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教案第1章区域环境与生态建设人教版.docx
《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教案第1章区域环境与生态建设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教案第1章区域环境与生态建设人教版.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教案第1章区域环境与生态建设人教版
第1课时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最新考纲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名师解读
思维导图
1.识记:
荒漠化的概念、形成原因和治理措施。
2.理解:
不同地区荒漠化产生的自然原因、人为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3.应用:
针对不同区域的荒漠化问题,提出其合理的防治措施。
考点一 荒漠化的含义及形成
[知识整合]
1.认识荒漠化
(1)含义:
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一种土地退化现象。
(2)主要成因:
荒漠化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和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3)主要表现: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2.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的东西差异
示意图
植被景观
荒漠
荒漠草原
温带草原
年降水量
50mm以下←200mm以下←400mm以下
土地生产能力
自东向西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逐渐减少
(2)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3)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
3.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4.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1)古代:
人们对河流上游地区过度开垦,破坏固沙植被,大部分古绿洲相继被迫放弃。
(2)北方农牧过渡地带大规模移民开垦,人口剧增,迫于生计,农垦规模扩大,直接加剧荒漠化。
(3)现代:
迫于人口压力和管理失误,荒漠化趋于严重。
[深度思考]
1.荒漠化的含义及类型
2.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1)基本条件——气候干旱
西北地区是全球相同纬度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严重的地带。
干旱是本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如下图:
(2)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
→
→
(3)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4)重要影响因素——气候异常
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气温的变率大。
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则加速荒漠化进程。
3.人为因素——决定性因素
人为因素
分布区及破坏原因
危害
过度樵采
能源缺乏地区:
樵采天然植被作为燃料
草药材分布区:
采挖药材、发菜增加收入
严重破坏草场,易造成风沙侵蚀
过度放牧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
为求得短期经济利益,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
加速了草场退化和沙化进程
过度开垦
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
从事农业(种植业)生产
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
水资源利用不当
绿洲:
中上游过度利用水资源,导致下游水源短缺,生态恶化
灌溉农业区:
大水漫灌
次生盐渍化
【方法技巧】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的分析方法
(1)自然原因:
①地形原因(地形类型、地势起伏状况等);②气候原因(热量条件、降水条件、风力、风向等);③土壤条件(土壤组成、肥力等);④植被原因(疏密状况、季节变化等);⑤河流原因(流量大小、侵蚀强度或沉积强度等)。
(2)人为原因:
包括当地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生产技术、政策导向等。
当然,分析原因并不需要每一方面均展开说明,应有针对性地对某生态问题的有关方面进行分析说明。
[高考探究]
(2013·课标Ⅱ,36,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
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
下图所示区域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
(6分)
(2)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
(8分)
(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
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
(8分)
观点A:
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观点B:
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解析 本题以区域图为背景,考查区域定位能力及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知识,以及综合分析能力。
第
(1)题,根据题中信息可知,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会带来大量泥沙,枯水季节水位较低河床泥沙裸露,风出风口后,M处附近风力减小会导致风沙沉积。
第
(2)题,冬春季节我国北方地区盛行西北季风,图中信息显示,河谷走向和风向大体一致,且河谷地形加剧了风势,故冬春季节风力强劲。
第(3)题,先表明观点,然后说明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
如选择观点A沙丘群会扩大,则要根据题干中介绍的沙丘群形成的条件说明理由,即风和河流带来泥沙导致沙源丰富,河床裸露、风力减小导致泥沙沉积。
如选择观点B沙丘群不会扩大,则要说明泥沙来源减少的原因,以及限制沙丘群扩大的因素。
答案
(1)(M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风沙在此沉积。
(2)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H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
(3)观点A:
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论据:
该区域西临黄土高原,北临内蒙古高原。
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河流持续搬运泥沙;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风出风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
论点B:
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论据:
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河流源地及流经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
(每名考生选择一种观点作答,所提供的论据应支持所选择的观点,否则不得分。
若两种观点都提供了论据,以所答的第一种观点评分。
)
1.以区域图为载体,考查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
2.以我国某区域城镇变迁示意图为背景,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
考点二 荒漠化防治措施
[知识整合]
1.荒漠化的危害
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影响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威胁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2.荒漠化防治的内容和原则
(1)内容
(2)原则:
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
3.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深度思考]
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地区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农作区
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渍化
牧区草原
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
干旱的内陆地区
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解题秘诀】 生态环境问题可建立如下的思维模式
问题表现—危害—产生原因—治理措施—产生效益
【典例剖析】[2011·浙江文综,37
(1)节选,12分]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
完成下题。
说出该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和农业土地利用类型。
沙地和旱地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应分别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12分)
我的答案
【审答流程】第1步 审设问,明确思考方向
(1)要准确说出该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和农业土地利用类型,需准确判断出该区域的名称,还要从位置、地形、气候、植被等方面描述一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
(2)要回答沙地和旱地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分别采取的措施,需明确两地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第2步 从图像中获取信息
答案 内陆地区;高原地形;气候较干旱;植被稀少等。
耕地和牧草地。
沙地:
治沙和合理利用草场;旱地:
水土保持。
[高考探究]
1.(2012·海南地理,14~15)下表为我国某区域1999年主要土地覆被类型的面积。
下图示意该区域1999~2007年土地覆被类型面积变化率,正值表示增长,负值表示减少。
该区域生态环境已呈退化趋势。
据此完成
(1)~
(2)题。
土地覆被类型
面积/万hm2
沙地
468.7
草地
58.8
盐碱地
32.1
耕地
16.6
沼泽地
10.7
建设用地
1.4
(1)改善该区域生态环境首先应( )
A.治理盐碱地B.退耕还草
C.保护沼泽地D.植树造林
(2)该区域可能位于( )
A.云贵高原东部B.松嫩平原中部
C.黄土高原中部D.内蒙古高原西部
解析 第
(1)题,本题考查荒漠化防治及读表分析能力。
由上表可知,该地沙地、草地面积比例较大,应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
由上图可知,1999~2007年,该地毁草开荒,导致沙化面积增大,故改善该区域生态环境首先应退耕还草,B项正确。
第
(2)题,本题考查区域环境特征。
云贵高原东部、黄土高原中部和松嫩平原中部位均于湿润、半湿润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内蒙古高原西部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化严重,故D项正确。
答案
(1)B
(2)D
2.[2012·广东文综,40(4),8分]加拿大地广人稀,西南部地区地形复杂,欧肯那根河谷是世界著名的冰酒产地。
根据加拿大西南部某地区示意图(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题。
加拿大西部草原地区历史上由于过度开垦与放牧,加上连年干旱,植被遭到了破坏,土地资源退化。
为应对这种危机,当地可能采取哪些措施?
(8分)
解析 本题考查荒漠化防治措施,可参考我国西北沙漠化防治措施。
从题目信息中找出植被破坏、土地退化的原因并提出相应措施。
答案 ①少耕、免(休)耕,退耕还草;②加强牧场生态管理,划区轮牧;③加强水资源管理,推广节水农业;④合理利用肥料和农药(加强农牧业技术培训与推广等)。
1.以区域图为载体,考查区域地理特征及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
2.对教材图示进行迁移变式,考查荒漠化应对措施的作用
[课后作业提升]
模拟演练
(经典题)下图是我国西部某地区略图,图中左上方所示为当地铁路沿线的草方格沙障。
读图回答1~2题。
1.P地与Q地相比,P地( )
①年大风日数少 ②年降水量多 ③年降雪日数少
④沙尘暴日数多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在铁路沿线设置草方格沙障,其主要生态功能是( )
①截留水分 ②改变气候类型 ③削弱风力 ④改变植被类型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解析 第1题,图中P地位于冬季风的背风坡的特殊位置,形成了年大风日数少的现象。
此处降水的水汽来源主要是太平洋,P地又位于东南水汽来源的迎风坡,地形促进了降水的发生。
第2题,草方格沙障是利用作物秸秆固沙的工程措施,改变地表状况增加摩擦力从而削弱风力;干草也可以截留水分。
答案 1.A 2.C
(经典题)读下图,完成3~4题。
3.图示区域内,与古代相比,当代( )
A.河流水量更大B.城镇向河流上游迁移
C.交通线离山地更远D.山地森林覆盖率更低
4.图示区域城镇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森林破坏B.土地荒漠化
C.水土流失D.地面沉降
解析 第3题,在图示区域内,当代由于生活和生产用水量更大,导致河流水量更小;为了获得更充足的水源,城镇向河流上游迁移。
第4题,图示区域城镇由于人口增长过快,用水不当,植被破坏等,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严重。
答案 3.B 4.B
(2015·吉林调研)下图为非洲大陆荒漠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5~6题。
5.非洲荒漠化严重区主要出现在( )
A.热带雨林带B.热带草原带
C.热带荒漠带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6.造成非洲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有( )
①人口增长——荒漠化面积与人口密度呈正相关 ②过度砍伐——大约600万公顷的森林遭到砍伐 ③过度放牧——大约2.4亿公顷的草场遭到破坏 ④过度开垦——耕地面积扩大是荒漠化的首要因素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解析 第5题,注意阅读图例,联系非洲气候的分布可知,热带草原气候区是非洲荒漠化严重的地区。
第6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密度越大荒漠化的面积越大,二者呈正相关;过度放牧是荒漠化扩大的首要因素;从柱状图可以看出,大约2.4亿公顷的草场遭到破坏。
答案 5.B 6.A
(2015·济南模拟)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7~8题。
7.这些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我国的( )
①华南 ②华东 ③华北 ④东北 ⑤西北 ⑥西南
A.①②③B.④⑤⑥
C.③④⑤D.③⑤⑥
8.这些新出现的沙漠化土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人类对土地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植被受到破坏
B.人类发展工农业生产
C.降水减少,蒸发加剧
D.气候干旱,沙丘不断向农牧业地区推进
解析 第7题,我国西北地区的沙漠化的成因主要表现为沙丘入侵农田、草场,东北地区主要表现为滥垦、滥伐森林,华北地区主要表现为水资源利用不当和工矿建设破坏林草。
第8题,由图中可以看出,新出现的沙漠化主要是由于滥垦、滥伐森林,造成植被破坏引起的。
答案 7.C 8.A
9.(2015·福州期末)读我国部分省区土地及草地退化状况比较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甘肃沙漠化占土地总面积比例最大
B.内蒙古水土流失的面积与宁夏一样多
C.西北各省区沙漠化的自然原因主要是干旱
D.云南、贵州两省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主要是过度放牧
解析 据图可知甘肃沙漠化占土地总面积比例并不是最大的,故A选项错误;内蒙古水土流失面积大于宁夏,故B选项错误;云南、贵州两省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主要是乱砍滥伐,故D选项错误。
答案 C
10.(经典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
(1)~
(2)题。
一般而言,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的叶片总面积越大,生长速度和蒸腾量越大。
下图所示区域50多年来,年年植树,但因成活率低。
目前森林覆盖率不到1%。
(1)根据干湿地区的划分,图示区域属于________区。
导致该区域降水差异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在该区域进行生态建设,如果有①植树造林、②种草、③自然恢复三种措施。
你倾向于哪一种?
请说明理由。
解析 干湿地区的划分标准是:
年降水量小于200毫米为干旱地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到400毫米为半干旱地区。
区域生态建设有多种途径,理由表述充分即可。
答案
(1)干旱、半干旱 距海远近
(2)选②或③。
理由:
该区域自然植被为草原和荒漠;森林生态耗水量远大于草原(森林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叶片总面积与生长速度大于草本植物),过量植树,会加重区域旱情;种草或自然恢复,较植树造林更符合自然规律,且投入较少。
11.喀斯特与黄土、沙漠、高寒并列为我国的四大生态环境脆弱区。
由于喀斯特环境本身的脆弱性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得喀斯特环境日益恶化,而石漠化景观是其最直接的标志。
下面是贵州清镇王家寨小流域石漠化材料。
分析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不同坡度石漠化景观分布统计图。
材料二 不同坡向石漠化景观分布统计图。
材料三 石漠化地区恶性循环示意图。
(1)我国喀斯特石漠化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
(2)潜在石漠化一般出现在地形坡度________以上的地区。
无石漠化现象最可能出现在坡度________以下地区;严重石漠化出现的坡度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
(3)最为严重的石漠化出现在什么方向的山坡上?
为什么?
(4)请指出该小流域石漠化严重的人为原因,并指出治理措施。
解析 第
(1)题,我国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地区,我国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广西等地为我国喀斯特石漠化主要分布地区。
第
(2)题,读材料一可知潜在石漠化一般出现在地形坡度35°以上的地区;无石漠化现象最可能出现在坡度10°以下地区;严重石漠化出现的坡度范围是10°~30°。
第(3)题,读材料二可知,石漠化在南坡最为严重;主要原因从地形、植被、气温、降水、土壤等方面分析。
第(4)题,读材料三可知该小流域石漠化严重的人为原因主要从人口数量、人均耕地面积、植被覆盖率等方面考虑。
相应的措施对应原因一一提出,“对症下药”。
答案
(1)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广西等地
(2)35° 10° 10°~30°
(3)南坡。
南坡是迎风坡、向阳坡;气温较高,降水多,水热较充足;一旦森林遭受破坏,石灰岩容易受到雨水的溶蚀、冲刷等侵蚀作用,地表水土流失严重,岩石裸露,形成石漠化现象。
(4)人为原因:
人口压力大,人均耕地面积小,粮食需求大,毁林开荒,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生产力下降,粮食生产不足等。
合理化建议: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退耕还林;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等。
再悟高考
12.(2014·广东文综,3)沙漠中植被的出现可对沙丘产生一定的影响。
其主要作用机制是( )
A.降低风速进而增加风沙流对地表的侵蚀
B.增加风沙流中颗粒物的含量而减少堆积
C.促进风沙流携沙能力的增强而增大侵蚀
D.拦截风沙流中的悬浮颗粒物并形成沉降
解析 植被的出现,增加了地表的粗糙程度,从而降低风速,风速降低则会使侵蚀变弱,A项错。
风速降低,搬运能力减弱,沉积堆积能力增强,B项错。
风速降低,携带风沙的能力变弱、侵蚀也变弱,C项错。
风速降低,并能拦截风沙流中的悬浮颗粒,因而沉积作用增强,形成沉降,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13.(2009·浙江文综,10)关于土地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中国南方土地荒漠化地区生态环境尤为脆弱
B.自然因素引起的土地荒漠化速率比人类活动引起的要快
C.三江平原过度垦殖,土地荒漠化更为严重
D.西北地区风蚀强烈,风沙灾害比较普遍
解析 中国荒漠化最严重和最典型的是西北地区,西北生态环境脆弱,风力侵蚀作用强烈,风沙灾害较多;中国南方荒漠化不典型,且生态环境相对于西北、黄土高原等地区要优越;自然因素引起的土地荒漠化速率比人类活动引起的慢;三江平原过度垦殖主要导致湿地和沼泽的减少,并不会产生严重的荒漠化。
答案 D
14.(2010·安徽文综,28)目前我国每年需要通过远洋货轮进口大量铁矿石。
下图所示区域是我国重要的铁矿石进口地。
完成下题。
图示区域铁矿开采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 )
A.森林锐减B.土地沙漠化
C.土地盐渍化D.物种灭绝
解析 开矿易造成植被破坏,加上当地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更易造成土地荒漠化。
答案 B
15.[2012·重庆文综,36
(1),8分]依据图文资料和所学知识,完成下题。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生态环境脆弱的西北地区是我国后备耕地资源主要分布区之一。
为此,我国积极实施国际资源合作开发战略。
据报道,俄罗斯经济发展部建议将远东的几百万公顷土地(上图中阴影所示区域)出租给外国投资者。
我国投资者对此表现出极大兴趣。
上图是俄罗斯远东局部区域示意图。
指出我国西北地区后备耕地资源开发不当会引起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8分)
解析 本小题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西北地区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开垦耕地的过程中,灌溉不当易引起土壤盐渍化;植被破坏,造成土地荒漠化;生态系统遭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农业生产需水量大,扩大耕地会加剧该地区的水资源短缺。
答案 ①土壤盐渍化;②土地荒漠化;③水资源短缺加剧;④生态系统多样性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
第2课时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最新考纲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名师解读
思维导图
1.识记:
森林的环境效益、热带雨林的保护措施。
2.理解:
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及其脆弱性。
3.应用:
根据不同区域分析森林破坏后的负面影响,并提出具体保护措施。
考点一 森林资源的作用与现状
[知识整合]
1.森林的重要作用
(1)经济价值:
重要的自然资源,为人类提供木材和林产品。
(2)生态价值
【思维拓展】不同地区森林(绿地)的作用分析
不同地区
森林(绿地)的主要作用
丘陵、山地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较干旱的地区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城市
美化环境、减弱噪声、调节气候
交通道路两侧
美化环境、减弱噪声、吸烟滞尘、净化空气
热带雨林
维持全球碳氧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大气成分、促进水循环
2.森林分布
【特别提醒】现存的原始森林主要有两片:
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主要因为这些地区地广人稀、自然条件恶劣,或者难以通行而开发较晚,从而得以大面积保存。
3.世界森林现状
目前世界森林面积减少的趋势仍在继续,大片热带原始林正遭受毁灭性的破坏。
[深度思考]
1.森林的作用及破坏后带来的问题
2.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1)深刻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热带雨林的生态环境效应最突出的是“地球之肺”功能。
需特别注意的是,近年来,全球大气中CO2增多,与破坏热带雨林有一定关系。
(2)具有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的作用
(3)热带雨林是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雨林是全球最古老的植物群落,在生物进化史中,雨林成为地球上繁衍物种最多,保护时间最长的场所,因此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高考探究]
1.(2012·安徽文综)风经过森林后,速度会有所降低。
下图表示四类不同结构的森林对风速的影响。
完成
(1)~
(2)题。
(1)距地面6米以内,防风效果最好的森林是( )
A.①B.②C.③D.④
(2)从地域分异规律的角度考虑,在华北平原营造农田防护林,宜选择( )
A.①B.②C.③D.④
解析 第
(1)题,观察四幅图中距地面6米高度以内风速的大小,最大风速依次约1.3千米/小时、3.2千米/小时、3千米/小时和6千米/小时,因此该范围内防风效果最好的是下层有灌木的针叶密林。
第
(2)题,华北地区位于中纬度的大陆东岸,为温带季风气候,该气候条件下,典型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根据地域分异规律可知,针叶林主要分布在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答案
(1)A
(2)B
2.(2011·北京文综,40,8分)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日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
1974年联合国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2011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森林:
大自然为您效劳”。
森林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示例表
大气
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一氧化碳等;降低风速,吸附飘尘
水文
蒸腾水汽的一半以上重新参与水循环
土壤
根系固持土壤;枯枝落叶层吸收一定量的降水
生物
为半数以上的物种提供栖息地
根据上表,概述森林的生态效益。
(8分)
解析 森林的作用包括固碳、调节气候、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答案 增加碳储量,净化空气,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增加降水,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生物多样性。
1.以图文资料为载体考查森林的生态效益
2.以图文资料为载体考查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考点二 热带雨林环境效应、开发与保护
[知识整合]
1.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1)影响大气中的碳氧平衡,有“地球之肺”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