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烈推荐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91210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271 大小:103.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强烈推荐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1页
强烈推荐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1页
强烈推荐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1页
强烈推荐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1页
强烈推荐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强烈推荐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docx

《强烈推荐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强烈推荐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docx(27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强烈推荐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docx

强烈推荐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课题

9、寓言两则

教学目标

情意目标

教育学生做错了事要即时纠正,明白无论做什么事都必须先把方向搞正确,知道要听众朋友的提醒和忠告。

知识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2.学会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的意思。

 3.认识“只要……就”,“如果……就……”这两种句式。

 4.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并背诵其中的一则。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自学能力、质疑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难点

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方法

探究法、讨论交流、表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听过哪些寓言故事?

   2、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则寓言。

板书课题:

亡羊补牢

   3、指名读,齐读。

  二、理解题意。

   1、这个成语中你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亡:

丢失。

牢:

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为什么丢羊?

为什么补羊圈?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

注意:

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2、自由读1—4节,思考:

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同桌互议。

   4、集体交流:

    

(一)羊圈破了个窟窿。

    

(二)他不听街坊劝告,。

    

(1)街坊是怎么劝的?

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2)引导评议,齐读。

    (3)养羊人心里会怎样想?

   

    (4)指名读,评议。

(5)他不听劝告的结果是什么?

   指名读第4节,评议。

    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

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齐读第4节。

指名表演这个片段,注意:

可适当增加一些内容,如人物的心理活动可通过语言、动作来表现。

   5、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

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8、讨论交流:

    

(1)养羊人是怎么做的?

出示投影,看图说话。

    

(2)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

(3)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

    (4)指导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后悔之情。

    (5)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

(要是……就……如果…就……)

    (6)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

    (7)他的想法对不对?

从哪儿读出?

(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五、体会寓意。

   1、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4、揭示寓意:

从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5、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

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

(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

     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板书设计:

           亡羊补牢

邻居养羊人

规劝满不在乎

后悔极了

修羊圈

第二课时

   一、自学质疑

   1、自由阅读,个人质疑。

     ①可质疑词句意以及个人想了解的问题。

     ②个别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阅读。

   2、学生说问题,教师归纳问题。

     词义:

盘缠硬要问题:

"南辕北辙"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南辕北辙》中那个做车人是怎么想的?

他的朋友又是怎么想的?

谁想法对?

为什么?

   3、组织阅读课文。

     ①齐读

     ②自由读

     ③个别指导

  二、讨论解疑

   1、随机阅读,结合课文,联系实际理解词义。

     盘缠(路费)硬要(一定要)

   2、通读课文,进一步认知课文。

(读中思考问题)

   3、学习小组组织讨论。

    ⑴组长负责结合组员。

    ⑵针对问题讨论,组长归纳小组意见。

    ⑶选代表作答。

(可以把这个机会让给胆小的同学,让他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三、小组汇报、讲读课文

   1、组员汇报形式(自由选):

读文作答口头说答自由表演

   2、评点讲析

    ⑴动画演示故事梗概。

(结合演示评析学生作答内容,加深对课文的了解。

    ⑵自由阅读、分角色阅读,理解问题。

      A角色:

坐车人

      B角色:

朋友

    ⑶结合课件动画、生活实际,认知"坐车人"和"朋友"谁对谁错。

      课件片段说明(动画展示)北▲

      结果:

离楚国越来越远

                  南▼(楚国)

   3、引申阐发道理

    ⑴总结故事内容,复述故事。

    ⑵讲说道理,理解"南辕北辙"词义。

     本来要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

    ⑶结合实际、课件演示深刻理解故事。

     告诉我们做事要明确方向,如果方向错了,无论条件多好,也不能到达目的。

  四、兴趣表演、加深理解

   1、自由阅读,指名复述。

   2、小组结合,导演故事。

     ①分担角色

     ②人物语言、动作、表情

   3、总结小评,启发教育。

     做事要明确方向不能背道而驰。

听取别人善意的意见。

  五、作业布置

   1、把《南辕北辙》故事讲给别人听。

   2、搜集古代寓言故事。

 

板书设计:

在南方

南辕北辙永远到不了目的地

向北走

教学后记

今天,我给学生讲了《寓言二则》,分别是《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

感觉很是失败,觉得很有必要反思一下,总结一下。

课上完了,到底上的有效率吗?

静下心来细细回顾一遍,会发现自己在哪些环节是有效的,哪些是多余而累赘的。

找准不足之处,并进行分析,找到应对的策略,并记录下这些策略,对以后的教学帮助会更大。

首先,教学目标不太准确,没给学生以明确提示本节课的任务到底是一则寓言还是两则?

没让学生有充足的思想准备。

其次,也是最失败的一点,就是教师讲得过多,以至于学生没有充足的的时间来独立思考。

没有深入的结合学习.生活经验来体会寓意。

所以课堂气氛也不够活跃。

只有课堂活起来了,学生才有可能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

课堂上,凡学生能够自己学会和理解的,老师就应该大胆放手,先自学再交流;凡部分学生能感悟的就请学生来讲授,让其他学生听得感兴趣;

课题

10、惊弓之鸟

教学目标

情意目标

学习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优秀品质。

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了解成语的意思,并学会运用。

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自学能力、质疑能力

教学重点

学懂更羸说的话,体会更羸的分析是正确的。

教学难点

使学生明确,把观察、思考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的思维方法是正确的,是值得学习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方法

自读自悟、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文题,范读全文(或听课文录音)。

   1.导语:

同学们,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两则寓言故事,从中受到了启发和教育。

今天我们将要学的新课是一则成语故事——《惊弓之鸟》。

2.“惊弓之鸟”什么意思,同学们明白吗?

(释题:

“惊”从它的偏旁你知道什么?

“弓”指弓箭,“之”是“的”的意思,)谁能说说“惊弓之鸟”的意思?

  3.了解了课题的意思,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

二、指导自学。

   1.自由默读课文。

要求:

    

(1)一边读一边将遇到的生字、生词圈画出来。

    

(2)读通每个句子,注意在长句中用“”标出句中的停顿。

    (3)把每个自然段用数码标记清楚。

   2.自由朗读。

要求:

    

(1)看清句子的标点符号,试着读出说话人的语气来。

    

(2)把不理解的词抄写在本子上,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学生朗读全文,结合正音。

    “魏国”的魏读作wèi。

“更羸”人名,读作gēngléi。

“嘣”象声词,后鼻音,读作bēng。

“悲惨”的惨,平舌音,读cǎn。

“愈合”的愈,整体音节,读作yù。

“拼命”的拼,前鼻音,读作pīn。

   2.指名学生列举不理解的词语,并鼓励查阅工具书的同学帮助解释。

   3.出示幻灯或小黑板:

    

(1)指导学生巩固生字(辨形、正音)。

    

(2)熟读并理解词意。

   4.指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

    能手:

具有某种技能,对某项工作、运动特别熟练的人。

文中指更羸善长射箭。

    本事:

就是本领的意思。

    悲惨:

处境和遭遇极其痛苦,令人伤心。

    愈合:

伤口长好。

    拼命:

不顾及性命,文中指大雁尽最大力量往高处飞。

大吃一惊:

因出乎意料而非常惊奇。

四、思考、讨论。

   1.课文写到几个人物?

主要写谁?

为什么?

(更羸、魏王两个人。

主要人物是更羸,他是“有名的射箭能手”;他只张弓不搭箭就使大雁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追问:

更羸是怎样使那只大雁掉下来的?

   2.讨论:

更羸怎么知道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使那只大雁掉下来?

    

(1)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句:

“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2)引导学生揣摩词语,诱发联想,进而产生逻辑推理:

①大雁一般是成群地飞翔,这里却是“一只”,说明什么?

②“慢慢地飞”又说明什么?

为什么用“鸣”而不用“叫”?

③学生自由谈自己的看法。

(不做统一的要求。

五、齐读全文

六、作业。

    朗读全文并抄写课后题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是谁有这样的本事,了解到那只鸟连听到弓箭的声音都害怕呢?

二、深入学习课文,自读自悟。

  检查提问:

通过自己读和听同学读课文,你弄懂了什么?

   1、弄懂:

那是一只怎样的鸟?

     那是一只受了箭伤的大雁。

你从课文的哪里知道的?

    ①“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②“更羸笑笑说:

‘不是我的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

      学生发言后,教师归纳:

大雁是一种候鸟,每到秋天就从北方飞到南方去,春天又从北方飞回南方。

同学们看,雁字是这样写的(边写边板书),字理分析“雁”:

“厂”是它的声旁,古时候读作“”,里面的“隹”指鸟,单人旁指鸟飞时能排成人字形。

可不要写成燕子的“燕”。

   2、读了课文,你还懂得了什么?

    

(1)从哪里看出那只鸟害怕弓弦响?

(第5自然段。

    

(2)朗读前指导:

自由读第五自然段,说说你读的时候,脑子里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

       师:

你看到了什么?

还听到什么声音?

    (3)这一段有两个“直”,意思一样吗?

       出示句子:

只听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

大雁边飞边鸣的情形为“→”“直往上飞”:

  ↑;“直掉下来”:

↘↓。

)(让学生理解,“直往上飞”的“直”是一个劲的意思,应这样表示↗,“直往下掉”的“直”是垂直的意思,应这样表示:

↓)

    (4)该怎么读?

语速要快稍快,紧张一点。

自由朗读这一自然段,体会。

       指名读,强调两个“直”字。

生用手势配合表演。

全班同学边读句子边演示。

    (5)看到这样的情形,魏王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