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远程网络教育高升专语文考试试题.docx
《富士康远程网络教育高升专语文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富士康远程网络教育高升专语文考试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富士康远程网络教育高升专语文考试试题
富士康远程网络教育高升专语文考试试题
命题人:
汪老师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谈吟诵
陈向春
吟诵是什么?
或者,今天我们所理解的吟诵是什么?
吟诵是传统文化、古典诗词不可或缺的一种美的表现形式,有着独特的文化和艺术内涵。
初次接触到吟诵的人们,新奇之后,往往会问:
古人是这么“吟”的么?
这是原汁原味的古调子么?
事实上,现在所有古典诗词的吟调,包括出自那些已经八九十岁、曾经接受过私塾教育的老人之口的吟调,都非古调。
理由很简单,一是数千年语音变迁,所谓的“正宗”古音并不存在。
其次,古人吟诵皆口耳相授,声音实况没有记载。
古调绝响,无从谈起。
但是,语音变迁之中,仍有不变的因素。
比如“入声”被认为是一种“原生态”,华东、华南、西南以及台湾地区的方言就有入声,还保留了某些中古语音的特征,当地一些八九十岁老人还能以此为我们传递唐诗宋词微妙的声情韵味。
吟诵这个词,其意既可指吟,也可指诵;或者两者兼有,泛指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诵读。
吟诵合称,表明至少有两种方式,即吟和诵。
从有利于传承的角度说,概念或者叫法还是统一为好。
台湾统一叫吟唱,大陆统一叫吟诵。
吟诵的叫法,好在把吟和诵组合在一起,提醒人们:
吟是从诵之中来的。
吟唱的“唱”也并非一般的歌唱,是从吟读之中自然生发出来的,且不受固定乐谱束缚的自由唱。
或许,比较方便简单的分类有三:
诵、吟、唱。
这当中,“诵”为基础,“吟”是结果,“唱”是升华。
一个现代人,要想得到古人那种自由吟诵的境界,一是要吟出自己的调;二是要随“调”而出,想吟就吟;三是音情并茂,韵味十足。
其实吟诵的根并不是一般说的古诗词文,而是传统蒙学注经典。
传统蒙学的本意在于“播种于心,求其日后自己发芽”,用“经典”打底,扎根在童心之内,故所读所诵必为精挑细选出来的好书好文好诗。
中华文明,日积月累,不断生发,产生了众多的人文经典。
多且文字繁难的经典,须经过“中介”的智慧,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这个转化的结果,便是各种蒙学教材的诞生。
于是,中华“经典”的核心思想化作朗朗上口的韵读文字,随着熟诵、吟诵渗入人心。
古人把作诗称之为“吟咏情性”,诗在性情里,把诗从情性里吟咏出来,即为诗。
而诗的鉴赏,则是从相反方向进行,靠吟咏作出来的诗,还须回到声音里体会。
所以,“吟咏”的作用,不单是所谓“语言的艺术”问题,或艺术的审美问题,最根本的是它内涵着传统的“性情”。
【注】蒙学,即蒙馆,启蒙的学塾,相当于现在的幼儿园或小学。
1.关于“吟诵”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吟诵是传统文化、古典诗词不可或缺的一种美的表现形式,有其独特内涵。
B.吟诵,其意既可指吟,也可指诵,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诵读。
C.大陆“吟诵”的叫法,把吟和诵组合在一起,提醒人们吟是从诵之中来的。
D.台湾“吟唱”的“唱”,是从吟读中随意生发出的不受固定乐谱约束的自由唱。
2.对于吟诵具有“独特的文化和艺术内涵”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语音变迁中有不变的因素,我国一些方言中还保留了某些中古语音的特征。
B.儿童吟诵精选出来的好书好文好诗,播种“经典”以“求其日后自己发芽”。
C.中华“经典”的核心思想凭借蒙学教材化作韵读文字,通过吟诵渗人人心。
D.鉴赏诗歌要反向而行,通过吟咏(诵)在声音中体会其情感美和艺术美。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们不能吟诵出原汁原味古调的原因是数千年的语音变迁使正宗古音已不存在。
B.吟诵比较简便的分类为诵、唱和吟,这三类可以分别看做基础、结果和升华。
C.今人学吟诵,一要吟出自己的调,二要想吟就吟,三要有声有情,韵味十足。
D.吟咏(诵)不是语言的艺术,也不是审美的艺术,而是内涵着传统性情的艺术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小题
李通,字次元,南阳宛人也。
父守,身长九尺,为人严毅。
初事刘歆,为王莽宗卿师。
通亦为五威将军从事,出补巫丞①,有能名。
莽末,百姓愁怨,通素闻守说谶云“刘氏复兴,李氏为辅”,私常怀之。
且居家富逸,为闾里雄,以此不乐为吏,乃自免归。
及下江、新市兵起,南阳骚动,通从弟轶,亦素好事,乃共计议。
会光武避吏②在宛,通闻之,即遣轶往迎光武。
光武初以通士君子相慕也,故往答之。
及相见,共语移日,握手极欢。
时守在长安,通因具言其计。
光武既深知通意,乃遂相约结,定谋议,期以材官都试骑士日,欲劫前队大夫及属正,因以号令大众。
乃使光武与轶归舂陵,举兵以相应。
遣从兄子季之长安,以事报守。
季于道病死,守密知之,欲亡归。
会事发觉,通得亡走,莽闻之,乃系守于狱。
会前队复上通起兵之状,莽怒,守家在长安者尽杀之。
南阳亦诛通兄弟、门宗六十四人,皆焚尸宛市。
时,汉兵亦已大合。
通与光武、李轶相遇棘阳,遂共破前队,杀甄阜、梁丘赐。
更始立,使通持节还镇荆州。
通因娶光武女弟伯姬,是为宁平公主。
光武即位,征通为卫尉。
建武二年,封固始侯,拜大司农。
帝每征讨四方,常令通居守京师,镇百姓,修宫室,起学宫。
五年春,代王梁为前将军。
六年夏,领破奸将军侯进、捕虏将军王霸等十营击汉中贼。
公孙述遣兵赴救,通等与战于西城,破之,还,屯田顺阳。
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
诏下公卿群臣议。
大司徒侯霸等曰:
“通怀伊、吕、萧、曹之谋,忘身奉主,有扶危存亡之义。
功德最高,海内所闻。
通以天下平定,谦让辞位。
夫安不忘危,宜令通居职疗疾。
欲就诸侯,不可听。
”于是诏通勉致医药,以时视事。
其夏,引拜为大司空。
通布衣唱义,助成大业,重以宁平公主故,特见亲重。
然性谦恭,常欲避权势。
素有消③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
令以公位归第养疾,通复固辞。
积二岁,乃听上大司空印绶,以特进④奉朝请。
十八年卒,谥曰恭侯。
帝及皇后亲临吊,送葬。
(节选自《后汉书·李通列传》)
[注]①巫县(今重庆巫县北)县丞。
②避吏:
逃避狱吏的追捕。
③消:
病名,即糖尿病。
④特进:
官名。
授予列侯中有特殊地位的人,位在三公下。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通从弟轶,亦素好事从:
堂房(亲属)
B.期以材官都试骑士日期:
约定时日
C.乃系守于狱系:
联系
D.以病上书乞身乞身:
请求辞官回家
5.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
B.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
C.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
D.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通心怀鸿鹄之志。
他虽然先后为刘歆、王莽做事,后来因谶语“刘氏复兴,李氏为辅”而辞去王莽授予的官职,等待日后恢复刘姓汉室的机会。
B.李通极力支持在外逃亡的光武帝(后来称帝的刘秀)。
在下江、新市起兵后,李通与堂弟李轶共议迎接光武帝,并与光武帝谋划起兵之事。
C.李通功高位显。
他为光武帝建功立业,而且又迎娶了光武帝的妹妹宁平公主,所以备受光武帝器重,也被大臣认可。
D.李通能审时度势,不重权位。
虽有朝臣赞誉,官位显赫,但在天下太平之后常以病请求辞官退养。
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①会前队复上通起兵之状,莽怒,守家在长安者尽杀之。
(5分)
②通布衣唱义,助成大业,重以宁平公主故,特见亲重。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幽居初夏①
陆 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②已过头番笋,木笔③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①这首诗是作者晚年居住山阴时所作。
②箨龙:
就是笋。
③木笔:
又名辛夷花。
8.诗人写景是如何从内容和技巧上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
请简要分析。
(5分)
9.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6分)
(1)诸葛亮一代名相,足智多谋,助汉兴室,却壮志未酬,常引起后人无穷感慨和敬仰。
杜甫在《蜀相》中对他一生作了精辟的概括,其中“______________,”两句是他平生功绩的真实写照。
(2)《诗经·氓》一诗中,写女子没有什么过错,可是男子的行为却前后不一致的两句诗是“,”。
(3)贾谊在《过秦论》中点明秦王朝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成长的道路上,我们难免会碰到一些困难与挫折,这时我们可以用李白《行路难》中的诗句自勉:
“长风破浪会有时,。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至(4)题。
(25分)
在乡下
[法国]莫泊桑
两所茅屋并排坐落在小山脚下。
蒂瓦什、瓦兰两户庄稼人为了养活各自的一群孩子,终年辛苦劳作。
两个母亲在这堆孩子里勉强可以认出哪些是自己的,两个父亲则常常要叫错三个名字才叫对自己的孩子。
两家人都勉强靠着汤、土豆和新鲜空气活下去。
吃饭的时候,孩子们坐在那张用了50年的木桌子前,每人面前的盆子里盛着土豆、白菜、洋葱煮的汤。
星期日,汤里熬上块牛肉,就觉得跟吃酒席一样丰盛。
一天下午,一辆从城里来的马车停在茅屋前。
一对年轻夫妇中的女人跳下车向孩子们跑去,她抱住两个最小的孩子中的一个——蒂瓦什家的那一个,亲热地吻他肮脏的脸蛋、沾满泥土的金色卷发。
下星期她又来了,把那个娃娃抱在怀里,拼命塞给他蛋糕吃。
以后她每天都来,口袋里装满糖果和零钱。
她是亨利·德·于比埃尔太太。
一天早上,她丈夫和她一起下了车,径直走进了蒂瓦什家的茅屋。
年轻女人说:
“好心的人,我想把你们最小的男孩带走,我们想收养他。
”德·于比埃尔先生表态:
“孩子将来就是我们的继承人,我们还要送你们一笔终身年金,每月100法郎。
”农妇勃然大怒,站了起来。
“你们要我把夏洛给卖了吗?
不行!
那简直太卑鄙了!
”男的也表情严肃,不断点头,赞成妻子的话。
乡下女人怒不可遏:
“出去!
给我出去!
”
德·于比埃尔太太固执地问:
“那另外一个小的不是你们的吧?
”蒂瓦什大伯回答:
“不是,是邻居的。
”瓦兰夫妇正在吃饭,他们用刀子挑一点黄油。
节俭地抹在面包片上。
德·于比埃尔先生提出了他的建议,两个乡下人摇头。
但是得知每月可以得到100法郎,两人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决心已有七八分动摇了。
他们在苦恼中长时间沉默,犹豫不决。
那庄稼汉问:
“这1200法郎年金立字据吗?
”得到肯定后,乡下女人说:
“100法郎换孩子太少了,我们要120法郎。
”
已经急得跺脚的德·于比埃尔太太立刻答应了。
她丈夫立字据的时候,她又额外送了100法郎给瓦兰夫妇。
村长和另一位邻居也很乐意当证人。
年轻女人欢天喜地,像从铺子里买到一样喜爱的小玩意儿似的,抱着啼哭的小娃娃走了。
蒂瓦什夫妇立在门口,一声不响,也许有点懊悔吧。
从此,蒂瓦什夫妇和邻居闹翻了。
蒂瓦什大婶大骂他们无耻,挨家挨户对人说,除非是丧失人性才会出卖自己的亲生儿子,简直卑鄙龌龊。
有时候她抱着夏洛,炫耀地说:
“我没有钱,可我不卖我的孩子!
”
一连好几年,她天天含沙射影地骂。
到最后,蒂瓦什大婶竟然相信自己比当地任何人都高出一等。
人们也以她为榜样,都说:
“那条件可是非常吸引人的。
蒂瓦什大婶真是个好母亲。
”夏洛长到18岁了,他从小听惯了引人不断重复的话,也认为自己比同伴们都高出一等,因为他没被卖掉。
瓦兰夫妇靠着年金生活得很舒适,蒂瓦什夫妇无法平息的怒火就是从这一点来的,他们一直很贫困。
夏洛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