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社会保障理论与制度》读书笔记第四章社会保障相关关系.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87987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社会保障理论与制度》读书笔记第四章社会保障相关关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考研《社会保障理论与制度》读书笔记第四章社会保障相关关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考研《社会保障理论与制度》读书笔记第四章社会保障相关关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考研《社会保障理论与制度》读书笔记第四章社会保障相关关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考研《社会保障理论与制度》读书笔记第四章社会保障相关关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研《社会保障理论与制度》读书笔记第四章社会保障相关关系.docx

《考研《社会保障理论与制度》读书笔记第四章社会保障相关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社会保障理论与制度》读书笔记第四章社会保障相关关系.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研《社会保障理论与制度》读书笔记第四章社会保障相关关系.docx

考研《社会保障理论与制度》读书笔记第四章社会保障相关关系

第四章社会保障相关关系

第一节社会保障与劳动就业

一、劳动风险呼唤社会保障

1、两类劳动风险

劳动风险是指劳动者的职业风险,它包括自然层面的风险与社会层面的风险。

(1)具体劳动(自然层面)与抽象劳动(社会层面)

A、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改变劳动对象(自然)的物理化学过程(劳动者——生产资料)

B、抽象劳动反映社会经济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公平交换劳动产品的社会关系(资本家——劳动者)

(2)劳动的自然层面和社会层面的关系、要素和问题

A、社会层面的关系要素:

——结合的可能性——工资的公平性——社会保障状况——

劳动者——生产资料

B、自然层面的关系要素:

——劳动时间的长短——劳动保护条件——

2、就业与社会保障在工业社会中具有不可分割性

总的来说,①社会保障就其本意来说是对劳动者劳动中的风险的社会化解决方案,②健全而统一的社会保障系统对于劳动力资源的生产效率、配置效率有着重要影响,③同时也是劳动者的强烈需求。

因此就业与社会保障在工业社会中具有不可分割性。

(1)首先,保障公民(劳动者)的基本生存权利是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最基本的目标。

劳动力是指依存于人身体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是社会成产过程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

A、劳动力资源具有再生性、时效性的特点

B、社会保障通过对劳动力资源的维持和保障影响劳动者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

(2)其次,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减少劳动力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制度性障碍,使劳动力在流动过程中无后顾之忧,提高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

使得各部门或地区的边际回报率相同,经济资源达到最有效的配置。

(3)最后,社会保障(尤其是占主体地位的各项社会保险)的稳定运行与充分就业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是正相关的关系。

A、就业为劳动者参参与社会保障创造必要条件(充分就业→社会保障税基稳定、济贫政策有效可行)

B、社会保险制度有效的解决了劳动者的后顾之忧。

 

二、社会保障与劳动供求关系

1、劳动力供给的定义

(1)从本质上:

指劳动力的供给主体(个人或家庭)在一定条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中的劳动力使用权的出让。

(2)从量上看:

指一个经济体(国家、企业、家庭)在某一段时期获得劳动者愿意提供劳动能力的总和。

2、社会保障与劳动力供需的关系

(1)社会保障会增加劳动力供给也会减少劳动力供给

A、收入效应(劳动者为了弥补社会保障费用的征收所带来的当期收入减少而努力工作增加收入)增加劳动力供给。

替代效应(当期收入减少使劳动者用闲暇替代工作)减少劳动力供给。

B、较高失业保障水平和时间造成高失业率,减少劳动力供给。

C、过高社会保障水平和最低保障影响劳动者工作积极性(分配平均化),减少劳动力供给。

(2)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会减少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

从劳动力需求角度来看,社会保障税率的提高将造成企业竞争力下降,同时降低对劳动力的需求(劳动力成本增加),影响就业率。

例如书中举例养老保险,如果征收养老保险费或对员工工资规定最高封顶线时都会造成雇主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雇主会增加工作时间或采取招临时工方式避税。

复习延伸:

社会保障能否增加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的呢?

 

 

三、社会保障促进就业

1、各国利用社会保障促进就业

(1)各国都将之前单纯的失业救助转变为失业救助与就业促进相结合。

(2)劳动市场政策积极成分(例如职业介绍,促进就业)与消极成分(失业保险制度)的平衡将是各国长期追求的目标。

2、社会保障发挥促进就业的作用

(1)社会保障通过为陷入生活贫困或暂时失去收入来源的社会成员提供经济援助,保障劳动者的基本需求,鼓励劳动者尽快度过难关走向就业。

(2)社会保障通过教育福利以及对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能力,更能抵御就业市场风险。

(3)统一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形成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提高劳动力的流动性和信息对称度,减少就业壁垒和摩擦性就业,从而缩短失业周期,提高就业率。

例如书中谈到韩国97年金融风暴后,采取的提高就业率的方法。

当时韩国政府提出了三种方法:

提供公共就业岗位、为失业者提供贷款、雇用保险制度。

在雇用保险制度中有三项措施:

失业支付时间2-7个月、政府提供技能培训、维持雇佣制度(奖励不裁员的企业)

四、我国社会保障与就业的关系

1、计划经济时期“二元四级”的社会保障体系特点

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的工资待遇、保障水平差别极大。

2、“二元四级”对我国劳动力资源配置产生负面影响

(1)阻碍劳动力在企业和部门之间的有效流动,阻碍中国城市化、非农化发展,影响经济发展。

国有企业的“铁饭碗”高度保护措施,造成劳动效率低下,加大企业变革和国家转型的成本和时间。

(2)不同步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再次阻碍了劳动力资源的有效流动。

国有企业员工不愿进非国有企业,因为此时非国有企业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

(3)僵化的户籍管理也造成社会保障的不可携带型,严重限制了劳动力在不同地区的流动。

理想的劳动力资源有效流动:

回报率低到回报率高的的地区、企业或部门。

有效流动造成各地区、企业或部门的劳动价格趋于一致。

3、社会保障对促进就业和就业保障的积极作用

(1)通过统一、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劳动力市场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消除劳动力流动壁垒,实现就业市场化和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有效性。

(2)建立就业导向型的失业保险制度,变失业保障为就业保障。

(3)努力提高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就业的功能。

例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实行一定的收入豁免政策。

 

第二节社会保障与收入分配

一、社会保障的收入再分配性质

1、收入分配的层次

(1)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国民收入生产部门内部各集团、阶层及成员之间进行的分配,是在产品的和劳务的生产过程中,按照各种要素主体做出的贡献大小给予的货币补偿。

范围:

在国民经济收入生产部门内的各集团、阶层及其成员之间

衡量(多少):

依生产过程中各种要素主体做出的贡献大小

形式:

货币补偿

分类:

国家收入、企业收入、职工个人收入

原则:

效率原则(市场机制)

(2)进行国民收入的再次分配的原因

A、市场机制造成的贫富收入加大(“市场失灵”),对贫困的社会成员,应由政府通过转移支付等再分配形式提供保障。

B、政府可以凭借公共权力对私人部门征税,进一步“课富济贫”,缓解社会分配不公,消减贫困。

(3)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国民收入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国家以税收,社会保障制度或其他财政转移支付手段再次进行的收入分配。

范围:

全体社会成员(因为社会保障的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

主客体:

主体是国家,客体是国民收入中的剩余产品(和财政分配的主客体相同)

性质:

财政属性

形式:

部分收入再分配(税收、社会保障制度、公共设施和教育投资等其他财政支付方式)

原则:

公平原则(政府作用)

书中谈到了G.塞伯恩对福利国家的含义界定和其存在的意义。

他认为福利国家是三种社会活动(收入转移、促进健康和医疗、教育)的简要概括。

福利国家存在的意义是两个政策目标(救助贫困和进行收入与财富的再分配,提供保险并为生命周期提供再分配机制),这都反映了国民收入再分配具有财政属性。

2、社会保障的收入再分配性质

(1)首先,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的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

A、社会保障的直接对象是(因退休、失业、患病、伤残、生育等原因)失去和中断收入来源的需要社会特殊帮助的人。

B、养老保险中,代际再分配把再分配的范围扩大到了全体社会成员(不同年代的人)

C、享受保障、未来享受保障及缴纳社会保障费用的组成了全体社会成员。

这也是社会保障“社会化”的本意所在。

(2)其次,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的程度为部分收入再分配

A、社会保障只是众多收入再分配方式中的一种(如上面提到的),它只是行使了部分收入再分配。

B、社会保障只是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经济生活安全”,是有限度的部分收入再分配。

(3)再次,社会保障的收入再分配部分来自政府的转移支付。

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一方面来自于政府的转移支付,而另一方面则来自于劳动者自我积累,例如养老保险中的个人账户。

 

二、社会保障与收入公平分配的相关关系(即社会保障中再分配关系,包括正、负相关)

1、社会保障与收入公平分配的正相关——表现在社会保障的保障功能和再分配功能的发挥

(1)社会保障的保障功能有利于实现收入公平分配(帮助生活无来源、贫困者、受灾不幸者,缩小贫富差距)

(2)社会保障的再分配功能有助于实现收入公平分配

由于个人的因素(如各成员的素质)和环境因素(如社会经济资源的分配差距)造成了初次分配的差异,而社会保障的收入再分配有利于将这种差距减小。

(如英国19.8→3.7)

 

2、社会保障与收入公平分配的负相关

(1)从理论和一般意义上来说,社会保障制度设计的错误和强权群体使制度朝着有利于他们的方向发展(制度本身不合理、制度忽视弱势群体、制度对不同群体待遇差别显著)都会对收入公平分配产生相反的影响。

(2)从实际和我国国情上来说,主要有以下因素造成社会保障与收入公平分配负相关

A、社会保障制度的二元性影响收入公平分配的实现

重城市(城市中保险也刚刚起步),轻农村(仍在实行家庭保障和社会救助),农民工排除在外。

B、社会保障制度分配的逆向调节影响收入公平分配的实现(两次分配→差距更大)

原因有三:

①社会保障扩大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体现再分配)

再分配被扭曲,可谓是“社会保障资源分配”不合理

②社会保障扩大了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体现再分配)

由于覆盖面窄,收入越低者越没有被保障到,逆向补偿严重。

③社会保障在制度上设计存在缺陷

个人账户(体现初次分配):

个人账户缴费率越高/工资越高→个人账户基金越多→扩大初次分配

社会统筹(体现再分配):

农民工社会统筹部分拿不到,沉淀在打工所在地(也就是缴费所在地),造成老年时收入困境。

 

三、正确处理社会保障与收入公平分配的相互关系

1、强化社会保障与收入公平分配的相互关系

第一,社会保障弥补初次分配的不足,通过收入补偿、互助互济弥补初次分配的效率有余、公平不足的缺陷

第二,完善社会保障的再分配功能。

一方面政府要完善税收为主的收入再分配制度,保证纳税比率与实际收入挂钩,另一方面要宣传高收入者主动纳税是应尽义务。

第三,提升第三次分配的作用。

政府要开通多样化的捐资渠道和鼓励民间组建慈善事业和非营利性基金。

第三次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之后出于个人自愿,在习惯和道德影响下将可支配收入捐赠出去,形成慈善公益基金,然后资助那些需要资助者。

2、弱化社会保障与收入公平分配的负相关

第一,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应以“公平优先、兼顾效率”为基本理念。

社会保障应该是也只能是“底线公平”。

“底线公平”:

底线以下是刚性的,底线以上是弹性的;底线以下是政府责任,底线以上是社会、家庭和个人的责任;底线以下靠非市场机制,底线以上靠引入市场机制。

第二,加快城乡二元社会保障体系的整合,坚持保障的“普遍性原则”,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覆盖全体公民。

第三,弱化社会保障再分配的逆向性

(1)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强化政府在社会保障中对弱势群体的救助。

(2)提高社会保障统筹层次。

理顺中央与地方关系,解决企业、地区、个人之间的负担不均。

(3)完善社会保障的制度设计。

一是充分发挥社会保障的两点功能,二是逐步缩小个人账户,加强社会统筹,以增强社会保障的互济功能和收入分配调节功能。

 

第三节社会保障与资源配置

一、社会保障与国家财政收支

1、社会保险基金与国家财政资金的内在联系

(1)社会保险基金从根本上属于一种消费基金。

社会保险基金的规模、支出和收入结构影响财政支出结构总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一定意义上二者是负相关的。

(2)财政部门应结合社会保障基金中当期支出和结余部分的安排来解决财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