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909016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6.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政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财政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财政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财政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财政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财政学.docx

《财政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学.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财政学.docx

财政学

填空:

(5题5分)

1.财政的基本特征:

阶级性与公共性、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2.政府支出范围按等价性可分为:

3.税负转嫁的方式:

前转方式、后转方式。

4.财政支出效率由:

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共物品的“生产效率”组成。

5.宏观财政政策的类型分为:

6.政府投资主体的主要职能是:

7..经济发展理论由:

马斯格雷夫和罗斯夫提出。

名词解释:

(5题15分)

1.拉弗曲线:

在一定限度内,税收收入将随税率的提高而增加,因为税源不会因为税收的增加而等比例减少;当税率超过了这个限度,继续提高税率,则税收收入不但不能增加反而会下降。

描绘这种税收与税率关系的曲线叫做拉弗曲线。

2.税收的经济效应:

指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作出的反应,或指国家课税对消费者选择乃至生产者决策的影响,也就是税收的调节作用。

3.财政收入:

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实施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需要而筹集的一切资金的总和。

财政收入表现为政府部门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个财政年度)所取得的货币收入。

财政收入是衡量一国政府财力的重要指标,政府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范围和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财政收入的充裕状况

4.政府投资:

政府投资是指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投入资金用以转化为实物资产的行为和过程。

5.公共定价:

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即公共物品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

6.拉瓦纳法则:

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持占GDP的比重也随之提高。

7.转移性支出:

指政府按照一定方式,把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地,单方面转移给居民和其他收益者的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它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型再分配活动。

在财政支出总额中,转移性支出所占的比重越大,财政活动对收入分配的直接影响就越大。

8.国债:

又称国家公债,是国家以其信用为基础,按照债的一般原则,通过向社会筹集资金所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

国债是由国家发行的债券,是中央政府为筹集财政资金而发行的一种政府债券,是中央政府向投资者出具的、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偿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

9财政赤字:

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而形成的差额。

10.社会保障制度:

指有法律规定的,按照某种确定的规则实施的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体系。

11.税收制度:

国家安一定政策原则组成的税收体系,其核心是主体税种的选择和各税种的搭配问题。

12.国债的资产效应:

国债发行量的变化,不仅影响国民收入,而且影响居民所持有资产的变化。

13.国家预算:

也称政府预算,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

财政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分配和再分配的活动,是国家配置资源的重要方式和调控社会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是确保国家赖以存在的基本条件,有财才有政。

14赤字政策:

指国家有意识的运用赤字来调节经济的一种政策,亦通过财政赤字扩大政府支出,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社会有效需求的增长。

15.政府采购制度:

是指有关政府采购的一系列法规,政策和制度的总称.是指以公开招标、投标为主要方式选择供应商(厂商),从国内外市场上为政府部门或所属团体购买商品或服务的一种制度。

简答:

(7题35分)

1.政府介入和干预市场经济的理由和手段?

答:

理由:

.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即“市场失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经济作用。

其一,所谓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既肯定了市场的配置效率,但又说明只是起基础性作用,而不是所有资源都可以通过市场来配置的,这就要求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弥补市场的失灵,主要是提供具有外部效应的公共物品;其二,所谓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则是指市场机制本身存在固有的缺陷,必然存在收入分配不公和经济波动,要求政府通过宏观政策协调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地运行。

手段:

政府干预手段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1)立法和行政手段。

这主要是指制定市场法规、规范市场行为、制定发展战略和中长期规划、经济政策、实行公共管制、规定垄断产品和公共物品价格等。

(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

政府组织公共生产,不仅是出于提供公共物品的目的,而且是出于有效调节市场供求和经济稳定的目的。

(3)财政手段。

应当指出,财政手段既不直接生产也不直接提供公共物品,而是通过征税和税费为政府各部门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筹集经费和资金。

2.政府对准公共物品的有效提供方式?

答:

准公共物品有两种不同类型:

一类是具有非竞争性但同时具有排他性;另一类是由外部效应引起的。

对于第一类准公共物品来说,一是通过征税弥补,免费使用,这是公共提供方式;二是由收费弥补,这是市场提供方式。

对于第二类准公共物品来说,首先在于判断外部效应的大小。

当外部效应很大时,可视为纯公共物品,采取公共提供方式。

其实,大多数公共物品都具有较大的外部效应,不过为了提高公共物品的使用效率,并为了适当减轻政府负担,对多数混合物品采取混合提供方式是一种较佳的选择。

从各国的实践来看,准公共物品的有效提供主要有如下几种方式:

(1)政府授权经营。

对于具有规模经济效益的自然垄断行业,政府部门通过公开招标形式选择私人企业,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委托中标的私人企业去经营,但政府部门对这一领域实行政府规制,一方面禁止其他企业自由进入,另一方面又禁止中标企业制定垄断价格。

(2)政府参股。

对于那些初始投资量较大的基础设施项目,由政府通过控股参与建设。

(3)政府补助。

对于那些提供教育服务、卫生服务的私人机构及从事高新技术产品开发的私人企业,政府给予一定数量的补助。

3.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的理由?

答:

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而不能由市场来提供,这是由市场运行机制和政府运行机制的不同所决定的。

其一,市场是通过买卖提供产品和服务的。

在市场上,谁有钱就可以购买商品或享用服务,市场买卖要求利益边界的精确性。

而公共物品的享用一般是不可以分割的,无法个量化。

其二,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决定了竞争性的市场机制不适于提供纯公共物品。

一方面,从公共物品提供的角度看,非竞争性意味着:

如果公共物品按边际成本定价,那么公共物品由私人部门提供就得不到他所期望的最大利润,所以私人投资者不会自愿提供纯公共物品;另一方面,从公共物品消费的角度看,非排他性意味着一个人使用公共物品,并不排除其他人同时使用,即使从技术上可以排他,但花费成本太大。

因此,消费者不会自愿花钱消费这种物品,而是期望他人购买自己从中受益。

其三.政府的性质和运行机制决定了他可以解决市场提供公共物品所存在的难题。

一方面,政府具有社会职能,因而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需要、追求社会目标,是政府本来应当承担的职责;另一方面,政府是一个公共权力机构,政府拥有向社会成员征税的权力,税收是保证纯公共物品供给成本得到补偿的最好途径。

由以上分析可知,市场适于提供私人物品,对提供纯公共物品是失效的,而提供纯公共物品恰恰是政府配置资源的领域,是政府的首要职责。

4.公共定价的一般方法?

答:

公共定价方法一般包括平均成本定价法、二部定价法和负荷定价法。

平均成本定价法是指在保持提供公共物品的企业和事业对外收支平衡的情况下,采取尽可能使经济福利最大化的定价方式。

二部定价方法是由两种要素构成的定价体系:

一是与使用量无关的按月或按年支付的“基本费”;二是按使用量支付的“从量费”。

负荷定价法是指对不同时间段或时期的需要制定不同的价格。

5.税收的基本特征?

答:

税收的“三性”是指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

税收的强制性是指征税凭借国家政治权力,通常采用颁布法令方式实施,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违抗。

税收的无偿性是指国家征税以后,税款即为国家所有,既不需要偿还,也不需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

税收的固定性是指征税前就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征税对象以及统一的比例或数额,并只能按预定的标准征税。

6.财政投融资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答:

是政府为实现一定的产业政策和其他政策目标,通过国家信用方式筹集资金,由财政统一掌握管理,并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出资(入股)或融资(贷款)方式,将资金投向急需发展的部门、企业或事业的一种资金融通活动,所以它也称为“政策性金融”。

财政投融资的基本特征如下:

(1)财政投融资是一种政府投入资本金的政策性融资,它是在大力发展商业银行的同时构建的新型投融资渠道。

(2)财政投融资的目的性很强,范围有严格限制。

概括地说,它主要是为具有提供“公共物品”特征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部门融资。

(3)计划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

虽然财政投融资的政策性和计划性很强,但它并不是脱离市场,而是以市场参数作为配置资金的主要依据,并对市场的配置起补充调整作用,投融资机构在结合范围内拥有经营自主权,实行市场化运营。

(4)财政投融资的管理由国家设立的专门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负责统筹管理和经营。

政策性金融机构既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金融企业,也不是制定政策的机关,实际上是一种执行有关长期性投融资政策的机构,是政府投资的代理人。

(5)财政投融资的预算管理比较灵活。

在预算年度内,国家预算的调整(削减预算或追加预算)需要经过人民代表大会审批通过,而财政投融资预算在一定范围内(比如50%)的追加,无须主管部门的审批。

7.收费不同于税收的特殊作用?

答:

首先是收取使用费在弥补市场失灵方面,如矫正私人物品的外部效应上有特殊的作用。

比如:

假定某一工厂对周围的环境带来污染而又没有采取治理措施,那么,它的私人成本将小于社会成本,获取额外利润,政府使用费可以定在等于甚至高于额外利润水平上,则可以运用经济手段迫使企业治理污染,或者政府运用这笔使用费来治理污染。

其次是收取使用费有利于提高公共物品的配置效率。

使用费遵循的是受益原则,谁受益谁支付,合情合理,同时吸收了价格机制的优点,至少要支付相当于成本水平的使用费,显示了提供特殊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信息,有利于避免公共物品的过度需求,提高公共物品的配置效率。

那么,当某一项收入既可以采取税收形式也可以采取收费形式时,如何合理选择呢?

这可以根据政策目标和效率原则进行抉择。

比如:

如果公路使用费不是在全国统一征收,即有的公路收取使用费,有的公路不收取使用费,就会产生车主选择不收费的公路,甚至绕道而行,在这种情况下,则选择征收燃油税更有效率;如果财政收入奉行受益原则,则选择使用费更为公平,如果奉行支付能力原则,则选择燃油税更为公平;如果为了防止诱发滥收费现象,无疑,多采取税收形式更为恰当,等等。

8.政府投资的特点?

答:

(1)政府投资是由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或个人从事的投资,作为商品生产者,它们的目标是追求盈利,而且它们的盈利是根据自身所能感受到的微观效益和微观成本计算的。

(2)企业或个人主要依靠自身的积累和社会筹资来为投资提供资金,自身积累规模和社会筹资都受到种种限制,一般难以承担规模宏大的建设项目,而且还要追求盈利,一般主要从事周转快、见效快的短期性投资;政府财力雄厚,而且资金来源多半是无偿的,可以投资于大型项目和长期项目。

(3)企业囿于一行一业,投资不可能顾及非经济的社会效益,如果一个经济社会完全依靠非政府投资,投资结构是很难优化的;政府由于在国民经济中居于特殊地位,可以从事社会效益好而经济效益一般的投资,可以而且应该将自己的投资集中于那些“外部效应”较大的公用设施、能源、通信、交通、农业以及治理大江大河和治理污染等有关国计民生的产业和领域。

也就是说,在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经济社会中,如果政府不承担这些方面的投资或投资不足,就会导致经济结构失调,经济发展速度就会遇到“瓶颈”制约。

9.财政补贴的经济效应?

答:

(1)财政补贴的首要意义在于有效地贯彻国家的经济政策。

财政补贴的对象可以是国有企业,可以是集体企业甚至是私人企业,也可以是城乡居民,但不论补贴对象是谁,最终目的都是顺利实施国家的方针政策。

比如,对公共交通以及供水、供电和供气等国有企业或事业单位给予适当补贴,是为了平抑物价,减轻居民负担,提高服务质量;当年粮食短缺,给予粮食部门或给予居民以补贴,是为了促进粮食生产,如今有余了,按保护价格收购,同样是为了保证粮食供给,同时维护农民利益等等、

(2)财政补贴可以以财政资金带动社会资金,扩充财政资金的经济效应。

财政资金毕竟是有限的,一些事业必须由财政出资来办,但一些事业可以由财政来办也可以由民间出资来办,而凡民间不太热衷的事业,财政给予补贴,只要财政花费少量的资金就可以将民间资金调动起来,发挥所谓“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特别是在经济低迷时期,这种作用就更为显著。

(3)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动产业升级。

以我国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为例。

1998年至今,共对880个民品技术改造项目进行财政贴息,带动了更多的银行配套贷款,调动了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的信心和积极性,实施了一大批技术改造、高科技产业化和装备的国产化项目,启动了一批对产业结构调整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安排了一批可大量替代进口、扩大出口的项目,有力地推动了大中型国有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4)消除“排挤效应”。

比如,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政府采取增加公共工程支出的措施,在货币供应量不变的条件下,公共工程支出的增加,会直接增加对货币的需求量,从而引升市场利率水平,利率的提高会加大私人部门的融资成本从而导致私人投资的萎缩,这就是所谓的挤出效应。

如果对私人部门给予补贴,就可以降低私人部门的融资成本,消除这种排挤效应,增强民间投资的意愿,加快民间投资的恢复和增长。

(5)对社会经济发挥稳定效应。

在我国的财政补贴中,出于社会经济稳定的考虑往往是首要的目的。

如对于企业的亏损补贴,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在产业调整过程中,稳定被调整产业的收入并诱导其进行更积极的调整;值得一提的是,在2003年的SARS危机中,为了稳定市场,中央和地方政府对交通业、餐饮业、旅店业等受严重冲击的行业进行了相应的补贴和优惠政策。

从效果来看,这些措施对保持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0.税收的公平类原则?

答:

(1)受益原则。

受益原则是指各社会成员应按各自从政府提供公共物品中享用的利益来纳税,这一原则是来自市场经济的“自由交换”法则,即各社会成员以纳税形式来购买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

如果这一原则得以实施,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成本就可以同它的边际效益挂钩,而各社会成员如能如实纳税,那么公共物品提供中的“免费搭车”现象就可以避免。

问题在于,公共物品是一种集合性消费,具有排他的内在属性,每个人的享用程度难以个量化,因而受益原则就难以普遍应用。

有些情形可以直接应用受益原则,如对桥梁和公路征收燃油税,实行社会保障制度征收社会保障税等;有些情形由于享用程度不可分解,受益原则不适用,如国防费和行政管理费等等。

(2)能力原则。

能力原则是指征收以各社会成员的支付能力为标准,而不考虑各自对公共物品的享用程度,这一原则具有收入再分配的作用,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

能力原则的问题在于如何确定支付能力的标准,即按什么标准来度量每个人的支付能力。

11.税收的效益类原则?

答:

1)促进经济发展原则。

又称为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是指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在保证筹集财政收入的同时,应有利于经济发展,力图对经济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税收为提供公共物品筹集财政收入,而提供公共物品是为了弥补市场失灵,这本身就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但在筹集财政收入过程中,筹集多少,采取什么方式,如何处理政府与企业、居民之间以及各企业、各居民之间的利益关系,却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促进经济发展原则要求税收政策应趋利避害,首先着眼于经济发展,只有经济发展了,才可能有丰裕的税源。

促进经济发展原则涉及“税收中性”问题。

(2)征税费用最小化和确实简化原则。

又称为税收的制度原则。

税收费用的最小化是指在征税既定税收收入的前提下,尽可能将征纳双方的征纳费用减少到最低限度。

税务部门的征管费用包括税务征管机关的办公费、设备购置费、专用发票印刷费以及征管人员的工资和津贴等,统称为税收成本。

税收成本可视为负税收,税收成本占税收收入的比例是衡量税收征管效率的重要标志。

纳税人的纳税费用包括自行申报、登记、税务咨询以及发生税务纠纷花费的费用等。

确实简化原则中的“确实”是指税制对纳税人、课征对象、税目、税率以及征管方式和纳税手续等税制要素,都要在税法和征管法上做出明确而清晰的规定。

“简化”是指税收的规章制度要简便易行。

其实,税收费用最小化和确实简化原则,既是税收的制度原则,也是税收的效率原则。

这个原则不仅纳税人可以减少纳税费用,税务部门也可以减少征税成本,也就是提高税收效率。

12.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

答:

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是指某些能够根据经济波动情况自动发生稳定作用的政策,它无需借助外力就可直接产生调控效果。

财政政策的这种内在的、自动产生的稳定效果,可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自行发挥调节作用,不需要政府采取任何干预行动。

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税收的自动稳定效应。

税收体系(特别是公司所得税和累进的个人所得税)对经济活动水平的变化反应相当敏感。

如果当初政府预算是平衡的,税率没有变动,而经济活动出现不景气,国民产出就要减少,这时税收收入就会自动下降;如果政府预算支出保持不变,则由税收收入的减少会导致预算赤字发生,这种赤字会“自动”产生一种力量,可以抑制国民产出的继续下降。

二是政府支出的自动稳定效应。

经济学家一致认为,对个人的转移支付是普遍的自动稳定器。

转移支付是为了在个人收入下降时为维持他们的最低必要生活水平而向他们提供的,如公共救济款及对有儿童家庭的援助等福利计划和失业救济金。

如果国民经济出现衰退,就会有一大批家庭具备申请失业救济金的资格,政府必须对失业者支付津贴或救济金,从而可以使总需求不致下降过多;同样,如果经济繁荣来临,失业者可重新获得工作机会,在总需求接近充分就业水平时,政府就可以停止这种救济性的支出,使总需求不至于过旺。

13.国债的政策功能?

答:

(一)弥补财政赤字

通过发行国债弥补财政赤字,是国债产生的主要动因,也是当今各国的普遍做法。

以发行国债的方式弥补财政赤字,一般不会影响经济发展,可能产生的副作用也较小。

(1)发行国债只是部分社会资金使用权的暂时转移,一般不会导致通货膨胀;

(2)国债的认购通常遵循自愿的准则,基本上是社会资金运动中游离出来的资金,一般不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当然,也不能把国债视为医治财政赤字的灵丹妙药:

一是财政赤字过大,形成债台高筑,最终会导致财政收支的恶性循环;二是社会的闲置资金是有限的,国家集中过多往往会侵蚀经济主体的必要资金,从而降低社会的投资和消费水平。

(二)筹集建设资金

国债具有弥补财政赤字的功能,又具有筹集建设资金的功能,似乎无法辨别两种功能的不同。

其实不然,在现实生活中仍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区分。

比如,我国财政支出中经济建设资金占50%左右。

由于固定资产投资支出的绝对数和比重都较大,如果不发行国债,势必要压缩固定资产投资支出,从这个角度讲,发行国债具有明显的筹集建设资金的功能。

(三)调节经济

国债是对GDP的再分配,反映了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是财政调节的一种重要手段。

这部分财力用于生产建设,将扩大社会的积累规模,改变既定的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这部分财力用于消费,则扩大社会的消费规模,使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向消费一方偏移;用于弥补财政赤字,就是政府平衡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关系的过程。

国债不仅是财政政策手段,而且是金融政策手段,国债券是可流通债券的主要组成部分,特别是短期国债券是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从而调节货币需求与供给的重要手段。

14.国家预算的基本原则?

答:

国家预算原则是指国家选择预算形式和体系应遵循的指导思想,也就是制定政府财政收支计划的方针。

影响较大并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接受的原则主要有下述五条。

(1)公开性。

国家预算是反映政府的活动范围、方向和政策,与全体公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因此,国家预算及其执行情况必须采取一定的形式公诸于众,让民众了解财政收支情况,并置于民众的监督之下。

(2)可靠性。

每一收支项目的数字指标必须运用科学的计算方法,依据充分,数据确实,不得假定、估算,更不能任意编造。

(3)完整性。

该列入国家预算的一切财政收支都要反映在预算中,不得打埋伏、造假账,国家允许的预算外收支,可以另编预算外收支预算,也应在国家预算中有所反映。

(4)统一性。

尽管各级政府都设有同级财政部门,也有相应的预算,但这些预算都是国家预算的组成部分,所有地方政府预算连同中央预算一起共同组成统一的国家预算。

这就要求设立统一的预算科目,每个科目都要严格按统一的口径、程序计算和填列。

(5)年度性。

任何一个国家预算的编制和实现都有时间上的界定,即所谓预算年度。

它是指预算收支起讫的有效期限,通常为一年(365天)。

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预算年度有两种:

一是历年制预算年度,即从每年1月1日起至同年12月31日止,我国即实行历年预算年度;二是跨年制预算年度,即从每年某月某日开始至次年某月某日止,中间历经12个月,但却跨越了两个年度,如美国的预算年度是从每年的10月1日开始,到次年的9月30日止。

所谓预算的年度性原则,是指政府必须按照法定预算年度编制国家预算,这一预算要反映全年的财政收支活动,同时不允许将不属于本年度财政收支的内容列入本年度的国家预算之中。

15.政府间收支划分的理论依据?

答:

1)社会公共需要或公共物品的层次性。

公共需要或公共物品是分层次的,包括全国性公共需要或公共物品和地区性公共需要或公共物品,因而公共需要或公共物品的层次性是划分收支的基本依据之一。

满足公共需要首先表现为通过财政支出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工程,而在此区分公共需要的层次性的基本标准是它的受益范围,即受益原则。

按受益范围区分公共物品的层次性,也符合资源配置的效率原则。

从效率原则出发,跨地区的巨大公共工程也属于全国性公共需要。

公共需要表现在财政支出上分为若干大类,而每类从总体上属于全国性公共需要是很少的,典型的只有国防和外交之类的事项,多数属于中央与地方以及地方各级之间交叉的公共需要。

公共需要的层次性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是从支出角度分析,按受益范围为标准区分的层次性;另一方面则是为满足公共需要提供收入来源的层次性。

从中央和地方收支运行的结果看总是对称的,只有收支对称才能维持财政收支的平衡。

另外,为了保证地方有足够的固定收入,不致于过分依赖中央的补助,可设置共享税,由于划分收支的标准不同,一般会形成如下的分配格局:

支出方偏重于地方,收入方偏重于中央;或者说,中央收大于支,地方支大于收。

因此,必须由中央通过转移支付弥补地方财政缺口,均衡地区间的差距。

(2)集权与分权关系。

集权与分权关系也是划分收支的基本依据之一。

预算管理体制是政治与经济结合的最明显的体现。

如果说公共需要的层次性是经济标准,那么集权与分权关系则是政治标准。

纵观世界各国,集权与分权关系的变化尽管有所不同,但也有其共同性,即始终是以集权为轴心,分权是围绕集权进行调整。

但是,分权也具有客观必然性。

集权与分权关系由于各国的政治体制和国情不同而有差别。

一般来说,联邦制国家侧重分权,单一制国家侧重集权。

集权与分权关系在预算管理体制上体现为中央与地方间收支划分的比例,几乎所有国家,无论是联邦制还是单一制,中央收入均占主导地位,这是共同的。

但通过转移支付后的中央收入或支出的比重则有较大的差别。

论述:

(两题25分)

1.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不同政策组合?

答: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运用也就是膨胀性、紧缩性和中性三种类型政策的不同组合。

从松紧搭配出发来分析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不同组合效应。

(1)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即所谓“双松”政策。

松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