺等宗教胜地。

梅州物产丰富,有水果、名茶、名烟、酒类、梅菜、牛肉干等各种客家特产,此外还有陶瓷、竹编、木雕、石雕等传统工艺。

客家菜是粤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采用山区的物产为主要原料,保留着一定的中原风味,具有咸、香、肥的特色,以砂锅菜见长,特色名菜有酿豆腐、盐焗鸡、梅菜扣肉、肉丸等。

二、地理环境

梅州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0.6℃—21.4℃。

无霜期300天以上,年平均降雨量约1500毫米。

由于土壤肥沃,阳光充足,生态环境良好,梅州一年四季树木常绿,鲜花常开,空气清新,景色宜人。

梅州地势北高南低,岭谷相间。

山体大体呈东北—西南走向。

从西北向东南排列,主要山脉有:

西北部为项山甄山脉,它是武夷山脉的延伸部分,主峰项山甄(平远与寻乌交界处),海拔1530米,为梅州第二高峰,七目嶂(五华与河源交界处),海拔1318米,为五华最高峰、梅州第三高峰;中间是阴那山山脉和莲花山脉,它东起大埔,西至五华,绵延300多公里,其中高逾千米的山峰共19座,其中铜鼓嶂(丰顺与大埔交界处),海拔1560米,是梅州最高峰。

阴那山海拔1298米,为梅县最高峰,梅州第四高峰;东南部为凤凰山脉,它沿大埔、饶平、丰顺、潮州等交界处延伸,主要山峰有西岩山(大埔),海拔1235米,释迦岽(丰顺),海拔1283米。

山脉中夹着兴宁盆地、梅县盆地、蕉城—新埔盆地、汤坑盆地、水寨盆地、石正盆地、大柘盆地等,这些盆地是梅州重要的农业基地和人口聚居地。

梅州水资源丰富,集雨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3条,其中主要河流有韩江、梅江和汀江。

梅江是梅州的母亲河,其起源于陆丰与紫金交界的乌突山七星岽,沿莲花山脉北麓,自西南向东北流经五华(至水寨段称琴江)、兴宁、梅县、梅江区,在大埔的三河坝与梅潭河、汀江交汇,流入韩江,再经潮汕平原后归入浩瀚南海。

梅江从发源地到三河坝全长307公里,流域面积达13900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五华的周江河、五华河,兴宁的宁江河,梅县的程江河、石窟河、松源河等。

此外,梅州还有众多的水库,为梅州的农业灌溉、饮用水源、防洪防涝、发电和山水旅游开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三、历史渊源

1、梅州建制及其变迁

梅州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1994年被国务院列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从南朝齐(公元479-502年)设程乡县开始,至今已有1400余年历史。

五代十国南汉乾和3年(公元945),升程乡县为敬州,北宋开宝4年(公元971)因避宋太祖祖父赵敬之讳,改敬州为梅州。

后经多次变更建制,在清雍正11年(公元1733),程乡升格为直隶嘉应州,统领兴宁、长乐、平远、镇平四县加上本属的程乡县,称“嘉应五属”,直属广东省辖。

民国3年(公元1914)废州府制,梅州改名梅县。

新中国成立后,于1949年10月设置兴梅专区,辖梅县、兴宁、五华、大埔、丰顺、蕉岭、平远7县。

后并入汕头专区,1965年7月从汕头专区分出设立梅县专区,1970年改为梅县地区。

1988年撤销梅县地区改建为梅州市。

2、客家人大迁徙

客家先民经历了五次大迁徙的历程,完成了从中原向南方迁徙和从闽粤赣向外迁移的过程,从而形成完整的客家民系,其迁徙大概经历了五个时期:

第一次迁徙东晋怀帝永嘉5年(公元311年),由于西北方蛮族入侵中原,形成了“五胡乱华”的局面。

东晋统治者被迫将国都从洛阳迁到南京,中原地区的许多官员、平民也随之南迁。

这些人多数暂居在江西鄱阳湖周围,有的到了安徽、福建,有一些还到了广东的大埔县。

这些中原汉人为了避免和原户籍者发生混淆,新来者的户籍便称为“客”。

晋元帝大兴四年(公元312年)特别下诏,正式肯定这种附设客籍的作法,称之为“给客制度”。

客家人最早的祖先,就是来自东晋时代南下避难的那批中原人。

第二次迁徙唐代末年,因黄巢起义(公元874-907),第一次南迁至江西、安徽等地区的客家先民,倍受战乱蹂躏,客户居民不得不再向南迁移至皖南、赣南、闽西、粤东等地。

其集中聚居地是福建宁化石壁一带。

第三次迁徙北宋末、南宋初(公元12世纪初),因金人、元人相继大举入侵中原,宋高宗南渡,又引发了一次中原汉人大规模南迁避难的浪潮。

而客户居民,不少人都参加了抵抗元兵的战斗。

宋亡后,他们只好退往更偏僻的粤东、粤北地区。

第四次迁徙清代初年,客家人的祖先前三次大迁徙都是为了避难求生,被迫离乡背井客居他乡。

这时生活已较安定,家族都经过了数代的繁衍,人口增加很多。

在偏僻的山村,人多地少,难以为生,必须向外发展。

清康熙年间,定了“移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政策,鼓励客家人向外迁移,形成了客家人赣闽粤客家地区向四川、湖南、广西、台湾等地迁移的热潮。

第五次迁徙清末,客家人洪秀全领导太平军在广西起义。

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后,许多客家人在清政府的压力下迁徙到广东南方山区、海南岛等地居住,不少人向海外移民(过番)。

因而形成了客家人遍布全国很多地区和南洋一带的新局面。

今天,客家人分布的地域已很广,在大陆有5512.8万人,台湾460万人,香港125万人,澳门10万人。

广东、江西、福建、广西、四川、湖南、湖北、贵州、海南、台湾等18省(区)都有客家人。

主要聚居地在粤东、粤北、闽西南、赣东南和台湾一带。

在国外侨居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菲律宾、毛里求斯、印度、美国、加拿大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数约300多万人。

四、著名的“三乡”

梅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美称。

1、文化之乡

梅州,是我国中原文化与百越文化的交汇点,是宋以来客家人的集散中心,也是目前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

由于梅州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历史上客家人多次大规模的迁徙活动,使梅州成为具有典型客家特色的文化区域。

梅州文化的兴盛发轫于宋代,各地办起了许多“社学”、“文学”、“书院”迄今用逾千载,兴学之风不衰。

至清代中期,文化教育事业已相当发达。

乾隆、嘉庆年间,科第中试为全省之冠,故有“五科五解”的美称。

乾隆15年(公元1750年),王之正任嘉应州官时,特置“人文秀区”牌坊立于衙前大街,以志梅州文化之盛。

清代状元吴鸿在广东省督学时,赞誉梅州“人文为岭南冠”。

此时涌现出不少知名学者,如宋湘、黄遵宪、丘逢甲、胡曦、丁日昌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梅州之所以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化之乡”,有其深远的历史渊源和环境背景。

从历史上看,客家人的祖先来自文化中心的中原地区,其中有许多是“衣冠世家、书香门第”,文化素质较高,历来有重视文化教育的传统。

从地理环境上看,梅州地区山多田少,人多地少,谋生艰难,文化知识便成为客家人生存竞争的主要手段。

所以,即使再穷再苦的人家,都会不惜一切,那怕是卖田卖屋都要供子女上学读书,读书已成为客家人的传统美德。

千百年来,客家地区传唱着这样一首童谣:

“蟾蜍罗,咯咯咯,唔读书,么老婆┅┅”。

在梅州,从政府到百姓,都非常重视教育,大家可以发现,不论在城镇还是乡村,学校的校舍相对其他建筑物都是比较好的。

梅州的读书人在全省、全国乃至世界都是有名的。

梅州城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1994年国务院批准颁布),梅州城坐落在梅江河谷平原上,是梅州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梅州”得名皆因当时本地有梅溪(梅江),两岸多梅花之故。

城市面积34平方公里,人口37万,以梅江为界,分江北、江南两城区。

“一江两岸”建设集防洪、交通、观光、休闲于一体,颇具特色。

城区逐步发展成为具有“绿中城、城中水”为主要特色的生态环境良好的花园式现代化中等城市。

梅州城是千年古城,名胜古迹众多,客家风情浓郁,虽经历代沧桑湮没,现仍存或重修的有八角亭、孔子庙、千佛塔、状元桥、吕帝庙、安定书室、嘉应古桥、曾井等众多人文景观和名胜古迹。

嘉应学院是一所省属普通本科院校,由原嘉应大学和嘉应教育学院合并而成,有着91年的办学历史。

梅州在清朝时称嘉应州,嘉应学院由此得名。

  学院校本部校园占地面积1188亩,校舍建筑面积30.6万平方米。

学院有教职工100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85人。

现有普通全日制在校生11000多人。

已形成以本科教育为主体,有4个二级学院、17个系、4个教学部,36个本专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文学、理学、工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医学八大门类。

学院始终把质量作为立校之本,毕业生的就业率每年都在94%以上。

  学院具有鲜明的侨乡和客家文化特色,自办学以来,一直得到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大力支持。

至目前为止,海内外乡贤为学院共捐资6000多万元。

学院还与国内外许多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每年均有著名大学的专家、教授来校作访问学者,研究客家文化和讲学。

学院从1998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先后有来自美国、日本、阿根廷、泰国、印尼等国的学生来校学习。

学院校园环境优美,是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2、华侨之乡

梅州是广东省的重点侨乡之一,也是中国著名的华侨之乡。

目前梅州旅外侨胞达336万人,约占全国侨胞总数的1/10,相当于梅州现有人口500万的69%。

其中,梅县、梅江区、大埔、蕉岭、丰顺等华侨较多,主要分布在泰国、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

梅州华侨当年何以背井离乡、别妻离子、远涉重洋到异国他乡去谋生呢?

其原因大致可归纳为两个方面。

一是政治原因。

梅州人长期以来,为躲避战乱和逃避统治者的压迫,从南宋开始,在清朝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后,到1927年国民党叛变革命等政治斗争中,都有大批人迁居国外;二是生活所迫。

梅州原是穷乡僻壤,山多田少,人多地少,粮食不能自足,碰上灾年,就有不少人背井离乡,出走南洋,另谋生路。

他们大多定居在东南亚各国。

有一些人辗转迁徙,足迹遍及美、非、欧各洲。

多年来,华侨虽然身居海外,却时刻思念着祖国和家乡,具有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

从辛亥革命、抗日战争到建立新中国的伟大斗争中,旅居海外的华侨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在梅州各地,处处可见海外侨胞对家乡的“赤子之心”项目工程。

很多路名、桥名、校名、楼名都是以华侨名字命名的,如彬芳大道、宪梓大道,德龙桥、秀兰桥,家炳中学、进光中学等等。

仅以华侨对梅州文化教育的贡献来看,解放前,每个县都有华侨捐资建的各类中学和小学。

解放后,更有田家炳、曾宪梓等爱国华侨,为梅州的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在梅州的最高学府嘉应学院,每一栋大楼,都记载了华侨对教育事业的支持。

海外华侨在积极支持梅州文化教育事业的同时,大力投资家乡建设,建桥修路,发展各种产业,为梅州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在梅州,有很多中西合璧的建筑,成为梅州独特而具有欣赏价值的人文景观,如万秋楼、联芳楼、南华又庐等,既是侨乡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具有吸引价值的民居旅游景观。

3、足球之乡

梅州是著名的足球之乡,足球运动的普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是亚洲球王李惠堂、国家著名足球教练曾雪麟的故乡。

在足球界,有种说法为“北有足球之城(大连)、南有足球之乡(梅州)”。

1956年国家体委授予梅县“足球之乡”称号,1964年国家确定梅县为全国足球运动10个重点县之一,“足球之乡”因而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

1873年,外国传教士将近代足球技术介绍到五华。

梅县现代足球运动起源于1914年。

从此,足球运动在梅州城乡蓬勃发展,成为山区人民群众最为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

在这里,出了名扬世界的“亚洲球王”李惠堂。

新中国成立以来,梅州先后为国家和13个省、市输送了足球运动员和教练员270多名,其中有中国国家队主教练、队员35人,包括曾雪麟、蔡锦标、杨宁、王惠良、张小文、池明华、郭亿军、谢育新、伍文兵、吴伟英等。

在征战雅典奥运会的中国女子足球队里,就有一位来自我市五华县的优秀球员———钟金玉。

    “看戏要看梅兰芳,看球要看李惠堂。

”这是上世纪30年代在上海流传的一句话。

到现在,有关李惠堂的不少传奇故事,还在梅州大地广为流传。

李惠堂和足球,已经成为梅州闪亮的“名片”。

李惠堂是五华锡坑人,1934年,第十届远东运动会上荣获“亚洲球王”称号。

1976年,在联邦德国一家权威性足球杂志组织的评选活动中,李惠堂同贝利(巴西)、马修斯(英格兰)、斯蒂法诺(西班牙)、普斯卡士(匈牙利)一起被评为“世界五大球王”。

一代球王的风采,至今名扬世界。

近年来,梅州社会各行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开发性农业有了突破性的进展,拥有“金柚之乡”、“单丛茶之乡”、“山歌之乡”等美誉。

五、世界客都

梅州,被誉为“世界客都”。

自明、清以来,随着客家文化重心的历史性转移,梅州作为客家“大本营”的中心地位日渐形成,如同赣州作为客家摇篮,汀州被视为客家祖地一样,梅州作为客家民系的最终形成地和最大聚居地,其世界客都地位已逐渐被世界所认可。

       

梅州,拥有独特的客家话、客家名人、客家妇女、客家民居、客家美食、客家山歌等文化使“客都”充满魅力,而正在扩建中的叶帅纪念馆、黄遵宪纪念公园,建设中的客家民俗博物馆和东山文化教育基地等“三馆一基地”重点文化工程,将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客都”地位。

1、客家人

客家人来历:

梅州居民大部份为“客家人”。

何谓“客家人”?

“客”是与“主”相对而言的,“客家”先民是由中原的河南、河北、陕西、山东一带迁徒而来,是古代汉民族的一支。

上代多为仕官之家、书香门第。

后因战乱、饥荒等原因,逐渐南迁定居南方各省。

因多住山区与外界极少往来,保留了较多的古代汉族风俗和语言,因而自成一“家”。

今天全国汉族八大方言之一的操“客家方言”的民系称为“客家人”。

2、客家方言

客家方言又称客家话、客话,因为客家话中称“我”为“嘊”,“什么”为“麻个”,又有人称嘊话、麻个话。

它是客家人的独特语言,也是客家文化最显著的标志之一。

客家人笃信自己的格言:

“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

故客家话世代相传,成为联系客家人的纽带,充满亲切的认同感。

形成于宋末元初,今天的客家话保留了大量唐宋时期的古汉语音韵,如乌(黑)、面(脸)、食(吃)、颈(脖子)、滚(沸腾)等,常见于日常用语中,具有浓厚中州文化色调。

而地名则多用嶂、岌(yin)、石祭、背字为首尾表示地名,除了反映客家多山环境外,很多都是古汉语用字。

所以客家话被称为唐宋中原古汉语的“活化石”。

客家话在广东三大方言中,是最接近普通话的。

从客家方言的变迁与成熟过程来看,当今梅州客家话已成为客家方言中的“普通话”,为海内外所认同并为传媒所选中采用。

目前,全世界客家人公认的纯正客家话是以梅县话为标准音的,国家广播电台客家话播音亦采用梅县话。

在梅州,客家话播音已成为广播电视台的一大特色,《客家话方言词典》也已修订出版,客家话成了梅州维系世界客家人的重要“情感纽带”,不少阔别故土多年的海外客家人都以“乡音未改”为荣。

3、客家妇女

 外地人来梅州,感触最深的要数勤劳智慧的客家妇女。

客家妇女素以温顺贤惠及罕见的勤劳、刻苦和俭朴的性格著称于世,大文豪郭沫若曾为此写下“健妇把犁同铁汉,山歌入夜唱丰收”的诗句。

客家妇女“耕、种、樵、臼、炊、纺织、缝纫之事,皆能一身兼之;事翁姑、教儿女、理家政、井井有条,其聪明才力直胜于男子!

”传统上的梅州客家妇女,个个都必须具备“四头四尾”的本事,这“四头四尾”就是“家头窑尾”、“田头地尾”、“灶头锅尾”、“针头线尾”,为什么客家妇女能炼就这些本事呢?

这应该与客家人的历史和环境有密切联系的。

客家先民是从中原迁徙而来,长期艰苦动荡的生活,必然要求女人与男人一样,翻山越岭涉水渡河、披荆斩棘、开创家园;在“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区环境中,生活艰辛,客家男子纷纷外出做工、经商、读书、求官、革命,而操持家庭和教育子女的重担便落在她们肩上。

所以客家妇女不缠足不束胸,身体健壮,以适应繁重的体力劳动。

客家妇女热情开朗,喜唱山歌,以表达生活、劳动及爱情的喜怒哀乐,从歌中表露出其敏捷才思,如歌仙刘三姐,使文人墨客也为之折服;客家妇女注重文化教育,不但支持丈夫、子女读书,自己也积极追求文化知识,在近代民主兴办新学,出现许多“才女”,如叶壁华,范夷香、黎玉贞被誉为“岭东三大女诗人”;“五四”运动后,许多客家妇女投身革命,出现了张剑珍、魏嬷、吕进娣、张华云等妇女运动的先驱和革命老前辈。

在红军长征坚持到最后胜利的数十名女红军中,就有三名是梅州客家妇女,她们是李坚真、萧月华、郭丁梅。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如今所称的“客家女”、“客家妹”的地位提高,并继承前辈的优良品德和创业精神,他们自强、自立、自重,成为客家一支朝气蓬勃的生力军;自改革开放后,有许多“客家妹”走出梅州山区,到发达地区去谋求发展,她们的精神风貌颇受当地人称赞。

六、各县区概况

1、梅县概况

梅县位于梅州市中部,南北朝置县,历1400多年。

全县总面积2755平方公里,2002年末总人口60.55万人。

旅居海外华侨和港澳台同胞共80多万人。

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叶剑英元帅的故乡,素有“华侨之乡”、“文化之乡”、“足球之乡”的称誉。

梅县四面环山,是周高中低盆地,盆地面积100平方公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长冬短,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全县矿产、水力和森林资源非常丰富。

主要矿藏以煤、铁、锰石灰石为主。

水能蕴藏量40万千瓦。

全县森林面积28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9.4%。

近年来,梅县先后被国家评为“水果百强县”、“全国文化先进县”,授予“中国金柚之乡”、“中国山歌艺术之乡”等光荣称号。

梅县名胜古迹众多,有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的叶剑英元帅故居纪念馆,国家AAAA级景区雁南飞茶田度假村和雁鸣湖旅游度假村,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灵光寺、元魁塔,风景秀丽的阴那山五指峰,中西合璧的典型建筑“联芳楼”,“九厅十八井”的南华又庐,这些景区(点)每年都接待大批中外游客。

经国务院批复,梅县新县城于1993年实施建设,1999年9月28日,梅县党政机关正式迁入新县城。

至2002年底,共投入34亿多元兴建各类建设项目2550多项,初步形成了“三纵六横”道路网络,城市配套设施建设目趋完善,一座具有客家风貌,富有特色,环境优美的新城区已在梅江河畔崛起。

2、蕉岭县概况

蕉岭位于梅州北部,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处,距梅州45公里。

全县有10个镇,面积为960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5万人。

蕉岭又是著名的侨乡,祖籍蕉岭的港、澳、台胞达50多万人,其中台胞达46万人。

蕉岭于公元1633年(即明崇祯六年)建县,原名镇平县,1914年易名蕉岭至今,县城设蕉城镇。

蕉岭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有丰富的山地资源、森林资源和水资源,生态环境优越,土特产品极为丰盛,青榄、金橘、黄皮果、茶叶等品质优良,山溪的河鲜、山林中香菇、木耳、竹笋等环保食品深得人们的青睐。

蕉岭具有得天独厚自然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

长潭风光,旖旎多姿;皇佑奇峰,崎岖险峻;镇山雄风闻名遐迩;逢甲故居、桂岭书院、文福古塔等文物古迹众多,久负盛名。

蕉岭,人杰地灵。

古往今来,贤士蔚兴,人才辈出。

晚清爱国保台志士、诗人、教育家丘逢甲,辛亥革命中复台志士罗复兴,抗日英雄谢晋元,著名数学家丘成桐,化学家丘应楠等皆是蕉岭近现代名人。

悠久历史,传统文化,青山绿水,培育了蕉岭人民勤劳、善良、热情、好客的优良品德。

3、平远县概况

平远县地处粤东北部,毗邻赣、闽两省,属梅州市管辖,总面积1381平方公里。

全县设16个镇,153个管理区,7个居委会,总人口25万,因其界于武平(福建)、安远(江西)之间,故称为“平远”。

平远县历史悠久。

据70年代出土的古窑址考证,远在5000年前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群在这块土地上生息,平远于1949年设县,隶属兴梅专区,1952年与1959年曾分别与蕉岭、兴宁并县。

1961年复设平远县至今。

县城设大柘镇。

平远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有丰富的山地资源、森林资源和水资源,生态环境优越,土特产品极为丰盛,脐橙、梅菜、萝卜苖茶等特产享誉盛名。

平远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民风纯朴,具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北部差干的五指石、南部石正的南台石山、城郊的紫棱山均属丹霞地貌景观,为古今游人向往的风景名胜。

其中,五指石山石奇特、森林茂密、古迹众多,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

平远的热柘具有丰富的地热资源-热柘温泉。

人文景观有大型围龙屋丰泰堂和著名侨领姚德胜故居。

4、大埔县概况

大埔地处梅州东部,地域面积为2467平方公里,总人口约51万人,海外侨胞约50万人,县内居民均为客家人。

是广东省著名的“华侨之乡、文化之乡、陶瓷之乡、名茶之乡”,还有广东省文化厅授予的“汉乐之乡”。

大埔县历史悠久,秦汉时属揭阳县地,东晋时立义招县,属义安郡。

隋朝时改万川县。

唐朝废万川改光德乡并入海阳县,属潮州。

明嘉靖五年改名大埔县,属潮州府。

1949年解放后,先后属兴梅专区、粤东行政区、汕头专区、梅县地区。

1988年始属梅州市。

县城设湖寮镇。

大埔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特产品极为丰盛,有陶瓷、茶叶、蜜柚、豆腐干、木雕、根雕等,高陂镇号称粤东的“瓷都”、“白玉城”,其陶瓷品种多、产量丰、工艺精美,畅销国内外。

西岩山茶是茶中精品,以“清、香、甘、滑、醇”而享誉海内外。

大埔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民风纯朴,山清水秀,人才辈出,具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以西河张弼士故居为中心的客家民俗文化村融合了客家民俗文化和张裕酒文化,是省级重点开发景区。

三河坝地处水陆交通枢纽,两岸山峰耸翠,如诗如画;东岸,国家级革命遗址保护单位——三河坝战役烈士纪念碑雄踞笔枝山头;西岸,有明代兵部尚书翁万达墓、中山纪念堂等景点;山河电站库区的水上乐园为人们假日休闲增添了好去处。

埔梅交界的阴那山雄奇险峻,云雾缥缈、怪石嶙峋。

“千年古刹”万福寺依山而建,是韩江水系四大名寺之一。

风光秀丽的丰溪林场是著名的省级自然保护区,区内古木参天,珍稀动植物众多,构成了天然生态公园。

双髻山峰高路陡、竹海蕉林、石奇洞幽、寺庵掩映。

具有客家民居特色的花萼楼和方石楼历史悠久,规模宏伟,堪称世界民居建筑奇观。

另外,前新加坡总理李光耀祖居以及“父子进士”石牌坊等都是著名的人文景观。

原始秀丽的山川田野,神秘古朴的客家民居,醇厚浓郁的客家风情,这就是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大埔。

5、丰顺县概况

丰顺县地处广东省东部,东毗潮州,南邻揭阳,西连五华、兴宁,北接梅县、大埔。

是梅州市和赣南、闽西地区通往潮汕沿海的必经之地。

全县总面积2710平方公里。

全县总人口65万,其中畲族360多人,其余为汉族。

居民主要操客家话和潮州话。

旅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达40多万人,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各国,尤以泰国为多。

是著名的“华侨之乡”和“温泉之乡”。

全县水陆交通便利,客货运输快捷,广梅汕铁路、梅汕高速公路和国道206线贯通南北,县城南端有火车货运站、客运站。

省道1940线、1935线及韩江水流横贯东西。

  丰顺县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山清水秀。

县城年平均气温21.4°C,年日照时数1938.8小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