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一轮精品复习学案21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必修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90402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3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地理一轮精品复习学案21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三地理一轮精品复习学案21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三地理一轮精品复习学案21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三地理一轮精品复习学案21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三地理一轮精品复习学案21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地理一轮精品复习学案21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必修1.docx

《高三地理一轮精品复习学案21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地理一轮精品复习学案21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必修1.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地理一轮精品复习学案21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必修1.docx

高三地理一轮精品复习学案21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必修1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命题分析】

近几年高考命题呈现以下特点:

1.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是近年命题的热点,如温室大棚生产、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等。

2.结合等温线或等压线分布图考查温压或风压关系及其对天气的影响是重点和常考点。

3.对于气压带、风带的直接考查相对较少。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常以结合火山灰的影响和企业分布图的形式来考查,气压带的移动规律主要结合气候类型来考查。

对于气候类型的考查是每年高考的重点。

4.以洪水灾害、沙尘暴、强冷空气、台风等灾害性天气为切入点,对常见天气系统进行考查是最主要的命题方式。

5.对于气候类型的考查是每年高考的重点。

通常结合各种气候统计图表、热点区域图,来考查气候类型的特点、分布及影响因素。

6.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关注程度的提高,全球气候变暖成为近几年高考的热点。

结合各种统计图表和资料来考查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是最主要的命题角度。

【备考策略】

1.针对大气受热过程,复习时要正确理解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形成分析昼夜温差的思路,掌握等压面与等压线的判读方法;更重要的是能运用以上原理、方法分析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玻璃温室、水库建设、热力环流的常见形式及其影响。

2.对于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需要重点掌握以下知识: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纬度分布范围,气压带、风带的移动与太阳直射点的关系。

对于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可结合气压带盛行上升还是下沉气流,风带的风由海洋吹向陆地还是由陆地吹向海洋来理解其对降水的影响。

在复习气候类型这部分知识时,首先要根据气候类型分布图掌握其分布规律,然后要全面掌握影响气候形成的要素,最后要熟悉气候类型的分析判断思路。

3.关于常见的天气系统,复习时在掌握各种天气系统特征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利用相关知识分析台风、暴雨、寒潮等灾害性天气的成因与危害,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针对全球气候变化,在复习时可借助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最新资料,引导学生认识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掌握全球变暖可能带来的危害及应采取的措施。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高考目标导航】

最新考纲

特别关注

大气受热过程

1、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结合等温线或等压线分布图考查温压或风压关系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3、等压面的判读

【基础知识梳理】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太阳辐射、

2、近地面大气主压迫和直接的热源:

地面。

从大气的受热过程来看,地球大气对图中的A(太阳短波辐射)吸收较少,大部分能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大气对图中的B(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较多,因此大气增温的重要方面是辐射热交换。

3、影响:

影响着大气的热力状况,温度分布规律和变化,制约大气的运动状态。

二、热力环流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

2、热力环流的形成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形成的直接原因:

水平气压梯度力

2、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

【要点名师透析】

一、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

1.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

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

(1)地势高低:

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2)天气状况:

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3)下垫面性质:

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地面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2.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2)在农业中的应用:

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利用烟雾防霜冻;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二、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与应用

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关键抓住以下两点关系:

2.常见热力环流形式及其影响

(1)海陆风

三、等压面的判读

1.判读气压的高低

判断气压高低的依据及判读思路如下:

(1)气压的垂直递减规律。

由于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不同高度的大气所承担的空气柱高度不同,导致在垂直方向上随着高度增加气压降低,如下图,在空气柱L1中,PA′>PA,PD>PD′;在L2中,PB>PB′,PC′>PC。

(2)同一等压面上的各点气压相等。

2.判读等压面的凸凹

因地面冷热不均,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使等压面发生弯曲。

等压面凸向高处的为高压,凹向低处的为低压,可形象记忆为“高凸低凹”。

(如下图所示)

另外,近地面与高空等压面凸起方向相反。

3.判断近地面的冷热状况及其下垫面性质

可按如下思路进行判断:

等压面的弯曲状况近地面气压高低根据温压关系,判读出气温高低根据不同下垫面的热力差异,判读出下垫面的性质,如高压可能对应夏季的海洋(冬季的陆地)、白天的绿地(夜晚的裸地)、城市的郊区等。

4.判断近地面的天气状况及日较差

可按如下思路进行判断:

等压面的弯曲状况近地面气压高低判读出天气状况(低压多阴雨天气,高压多晴朗天气)日较差大小(晴天日较差大、阴天日较差小)。

1.判断气压场

(1)高气压中心:

中心气压高,周围气压低,如A处。

(2)低气压中心:

中心气压低,周围气压高,如B处。

(3)高压脊:

等压线由高压中心向外凸出的部分,如C处。

(4)低压槽:

等压线由低压中心向外凸出的部分,如D处。

2.判断各种气压场的天气状况

3.判断风向

(1)先画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等压线比较平直的,垂直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如E处虚线箭头);等压线弯曲的,在等压线图上画出该点的切线,并过切点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如F处虚线箭头)。

(2)确定南北半球,画出偏转方向,偏转角度为30°~45°。

4.判读风力大小

风力的大小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因此,等压线密集处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也大;等压线稀疏处风力小。

如图中甲处风力大于乙处。

【感悟高考真题】

结合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随着矿物能源的大量消耗,大气中二氧化碳不断增多。

充分利用太阳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是工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1)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

二氧化碳增多,是如何加强大气“温室效应”的?

(2)利用“温室效应”原理,我国北方地区冬季采用大棚技术种植蔬菜、花卉等作物。

参考图甲,分别说明大棚技术对农业生产光、热、水条件的有利影响。

【信息提取】通过图文材料可得出以下有效信息:

(1)二氧化碳的增多对大气“温室效应”的加强作用。

(2)大棚技术对农业生产光、热、水条件的有利影响。

【思路点拨】解答该题关键抓住以下两点:

(1)能从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和大气逆辐射两方面来描述大气的温室效应;

(2)熟悉大棚利用的是温室效应原理,但也要注意其与温室效应的区别。

【参考答案】

(1)更多地吸收了地面长波辐射,提高了大气温度;增强了大气逆辐射,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

(2)使冬季的太阳光照得以充分利用;提高了大棚内的温度,使作物在冬季也可种植(可以减轻冻害,提高农业生产抗灾能力);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空气和土壤的水分。

【误区警示】“温室大棚的作用”不同于“大气的温室效应”。

“大气的温室效应”主要指大气的保温作用,而“温室大棚”除了具有保温作用外,还具有保持、调节大棚内空气和土壤水分的作用。

(2010·全国文综Ⅰ·T6~8)自某城市市中心向南、向北分别设若干站点,监测城市气温的时空分布。

监测时间为8日(多云)9时到9日(晴)18时。

监测结果如下图所示。

据此完成

(1)~(3)题。

(1)图示的最大温差可能是()

A.4℃B.12℃C.16℃D.18℃

(2)监测时段被监测区域气温()

A.最高值多云天高于晴天B.白天变化晴天比多云天剧烈

C.从正午到午夜逐渐降低D.白天变化比夜间变化平缓

(3)下列时间中热岛效应最强的是()

A.8日15时左右B.8日22时左右

C.9日15时左右D.9日18时左右

(2009·广东地理·T12、13·4分)地面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称为有效辐射。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关于甲、乙、丙三地多年平均年有效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由甲地向乙地急剧增加B.由乙地向丙地急剧增加

C.由甲地向丙地逐渐减少D.由丙地向乙地逐渐减少

2.关于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地面辐射与下垫面性质有关B.地面温度越高,地面辐射越弱

C.空气温度越低,大气逆辐射越弱D.空气湿度大,云量多,大气逆辐射强

(2009·广东地理·T19、20·4分)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3、4题。

3.甲地此时的风向是()

A.东南风B.西北风C.西南风D.东北风

4.关于图中气压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M地附近空气冷却下沉形成低压

B.M地同纬度的东部海洋上空气受热上升形成高压

C.副热带高气压带被陆地上形成的热低压切断

D.副极地低气压带被陆地上形成的冷高压切断

【命题立意】本题组以亚洲东部某日某时地面气压等值线图为背景,考查等压线的判读和区域气压形势判断。

【精析精讲】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对等压线数值和弯曲状况的准确把握。

第3题,依据图中等压线分布规律,可知甲处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同时,在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偏,因此甲地风向为东南风。

第4题,通过陆地气压低可判断此时为北半球夏季,夏季副热带高压被陆地上形成的热低压切断,往往呈块状分布。

【参考答案】3.A4.C

(2012年高考山东卷)某科考队结束了两个月的海上考察,于4月21日返回到P地。

下图为P地所在区域当日某时地面形势图。

读图回答4~5题。

4.此时可能出现连续性降水的地方是

A.①B.②C.③D.④

5.在科学考察中,利用遥感技术可以

A.获取卫星云B.查询地理数据C.选择考察路D.对科考船实时导航

(2012年高考广东卷)地球大气与海洋是相互作用的。

下列作用过程及其结果符合事实的是

A.大气通过降水将水分输送给海洋,驱动洋流

B.海洋通过辐射等形式将热量输送给大气,影响大气环流

C.大气通过对流将臭氧输送给海洋,加重赤潮

D.海洋通过蒸发将水汽输送给大气,形成信风

(2012年高考天津卷)读城市水循环示意图,回答下题。

在城镇建设中,提倡用透水材料铺设“可呼吸地面”代替不透水的硬质地面。

.采用“可呼吸地面”之后,图中四个环节的变化符合实际的是

A.a增加B.b增加C.c减少D.d减少

【考点模拟演练】

一、选择题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各类循环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读图回答1~3题。

1.若图1表示大气热力环流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气压a地低于b地B.气温a地低于b地

C.若该环流发生在城市地区,则a是市区,b是郊区

D.若该环流发生在沿海地区,则a是陆地,b是海洋

2.若此图为冬季海陆间热力环流图,则()

A.a为海洋B.b为陆地C.③为陆风D.③为海风

3.若该图表示热力环流,则a、b、c、d对应的等压面分布(示意)不正确的是()

在水库及其周围,由于地面热容量的差异,导致了局部小气候的产生。

据此回答4、5题。

4.若该水库旁建有一度假村,下图中能正确反映水库与度假村之间风向的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