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经济学重点.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925238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9.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物经济学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药物经济学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药物经济学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药物经济学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药物经济学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药物经济学重点.docx

《药物经济学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物经济学重点.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药物经济学重点.docx

药物经济学重点

成本的计算包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隐性成本

效用的常用指标:

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s)和失能调整生命年(DALYs),均有其权重系数。

实验性研究三大原则盲法实施。

设置对照。

随机分组。

研究设计种类:

专业设计,统计学设计

预测:

以过去的历史数据和现在的相关信息为基础,来推测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无形成本--通常所说的直接成本、间接成本等都是伴随着资源的消耗而发生的,这类成本通常可以货币化表现。

除了可以货币化表现的上述成本之外,在医药领域还存在着并不伴有直接的资源消耗的成本,诸如疼痛、焦虑、不安、紧张、恐惧等,称之为无形成本。

其特点:

无形成本是真实存在的,也是进行方案选择时需要考虑的。

由于不存在相应的市场和价格,无形成本一般很难赋予货币价值。

平均成本(averagecost)——AC,指总的产出量除总成本所得的商。

平均成本是平均固定成本与平均变动成本之和。

边际成本(marginalcost)——MC,指每增加一个单位产出量时,总成本的增加量。

由于固定成本不随产出量而变化,所以边际成本是每增加一个单位产出量所增加的变动成本。

有些评价与决策不仅是在做与不做之间进行选择,而且常常是在做多少、做到什么程度之间进行选择,因此常常用到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

举例:

有时MC低:

如实载70%的客机,MC仅为一顿便餐;

有时MC高:

如盛夏用电高峰期:

MC为启动高成本、低效率的陈旧发电机组。

机会成本(opportunitycost)——OC,是指将一种具有多种用途的有限资源置于某种特定用途时,所放弃的置于其他用途时所可能带来的最大的收益。

药物经济学研究中的成本的确定与分析的步骤

药物经济学研究与评价中的成本的确定与分析可通过以下五个步骤来完成:

识别所消耗的资源或代价;计数每一种资源或代价的单位量;赋予资源或代价以货币价值;考虑资金时间价值;进行敏感性分析,得出结论

成本—效益分析(cost—benefitanalysis,CBA)

对备选方案的成本和收益均以货币形态予以计量和描述,并对货币化了的成本和收益进行比较的一种方法。

通常情况下,只有效益不低于成本的方案才是可行方案。

成本—效果分析(cost-effectivenessanalysis,CEA),是将备选方案的成本以货币形态计量,收益则以临床效果指标来表示,进而对各备选方案的成本和效果进行分析和比较的一种评价方法。

成本—效用分析(costulilityanalysis,CUA)是将预防、诊治或干预项目的成本以货币形态计量,收益则以效用指标来描述,并对成本和收益进行比较、进而对备选方案的经济性进行比选的方法。

只能用于对多方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济性进行比选

净现值(netpresentvalue,NPV)指标:

是按一定的折现率将方案在整个实施期内各年的效益及成本均折现,所得的效益(正现金流量)现值与成本(负现金流量)现值的代数和。

净年值(netannualvalue,NAV):

通过资金等值换算将方案的净现值分摊到方案整个实施期内各年(从第一年到第n年)的等额年值。

其表达式为:

NAV=NPV(A/P,i,n)

增量分析法(incrementalanalysis)也叫差额分析法,是指对被比较方案在成本、收益等方面的差额部分进行分析,进而对方案进行比较、选优的方法。

14成本相关知识

成本是指实施预防、诊断或治疗项目所消耗的资源或所付出的代价。

按成本的行为分类:

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按成本的可追踪性分类:

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

按成本的用途分类:

医疗成本和非医疗成本

固定成本(fixedcost)是指不随产出量的变动而变动的成本。

变动成本(variablecost)是指随着产出量的变动而变动的成本。

例如药品成本、注射成本等是随着所服务的患者的多少而变化的,属于变动成本

a、直接成本(directcost),是指在卫生服务过程中能够直接计入某项服务的成本。

例如,预防项目中的疫苗费用、医疗服务中的检查费和药品费等。

b、间接成本(indirectcost),指不能直接计入而需要按一定标准分摊计入各种相关服务项目的成本。

例如,多种项目服务的管理费用、固定资产折旧。

a、医疗成本(medicalcost),是指实施某预防、诊断或治疗项目所消耗的医疗产品或服务。

医疗成本可分为直接医疗成本和间接医疗成本。

b、非医疗成本(nonmedicalcost),是指在实施预防、诊断或治疗项目过程中,为获得医疗之外的产品或服务所发生的消耗或所付出的代价,如患者支付的交通费用、雇佣护理人员的费用、家人陪护的租房费用、患者本人及其家人的误工损失费用等

固定成本越高或(和)服务人次越少,单位服务量所分摊的固定成本就越多,资源利用率也就越低。

因此,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每人次的固定成本的主要途径,一是降低固定成本总额,二是增加服务量(服务人次)。

区分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意义:

在于能使管理者明确成本的计算类型,方便成本的管理,达到使每人次医疗卫生服务的成本降低或最低的目的。

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划分不绝对的,而是随着所研究问题的变化而变化的。

应用人力资本法计算间接成本,只能代表间接成本的最低值,得到的成本一效果分析结果偏低。

如何估算不在劳力市场上的人群的时间机会成本,是药物经济学家关心的问题之一。

意愿支付法,可以反映经济学意义上的机会成本,是未来代替人力资源方法的间接成本计算方法。

医院成本的测算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六大类:

1.劳务费:

2.公务费:

3.药品及其他卫生材料费:

4.低值易耗品损耗费:

5.固定资产折旧及大修理基金提成:

6.卫生业务费用:

医院成本测算的意义

1、降低医疗成本的有效途径

2、制订医疗卫生服务价格的依据

3、提高医院科学管理水平的要求

成本的测算方法

1.直接成本的测算(医疗成本的测算)

2.间接成本的测算

3.隐性成本的测算

每例病人治疗的总成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隐性成本

确定成本测算对象:

测算对象包括项目科室和非项目科室。

项目科室:

指的是直接为病人服务的科室,一般为业务科室和一些辅助科室(如药房、检验科和放射科等;)

非项目科室:

指的是间接为病人服务的科室[如行政和后勤科室(包括洗衣房、食堂、车队

非项目科室成本的处置

直接分摊法

成本下行法

双重分摊法

代数分摊法

单项服务项目成本的计算

各科室医疗成本进一步分摊核算到所提供的服务项目上,就成为各种服务项目的单项成本。

在计算单项成本时,采用直接消耗直接计入,其余费用则用“操作时间分配系数”进行分摊。

药物治疗成本的核算

包括治疗成本+不良反应成本,具体又可分为病房成本(床日成本×床日数);各项检查治疗成本(包括材料费);药品成本

间接成本的测算

间接成本的测算目前国内外一般多采用人力资本法。

隐性成本的计算比较复杂和困难。

国际上多用意愿支付法(Willingnesstopay,WTP法)来获得此成本。

WTP法是建立在效用基础上的一种测量健康改善价值的方法。

它认为人的价值有两部分组成,一是个体的收入(可消费的非健康物品)。

效益的识别与计量相关知识

收益:

指药物用于医疗卫生服务中对人体健康的促进和对卫生资源的节约

分类:

直接收益和间接收益

效果效益效用

效果:

指以临床指标、生命质量指标、健康指标等卫生统计学指标计量的收益,由各种使用价值构成,满足人们各方面的需要。

是药物经济学最常用的计量形式。

效益:

效益是指用货币来计量医疗卫生措施有益结果的形式,是有用效果的货币表现。

效用:

是指人们通过医疗卫生服务和药品治疗后对自身健康状况改善的满意度,综合了客观情况和主观感受。

收益和结果的关系

1、收益不同于结果,收益是结果中有益的部分。

2、收益来源于结果。

收益识别的基本原则:

效益性、客观性、相对性、全面性

收益的识别:

效果的识别1)有效性:

反映措施的目的达到程度。

2)可计量性:

可定量。

3)客观性:

可重复性。

4)灵敏性:

最好选择金标准。

5)特异性:

明确的因果关系。

效益的识别:

直接效益、间接效益、隐性效益

效用的识别:

主要依据病人对自身健康状况判断的程度,并与健康者进行比较。

效用权重一般在0~1之间,得到一系列数据。

0~死亡

1~完全健康人

<0

效益的识别:

直接效益—直接货币为单位的计算。

间接效益——人力资源法估计。

隐性效益——意愿支付法估计(注意立场)。

效益计量的优点1)可以用于不同对象的比较

2)可以考虑时间价值问题

3)可以估计健康价值问题

劳动力的计算:

人力资源法

4)社会不同行业之间的评估

效果的计量:

发病率、患病率、治愈率、好转率、死亡率、病死率、生存率、期望寿命

效用的计量:

健康状况和处于某种健康状况的时间

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s)是指将不同生活质量的生命年数换算成生活质量相当于完全健康的人的生存年数。

例:

完全健康者权重为1.0,中度失眠患者0.7。

前提:

1)假设所有同类别人群的QALYs是相等的。

2)总QALYs相同,给很多人提供很少的QALYs与给很少人提供很多QALYs是相同的。

3)假设健康状态与相对权重独立于健康状态的持续时间。

4)假设健康状态改变的偏好可以通过在原来偏好的基础上增加时间权重偏好来估计。

 

失能调整生命年(DALYs)是在QALYs基础上发展的,将死亡指标和伤残指标结合,考虑各种因素的综合结果指标。

药物经济学设计:

应用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手段,结合流行病学、决策学、生物统计学等多学科成果,对药物资源利用程度进行经济性评价的过程。

研究设计是对科学研究的内容提出的具体设想和制定实施的方案。

周密设计是研究的前提和质量保证。

特征:

有用性、可重复性、独创性、高效率性。

头脑风暴法(集思广益法)是采用开调查会的形式,将有关专家召集到一起,向他们提出要预测的题目,让他们通过讨论作出判断。

它通过有关专家之间的信息交流,引起思维共振,产生组合效应,从而导致创造性思维。

敏感性分析:

分析在一个确定的决策模式中某一变量的变化和变化的幅度对决策结果所可能产生的影响。

敏感性是指由于特定因素变动而引起的评价指标的变动幅度或极限变化,通过分析,考察变动对决策的影响。

药品政策指与药品相关的一系列法律、法规、规定等,包括对药品研究开发、生产、流通、使用各环节的管理措施。

最基本的目的合理用药:

1)根据疾病种类、病人状况和药理学理论选择最佳的药物及其制剂,制定或调整给药方案,以期有效、安全地防治疾病的措施。

2)药物需求者有药可用,人人均等化享有基本药物。

根据研究者不同立场,制定药物经济学评价的标准,衡量药物经济学评价的外推性和可比性,为药品政策的制定、研究者决策提供依据。

如贴现率的统一。

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

根据研究者不同立场,制定药物经济学评价的标准,衡量药物经济学评价的外推性和可比性,为药品政策的制定、研究者决策提供依据。

如贴现率的统一。

建立我国的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内容包括:

1、指南的作用

2、研究的角度

3、对照设置

4、成本和效果的计算

5、分析方法

6、贴现率的选择

7、模型的选择

8、不确定性分析

9、研究结果的外推

 

1药物经济学:

应用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研究医药领域有关药物资源利用的经济问题2和经济规律,研究如何提高药物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以有限的药物资源实现健康状况的最大程度改善的科学。

3药物经济学的研究目的:

提高药物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最大限度的发挥药物资源的效用,用有限的药物资源实现健康水平的最大程度改善和提高

4药物经济学研究内容:

研究药物资源利用的经济效果,对药物资源的利用程度进行评价

研究提高药物资源利用程度与利用效率的途径与方法,从深层次上提高药物的配置和利用效率

研究医药和经济的相互关系,探讨医药与经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途径

5药物经济学的服务对象:

一切对药物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有经济性要求的组织和个人

6药物经济学的作用:

为新药审批提供参考;为药物研究开发决策提供依据;为药品的合理定价提供依据;为基本药物及医保药物的选择提供依据;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为医疗决策提供依据;为制定药品政策提供依据

7药物经济学学科特点:

综合性强、定量性强、比较性强、预测性强、应用性强

9常用的经济学评价指标分为:

时间性指标、价值性指标、效率性指标

时间型指标是指用来反映项目对所投资金的回收或清偿速度

的指标,如投资回收期、贷款偿还期等。

价值型指标是指用来反映项目净收益绝对量大小的指标,反

映项目的获利能力,如净现值、费用年值等。

效率型指标是指用来反映项目所投资金的使用效率的指标,

如简单投资收益率、内(外)部收益率、效益—成

本比等指标。

药物经济学评价指标

效益—成本比(或成本—效益比)

效果—成本比(或成本—效果比)

效用—成本比(或成本—效用比)

这三种指标的实质都是收益—成本比指标,属效率型指标。

药物经济学评价指标又可分为动态评价指标和静态评价指标

10成本:

实施预防、诊断或治疗项目所消耗的资源或所付出的代价

机会成本:

又称机会损失。

指将一种具有多种用途的有限资源置于某特定用途时所放弃的置于其他用途时所可能获得的最大收益。

资金的时间价值:

不同时间发生的数额相等的资金(等额资金)在价值上的差别,称为资金的时间价值。

基准折现率:

是投资项目经济评价中反映资金时间价值的一个重要参数,是投资决策者对资金时间价值的估值。

把在某个时点发生的资金金额换算成另一个时点的等值金额,这一过程叫资金等值计算。

把将来某一时点的资金金额换算成现在时点或相对于该未来时点的任何较早时点的等值金额,这一过程叫折现或贴现。

计算公式:

P=F/(1+i)n=F/(1+i)-n

P—现值;

F—将来值;

i—贴现率;

n—方案的时间周期数

时间单位与贴现率的相同,通常为年

11成本效益分析相关知识

对备选方案的成本和收益均以货币形态予以计量和描述,并对货币化了的成本和收益进

行比较的一种方法。

通常情况下,只有效益不低于成本的方案才是可行方案。

净现值(netpresentvalue,NPV)指标

对项目进行动态经济评价的最重要指标之一。

净现值是把不同时点所发生的净现金流量,通过给定的基准折现率折现而得的现值代数和。

是按一定的折现率将方案在整个实施期内各年的效益及成本均折现,所得的效益(正现金流量)现值与成本(负现金流量)现值的代数和。

净年值(netannualvalue,NAV)

通过资金等值换算将方案的净现值分摊到方案整个实施期内各年(从第一年到第n年)的等额年值。

其表达式为:

NAV=NPV(A/P,i,n)

NAV——净年值

(A/P,i,n)——资本回收系数

判别准则:

若NAV≥0,则方案从经济性角度而言可以接受;

若NAV<0,则方案从经济性角度而言不可接受

效益—成本比(Benefit—CostRate,B/C)

nn

B/C=∑bt/∑ct

t=0t=0

B/C——静态效益—成本比

bt——备选方案在第t年的效益

ct——备选方案在第t年的成本

n——治疗周期

判定备选方案经济性的判别准则

对单一方案或一组独立型方案而言,若B/C≥1,则表明方案的总收益大于或等于方案的总成本,实施该方案是经济的,也即该方案从经济性角度来看可以接受;反之,则方案不经济。

对多个互斥方案比较选优时,按照效益—成本比指标排序选优可能会导致错误的结论。

则必须选用增量分析法。

温馨提示:

吴老师说考计算只可能考成本效益分析和成本效果分析,故将课件上的例题全部写下,供参考

例题:

对于某一疾病的治疗,有互斥方案M、N可供选择,其中方案M的成本现值为500元,效益现值为1100元;方案N的成本现值为1800元,效益现值为2700元。

两方案的实施期限相同。

由效益—成本比公式可知:

方案M的效益—成本比为B/C=1100/500=2.2

净现值为NPV=1100-500=600(元)

方案N的效益—成本比为B/C=2700/1800=1.5

净现值为NPV=2700-1800=900(元)

方案M的效益—成本比大于方案N的效益—成本比,但其净现值却小于方案N。

药物经济学研究与评价的主要目的是用有限的药物资源实现健康状况的最大程度的改善。

在资源(成本)不超出合理限度的情况下,应选择净现值较大的方案N。

增量分析法(incrementalanalysis)

也叫差额分析法,是指对被比较方案在成本、收益等方面的差额部分进行分析,进而对方案进行比较、选优的方法。

例题某地区疟疾防治项目的实施,需要投入资金102519元,预计可由此避免7031人发病。

如果7031人发病,则由此而造成的治疗费用(包括药费、医务人员出诊费)、病人误工和(或)陪伴误工费等经济损失共计437502元。

试判断此疟防项目的经济性。

解:

该疟防项目的收益和成本均以货币形态予以计量,其经济性可用效益—成本比指标进行评价,即

B/C=437502/102519=4.27

B/C>1

表明该疟防项目的收益大于成本,实施该项目是经济的

例题互斥方案M、N均可治疗某疾病,具体的成本和收益数据如下表。

方案成本收益

M11002354

N16003054

试用成本—效益分析法对方案的经济性进行评价与选择。

解方案M、N的成本和收益

B/C(M)=2354/1100=2.14

B/C(N)=3054/1600=1.91

B/C(M)=2354/1100=2.14

△B/△C=700/500=1.4

方案N更经济

12成本效果分析相关知识

是将备选方案的成本以货币形态计量,收益则以临床效果指标来表示,进而对各备选方

案的成本和效果进行分析和比较的一种评价方法。

该分析法中的收益直接采用治疗或干预方案实施后所产生的健康效果或临床结果指标

如血压降低的千帕数,血糖、血脂等指标的变化值,有效率等。

因方案的收益采用了非货币化的计量方式,降低了方案间的可比性,故成本—效果分析法仅限用于效果相同或相当的备选方案的评价与比较,大大缩小了成本—效果分析法的适用范围。

成本—效益分析的优势与不足

最大优势备选方案之间的可比性强

最大不足有些收益无法或不便于货币化及货币化的收益难于被接受

成本—效果分析的最大优势与不足恰好是成本—收益分析的不足与优势。

用效果—成本比指标对多个备选方案进行两两方案评价比较时,可能面临的比较结果如下:

1.成本相同,效果不同;

2.成本不同,效果相同;

3.成本较低,效果较好;

4.成本较低,效果较差;

5.成本较高,效果较好;

6.成本较高,效果较差。

如果出现第1、2、3、6种情况,则无须做进一步的评价、比较即可判断方案的

经济性。

如果出现第4、5种情况,则需要进一步比较

效果—成本比指标是效率型指标,指标值为相对值,对多个互斥备选方案进行经济评价、比较时,简单地按照效果—成本比的大小来排序选优常常会导致错误的结论,也即由直接比较效果—成本比指标值所得的结论不可靠,因此必须采用增量分析法进行评价。

增量分析法的步骤及判别准则

将备选方案按成本额由小到大排序;

求算成本额较小方案的效果—成本比,判断其经济性;

求算与之相邻的成本额较大的方案与该方案之间的增量效果—成本比,并判断之;

若△E/△C≥E/C,则表明用增量成本所换取的增量效果是经济的,剔除次优的较小成本额方案,保留成本额较高的方案。

用保留下来的较优方案与剩余方案依次比较,最终保留下来的方案就是最经济的方案。

成本—效果分析的适用范围

成本和效果的计量单位不同,因此成本—效果分析对单一方案进行成本—效果分析因缺乏比较基准而不具有经济意义,不适于对单一方案的经济性进行评价。

只适用于可获得同类临床效果并同时符合可比条件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备选方案间的评价与比较。

采用成本—效果分析法,可以避开对收益的货币化计量,所采用的收益计量方式——效果易于医务人员掌握、易于被患者所接受。

因此,截至目前,成本—效果分析法是我国药物经济学研究与评价中最为常用的方法。

例题

对尿路感染的治疗有6种方案可供选择,采用回顾性随即调查方法进行研究,方案A、B、C、D、E、F所用药物依次为左旋氧氟沙星注射液、氧氟沙星注射液、头孢哌酮加生理盐水、头孢曲松加生理盐水、头孢哌酮加生理盐水与阿米卡星注射液联用、头孢曲松加生理盐水与阿米卡星注射液联用。

本研究以总有效率作为效果指标,成本包括药品成本、检查成本、住院成本、给药成本和患者的误工成本。

方案ABCDEF

成本现值(元)2542.221338.943879.612570.733892.662649.56

总有效率(%)88.8970.0089.6685.7190.4890.91

v求出方案B的成本—效果比1338.94/70.00=19.13

v将其余方案与方案B进行比较,分别求算其余方案相对于方案B的增量成本—效果比,具体如下:

v方案A相对于方案B的增量成本—效果比(2542.22-1338.94)/(88.89-70.00)=63.70

v方案C相对于方案B的增量成本—效果比为

(3879.61-1338.94)/(89.66-70.00)=129.23

v方案D相对于方案B的增量成本—效果比为

(2570.73-1338.94)/(85.71-70.00)=78.41

v方案E相对于方案B的增量成本—效果比为

(3892.66-1338.94)/(90.48-70.00)=124.69

v方案F相对于方案B的增量成本—效果比为

(2649.56-1338.94)/(90.91-70.00)=62.68

v由以上计算结果可见,方案B的成本最低,成本—效果比也最低,但总有效率最低;此外,相对于方案B的增量成本—效果比较低的方案依次为F、A、D。

v据报道,左旋氧氟沙星和头孢曲松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本调查显示,方案A、F具有较高的经济性。

增量分析法无论用于成本—效益分析,还是用于成本—效果分析,其步骤都是相同的,但对增量成本的经济性的判别准则却有所不同,只有确定了类似于B/C≥1这样的比较基准时,增量成本—效果分析才有意义。

否则,以被比较方案中较优方案的E/C为比较基准的增量分析法无异于将所有备选方案按其各自的E/C值大小而排序选优。

 

1预测分析是在企业经营预测过程中,根据过去和现在预计未来,以及根据已知推测未知数据的各种科学的专门分析方法。

决策分析:

为了达到既定的目标,企业管理当局根据预测分析的各种结果,再进一步加以

比较研究,权衡利害得失,扬长避短,从两个或两个以上备选方案中作出最优

抉择,就称为预测分析

2预测分析的方法

(1)定量分析法:

定量分析法亦称“数量分析法”,主要是应用现代数学方法(运筹学、概率论和微积分等)和各种现代化计算工具对与预测对象有关的各种经济信息进行科学的加工处理,并建立预测分析的数学模型,充分揭示各有关变量之间的规律性联系,最终还要对计算结果作出结论

主要类型-趋势预测分析法-因果预测分析法

(2)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亦称“非数量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