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地级市团市委书记升任副市长1.docx
《某地级市团市委书记升任副市长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地级市团市委书记升任副市长1.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某地级市团市委书记升任副市长1
某地级市团市委书记升任副市长
(1)
某地级市团市委书记升任副市长 使用说明:
1、本案例应在课前阅读至熟悉。
2、阅读要抓住主要事实、节点、相互关系等内容。
3、试就领导艺术与领导用人问题,形成自己的初步看法。
4、上课后将依上述课前预备开展研讨。
某地级市团委书记赵达德做共青团工作已经有三年了,时年35岁。
此前他曾经在该市下属的某县做过两年的挂职副县长,分管城建。
到任团市委书记以来,他的各项工作都干得很出色。
特别是在做直接联系群众的具体工作时,他不仅很讲政策,而且还做得非常亲民。
他比较关注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生活条件和环境条件,对与此相关的很多具体问题常常直接充当群众和企业与市政府之间的桥梁,办起事来非常踏实、认真,一般都方便快捷、容易见效;不仅让人放心,而且给人温暖。
群众普遍觉得:
他这样的干部真是很关心群众,体贴群众,是群众的贴心人。
当地的人们都愿意相信他,信赖他。
有的对他很信任。
群众有什么困难常常会去找他,甚至有些企业碰到某些现实难题时,也回去找他帮忙。
当地的各种媒体对此也一直在跟踪报道。
不到两年时间就得到了五个标兵称号之类的荣誉。
全市的主要领导一般均认为,这样一个年轻干部不仅得到群众的夸赞,而且市政府也因此得到群众的更大信任,这就是本市的光荣。
于是,他的好名声就在当地传扬开来:
市委、市人大和市政府对他很有好感并充分肯定,市委书记和市长对他则是特别地喜爱和器重。
就在这一年,该市刚好有一个副市长职位空缺。
省里决定试行公开选拔、竞 争上岗。
市委决定推荐包括赵达德在内的多人参加竞争。
经过上下一齐努力,初步确定三个人选,并采取公开竞争上岗的办法,面向全市公布候选人名单,并尝试山全体市民投票表决进行初选。
市民们如果认为三位候选人不合格,或者认为还有更合格的人选,也可以按有关规定另推人选。
经过完全公开、透明的民意调查和初选程序,正式的候选人产生了。
赵达德的得票率最高,达到56%。
于是,赵达德便以其高票而成为唯一的副市长候选人,进入了正式的组织程序,在市委常委会上得到一致通过,在市人大得到高票通过。
于是,他很快便进入市政府,就任副市长,时间是1997年4月1日。
作为副市长,他分管该市的城建工作。
自上任之日起,他便制定了一套务实办事、勤政为民的工作原则和座右铭,对自己严格要求,下决心把“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理念变成自己的和全体下属的一思一念、一言一行。
他在上任讲话中就明确强调:
要通过自己和下属的具体工作,特别是要在决策和落实政策的过程当中,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时刻记挂在心,始终把群众的愿望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最充分体现出党和政府对群众的关爱和帮助;同时,也确保自己能够真正对得起信任自己的市委市政府和全体市民。
为此,他首先关注城市信息。
他要求秘书每天上午按时送来各种媒体关于本市城建的各种报道以及来自其他渠道的习惯信息。
然后,他亲自阅读、归纳和分类,并此决定当天或次日的临时性增加工作,并督促切实行动,务必快出结果。
于是,相关的各级各部门和工作人员就变得非常紧张,常常加班加点,事情办得很好。
在一个月内,就为群众办了许多具体的事情。
对此,群众称颂,媒体叫好。
他也常常到全市各处去实地了解情况,碰到可以无须费时费力就能很好解决而群众又很迫切希望加以解决的问题,他就现场办公、临时决断、当场处理,办事效率极高,群众一片赞许,都认为市政府真是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好政府。
5月初,雨水很多。
根据群众和媒体的反映,他发现:
城东有一片居民区环境脏乱,街道破烂;垃圾成堆,下水道淤塞,只要一下雨就是一片积水,只要一天晴就臭气薰天。
住在那里的居民叫苦不迭。
这个问题已经存在很多年了,无人问津,也从未有人指望这个问题能够得到解决。
于是,他决定要解决这个问题,给市民一个交代。
可是,这样一片城区面积不小,要解决这里的问题实际应是一个大项目:
要上这个项目既需要巨大的勇气和决心,也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物力。
经过掂量,他认为,勇气和决心都不成问题,只有资金还成问题;不过,如果进行协调和调剂,比如暂停其他可以缓上的城建小项目,把分散使用的资金集中起来,资金问题就可以解决。
这样做有一个好处,就是不需要超越自己分管领域在该年度的可用资金总额,因而不需要进行全市性大协调,不会引起震动。
他决定将搞好城东区城市环境整治作为当年政府为民办实事的一个重点来抓。
他在市政府和市城建系统的有关决策会上就把自己的想法提出来了,强调这是在分管范围内的一种调剂,其他小项目今年不上也不会有多大影响,一定要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与此同时,表明了自己的坚定决心。
事情如他所愿,他的选择和决定得到了通过。
但他发现,在关键的一次政府协调会上讨论通过时出现了一种似乎沉默、实际诡异的气氛。
不过,他来不及对此深思细虑,便赶紧着手实施这个决策了。
从5月中旬开始,城东区的城市环境治理工作便展开了。
媒体对此给予了跟踪报道,群众对此则是赞颂有加,都说市委市政府现在真是想着群众,开始大办实事了。
6月中旬,他被安排住进市领导家属大院。
住进去一个月后,他发现,原来这个大院里的所有用电都是公家掏钱的,换句话说,每家每户都白用电、不缴费。
他觉得很奇怪,不知道市领导家属大院的用电怎么会是的,难道是有人赞助吗?
7月底,他终于找到答案了。
原来,这个大院的所有用电并非,亦非有人赞助,而是要靠城建资金来负责买单,每半年一次,要他这个分管城建的副市长签字付款。
这时,他真是太吃惊了。
他赶紧摸查情况,发现这半年的电费就占他可调度的城建资金的4%,相当于三到四个城建小项目的金额总和。
而眼下却是资金吃紧的时候,怎么能把非常有限的城建用钱分到这个用场上去呢。
他开始调查历史上是怎么处理这个问题的。
他发现,全市四套班子的领导历来都住在市领导家属大院里,此外还有很多老干部老领导也都居住在这个大院里。
对于大院的用电费用,历任分管城建的副市长都是大笔一挥,就办了这事儿。
他想,这笔钱是冤枉钱,本不应该公家来支付,谁家用电谁支付才对。
大家这样白用电,不仅说出上不好听,而且做下去要担责任,特别是还会影响城建工作。
照这样搞下去,下半年的工作就会更难做;而以后呢,许多事情就都不能做了。
怎么办?
真不好办。
他跟市长、市委书记就这事儿进行了多次意见交流,明确主张要进行改革,要把市领导家属大院用电的公支改为私支——谁家用了多少电,谁家自负缴费之责。
书记和市长一般地都表示支持这一改革动议,但没有更多的其他意见表示。
赵达德觉得,他已经得到了上级领导的支持,于是就着手拟订改革方案了。
方案出来后,就在市政府办公会上得到有点勉强的通过:
市委那边对此事不作任何表态。
赵达德对这一切虽然有点异样的感觉,但还是认为自己做了一件正确的事儿,没什么好担心的。
于是,他便果断实施了这项改革措施。
到这时,时间已经是9月末了。
10月,城东区工程正在推进,但与原先料想的进展成效相查很远,实际所 耗资金也比原先预计额度要大许多。
这项工作看来意外不少,漏洞不小,空缺很大,充满挑战。
为了这个项目,其他小项目大都停了;而与其他被停小项目相关的其他方方面面、特别是相关的那群众就有意见了。
对此,赵达德开始感到有点紧张,也做了一些调查。
他发现,所谓有意见都只是极少数人的意见,绝大多数市民都认为突出重点、先把老大难的事情解决了是对的,做事情总得有先有后;对他的做法均表示理解和支持。
基于这一实际情况,他及时、客观、全面地向市里主要领导进行了情况沟通和意见交换,强调说明这些小项目的暂停是可接受的,有些不同意见不仅是正常的,而且是极少数人的偏激反应。
但是,他的意见没有得到市里其他领导的附和或赞同,当然也没有遭到任何反对。
他就在这样一种连提醒都没有、似乎很奇怪的氛围里继续抓实既定的城东区环境整治工作。
11月下旬的一天,赵达德正在工地搞现场办公,突然接到通知,要到市委去开会。
他赶紧前往,到会后发现,原来是省里来了一个干部考察小组,说要开始进行年度干部考核了,省里对该市很重视,首先从该市开始这项考评工作。
在会上,赵达德没有多想什么,以为只是和其他市领导一起参加一个正常的干部考评程序。
但是,会议的内容和氛围均似乎有点奇怪,因为会议并没有就全市领导的考核问题展开讨论,而是就该市三月份以来的工作进行情况交流,交流的主题悄然聚焦到了城建情况上,而且在讲这些情况时谈群众不满或者存在问题的意见成了主流。
这样,这个会议就不知不觉地变成了对这半年来城建工作的大检举、大批评。
到这时,赵达德还以为会议只是谈工作,即使是谈他的工作、批评他的工作也没什么不正常。
他一方面向会议做出解释,一方面也对自己经验不足、估计不足以及顾此失彼的工作状态进行了自我批评。
会议对他的工作、特别是他的工作 热情和态度进行了充分肯定,但对他的工作成效却进行了几乎一致的否定,并且认为城建工作需要调整。
随即,会议就做出决定,赵达德的工作先交山另一个副市长代管,赵达德本人在次日即办理交接手续,在12月即随省干部考察小组去省里学习。
至此,会议也就结束了,而赵达德这才意识到了这次会议的真实目的和意图,只是这样的经历和结果太出乎他的意料之外了。