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人教统编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单元基础练习卷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908993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2.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季人教统编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单元基础练习卷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春季人教统编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单元基础练习卷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春季人教统编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单元基础练习卷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春季人教统编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单元基础练习卷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春季人教统编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单元基础练习卷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春季人教统编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单元基础练习卷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docx

《春季人教统编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单元基础练习卷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季人教统编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单元基础练习卷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春季人教统编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单元基础练习卷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docx

春季人教统编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单元基础练习卷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

中古时期的世界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穆斯林世界在历史上曾经建立过两个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

分别是(  )

A.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

B.波斯帝国和罗马帝国

C.亚历山大帝国和波斯帝国

D.蒙古帝国和沙皇帝国

2.646年1月1日,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规定:

召集群臣盟誓“天覆地载,帝道唯一”,效仿唐朝制度实行“八省百官”制和“国郡里”制,对官吏实行“食封”和“俸禄”。

这表明(  )

A.树立了天皇的绝对权威

B.建立了完备的中央集权行政体制

C.全面效仿唐朝政治制度

D.王室积极谋求中日国家对等关系

3.高丽成宗时代(981~997年),某大臣主张:

“华夏之制,不可不遵,然四方习俗,各随土性。

其礼乐诗书之教、君臣父子之道,宜法中华;其余车马衣服制度,可因土风,不必苟同。

”这反映了该官员(  )

A.主张全盘吸收中国文化

B.承认本国处于藩属地位

C.注意保持主体的选择性

D.主张习俗遵循自身传统

4.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郑家馨说道:

“绍纳人自从进入了津巴布韦高原以后,他们采取了牧农经济结构,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所以提供了很多剩余的产品,这样他就可以供应更多的劳动力来建筑伟大的石构建筑。

”材料可以证明(  )

A.津巴布韦生产力发展状况

B.津巴布韦国家建立过程

C.津巴布韦经济发展模式

D.津巴布韦国名的历史由来

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阿兹特克人是后来才进入墨西哥的,他们在特斯科科湖的一些岛屿定居下来。

阿兹特克人通过建造“浮动园地”来扩大耕地面积,使阿兹特克人的人口和财富剧增。

由此看出,“浮动园地”建造的主要原因在于(  )

A.岛屿众多不利于农业生产

B.人口增长造成耕地面积缩减

C.岛屿拥挤导致人口大量减少

D.肥沃的淤泥利于耕地增加

6.佃户之间关于土地、借贷和婚姻的纠纷,违反庄园公共规则的行为,都要通过庄园法庭进行审理。

这表明庄园法庭(  )

A.领主可以凭借法庭奴役佃户

B.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特权

C.起到了维护公共秩序的作用

D.主要是维护封建领主的利益

7.西欧城市兴起后,为抵制封建贵族与教会的掠夺,市民选择了支持封建王权,封建王权则赐给市民以自由贸易乃至自治的特权。

市民与封建王权的这一关系最明显体现在双方曾(  )

A.共同镇压无产阶级B.合作复兴古典文化

C.互相支持反对教会D.共同反对君主专制

8.“昔日无关紧要的城镇如巴黎、伦敦和科隆等在1100至1200年间规模大致增加了一倍,1200至1300年间又增加了一倍。

”这表明当时(  )

A.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已改变

B.欧洲城镇数量迅速发展壮大

C.欧洲一些城镇规模持续增大

D.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来

9.公元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钦定的法学教科书中记载:

“皇帝的决定也具有法律效力,因为根据赋予他权力的王权法,人民把他们的全部权威和权力移转给他。

”这说明(  )

A.罗马帝国实行君主专制

B.王权法丧失法律效力

C.古罗马皇帝崇尚“君权神授”

D.古罗马重视法律的传统

10.由于践行伊斯兰教所倡导的真主之下人人平等的思想,因此帝国的阿拉伯人及其他民族在科学文化上持宽容与兼收并蓄的态度,从而大大推动了(  )

A.伊斯兰的传播B.科学进步和发展

C.阿拉伯半岛的统一D.阿拉伯帝国的扩张

11.从公元800年教皇利奥三世为查理大帝加冕开始,在中世纪的西欧,国王的加冕典礼必须由教皇主持。

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的欧洲(  )

A.王权神圣不可侵犯B.王权受到教权的制约

C.国王相信“君权神授”D.教会主宰精神世界

12.“城市中,手工业者、商人成为城市居民,享有新的契约关系赋予的权利,受到王室、教会的特许状和城市法的保护;13、14世纪,英、法等国的市民阶层作为第三等级,出席国王召集的会议。

”材料说明城市居民(  )

A.政治地位提高B.生活条件改善

C.社会矛盾缓和D.法律束缚减弱

13.13世纪的很多城市成为自由城市,在这样的城市里,市民是自由人,享有财产权,部分城市还有权选举市长、市政官员,它们享有独立的行政、司法、财政、铸币、军事防卫以及对外宣战、媾和等权利。

以上内容表明西欧中世纪的城市是(  )

A.工商业者的集散地B.教皇控制的领地

C.相对自治的共同体D.领主控制的庄园

14.《罗马民法大全》中记载,裁判官说:

“如果船员、客店店员未将旅客交给他们看管的物品完整无损地返还给旅客,那么,我将赋予这些旅客以诉权对抗船员、客店店员。

”这反映了罗马法(  )

A.关注人身安全B.强调诉讼程序

C.倡导公正公开D.重视物权保护

15.“男人在田间劳动,女人操持家务;大家一起去教堂做弥撒,听牧师布道,做晚祷;享用一日三餐或领主为酬劳农奴的收割而提供的丰盛晚宴。

”这一田园风光常见于(  )

A.雅典城邦       B.罗马帝国

C.阿拉伯帝国D.中世纪西欧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6题18分,第17题12分,共30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2世纪西欧具备了自治城市形成的必要条件,更多的行业集中到城市,这刺激了商业和贸易的繁荣。

工商业的发展造就了一个新的市民阶级,这使得争取人身自由开始成为城市斗争的主要内容。

许多已形成的城市通过举行起义、成立公社、谈判妥协,开始实行城市自治。

正如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所说:

“当西欧封建社会的乡村耕作者仍然受到贵族的种种迫害时,城市中已经建立了秩序和良好政府,确保了人民的自由与安全……每个人以他的城市为骄傲,并且自觉地献身于城市的繁荣。

”西欧的商人打破了封建等级依附关系的纽带,在城市中建立起全新的个人法律地位,逐步形成了与封建社会有很大反差的市民文化,它崇尚民主参与和自由平等、强调私有和尊重法律、注重契约和权利、关注世俗利益,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升华而形成近代市民阶级精神,即现代法治精神。

——摘编自鲁蒙娜《中国与西欧城市

发展影响因素浅析》

材料二 15世纪前伦敦工商业并重,17世纪贸易约占全国贸易量的80%。

纽卡斯尔有一半的生活用煤运到伦敦,1580年至1640年,自东北三郡运往伦敦的谷物增长了14倍。

17世纪中期,伦敦商人普利面向全国各地商人批发呢绒。

16、17世纪,伦敦出口呢绒至少占全国的70%,出口谷物量也居第一位。

伦敦进口的商品有高级消费品和奢侈品、日常生活用品、工业所需原材料等。

1700年,伦敦约占全国总进口的80%,这些货物从伦敦再送发到各地,有不少商品是从伦敦进口后经过加工再度出口。

海外贸易商人以伦敦为基地,积累的财富也安置于此。

伦敦还有面向全国市场的丝织业、钟表业和金银首饰业,以及造船、兵器制造和玻璃制造等大工业生产。

——摘编自刘景华《十六、十七世纪英国城市

经济职能的变化及其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欧城市自治运动的特点及历史影响。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伦敦在16、17世纪发生的变化。

(6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城市发展的社会意义。

(4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始皇和李斯是秦王朝缔造者,他们的治国思想秉承了法家传统,是以“法”治国主张的信奉者、实践者。

秦王朝的立法指导思想以“争强”“治民”和“帝王之具”为指南。

秦始皇之“法”:

“诽谤者,族诛”,“以古非今者,族诛”,“偶语诗书者,弃市”。

秦始皇二十年,“荆轲为燕太子丹刺秦王,后诛轲九族,其后恚恨不已,复夷轲之一里,一里皆灭”。

——摘编自《也谈先秦政治思想中的“法”》

材料二 罗马帝国经由罗马共和国蜕变而来,凭借的不仅是“使罗马四邻畏服的精兵”,更有“使罗马内部安定的良法”。

罗马统治者也时常表现出加强君主专制权力的倾向,但统治者的名分与统治的理论却依旧在很大程度上以自然法思想为归依,而人性平等、个人权利保障、权力的合法性及对权力的制约等则构成了这种思想的核心。

在法治实践方面,如,在涉及基督徒基于信仰而反对皇帝崇拜事件时,图拉真指示其部下:

只要抓获罪证确凿的基督徒即可惩办,但有悔改表现则可宽恕,同时要防止诬告株连,否则便有违于时代精神。

罗马帝国法治实践的一件大事是罗马公民权在帝国范国内的实现。

——摘编自《论法律价值取向与政治稳定》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古代秦王朝和罗马帝国重视法律治国的历史背景。

(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法治实践对古代秦帝国和罗马帝国统治的延续所起作用不同的原因。

(6分)

 

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穆斯林世界在历史上曾经建立过两个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

分别是(  )

A.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

B.波斯帝国和罗马帝国

C.亚历山大帝国和波斯帝国

D.蒙古帝国和沙皇帝国

解析:

选A 根据题干“穆斯林世界”“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可知,信仰伊斯兰教的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是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故A项正确。

2.646年1月1日,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规定:

召集群臣盟誓“天覆地载,帝道唯一”,效仿唐朝制度实行“八省百官”制和“国郡里”制,对官吏实行“食封”和“俸禄”。

这表明(  )

A.树立了天皇的绝对权威

B.建立了完备的中央集权行政体制

C.全面效仿唐朝政治制度

D.王室积极谋求中日国家对等关系

解析:

选B 由材料“八省百官”制、“国郡里”制、“食封”“俸禄”等信息可知,日本仿效唐朝中央集权官僚体制,建立了完备的中央集权行政体制,故B项正确;A项并非材料的主旨,排除;C项“全面效仿”说法绝对化,排除;材料无法体现王室对中日关系的立场和态度,故D项错误。

3.高丽成宗时代(981~997年),某大臣主张:

“华夏之制,不可不遵,然四方习俗,各随土性。

其礼乐诗书之教、君臣父子之道,宜法中华;其余车马衣服制度,可因土风,不必苟同。

”这反映了该官员(  )

A.主张全盘吸收中国文化

B.承认本国处于藩属地位

C.注意保持主体的选择性

D.主张习俗遵循自身传统

解析:

选C 材料“其礼乐诗书之教、君臣父子之道,宜法中华;其余车马衣服制度,可因土风,不必苟同”强调的是高丽在学习中华文明的同时,需要保持自身的传统,故C项正确;材料反对全盘吸收中国文化,A项排除;材料未涉及二者之间的藩属关系,B项排除;主张习俗遵循自身传统的说法片面,D项排除。

4.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郑家馨说道:

“绍纳人自从进入了津巴布韦高原以后,他们采取了牧农经济结构,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所以提供了很多剩余的产品,这样他就可以供应更多的劳动力来建筑伟大的石构建筑。

”材料可以证明(  )

A.津巴布韦生产力发展状况

B.津巴布韦国家建立过程

C.津巴布韦经济发展模式

D.津巴布韦国名的历史由来

解析:

选D 材料的逻辑关系:

绍纳人进入津巴布韦高原——采取牧农经济结构——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供应更多劳动力建筑石构建筑,而“津巴布韦”一词源于班图语,意为“石屋”,或“受敬仰的石头城”,材料信息内部的逻辑关系证明了津巴布韦国名的历史由来,故D项正确;A、C两项仅为材料信息的一部分,未能体现材料的主旨,故A、C两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津巴布韦国名的历史由来而不是国家的建立过程,故B项错误。

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阿兹特克人是后来才进入墨西哥的,他们在特斯科科湖的一些岛屿定居下来。

阿兹特克人通过建造“浮动园地”来扩大耕地面积,使阿兹特克人的人口和财富剧增。

由此看出,“浮动园地”建造的主要原因在于(  )

A.岛屿众多不利于农业生产

B.人口增长造成耕地面积缩减

C.岛屿拥挤导致人口大量减少

D.肥沃的淤泥利于耕地增加

解析:

选B 由材料信息“特斯科科湖的一些岛屿定居下来”“建造‘浮动园地’来扩大耕地面积,使阿兹特克人的人口和财富剧增”可以看出,随着人口的增长,岛屿变得非常拥挤,影响了生产发展和财富增加,于是因地制宜,建造“浮动园地”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社会问题,故B项正确。

6.佃户之间关于土地、借贷和婚姻的纠纷,违反庄园公共规则的行为,都要通过庄园法庭进行审理。

这表明庄园法庭(  )

A.领主可以凭借法庭奴役佃户

B.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特权

C.起到了维护公共秩序的作用

D.主要是维护封建领主的利益

解析:

选C 由材料“违反庄园公共规则的行为,都要通过庄园法庭进行审理”,表明起到了维护公共秩序的作用,故选C项。

7.西欧城市兴起后,为抵制封建贵族与教会的掠夺,市民选择了支持封建王权,封建王权则赐给市民以自由贸易乃至自治的特权。

市民与封建王权的这一关系最明显体现在双方曾(  )

A.共同镇压无产阶级B.合作复兴古典文化

C.互相支持反对教会D.共同反对君主专制

解析:

选C 材料信息表明双方互相支持反对教会,抵制封建贵族与教会的掠夺,故C项正确。

8.“昔日无关紧要的城镇如巴黎、伦敦和科隆等在1100至1200年间规模大致增加了一倍,1200至1300年间又增加了一倍。

”这表明当时(  )

A.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已改变

B.欧洲城镇数量迅速发展壮大

C.欧洲一些城镇规模持续增大

D.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来

解析:

选C 依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中世纪晚期欧洲一些城镇规模持续增大,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规模增大,并不能表明城镇数量迅速发展壮大,故B项错误;城镇规模扩大不能等同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故D项错误。

9.公元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钦定的法学教科书中记载:

“皇帝的决定也具有法律效力,因为根据赋予他权力的王权法,人民把他们的全部权威和权力移转给他。

”这说明(  )

A.罗马帝国实行君主专制

B.王权法丧失法律效力

C.古罗马皇帝崇尚“君权神授”

D.古罗马重视法律的传统

解析:

选D 根据材料中“皇帝的决定也具有法律效力”“王权法”可知,皇帝的决定是有法律依据的,说明古罗马有重视法律的传统,故D项正确。

10.由于践行伊斯兰教所倡导的真主之下人人平等的思想,因此帝国的阿拉伯人及其他民族在科学文化上持宽容与兼收并蓄的态度,从而大大推动了(  )

A.伊斯兰的传播B.科学进步和发展

C.阿拉伯半岛的统一D.阿拉伯帝国的扩张

解析:

选C 伊斯兰教倡导真主之下人人平等的思想,有利于阿拉伯半岛的团结,因此伊斯兰教的传播加速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到穆罕默德病逝时,阿拉伯半岛已基本统一,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建立起来,故C项正确。

11.从公元800年教皇利奥三世为查理大帝加冕开始,在中世纪的西欧,国王的加冕典礼必须由教皇主持。

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的欧洲(  )

A.王权神圣不可侵犯B.王权受到教权的制约

C.国王相信“君权神授”D.教会主宰精神世界

解析:

选B 中世纪的欧洲是神权统治一切的社会,教皇的权力大于国王。

材料中“国王的加冕典礼必须由教皇主持”说明当时的王权受到教权的制约,故B项正确;中世纪教权大于王权,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出教权高于世俗权力,不是国王权力的来源问题,故C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D项错误。

12.“城市中,手工业者、商人成为城市居民,享有新的契约关系赋予的权利,受到王室、教会的特许状和城市法的保护;13、14世纪,英、法等国的市民阶层作为第三等级,出席国王召集的会议。

”材料说明城市居民(  )

A.政治地位提高B.生活条件改善

C.社会矛盾缓和D.法律束缚减弱

解析:

选A 由材料信息“享有新的契约关系赋予的权利,受到王室、教会的特许状和城市法的保护”“出席国王召集的会议”可以看出城市居民的政治地位得到了提高,故A项正确。

13.13世纪的很多城市成为自由城市,在这样的城市里,市民是自由人,享有财产权,部分城市还有权选举市长、市政官员,它们享有独立的行政、司法、财政、铸币、军事防卫以及对外宣战、媾和等权利。

以上内容表明西欧中世纪的城市是(  )

A.工商业者的集散地B.教皇控制的领地

C.相对自治的共同体D.领主控制的庄园

解析:

选C 材料强调了自由城市里市民获得了较多的权利,而这些权利是随着西欧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市民阶层日益壮大,市民阶层通过多种手段获得自治权,表明中世纪的城市是相对自治的共同体,古C项正确。

14.《罗马民法大全》中记载,裁判官说:

“如果船员、客店店员未将旅客交给他们看管的物品完整无损地返还给旅客,那么,我将赋予这些旅客以诉权对抗船员、客店店员。

”这反映了罗马法(  )

A.关注人身安全B.强调诉讼程序

C.倡导公正公开D.重视物权保护

解析:

选D 根据材料信息“未将旅客交给他们看管的物品完整无损地返还给旅客,那么,我将赋予这些旅客以诉权对抗船员、客店店员”可以得出,罗马法关注物品财产,罗马法重视物权保护,故D项正确,排除A项;强调诉讼程序不符合材料主旨,故B项错误;倡导公正公开与材料中保护物权问题无关,故C项错误。

15.“男人在田间劳动,女人操持家务;大家一起去教堂做弥撒,听牧师布道,做晚祷;享用一日三餐或领主为酬劳农奴的收割而提供的丰盛晚宴。

”这一田园风光常见于(  )

A.雅典城邦       B.罗马帝国

C.阿拉伯帝国D.中世纪西欧

解析:

选D 通过材料“去教堂做弥撒”“领主”“农奴”可知这是中世纪欧洲的社会现象,故D项正确;雅典时期并没有教堂出现,排除A项;罗马帝国时期领主不会为农奴提供晚宴,排除B项;阿拉伯帝国信奉伊斯兰教,不存在教堂,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6题18分,第17题12分,共30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2世纪西欧具备了自治城市形成的必要条件,更多的行业集中到城市,这刺激了商业和贸易的繁荣。

工商业的发展造就了一个新的市民阶级,这使得争取人身自由开始成为城市斗争的主要内容。

许多已形成的城市通过举行起义、成立公社、谈判妥协,开始实行城市自治。

正如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所说:

“当西欧封建社会的乡村耕作者仍然受到贵族的种种迫害时,城市中已经建立了秩序和良好政府,确保了人民的自由与安全……每个人以他的城市为骄傲,并且自觉地献身于城市的繁荣。

”西欧的商人打破了封建等级依附关系的纽带,在城市中建立起全新的个人法律地位,逐步形成了与封建社会有很大反差的市民文化,它崇尚民主参与和自由平等、强调私有和尊重法律、注重契约和权利、关注世俗利益,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升华而形成近代市民阶级精神,即现代法治精神。

——摘编自鲁蒙娜《中国与西欧城市

发展影响因素浅析》

材料二 15世纪前伦敦工商业并重,17世纪贸易约占全国贸易量的80%。

纽卡斯尔有一半的生活用煤运到伦敦,1580年至1640年,自东北三郡运往伦敦的谷物增长了14倍。

17世纪中期,伦敦商人普利面向全国各地商人批发呢绒。

16、17世纪,伦敦出口呢绒至少占全国的70%,出口谷物量也居第一位。

伦敦进口的商品有高级消费品和奢侈品、日常生活用品、工业所需原材料等。

1700年,伦敦约占全国总进口的80%,这些货物从伦敦再送发到各地,有不少商品是从伦敦进口后经过加工再度出口。

海外贸易商人以伦敦为基地,积累的财富也安置于此。

伦敦还有面向全国市场的丝织业、钟表业和金银首饰业,以及造船、兵器制造和玻璃制造等大工业生产。

——摘编自刘景华《十六、十七世纪英国城市

经济职能的变化及其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欧城市自治运动的特点及历史影响。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伦敦在16、17世纪发生的变化。

(6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城市发展的社会意义。

(4分)

解析:

(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工商业的发展造就了一个新的市民阶级”“许多已形成的城市通过举行起义、成立公社、谈判妥协,开始实行城市自治”“它崇尚民主参与和自由平等、强调私有和尊重法律、注重契约和权利、关注世俗利益”等信息可知其特点;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这刺激了商业和贸易的繁荣”“西欧的商人打破了封建等级依附关系的纽带”“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升华而形成近代市民阶级精神,即现代法治精神”等信息,并结合所学概括其历史影响。

(2)问,从城市规模、城市类型、商贸地位和人口状况等角度分析变化。

第(3)问,注意从城市发展与乡村关系、民众生活、国家治理等方面分析社会意义。

答案:

(1)特点:

以新兴市民阶层为主体;斗争形式多样;争取自由和法治。

影响:

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促进封建主义的瓦解;形成近代市民阶级精神即现代法治精神;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转型。

(2)变化:

成为全国最大的消费中心;成为英国进出口贸易与国际转运贸易中心;巨商富集,手工业发达;高级消费品与奢侈品、资金和技术密集产品增多;城市规模扩大,经济地位增强。

(3)意义:

促进城乡经济、文化联系;推动国家治理能力提高;丰富百姓文化生活。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始皇和李斯是秦王朝缔造者,他们的治国思想秉承了法家传统,是以“法”治国主张的信奉者、实践者。

秦王朝的立法指导思想以“争强”“治民”和“帝王之具”为指南。

秦始皇之“法”:

“诽谤者,族诛”,“以古非今者,族诛”,“偶语诗书者,弃市”。

秦始皇二十年,“荆轲为燕太子丹刺秦王,后诛轲九族,其后恚恨不已,复夷轲之一里,一里皆灭”。

——摘编自《也谈先秦政治思想中的“法”》

材料二 罗马帝国经由罗马共和国蜕变而来,凭借的不仅是“使罗马四邻畏服的精兵”,更有“使罗马内部安定的良法”。

罗马统治者也时常表现出加强君主专制权力的倾向,但统治者的名分与统治的理论却依旧在很大程度上以自然法思想为归依,而人性平等、个人权利保障、权力的合法性及对权力的制约等则构成了这种思想的核心。

在法治实践方面,如,在涉及基督徒基于信仰而反对皇帝崇拜事件时,图拉真指示其部下:

只要抓获罪证确凿的基督徒即可惩办,但有悔改表现则可宽恕,同时要防止诬告株连,否则便有违于时代精神。

罗马帝国法治实践的一件大事是罗马公民权在帝国范国内的实现。

——摘编自《论法律价值取向与政治稳定》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古代秦王朝和罗马帝国重视法律治国的历史背景。

(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法治实践对古代秦帝国和罗马帝国统治的延续所起作用不同的原因。

(6分)

解析:

(1)问第一小问,结合秦朝商鞅变法、统一前治国的原则、统一后社会矛盾等相关史实,说明秦朝重视法律治国的历史背景;第二小问,从材料二信息,可知罗马帝国重视法律治国的历史背景是罗马由共和国时期就形成了良好的法律传统;罗马帝国统治者信奉自然法思想;并结合所学罗马法对罗马帝国的影响,可知罗马帝国重视法律治国的历史背景是法治实践在罗马历史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问第一小问,结合秦朝的法治实践具有严刑峻法的特点,可知秦律对于秦朝灭亡的影响是激化社会矛盾,加速了秦朝灭亡;第二小问,古罗马的原因,结合罗马法的实践特点是相对宽松,并与时代相符,可知罗马法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罗马帝国的统治。

答案:

(1)背景:

商鞅变法,形成了秦国重法传统;秦国历代统治者厉行法治,效果明显;秦帝国初建,各种反对势力依然存在。

罗马自共和国时期就形成了良好的法律传统;罗马帝国统治者信奉自然法思想;法治实践在罗马历史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等。

(2)秦:

统治者主张严刑峻法,激化了阶级矛盾,加速了秦王朝的覆亡。

罗马:

罗马法律相对宽松,并作适时调整,这对缓和社会矛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效地维护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