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大师城市规划方案思想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949835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03.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大师城市规划方案思想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外国大师城市规划方案思想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外国大师城市规划方案思想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外国大师城市规划方案思想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外国大师城市规划方案思想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外国大师城市规划方案思想史.docx

《外国大师城市规划方案思想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大师城市规划方案思想史.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外国大师城市规划方案思想史.docx

外国大师城市规划方案思想史

1、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理论渊源

(空想社会主义——英国关于城市卫生和工人住房的立法——巴黎改建——城市美化运动——公司城)

理论渊源:

1、空想社会主义

莫尔—“乌托邦”;欧文—“新协和村”;傅立叶—“法郎吉”;康帕内拉—“太阳城”。

2、英国关于城市卫生和工人住房的立法

1833年英国成立委员会专门调查疾病的原因,1842年通过了《关于英国工人阶级卫生条件的报告》,1844年成立了英国皇家工人金额及住房委员会,184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法》,1890年颁布“工人住房法”。

3、巴黎改建

1853年欧斯曼为巴黎的行政长官对巴黎进行了全面的改建。

•1)、完成巴黎的“大十字”干道和两个环形路。

•2)、市中心的改建,以卢浮宫、宫前广场、协和广场、雄狮凯旋门一代最为突出。

•3)、美化巴黎面貌,对道路宽度和沿路建筑物的高度都规定了比例,屋顶坡度也有定制。

•4)、建设两种绿地:

一种是塞纳河畔的滨河绿地,一种是宽阔的花园式林荫大道。

•5)、巴黎改建把市中心分散成几个区中心,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适应了因城市结构变化而产生的分区要求。

•6)、市政设施上有重大成就。

4、城市美化运动

定义:

城市美化运动主要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许多城市针对日益加速的郊区化倾向,为恢复城市中心的良好环境和吸引力而进行的城市“景观改造运动”。

前奏:

1850年末开始的公园运动。

开始:

是以伯恩海姆所做的“芝加哥规划”为开始。

城市美化运动中做出最重要贡献的是F.L.Olmsterd,他于1859年设计了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开敞空间纽约中央公园。

核心思想:

恢复城市中失去的视觉秩序和和谐之美,采用古典主义加巴洛克的风格手法设计城市。

意义:

城市美化运动的目的是期望通过创造一种新的物质空间形象和秩序,以恢复城市中由于工业化的破坏性发展而失去的视觉美与和谐生活,来创造或改进社会的生存环境。

然而这个活动的局限性是很明显的,很少从居民福利出发,很少考虑在根本上改善布局的性质,它并未给予城市整体以良好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内容:

1)“城市艺术”通过增加公共艺术品,包括建筑、灯光、壁画、街道的装饰来美化城市。

2)“城市设计”将城市作为一个整体,为社会公共目标,而不是个体的利益进行统一设计,城市设计强调纪念性和整体形象及商业和社会功能,包括户外公共空间的设计,并试图通过户外空间的设计来烘托建筑及整体城市形象。

3)“城市改革:

努力把社会改革与政治改革相结合,因为大量的社会底层拥挤在缺乏基本健康设施的区域,形成各种犯罪、疾病和劳工动乱的发源地,是城市变得不适宜居住。

4)“城市修葺”强调通过清洁、粉饰、修补来创造城市之美,包括步行道的修缮、铺地的改进、广场的修建等。

5、公司城

公司城的建设是资本家为了就地解决工人居住问题,从而提高了工人的生产力而出资建设和管理的小型城镇。

 

2、霍华德田园城市

著作——《明日的田园城市》

主要概念:

“田园城市”——为安排健康的生活和工业而设计的城镇,其规模要有可能满足各种社会生活,但不能太大;被乡村带所包围;全部土地归公众所有或托为社区代管。

“城乡磁体”——针对现有的城市和乡村都具有相互交织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霍华德提出城乡磁体概念,认为建设理想的城市,应兼有城与乡两者的优点,并使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像磁体那样相互吸引、相互结合。

“社会城市”——霍华德主张城市到达一定规模时,应停止增长、其过量部分应由临近的另一城市来接纳。

若干个田园城市围绕一个中心城市,构成一个城市组群,用铁路和道路把城市群连起来。

这种多中心的组合称为“社会城市”。

空间模式:

——城乡交融,群体组合的“社会城市”

(1)城市控制在一定的规模,对建成区用地的扩张进行限制;

(2)几个田园城市围绕一个中心城市组成系统

(3)用绿带和其他场地将相对独立的居住区隔开

(4)合理的居住,工作,基础设施功能布局

(5)各功能间拥有良好的铁路(交通)联系

(6)可以便捷地与自然景观接触

社会意义:

(1)实践:

1903年建立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奇华斯。

1920年建起第二座田园城市——韦林。

1930年建立了——威顿肖维。

(2)对近现代城市规划发展的贡献:

①在城市规划指导思想上,提出关心人民利益的宗旨,这是城市规划思想立足点的根本改变。

②针对工业社会中城市出现的严峻复杂的社会与环境问题,摆脱了就城市论城市的狭隘观念,从城乡结合的角度将其作为一个体系来解决。

③设想了一种先驱性的模式,一种比较完整的规划思想与实践体系,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及其发展都起到了重要启蒙作用。

④首先在城市规划中进行社会研究的先河,以改良社会为城市规划的目标导向,将物质规划与社会规划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3、盖迪斯的综合规划思想

著作——《进化中的城市》

理论内容:

1)城市综合研究地思想

盖迪斯强调城市规划不仅要注意研究物质环境,更要重视研究城市社会学以及更广义的城市学,因此,盖迪斯事实上是使西方城市科学由分散走向综合的奠基人。

盖迪斯所谓的“城市学”就是强调要用有机联系、时空统一的观点来理解城市,既要重视物质环境,更要重视文化传统与社会问题,要把城市的规划和发展落实到社会进步的目标上来,这是盖迪斯认识城市问题的理论思想的精髓。

2)区域协调的规划思想

盖迪斯是西方近代建立系统区域规划思想的第一人。

他强调把自然地区作为规划的基本构架,首创了区域规划的综合研究,指出城市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封闭的,而是和外部环境相互依存的。

盖迪斯提出了城镇聚集区的概念,具体论及了英国的8个城镇集聚区,并有远见的指出这并非英国所独有而将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现象。

3)调查实践的规划方法

盖迪斯用亲身实践表明了观察、调研对城市规划的极端重要性,提出了“先诊断、后治疗”的规划路线,并制定了“调查—分析—规划”的“标准”程序。

4)城市规划的人文关怀观

盖迪斯极度重视人文要素与地域要素在城市规划中的基础作用,因此他认为应该以人文地理学为规划思想提供丰厚的基础。

他指出将城市从旧技术时代引向新技术时代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目标之一。

盖迪斯深切关怀城市中广大居民的生活条件。

影响:

盖迪斯所有的思想、学说、实践中都闪烁着深刻的人文主义精神光辉,被尊奉为近代人本主义城市规划思想的大师。

作为一个城市规划方面的先驱者,虽然盖迪斯的成就很难在他有生之年被人充分认识到,但盖迪斯的思想强烈地影响了他的学生刘易斯•芒福德以及20世纪的其他规划思想家。

4、马塔带形城市

理论内容:

1882年西班牙工程师马塔提出带型城市设想。

他认为传统的从核心向外圈层扩展的城市形态已经过时。

它会使城市拥挤、卫生恶化。

在新的集约运输形式的影响下,城市将发展成带型。

城市发展依赖交通运输线成带状延伸,可将原有的城镇联系起来,组成城市的网络。

不仅使城市居民容易接近自然,又能将文明的设施带到乡间。

(1)城市依靠一条交通轴呈带形发展,宽度有限,理想情况下为500米,长度无限;

(2)沿交通脊布置一条或几条电气铁路和市政管线;

(3)将城乡结合起来发展;

(4)从一个或若干城市做多方延伸,可形成有机网络。

代表城市:

1882年,马塔在西班牙的马德里外围建设了一个4.8千米的带形城市,后于1892年又在马德里周围设计一条有轨交通线路,联系两个原有城镇、长度约58千米的马蹄形带形城市。

影响:

带形城市对日后西方的城市分散主义思想有一定影响。

二战后的哥本哈根、华盛顿、巴黎和斯德哥尔摩的规划中,都多多少少看到带形城市理论的影响。

5、戈涅工业城市

著作:

——《工业城市》

理论内容:

他在工业城市模式中,将城市的各个功能部分像机器零件一样,按照其使用需要和不同的环境需求,进行分区并严格的按照某种秩序运行。

1、工业城市人口为35000人;

2、城市各要素应进行明确的功能划分:

市中心、生活区,区内部设有小学、服务设施、疗养院及医疗机构、工业区、火车站;各区之间有绿带分隔。

3、各功能区之间留有空地,为城市各功能区的发展预留了空间。

4、主张应用先进的工程技术完成市政和交通工程。

影响:

理论最独特的贡献在于实行了城市的功能分区和适度分离,以最先进的交通方式加强各部分的联系,并且为城市的继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工业城”模型对后来的柯布西耶的集中主义城市、《雅典宪章》中的功能分区的思想等,都有重要影响。

6、西谛的城市形态研究

著作:

——《建设艺术》

他提出了以“确定的艺术方式”形成城市建设的艺术原则;强调人的尺度、环境的尺度与人的活动以及他们的感受之间的协调;强调与“环境合作”,强调像自然学习,强调空间之间的视觉关系,强调多姿多彩的透视感。

7、勒•柯布西耶的光辉城市:

著作:

——《明日的城市》、《光明城》

理论内容:

1、现代城市:

——明日城市

中心思想:

通过全面改造城市地区尤其是提高市中心区的密度来改善交通,提供充足的绿地、阳光和空间,以形成新的城市发展模式。

规划基本构思:

中心区除了必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外,规则性的在周围分布了24座60层高的摩天大楼中,可容纳近40万人居住。

在摩天塔楼围合的区域内及其周围是大片的绿地,建筑仅占总基地面积的5%。

在外围是环形居住带,大约60万居民住在多层连续的板式住宅内。

而在最外围规划的是容纳200万居民的花园住宅区。

整个城市平面呈现出严格的几何形构图特征,矩形的和对角线的道路交织在一起。

2、集中主义城市:

他的城市规划思想充满对工业时代的认同和赞美,主要观点:

1)城市必须是集中的,只有集中的城市才有生命力;

2)传统城市由于规模的增长和市中心拥挤程度地加剧已出现功能性老化,但市中心地区对各种事物都具有最大的聚合作用,因此需要通过技术改造来完善它的集聚功能;

3)拥挤问题可以通过提高密度来解决;

4)集中主义的城市并不是要求处处高度集聚发展,而是主张应该通过用地分区来调整城市内部的密度分布,使人流、车流合理地分布于整个城市;

5)高密度发展的城市,必然需要一个新型的、高效率的、立体化的城市交通系统来支撑。

影响:

他柯布西耶的规划思想,既可以说是成功的——战后西方国家以及广大的发展中国家都自觉或不自觉地采用了他的规划思想;也可以说是失败的——他提出的设计方案基本上被西方国家否决。

代表城市:

1)印度昌迪加尔规划(1951)——勒·柯布西耶

指导思想:

以城市形态象征生物体形,构成了城市地图特征。

规划内容:

近期15万人,远期50万人。

明确的功能分区,政治中心位于城市北部,地势居高临下,控制和俯视全城,采取强烈映衬手法,形象鲜明;商业中心位于近期几何中心,与文化中心毗邻,组成公关活动中心;工业区位于城市以北,文教区位于城区西部。

整体精美的道路设计,城市道路全部直角相交,还有一个组织在绿化系统中的自行车和人行系统。

干道之间构成邻里单位,内部沿东西道路布置商业和服务业设施,南北设置穿越整个邻里的绿化地带,并在其中设置学校和幼托。

缺点:

功能分区导致社会分化。

脱离印度国情,缺乏民族性。

城市布局过分有序、机械,建筑空间和环境尺度超人,丧失人情味。

2)巴西利亚:

(1956)——科斯塔

指导思想:

柯布西耶的密集城市模式;平面模拟飞机形象,象征巴西是一个迅猛发展、高速起飞的发展中国家。

规划布局:

“机头”是三权广场,政府所在地,广场上建筑群宏伟突出;机身是城市交通主轴;两翼为弓形横轴,“八”字形展开,是商业区、住宅区和使馆区等,顺应地形弯曲,与自然景观紧密结合;尾部是工业和印刷出版区;城市主轴和两翼成十字交叉,象征巴西是天主教国家。

现代化交通,规划为货运交通设置了专用线,为步行交通设置了地下通道和步行街,主干道交叉点设置大型立体交叉。

杰出的中心设计,建筑群体简洁、含义丰富。

环境美好。

现代主义、国际主义风格最集中的体现。

缺点:

过分追求形式,对经济、文化、社会和传统考虑欠缺。

尺度失衡,城市缺少人情味。

中心区过分高高在上。

霍华德与柯布西耶规划思想的不同:

1)基本模式不同:

分散发展与集中发展。

霍华德是希望通过分散的手段来解决城市的空间与效率问题;柯布西耶是希望通过大城市结构的重组,在人口进一步集中的基础上借助于新技术手段来解决城市问题。

2)规划理念与方法体系不同:

霍华德田园城市源自于对社会改革的理想,更多地体现人文关怀和对社会、经济问题的关注;柯布西耶对工程技术手段更为关心,希望以物质空间改造来实现改善整个社会的目标。

3)现代城市发展基本走向不同:

霍华德希望通过建设一组规模适度的城市来解决大城市模式可能出现的问题,遏制(特)大城市的出现;柯布西耶希望通过大城市内部空间的聚集方式与功能改造,使(特)大城市能够使用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

8、赖特的广亩城市:

著作:

——《消失中的城市》、《广亩城市:

一个新的社区运动》

理论内容:

他倡导的美国化的规划思想,强调城市中人的个性,反对集体主义,呼吁城市回到过去的时代。

赖特认为所谓的现代城市并不能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也不能代表和象征现代人类的愿望,是一种反民主的机制,因此这类城市应该取消。

“广亩城”是一个把集中地城市重新分布在一个地区性农业的方格网上的方案。

他认为在汽车和廉价电力遍布各处的时代里,已经没有将一切生活都集中城市中的必要,而最为需要的是如何从城市中解脱出来,发展一种完全分散的、低密度的生活、居住、就业结合在一起的新形式,这就是他规划设想的“广亩城”。

在这种反城市的城市中,每一户周围都有一英亩的土地来生产供自己消费的食物和蔬菜。

居住区之间以高速公路相连接。

沿着这些公路,建设公共设施、加油站等,并将其自然地分布在位整个地区服务的商业中心之内。

田园城市与广亩城市的区别:

1)社会组织方式不同:

田园城市是一种公司城的思想,试图建立起劳资双方的和谐关系;广亩城市是“个人”的城市,强调居住单元的相对独立。

2)城市特性不同:

田园城市是一种既想保留城市的经济活动和社会秩序,又想结合乡村自然优雅的环境,是一种折中的方案;广亩城市完全抛弃了传统城市的所以结构特征,强调真正的融入自然乡土环境之中,实际上是一种“没有城市的城市”

3)对后世影响不同:

田园城市模式导致了后来西方的新城运动;广亩城市成为后来欧美中产阶级郊区化运动的根源。

影响:

“广亩城”成为后来欧美中产阶级郊区化运动的根源,但是以小汽车作为交通工具来支撑的美国式低密度蔓延、极度分散的城市发展模式,对大多数西方国家而言是无法模仿的,20世纪90年代后更是被“新城市主义”思想所竭力反对。

9、伊里尔•沙里宁有机疏散

著作:

——《城市:

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

理论内容:

有机疏散是沙里宁为缓解由于城市过分膨胀所产生的各种弊病而提出的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的理论。

(1)有机疏散的思想,并不是一个具体的或技术性的指导方案,而是对城市的发展带有哲理性的思考。

(2)城市是一个不断成长的变化的机体。

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过程,城市规划是动态的,根治城市要从改变城市的形态和结构做起。

(3)用对生物和人体的认识来研究城市,由许多“细胞”组成,细胞间有一定的空隙,有机体通过不断地细胞繁殖而逐步生长,它的每一个细胞都向邻近的空间扩展,这种空间是预先留出来供细胞繁殖之用。

他认为城市就是一个有机体,是和生命有机体的内部秩序一致的,因此不能任其自然地凝聚成一大块,而要把城市的人口和工作岗位分散到可供合理发展的离开中心的地域上去。

(4)沙里宁认为以往的城市是把有秩序的疏散变成无秩序的集中,可以把无秩序的集中变为有秩序的分散。

有机疏散就是把传统大城市那种拥挤成一整块的形态在合适的区域范围分解成为若干个集中单元,并把这些单元组织成为在活动上相互关联的有功能的集中点,它们彼此之间将用保护性的绿化带隔离开来。

具体内容:

(1)将重工业、甚至轻工业疏散出去,腾出的大片用地应改建为绿地;

(2)城市中心设行政、事业及管理机构,中心的供应部门和许多家庭将疏散到新区去,降低市中心地区的人口密度;

(3)城市中个人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内容可集中分区布置,而不经常的“偶然活动”可分散布置。

改建目标:

1)针对工业社会中城市衰败地区的各种活动,按照预定方案,转移到适合于这些活动的地方去。

2)把腾出来的地区,按照预定方案,进行整顿,改作其他最适宜的用途。

3)保护一切老得和新的使用价值。

基本原则:

1)把个人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即沙里宁称为“日常活动”的区域,作集中的布置;

2)不经常的“偶然活动”的场所,不必拘泥于一定的位置,则作分散的布置。

代表城市:

——1918年大赫尔辛基规划方案。

影响:

有机疏散思想对以后特别是二战后欧美各国改善大城市功能与空间结构问题,尤其是通过卫星城市建设来进行疏解、重组特大城市的功能与空间——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10、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结构理论:

(芝加哥学派)

1)CBD2)过渡带3)低级住宅区1、中心商业区2、批发商业区、轻工业区3、低级住宅区

4)高级住宅区、轻工业区4、中等住宅区5、高级住宅区6、重工业区7、外围商业区

5)市郊居住区10)通勤区8、近郊住宅区9、近郊工业区

1)、同心圆理论(ConcentricZoneTheory)

伯吉斯(E.W.Burgess)于1923年提出。

城市分成为五个同心圆区域:

(1)居中的圆形区域是中心商务区(CBD):

是整个城市的中心,是城市商业、社会商务区、市民生活和公共交通的集中点。

(2)第二环是过渡区:

是衰败了的居住区。

(3)第三环是低级住宅区:

主要是工人居住集合式楼房、单户住宅或较便宜的公寓所组成。

(4)第四环是高级住宅区:

主要居住的是中产阶级。

(5)第五环是通勤区:

主要是一些富裕的、高质量的居住区。

2)、扇形理论(SectorTheory)

霍伊特(H.Hoyt)于1939年提出。

根据64个美国中小城市住房租金分布状况的统计资料和几个大城市的居住状况的调查,结论是:

1、城市就整体而言是圆形的,其核心只有一个。

2、交通线路由市中心向外做放射状分布。

3、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将沿交通线路向外扩大,同一使用方式的土地从市中心附近开始逐渐向周围移动,由轴状延伸而形成整体的扇形。

3)、多核心理论(Multiple-nucleiTheory)

哈里斯和乌尔曼于1945年提出。

影响城市中活动分布的基本原则:

(1)有些活动要求设施位于城市中为数不多的地区;

(2)有些活动受益于位置的互相接近;

(3)有些活动对其他活动容易产生对抗或消极影响,这些活动应当避免同时存在;

(4)有些活动因负担不起理想场所的费用,而不得不布置在不很合适的地方。

在这四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加上历史遗留习惯和局部地区的特征,通过相互协调的功能在特定地点的彼此强化,不相协调的功能在空间上的彼此分离,因此而形成了地域的分化,形成各自的核心,从而构成了整个城市的多中心。

Bardo和Hartman(1982):

“最合理的说法是没有哪种单一模式能很好地适用于所有城市,但以上三种理论能够或多或少地在不同的程度上适用于不同的地区。

12、社区运动

20世纪20年代提出“社区”概念。

社区:

居住在一个地区里进行共同生活的人群,在相互联系的经济和政治生活中形成一个具有一定程度上相同价值观念和相属的认同意识的相应实体单位。

四要素:

人、地域、相联系的有组织的社会经济活动及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构、维持集体生活所必须的共同行为规范及其制裁制度。

郊区整体规划社区模式:

奥姆斯特德和沃克斯设计。

采用曲线型的街道,尽端式道路,并在交叉口形成三角形的绿化休憩空间,街道两侧充满当地园艺特色的前院草坪,构成了开放空间景观的组成部分。

街道树木成行,使得道路在连续转弯时使人产生了新的心理期待。

在住区中心设置一个由商店和列车转换站构成的小型商业中心,配置学校、办公楼区、休闲场所,上下班也可乘坐小汽车,并在购物中心、就业中心、学校和其他目的地设置宽敞的停车场地,保证机动性和可达性。

13、雷德朋体系

雷德朋体系:

指在居住区中,设计与汽车到完全分离的步行体系,机动车道按照分级原则设计,从主要道路通向局部性支路,然后通向尽端路原则设计的。

服务于一组局部性居住的局部性通道。

特点:

1、绿地、住宅与人行道有机地配置在一起,道路网布置成曲线

2、行人和机动车在一个平面上隔离

3、建筑密度低,住宅成组配置成团,形成口袋形

4、相应配置公共建筑,将商业中心布置在住宅区中间,使住宅区的各部分通往中心的距离都相等。

目标:

解决居住环境中汽车与人之间的矛盾。

14、佩里邻里单位

著作:

——《邻里单位》1929

理论内容:

20世纪30年代,佩里提出一种“邻里单位”的居住区规划思想。

试图以邻里单位作为组织居住区的基本形式和构成城市的细胞,从而改变城市中居住区组织形式的缺陷。

城市交通由于汽车的迅速增长,对居住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干扰,区内应有足够的生活服务设施,以活跃居民的公共生活,有利于社会交往,密切邻里关系。

根据佩里的论述,邻里单位根据以下六个原则组成:

1)规模:

一个居住单位的开发应当提供满足一所小学的服务人口所需要的住房,它的实际面积由它的人口密度所决定。

2)边界:

邻里单位应当以城市的主要交通干道为边界,这些道路应该足够宽,以满足交通的需要,避免汽车从居住单位内穿越。

3)

开放空间:

区内设有占总面积10%的公园游憩用地,计划用来满足特定邻里的需要。

4)公共服务设施:

学校和其它机构的服务范围应当对应于邻里单位的界限,它们应当适当地围绕着一个中心或公共场所进行成组布置。

5)商业设施:

与服务人口相适应的一个或更多的商业区应当布置在邻里单位的周边,最好是处于交通的交叉口处与相邻的邻里的商业设施共同组成商业区。

6)内部道路系统:

邻里单位应当提供特别的街道系统,每一条道路都要与它可能承载的交通量相适应,整个街道网要设计得便于单位内的运行同时又能阻止过境交通的使用。

影响:

邻里单位的理论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

由佩里的工作伙伴赖特和泰恩规划的位于美国新泽西州的雷德朋新城诠释了汽车交通时代的邻里单位思想,成为第一个把邻里单位与人车分行思想结合在一起并付出实践的实例。

补充:

居住开发单元模式:

以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线划分,并不被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

每一居住开发单元内设有一整套居民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公共服务设施,规模以设置小学的最小规模为其人口规模的下限的依据,以单元内公共服务设施最大服务半径作为控制用地规模上限的依据。

1、扩大小区:

在干道间的用地内(一般约100-150hm2)不明确划分居住小区的一种组织形式。

其公共服务设施结合公交站点布置在扩大小区边缘,即相邻的扩大小区之间,这样居民使用公共服务设施有可选择的余地。

2、居住综合体:

是指将居住建筑与为居民生活服务的公共服务设施组成一体的综合大楼或建筑组合体。

居住综合区:

是指将居住和工作环境布置在一起的一种居住组织形式,由居住与无害工业结合的综合区。

15、屈普划区

著作:

——《城市规划与交通》1942

理论内容:

在社区运动和邻里单位上进行发展,提出新建议,及英国城市的战后重建应建立在划区的基础上,即用新的系统来代替那种造成车辆拥挤、加剧交通事故、功能混杂而且与地方道路有过多交叉点的城市主要道路网。

新的系统是道路分级,主次干道与地方支路明显分来,并且避免沿街建设房屋。

这种高容量、高速度的干道决定了城市大街坊形式。

街坊内有自己的商店和地方性的服务设施。

影响:

屈普的主张被那是正在编制伦敦战后重建规划的建筑师们所采用。

战后英国考文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