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949513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教案.docx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教案.docx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教案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

第一节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知道机械功的概念。

(2)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3)理解功的概念,知道使用任何机械功都不省功。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学情分析

●教学重点:

功的概念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功的概念。

●教学方法:

探究、学生合作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提问:

平时,我们常用力去移动物体,使其位置改变。

下面请同学们一起做三个小实验。

1.学生实验:

用手匀速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和4本书分别提到桌面上。

问:

两次移动的距离怎样?

哪次“累”一些呢?

为什么?

   

答:

两次移动的距离相同,提书包“累”一些,因为提书包需较大的拉力。

[移动相同的距离,需要的力越大越“累”]

2.学生实验:

用手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分别匀速提到凳子上和桌面上。

   

问:

哪次“累”一些呢?

为什么?

   

答:

提到桌面上“累”一些,因为移动的距离较大。

   [用同样的力移动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越“累”。

3.学生实验:

用手将书包提5厘米左右和将4本书从地面提到桌面上。

   

问:

哪次“累”一些?

为什么?

   答:

无法比较,因为两种情况需要的拉力大小不同,移动的距离也不同。

力的大小不同,移动的距离不同,无法比较哪次更“累”。

   

讲述:

由此,人提物体“累”的程度,不能仅仅单独由力的大小或单独由移动的距离大小来比较或表示,所以我们引人一个新的物理量——机械功(简称功)。

   

板书:

      一、功   

二、合作探究:

   

功这个物理量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请同学们看图:

课本104页图15.1-1:

这两幅图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或者共同的要素。

答:

都有力,物体都移动了一段距离。

   

问:

移动的距离和力之间有何关系?

 答:

是在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讲述:

在物理学中就说图中的力对物体做了功。

请同学们看图:

课本104页图15.1-2:

甲:

用力而未移动距离;乙:

水平方向移动的距离但水平方向上却没有力。

(学生分析讨论得出:

l.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讲述:

必要的意思就是一个都不能少,请同学们用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判断下面几种情况下,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演示1]手提着钩码在空中静止不动,问拉力是否对钧码做功?

为什么?

  

[演示2]手提着钩码匀速水平移动一段距离,问拉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为什么?

  

[演示3]手提着钧码匀速上升,问拉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为什么?

三、交流展示

讲述: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出,物理学中的做功与日常生活中工作的意思不同。

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工作包括一切消耗体力和脑力的劳动,但物理学中功的涵义要狭窄且严格得多,即做功必须同时满足两个必要因素。

想一想上课起始同学们一起做的提书包和提书的实验中,我们所说的“累”的程度大小,这个“累”字体现的含义是什么?

[功] 

功的大小与力和距离这两个因素有何关系呢?

力越大,使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这个力的成效越显著,说明力所做的功越多。

2.物理学中,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

   即  

功=力×距离用

功的公式:

W=FS。

  -功-焦耳(J),F-力-牛顿(N),s-距离-米(m)。

3.功的单位:

焦耳(J)

l焦耳=l牛顿·米 1J=1N·m新课标第一网

〔例题l〕一台拖拉机耕地时,牵引力是28500牛,前进了l00米,此拖拉机的牵引力做了多少功?

[例题2]马拉着重为19600牛的车在水平路面上前进了400米,做了3×105焦耳的功。

车受的重力有没有做功?

马的水平拉力是多少牛?

   分析:

因为马在水平路面上前进,竖直方向上没有通过的距离,所以车受的重力不做功。

求马的水平拉力,可从已知拉力做功和车前进的距离,由W=F·S公式求得。

   答:

车受的重力没有做功,马的水平拉力是750牛。

   

学生讨论阅读课本106页,小结:

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不用机械时所做的功,也就是功的原理:

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巩固检测:

[例题3]回忆上课起始做的三个实验,若匀速提书包和4本书所需的力分别为30牛和5牛,课桌高80厘米,计算下面情况下拉力做功的大小:

(1)把书包和4本书从地面提到桌面上,拉力分别做功多少?

(2)把书包提高5厘米,把4本书从地面提到桌面上,拉力做功分别为多少?

   

小结:

功的大小是由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大小共同决定的,作用力大的做的功不一定多,距离长的过程做的功也不一定多。

解题时要注意单位统一。

[例题4]小刚把重为1000牛的箱子沿着水平地板推动1米,小刚对箱产做的功()   A.1000焦 B.l焦 C.0焦 D.无法确定   引导学生分析物体受到几个力,画出力的示意图。

   

四、归纳小结:

强调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W=F·S及单位1焦耳=l牛·米。

   

五、当堂训练

1、长江学案:

P66必做1---8选做9

2、阅读课本P32动脑筋学物理

教学反思:

 

第二节功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功率的概念。

(2)结合实例理解功率的概念。

了解功率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学情分析:

学生来自小城镇和农村(大部分),有丰富的生活知识和生活经验,接触许多与功和功率有关的事物和现象,为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奠定基础,同时学习过速度和电功率的概念,对于理解功率有很大帮助。

●教学重点:

理解做功率的物理意义;能用公式P=W/t解答相关的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功率实际上是表示能量转化快慢的物理量。

●教学方法:

讲授法、科学探究教学法和“解决问题”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一)、复习:

1、力学里的功包括两个必要的因素是什么?

2、计算功的公式和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什么

(二)、:

我们怎样比较做功的快慢,做功不但有一个多少的问题,还有一个做功快慢的问题。

如体重相同的甲、乙两同学,甲慢慢从一楼走到五楼,乙快速从一楼跑到五楼,尽管两人做的功一样多,但甲需较长时间,做功慢;乙需时间较短,做功快。

比较做功快慢就像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一样,可以采用:

a.做同样的功,比较做功时间的长短;b.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做功的多少。

物理学上常采用b情况,一般都取“单位时间”。

就是指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叫功率。

很显然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新课标第一网

二、合作探究:

阅读课本111页,钩出重点知识,在不懂之处打上问号。

功率:

单位时间内做做的功叫做功率,它是用来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功率公式:

 P-功率-瓦特(W);W-功-焦耳(J);

t-时间-秒(s)。

1W=1J/s,1KW=103W。

举例说明瓦特的物理意义。

三、交流展示:

机械效率和功率的区别:

功率和机械效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即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机械效率表示机械做功的效率,即所做的总功中有多大比例的有用功。

四、例题讲解

例1.建筑工地上,水泥板质量是1t,起重机在20s内匀速把它提升到5m的高度,起重机提升重物的功率是多少W?

合多少KW?

(g=10N/kg)

例2.起重机以0.1m/s的速度将重400N的重物匀速提高5m,起重机做功多少J?

它的功率是多少W?

合________KW. 

四、归纳小结

五、当堂训练

1、长江学案:

P68必做1---11必做12

2、阅读课本P66动脑筋学物理

课堂学案(测)(每题10分,共100分)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机械做的功越多,它的功率一定大B、机械做功时间短,它的功率一定大

C、机械做功越快,它的功率就越大D、做相同的功,机械用的时间长,它的功率大

2.下列都是功率的单位的是()

A、W、J/sB、KW、PaC、W、N/mD、N/m2、N·m

3.某机械在2min内把600N的物体匀速提升4m,这个机械的功率为()

A、2400WB、1200WC、20WD、50W

4.10kw的机器正常工作时,每分钟做的功是()

A、10JB、2.4×107JC、6×105JD、104J

5.一台机器的功率是750W,它表示的意思是()

A、这台机器1min做功是750WB、这台机器1min做的功是750J

C、这台机器1s做的功是750JD、这台机器1s做的功是750W

6.甲乙两台机器,功率之比为2:

3,工作时间之比为1:

3,则它们所做的功之比为()

A、2:

9B、2:

1C、3:

2D、3:

1

教学反思:

 

第三节 动能和势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动能势能的概念。

在探究实验中理解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用能量的初步知识理解分析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认识动能势能的存在。

通过归纳概括得到动能势能的概念。

在讨论探究实验中总结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实验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敢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及交流合作的团队意识。

●学情分析:

在前一段的物理学习中,学生对“能量“这一词眼已有所认识,这是学生学习动能和势能的认识基础。

学生对生活现象当中蕴含的一些物理知识颇有兴趣,这是学生学好本课知识的兴趣基础。

●教学重点:

通过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探究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

●教学方法:

控制变量法、实验法、观察法、归纳法等

●教具:

斜槽,钢球,木块,橡皮筋,压缩弹簧等。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学生看一则新闻:

《一铁路职工“中弹”昏倒》。

或为什么小小的馒头能把人砸伤?

学完这节课大家自然会明白。

出示斜槽,并演示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在水平桌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

让学生分析碰撞过程中,做没做功?

通过“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入能量的概念:

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

可见物理学中,能量和功有着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

不同的物体做功的本领不同。

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二、合作探究

物体具有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以后我们将逐步认识各种形式的能量。

刚才的实验中钢球撞击木块能够做功,但若将钢球停靠在木块一侧(边讲边演示),这时的钢球并不能推动木块做功。

只有运动的钢球才能推动木块做功。

1.动能: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引导学生广泛地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空气、水和各种物体都能够做功,而具有动能。

概括出“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列举事例说明:

运动的物体具有的动能多少不尽相同。

如狂风能吹倒大树,而微风只能使树枝摇动。

进而通过演示实验,概括出决定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

演示课本实验,实验可分三步:

①将同一个钢球,从斜面不同高度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将木块推动的距离。

木块被推动的距离不同,说明钢球对木块做的功不同。

木块被推动得越远,表明钢球的动能越大。

实验说明:

从不同高度滚下的网球,具有不同的动能。

②上面的实验表明钢球从较高处滚下时具有的动能大。

那么钢球从不同的高度滚下时有什么不同呢?

我们可通过观察实验来得到结论。

将质量相同的两个钢球,同时从斜槽的最高点和接近斜槽底部的位置释放。

从最高点滚下的钢球能在水平槽上追上从接近底部滚下的钢球。

实验表明从高处滚下的钢球速度大。

从而得到结论:

物体的动能与速度有关,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

③换用不同质量的钢球,从同一高度让其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推动木块的距离。

从而得出结论:

运动物体的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演示实验之后,总结实验结果:

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2.势能:

物体由于运动的原因而具有动能,物体还可能由于其他的原因而具有能量。

例如,同学们都玩过用橡皮筋弹射纸弹的游戏,拉长的橡皮筋能给纸弹一个力,并推动纸弹移一段距离,从而对纸弹做了功。

同样拉弯的弓、压缩的弹簧也能够做功,它们都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弹性势能。

如:

拉长的弹簧,压扁的皮球,弯曲的钢锯条,上紧的钟表发条,撇开的弓等。

将两个性质相同弹簧,压缩到不同的长度。

先后将拉紧弹簧的绳烧断,两次砝码被弹起的高度不同。

弹簧压得越紧,放松时它做的功越多,表示它的弹性势能越大。

被举高的重物,也能够做功。

例如:

举高的铅球,落地时能将地面砸个坑;举高的夯落下时能把木桩打入地里。

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势能。

新课标第一网

列举事例说明:

物体的质量越大,举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

如:

举起同样高度的铅球和乒乓球,铅球落下时做的功多,具有的重力势能大。

铅球举得越高,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三、交流展示:

树上结的苹果是否有重力势能?

通过讨论使学生理解“一个物体能够做功”的含义。

能够做功只是说物体具有了做功的"本领",但不一定做了功。

树上结的苹果虽然没有做功,但只要它从树上掉下来就能做功,所以我们说它具有重力势能。

3.能量的单位:

从前面的讨论,我们可以认识到能量是跟做功有密切联系的概念,能量反映了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能量的大小可以用能够做功的多少来衡量。

因此,动能、势能以及其他能量的单位跟功的单位相同,也是焦耳。

四、归纳小结:

通过以下问题的讨论,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能量、动能、势能等概念及其单位。

(1)高山上有一块大石头,稳稳地待在那里,它有没有能量?

有什么能量?

(2)列举几个物体具有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事例。

(3)在同一高度铅球和棒球具有的重力势能不相等,若使它们的重力势能相等,可采取哪些方法?

(4)从斜槽上端滚下的小球,它有没有重力势能?

在它下滚的过程中重力势能的大小有没有变化?

为什么?

在滚下的过程中有没有动能?

它的动能有没有变化?

为什么?

五、当堂训练

1、长江学案:

P70必做1----8选做9

2、阅读课本P70动脑筋学物理

教学反思:

 

第四节机械能及其转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

能用实例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2)能解释一些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简单现象。

(3)初步了解机械能守恒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机械能与人们生活的联系,有将机械能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2)培养学生具有爱国意识。

●学情分析

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只要通过实验和实例进行分析,学生能容易理解机械能的转化,难点在于如何用物理语言准确的表述关于能量转化的问题,这是中考问答题中失分的关键,所以本节应多让学生表述,老师对其进行引导和纠错,从而能准确的辨析和表达能量转化的过程。

●教学重点:

准确辨析机械能的转化 

●教学难点:

机械能不守恒时,机械能的转化

●教学方法:

实验法、观察法、归纳法等

●教具:

滚摆、铁锁、细绳、溜溜球、铁架台、钢球、细线、带弹簧的斜面。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一)、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机械能。

一个物体可以有动能,又有势能,他们可以互相转化,那么能量是怎么转化的?

学生讨论回答

(二)、情景:

操作乒乓球,吸引学生注意力并切入主题

二、合作探究:

1.老师提问:

为什么乒乓球在松手后能够不停的上下运动呢?

这需要学生自己探究:

实验1:

滚摆实验:

出示滚摆,并简单介绍滚摆的构造及实验的做法。

事先应在摆轮的侧面某处涂上鲜明的颜色标志,告诉学生观察颜色标志,可以判断摆轮转动的快慢。

2.学生实验

先将滚摆置于最高点,然后释放摆轮。

分析:

摆轮在最高点静止,此时摆轮只有重力势能,没有动能。

摆轮下降时其高度降低,重力势能减少;摆轮旋转着下降;而且越转越快,其动能越来越大。

摆轮到最低点时,转动最快,动能最大;其高度最低,重力势能最小。

在摆轮下降的过程中,其重力势能逐渐转化为动能。

仿照摆轮下降过程的分析,得出摆轮上升过程中,摆轮的动能逐渐转化为重力势能。

三、交流展示

1.单摆实验:

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2.蹦蹦床分析:

弹性势能和动能的相互转化。

得出:

动能和弹性势能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自然界中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事例很多。

首先分析课本图15.5—2,加深学生对动能、势能转化的认识,再请学生列举生活中动,势能转化的实例,老师和学生共同分析。

如下坡时自行车运动得越来越快、打夯等。

概括结论:

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3、引出机械能的定义:

动能和势能之和

(三)、拓展知识

1.学生分组做教材中的“想想做做”,请学生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这其中是否有其他能量的转化。

2.假设没有阻力,会怎么样呢?

引出机械能守恒规律

3.再次分析乒乓球在运动过程中的机械能的变化情况

四、归纳小结:

五、当堂训练

1、长江学案:

P72必做1---9选做10

2、阅读课本P32动脑筋学物理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